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疗经验挖掘_谭展鹏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12 忽视扶正 .
中医学认为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 正气存
星篓承气汤化裁。笔者认为痰热腑实者 , 其本亏虚之体 , 又有结 聚之实 , 通腑 泻下必耗津伤气 , 故多为暂用之法 , 不宜久服 , 以免
伤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 。
内, 邪不可干” 慢性病毒性肝炎 的主要矛盾是正气虚为主, 。 治疗
2 1 肝胆 湿热 .
主症 : 恶心厌 油、 纳呆 、 腹胀 、 大便黏臭不爽、
小 便 黄赤 短 涩 , 见胁 痛 、 热 、 滑 数 、 苔 黄 腻 。若 湿热 蕴 久 或 低 脉 舌 化火 , 可 见 口臭 口苦 、 角 口燥 、 则 唇 心烦 难 寐 、 大便 秘 结 、 便 灼 小 热 、 胁 灼 痛 、 数 大 、 苔 黄腻 而起 芒 刺 。治 法 : 利 肝 胆湿 右 脉 舌 清 热 。 方 : 陈 3 g 蒲 公 英 2g 白茅 根 3 g赤 芍 1g丹 皮 1g 处 茵 0, 0, 0, 0, 0, 车前 子 2 g郁 金 lg 六 一 散 1 g藿 香 1g 0, O, 5, 0。
康 复 作 用 , 为针 灸 可 以活 血通 络 。 临 床 证 明 , 灸 、 认 经 针 中药 以及
2 2 肝 胃不和 .
主症 : 胸胁胀满或窜痛 、 嗳气呃逆 、 灼心吞酸、
纳 呆 脘胀 或疼 痛 , 或恶 心 呕 吐 、 苔 白 、 弦 。 法 : 肝 和 胃 。 舌 脉 治 平 处
完 谷 不 化 、 呆 口淡 , 子 经 期不 准 、 纳 女 头晕 乏力 、 弦缓 、 质 淡 脉 舌 或 暗 红 、 薄 白。 法 : 脾 疏 肝 。 方 : 柴 胡 1 g党 参 2g 白 苔 治 健 处 醋 0, 0,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病例对照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病例对照分析发表时间:2016-06-02T14:38:17.0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3期作者:刘红萍[导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广安市武胜县中医医院四川武胜县 638400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入住我院的1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中西医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上都获得了改善,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照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目前常见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为60%-70%,其中10%至20%可发展为肝硬化,1%至5%演变为肝癌,可通过血液、母婴、性生活等方式进行传播[1]。
本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临床效果,选择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入住我院的1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3年2月到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53.2±4.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9-76岁,平均年龄为(52.2±3.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史、家族遗传、生活习惯、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1精品PPT课件
敷足三里、三阴交、肝炎穴、肝俞以及肾俞
14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转阴
以解毒药治疗: 清热解毒类:贯众、板蓝根、黄芩、黄柏、
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连翘 凉血化瘀解毒类:紫草、败酱草、丹皮、赤
芍、青黛、大黄 化湿解毒类:茵陈、土茯苓、苦参、蚕砂、
痰凝往往与瘀血阻络并存,形成毒、瘀、痰 湿交阻的病机 疏肝理气-柴胡、青皮、陈皮、香附、厚朴 化痰散结-昆布、海藻、浙贝母、半夏,二陈 汤、小陷胸加枳实汤 化瘀解毒-丹参、赤芍、板蓝根、蛇舌草
17
2、丙肝治疗
补益肝肾 肾气虚、肾阳虚者较多 宜选用小剂量的补阳药物如巴戟天、仙灵脾、
仙茅、菟丝子、五味子、葫芦巴药 加滋补肾阴药,一方面有阴中求阳,而且可
10
(二)降酶 (ALT/AST)
肝血瘀阻-活血化瘀-山楂、丹皮、葛根、赤 芍、三七、水牛角、蒲黄等 湿热郁阻-清热化湿-田基黄、平地木、夏枯 草、蒲公英、虎杖;热甚-龙胆草、黄芩、大 黄等 肝血瘀滞,余毒未尽-活血化瘀,清解余毒- 赤白芍、丹参、郁金、三七、白花蛇舌草等 肝阴不足-酸甘养阴-五味子、白芍、乌梅等
虎杖 “解毒当扶虚”
15
2、丙肝(HC)治疗
活血解毒 丙肝病毒直入血分,性质阴凝、毒聚 活血通络为主-紫草、虎杖、丹皮、赤芍、
大黄、郁金和白花蛇舌草之类。但在其ALT 波动期,选择药物时应尽量避免毒副作用明 显的药物,并控制其剂量,防止加重肝脏损 害
16
2、丙肝治疗
疏肝化痰 HCV毒邪性主聚敛,热象不显,气滞、湿阻、
7
二、对症治疗
(一)退黄 血瘀:“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血热生瘀-凉血活血- 生地、丹皮、赤芍、 小蓟、藕节、白茅根 血虚致瘀-养血活血- 白芍、当归、丹参、 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 寒凝血瘀-温通血脉- 附子、桂枝、归尾
略述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
中 帅 古籍没有 后. j
一
得了一定效 为 一 果,可使黄疸迅速消退,胃肠道症状 明显改善或消 现 娜 失,肝 功能相应进步或恢 复。 代 1 病 因病机
胡 lg o ,枳 壳 lg o ,青皮 6 ,陈皮 6 ,白芍 1 g g g 2 ,川芎 lg o, 黄芪 lg O ,白术 l g O ,茯苓 lg O 。气滞 明显者加川楝子 1g 5 ,木 香 lg O ,以右胁 痛为主者 加当归 1g 5 ,郁金 1g 脾虚大便,藿香 lg O ,半夏 lg O ,陈皮 lg o ,枳壳 lg O, 泽泻 lg O ,焦三仙各 lg O 。胃脘胀满、舌苔厚腻加 白豆蔻 lg O, 石菖蒲 1g 5 ,滑石 2 g 0 ,乏力 明显加 生黄芪 l g O ,太子参 lg O。 22 急性期 . 221 肝郁脾虚型 . . 症见右胁 隐痛 ,身倦乏力,食差纳减,大
结 , 以致 气 血 瘀 滞 ,湿 热 瘀 毒 壅 阻 ,而 作 胁 痛 ,脘 痞 ,腹 胀 ,
下痞块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痰 点,脉弦涩 。治则当活血通经 化瘀 。药用丹参 3 g 0 ,郁金 1g 5 ,桃仁 1g 5 ,赤芍 1g 5 ,炙鳖 甲
