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贸易行为和相关规则。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原因、影响和规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优势是指在相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绝对优势是指在绝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成本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数量的较低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资源的机会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理论、产品寡头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强调了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国际企业竞争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新新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

•1新新贸易理论产生原因•2新新贸易理论主要内容和方向•3新新贸易理论理论模型•4文献综述•5与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对比•6理论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地方•7政策意义1新新贸易理论产生原因1)国际贸易领域的微观实证数据对以往理论提出挑Melitz和Yeaple( 2004)根据大量事例对1996年美国进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研究表明,出口企业劳动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高出39%;•Jensen、B ernard、Redding( 2007)等人研究发现, 2000年美国550万企业中只有大约4%的企业进行过出口贸易, 2002年美国制造业企业中出口与非出口企业比较, 出口企业的就业率、销售额和人均增加值分别高于非出口企业119%、148% 和26% 。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增强•联合国贸发会《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目前全球15个发达国家共有8. 2万家左右的跨国公司, 它们拥有超过81万家子公司;•《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06 年国际贸易有1 /3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1 /3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 即与跨国公司有关的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2 /3;•跨国公司已占全球技术贸易的60% ~ 70%, 全球F&D的80%, 全球FDI的90%, 21世纪很可能变成“跨国公司时代”•综上,实证研究表明上述几种理论模型与实际经济环境相去甚远,已有的理论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一个产业中通常只有小部分企业从事出口生产,而且这些出口企业的分布并不服从该产业中企业总体的随机抽样结果;以及产业中从事出口的企业通常规模更大,生产率也更高的现象。

•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与当今世界贸易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催生了对新型贸易理论的需求。

二、主要内容和方向•什么样的的企业会选择服务于国际市场?它们如何让服务于国际市场(是通过出口的方式还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什么样的企业会选择外包而不是一体化?什么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国际外包而不是国内外包?什么情况下企业会在国内一体化而不是国际一体化?新新贸易理论解决了哪些问题?二、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以上问题包含了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线索•第一条线索就是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它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假设。

新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新贸易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导致了各自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

规模经济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而产品差异化则使得不同国家之间能够生产出具有特色和差异化的商品,从而实现互补性贸易。

其次,新贸易理论强调了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重视。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商品贸易,而忽视了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研究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生产的国际化,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再次,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通讯技术等因素,它们对国际贸易的成本、效率和模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的优势能够使得某些地区成为区域性的贸易中心,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则能够降低贸易的成本,提高效率。

最后,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政策包括关税政策、贸易壁垒、外汇政策等,它们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成本、效率和模式。

例如,关税政策和贸易壁垒的调整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外汇政策的调整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汇率和支付方式。

总之,新贸易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假设,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地理因素以及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在厂商具有内在和外在规模经济,以
及面临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的条件下, 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 下降,市场需求量则随着价格的下降 而增加。
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面向国
内需求,国内市场需求的有限性, 限制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 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 高的水平上,即A点。
在参与国际贸易之后, 企业面向两个市场,国内需求加上国
外需求,厂商生产量增加; 这时,规模经济效应使产品的平均成 本降低,厂商可以降价出售,由此增 强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见图4-1)
P1
A MC
B
P2
AC
D2
MR1
D1 MR2
图 4-1
图中AC为平均成本曲线,
D1为国内需求曲线, D2为国外需求曲线; 在该国没有参与国际贸易之前,厂商的 产品只需满足国内需要,产品数量被限 制在Q1,价格为P1 ;
(一)产品异质论 1.产品差异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 总是由采用相同生产方式生产同一产 品的企业组成。实际上,同类企业虽 然生产同类产品,但同类产品之间却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同 类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产生贸易的根 本原因。
产品差异按强弱可分为:主观差异性和
客观差异性两类。 由于产品差异性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心理 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 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主观差异 性,而不是客观差异性。
Q6 Q5 Q4 Q3 Q2 Q1 O
产品质量
R
YB YA
平均收入
图 4-3
图中,横轴表示平均收入水平,纵轴
表示产品质量档次,45o线OR表示各 国平均收入水平对产品的需求档次成 正相关关系; 纵轴上的Q1、 Q2……. Q6分别表示产品 质量档次与R线的交点表示一国代表性 需求的水平。

