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的护理体会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体会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体会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7-08-08T11:44:15.2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4期作者:张倩[导读] 综上所述,对于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全方位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 430014)【摘要】目的:分析运用全方位护理对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护理意愿将300例患者平均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50例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150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

92.66%;对照组150例患者经常规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全方位护理,护理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升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关键词】缺血性肠病;患者满意度;常规护理;全方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208-02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因结肠部位缺血或缺氧导致部分肠坏死或梗阻[1]。常见的临床症状以出血为主并伴有痉挛性疼痛,腹泻也为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缺血性肠病因无特异性,会常常出现误诊现象[2],延误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治愈率低下的情况。我院为提升缺血性肠病的治愈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特将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治疗进行干预,并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按照患者本人的护理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有患者150例,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63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为(64.2±2.6)岁;对照组共有患者150例,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为(63.0±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经肠镜检查后确诊为缺血性肠病。(2)患者均认可护理方案,并签署之情协议书。(3)患者均出现腹泻、排便次数增加、腹胀、呕吐等临床症状。

1.2 护理方法

两组缺血性肠病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为患者进行肠胃减压,疏通患者微循环等。对照组15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按照本人的护理意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保持病房清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给予患者常规的营养支持、用药监督、健康宣教等。观察组150例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治疗,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病房患者,嘱咐患者要多注意休息,为患者更换更舒适的卧具,在病房外粘贴禁止喧哗的标语,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护理人员定期要对病房内的器具进行消毒清洁。(2)饮食护理: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要给予患者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如:蜂蜜、酸奶、水果等。流食或半流食是最佳选择,要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症状严重便血、剧烈腹痛的患者,给予肠外静脉营养,对患者进行2~4d的禁食,减少食物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防止患者临床症状加重。(3)便血及腹痛护理:腹部绞痛是缺血性肠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腹部绞痛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肛管排气治疗,并观察患者的状态,并询问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是否缓解,若无缓解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患者的主治医生,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便血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血便的颜色,并认真进行记录,给予患者治疗肠管缺血的治疗药物,若患者是腹痛24小时之内出现的便血症状,应立即通知患者的主治医师,患者可能为肠梗阻。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温开水坐浴,保证患者肛门周围皮肤清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式干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显效:经护理后患者的临床消失80%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80%~30%。无效:患者经护理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由本科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获得,满分100分。非常满意:分数≥85分;基本满意:84~60分;不满意:分数<60分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1.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150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2.66%;对照组150例患者经常规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表

护理个案

