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烯烃--教案
word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第三章烯烃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 掌握烯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2.掌握烯烃的结构。
3.掌握烯烃结构的Z/E标记法和次序规则。
4. 掌握烯烃的来源和制法。
5. 掌握烯烃的物理性质。
6.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氢化、、亲电加成,马尔柯夫尼柯夫规则,硼氢化-氧化反应、臭氧化反应。
7. 了解烯烃的重要代表物:乙烯、丙烯和丁烯。
二.本章节重点、难点烯烃的分子结构、π键的特点、σ键与π键的区别、Z/E标定法、记住次序规则、碳正离子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亲电加成的反应历程和影响因素、乙烯的分子轨道、丙稀的游离基反应、马氏与反马氏规则。
三.教学内容烯烃是指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开链不饱和烃,烯烃双键通过SP2杂化轨道成键,因此和烷烃相比,相同碳原子的烯烃比烷烃少两个碳原子,通式为CnH2n 。
3.1 烯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烯烃的同分异构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比烷烃的要复杂,除碳链异构外,还有由于双键的位置不同引起的位置异构和双键两侧的基团在空间的位置不同引起的顺反异构。
造异构(以四个碳的烯烃为例):CH3-CH2-CH=CH2 1-丁烯位置异构CH3-CH=CH-CH3 2-丁烯构造异构CH3-C(CH3)=CH2 2-甲基丙烯碳链异构烯烃的命名(1) 烯烃系统命名法烯烃系统命名法,基本和烷烃的相似。
其要点是:1)选择含碳碳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为某烯。
2) 从最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将主链碳原子依次编号。
3) 将双键的位置标明在烯烃名称的前面(只写出双键碳原子中位次较小的一个)。
4) 其它同烷烃的命名原则。
例如:CH 3—CH —CH=CH 2 的名称是3-甲基-1-丁烯。
CH 3烯烃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下的一价基团就是烯基,常见的烯基有: CH2=CH- 乙烯基CH 3CH=CH- 丙烯基(1-丙烯基) CH 2=CH-CH 2- 烯丙基(2-丙烯基) CH2= C –CH3 异丙烯基(2) 烯烃衍生物命名法(补充)烯烃衍生物命名法是以乙烯为母体,将其他烯烃看成他们的烷基衍生物。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组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
4.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及其特点。
2.讲解
(1)化学元素:介绍元素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元素周期表: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和分类原则。
(3)化合物: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以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实践
让学生完成一些化学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一个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化学组成,通过讲解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023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进化理论-教案
2023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进化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掌握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理解社会主义进化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的历史渊源3. 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的发展演变4. 社会主义进化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社会主义进化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背景(5分钟)2. 探究:学生小组研读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并进行讨论和总结(15分钟)3. 解读:教师讲解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和重要意义(20分钟)4. 延伸:学生在小组内分析社会主义进化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并进行展示和交流(15分钟)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进化理论未来发展的思考(10分钟)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记录:根据学生小组研读和讨论的记录,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 展示交流表现:评估学生在延伸环节的展示和交流表现,包括对社会主义进化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关系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思考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毛概》2023版第三章2. PPT: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3. 小组讨论记录表六、教学延伸1. 提供社会主义进化理论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2. 补充教学实例,帮助学生将社会主义进化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分析与解决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社会主义进化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将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研究和批判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可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思修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案
思修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案授课人所在部门思政部授课班级课题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授课时间教学理念(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2)充分挖掘多种教学资源,用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各种资料辅助教学,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的培养。
(4)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
2、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人生观【能力目标】1、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2、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3、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教学重点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学情分析这门课程的对象是高职大一的学生。
他们在高中的政治课上,也学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大一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是学情的有利因素。
然而,一部分学生对枯燥的公共基础课有厌烦情绪。
他们上政治课时,往往是只带耳朵来听,不带书本来记;他们能够理解老师的分析,但不愿意自己去思考。