新新贸易理论(UIBE)

新新贸易理论(UIBE)
国内企业数量降低
28
新新贸易理论模型的政策意义
落后地区应该参与国际分工,从而提高自己的生产率 地方政府的出口导向政策,有助于行业生产率的提高 落后地区引进的企业,应该是能带动贸易出口的、优质的
企业,而不应仅仅是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29
新新贸易理论的启示
新新贸易理论界定了新的比较优势来源:企业 异质性和企业组织选择,单个企业行为会影响 所在产业的结构变化。
无论是“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一个 显性的共同结果是:口企业生产率高于内销企业。
❖ “出口-生产率”关系的国内外文献使用不同国家的企业 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经验研究,包括发达国家企业数据、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企业数据、拉美新兴市场国家企业 数据、东欧转轨国家企业数据、非洲欠发达国家企业数据 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企业数据。
由于进入出口市场需要支付比进入国内市场更高的固定进入成本和 贸易成本,决定了仅有高生产率企业会自选择进入出口市场( Melitz,2003),称为“自我选择”效应。
出口企业进入国外市场能够学习别国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获得学习 提高的机会,称为“出口学习”效应。
这两种效应决定了出口企业将具有更高的生产率。
6
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进展的潮流
经济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包括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愈来愈多的研究从地区和产业层面转向微观的企业和家庭 层面,研究其行为和决策 引入异质化趋势:家庭和个人的差异,企业的差异引入分 析中,打破了经济学的同质化假定
7
2 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当前 新新 贸易 理论 的理 论体
国际贸易理论从微观层面出发,更好的解释贸 易现象和指导企业选择。
30
新新贸易理论的局限
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生产率、技术和拥有异质技术工人间具 有普遍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 内生边界模型结合起来共同分析贸易模式的选择。

国际贸易学 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

国际贸易学 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

4.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1、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需要解决的问题2、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3、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4、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4.1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4.1.1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1)含义: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2)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度可以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度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高低,计算公式如下:其中,II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分子部分表示“贸易余额”的绝对值。

IIT等于0,说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IIT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越发达。

如果某一行业的出口与进口相等,则IIT等于1。

由此可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值介于0 到1之间。

4.1.2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当今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北北贸易”。

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贸易现象,显然不能用传统贸易理论来解释。

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源比例是相似的,都属于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而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更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型。

那么,为什么国际贸易更多地发生在要素密集型相似的产品,和要素丰裕度相似的国家之间呢?4.1.3 产业领先地位的转移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但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显然,传统贸易理论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4.1.4 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完全竞争,但现实的国际贸易却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

·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许多垄断行为。

这显然也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上述四个方面的背景介绍表明,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实践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在此情形下,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新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实践,由此便诞生了新贸易理论。

4.2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上)简单而言,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际合作和提高全球福利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涉及了许多概念和原则,旨在解释国际贸易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以下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

1.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些商品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例如,一国可能在生产棉花方面拥有更好的技术和资源,而另一国则在生产机械方面更具优势。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各国可以互相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那些自己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选择。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

它主要强调的是相对优势。

根据这个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门生产那些它在相对效率方面具有优势的商品来增加交易和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比较优势理论鼓励国际贸易的开展,因为不同国家在生产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竞争力。

3.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霍斯特·维特谢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它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差异。

例如,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根据这个理论,国家应该根据其资源禀赋来选择生产和贸易的方向,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4.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保罗·克鲁格曼和约翰·范南诺提出的。

它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拓展,主要关注企业间的竞争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认为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竞争优势,并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和贸易的重要性,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了资源禀赋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关注了企业的竞争和创新。

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
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理论核心:各国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 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 理论意义: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规模经济理论
概念: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逐渐降低的现象 原因:生产规模扩大可以降低固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影响: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应用:规模经济理论在新贸易理论中,解释了国际贸易中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不足
理论模型过于 简化,无法完 全解释现实经
济现象
缺乏对非价格 因素(如文化、 制度等)的考

难以解释全球 价值链的形成
和演变
对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政策制 定缺乏指导意