个案护理 姓名:方梓浩学校:新华学院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 个人资料: 姓名:陈嘉豪性别:男年龄:3岁床号:13A 住院号:779449 主诉: 发现血象异常一月余。 现病史: 一月余前,患儿因“发热咳嗽4天”至东莞市莞城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4.68×10^9/L,HB 87g/L,PLT 73×10^9/L,无寒战、抽搐、流涕、咳嗽、呕吐、腹痛、腹泻、关节肿痛、皮疹、血尿、黑便等不适,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炎”,予哌拉西林舒巴坦、红霉素等治疗,体温正常,咳嗽减轻,复查血常规示:WBC 11.94×10^9/L,PLT 77×10^9/L,遂出院,建议院外动态观察。20天前至东莞市人民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10.9×10^9/L,HB 96g/L,PLT 105×10^9/L,考虑轻型地中海可能性较大,遂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10天前结果回示:地中海贫血基因均为阴性,未予进一步诊治。2天前再次至上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29.6×10^9/L,HB 92g/L,PLT 45×10^9/L,幼稚细胞占30%,考虑急性白血病可能,遂以“急性白血病”为诊断收住院。自发病来,患儿神志清,精神可,饮食一般,睡眠可,体重减轻1kg。 既往史: 平素体健。否认“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社会进行。 个人史: 第二胎第一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3.2kg,出生时无外伤、窒息及抢救史。生后混合喂养,生长发育与正常同龄儿。 家族史: 父母非近亲结婚,父亲体健,母亲体健,外祖父患“肺结核”,否认“地中海贫血、红细胞G-6-PD缺乏症“等遗传史,否认精神病,肿瘤家族史。 体格检查 T:36.9℃,P:105次/分,R:25次/分,Wt:14kg 一般情况:神清,反应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欠合作。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稍苍白,可见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鲜红色,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可触及数个黄豆至花生大小淋巴结,质中,活动度可,无黏连及压痛。 头部: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胀,结膜稍苍白,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良好;耳鼻外观无畸形,口唇稍苍白,口腔黏膜光滑,咽稍充血,双侧扁桃体II o,无疱疹及脓苔。 颈部:颈无抵抗,气管居中,左右对称,甲状腺无肿大。 胸部:胸廓无畸形,三凹征(—),双侧呼吸运动均匀,触觉语颤无增加及

病例分析——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岁,主因“上腹不适,呕吐,纳差,乏力6天”于2011年3月25日入住消化内科治疗。患者年轻女性,起病急,病程短,患者于2011年3月19日院外行“刮宫”术,术后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色液体,无呕血,纳差、乏力。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有癫痫病史,但否认院外服药治疗。 查体:体温38.7℃,脉搏86 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8/64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差,查体不配合,颜面肿胀、充血,全身皮肤干燥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界不大,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正常,移浊阴性。 辅查(3月25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21.31 ×109 /L ,中性粒数6.93×109 /L,中性粒细胞率0.325,淋巴细胞率0.427 ,(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174u/l,谷丙转氨酶155 u/l,总胆红素63.1 umol/L,直接胆红素55.4 umol/L,血糖5.2 mmol/L,肾功能正常(3)B超:肝大、脾大、腹腔淋巴结长大。 入院诊断为:1、腹腔感染2、败血症?3、肝功异常。 治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ivgtt 2.0g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抗感染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 2.0g ivgtt Qd’护肝治疗,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3月26日患者出现高热,全身现红色皮疹,面部及全身肿胀加剧。其后治疗期间患者一直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3月25日36.7℃、3月26日40℃、3月27日39.2℃、3月28日39.0℃、3月29日39.5℃。 于3月29日患者全身皮疹加剧,脱屑,呈鱼鳞样改变,逐考虑由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3月29日停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2.0g ivgtt Bid、奥硝唑 1.0g ivgtt Bid”,换用“去甲万古霉素0.4g ivgtt Q8h”抗感染治疗,“甲基强的松龙80 mg ivgtt Qd ”,口服“酮替芬片1mg Bid 氯雷他定片10mg Qd”抗过敏治疗,继续护肝,补钾、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辅查(3月31日):(1)血常规:白细胞数12.23 ×109 /L 、中性粒数3.22×109 /L、中性粒细胞率0.263、淋巴细胞数6.16×109 /L、血小板数40 ×109 /L;(2)生化常规:谷草转氨酶387u/l,谷丙转氨酶237 u/l,总胆红素149.7umol/L,直接胆红素138.1 umol/L,血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2008年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 病人姓名王春付 1.2 性别(1)男(2)女 1 口 1.3 年龄(岁) 24 口口 1.4 民族(1)汉(2)少数民族 1 口 1.5 工作单位无 1.6 职业(1)农民(2)民工(3)渔民(4)工人(5)学生(6)干 部职员(7)医务人员(8)家务及待业(9)不详(1 ) 1.7 详细地址肇州县(市、区)托古镇(乡)新华村(街道)火炬 窝棚_号 1.8 发病日期 2008 年 05 月 23 日 1.9 发病地点肇州县省大庆市肇州县托古乡(镇)新华村 (街) 1.10 确诊日期 2008 年 05 月 28 日 1.11 确诊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 主要症状体征 2.1 发热天数 14 口口 2.2 最高体温(℃) 38 2.3 疼痛部位(1)头痛(2)腰痛(3)眼眶痛(1)(2)(3) 2.4 消化道症状(1)腹泻(2)恶心(3)呕吐(1) 2.5 皮肤潮红(1)面(2)颈(3)胸(1) 2.6 眼结膜充血水肿(1)有(2)无(1) 2.7 皮肤出血部位(1)腋下(2)上臂(3)胸部(4)其他(1) 2.8 出血点形’态(1)散在(2)条状(3)淤斑(4)其他(1) 2.9 黏膜出血部位(1)口腔(2)眼结膜(3)鼻腔(2) 2.10 其他出血情况(1)血尿(2)便血(3)呕血(4)咯血 2.11 低血压天数 3 2.12 最低血压 40 mgHg 2.13 少尿天数 1 2.14 尿液检查 (1) 尿膜状物(2)尿沉渣红细胞(3)白细胞(4)管型 口(4) 2.15 第 6 病日白细胞计数最高最高数量×109/L 2.16 第血小板计数最高最高数量 2.17 第血清IgG阳性 1:检测方法 2.18 第血清lgM阳性 1:检测方法 2.19 确诊病名流行性出血热疑诊病名 2.21 临床型 (1)危重型 (2)重型 (3)中型V(4) 轻型 (5) 非典型 2.21 血清型 (1)汉滩病毒型 (2)汉城病毒型 (3) 未定型出院 2.22 出院 2008 年 6 月 5 日 2.23 死亡年月日

皮肤科护理手册