2g 5 ,三七粉 5 ( g兑服) 、柴胡 lg O ,香附 l g O ,白芍 1g 5 ,茯苓
五味子 1g 5 ,赤芍 1g 白芍 1 g 5, 5 ,当归 1 g 5 ,丹参 1g 5 。阴虚 内热盗汗潮热者加牡丹皮 1g 5 ,地骨皮 1g 1干渴 明显者加 5, : 3
而 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 ,气血 阴阳俱损 。
2 辨 证论 治
天花粉 1g 5 ,芦根 l g O 。用药时注意 ,此型病人虽然肝肾阴虚
曾斌芳教授临证辨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撷萃
曾斌芳教授临证辨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撷萃郭峰;马燕;庄小芳;王晓波;王晓忠;曾斌芳【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机演变多以肝郁气滞、肝郁化火、气郁化火伤阴、肝肾阴虚为发病规律;慢性丙型肝炎多以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为主;其中疫毒、气滞、瘀血、痰湿病理产物互结于肝脉,久病及肾,耗伤肾精肾阳,渐成虚劳、癥积、鼓胀。
曾师遵循“肝体阴而用阳”之性,提出“顺其性则为补,逆其性则为泻”之补泻法度。
春季肝应春生之气,治宜养阴柔肝疏肝;夏令属火,取法“实则泻其子”;肺金肃杀,治宜“平金以生木”;冬令进补,治宜“虚则补其母”。
肝病用药原则:疏肝切勿伤阴,理气和血同调,攻邪补虚兼顾,病久结聚渐生,保胃气、存津液。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87-88)【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人/中医药疗法;中医师;曾斌芳【作者】郭峰;马燕;庄小芳;王晓波;王晓忠;曾斌芳【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1慢性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胁痛”、“黄疸”、“癥积”、“鼓胀”等病。
慢性肝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体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
《素问·平人气象论》:“目黄、溺黄赤、安卧者,曰黄疸”。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中记载:“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
中医杂谈肝病治疗文献挖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名中医经验
中医杂谈肝病治疗文献挖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名中医经验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的肝病治疗文献挖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名中医经验。
1、柴胡解毒汤(刘渡舟)〔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功能〕疏肝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既能清解肝胆邪热,又能疏肝解郁,《本经》谓“主心腹胀,胃中结气,寒热邪聚,推陈致新”黄芩《本经》谓“主治诸热黄疸”,清热利湿,故共为君药。
茵陈蒿功擅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土茯苓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引邪毒由小便而解;凤尾草利水解毒,泻热凉血;草河车清热解毒功胜公英、地丁,且有消炎止痛之能,故共为柴胡、黄芩之佐。
现代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有抗肝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促进机体免疫、利胆、保肝等作用;黄芩也有护肝、利胆的作用;茵陈蒿利胆、保肝作用显著;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则为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按语〕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总以病邪为主,正邪斗争激烈,故应以祛邪为主。
须指出的是,这里的邪与普通的邪完全不同,系指“毒邪”、“疫气”,所以治疗的关键是解毒。
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解毒勿伤脾胃,邪衰之后当顾正气。
切忌一味祛邪,忽视后天,损伤正气。
2、柴胡三石解毒汤(刘渡舟)〔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克寒水石6克生石膏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急、慢性肝炎证属湿毒凝结不开者。
临床表现为口苦、口粘,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熏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而厚,脉弦缓。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在柴胡解毒汤基础上,加滑石、寒水石、生石膏、竹叶以增强清利湿热作用。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理念与方法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理念与方法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对病毒性肝炎有着自己独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我注重辨证施治,强调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以达到清除病毒、恢复肝功能的目的。
我要强调的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我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基本原则。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我主张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养血润燥等方法。
具体来说,我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湿热蕴结型的病毒性肝炎,我会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的中药,如龙胆草、栀子、大黄等;对于肝气郁结型的病毒性肝炎,我会选择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作用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香附等;对于肝阴不足型的病毒性肝炎,我会选择具有养血柔肝、滋阴降火作用的中药,如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等。