新贸易理论的未来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的方向
研究新贸易理论在数字经 济时代的应用
探讨新贸易理论对全球价 值链的影响
分析新贸易理论对发展中 国家的影响
促进国际贸易: 新贸易理论强调 比较优势,推动 各国之间的贸易 往来
提高生产效率: 新贸易理论强调 规模经济,推动 企业提高生产效 率
促进技术进步: 新贸易理论强调 技术溢出,推动 企业进行技术创 新
推动全球分工: 新贸易理论强调 全球分工,推动 各国在全球产业 链中的定位和分 工
新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贸易,发展 中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 场,促进经济增长
改善民生:贸易可以带来更多的 商品和服务,改善民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就业率:贸易可以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促进技术进步:通过贸易,发展 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促进技术进步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引言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80年提出的,对传统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

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对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主要基于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

该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是与国家的经济环境和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密切相关的。

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贸易是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成本比较决定的,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更注重产业内部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在产量扩大的过程中,平均成本会降低的现象。

市场规模效应则指的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促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效率提高。

产品差异化在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产品差异化也被认为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克鲁格曼认为,国际贸易的发生和扩大往往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产品在质量、品牌、设计等方面存在差异。

同质化与分裂效应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还提出了同质化与分裂效应的概念。

同质化效应指的是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货品相对于相关产品的利润率会逐渐下降,从而导致生产同质化的趋势。

分裂效应则是指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分工逐渐加深,各个环节的生产分散在全球范围内。

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在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还考虑了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的问题。

信息不完全使得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关于市场需求、合适的进口产品等信息。

自由进出口则意味着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口和出口货物,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结论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效果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考虑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规模经济与市场规模效应、产品差异化、同质化与分裂效应、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等因素,该理论对于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有哪些2024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有哪些2024

引言: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效果。

本文将讨论国际贸易的几个主要理论,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概述:国际贸易主要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Heckscher-Ohlin模型和新贸易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帮助我们理解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福利的影响。

正文内容: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相对的成本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成本,那么它应该专注于生产该商品并进行贸易。

这样,两个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互惠。

小点1: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原理小点2: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小点3: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2.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特定商品的生产效率差异。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更高效,那么它将在所有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收益。

小点1:绝对优势概念和原理小点2:绝对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小点3:绝对优势理论的限制和争议3.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是由雷蒙德·费恩斯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一种新产品在投放市场时,来自本国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这将导致本国的出口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会开始生产该产品,并且本国的出口将逐渐减少。

小点1: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小点2: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模式小点3: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实证研究4. Heckscher-Ohlin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是由埃利·海克斯彻和贝塞尔·奥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

新国际贸易理论解析

新国际贸易理论解析
新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解释新的贸易现象,如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技术密集 型贸易等。
主要观点与理论模型
主要观点
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企 业会选择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 实现产品交换。
理论模型
新贸易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关 注企业的异质性、市场结构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在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解释了产业 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现象,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贸易 自由化的认识。
全球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 分工和协作的原因和结果,为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新的视 角。
贸易保护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关税措施
关税措施是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对进口商品征 收税费来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保护国内产业。
战略贸易政策流派
该流派主要研究政策干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关税、补贴等 。
内生增长流派
该流派主要研究内生增长、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03
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实 践
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它解释了国家之 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结果,也为贸易自由化提供了理论 基础。
跨国公司与国际生产分工
跨国公司的角色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分工和资 源配置,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中 心和销售网络来优化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跨国公司的扩张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
国际生产分工网络
跨国公司通过构建全球生产网络,将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实现资 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国际生产分工网络使 得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生产 效率和盈利能力。

国际贸易新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新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新理论概述内容提要:本文对近年来国际贸易最新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介绍了关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几种模型,这些模型都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使之更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践,并可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战略贸易政策。

本文还对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马歇尔模型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产业内贸易战略贸易政策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贸易理论)从“绝对优势理论”到“比较优势理论”,进而到H-O四大定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一直遵循着古老的假定: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同质产品。

但总的来说,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脱离比较优势的理论框架。

“里昂惕夫之谜”显露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促使经济学家超越H-O理论去寻求新的对贸易基础的理论解释,以求从根本上解答“里昂惕夫之谜”。

同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新趋向,工业国家之间的许多贸易活动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予以适当的解释,主要体现在:1.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2.大部分贸易是产业内贸易,即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3.战后贸易的扩大其绝大部分是在没有大规模的资源重新配置或收入分配影响情况下形成的。

