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方案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乙肝、肝病秘方集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乙肝、肝病秘方集乙型肝炎——乙肝汤(陈伯咸方)(组成)醋柴胡10g,全当归10g,杭白芍15g,云茯苓10g,生白术10g,鸡内金10g,大砂仁6g,血丹参15g,炒川楝子10g,醋延胡索10g,炒枳壳10g,绵茵陈20g,广陈皮10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
(功效主治)养血疏肝,健脾和中。
适用于迁延性、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症见胁痛酸胀,食欲不振,面色无华,乏力便溏,情志抑郁,肝功反复异常。
苔薄白或白腻。
脉细弦等症。
(方解)乙型肝炎其病毒深入营血,潜隐定位于肝,往往木郁土虚,代谢滞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正不胜邪,故肝功能反复异常,多呈慢性化发展。
方中柴胡辛苦微寒,独能疏木化土,调和肝脾;当归、白芍乃动静相配,甘酸化阴,补血和营,养肝补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集砂仁、白术、云茯苓、鸡内金、陈皮、谷芽等多种益气健脾和中之药,庶得脾土健运,化食谷为精微以养肝;乙肝者气滞血瘀乃是必然,使用丹参、延胡索、川楝子、枳壳宣通气血而贯穿始终;茵陈苦平疏利,清肝利胆,促进代谢。
诸药协同,养血疏肝,健脾和中,理气活血兼清湿热,俾肝得脾养,脾得肝助,藏泄并举,运化升降自如,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自我调节、自我康复之目的。
(加减)肝郁化热者加牡丹皮;神倦乏力甚者加黄芪;不寐者加酸枣仁、焦远志。
(按语)乙肝病毒并非人体之所有,一旦感染,也应视为异常。
当劳倦过度,体质虚弱时便会发病。
用本方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可收转阴之效,不妨一试。
(方源)《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即可关注更多精彩内容肝炎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垂盆草方(丁济民方)(组成)干垂盆草60g(鲜者250g),当归10g,红枣5枚。
(用法)水煎2次,每次煎40分钟,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可连续服数月之久;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范围以内,一般仍需再服数周为宜。
(功效主治)清热消肿,和肝健脾。
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者。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12 忽视扶正 .
中医学认为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 正气存
星篓承气汤化裁。笔者认为痰热腑实者 , 其本亏虚之体 , 又有结 聚之实 , 通腑 泻下必耗津伤气 , 故多为暂用之法 , 不宜久服 , 以免
伤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 。
内, 邪不可干” 慢性病毒性肝炎 的主要矛盾是正气虚为主, 。 治疗
2 1 肝胆 湿热 .
主症 : 恶心厌 油、 纳呆 、 腹胀 、 大便黏臭不爽、
小 便 黄赤 短 涩 , 见胁 痛 、 热 、 滑 数 、 苔 黄 腻 。若 湿热 蕴 久 或 低 脉 舌 化火 , 可 见 口臭 口苦 、 角 口燥 、 则 唇 心烦 难 寐 、 大便 秘 结 、 便 灼 小 热 、 胁 灼 痛 、 数 大 、 苔 黄腻 而起 芒 刺 。治 法 : 利 肝 胆湿 右 脉 舌 清 热 。 方 : 陈 3 g 蒲 公 英 2g 白茅 根 3 g赤 芍 1g丹 皮 1g 处 茵 0, 0, 0, 0, 0, 车前 子 2 g郁 金 lg 六 一 散 1 g藿 香 1g 0, O, 5, 0。
康 复 作 用 , 为针 灸 可 以活 血通 络 。 临 床 证 明 , 灸 、 认 经 针 中药 以及
2 2 肝 胃不和 .
