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基础》PPT课件
![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516e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a.png)
• I=P·r·n • S=P(1+ r·n)
• (二)复利法
• 复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时,要按一定期限(如1年或半年等),将所生 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利上加利的计息方法。
• 设P为本金,r为利率,n为期数,I为利息,S为本利和,计息公式如下: • I=P[(1+r)n-1] • S=P(1+r)n
短期 利率
一般指融资期限在一年(含) 以内的利率,短期利率变动 风险小,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一般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 上的利率,长期利率变动 风险较大,利率水平相对
较高。
长期 利率
• (二)利率的种类
• 3.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 利率 是指在整个借贷
期限内固定不变 的利率。
是指借贷期限内, 随市场利率变化 浮动 而定期进行调整 利率 的利率。其优点 是减少市场变化 的利率风险,但 计算成本收益相
• (2)衍生金融工具。 •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
组合形式的总称,包括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合约、 金融互换合约。
• (2)衍生金融工具。
①金融远期 ②金融期货 ③金融期权
合约。
合约。
合约。
• 金融远期 • 金融期货 • 金融期权
合约是指
合约是指
• 我国利率体系未来发率展的。目标,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中央
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 系。
• (二)利率结构
• 利率结构是指利率体系中各种 利率的组合情况。利率结构包 括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02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02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e6608f4bfad6195f312ba6eb.png)
第二节 信用工具
(二)按金融工具的偿还期,可以分为长期 金融工具和短期金融工具
一般把借贷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工具称 为短期金融工具。
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称为长期金融工具,包 括股票和各种债券。
如果与单纯的商品买卖中的价值运动相比较,信 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信用过程中的价值运动形式是G-G’,单纯 商品买卖中的价值运动形式是W—G—W。
(2)信用过程中的价值运动必然有或长或短的间 隔期;单纯商品买卖中的价值运动是钱货两清, 没有间隔期。
(3)信用过程中的价值运动只是让渡商品或货币 的使用权而不改变所有权;单纯商品买卖中的价 值运动是商品与货币的转手换形。使用价值发生 转移而价值并没有转移。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信用的产生
剩余产品、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 用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从信用的发展看,有两个大的飞跃 ▲信用方式的进化 ▲信用活动领域的扩大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产生以后,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 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几个发展阶段:
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权 利的债权资本证券。
第二节 信用工具
1.政府债券 政府债券是国家(政府)的信用工具,是
政府为了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 2.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是企业或公司向外借债的一种债
务凭证。 3.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发行
的债务凭证。
第二节 信用工具
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 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运动即为资本主 义信用。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银行学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概述
![货币银行学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30759087375a417866f8f52.png)
现代信用形式
3 、国家信用 :指国家作为参与者的借贷 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发行国家公债;发行国库券、专项债券; 向银行透支或借款等。
现代信用形式
2、 银行信用:它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 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在银行信用 中,银行充当了信用的媒介。所以,银行 信用是“间接信用” )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 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信用 方向、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因此,银 行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 信用形式。
商业本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 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的债务凭证。 商业汇票 :是债权人通知债务人支付一定款 项给持票人(或第三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现代信用形式: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 2)、商业信用的方向受到限制; 3)、商业信用的期限也有限制。 另外,商业信用也包含引发危机的可能性。 商业信用的发展,使每个企业都处在错综 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中。链条中的 一环出现问题, 链条中的所有企业都会受 到影响。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一 、信用的含义: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 单方面的价值转移。人类社会最早的信用 活动采取的是实物形态;但当货币出现以 后,绝大多数信用活动采取的是货币形态。
(注意:在信用过程中,货币执行支付手段 职能)
二、 信用的发展 1、高利贷信用 特点 : 利率极高 多用于生活消费 对生产的寄生性和破坏性 2、资本主义信用 特点:利率一般以平均利润率为上限。 所借款项主要用于生产消费
第二章 信用
![第二章 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d3ac5cd60c22590102029dc7.png)
四、现代信用与现代经济
(一)现代信用以现代经济为基础
(二)现代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
12
(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 –
信用关系即债权债务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 本的经济关系。 现代信用关系:
个人、企业公司、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部门 彼此之间和各自内部的债权债务关系
13
(二)信用作用的双重性
(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是指一些大商业银行向外 国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私营工商企业或银行提 供的中长期贷款。