第三种现象在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例子尤为明显。

这种新的贸易倾向显然不能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而需要对其理论框架进行扩展或重构。

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经济学家从贸易实践出发,利用新的分析工具,尤其是借鉴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模型,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新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贸易理论。

他们将贸易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联系起来,从而从根本上把规模经济纳入了贸易产生的原因当中,并把不完全竞争作为理论的核心。

但是,国际贸易新理论涉及的范围甚广,也无法构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习惯上人们把狄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称为新贸易理论的开端。

1977年,狄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联名发表了一篇名为《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的论文,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选择的模型。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章新贸易理论第⼆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则不⾜1/3。

新贸易产⽣的理论背景绝⼤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且⼤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产业内进⾏的性质,甚⾄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法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的产⽣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进⼀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同时存在着进⼝和出⼝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产业所⽣产的产品。

同类产品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产上⼜投⼊相近或相似的⽣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致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2、季节性问题(⽔果)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如特殊的⽣产⼯艺所致)。

⽔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赫⼀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的限制(许可证);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可⼝可乐);消费者缺乏新进⼊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规模经济:对⾃然垄断⽽⾔,规模经济使⼀个⾏业只有⼀家⼚商是最有效率的。

国际贸易第三章 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第三章 新贸易理论

3、知识外溢
马歇尔在其论著中曾写道:当同行业中 的许多公司集中在一个地区时,“业务 中的秘密将不再是秘密,会在人群中流 传„„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机器、生产流程,以及业务组织上的 发明与改进也能够得以迅速论证——如 果某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构想,它将被其 他人采纳并揉入他人的想法。这就是新 构思的源泉。”
第三节
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经营者在从材料的流进流出到生产本身的组 织方面学会了如何将生产过程安排得更有效率。 第三,原先对产品设计十分谨慎的工程师们也掌握 了能够估计设计中不增加缺陷而节省成本的经验 。更好的和更专业化的工具以及工厂组织也能降 低成本。 第四,材料供应者可能学会如何处理企业所需的原 料,并且可能将此优势以较低的材料成本的方式 传递给该企业。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指数 公式:
A
美国计算机出口价值450亿,进口550亿,计算产业内贸易 指数。
当X=M时,A取极大值,A=1,表明全部贸易 都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工最高。 当只有X,M=0时,则A=0,表明完全出口专 业化 当只有M,X=0时,则A=0,表明完全进口专 业化 完全的出口专业化和完全的进口专业化表示水 平分工最低,垂直分工最高,进行产业间的贸 易。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本国的厂商可以生产这类产品,满足本国的需求, 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呢?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人们从已有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事实出发,发现 当代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贸易似乎并没有 引发大规模的资源的国内、国际的重新配置和收 入的再分配。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的模型,其中格林纳威 (D.Greenaway)、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 (Lloyd)、迪克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 (P.Krugman)理论观点都颇具代表性。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1、市场竞争模型:
市场竞争模型是一种衡量国际贸易的理论模型,旨在评估交易双方的获利情况。

它主要假设:不同国家利用自身特定的优势生产不同商品,如果它们具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他们的最佳利益。

当他们交易时,双方将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它提供了提出国际贸易的分析理由,即一国经济体根据自身特定的资源结构、科学技术水平等不同因素,它可以发展出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的产品,或生产更加低廉的成本产品。

3、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种补充,它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了宏观经济学中总体供求理论,将汇率引入考虑国际交易,根据这种新兴理论,贸易将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4、固定汇率理论:
固定汇率理论是经济学家在国际贸易中讨论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各国对外贸易都是以固定的汇率进行的,国际贸易也可以根据汇率的变化进行出口和进口的活动。

5、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是一种国际贸易理论,它实际上是基于市场竞争模型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有助于改善国内消费者差异导致的市场分割问题,这对各自国家来说都有长处。

它也是国际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一、贸易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理论,认为国家应该根据比较优势来选择特定商品的生产和出口。

2.绝对优势理论: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商品。

3.要素禀赋理论:由何斯勒·欧林斯基提出的理论,认为国家贸易模式取决于其要素禀赋,即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

4.新贸易理论:由保罗·克鲁格曼和温斯顿·诺瓦尔提出的理论,通过考虑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解释了贸易模式的多样化。