皮肤科护理 一、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1)主动热情接待人院病人,介绍医院环境、病区主任、护士长 及规章制度,通知主管医生。 (2)病人人院后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以后每日2 次,3d后改每日1次。体温37.5℃以上者每日4次,39.5℃以上者每4h测量1次,连测3d,正常后每日1次。 (3)注意饮食管理。一般病人给予普食。过敏性皮肤病者,禁食 鱼、虾、蟹、蛋类及刺激性食物。 (4)解除病人思想顾虑,给予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每周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30min。(6)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全身大面积皮肤损害者,应及时 更换消毒被单及衣服。 (7)未经医生允许,不得洗澡。 (8)每周剪指(趾)甲1次,嘱病人勿挠抓皮肤,预防感染。 (9)指导并协助病人涂药;全身擦药时,注意避免着凉。随时观察 用药情况,如有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10)重危病人每2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预防褥疮发生。 (11)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时,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和副作 用。如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感染及肝肾功能损害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12)按医嘱及时留送各种化验标本。 二、皮肤科常见疾病护理 (一)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皮疹呈多形性,可 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呈对称分布,瘙痒剧烈,易于复发。 1.观察要点 (1)皮疹形态:一般为多形性,由红斑、丘疹和水疱组成,集簇分布,边缘弥漫不清。 (2)皮疹的部位,以颜面、耳后、手、足及会阴处多见。 (3)湿疹发作与饮食(鱼、虾、蛋)、情绪(紧张、劳累、忧郁) 及其他因素如寒冷、日光、皮毛等的关系。 (4)观察病人服用抗组织胺药后,是否有头晕、嗜睡等副作用。 (5)观察外用药治疗后皮损的变化。 2.护理常规 (1)执行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2)按医嘱给予清淡饮食,禁食鱼、虾、蟹及刺激性饮食。婴幼儿 湿疹系母乳喂养者,其母应暂禁食鱼、虾、蛋类等食物。 (3)避免局部刺激,嘱病人不要搔抓和用肥皂或热水洗烫患处。 (4)湿疹糜烂渗出者,给以湿敷,大面积湿敷时注意避免受凉。常 用湿敷液有3%硼酸溶液、0.1%雷夫奴尔溶液、1:8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等。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3-15T09:25:14.48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作者:王雪 [导读]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225000 摘要: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2周后肿胀消退,水泡消失,全身鳞屑经反复剥脱后,皮损基本愈合。白细胞升至7.6×109/L,于2018年11月25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 甲硝唑,剥脱性皮炎,感染,护理 剥脱性皮炎属严重药疹【1】。是有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严重尚可累及机体其它系统。大多数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的。1例鼻咽癌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全身皮肤红斑、合并水疱及口腔粘膜红斑、溃烂,如此严重的皮肤粘膜损伤程度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其生命。经积极治疗及细心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3岁,因鼻咽癌收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8年09月2日始行鼻咽部病灶区放疗,照剂量5040cGY/28FY,患者出现发热2周,体温为38.2-39.5℃,血象中白细胞为11.4×109/L,遵医嘱予甲硝唑注射液静滴3天后,患者全口腔粘膜充血红肿明显,伴多处散在溃疡,灼痛感,张口困难,不能进食,6天后患者相继出现颜面部皮肤溃烂,胸、腹部、颈部、腹股沟、背部、臀部、会阴部及四肢皮肤逐渐出现红褐色斑疹,红斑呈散在状,大小不等,伴有脱屑,个别部位渐成串形融合水泡,部分水泡破溃处流出淡黄色液体,经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药物性剥脱性皮炎,即停用甲硝唑,暂停放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病人在确诊后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便开始进行放疗,现在又出现上述情况,一活动皮肤剥脱疼痛,不敢活动,所以患者对这次放疗后出现症状的恐惧和担心是否会影响疾病预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治疗费用大,因此对生活、治疗都失去信心,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激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的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感受,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安定病人情绪,操作时动作宜轻柔、准确,生活护理更应细心周到,尊重病人,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并介绍本科以往的治疗经验及成功病例,向患者说明疾病的过程,使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在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2】。从而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帮助患者重建信心并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顾虑,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 2.2控制感染 因患者全身广泛皮疹、水泡、渗液,创面极易感染,故预防创面感染是治疗取得成功的主要环节,因此要做好消毒隔离:①置病人于单人房,并限制探视,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温度20~24℃,湿度40%~50%),病房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地板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2次。②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患者所有用被服需经高压消毒,每日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勤修剪指甲,并向患者讲明搔抓的危害,避免抓伤皮肤。和病患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限制探视人数、次数,限制有任何感染的人探视。