(三)政府贷款 政府贷款是一国政府利用国库资金向另一国政 府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一般带有援助性质。 其特点是:(1)利率通常比国际商业银行贷 款利率低得多,平均为2.5%~3%,最高为 4%左右,有时为无息贷款;(2)期限长,平 均偿还期为30年,最长可达50年;(3)一般 都附有采购限制或指定用途。
1.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一,实现了社会资本的转移,促进资本的再分配和利润 率的平均化,进而自发调节各经济部门的发展比例,使得 现代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提高全社会资本的 利用效率。 第三,加速资本的集中和积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必要 的前提条件。
14
–
第二章
信用
1
本章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信用概述 信用形式 信用工具 信用作用
2
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信用概念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了解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理解信用作 用的双重性; 3.掌握主要信用形式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信用工具的概念、特征和主要类型, 熟悉各种信用工具。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形式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fbe4f53643323968011c921f.png)
二次回流
④借贷资本最具有拜物教性质。 拜物教的发展: 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
借贷资本的运动过程把货币拜物教发展到最高阶段。
四、信用的基本要素
1、信用主体。其信用行为的双方当事人。 2、信用客体。其信用行为的交易对象。 3、信用的内容。即信用双方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 4、时间间隔。即贷款与还款之间的时间间隔。 5、信用载体。即信用工具,是记载信用内容和和 关系的凭证。
(二)借贷资本 1、借贷资本的定义
借贷资本
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暂时贷放给职 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生息 资本的现代形式。
借贷资本 产生及来源
1、借贷资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 程中的资本闲臵与资本需求。 2、借贷资本来源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 形成的暂时闲臵的货币资本。 ①固定资本周转中的闲臵 ②流动资本周转中的暂时闲臵 ③剩余价值的暂时闲臵 ④社会各阶层货币收入的暂时闲臵
二、信用的产生
社 会 分 工
产 品 剩 余
私 有 制
贫 富 不 均
借 贷 行 为
信 用 产 生
三、信用的发展
高利贷信用 借贷资本
信用的古老形态
信用的现代形态
主要存在于 前资本主义社会
主要存在于 资本主义社会
(一)高利贷信用
定义
是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 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型态
特点
1、利息率高 2、非生产性 3、保守性
二、信用对消费的影响
1、调剂消费——调剂家庭余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2、推迟消费——可以推迟购买力,平衡消费品供求。 (供不应求时) 3、刺激消费——扩大社会消费能力,增加消费需求,平 衡商品供求。(供过于求时)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7f1e4460a98271fe910ef918.png)
(一)消费信贷的种类
• 消费信贷主要包括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信 用卡和助学贷款。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 (1) 商业信用的规模数量有局限。规模小,受企业 生产规模的制约。
• (2)商业信用有较严格的方向性。商品生产的上下游 企业之间可能发生商业信用,而没有商品买卖关系的 企业之间很难发生商业信用。
• (3)信用能力有局限性。互相不了解的企业很难进行 商业信用。
•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商业信用管理调节有局限性。具有自发性和分散 性。往往是随机的,不利于国家计划管理。
• 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家没有再举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 改革开放后,1981年国务院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发 行国库券。
四、消费信用:
•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 供的用于购买消费品的信用。
• 消费信用有两种类型: • 第一,企业向消费者直接以商品形式提供的消
1.国家信用的特点
• (1)国家信用安全性高,风险小,利率低。国家信 用关系中,国家财政作为政府的代表成为债务人,信 誉度极高,相对于其他信用工具,国家债券的持有者 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在国外,政府债券有“金边债 券”之称。
• (2)具有财政和信用的双重性。 • (3)利息收入免税。 • (4)用途具有专一性。利用国家信用筹集资金,都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 国家信用经历了“发展--取缔---发展”的过程。
• 建国初期和国民经济恢 复时期。为克服严重的 通货膨胀、恢复国民经 济,我国中央政府在 1950年发行了3.02亿 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 债”。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及信用形式(张琅)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及信用形式(张琅)](https://img.taocdn.com/s3/m/5259a49c84868762caaed530.png)
回流
货币 资本2
产业资本循环的要求: 三种形态资本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货币 资本1 货币 资本3
货币 资本1
货币 支付1 资本1
支付2
商品 资本1 劳动力
生产要素
生产
生产 生产 商品 资本 资本2
货币 回流1 回流2 货币 资本2 资本3
1、信用关系主体:信用参与者
价值(本金)
授信者
价值(本金、利息)
1、信用是以到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 关系。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①
货币以独立的价值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
②
相应的标的是一种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资金。
3、信用的运行机制以契约为基础,以履行为核心。
货币 资本1
支付
商品 生产要素 资本1 劳动力
生产
生产 资本
生产
商品 资本2
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国家发行国库券和公债券。
3、特点: 债务人是发行债券的国家或地方政府。
(1)国家信用的债权人是购买国家债券的单位和个人, (2)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密切相关。
金融机构充当代理中介、机构投资者。
(3)国家信用以财政收入作为偿付保证。
4、国家信用的作用:
(1)解决财政困难;(2)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投资环
企业A 债务人
签发
企业B 债权人
取 款
存款
A的存 款银行
出票日 期
付款人名称
收款人名称
确定的金额
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出票人签章
19
1、含义:
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 款、贷款等业务接收或者提供的信用。
货币金融学-信用课件.ppt