我还会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加入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如板蓝根、金银花、紫花地丁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能够有效清除病毒,减轻肝损伤。
除了中药治疗,我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在饮食方面,我会建议患者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绿豆、丝瓜、苦瓜、绿叶蔬菜等;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煎炸等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在生活习惯方面,我会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饮酒和吸烟,保持心情舒畅。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我还会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我会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深知病毒性肝炎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痛苦。
在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我会竭尽所能,运用中医治疗理念和方法,帮助患者清除病毒,恢复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名医马光亚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
名医马光亚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标签: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马光亚马光亚(1914~2005),原籍湖南湘潭,中国百大名医之一,曾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马老医学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从医60余载,尤擅长治疗肝病,对肝炎的治疗,见解独到,屡起沉疴。
笔者有幸师从马教授,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整理如下:祖国医学对肝病记载较多,可散见于“胁痛”、“黄疸”、“疫毒”等论述中。
马老强调中医临床,审证必先求病因,纵观肝炎全程,风寒、湿热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尤以湿热为多见。
马老通过多年来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认为其辨证分型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疾病的病因,分为风寒型和湿热型;二是按疾病的转归分为脾虚型、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
兹将马老对各型的辨证和相应治法、选方介绍如下:1辨证选方1.1风寒型六气袭人为病,风寒为首,古有“风为百病之长”,“百病表为先”之说。
临床上肝炎亦有风寒型,此型必有寒热及头身疼痛之表证。
风寒型又可分为风寒袭表、风寒半表半里及风寒人里三种情况。
1.1.1风寒袭表临床主要表现:恶寒无汗,头痛项强,筋骨酸楚,脉浮紧,舌苔白滑。
治法:疏风散寒,发汗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如有风寒外袭,瘀热内伏于肝,不得发越而发黄者,治法:解表清热,兼利小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1.2风寒半表半里临床主要表现:往来寒热,口苦,胁痛,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
此证即少阳证,也是临床肝炎常见证型。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1.1.3风寒人里临床主要表现:畏寒不发热,四肢逆冷,呕吐,腹痛,泄泻清稀,小便清长,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此证即为里寒证,临床不多见,但亦时有之。
治法:温里散寒。
方药:四逆汤加减。
1.2 湿热型此型为肝炎最常见的证型,临床须注意辨识湿热孰轻孰重,在表在里,以确定施治的重点。
湿热型中可分为湿邪在表,湿重于热,湿伤肠胃,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五种情况。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登革热的辨证治疗经验挖掘
22 辨证 分型 见 表 2 期 刊 、 献 及 著 作 中 关 于 辨证 分 型种 类 . 。 文
较 多 , 便 于 统计 分 析 , 反 复 核对 原 文 献 及 著 作 中证 型 对 应 的 为 在
症 状表 述 及 其 使 用 的方 药 , 尊 重 作 者 及 名 老 中医 的 基 础 上 , 在 尽 量 将使 用 的方 剂 按 同类 相 附 的 原 则 进行 归 纳 。 文 献 及 著 作 中 , 在 同 一 名 老 中 医 的相 同辨 证 分 型 只 记 录 一 次 ,避免 重 复 统计 。 将 1 5位 名 老 中医 治疗 登革 热 的辨 证 分 型 归 纳 为 1 种 。 上 述 表 2 8 从
同病 、 营 ( ) 燔 、 分 热 盛 、 陷心 包 4个 证 型 出 现频 次最 多 , 对 这 4个 证 型 , 用 频 次最 高 的 方 剂 分 气 血 两 气 邪 针 使
别 为 银 翘 散 、 瘟 败 毒 饮 、 气 凉 营汤 、 宫 牛黄 丸 等 。结 论 当代 名 老 中医 对 登 革 热 的认 同度 较 大 的证 型 为 清 清 安
卫 气 同病 、 营 ( ) 燔 、 分 热 盛 、 陷 心 包 等 4个 证 型 , 选 用 银 翘 散 、 瘟 败 毒 饮 、 气 血 两 气 邪 常 清 清气 凉 营 汤 、 宫 牛 安 黄 丸等 。
【 关键词 】 登革热
名老中医
辨证 治疗
名 老 中 医关 于 中 医辨 证 治 疗 登 革 热 采 用 的 中 医辨 证 体 系及 具 体
辨证分型。
2 结 果
登 革 热是 热 带 、亚 热 带 地 区 由登 革 热 病毒 主要 通 过 伊 蚊 传 播 的 一 种 急性 传 染 病 ,本 病 好 发 于 夏 秋 季 节 ,以 7 9月 为 高 峰 -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疗经验挖掘
表 2 当代名老中医对湿热蕴结证的选方统计
选方
频次
频率( % )
茵陈蒿汤
12
57. 14
甘露消毒丹
5
23. 80
茵陈五苓散
2
9. 52
龙胆泻肝汤
1
4. 76
黄连解毒汤
1
4. 76
总计
21
表 3 当代名老中医对气加味
7
53. 84
血府逐瘀汤加味
3
33. 07
关键词: 名老中医; 病毒性肝炎; 辨证治疗; 经验挖掘 中图分类号: R51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1) 07 - 1276 - 02
