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综合体-以上海创智坊为例的空间模式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综合体——

“创智坊”公共空间模式语言分析

090592乐逸群 100504张艺洋100515陶逸 100519孙彦 100499陈嘉贤

摘要:文章以庭院为切入点,通过社会性及物质性空间分析了创智坊居住综合体的公共空间模式,并对功能混合的居住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智坊;综合体;功能混合

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规划“功能分区”概念的正式提出,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了工业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从此单一分区的地块使用规划便大行其道。但随着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的等特大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日趋尖锐,单一的用地性质已经不能满足功能和发展的需要。“功能混合”的用地方式,旨在创造综合的、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以适应城市对于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创智天地”地块位于上海市东北角的杨浦区五角场市级副中心核心地带,属于杨浦知识经济建设的“创智天地”大型创新知识型社区的一部分,其规划目的就是要为今后居住、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年轻创业者提供一个开放的高品质的居住创业社区,分为四大部分:以智能化办公楼及具备各种商业服务设施为主的“创智天地广场”;及住宅、办公、零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设施于一身的“创智坊”;以江湾体育场为中心,包括各类休闲体育设施的“江湾体育中心”;和着重推动高科技研发的“创智天地科技园”。

“创智坊”是SOHO模式的“功能混合”的现代中国实践,旨在通过功能的叠加,为居住者创造更多更精

彩的生活方式。

1.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的考察,利用访谈、实际感受、图解思考和总结的方法,以有特色的庭院空间为切入点讨论创智坊的空间模式,并通过相关文献查阅与其它住区案例或综合体实例以及社区空间理论进行对比,从而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再认识和再判断,提出改进意见或设想。

2.现状分析

2.1物质性特征:

一、交通系统对庭院空间的影响

1)创智坊居住模式的特殊性源于建设初期的定位:打造成杨浦区的创新人才聚集地,集办公、商业和居住功能为一体。这使得创智坊不是通常意义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它面对城市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更多的城市人口参与到住区内部的街道中和庭院中,它与城市始终处于动态的交融与更新中。因此,创智坊没有自成一体的内部路网,内部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图1),它更像一个风格统一的街区而非住居区,每一个进驻其中的人都会感到自己始终身处城市发展的大潮中,时刻

图1.内部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

图2. 空间比例与空间感

图3. 大学路从西到东开敞度示意

1

3

2

能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这样的交通系统使得住区中的庭院空间在开放与私密程度上具有更加鲜明的界限,以保证在与城市互动的同时居民能够感受到一定的安静的住居气氛。

2)强制性的步行系统特征:创智坊对车辆的可达性有着严格限制。首先,每个建筑都有面积很大的地下车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因此建筑组团内的围合空间是纯粹的步行及景观系统。其次,街道边专门设有停车位,便于城市中车辆的临时停靠。此外,结合组团入口和较大的公司入口广场设置有地面上的停车场,限制了无目的的车辆的活动范围。再者,街道的宽度控制在24 m 以下, 便于行人过街, 加强街道两侧的联系;街道的转弯半径减小到6 一8 m ,降低了车速,提高街道安全性并利于步行。

因此,由建筑组团围合庭院空间就拥有更加安静私密的气氛,同时,保证了步行者的安全性,倡导步行为向城市开放的庭院空间增加了活力。

二、建筑高度对庭院空间的影响

不同的建筑高度与间距会影响庭院空间的氛围(图2)。以8-2区为例,建筑之间短边间距28米,建筑最高处7层,D:H=1:1,因此内向型庭院具有较好的安定感。对庭院空间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建筑立面。建筑立面造型运用色彩和线条对完整的立面进行解体,强化每个单元独立性的同时,削减了整体的建筑体量,减少建筑围合带来压抑空间的感受。

三、庭院空间构成手法(图4)