专人护理,固定医疗用品,操作带手套,减少进出病房次数,既能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又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 2.3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及其维护 2.3.1建立良好静脉通路 因病人患有鼻咽癌需要化疗及放疗,剥脱性皮炎又致大面积表皮脱落,静脉穿刺及固定都非常的困难,为了避免反复穿刺及用药所需加重给病人带来痛苦,选择了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2.3.2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24小时内观察有无渗血渗液,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以后每周更换一次。为防止加重皮损,避开皮损处,用绷带作环形固定代替。每日使用管道输液时检查敷料及正压接头情况,勤于观察做到随脏随换、随痒随换。更换敷料要注意无菌原则,用碘酒酒精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扩大至周围10*10cm【3】。为防止堵管及药液的残留,每日睡前、每次输液前后用8-10毫升盐水脉冲式冲管。告知患者穿刺肢体勿过多活动、勿提重物,勿局部重力按压;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不可擅自插入;如有渗血、渗液、感染、出血倾向,应遵医嘱拔除。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输液时将输液袋挂在患者易于观察处,以免患者经常抬头查看液体情况导致套管滑出静脉。 2.4皮肤护理 2.4.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凉开水清洗皮肤1次,皮疹无溃破可交替涂炉甘石洗剂及比亚芬软膏,病人如有明显皮肤发痒,应避免搔抓皮肤,予采取有效止痒措施。适当服用抗组织胺药物,镇静脱敏,外擦无刺激的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等,以免影响饮食及睡眠。潮湿的皱裂部位予扑5%硼酸粉保持干燥。清理创面时尽量保护水疱,勿使其破裂,大疱未破者,在无菌操作下抽疱液。用已消毒的支被架支起被子,以减少被褥与皮肤创面的摩擦,进行全身暴露干燥疗法,四肢置于适当伸张位,利于通风。 2.4.2颜面部皮肤护理 为促进颜面部皮肤溃疡愈合,防止细菌感染。创面液分泌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无菌棉签擦干后涂比亚芬软膏。随着液化物减少涂药次数相应减少,涂药时间间隔相对延长。并指导病人不要用手抓溃疡处皮肤,并告诉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忌用手去揭痂皮,让其自行脱落。12天后患者痂皮脱落,原溃疡处生长出新的组织。 2.4.3四肢及躯体皮肤护理 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建立翻身卡,1~2小时帮助病人变换体位1次。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创面干燥。糜烂缺损处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2次,暴露创面用神灯照射20~30分钟/次,皮肤水泡处及渗液糜烂缺损处,清洁消毒后,外用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一、案例介绍:患者李XX,男,63岁。患者于4月4号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在当地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且于4月7号出现大小便失禁,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于4月8号以“发热待查”收入感染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起病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有失禁,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史:1995年患有败血症,有长期抽烟、饮酒史。体格检查:T37.8℃,P108次/分,R 21次/分,BP95/48mmHg ,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啰音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体格检查可见右侧颈部见一5×5cm2皮下血肿,面部皮肤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充血,无尿。行机械通气,床边CVVH,升血压,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于4月13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阳性结果:淋巴细胞16.5%,异型淋巴细胞13.5% ,白细胞32.42* 10^9/L, 红细胞数 6.25*10^12/L, 血小板数 18.0 *10^9/L ,血红蛋白192.0g/L, 尿镜检细菌计数 36.30 /μL, 葡萄糖 +, 隐血 3+,胆红素阴性,尿蛋白2+,红细胞3178.1/μL,尿比重1.014。 二、诊断:出血热 三、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发热四天 2、血生化检查:异型淋巴细胞13.50% 四、入院后治疗: ①针对患者躁动焦虑的神经症状使用力月西+吗啡各2mg/h静脉; ②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改善呼吸功能; ③胃肠道保护:奥美拉唑40mg(Q12h),翰康6mg24h静脉泵入; ④病原体:病毒唑0.5q12h ⑤肺部感染:美罗培南0.5q12h ⑥血小板减少症:吉巨芬3mgiH ⑦增强抵抗力:迈普新1.6mgiHq12h ⑧肾衰竭:行床边CVVH 五、知识回顾: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持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经验。方法对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儿予以全身抗炎以及局部皮肤护理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最长12 d,最短8 d。结论积极的抗炎治疗与合理的护理方法是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该病是由特殊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上皮起皱伴大片表皮脱落,黏膜常受累,可伴有发热[1]。本病起病急,可合并败血症,重症可危及生命。现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诊疗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3例患儿病史分别为:①男,生后2 d,因“发热伴全身广泛红斑1 d”入院,入院2 ~3 d出现全身广泛松弛性水疱伴有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如烫伤样。②男,生后8 d,因“发热伴全身散在疱疹2 d”入院,入院第2天疱疹渐增大并增多,上皮起皱部分破溃伴有表皮脱落。③女,生后1 d,因“双下肢皮肤破溃1 d”入院,入院查体见患儿双下肢小腿以及足面广泛皮肤起皱伴有上皮脱落如烫伤样改变。 1. 2 实验室检查3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0×109/L,中性分类均>75%,C反应蛋白>8 mg/L。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例。其余2例阴性。 1. 3 诊断标准根据出生后1~5周发病,皮肤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其上皮起皱伴有大片表皮脱落及血常规检查等即可确诊。 1. 4 治疗方法患儿均选用三代头孢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抗炎,血培养阳性根据药敏更换抗生素。同时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 d。维持水电解质稳定,保证营养供给。 1. 