病毒性肝炎,当属中医学“黄疸”、“胁痛”的范畴, 《黄帝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后 历代医家对其理论及实践均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当代各名医对古人经验进行继承的同时又有了一定的 发展。为探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证治规律,对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分型及主要证型 的选方用药经验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5 肝胆瘀热 7 26. 92 18 寒湿痰涎 1
6 瘀血阻络 6 23. 07 19 热毒入营 1
7 湿热中阻 6 23. 07 20 脾胃虚寒 1
8 脾肾阳虚 5 19. 23 21 肝郁胆热 1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一、关幼波辨证治疗乙肝经验关教授系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擅长内科及妇、儿科,自1956年始就已从事肝病的临床研究,1978年首创《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独树一帜。
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不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其致病因素都是以湿热为主,其中黄疸型湿热较重,无黄疸型湿热较轻,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肝病犯脾”,均以中州失运为主证。
故在治疗时治理中州、清利肝胆湿热的原则应贯穿于整个过程。
关氏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主张辨证施治,根据证型灵活用药,其特色概括起来为“三辨”、“三要”、“三原则”、“两重视”(一)三辨1.首辨湿热轻重湿热证见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发热心烦,尿黄尿少。
若湿重于热,兼见头身困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当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若热重于湿,兼见口渴、烦躁、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当以清热利湿,兼以解毒泻火,方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
2.二辨在气在血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有黄湿热较重,无黄湿热较轻”,有黄是湿热入于血分,淤阻血脉,蕴毒生痰,淤阻血络,熏蒸肌肤而发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重,偏于治血;无黄是湿热入于气分,胆汁尚能循常道而泄利,故不出现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轻,偏于治气。
实际上气与血互相关联,难以截然分开,无黄只是偏于气分,并非完全不入血,故仍稍佐治血。
在临床上常可见到开始为无黄,由于治疗不及时,正气虚衰,正不抗邪或复感外邪,湿热久蕴而入血,淤阻血分,仍可出现黄疸,相反如果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正胜邪却,湿热由血透气病情减轻,疾病自愈。
3.三辨三焦部位湿热侵入三焦,一般以偏于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弥漫三焦为多见。
湿热偏于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如苔白、黄或黄腻,并以恶心、厌油腻、纳呆、身重乏力为主要表现,其治疗以芳香化浊为主,药选藿香、佩兰、金银花、杏仁、橘红等;湿热偏于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如黄短少、大便燥结,随证选用茵陈蒿汤化裁;若湿热下注膀胱证见尿黄赤、尿频、少腹急痛、尿道灼痛等,可用八正散化裁;若湿热下注大肠,见腹痛、泄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化裁;若湿热弥漫三焦,则为病情危重之象。
病毒性肝炎辨证施治体会
病毒性肝炎辨证施治体会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种。
急性期病毒性肝炎包括芡疽型和无芡疽型两种。
芡疽型与中医的三阳黄相似。
而无芡疽型肝炎从其发病和临床过程来看。
尚中医的某个单独病证所概括。
而是属于“肝胆温热”、“郁症”、“肝胃不和”……等辨证范围。
对本病的治疗,按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观点,除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辨证分析外,同时也要参考肝功能化验和西医各项物理检查。
以判定疗效和估计其予后。
慢性肝炎多由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久治不愈,迁延复发面致。
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杂。
在西医的诊断上也难取得一致意见。
例如:迁延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问题。
有时临床上均难以精确地加以辨别。
更难以用中医的单独病证所概括。
因此各述已见。
看法及分类分型也不统一,治法也较多。
特别是中医的分类分型。
由于着眼点不同,名目繁多,不好掌握,也难以推广。
在临床上,强调区分类型,定型定方。
虽然便于观查治疗,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病情轻重阶段性的不同。
就很难将复杂的临床病象,简单地归纳为几个固定的类型。
虽有一定的原则性,但是这末能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特点。
实践证明这种定型定方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
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抓住疾病各阶段的主要矛盾以确定施治方案即掌握其原则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基本体会如下,急性病毒性肝炎通过休息治疗,在一般情况下是能痊愈,而不留后遗症状,但是确有些病人发现的很早长期服用中西药治疗也很及时,没有并发症,但仍不能迅速治愈。
就中医的治疗观点来看,1祛邪不利:本病虽以湿热为因但有热重于湿。
温重于热,湿热并重之不同,且有病位偏于中上焦,中下焦,弥漫三焦之别。
辩证施治不得当造成湿热末清余邪残留。
2忽视扶正:中医认为“邪之所凑。
其气以虚”“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调正机体状态为重点正确的处理法邪与扶正的辩证关系是予防慢性肝炎的发生,治疗急性肝炎的重要任务。
治疗:“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是调治肝脾的基本原则。