庭院空间分为三种:半围合,纯粹内向型,纯粹外向型。纯粹外向型的庭院是广义的庭院空间,包括临街店铺的门口和街角小广场,前者常设有成片的有阳伞的户外咖啡桌,风格西式化,后者则利用植物造成景观的单向性,为街区内的住户服务,半围合的开敞面布有地面停车场和大门,空间是开敞的但不可达的;纯粹内向的庭院花园比市政街道高 1.0m,通过步行台阶和栏杆与城市道路的空间分隔开来,与外界仅通过有电子锁的铁门相连,主要服务于住户。

街道与上述庭院紧密相连,每一个居民从家到城市街道都要进过这三种庭院空间,体验丰富(图6)。

创智坊的长期居住者习惯性地将活动限制在生活

区域内,使用空间的可能性往往是确定的(图3)。相对而言,街道空间的临时性使用者(周边老住区住户、商业使用者、经过者、散步者)对于空间的使用则更为动态。线性空间的节奏感为步行体验带来起承转合的空间动态序列。

图5所示为创智坊主要能供人活动的公共绿地空间分布,相对内向的片段的庭院空间,公共空间的外向型及完整性创造了更有可能被使用者设定为「目的地」的户外活动场地, 其效益辐射了周边的住宅的公共建筑。其服务范围、面积、空间分布获得了良好的权重关系。

四、内向型庭院设计分析——以8-2为例

作为内向空间的建筑庭院(图7):建筑的三个入口外都对庭院内部具有视觉可达性,庭院空间的定位之初便是私有化的公共空间,完整的庭院如同被切割并分配给一层和二层每一个单元的住户,建筑语言的叠加更强化了这种私有化的倾向。

建筑的二层与庭院产生直接的关联。

4 7

5

6 图4.庭园空间构成手法

图5.公共绿地空间服务范围示意

图6. 局部流线示意

图7. 建筑组团平面

北部建筑——二层空间由一条外廊串起,廊道有两

个楼梯与中心庭院相接。廊道的北侧被设计为一个进深

约两米的一个个独立的南向小后院。在廊道上,视线被

廊道外围的小盆景遮挡,又被高大的乔木再次遮挡,廊

道上可见的景观仅仅是庭院中树木的树冠,活动被局限

在廊道和自家的院落里。

南部建筑——通向二层的楼梯提供了一个较高的

观赏点,而依附于楼梯的墙体阻断这种视线的交流,视

线被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而看不到庭院完整的景

观,而是被切割的片段式的景观效果,是一种对私密度

和安全性的强化。

对北面建筑的底层用户而言,庭院是商业空间向景

观空间的延伸,而对南面建筑的住户而言,庭院是私用

领域的扩张。视觉可达性还存在于某些沿街商铺,两侧

都采取落地窗的形式,使得街道空间和庭院空间界面被

打开,实现了视觉上的景观联通(图11)。

庭院空间可以说是可见的空间不可用,而可用的空

间不可见。可用的空间为低层住户私有的后院,而密布

的乔木种植以及室外楼梯及其附属隔墙的设置使得在

庭院中行走的人对其不可见;相对的,庭院中的公共

空间主要呈现鱼骨状的线性,而没有一个长宽比接近的

空间作为公共交往空间存在。庭院看似一个整体,实

际是有不可逾越的分割被肢解的空间。由于创智坊的居

民几乎都是中青年,对普通住居区承担的的锻炼、玩耍

的功能需求较低,因此,内向型的庭院主要满足住户的

交通需求,同时着力于风格现代景观效果。调研过程中

曾经猜测内向型庭院中的家庭可能原本也是与街道中

的商业发生关系的,但是结合整体空间布局分析,这些

平台纯粹的私人观景作用应该更大。

2.2社会性特征:

我们将空间大致划分为线性与面状空间,线性空间

主要包括马路与人行道,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交通使用,

同时也为沿街的店铺提供了商业空间,而面状空间可分

为广场与院落,是提供人们驻足交流的空间。值得注意

的是,创智坊内由住宅围合的院落,看似是面状的交流

空间,然而就其设计手法来说,又偏向于提供穿越的线

性空间。我们选取了建成区较为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

现场的观察、访谈与记录。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