因此,在讲授这一节时,教师要提出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比较简单的问题,从而和学生形成互动,设法提高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将新学的原理联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学法分析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要掌握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逻辑推理,通过分析得到新的知识。
第三章圆(教案)
在新课讲授中,我着重强调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圆的方程。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掌握得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和周长,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圆形物体?”(例如:车轮、硬币、圆桌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定义、性质、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以及圆周率π的认识。
-重点举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圆是由所有与定点等距离的点构成的几何图形,强调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以及圆周率π在计算中的应用。
-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
-重点举例:详细讲解圆的周长C=2πr和面积S=πr²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核心公式。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电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4. 电阻的测量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难点: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电阻的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
学具:科学教科书、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家庭电路为例,让学生思考电能是如何转化的。
2. 知识点讲解:(1)电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4)电阻的测量和计算。
3. 例题讲解:运用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实验环节:测量电阻,验证欧姆定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阻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已知一个电阻在电压为10V时通过的电流为2A,求该电阻的阻值。
答案:R = U/I = 10V/2A = 5Ω2. 应用题:一个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一个电灯的功率为40W,求电灯正常工作时每分钟消耗的电能。
答案:W = Pt = 40W × 60s = 240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掌握情况如何,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否理解清楚。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电器的能源利用率,减少电能的浪费。
教案:第三章性格探索
教案:第三章性格探索一、教学目标1.了解性格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性格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的性格类型。
3.增强对自我和他人性格的认知与理解。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三章性格探索 1. 性格的概念和特征 - 定义性格 -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 性格的特征与表现2.性格的分类方法–心理学的分类方法–MBTI性格分类系统3.常见的性格类型–冒险家型–知识分子型–执行者型–保护者型–创造者型–助人者型–和平主义者型–指导者型4.自我与他人性格的认知与理解–自我性格分析–他人性格认知与理解5.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诚实守信–坚韧不拔–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友善待人1.讲授法:通过讲解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性格的概念和特征,性格的分类,以及常见的性格类型。
2.示例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观察、分析和讨论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
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性格类型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增进对性格的理解和认知。
5.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性格优势和不足,并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利用生活例子引入性格的概念和特征倾听讲解,思考问题讲授讲解性格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的性格类型倾听讲解,记录要点示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发言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并记录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角色扮演进行性格角色扮演活动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观察和分析不同性格类型的行为方式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性格优势和不足,并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反思和建议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倾听,记录重点和要点五、教学资源1.PowerPoint演示文稿2.案例分析材料3.角色扮演任务卡4.小组讨论记录表六、评估与反馈1.学生小组讨论记录表2.参与角色扮演的表现和观察记录3.反思讨论的质量和深度4.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1.鼓励学生在家中或社交场合观察和分析他人的性格特点,并记录下来。
社区护理教案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5篇)
社区护理教案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5篇)第一篇:社区护理教案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概念2.熟悉健康教育的对象方法和技巧 3.掌握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及主要形式【教学重点】 1.健康教育的概念2.社区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课程类型】新知识理论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结合提问、社区案例等进行启发式教学等)、讨论教学【教具】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屏幕、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等第三章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第一节概述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社区健康,健康教育是其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通过运用教与学的一些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知识,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健资源,最终达到改善人们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概念健康教育是只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各种活动,是健康信息在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