![货币金融学-信用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e645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d.png)
二、现代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 (三)国家信用 (四)消费信用 (五)国际信用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经营者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用 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现代市场经济的消费信用主要有赊销、分期付款和消 费贷款。
积极作用:可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可以刺激消费, 促进生产;可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为、信用方式和信用形式把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自然经济时期的信用
货币经济时期的信用
信用经济阶段
第一节 信用的性质与功能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二、信用的构成要素 三、信用的特征 四、信用的职能与作用
二、信用的构成要素
1.信用主体:信用活动中的参与者—债权人与债务人。 2.信用标的:信用关系的对象—实物与货币。 3.信用条件:如何偿还的约束性规定—期限和利率。 4.信用工具: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又称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泛指以国家 (或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
国家信用分为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 国内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向国内居民、
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它形成一国的内债。 内债一般分为国库券、国债和公债。 国外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外居民、
企业团体和政府取得的信用。
实际上典型的商业信用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 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交易直接而迅速、在调节企业之间的
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 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 用。
2.商业信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局限性: 一、商业信用的范围有限。 二、商业信用授信的方向有限。 三、商业信用的规模有限。 四、商业信用的期限有限。 五、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六、商业信用具有分散性、盲目性的特点。
02、第2章信用
![02、第2章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9029be06cc175527072208dc.png)
第二章:信用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一、信用的涵义1、定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从属于商品货币的经济范畴。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授信:债权人将商品或货币借出。
受信:债务人接受债权人的商品和货币。
守信:债务人遵守承诺按期偿还商品和货币并支付利息。
2、理解信用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1)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信用关系即债权债务关系。
(2)在信用活动中出让的是使用权,并不出让所有权。
有借有还是其重要特征。
(3)信用是价值的单方转移,不是对等转移,所以它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导致了赊购赊销,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由此产生了信用,过了一定时期,用货币偿还债务。
三、信用的特征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存款人总体(资金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就是把货币的使用权让渡给银行。
银行作为资金所有者,把货币贷给借款人总体(资金使用者)。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3、信用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4、信用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产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A、Pm)--W1--G1用货币(G)购买商品(W原材料、劳务等),生产出新的商品(W1)后出售,得到货币。
商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G1用货币购买商品后,加价出售,得到货币。
信贷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G-W-P-W1--G1--G银行把货币借给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通过生产过程(P),生产新的产品,产品出售后,得到货币,再还银行的借款。
四、信用存的客观依据1、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的必然性。
2、市场经济社会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
3、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必须依靠信用杠杆。
五、信用的经济职能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职能2、分配和再分配的社会资金职能3、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职能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职能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职能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职能六、信用的发展(一)高利贷信用: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形式1、定义:高利贷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是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借贷行为,是广泛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
第二章_信用与信用体系
![第二章_信用与信用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d8b3e3e14791711cc7917c4.png)
第一节
◆信用的基本形态
信用的本质
◎实物借贷:以实物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 ◎货币借贷:以货币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货币借贷逐渐成
为居于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第一节
信用的本质
二、信用的基础(产生与发展)
◆私有制与信用
◎私有制是信用产生的基础 ◎产权制度与信用的发展:产权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为信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 用 形 式
国家信用的含义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的形式
我国国家信用的发展 消费信用及其主要形式
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的作用 国际信用的内容
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 我国利用国际信用的情况
市场经济与信用秩序