5 临床护理方法患儿入住新生儿隔离病房,裸露置于暖箱中,进行保护性隔离,箱内垫褥均高压消毒,褥面上铺议程无菌纱布,注意将纱布铺放平整,不要有褶皱,更换2次/d,污染后及时更换,箱温维持在30~32℃,湿度55%~65%,使用紫外线照射病房2次/d,并使用消毒液擦拭保暖箱的内外表面,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洗手、戴灭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患儿清水沐浴1次/d,碘伏擦洗2次/d,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不能推拉,脱落表皮不能强行撕拉。破损处涂以莫匹罗欣软膏,每6~8小时1次,根据患儿受损皮肤位置和面积灵活翻身,避免受损皮肤长期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颜 蕾 摘要:[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方法]对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评估与观察、一般护理、腹泻与便血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31例治愈,4例治疗好转,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腹痛;腹泻;便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5.02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A-2336-02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肠管梗死的疾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1]。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缺血性肠病病人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44岁~82岁,平均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7例,伴心房颤动4例,糖尿病10例,脑梗死11例;均经CT、B超、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临床表现:均有腹痛,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初为隐痛或胀痛,程度轻重不等,定位不确切,可局限或弥漫,渐进性加重,可出现阵发性绞痛,最后持续性剧痛,腹泻23例,腹胀26例,其中腹痛后24h出现少量便血22例;恶心、呕吐13例,早期呕吐物均为咖啡色样;血便多呈鲜血便,个别病例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35例顺利完成电子肠镜检查,发病部位左半结肠1例,右半结肠3例,内镜下主要表现:阶段性分布的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斑片状出血灶,部分见大小不等溃疡及褐色黏膜坏死结节,间有正常黏膜;均行CT检查,4例CT可见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2]。 1.2 治疗与结果 35例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及肠道外营养支持,积极补充血用量,改善黏膜缺血状态,采用静脉输注扩血管药物丹参注射液、血疏通注射液及潘生丁等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肠道继发感染。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35例病人中治愈31例,治疗好转4例,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10d。 2 护理 2.1 病情评估与观察 缺血性肠病三联征:腹痛、腹泻、血便,严重病例可出现肠麻痹坏死和腹膜刺激征。因此,老年病人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病史出现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时,必须充分评估病人的病情,了解评估腹痛诱因、部位、程度、性质,症状与体征是否相符,使用解痉药物效果如何。30min~60min观察1次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或加重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尤其是CT检查、B超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确诊缺血性肠病,便于早期的治疗与护理干预。重点观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情况,重视病人的腹痛、腹胀主诉,老年病人机体反应迟钝,必须充分关注其主诉及病情变化,即便是轻微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便血的次数、量、颜色以及24h出入量,及时留取标本送验大便常规。加强对基础疾病的观察与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2 一般护理 ①卧床休息,帮助病人适应环境,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各种医疗护理活动与操作,力争轻柔、熟练、快捷。②观察病人腹痛,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出现急腹症时,尽快报告医生处理。腹痛可采用肛管排气,胃肠减压、 解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12-15T10:37:42.36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作者:王祯[导读] 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王祯 剥脱性皮炎是药物性皮炎最严重的皮炎之一,其临床表现有水泡、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败血症等。我科于2015年5月收治1例因脑瘤术后服用丙戊酸钠过程中导致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一个半月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因前中颅底巨大嗅沟脑膜瘤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示:脑膜瘤(WHO I级),患者于住院20天病情平稳后出院。出院回家带丙戊酸钠片口服1#Bid,于用药第五天患者两侧面颊、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肿胀、并有大量红色片状斑丘疹,伴有瘙痒及疼痛。故此再次入院治疗,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T:40℃ P:116次/分 R:22次/分 BP:100/60mmHg, 血糖波动在11.0mmol/L左右,此后继而很快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的水泡,泡液澄清,易破溃;两眼睑膜充血,局部可见浆液非脓性分泌物,口唇干裂糜烂,无法言语、进食困难。并伴有咳嗽、咳痰,双肺呼吸音粗,行胸部CT结果示:右肺上叶炎症,双侧胸腔积液,经相关科室会诊,诊断为脑膜瘤术后口服丙戊酸钠导致特重型过敏性剥脱性皮炎,经过补液、抗过敏、抗感染等一系列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后,患者于七月二号康复出院。 2.【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人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针对这些,护士因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讲解疱疹的病理原理,帮助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及护理,2.2 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此患者因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甲强龙)且血糖值波动不稳,故应定期监测血、尿等系列指标;注意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系统出血症状;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定期复查。 