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

◎王启鹏

摘要:苏东坡在晚年被贬谪到岭南后,发展了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提出了“平淡自然”、“辞达”和尚“意”的创作理论,并在创作实践中创造了“和陶诗”这种新诗体,还为岭南山水写下了大量脍灸人口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文学创作实践

苏东坡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文豪,诗词文赋皆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文人画的中坚人物,又是个美食家、水利工程师,后人称之为“全才”,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对他贬寓惠州后的文学创作成就,后人是存在着一定分歧的。这主要原因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不是产生在岭南时期,他一生的主要文学成就也不是在岭南时期。况且苏东坡晚年的作品多是写身边的小事,平淡自然的风格居多,再也找不到青壮年时期那股热血奔放的豪情了。所以有的人就认为,苏东坡晚年的文学创作成就不大。是不是这样呢?因此,研究苏东坡贬寓岭南后文学创作思想和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苏东坡岭南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在地域来说主要是惠州和儋州两地,以及他在迁徙过程中路过的岭南地域。在当时的宋代来说,惠州属于广南东路,儋州属于广南西路,是属于同一区域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海南岛还是属于广东省所管辖的。况且,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晚年是最为成熟的。因此,把苏东坡晚年在岭南诸地的创作思想综合起来研究,更能展现出苏东坡一生的创作思想,更能展现出其思想的光辉。明确了这个前提,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就容易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了。

一、文学创作思想研究

(一)在审美情趣上提出了“平淡自然”的创作理论

平淡自然之美,在美学上称作冲淡美。在中国文化史上,冲淡美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审美主流。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和庄子就极力追求和推崇“自然之道”、“自然之美”,

认为天地的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魏晋六朝至中唐,乃是冲淡美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冲淡美、清丽美,不仅是文艺品评的标准,也是品评人物的标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审美标准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以后,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又把“冲淡”放在第二品中加以肯定,并把它作为贯穿全书和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思想。宋元时期则是冲淡美的鼎盛时期了,追求平淡自然之风逐渐成为文坛的普遍风气。冲淡美的实质是:在质朴单纯的外在表现形式里面,蕴藏着冲和淡泊的情韵,经读者细细品味后,文艺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苏东坡在晚年非常推崇平淡自然的创作理论。他在《与二郎侄》中说: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1]2523

苏东坡为什么要推崇平淡自然的创作风格?他在这一封信中就说得非常清楚:其一,所谓“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意思是说,这些作品的文字是平淡的,而内容却是十分丰富的。其二,这样的“平淡”,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渐老渐熟”,是要先经过写“气象峥嵘”式的文章阶段后,再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达到的。所以苏东坡推崇平淡自然的创作风格。

苏东坡在儋州时写的《追和陶渊明诗引》中还说: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植)、刘(桢)、鲍(照)、谢(朓)、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2]140

苏东坡在这段话里面又指出了“平淡自然”诗风的实质。“质而实绮”,是指诗歌的外表质朴而实质绮丽;“癯而实腴”,是指诗歌的外表清瘦而实质丰腴。这两句指的是,具有“平淡自然”风格的诗歌的语言外表是质朴的,但其内容却非常丰富。正如苏东坡在《评韩柳诗》中说的:“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1]2109这就说出了“平淡自然”的内涵。

苏东坡的这一思想也就是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所说的“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思想。大家知道,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平淡自然的诗风,乃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从《诗经》到乐府,从陶渊明到盛唐诗歌,平淡一直是中国大多数诗人的审美追求,也是中国大多数诗人的审美主流。而苏东坡晚年是努力去实践的,并且认为“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这是深深懂得诗歌艺术奥秘的

至理名言。这一审美思想既继承了我国诗学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苏东坡对这一文学审美观的发展。当代文学大师巴金也说:“我甚至说艺术最高境界,是真实,是无技巧。我还说,生得很美的人并不需要浓妆艳抹,而我的文章就像一个生得奇丑的人,不打扮,看起来倒顺眼些。”巴金所说的“无技巧”并不是真的不需要技巧,而是把技巧巧妙地隐藏在叙述之中。巴金的意思和苏东坡说的“平淡”“自然”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强调要在明白如话的语言之中隐含着深意。

值得一提的是,后人对于苏东坡用“平淡”“自然”的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有争议的。古代的暂且不说,仅就1984年在惠州召开的全国第三次苏轼学术讨论会上就有人提出:苏东坡晚年的诗歌作品,除了一首《荔支叹》外,再也找不到名篇了。还说,苏东坡是一位很有才气的人,本来就不应该去写那些平淡自然的作品。笔者以为,这种论调明显地受到极左的政治思想影响,把文学作品看成是政治说教了,认为越激进就越好,忘了语言文字与立意的关系。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只要是有思想内涵的,就是好的作品。况且,作诗要达到语言平淡而又有丰富的内涵是很难的。宋代的梅尧臣曾经说过:“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明代的袁宏道也说:“苏子瞻酷嗜陶令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2]286(《袁宏道集》)可见,平淡自然乃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用现代时髦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诗人、文学家的政治敏感、生活阅历和写作态度等,还要经过如苏东坡说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所以,这一艺术境界对于一般诗人来说,非到晚年是不可能达到的。

(二)在创作方法上提出了“辞达”的创作理论

苏东坡是文艺理论家,也是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2700多首诗歌、340多首词,以及卷帙浩瀚的散文,所以他的创作经验是弥足珍贵的。从他贬谪岭南后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文学创作理论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辞达”的创作方法。

“辞达”说,原来是孔子提出来的,苏东坡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赋予它新的内容。贬谪惠州后,他在给亲友的书信中曾三次作了阐述:

1、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1]1793(《答虔倅俞括奉议书》)(1094年惠州)

2、前后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风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达,止矣,不可以有加矣。《经说》一篇,诚哉是言也。西汉以来,以文设科而文始衰,……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未必得也。[1]1422(《与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