主症 : 胸胁胀满或窜痛 、 嗳气呃逆 、 灼心吞酸、
纳 呆 脘胀 或疼 痛 , 或恶 心 呕 吐 、 苔 白 、 弦 。 法 : 肝 和 胃 。 舌 脉 治 平 处
完 谷 不 化 、 呆 口淡 , 子 经 期不 准 、 纳 女 头晕 乏力 、 弦缓 、 质 淡 脉 舌 或 暗 红 、 薄 白。 法 : 脾 疏 肝 。 方 : 柴 胡 1 g党 参 2g 白 苔 治 健 处 醋 0, 0,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一、关幼波辨证治疗乙肝经验关教授系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擅长内科及妇、儿科,自1956年始就已从事肝病的临床研究,1978年首创《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独树一帜。
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不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其致病因素都是以湿热为主,其中黄疸型湿热较重,无黄疸型湿热较轻,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肝病犯脾”,均以中州失运为主证。
故在治疗时治理中州、清利肝胆湿热的原则应贯穿于整个过程。
关氏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主张辨证施治,根据证型灵活用药,其特色概括起来为“三辨”、“三要”、“三原则”、“两重视”:(一)三辨1.首辨湿热轻重湿热证见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发热心烦,尿黄尿少。
若湿重于热,兼见头身困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当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若热重于湿,兼见口渴、烦躁、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当以清热利湿,兼以解毒泻火,方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
2.二辨在气在血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有黄湿热较重,无黄湿热较轻”,有黄是湿热入于血分,淤阻血脉,蕴毒生痰,淤阻血络,熏蒸肌肤而发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重,偏于治血;无黄是湿热入于气分,胆汁尚能循常道而泄利,故不出现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轻,偏于治气。
实际上气与血互相关联,难以截然分开,无黄只是偏于气分,并非完全不入血,故仍稍佐治血。
在临床上常可见到开始为无黄,由于治疗不及时,正气虚衰,正不抗邪或复感外邪,湿热久蕴而入血,淤阻血分,仍可出现黄疸,相反如果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正胜邪却,湿热由血透气病情减轻,疾病自愈。
3.三辨三焦部位湿热侵入三焦,一般以偏于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弥漫三焦为多见。
湿热偏于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如苔白、黄或黄腻,并以恶心、厌油腻、纳呆、身重乏力为主要表现,其治疗以芳香化浊为主,药选藿香、佩兰、金银花、杏仁、橘红等;湿热偏于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如黄短少、大便燥结,随证选用茵陈蒿汤化裁;若湿热下注膀胱证见尿黄赤、尿频、少腹急痛、尿道灼痛等,可用八正散化裁;若湿热下注大肠,见腹痛、泄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化裁;若湿热弥漫三焦,则为病情危重之象。
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丙型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二、药物治疗1. 抗病毒药物(1)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常用的干扰素有α-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等。
干扰素治疗通常需要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
(2)利巴韦林:利巴韦林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2. 联合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新药的研发,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逐渐趋向联合治疗。
目前,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有:(1)干扰素+利巴韦林:该方案适用于大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治愈率。
(2)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利巴韦林:DAA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低耐药性等特点。
DAA+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三、手术治疗1. 肝脏移植对于晚期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肝脏移植可以清除病毒,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然而,肝脏移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手术风险、排斥反应等。
2. 肝硬化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手术治疗包括门脉高压症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肝动脉栓塞术等。
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
四、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丙型肝炎主要采用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党参、当归、枸杞子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丙型肝炎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肝俞等。
五、生活方式调整1. 饮食调理丙型肝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肝病的中医治未病策略是什么

肝病的中医治未病策略是什么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多种类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中医在肝病的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其中“治未病”的理念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发展。
对于肝病来说,这一理念尤为重要。