传递和交流,是受教育者树立健康意识,自觉自愿的改变不良行为,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健康教育的意义、目的和任务(一)健康教育意义(二)健康教育目的(三)健康教育任务三、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一)健康人群(二)具有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三)患病人群(四)病人家属及照顾着四、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一)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1、教育方法2、文字教育方法3、形象化教育4、电化教育(二)健康教育技巧1、开发社区领导层,东苑社区力量,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2、强调学习对象的参与3、讲究信息传播技巧4、学习内容安排符合学习的规律5、适当安排实践6、教育形式多样7、重视健康教育信息反馈五、健康教育相关理论(一)行为学理论(二)健康相关行为(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第二节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现社区人群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初中生物选修三第三章教案
初中生物选修三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 掌握均衡饮食的原则,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够计算食物的热量。
4.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均衡饮食的原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 教学难点:食物营养成分的计算,合理搭配食物。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均衡饮食原则,食物营养成分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三、人体的营养与健康(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使学生了解营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三、课堂讲解1. 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密切相关。
(2)脂肪: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参与细胞膜的构建。
(3)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
(4)维生素: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
(5)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6)水: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2. 均衡饮食的原则(1)合理搭配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
(2)适量摄入食物,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
(3)注意饮食卫生,预防食物中毒。
四、课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使学生了解如何计算食物的热量。
二、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三、课堂讲解1.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蛋白质:测定方法为凯氏定氮法,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
(2)脂肪:测定方法为索氏抽提法,折算成每100克食物中的脂肪含量。
(3)糖类:测定方法为斐林法,折算成每100克食物中的糖类含量。
(4)维生素:通过化学方法测定,折算成每100克食物中的维生素含量。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力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区分压力和重力,并能够运用压力和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压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重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压力计。
3. 重力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压力和重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压力和重力。
2. 提问: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其计算公式为P=F/A,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力,A表示面积。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其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3. 讲解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是作用在物体内部的力。
压力与物体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有关,重力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三、实验(15分钟)1. 使用压力计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数值,让学生亲自体验压力的作用。
2. 使用重力计测量不同重力下的数值,让学生亲自体验重力的作用。
四、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压力和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物体在特定面积上的压力,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区分。
2. 强调压力和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压力和重力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区分。
在实验环节,学生亲自体验了压力和重力的作用,增强了直观感受。
在练习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教案
课题:生物必修第三章细胞
教材内容:细胞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了解细胞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细胞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3. 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材课本、实验器材、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 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内容,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观看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分组讨论,总结细胞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细胞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1. 讲解细胞的分类和繁殖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2. 实验操作,观察细胞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3. 分组讨论,总结不同类型细胞的特点和繁殖方式。