2.3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协助病人取半坐卧位增强肺通气量,指导有效咳嗽,协助排痰,定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并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鼓励病人多饮水,观察有无窒息,及时做好抢救准备。 2.4 营养支持:由于患者早期进食困难,加上皮肤出现广泛的水泡,脱屑,导致蛋白质大量丢失,故在治疗上加用了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以增强机体免疫。待病情逐渐好转后,循序渐进,少食多餐,缓慢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鸡、鸭、瘦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鸡蛋等),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2.4 眼部、口腔的护理:患者双眼睑膜充血糜烂且分泌物较多致粘连,无法睁眼,予以妥布霉素眼水及硫酸软膏素滴眼,并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严重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患者口腔溃疡及粘膜糜烂明显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同时激素及抗生素的应用也可导致真菌感染,所以每天用碳酸氢钠溶液行口腔护理。 2.5 皮肤受损的护理: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皮肤糜烂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溃疡液外涂,敷盖无菌纱布,保护皮肤糜烂面,杀灭细菌,减少渗出。同时每1~2h协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使臀部及骶尾部皮肤尽量保持干燥,控制皮损发展。正确处理水疱,小的水疱注意保护,勿抓破;大疱未破者,用无菌注射器严格无菌操作抽出疱液,同时给予烤灯照射,以减少渗液,促进吸收,掌握好照射的时间和距离,并安排专人看护。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抓破损伤皮肤,保持双手清洁卫生。静脉输液时不用止血带,穿刺部位碘伏消毒,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穿刺后针头用无菌绷带包扎固定,加强巡视,避免药物外渗。 2.6 消毒隔离:将患者置于单人病房,每日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限制探视人员,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的物体表面及地面清洁两次,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严格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每日更换患者衣服及床单,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讨论】 剥脱性皮炎因起病急,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还应注意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治疗中还应严格掌握各项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而丙戊酸钠的副作用则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倦睡、眩晕、疲乏、头痛、过敏体质者偶可引起皮肤反应,如皮疹。在某些病例有毒性上皮坏死溶解,多形性细斑也有报导。此患者通过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恰如其分的饮食指导和正确的心理护理,住院期间再未发生败血症等相关的并发症,大大缩短疗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参考文献】 何冰娟,王郡,陈艳梅重症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年4月第9卷张平平,石建喜,高明秀卡马西平过敏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中国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9卷第7期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祝春华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祝春华 发表时间:2012-08-03T16:50:17.7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祝春华[导读] 缺血性肠病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老人,常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休克、心肌梗死、外伤等基础上发生。 祝春华(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 165000)【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251-02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治疗缺血性肠病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老人,常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休克、心肌梗死、外伤等基础上发生。具有一系列结肠缺血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可逆性结肠病变(黏膜下或壁内出血)、一过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狭窄、坏疽和爆发性弥漫性肠炎。 (一)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大多数患者仍不明确,有一系列原因可引起结肠缺血,包括医源性的和非医源性的,阻塞性的和非阻塞性的,全身性的和局灶性的。如血栓、栓塞、动脉硬化、血管炎、微小血管痉挛、低血压等血管因素和便秘、腹泻等引起肠内压升高及进食后肠管蠕动增强、氧需求加大等肠管自身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某段结肠绝对或相对缺血而发生组织损害。可能引起结肠缺血的药物有可卡因、麦角胺、雌激素、苯丙胺、洋地黄、美西麦角(me thysergide)、加压素、口服避孕药、假麻黄碱等。 缺血性肠病临床上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腹绞痛、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急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急性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肠梗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缺血性结肠炎。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肠管的范围、程度、持续时间、吻合枝丰富程度与可能形成的侧支循环状况。 慢性缺血性肠病常表现为餐后10~30分钟出现逐渐加重的腹绞痛,持续1~3小时缓解,部分伴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消瘦及营养不良。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 急性缺血性肠病常表现为:①腹痛,突然出现于脐周的阵发性绞痛。