二、贸易政策1.关税:指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其目的是保护国内产业。

2.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补贴、反倾销措施等,用于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和增加其价格。

3.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国可以自主对第三国进行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彼此取消关税并统一对第三国征收关税。

5.最惠国待遇:指成员国应当平等地对待来自其他成员国的商品,不歧视任何一方。

6.贸易保护主义:指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政策。

三、贸易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主要组织,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2.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是WTO的前身,旨在推动减少关税和贸易壁垒。

3.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已于2024年更名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USMCA)。

4.欧洲联盟(EU):是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联盟,旨在推动欧洲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5.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21个经济体的合作组织,旨在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

以上介绍了一些国际贸易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和贸易组织。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竞争。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国家之间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的规律性和原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当代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理查德·李嘉图于19世纪初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本,应当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

比如,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成本较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贸易获得更高的利益。

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的,它与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不同。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如果它的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绝对优势,应当专注于生产该商品并通过贸易赢得更多的利润。

三、新兴贸易理论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外,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的贸易理论,它们更加细致和复杂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现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兴贸易理论中的“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贸易理论强调贸易的产业内部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它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差异、技术差异和规模差异都会影响贸易的方式和效果。

因此,国家应当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特点选择适合的贸易策略。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则强调地理位置和空间布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它认为地理位置和区域特色会影响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方式和效果,因此国家应当通过合理的区位选择来提高贸易效益。

四、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

自由贸易主张取消贸易壁垒和限制,鼓励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性,以提高贸易效率和经济增长。

保护主义则主张限制国际贸易,通过关税、配额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以防止外国产品的竞争。

在当代,国家之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贸易形势,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辩论依然存在。

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

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

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

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

“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

”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许多商品市场中完全竞争不是经常存在的,而不完全竞争则经常存在,少数垄断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获得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国际分工,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贸易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结论
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从生产厂商的角度看: 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从整个社会福利看,贸易利益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 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从 而带来更多的满足。
结论
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模型假设: 1.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 2.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外,其他条件相同。 3.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在封闭条件下,由于A国国内市场规模小于B国, 所以Na<Nb Qa<Qb Pa>Pb 那么,开放之后,在该行业上A国会因价格高成为进口国, B国会因价格低成为出口国吗?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规模经济会导致另外一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
P
E PE=AC
LAC
MC
MR
D
Q
图4-5 封闭经济中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图中封闭经济中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为LAC曲线逐渐降低,
垄断竞争表现为企业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封闭经济中,
长期竞争导致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表现为在均衡点E,LAC与 D相切。
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条件:
1 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
市场规模
2.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差别也会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一般说来,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 模存在差异,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 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 (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生产规模 收益不变的产品(Y)。
对理论的总结
专业供应商

0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0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定义及分类
1.定义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开展 的贸易,并且相互贸易的是同一部门或类别 的制成品。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 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 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 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 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 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3.微型面包车行业 IIT 1 700 200 1 500 44.44%
700 200 900
4.电影电视行业
IIT 1 300 97 1 203 48.87% 300 97 397
三、发展及特征
1.发展 (1)大多数国家IIT上升; (2)发达国家IIT较高; (3)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IIT较低。 2.特征 (1)一国经济、技术越发达,其制造业产业
1987
61.0 28.0 66.4 83.8 80.0 63.9 71.6 67.4 65.3
1999
81.1 62.3 85.4 97.7 91.9 86.0 92.8 86.7 85.5
发展中 1970 国家 印度 22.3 巴西 19.1 黑西哥 29.7 土耳其 16.5 泰国 5.2 韩国 19.4 阿根廷 22.1 新加坡 44.2 平均 22.3
β 高消费档次
品质等级
P 人均消费
C
α 低消费档次
B A
I1
I2
Y 人均收入
问题: 为什么高科技产品总是首先在发达
国家出现?
提示:
从需求和供给 两个方面来回答
(四)评价
贡献: 1.很好的揭示了战后发达国家工业品贸易的现象; 2.补充了原有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从需求角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 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 填空题
1、美国投资银行与娱乐业分别集中在纽约与好莱坞的事实表明( )存在.
2、当规模经济发生单个企业水平而非行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 ).
3、汽车换食品的贸易被称为( ).
4、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 ).
5、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由:生产要素、需求情况、( 四个基本因素决定。