信用秩序与市场运行成本 信用状况与市场空间拓展 诚信的冲击-信用经济学 视角的分析
信 用 体 系
产权制度与信用关系
第三节
信用体系
三、现代信用体系的构建
◆信用制度:规范和约束社会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 的行为规则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是保证信用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信用体系构建的基础性保障
◎ 道德规范——重要基础 ◎ 高效快捷的征信系统 ◎ 法律规范——终极制度保障
第三节
◆ 信用机构体系
信用体系
◎信用中介机构:为资金借贷和融通直接提供服务的机 构,通常简称为金融机构
◎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咨询和征信服务的机构
◎信用管理机构:对各种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服务机构实 施管理的机构,可以分为政府设立的监管机构和行业
自律型管理机构
第三节
◆ 社会征信系统
◎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
信用体系
第二章 信用的本质与形式
![第二章 信用的本质与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b9b80696dd88d0d233d46a50.png)
9
10
07/01/05
07/02/2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0%)
第六节 信用的性质
一、信用的基本特征
二、信用的分配性质 三、信用表现生产关系
一、信用的基本特征
还本付息是信用的基本特征。是以还本付息为
条件的借贷行为。
与商品交换的区别,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四、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泛指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 主要是国家政府作为债务人的身份出现。包 括对内负债和对外负债。
国家政府发行公债的主要用途是弥补财政赤 字。
政府公债的发行和还本付息一般是委托中央 银行具体办理。 政府发行公债也有一定的限度。
五、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由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 费的信用。
四、利率的种类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和官定利率
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五、我国利率发展的历史和现实
我国利率发展的历史 现实的利率状况
03年以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措施
序号
1 2
时 间
03/09/21 04/04/25
内
容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1%(7%)
复利计算法
复利——是指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 又计入本金部分,重新计算利息的方 法。
其计算公式为:
S=P〃(1+R)n
I = P 〃[ ( 1 + R ) n – 1 ]
第二节信用与信用形式
![第二节信用与信用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9819340376c66137ee0619f3.png)
(四)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它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的范畴,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不敷支出,出现赤字时发生的。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手段。
国家信用有四种形式:
1.发行国家公债。是长期负债,用于国家大型重点项目投资或较大规模的建设。
2.发行国库券。是短期负债,用于弥补国库短期收支差额。
间接信用的形式:
(1)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的典型形式,也是间接信用的主体。欧洲中世纪以后,随着货币经营的发展和信用中介业务的扩大,货币经营者逐渐发展为银行,成为间接信用的主体。
(2)消费信用。商业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赊销方式推销消费品,特别是用分期付款等形式推销耐用消费晶或房屋等,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另外,信用合作社的信用、信托信用也是间接信用。间接信用是一种货币信用,打破了直接信用的局限性。
2.商业信用要受个别企业资本金数量、提供对象和时间的限制,而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闲置货币资金,对各种对象提供不同额度、不同时间的信用。在现代信用制度中,作为直接信用的商业信用是基础,作为间接信用的银行信用是主体,因为银行贷款一般是针对商业票据进行抵押和贴现。信用集中于银行,是信用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但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其他信用形式而一花独秀。当完善的金融市场形成后,非银行融资形式会在一定范围内取代银行信用,在适当的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直接以商品形式由卖方提供给买方的信用。其基本形式是赊销和预付。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买方缺乏现实货币而不能及时支付,而卖方在资金比较充裕,又对买方信誉比较了解和信任的情况下,允许买方延期交付,约定期限,到期付款。在商品买卖完成到实际支付这一期间,买卖双方发生了商业信用。直接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是商业信用的典型形态,赊销和预付是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主要工具。
信用与信用形式
![信用与信用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c263b1c6da38376baf1fae0b.png)
银行本票是由银行签发的,以出票银行本 身为付款人,承诺见票或在票据到期日无 条件向受款人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
银行票据
银行本票
申请人 ① ②
③
收款人或背书人 ④ ⑤
票据交换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签发银行(发票人) ⑦ 银行汇票 ③
⑥
兑付银行 收款人 ④
汇款人
⑥ ① ② ⑤
签发银行
兑付银行
银行汇票属银行票据,是商业汇票的对称,是指由银行签 发的一种汇款凭证,它由汇款人将款项交当地银行,银行 收妥款项后,由银行签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由指定银行 办理转账结算或向指定银行提取款项的票据
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1)产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
A-P-M’-G’ Pm (2)商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G’ (3)信贷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G—W--P--W’ — G’ —G, 它没有单独的运动,总是以产业资金运动和商业 资金运动为基础而运动的,有两重付出和两重回 流。
2.1.3 信 用 的 产 生
银行信用与国家信用的关系 1、联系 (1)银行是国家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和承销者; (2)中央银行把买卖国债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 的主要手段。 2、区别 (1)发行国债筹资比银行吸收社会资金更具主 动性、稳定性; (2)发行国债筹资可以投放到社会性项目,政 策性大于赢利性。
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信用规模概况
第二节 信用的主要形式和信用工具
1.商业信用(Commercial Credit) 2.银行信用(Banker’s Credit) 3.国家信用(Fiscal Credit) 4.消费信用(Consumption Credit) 5.证券信用(Security Credit) 6.国际信用
第2章 信用的本质与形式
![第2章 信用的本质与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debc1221aaea998fcc220e66.png)