第三节: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1. 讲解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2. 设计实验,验证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 分组讨论,总结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细胞的分类和繁殖方式,以及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七上第三章 第3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海底的古河道和古森林遗迹、荷兰的围海造陆探究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一)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1.把非洲东部和南美洲西部轮廓拼接起来思与学: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二)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动画演示:观察大陆漂移过程,关注大西洋面积的变化(三)解释地理现象请你运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对图示地理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探究三:板块的运动(一)六大板块及运动1.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找出六大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陆地组成。
动手操作:轮廓吻合对此,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启示:大胆猜想→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读图观察: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学以致用:动物分布相似: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而其他地区未曾发现。
古老地层相似:这好比撕破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读图分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都位于印度洋板块。
2.板块运动观察板块内部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的运动状况。
(二)火山、地震带分析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相关性,并找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实例:日本地震和土耳其地震提示:我国位于两个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多火山、地震生活常识:地震来了,该如何自救(三)解释地理现象观察板块交界处的两种地壳运动,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结合所学内容,预测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和红海的未来。
教育学教案第三章教育目的
2、实践教训
3、科学知识证明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
本标准。
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
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A、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忧考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3—1温度教学⽬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温度计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课题:欣赏⼀段有春、夏、秋、冬的影⽚问题:你知道物质有⼏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结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的温度⽐较⾼?学⽣结论〔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摄⽒温度:字母C代表摄⽒温度℃是摄⽒温度的单位,读做摄⽒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度,把标准⼤⽓压下沸⽔的温度规定为100摄⽒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负数表⽰例:37℃读作37摄⽒度-45℃读做零下45摄⽒度4、体温计:○1 结构、量程、分度值○2使⽤5、实验⽤温度计的使⽤:探究:怎样使⽤?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每⼩格代表的数值(2)使⽤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相平(让学⽣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初中下册生物第三章教案
初中下册生物第三章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简单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细胞的种类。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二、讲解(15分钟)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等。
2. 各种细胞器的功能:例如细胞核控制细胞活动,线粒体产生能量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通过显微镜观察已染色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分辨各种细胞结构。
2.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行探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四、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例如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2. 让学生互相交流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练习题。
2. 向家长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让学生回答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巩固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二、综合讲解(15分钟)1. 生物膜的特点和功能。
2. 液泡的结构和功能。
3. 液泡在细胞中的作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在实验中观察不同浓度盐水对红血细胞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渗透压的概念。
2.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感受细胞在渗透压的作用下的变化。
四、互动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围绕细胞的透性和渗透压展开讨论,了解细胞内外溶质的平衡关系。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对细胞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细胞渗透压的相关练习题。
2.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验操作和互动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实验和案例分析,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024新教材第三章代数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024新教材第三章代数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准确识别代数式。
比如说,看到一个式子像3x+2 呀,马上就知道这是个代数式。
- 学会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就好比,知道苹果每个3 块钱,买了x 个苹果,能写出总价是3x 块钱。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代数式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比如,同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代数式来表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
这可是基础中的基础,得让学生牢牢掌握。
像2a、b-5 这些简单的代数式,学生得一眼就认出来,还能说出它表示的意思。
- 难点:理解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和灵活运用代数式解决问题。
有时候一个实际问题,得让学生想出合适的代数式来表示,这可有点难呢。
三、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着各种式子,有代数式也有不是代数式的。
让学生分组比赛,看哪个组能又快又准地找出代数式。