6、产业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之间经济结构的(
7、产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之间经济结构的(
8、以( )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1、在今天,产业间贸易在( )国家间占主导地位
A 欧盟
B 欧亚
C 北美
D 北欧
2、( )理论认为,国家间收入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
A 引力模型
B 偏好性相似)、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这
).
).
9、现代贸易中,()贸易变得日益重要
10、在今天,产业内贸易在
( 三. 单项选择
)国家间占主导地位
C 比较优势理论
D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的成功 ,可用( )来解释 . A 比较优势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 规模经济理论 D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 B )分析表明,国家间的资源结构越不同,则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A 李嘉图
B 俄林
C 弗农
D 林德特 5、( C )分析表明,新产品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并出口的。

A 李嘉图
B 俄林
C 弗农
C 林德特
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的发明与出口首先是(
D )
A 知识充裕型国家
B 资本充裕型国家
C 劳动充裕型国家
D 知识与资本均充裕型国家
A 、国家战略
B 、需求情况
C 、相关和支撑产业
D 、生产要素
11、在广州天河路上聚集了众多电脑城,如天河、南方、太平洋、百脑汇等,引起电脑行业 聚集的主
要因素是( B )。

A.内部规模经济 B.外部规模经济 C.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
D.政府政策
12、 下列哪一种说法不能用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A )
A 、 美国比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B 、 美国的出口产品使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C 、美国进口大量资本密集型的自然资源
D 、 美国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极强的偏好 13、 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 B )之间。

A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B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 、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 、类似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14、 下列哪种行业最不可能具有规模经济( A ) A 、手工艺品行业 B 、飞机制造业 C 、汽车制造业 D 、半导体行业
五、简答题
7、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的产量反而 均成本也会随之而上升,这种情况称之为( A 、 规模报酬递增 C 、规模报酬递减
8、 下列主要显示出外部规模经济的是( A 、微软公司
C 、美国的沃尔玛零售企业
9、 下列主要显示出内部规模经济的是( A 、云南省昆明市郊斗南镇的鲜花市场;
B 、 广州天河的各大电脑城;
C 、 微软公司;
D 、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10、 下列不属于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

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减少,每单位产品的平 C ) B 、规模报酬不变 D 、规模经济 D )
B 、澳洲的大型家庭农场 D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C ) 钻石模型”四要素的是( A )
1、简述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2、简述国家竞争优势的四要素。

3、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4、我国一些家电产品行业正由以前的大量进口逐步转为扩大出口,请用所学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5、美国在喷气式飞机制造方面还保留有比较优势,而在钢铁制造和汽车生产方面都正在失去比较优势,请用所学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

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

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

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 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三.填空题
1 外部经济2内部经济3产业间经济4产业内经济 5 相关和支撑产业
6 相似性7差异性8规模经济理论9产业内10 发达
四、单项选择
1、A
2、B
3、D
4、B
5、C
6、D
7、C
8、D
9、C 10、A
五、简答题
1、答:1、同类产业的异质性;
2、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
3、经济发展水平。

2、答:生产要素;需求情况;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3、答: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4、思路:(1)产品比较优势即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也取决于该产品的技术结构。

(2)钢铁、汽车和飞机虽然都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且具有很大的规模经济。

(3)但是近几十年前两种产品的世界需求增长很快,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规模经济导致了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迅速下
降。

(4)钢铁和汽车已走到技术扩散期,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都能生产汽车和钢铁,美国逐渐失去这些产品的垄断地位;(5)相反,飞机由于其高昂的制造成本及其提供的服务,所以整个世界的需求增长不是很大,其他国家很难利用规模经济大量制造飞机,致使该行业的进入门槛很高,目前美国的波音公司仍然是主要的飞机制造商。

5、思路:答:(1)产品生命周期论;(2)技术差距论;(3)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以前没有掌握某些家电产品的技术,而发达国家掌握并有能力大量生产这些产品;(4)随着发达国家将技术逐渐向外转移,中国也通过购买、合作、学习等方法,掌握到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能自行生产;(5)又由于中国在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价格方面比发达国家更具竞争力,因而逐渐取代某些发达国家,成为一些家电产品的出口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