因为肝病的发生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能在早期进行干预,就有可能避免病情的加重和恶化。
那么,肝病的中医治未病策略具体有哪些呢?首先,中医强调养生保健。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肝病的基础。
饮食方面,要保持均衡,避免过度饮酒和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医认为,酒性湿热,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导致湿热内生;而油腻、辛辣的食物则容易加重肝脏的负担。
因此,应该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作息规律对于肝脏的保养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夜间是肝脏修复和排毒的时间,如果长期熬夜,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情志调节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怒伤肝。
长期的情绪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气血运行。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如运动、听音乐、旅游等。
其次,中医重视体质调理。
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中医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类型。
不同的体质容易患不同的疾病,对于肝病来说,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等体质更容易受到影响。
因此,通过中医的方法,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可以有效地预防肝病的发生。
再者,中医注重未病先防。
对于有肝病家族史、长期饮酒、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等。
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服用一些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药或保健品。
退黄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退黄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全部病例均以自拟“退黄汤”加减进行治疗。
退黄汤药用: 茵陈、黄芩、大黄、苍术、柴胡、赤芍、六一散。
若头重身困, 恶心呕吐明显加藿香、陈皮、制半夏、白蔻仁化湿和胃止呕; 食少脘胀, 具有明显消化不良加谷麦芽、焦查曲、鸡内金以化食消导; 大便溏稀, 小便黄少加茯、猪苓、泽泻以利湿分消前后; 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患者, 黄疸消退后, 据病情进行辨证,转用调养肝脾, 活血化瘀等法继续治疗。
115 例经治后, 巩膜及皮肤黄染全部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104 例; 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消退, 血清胆红素< 50Lmo löL 8 例; 巩膜及皮肤黄染未见消退, 血清胆红素未见下降3例。
退黄总有效率为97. 3%。
黄疸消退时间最短15 天, 最长65 天, 平均为28. 6 天; 其中急性黄疸型黄疸消退较快, 慢性活动性及活动性肝硬化消退较慢, 瘀胆型较长。
3 例黄疸未见消退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经退黄汤加减治疗3 周后, 改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退黄汤”对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115例治疗前谷丙转氨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经治后随着黄疸的消退谷丙转氨酶亦逐步下降, 恢复正常98 例, 复常率为85.2%。
4 讨论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中医认为主要为湿热邪毒内蕴, 脾胃被困, 肝胆失疏, 肝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所致。
其中血脉瘀滞, 仲景所谓“瘀热在里”而致发黄, 这在黄疸发生机制的研究中, 具有一定意义。
“退黄汤”是根据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病因病机而拟定的。
方中以茵陈、大黄为主药, 茵陈清湿热利胆退黄,大黄不仅通腑利胆退黄, 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瘀的作用, 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苍术燥湿而解脾胃为湿所困, 与大黄互用亦可制大黄寒泻下之峻; 柴胡疏肝胆之郁滞, 可加强胆红素的排泄; 黄芩清肝胆之邪热, 能减轻肝脏的炎性变, 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 赤芍凉活血而化瘀, 为治疗“瘀热在里”血脉瘀滞而致发黄之要药, 据报道有抗血栓素B2 的作用; 六一散清热利湿, 可使血中胆红素不断从小便排泄。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组 全身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
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即甲、 乙、丙、丁、戊型,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 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其中除乙型肝粪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4 型均为RNA病毒,而且4型之间也有较大差 异。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以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甲型肝炎病后免疫 力一般认为维持终身。
乙型肝炎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且为无黄疽型多见, 感染后对有同一亚型HBsAg的病毒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 对其他亚型免疫力不完全。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 检出抗-HBs,故HBV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情继续发展,病程超过一年仍有明 显的症状,全身乏力、消瘦、面部及下肢浮肿等,可有黄疸、 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腹水及进行性脾大等。肝功能反复 不正常,或波动明显。肝大明显,质地较硬。部分病人可有肝 外脏器损害,如关节炎、肾炎、脉管炎、皮疹及干燥综合征等。
三、重型肝炎 (hepatitis gravis)
2.蛋白代谢功能检测 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硬化时血清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对诊 断有一定价值。
