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精神特质和远景陈量对话沃兴华(连载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书法的精神特质和远景——陈量对话沃兴华(连载一)

时间:2014年12月9日地点:上海

楔子从上个世纪书法的各种流派的产生到如今,书法本质上没有得到新一轮的探讨。关于书法理念的深入没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基础上向前拓展,反而大大后退,书法研究和探索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语状态。而在整个书法界,一提到沃兴华,人们便会以“流行书风“、“极具争议”、“丑书”、“形式构成“等等标签对贴。这个对话来源于一次长时间的交谈,来源于对书法史写作、当代书法研究批评、现代书法问题的深刻思考,真实还原了一个每天早晨抱着白纸拿着盒饭出门、晚上抱黑纸回来的沃兴华先生的思考,我们相信读者会被他荒谬的行为下真实的思想所撞击,从而重新认识那走向时空之途的书法艺术。第一部分新时代下书法史的书写与思想史的书写

陈量:我们认为,今天的思想史和艺术史面临一种双重动摇的处境。与此同时,书法在当代亦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似有一种表面极度繁荣而背后清冷的感觉。面对困惑,所以这次来上海想请教您一些问题。大体上有四点。第一,关于书法史书写的问题。第二,当代的书法批评与研究的现状以及问题。第三,书法空缺或者尴尬局面的形成原因,您所构建的书法语境是什么以及它在当代应该呈有什么

状态?第四,“现代书法”问题以及书法边界拓展的可能性问题。沃兴华:从你提的问题来看,知道你也有很多想法,我们完全可以用对话的形式,把问题一点点引出来,一点点走向深入。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传统很辉煌,我们无比崇敬。而进入当代,受到了各种挑战,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回避,大家一起去发现、去探讨、去解决。

陈量:实际上,最早影响我的并不是您的书法形式构成理论,而是您的《民间书法艺术》一书,它尤其对我们80

年代人的书法思想、书法史观、创作观影响非常大。我认为这是一本书法者的必读书,这本书重建了书写思维的转换和智性的挖掘,是书法进行现代研究及创作的一个门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您当时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沃兴华:我觉的书法艺术要面向当代的话,应当加强它的视觉性,强调章法,强调整体感,也就是我们讲的形式构成。这个目标明确之后,怎么创作?我们不可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到传统中去寻找借鉴,而传统的名家书法大多是文本式的,不大讲究章法,偏重结构点画,而民间书法中却有许多匪夷所思的构成处理,令我们耳目一新。我看到这些作品时很激动,在《金文书法》一书中曾分析过不少这类作品。但是一般人却不理解,我觉得奇怪,后来想,主要是我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中国书法的历史,先是强调造形,从甲骨文到小篆,注重结体造形,到汉代的分书注重点画造

形。造形关注大小、正侧、粗细、方圆、疏密、虚实等问题,与绘画的关系比较近,因此古人说“书画同源”。汉以后,汉

字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开始强调连绵、从分书到楷书、从章草到今草、从隶书的行书促进发展变化的原因就是连绵书写。例如,分书的点画蚕头雁尾、一波三折,为了变现各种造形,每一笔都是断开来写的,“笔笔断,断而后起”。到了楷书,

点画上强调“逆入回收”,所谓的“回收”就是每一笔的结束即下一笔的开始;所谓的“逆入”就是每一笔画的开始即上面一笔

的继续,结体上强调“字无两头”,只有一个开始一个结束,

所有笔画都是连贯的。在行书和草书中这种连贯性就更加显著了,甚至在章法上提出了“一笔书”要求,通篇从头到尾一

气呵成。魏晋时期字体转变,对书法家提出了要求,如何在连续书写中进行艺术化处理,结果就产生了重势的表现,在连续书写的时候追求轻重快慢,提按顿挫,离合断续的变化。这样处理以后书法就有了节奏感、有了音乐性。到唐代的狂草连绵书写走到了极致,势的表现、节奏感的表现也登峰造极,因此,当时的张怀瓘就讲:书法是“无声之音”,是没有

声音的音乐。书法艺术从殷商发展到唐代,经历了重形和重势两个阶段,形和势成为书法艺术表现的两大内容。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势产生于时间展开过程当中的变化,它的接受方式、观看方式是历时的,要理解它的好处,理解它的微妙,需要一个阅读的过程,因此,它给人的感受相对来讲

是比较弱,但是比较持久。而强调造形和空间关系把所有的表现因素,大小正侧、枯湿浓淡、粗细方圆等等全部组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像打了一个包呈现在你面前,观看方式是共时的,一下子的,所以它的视觉效果比较强烈。魏晋以后,书法创作的主题是文人,他们把写字跟诗文结合在一起,诗文是阅读的,书法因为强调势的表现,也是阅读的,慢慢阅读,慢慢欣赏,符合读书人悠闲的生活方式。但是到了今天,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不存在了,书法家是艺术家,所写的不是自己的诗文,因此对写什么不太注重,更加关注的而是怎么写,怎么强化视觉效果的问题,而且当代书法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展览会,千百件作品放在一起,要想脱颖而出,也必须依靠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刹那间让人感动。结果,创作上自然会强调形的问题,取法上自然会觉得要回到二王以前,回到六朝碑版、汉代分书、秦代篆书,两周两周金文、殷商甲骨文,回到重视造形的时代。基于这种书法史观,我对民间书法极其敏感,对民间书法的价值和意义特别理解。因为我在学校工作,图书馆里有许多这方面的资料,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它们介绍给还在做创新探索的书法家,给他们提供一些借鉴。在这种想法指导下,长期以来,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出版了《上古书法史》、《金文书法》、《碑版书法》、《敦煌遗书研究》,为书法全集编写了《秦汉简牍帛书》上

下卷,有了这些基础,最后综合为《民间书法研究》一书,

我自己对这本书比较看重,然而当时的书法界许多人不理解,出版也不那么容易,因此就自费出版了。

陈量:您认为中国书法经历了从重形向重势,然后又逐渐向重形转变的过程,那么从重势向重形的转变,最早的提出者是谁?沃兴华:是康有为。一百年前康有为在写《广艺舟双楫》时候就讲了,他给书法做过一个定义,说“书为形学”,书法是形学,同时又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讲到形跟势两个方面,而且强调“书为形学”,实际上已经看到了这

个转变的趋势。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这一段话是里程碑式的标志。康有为了不起,一百年前就看到了这个转变,我们现在还当成很前卫的观点,可见麻木不仁到何种程度。

陈量:您这一段话把整个中国书法史的脉络给概括了。沃兴华:这仅仅是最粗略的说法,一个梗概,为了避免误解,在这里我必须强调指出,魏晋以后的书法是在重形基础上向重势改变的,因此完成这个转变以后,并没有抛弃形,古人论书在一般情况下,都主张形神兼顾的,例如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最早的一篇专业文章是蔡邕的《九势》,《九势》的第一句话就讲:“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他说书法的内容是表现自然,而自然无语,“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怎么来变现呢?“道法自然,”而道怎么来表现呢?“一阴一阳谓之道”。因此,采用蔡邕紧接着说,“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表现到书法艺术当中来就是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