这样既好玩又能让学生记住代数式的特点。
- 小组竞赛法: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各小组用代数式表示出来,看哪个小组想得又快又好。
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 实例讲解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买文具、算路程啥的,让学生明白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
四、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同学们,咱今天上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个好玩的故事哈。
有一天,小明去超市买苹果,苹果一个5 块钱,他买了3 个。
那他得花多少钱呢?咱都知道是5×3 = 15 块钱对吧。
那这个式子5×3 就是个简单的代数式。
啥是代数式呢?咱今天就来好好研究研究。
(二)生动知识讲解咱先说说啥是代数式哈。
就比如说,咱去买铅笔,一支铅笔2 块钱,咱买了x 支,那一共花多少钱呢?就是2x 块钱呗。
这个2x 就是个代数式。
那代数式到底是啥呢?简单来说呢,就是由数和字母用运算符号连接起来的式子。
第三章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 教案
A.视觉B.听觉C.感觉D.知觉
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
A.感觉B.知觉C.记忆D.想像
4.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
A.视觉B.色觉C.知觉D.感觉
5.判断下列描述的现象是感觉还是知觉?
学生分析案例:某天下午,某小学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小明迟到了,进影院时,电影已经开始了。他想找自己的座位,可是什么都看不清,结果不小心手摸到了一位女同学的头上。这位女同学非常气愤,狠狠地骂了他,说他是故意的,小明却分辩说自己什么都看不清,不是故意的。过了一会儿,他也觉得放映厅越来越明亮,座位和人看得清清楚楚,他感到很纳闷。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幼儿心理学》
教 案
20至20学年第学期
第三章幼儿的感觉和知觉
章节课题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念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够初步认知身边的感知觉现象
素质目标
认同感知觉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完善儿童观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认知身边的感知觉现象
3.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A.知觉选择性B.知觉理解性
C.知觉主观性D.知觉恒常性
4.双关图是()中的现象。
A.知觉选择性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D.知觉理解性
5.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A.知觉理解性B.知觉选择性
幼儿辨别空间方位从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 醇 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醇的物理性质,认识醇的结构特点,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2. 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苯酚的结构和苯酚的酸性、与溴的反应等重要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图表数据的分析,认识醇类的沸点规律2.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乙醇的消去反应,苯酚的酸性。
3. 分析苯酚与苯的结构、性质,认识“有机物分子内原子或原子团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醇的沸点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表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酚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乙醇、苯酚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醇和酚结构的差别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1课时【练习】1.写出甲苯分子中一个H 原子被—OH 取代的生成物,并将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醇酚 酚 酚2.有关物质的比较【总结】羟基与链烃基相连的化合物叫脂肪醇,羟基与芳烃基侧链相连的化合物叫芳香—CH 2OH—CH 3 OHOH—CH 3—CH 3HO —醇,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叫酚。
【过渡】醇酚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板书】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 醇 酚一、醇1.醇的分类 饱和一元醇 C n H 2n+1OH 一元醇醇 多元醇 :乙二醇、丙三醇【介绍】乙二醇和丙三醇都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都易溶于水和乙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乙二醇主要用于汽车防冻液,丙三醇用于配制化妆品。
2.醇的命名【阅读】课本P —48页资料卡片,给下列物质进行命名。
2—甲基—1—丙醇 2—丁醇 1,2,3-丙三醇【思考与交流】表3-1例举了几种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与烷烃的沸点,请仔细阅读并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远远高于烷烃。
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醇的沸点逐渐升高。
【讲解】由于醇分子中羟基的氧原子与另一醇分子羟基的氢原子存在着相互吸引作用,这种吸引作用称为氢键。
而且甲醇、乙醇、丙醇能与水形成氢键,因此这些醇能与水一任意比例混溶。
【学与问】表3-2列出了一些醇的沸点,请仔细阅读表中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加以解释。
不饱和一元醇CH 3—CH —CH 2—OHCH 3CH 3—CH 2—CH —CH 3OHCH 2-OH CH-OHCH 2OH【学生】碳原子数相同时,羟基数增多,沸点升高。
由于羟基数增多,氢键增多增强。
【教师总结并板书】3.醇的物理性质:(1)醇的沸点远远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
(2)溶解性:能与水一任意比例混溶。
(3)醇的沸点随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升高,碳原子数相同时随羟基数目的增多而升高。
4.乙醇的分子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讲解】乙醇分子中,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比氢和碳强,O—H、C—H键的电子对都向氧原子偏移,因而醇在反应时,O—H、C—H都易断裂。
5.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比水轻,沸点78℃,易挥发,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 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思考】1.如何检验乙醇中有水?(在乙醇中加入无水硫酸铜)2.工业酒精怎样变成无水酒精?(在工业酒精中先加入生石灰,然后蒸馏就得到无水酒精)6.乙醇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钠反应——置换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过渡】乙醇除过与金属钠反应外,还可以与镁反应。
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CH3CH2O)2Mg + H2↑2CH3CH2OH + Mg【思考与交流】阅读P—49页【学生】选取方案3,向反应釜中慢慢加入乙醇,由于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比水与钠的反应缓和,热效应小,因此是安全可行的处理方法。
【讲解】受乙基(CH3CH2—)的影响,乙醇羟基(—OH)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乙醇比水难电离。
由于水可以发生微弱的电离,因此水与金属钠的反应要剧烈些。