1 治脾方面脾:无食欲。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上)——目录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上)——目录说明:资料是用PDF OCR软件识别,经过人工校对,但校对者是外行,错误就在所难免,请读者自行校对更正。
前言内科部分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 1 柴胡解毒汤(刘渡舟)1.2 柴胡三石解毒汤(刘渡舟)1.3 加味柴胡汤(刘渡舟)1.4 柴胡鳖甲汤(刘渡舟)1.5 膏碧散(关幼波)1.6 健脾舒肝丸(关幼波)1.7 荣肝汤(关幼波)1.8 滋补肝肾丸(关幼波)1.9 温肝汤(关幼波)1.10 软肝缩脾方(赵绍琴)1.11 舒肝开肺汤(印会河)1.12 燮枢汤(焦树德)1.13 软肝煎(邓铁涛)1.14 化肝解毒汤(周仲瑛)1.15 减味三石汤(方药中)1.16 升麻甘草汤(方药中)1.17 退黄三草汤(李昌源)1.18 草河车汤(宋孝志)1.19 舒肝解毒汤(赵清理)1.20 育阴养肝汤(钟一棠)1.21 加味黄精汤(方药中)1.22 加味一贯煎(方药中)1.23 加味异功散(方药中)1.24 舒肝化症汤(周信有)1.25 二甲调肝汤(何炎燊)1.26 软肝汤(姜春华)2.肝硬化腹水2.1 苍牛防己汤(方药中)2.2 五参五皮饮(魏长春)2.3 变通十枣汤(陈治恒)2.4 甲术消臌汤(周信有)2.5 海藻消臌汤(张琪)2.6 软肝化症汤(李昌源)2.7 消症利水汤(周信有)2.8 商陆二丑汤(董漱六)2.9 臌胀消水丹(李昌源)2.10 鳖蒜汤(万友生)2.11 温阳利水汤(巴坤杰)3.胆囊炎、胆石症3.1 变通大柴胡汤(刘渡舟)3.2 变通一贯煎(顾伯华)3.3 金钱利胆汤(张羹梅)3.4 加味五金汤(俞慎初)3.5 金钱开郁汤(魏长春)3.6 舒肝汤(盛国荣)3.7 金茵茶(刘茂甫)3.8 利胆解郁汤(任继学)4.慢性胃炎4.1 竹茹清胃饮(姚子扬)4.2 砂半理中汤(宋孝志)4.3 健运麦谷芽汤(赵棻)4.4 滋胃饮(周仲瑛)4.5 加味黄连温胆汤(谢昌仁)4.6 安中汤(张镜人)4.7 养阴建中汤(姚奇蔚)4.8 益气建中汤(姚奇蔚)4.9 加味香苏饮(董建华)4.10 兰洱延馨饮(梁剑波)4.11 沙参养胃汤(李振华)4.12 香砂温中汤(李振华)4.13 补中消痞汤(李寿山)4.14 清中消痞汤(李寿山)4.15 和中消痞汤(李寿山)5.消化性溃疡、出血5.1 肝胃百合汤(董建华)5.2 健胃散(郭谦亨)5.3 理脾愈疡汤(李振华)5.4 健中调胃汤(李寿山)5.5 溃疡止血方(粉)(谢昌仁)5.6 脘腹蠲痛汤(何任)6.慢性肠炎、便秘6.1 仙桔汤(朱良春)6.2 清理肠道汤(印会河)6.3 乌梅败酱方(路志正)6.4 久泻断下汤(郭谦亨)6.5 姜莲养肠汤(胡翘武)6.6 扶正祛邪汤(汤承祖)6.7 健脾固肠汤(彭澍)6.8 老人便秘方(赵恩俭)7.感冒、疫毒7.1 特效感冒宁(宋健民)7.2 解毒清热饮(刘绍勋)7.3 达原柴胡饮(郑惠伯)7.4 健身固表散(赵清理)7.5 加味银翘散(米伯让)7.6 银翘白虎增液汤(米伯让)7.7 沙参银菊汤(钟一棠)8.肺炎8.1 肺炎合剂(郑惠伯)9.支气管哮喘9.1 截喘汤(姜春华)9.2 解表化痰平喘汤(邵经明)9.3 麻杏射胆汤(董漱六)9.4 哮喘夏治方(赵清理)10.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1 止咳定喘汤(俞慎初)10.2 黛麦养肺止咳汤(黎炳南)10.3 阳和平喘汤(胡翘武)10.4 加味麦味地黄汤(董建华)10.5 四子平喘汤(陆芷青)10.6 冬令咳喘膏(董漱六)1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11.1 养心定志汤(高辉远)ll.2 加味四妙勇安汤(郑惠伯)11.3 宁元散(盛国荣)12.心肌炎12.1 清心生脉饮(陆芷青)13.风心病、肺心病13.1 温肾救心汤(查玉明)13.2 四合一方(秦家泰)13.3 补肾健脾膏《董漱六)14.病窦综合征14.1 温阳益气复脉汤(李介鸣)15.高血压病15.1 八味降压汤(周次清)15.2 黄精四草汤(董建华)15.3 益心健脑汤(周次清)15.4 调络饮(王乐善)16.肾炎、肾病、尿毒症16.1 益气化瘀补肾汤(朱良春)16.2 清化益肾汤(李寿山)16.3 益气解毒饮(张琪)16.4 离明肾气汤(马骥)16.5 复元固本汤(马骥)16.6 六五地黄汤(马骥)16.7 滋阴益肾汤(杜雨茂)16.8 温阳降浊汤(杜雨茂)16.9 安肾汤(林沛湘)16.10 芪萸仲柏汤(蒋文照)16.11 资肾益气汤(盛国荣)16.12 加味神芎导水汤(何炎檗)17.糖尿病17.1 降糖方(祝谌予)17.2 生津止渴汤(任继学)17.3 消渴方(谢昌仁)17.4 二地降糖饮(汪履秋)18 甲亢、甲减18.1 甲亢平复汤(吕承全)18.2 抑亢丸(任继学)18.3 开瘀消胀汤(吕承全)19.血管、神经性头痛19.1 加味散偏汤(杜雨茂)19.2 养血平肝汤(关幼波)19.3 通络头风汤(李寿山)20.癫痫20.1 止痉除痫散(彭静山)20.2 治癫宝丹(任继学)21.中风、半身不遂21.1 通脉汤(杨百茀)21.2 乌附星香汤(李仲愚)21.3 通脉舒络汤(张学文)22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分裂症22.1 除痰安寐汤(印会河)22.2 安神达郁汤(姚子扬)22.3 百麦安神饮(路志正)22.4 潜阳宁神汤(张琪)22.5 瓜蒌泻心汤(姚子扬)23 骨关节疾病23.1 补肾清热治尪汤(焦树德)23.2 补肾祛寒治尪汤(焦树德)23.3 通经行痹汤(林沛湘)23.4 活血顺气汤(诸方受)23.5 化瘀通痹汤(娄多峰)23.6 清痹汤(娄多峰)23.7 通痹汤(娄多峰)23.8 强腰散(张鉴铭)23.9 加减痛风方(汪履秋)24 血液病24.1 生血增白汤(梁贻俊)24.2 生生丹(胡青山)24.3 益气补血汤(周信有)24.4 理血养肝健脾汤(邵经明)25 食物或药物中毒25.1 绿豆甘草解毒汤(张学文)外科部分1.骨质增生l.1 骨痹汤(关幼波)1.2 益肾坚骨汤(汤承祖)1.3 除痹逐瘀汤(吕同杰)2.腰椎管狭窄症2.1 通脉活血汤(李同生)3.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1 活血养骨汤(何天祥)4.运动损伤4.1 化瘀通痹汤(娄多峰)5.骨结核5.1 郑氏虎挣散(郑惠伯)5.2 新骨痨丸(赵永昌)6.淋巴结核6.1 消瘰汤(李孔定)6.2 消瘰丸(徐学春)7.外伤后综合征7.1 一盘珠汤(李同生)7.2 健脑散(朱良春)7.3 健肾荣脑汤(谢海洲)8.乳腺增生8 l 消癖汤(王玉章)9.下肢溃疡9.1 王氏化腐生肌丹(王玉章)10.骨髓炎10.1 骨髓炎方(赵永昌)11.脉管炎11.1 脱疽温阳汤(金起凤)12.雷诺氏病12.1 温经通脉汤(曹向平)13.前列腺肥大13.1 宣导通闭汤(查玉明)14.痔疮14.l 消痔饮(彭暴光)14.2 矾黄消痔液(丁泽民)15.直肠脱垂15.1 加味补中益气汤(彭显光)妇科部分1.月经不凋1.1 柴芍调经汤(朱南孙)1.2 参芪调经汤(张琪)1.3 理血补肾调经汤(梁剑波)2 闭经2.1 三紫调心汤(姚寓晨)2.2 理血通经汤(罗元恺)3.崩漏(功血)3.1 清热止血汤(王云铭)3.2 祛瘀止崩汤(周鸣岐)3.3 补益冲任汤(何任)3.4 归经汤(刘炳凡)3 5 健脾固冲汤(刘云鹏)3.6 加减清海丸(何炎燊)3.7 将军斩关汤(朱小南)3.8 加味二仙汤(郑惠伯)3.9 温涩固宫汤(李培生)3.10 固气清宫汤(姚寓晨)3.11 加减归脾汤(王云铭)4.