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明确中考考点2、熟悉常考题型3、掌握答题技巧一、导入: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名句,浩如烟海。

请同学说出写月的名句。

2、望一轮千古明月,唱一阕历史弦歌。

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含英咀华,吟诵鉴赏。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考古诗词鉴赏》二、东营市中考诗词鉴赏题考点探究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我们对考点的迷惘。

东营考情总结:1、都是课外的篇目;2、多为咏物抒怀类诗词;3、作者大多为不太出名、且作者都是宋代及以后的。

4、考点有炼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品的内容理解及概括。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我们对考点的执着。

三、合作探究析考点1、原题回放:(2013东营中考题)《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8.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

(5分)9.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014东营中考题)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8.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9.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2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我们对考点的顿悟。

2、探究结果:中考古诗鉴赏题的考点包括:考点一:把握内容。

考点二:思想情感。

考点三:品味语言。

考点四:赏析技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把握内容题型答题探究方法突破一:技巧:理解内容、抓住景物、联想想象、妙用修辞、语言优美。

温馨提示:1、内容概括:描绘了……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心情。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词曲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元素。

3. 学生能够欣赏和解读古诗词曲的美。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词曲,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感受古诗词曲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介绍古诗词曲的定义和起源。

2. 分析古诗词曲的形式和结构。

3. 探讨古诗词曲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第二课时:韵律与意象1. 讲解古诗词曲的韵律规则。

2. 分析古诗词曲中的意象运用。

3. 学生通过例句学习和练习,掌握韵律和意象的运用技巧。

第三课时:情感表达与修辞手法1. 探讨古诗词曲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2. 介绍古诗词曲常用的修辞手法。

3.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培养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第四课时:古诗词曲的解读与欣赏1. 学习如何欣赏古诗词曲。

2. 分析古诗词曲的意义和价值。

3.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对古诗词曲的欣赏水平。

第五课时:经典古诗词曲案例分析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曲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古诗词曲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3. 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扩展对古诗词曲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示例、练习、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评价其对古诗词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古诗词曲选集或教材。

3.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软件。

4. 网络资源和相关文献。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词曲的题材、主题和情感。

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曲的韵律、节奏和韵脚。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词曲,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古诗词曲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曲与社会背景、历史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古诗词曲的题材、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古诗词曲的韵律、节奏和韵脚的欣赏。

2. 教学难点:古诗词曲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古诗词曲的相关知识和作品。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词曲文本、注释、解读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古诗词曲作品。

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古诗词曲的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曲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学内容展示:教师可以逐个展示古诗词曲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

教师可以解释作品的题材、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

3.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对古诗词曲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古诗词曲的特点和价值,并反思学习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对古诗词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写作、口头表达等方式展示。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4. 教师自我评估: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估,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识别古诗词的题材和形式,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古诗词中的情感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题材和形式,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诗人情感的体会,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诗人背景,注释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名句或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介绍题材和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的特点。

3. 作品欣赏: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

4. 实践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古诗词,巩固阅读方法和技巧。

3. 积累古诗词名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古诗词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特点。

2.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鉴赏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试题,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能够分析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3)能够解读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2)通过分析古诗词的结构和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3)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敬畏之心,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3. 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解读4. 古诗词的表达手法和结构分析5.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解读,古诗词的表达手法和结构分析,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解读,古诗词的表达手法和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引导法、讨论法、欣赏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词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示范: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示范分析其韵律、节奏和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4. 实践: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古诗词,分析其韵律、节奏和意象,解读主题和情感。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相互评价和交流。

7. 作业:布置相关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古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曲的起源、发展、分类和特点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曲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曲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曲的基本概念:诗词曲的起源、发展、分类和特点。

2. 古诗词曲的审美特点:意境、情感、音乐性和节奏感等。

3. 古诗词曲的代表作品: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曲进行赏析,如《静夜思》、《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审美特点,古诗词曲的代表作品赏析。

2. 教学难点:对古诗词曲的深层次理解和欣赏,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曲标本、相关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诗词曲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古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审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诗词曲的分类和特点。

3. 作品赏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曲进行赏析,分析诗歌手法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检验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古诗词曲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学习资源。

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把握情感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把握情感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把握情感复习教学设计1.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着力提升诗词鉴赏的综合能力。

2.精选典型题目,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体会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古诗词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感悟诗人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1.出示去年的中考真题和模拟题。

(2022河北中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的情怀。

(2022. 石家庄一模)试比较《雁门太守行》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2022. 28中一模)“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格调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大家从这些试题中不难发现中考中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所以我们本节课的任务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判断诗词中所蕴含情感的突破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触摸文人墨客们的喜怒哀乐吧!二、情感密码。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一首诗的灵魂,它就像一个百宝箱,珍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

现在老师告诉大家打开这个宝箱的密码:(一)情感密码一:“语”短情长——觅情语,抓关键。

诗词是诗人 “缘情而发”的产物,如果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或句子,便找到了把握诗人情感主旨的钥匙。