上早已将其作为收益的表现。
二、利息率 (一)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1、概念:利率,利息率interest rate的
简称,指在一定时期内(如1年、1月)所 获得利息额和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即 利息与本金之比。
2. 基本形式——年率% 、月率%、日率%。
3. 中国的“厘”: 年率1厘,1%;月率1厘,1 ‰ ;日拆1厘,
能资本家。 ▪ 3、银行信用所提供的货币贷款,一般用于生产和商业
流通。 ▪ 特征: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信用对象是货币资本。 ▪ 优越性:银行信用规模大,不受运动方向的限制,银行信
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 信用工具:银行券,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
银行信用的形式 (1)间接融资,指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
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进行交易使所开 出的一种证明交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 凭证,在这种凭证上说明了债务人有按照规 定的金额、期限等条件偿还债务的义务。
具体形式
商业本票(又称商业期票):由 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 一定的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 务凭证。
商业汇票:是由债权人发出的,命 令债务人在一定时期内向指定的 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的款项 的支付命令书。
▪ (三)利息转化为收益
▪
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是资
金所有者现所当然的收入。
▪
1、利息是资本所有者的收益,不论职
能资本家借入资本能否获得利润,利息到期
必须支付。
▪
2、利息是由借贷双方在借贷时以一定
利息率确定的,无论产业资本家的生产经营
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故可以直接
用利息表现收益。
▪
3、利是先于利润而存在的,故在历史
第二章信用的本质与形式
![第二章信用的本质与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9080f056783e0912a2162ade.png)
LOGO
总结: 现代信用的形式繁多,按信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四 种主要形式。其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现代 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最主要 的两种形式。
LOGO
二、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的含义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 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它包括企业之间以除销、分期付款等 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 形式提供的信用。它可以直接用商品提供,也可以用货币 提供,但它必须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是它与银 行信用的主要区别。
LOGO
注:高利贷作为统治地位的信用方式已经不存在,但高利 贷并没有完全消失。 二、现代信用的形成 1、资本主义信用开始——基本代表 2、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社会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资金供给的三个渠道: (1)高利贷资本转为生息资本 (2)把一切以往的单纯贮藏货币转化为可增值信贷资金。 (3)资本主义经济内部闲置资金和未用积累——长期起作 用,现代信用的基础和根基 LOGO
LOGO
5、中国的商业信用 1、在奴隶社会即已产生,但直至近代,工商企 业之间的商业信用仍未规范化,习惯上不是使用 规定形式的票据,而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 在账簿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没有票据,没有票 据流通,商业信用规模和范围就更受到限制。
2、由于我国长期禁止商业信用,改革开放后虽然 一再提倡,规范的商业信用仍不占主导地位,大 多采取“挂账”落后的办法——”三角债”
LOGO
我国国家信用发展状况
1、 发展历程 1949——1958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3亿) 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35.44亿) 1959——1980年。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1981——至今。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国债发展规模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
前资本主义信用---高利贷信用 一、含义:
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 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 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或简言之,以极 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
二、现代高利贷: 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利率是标准; 极大地高于银行体系水平的借贷,通常视 为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
信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基 本特征的借贷活动。
其本质是:
1、信用是经济上的借贷行为,体现着债权债务 关系即信用关系。(借出叫授信,接受叫受信 ,债务人依诺还债叫守信)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价值单方面 转移)
3、信用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
思考
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 规范里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 系? ◆道德范畴中的“信用”指的是诚信,是经济主体
如果失信成为信用行为中的主导方面,借贷 活动就会萎缩甚至中断。而借贷活动的发展 ,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日益意识到诚信的重 要性,进而使诚信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准则 之一。
二、信用构成的要素
1、信用主体 指经济活动中的赤字部门和盈余部门。
包括:企业、政府、机构、个人及金融中 介机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2、信用关系——债权债务关系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3.1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3.2 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 §3.3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3.4 现代信用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一、信用的涵义
信用(credit)原意是相信、信任、声誉等。这些 意思与作为经济范畴的信用有联系,但不足以说明 信用这个经济范畴的本质特征。
兑现的信用货币
• 信用因货币而发展了其形式:实物信用-货 币信用
• 信用因货币而扩展了其规模
二、信用形式
信用形式是指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它是
信用活动的外在表现。
• 最古老的信用——高利贷信用 • 最基础的信用——商业信用 • 最广泛的信用——银行信用 • 最安全的信用——国家信用 • 最不可靠的信用——民间信用 • 最潇洒的信用——消费信用
定义: 人行及高法院规定,高于同期贷款利息4倍 以上的贷款,且不计复利.