痛经4.1 化膜汤(朱南孙)4.2 温经散寒汤(蔡小荪)4.3 热性痛经方(沈仲理)4.4 内异Ⅰ方(蔡小荪)4.5 内异Ⅱ方(蔡小荪)4.6 内异Ⅲ方(蔡小荪)5 不孕症5.1 调肝种子汤(祝谌予)5.2 输卵管阻塞不孕方(许润三)5.3 温肾种子汤(谢海洲)6 子宫肌瘤6.1 理气逐瘀消脂汤(裘笑梅)7 更年期综合征7.1 更年康汤(梁剑波)7.2 清心平肝汤(裘笑梅)7.3 开瘀消胀汤(吕承全)7.4 益肾汤(凌绥百)8 附件炎8.1 止带固本汤(彭静山)8.2 健脾止带方(许润三)8.3 清宫解毒饮(班秀文)8.4 益气导水汤(姚寓晨)9 阴痒9.1 老年阴痒方(姚寓晨)10 习惯性流产10.1 固胎汤(刘云鹏)10.2 安胎防漏汤(班秀文)11 妊娠中毒症11.1 健脾和胃饮(裘笑梅)12 产后恶露不绝12.1 缩宫逐瘀汤(许润三)12.2 益气清宫固冲汤(姚寓晨)儿科部分1 婴幼儿黄疸1.1 退黄汤(王静安)1.2 阳黄清解汤(郑惠伯)2.百日咳2.1 痉咳方(徐迪三)2.2 百马汤(黎炳南)3.小儿病毒性肝炎3.1 利肝汤(田成庆)4.小儿外感、肺炎4.1 新加正气汤(王传吉)4.2 清宣导滞汤(王静安)4.3 苦降辛开汤(刘弼臣)4.4 宣肺化痰汤(王静安)4.5 清肺化痰汤(郭中元)5 小儿肾炎、肾病5.1 五草汤(刘弼臣)5.2 小儿肾病合剂(李少川)6.小儿腹泻6.1 六味止泻散(张介安)6.2 滞泻方(李今庸)6.3 加味益脾镇惊散(周炳文)6.4 消食散(张介安)7.食欲不振7.1 温中运脾汤(蒋仰三)7.2 磨积散(陆石如)8.小儿肠麻痹、肠套叠、疝气8.1 温脐散(董廷瑶)8.2 活血利气汤(董廷瑶)8.3 完疝汤(李孔定)9 小儿夏季热9.1 清暑生津汤(孟仲法)10.小儿癫痫10.1 除痫散(林夏泉)皮肤科部分1.皮炎1.1 皮炎汤(朱仁康)1.2 凉血清肺饮(顾伯华)2,湿疹2.1 滋阴除湿汤(朱仁康)2.2 龙蚤清渗汤(金起凤)2.3 小儿化湿汤(朱仁康)3.扁平苔癣3.1 乌蛇驱风汤(朱仁康)4.荨麻疹4.1 消荨汤(任继学)5.过敏性紫癜5.1 消风宁络饮(曹向平)6.过敏症6.1 过敏煎(祝谌予)7. 银屑病7.1 银屑汤(周鸣岐)8.红斑狼疮8.1 消毒灵(韩百灵)9.疔疮9.1 芩连消毒饮(顾伯华)10. 脱发10.1 生发饮(周鸣岐)11.尖锐湿疣11.1 消疣汤(彭显光)五官科部分1.结膜炎1.1 茵陈防己汤(朱洪文)2.口腔疾病2.1 牙痛得效方(陈谨)2.2 胡连汤(许公岩)2.3 养阴清热汤(徐治鸿)3.咽喉疾病3.1 清咽解毒汤(吕同杰)3.2 丹栀射郁汤(耿鉴庭)3.3 金灯山根汤(张赞臣)3.4 养阴利咽汤(张赞臣)3.5 参梅含片(干祖望)肿瘤部分1.加减参赭培气汤(段风舞)2.化瘀消症汤(周霭祥)3. 益气补血汤(周信有)男性科部分1.阳痿1.1 蜻蜒展势丹(石春荣)1.2 蜈蚣疏郁汤(石春荣)1.3 化瘀起痿汤(石春荣)1.4 沙苑清补汤(路志正)1.5 补肾壮阳丸(张琪)1.6 蜘蜂丸(朱良春)1.7 补肾丸(朱良春)1.8 强阳丸(汤承祖)1.9 振阳灵药酒(李保安)1.10 宣通三焦气化汤(王振录)1.11 阳痿验方(古康德)1.12 金水六君煎加味(温进之)1.13 回春兴阳散(陈雷)1.14 疏肝清利汤(黎志运)1.15 一清、二洗、三补治疗阳痿(李怀夫)1.16 祛湿振痿汤加减(王光伟)1.17 清心泻肝汤(孙飞翔)1.18 阳痿丸(姜富春)1.19 中药冲剂治老年性阳痿(王荣辉)1.20 茸血酒(贾永增)1.21 附桂汤(王裕琴)1.22 生精灵药酒(于芝伟)1.23 阳痿灵(黄吉文)1.24 蜈蚣鸽卵(赵清华)1.25 兴阳谐性回春酒(曹思亮)2.遗精、早泄、血精2.1 化瘀赞育汤(颜德馨)2.2 刺猬皮散(胡达坤)2.3 壮肾龙药物腰带(冯瑞华)2.4 龙胆泻肝汤(程聚生)2.5 二参汤(张成志)2.6 龙牡百合梦遗灵(曹家辉)2.7血精解毒饮(周国民)2.8 蒲灰散(范立金)2.9 萆薢解毒利湿汤(尹挂馥)2.10 丹栀逍遥散(钟枚星)3.不射精3.1 加味血府逐瘀汤(颜德馨)3.2 加味血府逐瘀汤(承伯钢)3.3 排精汤(周贤谨)3.4 天王补心汤(倪国新张丽)3.5 知柏地黄汤(王永发)3.6 四逆散(郑锡海范玉华)3.7 化湿通精汤(邓宝康)4.不育症(少精、死精、不液化等)4.1 温肾益精汤(罗元恺)4.2 十子育麟汤(李培生)4.3 化精汤(施汉章)4.4 韭子五子丸(谢海洲)4.5 活精汤(班秀文)4.6 赞育丹(杨光伦)4.7 生精助育汤(张翠环李经国)4.8 生精助育汤(房金)4.9 十子生精散(李树年)4.10 益精丸(吴宜澄王敏)4.11 益肾种子汤(于增瑞)4.12 种玉汤(陈明信)4.13 还少丹(朱明达)4.14 补肾益血填精汤(邓光远)4.15 加味七子衍宗汤(方惠玲)4.16 丹栀消遥散化裁(张秀菊)4.17 补肾育子汤(高全华)5.前列腺炎5.1 新订萆薢分清饮(王乐匋)5.2 参苓六黄汤(方药中)5.3 锦琥汤(刁焕伟张文曾)5.4 活血化瘀、清利湿热法(叶继长)5.5 清浊饮(许先梅王桂芳)5.6 前列康复散(曹思亮王忠平)5.7 通瘀清热利湿汤(熊殿文王长友)5.8 黄连阿胶汤(王侃)5.9 生地龙胆五草汤(张学坤张舜尧)6.前列腺增生症6.1 双虎通关丸(张锡君)6.2 加味沉香散(张锡君)6.3 疏肝散结汤(印会河)6.4 梁氏前列汤(梁剑波)6.5 缩前康(白成振)6.6 清热利湿化瘀法(吴光明魏秋英)6.7 癃闭散(张云程)6.8 补肾软坚活血汤(常培华)7.尿路结石7.1 邓氏通淋汤(邓铁涛)7.2 金铂消石散(马骥)7.3 三金排石汤(印会河)8.尿路感染8.1 朱氏地榆汤(朱良春)8.2 加味八正散(印会河)8.3 化瘀止血汤(方药中)8.4 肾六方(张琪)8.5 三棱汤(于占祥)8.6 三草二核汤(李宇俊)9. 其他9.1 丹参散结汤(王玉章)9.2 八仙长寿丸(胡与谦)9.3 枯矾散(李谟君李波)9.4 完带汤(黄健戈)9.5 草蜜膏(朵志刚)。
辨证施治病毒性肝炎80例疗效观察
辨证施治病毒性肝炎80例疗效观察
李成纲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89()5
【摘要】笔者依据祖国医学理论,采用辨证分型和西医诊断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运用中药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48岁。
其中:男64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4∶1。
肝大者68例,脾大者9例,黄疸指数15单位以上者34例,占42.5%;高田氏阳性者80例,占100%;转氨酶升高者80例,占100%,硫酸锌浊度试验异常者65例,占81.3%;麝香草酚试验异常者43例,占57.8%。
【总页数】3页(P3-5)
【关键词】辨证分型;硫酸锌浊度试验;麝香草酚;辨病;黄疸指数;大者;田氏;炼蜜为丸;肝郁脾虚型;腹胀满
【作者】李成纲
【作者单位】陕西风翔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辨证施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0例疗效观察 [J], 李辰佳
2.氧透射载体疗法佐治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J], 孙计田;张晓慧
3.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J], 黎民希
4.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柯萨奇病毒性肝炎30例临床观察——附30例甲型病毒性肝炎和30例戊型病毒性肝炎对照观察 [J], 张玮
5.辨证治疗戊型病毒性肝炎100例临床观察——附100例甲型病毒性肝炎对照观察 [J], 张玮;邢练军;王雨秾;王奕;王育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毒性肝炎辨证治疗体会
病毒性肝炎辨证治疗体会
李家坤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9)3
【摘要】病毒性肝炎,中医多认为系湿热内蕴所致,治以清热利湿。
