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细胞肿瘤常用药物及化疗方案的选择与评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作者简介:蒋来,医师,E mail:future.8614@yahoo.com.cn

滋养细胞肿瘤常用药物及化疗方案的选择与评定

蒋来,凌斌,张雪芬,吴大保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合肥230001)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6790.2011.05.044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

上皮癌(绒癌)[1]。其在有效的化疗药物被发现之

前,预后极差,治疗上常采取子宫切除的方法治疗,但除少数病灶局限于宫体的患者外,凡有转移的患者均以死亡告终,曾被认为是人类恶性程度最高的实体瘤之一。20世纪后半叶,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β HCG的精确测定及化学治疗的出现,滋养细胞肿瘤现已成为一种能早期发现,并可以通过化疗根治并能保留生育功能的恶性实体肿瘤。现今,化疗已成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不同的药物及化疗方案相继被提出。1 滋养细胞肿瘤的常用药物

1.1 甲氨蝶呤(MTX) 于1949年合成,甲氨蝶呤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其抗肿瘤特性是部分耗竭已经还原的叶酸,并且抑制嘌呤和胸苷酸生物合成的重新合成,最终阻碍细胞代谢,发挥细胞毒性。其剂量限制毒性为骨髓抑制及黏膜炎,大剂量使用MTX时可发生药物性死亡,且主要为肝损,早期文献报道死亡率为16%。但由于其作用可被四氢叶酸所对抗,故使用大剂量MTX时可使用甲酰四氢叶酸钙(CF)解毒降低其不良反应。

1.2 放线菌素D(ACT D) 于1954年自放线菌属中提取,放线菌素D是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的抗生类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优先插入到DNA单链上的GC序列及对侧链的互补序列中

[2]

,从而抑

制D

NA依赖的核糖体RNA和全新RNA的合成,继而使得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导致细胞凋亡。也有报道提示放线菌素D除抑制蛋白合成外,亦有诱导

细胞凋亡[

3]

的抗肿瘤功效。消化道不良反应较常见,骨髓抑制往往先呈血小板抑制,随后出现全血抑制。

1.3 6 巯基嘌呤(6 MP) 于1955年合成,是一种嘌呤类似物。其抗肿瘤作用在于干扰细胞内核酸合成。6 巯基嘌呤在体内变为硫代肌苷酸,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干扰嘌呤代谢,阻碍核酸合成,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毒性作用在于骨髓抑制。

1.4 氟尿嘧啶(5 FU) 1957年合成,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在胞内转变为5 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从而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尿苷酸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其亦可经过多步活化成为伪核苷酸三磷酸氟脲苷结合到RNA上,抑制RNA合成。由于氟尿嘧啶毒性较大,且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相似,治疗时须密切注意。1.5 长春新碱(VCR) 长春新碱是一种抑制细胞分裂所必需的微管的长春碱类药物,于196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是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使有丝分裂的纺锤体无法形成,分裂活动停止,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血液毒性及消化道反应轻微,剂量限制毒性为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外周神经的症状。1.6 博来霉素(BLM) 于1962年由日本科学家从Streptomycesverticillus培养液中提取,是一种水溶性碱性糖肽类抗肿瘤抗生素。能以10∶1的比例导致DNA单链和双链的断裂,从而破坏DNA,发挥抗肿瘤作用。用药时,肿瘤细胞在G1期开始死亡,但在G

2期的细胞毒性最大。使用时应注意其用药后的发热反应及肺纤维化毒性。

1.7 消瘤芥(AT 1258) 于1969年合成,为我国创制的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物。在体内与细胞的蛋白质和核酸结合,使DNA形成交叉联结或引起脱嘌呤作用,导致DNA断裂,造成DNA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一般较轻。

1.8 顺铂(DDP) 顺铂是铂类二价氧化状态的一种,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于20世纪70年代初

用于临床。其具有类似烷化剂的双功能基团的作用,其抗肿瘤的作用主要是因为链内加合物而引起DNA结构的改变,从而抑制DNA复制[4]。其剂量限制毒性为肾毒性;胃肠道反应为DDP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用药后的呕吐;耳毒性,神经系统毒性少见,骨髓抑制轻。

1.9 依托泊苷(VP 16) 依托泊苷是鬼臼毒的半合成衍生物的一种,1970年进入临床。是一种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依托泊苷能稳定暂时合成的DNA 拓扑异构酶II,阻碍DNA合成,引起DNA断裂,抑制有丝分裂,使细胞分裂停于晚S期或早G2期,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临床上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