如:思、念、愁、喜、独、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

中考专题复习课——古诗词鉴赏教案设计

中考专题复习课——古诗词鉴赏教案设计

中考专题复习课《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解读: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考点之一。

鉴赏的考点涉及到: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品析语言特点、体味炼字;品味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感知艺术形象。

在以往的考查中,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失分较多,得分率偏低,这已成为了制约中考语文得高分的瓶颈。

统计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近三年中考语文的古诗词鉴赏,分值是5-6分,题型是客观题与主观题并存,以分析鉴赏为主,题量为1-2题。

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所以,这节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就定位在: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考点要求梳理考题类型;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但是真正读懂诗词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就以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教师的“考点归纳、答题技巧点拨”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从而触类旁通。

课时安排:1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我们的诗歌国度里有许多灿若星河、美不胜收的古代诗歌。

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更关键的是,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走进中考、高考。

大势所趋,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一、导入: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名句,浩如烟海。

请同学说出写月的名句。

2、望一轮千古明月,唱一阕历史弦歌。

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含英咀华,吟诵鉴赏。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考古诗词鉴赏》
二、牡丹江市中考诗词鉴赏题考点探究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我们对考点的迷惘。

牡丹江考情总结:
1、都是课外的篇目;
2、多为咏物抒怀类诗词;
3、作者大多为不太出名、且作者都是宋代及以后的。

4、考点有炼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品的内容理解及概括。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我们对考点的执着。

三、合作探究析考点
1、原题回放:(2013 东营中考题)《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
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8.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

(5 分)
9.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
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
(2014 牡丹江中考题)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8.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分)
9. 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2 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我们对考点的顿悟。

2、探究结果:中考古诗鉴赏题的考点包括:
考点一:把握内容。

考点二:思想情感。

考点三:品味语言。

考点四:赏析技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把握内容题型答题探究
方法突破一:
技巧:理解内容、抓住景物、联想想象、妙用修辞、语言优美。

温馨提示:
1、内容概括:描绘了⋯⋯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的心情。

2、复述画面:找形象、绘画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考点例析一:
山雨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发挥想象,描绘“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所呈现的画面。

(3 分)
示例答案: 1. 整个夜里,林子里充满静谧,墨蓝的苍穹中闪烁着疏朗的星光,烘托出异常
皎洁光亮的月华。

天气晴和,不见一丝云彩,也听不到半点雷声。

2. 概括后两句写出的内容?
示例答案: 2. 写出了清晨所见溪流变急和他山之雨的急猛。

营造了山中清新自然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教师范读诗歌。

2、小组内合作交流全诗内容,然后自主做题。

3、师生互动解析答案。


方法突破二
技巧:看题目。

看作者。

看背景。

看关键词
温馨提示:
通过⋯⋯内容+抒发⋯⋯感情。

考点例析二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①取次:任意,随意。

(1) “殷勤自与行人语”与“争奈归期未可期”遥相呼应,杜鹃的“殷勤”引发了词人怎样
的心情?( 2 分)
示例答案: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叫声,“殷勤’’写出它朝夕不停的叫。

表面上是对喋喋不梦的杜鹃的埋怨,表达了游子对于生活不由自己主宰,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无奈、郁闷之情。

(1、找一同学读一遍这首词,找学生谈感受、疑问。

2、小组内一人朗读一人翻译合作完
成内容梳理。

3、自主做题然后交流意见。


方法突破三
技巧:
1、从字词含义入手
2、从字词词性入手
3、从字词所用的修辞手法入手
温馨提示:
*字运用⋯⋯的修辞(或词性、或词义)+
生动形象的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感情。

考点例析三: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2、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 分)
示例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

(1、齐读这首诗2、讨论交流全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弄”字有什么表
达效果?4、你还能找出一个用得好的字吗)
方法突破四
常见抒情及表现手法:
1 、抒情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2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化静为动、渲染烘托、对比衬托
白描、象征等。

温馨提示:
用了⋯⋯技法,写出⋯⋯的意象+表现⋯⋯的思想感情。

考点例析四: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

②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宫苑名。

1.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3 分)
示例答案:①反衬。

用“花似锦”来反衬早春“清景”,表达对早春的喜爱。

②虚实结合。

初春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花似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表达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③对比。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
成对比,强调二者不
同的审美情趣。

(1、找一个同学有感情的读这首诗2、另一同学说出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3、提问问题,订正答案。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五、实战演练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2 分)
答案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2. 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2 分)
答案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
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3、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借景抒情,反衬、拟人。

写出农家生活的清新自然,
恬静优美。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热爱。

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1、自主完成题目2、小组内讨论交流答案3、组长说出本组的答案,教师订正。


(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六、自主考场:
北陂杏花①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自选角度,设计题目。

(自由回答,设计题目。


(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七、课堂小结:
1、请同学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
把握内容抓景物,画面氛围表心情。

思想感情看内容,题目背景关键词。

品味语言靠炼字,词义词性兼修辞。

赏析技法找意象,抒情手法融感情。

3、结束语:
品读诗歌能怡情,鉴赏诗歌可明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