随病情加重转为持续性且范围扩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者初始腹痛较轻,以后逐渐加重,90%就诊时常已有数天或达2周以上的腹痛史;缺血性结肠炎多为左侧及下腹痉挛性疼痛。②呕吐、腹泻,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功能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腹泻多为短暂出现水样或血水样便。③消化道出血,血便多在腹痛之后24小时内,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粪便混合,出血量常不多,呕血少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周围有压痛,指套有血。④后期表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发热、肠梗阻、腹膜炎、血性腹水、脓毒血症等,早期诊断与正确处置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综合多家临床报道,缺血性肠病时腹痛、便血发生率为63.6%~100%和72%~92%,而由于肠功能紊乱所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6%~20%,腹胀、腹泻、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20%~69%,27.3%~44%和9%~25%。 (二)病理生理学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非特异性的,主要表现为腺管破坏、上皮细胞脱落、水肿,少见炎症细胞浸润,严重者可见广泛的透壁性纤维化和黏膜萎缩,最后导致缺血后纤维性狭窄,一旦发现小血管内纤维性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胃肠系统要进行一系列耗能的加工处理过程,如运动、消化、分泌、吸收和细胞更新,这些重要功能均需适当的营养和氧气供给,否则,这些功能就不能正常进行。结肠的重要功能是对由小肠转运来的液性食糜巾的水和电解质进行重吸收以及暂时贮存粪便,结肠的收缩运动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肠壁微循环是由来自肠系膜的直小血管穿透肠壁,发出分支到浆膜、外肌层、黏膜下血管丛,因此肠缺血本身产生的损伤从可逆性功能改变到穿透性肠壁坏死,肠黏膜对缺血最敏感,损伤从肠腔面向浆膜面进展.黏膜的完整性首先受到损伤,直接影响大肠的重吸收功能,造成吸收不良性腹泻。当肠道发生缺血时,除了结肠本身局部缺血性组织损伤之外,缺血还可以导致炎症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递质的释放,如血管活性肠肽(VIP)、前列腺素(PG)、5-羟色胺、 P物质等,这是黏膜通透性增加和机体处于应急状态而引起内毒素血症的结果。缺血后的再灌注和氧自由基释放增加与缺血性损伤的毒性代谢产物也有关。有报道,VIP可引起胃容受性舒张,抑制胃酸分泌,刺激大、小肠分泌,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抑制结肠和直肠的紧张性。 (三)实验室检查 结肠镜检查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并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根据结肠病变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严重程度,缺血性肠病分为2型。 (1)非坏疽性缺血性肠病又分为一过型和慢性型。一过型病变为一过性短暂缺血,病变涉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呈环形、纵形、蛇形及散在溃疡糜烂,溃疡在亚急性期边界清楚,可长达3~4cm,宽1~2cm,周边黏膜水肿、充血,至发病7天左右,溃疡一般不再进展,2周内结肠基本恢复正常。慢性型见持续性缺血黏膜,损害较重,病变涉及固有肌层,数周或数月后组织替代受损的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形成慢性溃疡和持续性节段性结肠炎,受损肌层被纤维组织替代,常致结肠狭窄。一过型与慢性型肠镜表现有时在2周内不易鉴别,都可有狭窄,需动态观察。 (2)坏疽性缺血性肠病见严重缺血或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黏膜病变为全壁坏死、形成深大纵形溃疡、脓肿需要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由于脾曲至乙状结肠是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与髂动脉血管交界处,血管发育不良、狭窄易缺血,且与小肠动脉吻合枝少。左半结肠是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它与腹主动脉呈锐角,亦影响血液灌注,因而病变多为左半结肠。肠镜下可见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病变部位几乎均见于左半结肠,直肠侵犯较少,这与溃疡性结肠炎多有累及直肠不同,一旦缺血改善,其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即“两快”,亦是与其他炎性、非特异性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一。病理组织学黏膜下层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素细胞为此病特征,也是与其他肠病鉴别的关键,对诊断有意义。 内镜检查时,应注意事项:①如有持续腹疼、便血及腹膜刺激征应考虑坏疽性,镜检为禁忌证;②禁用盲目滑镜、钩拉、解袢等手法,以免加重出血,甚至穿孔;③结肠镜下注空气压力超过3.9 kPa(30mmHg)时,因肠内压过高可导致肠壁变薄血流减少,加重结肠缺血,如注以CO2气体可使血管扩张,有利于结肠的血供;④黏膜下出血通常很快被吸收或被溃疡替代,因此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非常重要。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修改

四川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草案> [发布日期:2018-12-22来源:四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浏览次数:1832] 一、背景 我省自1960年首次由南充报告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以来,至2003年底,疫情报告系统共报告本病55418例,死亡2619例.除甘孜州无报病外,疫情波及全省20个市、地、州.1980年报病4131例,占全国发病数地13.56%.我省重疫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充、达川、广安、凉山等老少边穷地区.1988年以来我省地报病数下降,在全国疫情中所占比例也有所下降,但局部地区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如2002年盐源县报病507例,发病率高达167.15/十万,在全国以县为单位地疫情中处于高发水平,严重影响了当地 正常地生产生活次序和经济建设. 1998年以来在我省陆续在几个医学实验室地大白鼠中发现严重地出血热鼠间疫情,并有几名实验人员患病,影响了实验室工作地正常开展. 四川省自1984年始开展出血热监测工作,同时设立南充、成都市两个全国监测点,进行了大量地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工作.1992年在全省建立南充、广安、开江和现属重庆市地涪陵、武隆等5个监测点组成地监测网络,1998年设立盐源监测点.现有南充、广安、开江、盐源共4个监测点. 20年来,监测工作为我省出血热地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为我省近年来将发病控制在一个较低地水平作出了贡献.各监测点在监测工作中共布放鼠夹近20万夹次,捕获并检测各类啮齿动物和家禽、家畜及小型野生动物2万多只,发现12种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经统计分析后确认,我省疫区已由姬鼠型