1.10 紫杉醇(Taxol) 1971年首次从大西洋西北岸短叶紫衫树皮中提纯,对微管具有高度的结合能力,能特异的结合到小管的β位上,导致微管聚合成团块或束状并使其稳定,导致其无法解聚。另有文献报道紫杉醇亦可激发肿瘤细胞的凋零[5]。其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神经毒性及骨髓抑制。

2 滋养细胞肿瘤化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我国宋鸿钊教授根据滋养细胞肿瘤的发展过程,于1962年提出了解剖学临床分期法,并经WHO修改后于1992年正式采用为国际统一临床分期标准,该标准基本能反映疾病的发生规律及预后。1976年Bagshawe首先提出主要与肿瘤负荷有关的预后评价指标,并被WHO修改后采用。但上述两者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脱节[6],故由国际滋养细胞肿瘤协会提出,国际妇产科联盟审定并通过了新的分期及预后评价标准,该分期客观反映了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分期情况,我们能更加准确有效的制定出所需要的方案,一般认为低危患者只需单药化疗,而对于高危转移的滋养细胞肿瘤,有资料显示单药效果治疗差,有效大约只有20%,但联合化疗的治愈率可达80%。故临床上高危患者及介于5~7分之间的患者则需联合用药[7]。

3 常用的化疗方案评估

3.1 MTX 自1964年以来,伦敦CharingCross医院就开始使用MTX治疗滋养细胞肿瘤。由于MTX不良反应小,患者对其耐受性较好,且随访中未发现MTX能导致第二种肿瘤[8],MTX单药治疗已成为低危滋养细胞肿瘤的一线用药,而MTX+CF方案是目前较受关注的单药方案。美国新英格兰滋养细胞疾病中心报道应用MTX+CF治疗的185例低危患者中,有87.6%获得完全缓解。伦敦CharingCross医院MTX+CF的使用方法为:MTX50mg肌内注射,每48小时重复,共四次;每次注射MTX后48h口服CF15mg;每两周重复该方案一次。现MTX已作为治疗滋养细胞肿瘤的一种基本药物,被用于许多联合治疗方案中。

3.2 放线菌素D(KSM)/5 FU 在我国,常用的单药化疗药物为5 FU和KSM,其化疗方案为北京协和医院宋鸿钊教授等所提出,实行方法为:5 FU25~30mg·kg 1·d 1,8h输注或KSM(6~8)μg·kg 1·d 1×(8~10)d,间隔2周。如遇分期为II/III期中高危患者,亦可将两药联合使用。大量数据证明5 FU和KSM单药或联合时,对滋养细胞肿瘤治疗效果明确,但在临床应用中同时发现应用此方案部分患者因其疗程相对长,不能耐受化疗不良反应而不能坚持用药或不能按时接受下1个疗程化疗,延误了化疗时机,导致耐药的发生,或死于严重的毒性不良反应[9];使用时应详细评估患者情况。3.3 MAC MAC方案即三联序贯化疗方案,由JohnBrewer滋养细胞疾病中心于1968年报道,其设定理论为:使用作用于细胞增殖不同环节抗生素类药物、烷化剂和抗代谢类三类药物,联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起到杀灭肿瘤细胞作用。使用方法为ACT D12μg/kg静脉滴注×5d,MTX使用方法同MTX单药化疗,CTX3mg/kg静脉滴注×5d,每14天重复一次。GOG曾对MAC的效果进行统计,发现其有效率为96%,疗效上与CHAMOCA方案相同,且不良反应小,给药方便,故已作为CHAMOCA的替代方案。

3.4 EMA CO EMA CO为西方最常用的治疗高危滋养细胞肿瘤的方案,由伦敦CharingCross医院于1979年提出,一直沿用至今。用法如下:ACTD0.5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D1;VP 16100mg/m2+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D1;MTX100mg/m2+0.9%氯化钠注射液30ml静脉推注,D1;MTX200mg/m2+0.9%氯化钠注射液1000ml静脉点滴12h,D1;ACTD0.5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D2;VP 16100mg/m2+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D2;CF15mg肌内注射(自静脉注射MTX后24h起,每12小时1次,共4次),VCR1mg/m2+0.9%氯化钠注射液30ml静脉推注,D8;CTX600mg/m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