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及其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及其特征内容摘要

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渐趋恶化。自然资本论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以自然资本为出发点的新的产业革命。基于对可持续住区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蓬勃兴起。

“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征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地开发利用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到未知的未来。” [1]它以生态设计、社会民主和文化融合为最主要标志,已逐渐发展成为可持续的人类生活模式之一。

引言

从2400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摩尔爵士(Sir Thomas Moore)的“乌托邦”,从19世纪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到20世纪80年代的“生态球2号”(Biosphere II)试验,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当传统聚落自发的生态意识默默转变为人类早期的生态萌芽,当工业时代反自然的生态沉沦逐渐转变为当代可持续思考的生态觉醒后,人类聚居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将随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类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使得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可能在今天成为可能,生态村在全球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未来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村的理论背景

1、“自然资本论”——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

自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大地提高了,物质文明水平迅猛发展。然而,人类社会也付出了严酷的代价。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严重地依赖于人造资本的增长,并以严重地损害自然资本为结果。西方世界开拓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是以“征服自然”为指导思想的,它的目标是满足富裕的人们过舒适生活的需要,它的方法是为所欲为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肆意地掠夺,它的后果是人与自然陷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口激增、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实际上已经使人类社会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歧途。

针对传统产业模式所带来的环境危机,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

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优势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自然资本论(Natural Capitalism)认为,经过200多年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资源稀缺图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出路在于再搞一次工业革命,全面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即用较少的材料生产更多的产品,从每单位能量或材料消耗中获得相当于以往几十至上百倍的收益。自然资本论根据生物学原理重新设计工业,彻底消灭工业废物,使经济活动内断断续续的商品生产转变为连续的提供价值和劳务的活动,并不断扩大自然资本的储备。

按照自然资本论,走向新的环境革命的历程要求传统的经济模式在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和转移:提高价值链资源生产率(resource productivity);仿生闭环制造(closed-loop production);建立服务和流通经济(service economy);自然资本的再投资(reinvest nature)。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进行“整体设计”(whole-system design),而改革的目标正是建立循环型的经济[1]。

2、“循环设计”——从摇篮到摇篮

“从摇篮到摇篮”是由美国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ough)与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Michael Braungart)在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一套循环设计理论。“从摇篮到摇篮”理论旨在把生态循环观点引入建筑与制造业,帮助人类设计出更加健康和环保的材料、房屋与聚落形态(图1,图2)。概括起来,“摇篮到摇篮”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垃圾等于养料”

与把物质材料视为垃圾处理的“从摇篮到坟墓”理论不同,“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是基于消除垃圾的封闭循环体系,不是“减少破坏”,而是“变废为宝”。

(2)优化使用材料

一方面开发新型聚合物、稀有矿物作为工业与建筑业用料,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当地自然资源,通过高技术与低技术手段的结合以实现材料的利用价值。

(3)利用自然能源

通过直接的太阳能收集或者被动式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风能等。

(4)多元化发展

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多功能的混合体。

作为对“从摇篮到摇篮”理论的深入发展,威廉•麦克唐纳与迈克尔•布朗嘉特在20世纪末合作完成了《汉诺威宣言》(Hanover Principle)。在宣言中,作者重新审视了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之间的冲突,为建筑师提供了一套生态设计指南。[1]

二、生态村运动的发展

1、生态村运动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就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个处处公正、人人平等的社会。1516年,随着托马斯•摩尔(Thomas More)出版《乌托邦》一书(图3),众多有识之士开始寄希望于他笔下的“乌托邦”,将其作为一个理想家园的范本。千百年来,人们为了实现乌托邦式的梦想,始终没有停下过实践的步伐。

20世纪60年代中叶,一种名为“合作居住”(Co-housing)的社区模式在丹麦兴起(图4)。“合作居住”社区通常由20-30个家庭组成,社区成员直接参与住宅的建设与管理,并且会分享一些生活设施。20世纪70至80年代,受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一些主张非主流生活方式的社区基于某种意识性或者社会性因素迅速建立起来,比如嬉皮士社区(Hippie Communes)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合作居住”的基础上,以提倡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首批生态村在欧洲出现。1990年,Gaia基金会在丹麦成立,致力于对生态村的研究与实践。一年后,Gaia基金会发表题为《生态村与可持续社区》(Eco-villages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生态村的概念。1994年,在Gaia基金会的支持下,“全球生态村网络”(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GEN)成立(图5)。1996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讨论如何使人类在地球上保持可持续的居住地,如何保护环境及未来的城市文明,从此生态村运动开始在全球蓬勃兴起。1998年,作为可持续居住模式的典范,首批生态村入选联合国评出的“百项最佳实践课题”(Top 100 Best Practice)。[1]

2、生态村概念的提出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及其郊区,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不可再生资源的过量消耗以及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生态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生存环境以及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