但由于其有急、慢性之分,迁延日久还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因此治疗不可执其一端。
现将笔者临证治疗体会简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急性肝炎治拟清热利湿初起时巩膜及小便发黄,继之波及全身,或有寒热,厌食,倦怠乏力,肝肿大有压痛,苔白腻,脉濡数。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李家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126
【相关文献】
1.应用六经辨证体系治疗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黄疸经验 [J], 谢红东; 蔡力
2.中医辨证结合西药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 [J], 屈岩; 文伟
3.吴福宁教授辨证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 [J], 李振前;盛丹丹;刘戎惠;陈着;张慧敏;吴福宁
4.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柯萨奇病毒性肝炎30例临床观察——附30例甲型病毒性肝炎和30例戊型病毒性肝炎对照观察 [J], 张玮
5.辨证治疗戊型病毒性肝炎100例临床观察——附100例甲型病毒性肝炎对照观察 [J], 张玮;邢练军;王雨秾;王奕;王育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毒性肝炎的现代中医辨病辨证概况
病毒性肝炎的现代中医辨病辨证概况
尹常健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08(021)005
【摘要】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展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漫长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肝病患者接受过和正在接受中医药治疗,而我国发表的抗肝纤维化的论文有80%以上为中医药研究论文,而80%以上的常用护肝药为中药或中药提取物制剂。
【总页数】2页(P273-274)
【作者】尹常健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
【相关文献】
1.谈病毒性肝炎的辨病辨证与治疗 [J], 李秀玉
2.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柯萨奇病毒性肝炎30例临床观察——附30例甲型病毒性肝炎和30例戊型病毒性肝炎对照观察 [J], 张玮
3.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看现代中医临床思维 [J], 顾健霞
4.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辨病与辨证诊断及其治疗——史又新老师治疗思想浅析 [J],
郭佳
5.辨病辨证论治病毒性肝炎 [J], 贾建伟;王秀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相关著作截止时间 2010 年 8 月 12 日。 检索条件: ( 图书) 任意字段 =“名老中医姓名”。检索 结果: 检中 216 本,选中与名老中医治疗经验相关的著 作 85 本,从各图书馆、书店进行相关著作的查阅,获取 相关著作 73 本,最后选中与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
总体方案: 应用文献数据挖掘、文献分析法等方 法,系统挖掘、分析各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相关 期刊文献及著作。 1. 1 检索收集当代名老中医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期刊 文献及著作。 1. 1. 1 对象与范围 期刊文献从《中国生物医学文 献光盘数据库》( 简称 CBMDisc) 进行检索。名老中医 相关著作从 Worldcat 图书馆目录进行检索。 1. 1. 2 检索策略与检索过程记录 从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公布的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 作指导老师 530 名中,确定与本专 业 相 关 名 医 共 33 人。
膈下逐瘀汤
2
15. 38
桃红四物汤加味
1
7. 69
总计
13
表 4 当代名老中医对肝郁脾虚证的选方统计
选方
频次
频率( % )
柴胡疏肝散加味
6
50
丹栀逍遥散合补中益气汤
3
25
柴芍六君子
1
8. 3
五味异功散
1
8. 3
半夏泻心汤
1
8. 3
总计
12
表 5 当代名老中医对肝肾阴虚证的选方统计
选方
频次
频率( % )
的经验相关的著作 33 本。 检索文献及著作共涉及名老中医 26 人。
1. 2 资料信息采集 1. 2. 1 资料版权信息 期刊文献采集标题、摘要、作 者、作者单位、出处等信息。著作采集书名、作者、出版 社等信息。 1. 2. 2 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容分析 期刊文献及著作 均采集各名老中医关于中医辨证治疗病毒性肝炎采用 的中医辨证体系及具体辨证分型。 2结果 2. 1 辨证分型
中医药针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显示出较大优 势,通过整理名老中医治疗肝病的治疗经验,挖掘治疗 经验中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共性之处,总结出更实用 可靠的治疗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病毒性肝炎的临床 疗效。
参考文献 [1] 麻晓慧,刘金霞.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学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05,32( 3) : 179. [2] 李知玉,杨大国. 500 例不同年龄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
关键词: 名老中医; 病毒性肝炎; 辨证治疗; 经验挖掘 中图分类号: R51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1) 07 - 1276 - 02
病毒性肝炎,当属中医学“黄疸”、“胁痛”的范畴, 《黄帝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后 历代医家对其理论及实践均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当代各名医对古人经验进行继承的同时又有了一定的 发展。为探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证治规律,对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分型及主要证型 的选方用药经验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注: ﹡使用频率 = 频次 /26( 名老中医总数)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第 7 期