三、当前的“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大体包括两部分:
※ 在民间自发产生的借贷组织形式,它们的出现并 非政府倡导,从而政府不予支持,也得不到专门法 律或法规的保护。
※ 无定型组织形式但严格遵循借贷准则的经济行为 。这一部分的民间借贷通常是通过邻里、熟人的中 介进行。至于在亲情、友情基础上偶然性的钱财调 剂,则不纳入“民间借贷”的范围中进行考察。
商业信用
(一)含义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 ,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 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支付利息
的义务。
注意:
◆现实生活中也有无利息的借贷,但这是由 于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而采取的免除 利息的优惠,是一般中的特殊。
◆西方不少国家的银行对企业的活期存款也 往往不支付利息,但存款者可以享受银行 的有关服务和取得贷款的某些权利,所以 实际上还是隐含有利息的。
借贷活动的两种形式
实物借贷(physical credit):以实物为对 象进行借贷的活动。
◆实物借贷的存在背景:商品货币关系不普及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实物借贷的局限性:借贷对象的供求需要巧 合;偿还时有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并易产生矛 盾。
货币借贷(monetary credit):以货币为对象进行 的借贷活动。 ◆货币借贷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 ◆货币借贷克服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性,使借贷更为 便利和灵活.
在中国的传统文字中,如果是讲道德规范、行为规 范,是一个“信”字;
如果讲的是经济范畴,与之相当的是“借贷”、是 “债”,等等。
故此:
◆在社会学中,信用被用来作为评价人的
一个道德标准。
◆在经济学中,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
系的借贷行为。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信用,是借贷行为的集 合。
借——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 贷——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⑴ 个人部门; ⑵ 企业部门; ⑶ 政府部门; ⑷ 国外部门; ⑸ 金融部门。
(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在这里是指有货币收入的经济人。 ※ 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几乎在任何
国家中,通常是大多数年份盈余,从而是 货币的主要贷出者。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 货币因信用而扩展了其职能 • 货币因信用而发展了其形式:金属货币-不
债权方:提供信用者; 债务方:接受信用者。
3、信用条件——期限和利息
期限:信用关系开始到其终结的时间, 必须是确定的;
利息:债权人让渡实物或货币使用权时 所得到的报酬。
其他条件:利息支付方式、支付次数、 本金偿还方式等。
4、信用标的——信用关系的对象 实物形式 货币形式
5、信用载体——信用工具 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从经济意义上看,信用的含义就转化和延 伸为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 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 它既区别于一般商品货币交换的价值运动 形式,又区别于财政分配等其他特殊的价 值运动形式,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 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诚信是交易 、支付和借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借贷活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 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 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 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如果 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 发生借贷活动。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
1. 当前的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
2. 当现代的信用体系尚不足以满足经济生活 中的借贷需求时,民间借贷的存在不可避 免;蔑视、谴责,否定不了它的存在;简 单禁止必将是禁而不止。
3. 应取的对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活跃 融资渠道)
第三节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一、部门的划分及其一般的盈余/赤字规律 将具有相同经济活动性质的经济行为主体分 别归类,划为部门;一般划为 5 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