(2)酯化反应——取代反应(3) 与浓氢溴酸反应 ——取代反应C 2H 5OH + HBr C 2H 5Br + H 2O第二课时(4) 氧化反应①燃烧(可以作为燃料)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③催化氧化 2CH 3CH 2OH + O 2 2CH 3CHO + 2H 2O【讲解】反应中,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和与羟基相连碳上的氢原子与氧原子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碳氧双键,既生成醛。
在此反应中,实际上是醇分子去了两个氢原子,通常在有机反应中,将有机物失去氢原子或加入氧原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例如,乙醇的去氢反应叫催化氧化,乙醛加氧氧化为乙酸。
在有机反应中,将有机物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投影】在有机反应中,将有机物失去氢原子或加入氧原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在有机反应中,将有机物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判断下列醇能否被氧化,如果能写出氧化产物。
①CH 3OH ②(CH 3)2CHOH ③(CH 3)3COH ④(CH 3)3CCH 2OH 【小结】1.与—OH 相连碳上有2个氢,则被氧化为醛(RCHO) 2.与—OH 相连碳上有1个氢,则被氧化为酮(R-CO-R’)△ CH 3CH 2OCH 2CH 3 + H 2OΔ浓硫酸 CH 3COOH + HOCH 2CH 33.与—OH 相连碳上无H ,则不能被氧化。
【过渡】乙醇能不能被其他氧化剂氧化?【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然后滴加少量乙醇,充分振荡。
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溶液由【板书】④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反应(5)消去反应(O —H 键断裂)——分子内脱水【演示实验】 注意问题:(1)乙醇和浓硫酸的体积比1:3 (2)碎瓷片的作用:防暴沸(3)反应后溶液为何变黑?可能还有何种气体产生?怎样除去。
(乙醇会发生碳化,因此乙烯中可能有CO 2、SO 2等杂质气体,可以通过氢钠化钠溶液洗气)(4)温度迅速上升到170℃。
【思考与交流】1.是不是所有的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分子结构特点是什么?2. 写出下列醇发生消去反应后产物的结构简式。
(1)CH 3OH (2)CH 3CHOHCH 3 (3)(CH 3)3CCH 2OH (4)(CH 3)3COH (5)【学与问】溴乙烷和乙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它们有什么异同?140℃【过渡】乙醇如果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温度没有迅速上升到170℃,在140℃时会生成乙醚。
(6)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CH3CH2OH + HOCH2CH3【小结】乙醇在发生反应时,可能断开哪些键?在下列反应中,分别是乙醇分子中哪些化学键发生断裂?【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羟基的影响使乙醇能发生这些反应。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第3课时【引入】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叫酚,苯分子里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简单的酚,叫苯酚。
苯酚是最简单的酚。
今天我们来学习酚类物质。
【板书】二、苯酚1.苯酚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展示】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CH3CH2OCH2CH3 + H2O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2.苯酚的物理性质【展示】苯酚样品,指导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气味。
【学生】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
【教师补充】如果在空气中长期放置,苯酚往往是粉红色,由于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致。
【设疑】苯酚的溶解性如何呢?【实验探究】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晶体,加入2mL蒸馏水,振荡试管,有什么现象呢?现象:得到混浊液体2.把得到的苯酚浑浊液稍微加热,观察现象,冷却静置,观察现象。
现象:加热时,溶液变澄清,冷却时又变混浊。
3.将刚才的浊液分两份。
一份留着以后用,向另一份中加入乙醇,观察现象。
现象:浊液变澄清。
【观察与思考】通过实验你获取苯酚哪些物理性质?【投影】室温下,苯酚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在65℃以上能与水混溶。
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苯酚的熔点是43℃。
苯酚有毒,能腐蚀皮肤。
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擦洗。
医院里的消毒液、日常生活中用的药皂中含苯酚。
【板书】3.苯酚的化学性质【介绍】苯酚最早是从煤焦油中得到的一种酸性物质。
故又称---石炭酸,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案,探究苯酚的酸性。
【学生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试液,加入数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现象:不变色。
结论:苯酚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学生实验2】用玻璃棒蘸取苯酚溶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现象:PH约为5 结论:显酸性,但酸性较弱。
【学生实验3】在苯酚混浊试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 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由混浊变澄清 结论:溶液显酸性,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板书】 1.苯酚的弱酸性C 6H 5OH + NaOHC 6H 5ONa + H 2O2C 6H 5ONa + H 2↑ 2C 6H 5OH + 2Na【演示实验】向上述实验3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由澄清变混浊【设疑】苯酚显酸性,那么它的酸性跟碳酸比如何? 【演示实验】向一支盛有澄清苯酚钠溶液的试管中吹入CO 2。
现象:溶液变浑浊。
解释:因为苯酚钠与碳酸生成了苯酚。
碳酸钠跟苯酚不能共存,无论吹入多少CO 2生成物一定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
酸性:碳酸 > 苯酚 > HCO 3-【学与问】苯酚、乙醇均有羟基,为什么苯酚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乙醇不能反应? 【学生】苯酚分子中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O-H 键的极性增强,可以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因此显示弱酸性。
【设问】苯环影响羟基,那么羟基会不会影响苯环?苯酚分子里苯环的性质,跟苯有什么不同?【演示实验】 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里滴加过量浓溴水 现象::试管中立即生成白色沉淀。
H +【教师】向苯酚稀溶液中加入浓溴水,既不需要加热,也不用催化剂,立即生成白色的三溴苯酚沉淀。
【板书】 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该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学与问】请对比苯和苯酚跟溴的反应,【讲述】由于苯酚羟基氧上的孤对电子与苯环之间相互作用,使得羟基氧上的电子云向苯环转移,结果增强了苯环的活性,尤其是邻、对位的氢原子活性较大,使苯酚与溴水很容易发生取代反应。
(同时也使酚羟基容易电离出H+ ,因此,苯酚较醇更易电离。
)【演示实验】向苯酚溶液里面滴入FeCl3,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呈现紫色【板书】苯酚的显色反应【强调】可以用氯化铁溶液来检验苯酚。
【小结】在苯酚分子中,苯基影响了与其相连的羟基,促使其羟基的氢原子比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更易电离,而显示一定的酸性;而羟基则反过来影响了与其相连的苯基,使其苯基上邻、对位的氢原子更活泼,更容易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以上事实充分说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