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的护理

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31T14:11:18.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岳爽吴桂芳蒲蓉于晓艳[导读] 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的患者,因人体免疫力低下、天然保护屏障遭到严重破坏,抵抗力极差,及易发生创面及全身感染。 岳爽吴桂芳蒲蓉于晓艳(四川省南充中心医院传染科 637000) 【摘要】总结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主要包括:预防感染、皮肤、黏膜护理、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营养支持、心理护理、职业防护等。认为做好消毒隔离和身心全方位的护理,可预防并发症,提高治疗成功率。 【关键词】艾滋病剥脱性皮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321-02 艾滋病又叫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人免疫缺陷病毒特异性侵犯并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1]。剥脱性皮炎是又称红皮病,皮损呈全身弥漫性广泛潮红、肿胀,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出现丘疹或水泡,后期全身出现鳞片样脱屑,手足呈手套或袜套样脱落,累及口腔和眼结膜。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内脏损害,重症患者可因全身衰 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2]。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共收治6例艾滋病合并剥脱性皮炎的患者,其中2例为重症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和精心地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因全身红斑、水泡、瘙痒入住皮肤科,因HIV抗体确诊实验阳性,转入。患者精神萎靡,消瘦;全身泛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红斑、水泡,部分融合成片,以头面部为甚;眼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多呈脓性;口腔黏膜覆盖片状白色假膜,有多处溃疡;外阴皮肤破溃,分泌物呈脓性。T:39.80C,P:98次/分,R:22次/分,BP:116/68mmHg。实验室检查示:白蛋白32.0g/L,血常规WBC3.9×109/L,N89%,CD4T淋巴细胞37个/uL。主要诊断:①重症剥脱性皮炎;②AIDS ;③霉菌性口腔炎。 患者,女,62岁,因HIV感染5月,抗病毒治疗11天,发热伴进行性皮损3天入院。全身皮肤可见充血性、弥漫性脱屑样皮疹,和大小不等的水泡,多发性创面破溃,渗出较多,以颈胸部及双上肢为甚。唇周及口腔内见多个溃疡,有血性分泌物。颜面及四肢水肿。T:40.00C,P:98次/分,R:24次/分,BP:136/88mmHg。实验室检查示:白蛋白29.0g/L,血常规WBC4.0×109/L,N90%,CD4T淋巴细胞122个/uL。主要诊断:①重症剥脱性皮炎(药物型);②AIDS。治疗经过:停止一切可引起过敏的药物;抗炎、抗过敏、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纠正低蛋白血症等治疗和精心地护理,患者皮损减轻,糜烂及溃疡面愈合,渗出减少,水泡吸收,皮肤呈袜套样脱落,新生皮肤清洁表面干燥。第1例患者治疗6周后好转,转当地疾控中心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第2例患者治疗4周后好转,调整抗病毒方案。2个月后随访患者均无不适。 2 护理 2.1环境要求艾滋病患者抵抗力差,加之皮损面积大,人体天然屏障遭到严重破坏,抵抗力极度低下。及易造成创面及全身感染,做好消毒隔离中作至关重要[3]。安置病人于单人病房,限制探视。每天开窗通风2次,多功能空气消毒机行室内空气消毒。监护仪表面用75%的酒精擦拭,床栏、桌椅等物体表面和室内墙面、地面每日用含有效氯为500mg/L消毒液擦拭或湿拖。床单元清洁、干燥、柔软,无邹褶、渣屑。每日更换被服,污染时随时更换。换下的衣被用黄色塑料袋单独包装,单独清洗后行高温蒸汽灭菌。诊疗用物专人专用,每日消毒。工作人员进病房时穿隔离衣,带无菌手套、口帽,换鞋套。病室温度控制在22~ 240℃,湿度在50~60%。 2.2 皮肤护理 剥脱性皮炎皮肤护理至关重要,是治愈和预防感染的发生的有效保证[4]。盖被用支架托起,避免与皮肤摩擦。被单下垫消毒软垫,定时翻身,皮肤破损及糜烂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再用3%硼酸和聚维酮碘溶液交替湿敷每日2次。大水泡在无菌技术下,于水泡的低位处,抽出泡内液体。小水泡注意保护,让其自行吸收。手指、脚趾之间用无菌油纱隔开,防止粘连。翘起的脱皮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软化后用无菌剪修剪。 2.3 局部黏膜护理 2.3.1眼、耳、鼻部的护理患者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睑分泌物多且呈脓性,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3次;日间用妥布霉素眼药水滴眼,嘱其经常转动眼球;睡前涂抹红霉素软膏,防止眼睑粘连。外耳道及鼻黏膜有分泌物时用消毒棉签轻拭。鼻黏膜糜烂、结痂处用生理盐水清洗;植物油软化后,用无菌镊子取出。 2.3.2口腔护理患者口腔黏膜糜烂、破溃、出血、疼痛分泌物多,使其张口困难,先用生理盐水湿化后清除唇周结痂;再用吸管吸取0.5%的利多卡因漱口缓解疼痛,最后用5%碳酸氢钠含漱,制霉菌素粉剂100万U加碘甘油10ml涂擦溃疡处,唇周涂石蜡油。餐前用0.5%的利多卡因,餐后生理盐水漱口,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或加重出血。 2.3.3会阴部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2次,碘酊消毒尿道口,便后用侵0.01%新洁尔灭的湿巾纸擦拭,防止污染皮损处。 2.4保证有效静脉通路静脉输液是患者治疗的主要途径。大面积皮肤破溃、渗出,静脉穿刺、固定较为困难,采用浅静脉留置针及股静脉置管的方法,胶布固定时避开皮损处。 2.5 发热的护理鼓励多饮水,戴冰帽,温水(禁酒精)擦拭皮肤完整处,若该降温效果不佳,则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2.6 营养支持艾滋病合并重症剥脱性皮炎患者因高热,大面积皮肤脱落,渗出较多,分解代谢增加,口腔黏膜溃烂进食困难,引起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纠正。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温凉流质饮食,补充足够的水分,既保证营养的供给,增强抵抗力,促进皮损早期愈合,又可防止长期禁食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口腔糜烂好转后逐步过渡到软食、普食。避免粗纤维、辛辣、刺激、易引起过敏的虾蟹等海产品。进食量少者静脉输入白蛋白、氨基酸等。 2.7 心理护理患艾滋病的事实本也给患者以沉重的打击,重症剥脱性皮炎皮损严重,语言及吞咽困难,病情凶险,使患者沮丧、恐惧,尚失生的希望,甚至想放弃治疗,护理人员多与之交流沟通,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8 职业防护给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前,评估环境,保证环境安静、安全,无他人干扰。操作空间宽敞,光线明亮,戴好口罩、手套、鞋套,穿戴隔离衣、裤,必要时戴防护眼罩。操作者沉着冷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被污染的锐器及时放入锐器桶内,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而无法重复使用物品及时焚烧。送检标本时,标本放在防渗漏的容器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