·1277·
归纳表 1 可见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使用频次 最高的基本证型有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 肾阴虚 4 个证型。 2. 2 辨证治疗
针对以上统计分析的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郁脾 虚、肝肾阴虚 4 个常见证型,将期刊文献及著作涉及当 代名老中医对此 4 各证型的选方经验进行归类统计, 涉及 17 位当代名老中医。结果如下( 见表 2 - 5) 。
·1276·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第 7 期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治疗经验挖掘
谭展鹏,罗翌,李际强,郑丹文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摘 要: 目的: 数据挖掘当代名老中医对病毒性肝炎辨证治疗的经验,从期刊文献及著作中分析本病的证治规律,为 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纳入的 42 篇文献及 32 本著作中涉及当代名老中医辨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期刊文献及著作共涉及 26 种证型,实证当中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2 个证型出现频次最多,虚证当中肝郁脾虚、肝肾 阴虚 2 个证型出现频次最多,针对这 4 个证型,分别常采用茵陈蒿汤、丹参饮加味、柴胡疏肝散加味、一贯煎等方剂。结 论: 根据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挖掘表明,病毒性肺炎最常见证型可能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并根据证 型采用相应的治疗,为病毒性肝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
5 肝胆瘀热 7 26. 92 18 寒湿痰涎 1
6 瘀血阻络 6 23. 07 19 热毒入营 1
7 湿热中阻 6 23. 07 20 脾胃虚寒 1
8 脾肾阳虚 5 19. 23 21 肝郁胆热 1
9 热毒炽盛 5 19. 23 22 湿热留恋 1
10 肝脾不调 2 7. 79 23 阳虚水停 1
11 肝气郁结 2 7. 79 24 阴虚水停 1
12 痰湿内结 2 7. 79 25 肝血亏虚 1
13 脾胃气虚 2 7. 79 26 寒湿中阻 1
总计
119
使用频率 ( %) ﹡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3. 84
一贯煎
13
65
滋水清肝饮
4
20
补肝汤
2
10
一贯煎合四逆散
1
5
总计
20
综合表 2 ~ 5 可见各名老中医针对湿热蕴结、气滞 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 4 个证型,使用频次最高的 方剂分别为茵陈蒿汤、丹参饮加味、柴胡疏肝散加味、 一贯煎。 3结论
各当代名老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认同度较大的证 型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 4 个证
从统计分析结果看,当代名老中医对湿热蕴结、气 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肾阴虚 4 个证型的认同度较高, 与近年来对慢性肝炎的证候分布调查大致相符[1 - 3]。 中国 中 医 药 学 会 制 定 的《病 毒 性 肝 炎 中 医 辨 证 标 准》[4]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 会也提出了与上述 4 个证型基本相同的规范描述。在 肝病的慢性病程中,湿热久羁,热伤阴、血,湿伤阳、气, 上述各种证型多不会单独出现,而是呈现虚实转化、虚 实夹杂的病候演变。当代名老中医在病毒性肝炎的治 疗上,除了清肝化湿,行气化瘀等攻邪之外,也必注重 补脾益肾、匡扶正气,做到清热当务尽,理气不伤阴,利 湿不过剂,破瘀需顾正,柔肝养阴、守方缓图,对疾病常 可取得较好疗效。
收稿日期: 2010 - 11 - 07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资助( 2008ZX10005 - 013) 作者简介: 谭展鹏( 1986 - ) ,男,广东顺德人,七年制学生,研究方向: 中
医防治传染病研究。 通讯作者: 李际强,电话: 13527675982 Email: lijiqiangjizhen及的证型统计
使用频率 编号 证型名称 频数 ( % ) ﹡ 编号 证型名称 频数
1 湿热蕴结 21 80. 76 14 肝郁蕴毒 1
2 气滞血瘀 19 73. 07 15 胃气上逆 1
3 肝郁脾虚 16 61. 53 16 气阴两虚 1
4 肝肾阴虚 15 57. 69 17 浊毒内伏 1
型,针对这 4 个证型,分别选用茵陈蒿汤、丹参饮加味、 柴胡疏肝散加味、一贯煎等方剂,为病毒性肝炎的辨证 论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4讨论
我国是肝病大国,据近期统计,单单乙肝携带者便 超过 1. 3 亿,每年新发肝炎患者 10 万例。在长期的临 证治疗 中,历 代 医 家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 验。 早 在《素 问·平人气象论》便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 黄者曰黄疸”的记载。《伤寒杂病论》把 黄 疸 分 为 黄 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创制茵陈蒿汤。后 世历代医家在对前人的经验理论的继承下,又融入了 许多新的 观 点 和 理 论。 同 时,由 于 学 术 流 派、理 论 思 想、疾病演变的差异,各现代名老中医对病毒性肝炎临 床辨证、选方治疗呈现上述文中同中存异,百家争鸣的 现象。
医证候调查[J]. 中医药信息,2010; 27( 3) : 1 - 4. [3] 李芹,张良宏. 慢性重型肝炎 120 例中医证型分析[J]. 陕西中医
学院学报,2010,33( 1) : 1002. [4] 中国中医药学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S]. 中医杂志,1992
( 5) : 5.
表 2 当代名老中医对湿热蕴结证的选方统计
选方
频次
频率( % )
茵陈蒿汤
12
57. 14
甘露消毒丹
5
23. 80
茵陈五苓散
2
9. 52
龙胆泻肝汤
1
4. 76
黄连解毒汤
1
4. 76
总计
21
表 3 当代名老中医对气滞血瘀的选方统计
选方
频次
频率( % )
丹参饮加味
7
53. 84
血府逐瘀汤加味
3
33. 07
期刊文献及著作关于辨证分型种类较多,为便于 统计分析,在反复核对原文献及著作中证型对应的症 状标书及其方药,在尊重作者及名老中医的基础上,尽 量同类相附。同时在文献及著作中,关同一名老中医 的相同辨证分型只记录一次,以避免重复统计。最后 将 26 位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辨证分型归 纳为 26 种( 见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