3.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检查,血清胆红素定量 和直接胆红素定量等,有助于确定有无黄疸及性质、程度等, 用于诊断。
4.其他 凝血酶原时间长短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有助临床观察病 情轻重。
1.急性重型肝炎 多数以通常的急性黄疸型开始,病情急剧恶化, 黄疸迅速加深,肝脏明显缩小。于起病10日内出现精神症状, 如烦躁、错乱、谵妄、嗜睡、扑翼样震颤、昏迷、抽搐等,后 期多因肝、肾功能衰竭、脑水肿及脑疝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 周。
略述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

中 帅 古籍没有 后. j
一
得了一定效 为 一 果,可使黄疸迅速消退,胃肠道症状 明显改善或消 现 娜 失,肝 功能相应进步或恢 复。 代 1 病 因病机
胡 lg o ,枳 壳 lg o ,青皮 6 ,陈皮 6 ,白芍 1 g g g 2 ,川芎 lg o, 黄芪 lg O ,白术 l g O ,茯苓 lg O 。气滞 明显者加川楝子 1g 5 ,木 香 lg O ,以右胁 痛为主者 加当归 1g 5 ,郁金 1g 脾虚大便,藿香 lg O ,半夏 lg O ,陈皮 lg o ,枳壳 lg O, 泽泻 lg O ,焦三仙各 lg O 。胃脘胀满、舌苔厚腻加 白豆蔻 lg O, 石菖蒲 1g 5 ,滑石 2 g 0 ,乏力 明显加 生黄芪 l g O ,太子参 lg O。 22 急性期 . 221 肝郁脾虚型 . . 症见右胁 隐痛 ,身倦乏力,食差纳减,大
结 , 以致 气 血 瘀 滞 ,湿 热 瘀 毒 壅 阻 ,而 作 胁 痛 ,脘 痞 ,腹 胀 ,
下痞块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痰 点,脉弦涩 。治则当活血通经 化瘀 。药用丹参 3 g 0 ,郁金 1g 5 ,桃仁 1g 5 ,赤芍 1g 5 ,炙鳖 甲
2g 5 ,三七粉 5 ( g兑服) 、柴胡 lg O ,香附 l g O ,白芍 1g 5 ,茯苓
五味子 1g 5 ,赤芍 1g 白芍 1 g 5, 5 ,当归 1 g 5 ,丹参 1g 5 。阴虚 内热盗汗潮热者加牡丹皮 1g 5 ,地骨皮 1g 1干渴 明显者加 5, : 3
而 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 ,气血 阴阳俱损 。
2 辨 证论 治
天花粉 1g 5 ,芦根 l g O 。用药时注意 ,此型病人虽然肝肾阴虚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现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
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而致病;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传播,或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经血传播;丁型肝炎只在乙肝病毒存在情况下才造成感染。
临床表现有黄疸型与非黄疸型两种类型,分别属于中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
多因脾胃素弱,外受时邪湿热,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多食油腻,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
如迁延不愈,湿热逗留,肝脾两伤,气滞血瘀,则可酿成慢性。
少数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符合中医学“急黄”范围,其病势急骤,热毒炽盛,每易迅速内陷营血,预后多差,需中西医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诊断】1 .本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2 .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甲型肝炎2〜4周,平均1个月左右;乙型肝炎4周〜6个月,丙型肝炎2〜26周,戊型肝炎2~9周,丁型肝炎2〜11周),或有进食污染之食物或饮水史,或有近期输血史。
3 .急性肝炎之主要症状和体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质软或充实,多伴压痛或触痛,少数并有脾肿大。
黄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状外,常先有恶寒发热,持续3〜5天,自行消退,然后尿色加深,巩膜与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持续2~6周后,黄疸消退,进入恢复期。
多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4 .上述之主要症状与体征持续不愈,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者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病程在1年以上,或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并伴脾肿大或肝掌、蜘蛛痣、面色黝黑、毛细血管等扩张、肝功能明显异常者,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多见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5 .反复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多种血清酶学检测,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及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包括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相应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
中医中对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解释

中医中对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解释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被称为五种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的病毒侵入肝细胞引起的疾病。
在中医中,肝主疏泄,肝经上下贯通人体五脏六腑,如果肝气不畅、阻塞,就会导致肝脏功能障碍,引发各种肝病,包括五种病毒性肝炎。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病程较短,多数患者能在数周内康复。
中医认为甲肝主要与脾胃不和有关,脾气虚弱,能量不足,导致肝失疏泄功能,引起肝胆湿热,导致黄疸、腹泻、纳呆等症状。
治疗甲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疏肝解郁为主,同时应控制脾胃之气,增强免疫力,促进肝脏的修复。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大多数患者病程较长,症状较严重。
中医认为乙肝主要与肝肾不交有关,肝经受阻,导致肝失疏泄功能,促使毒素积聚在肝脏内。
治疗乙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增加膳食营养,减轻肝脏的负担,保持肝功能稳定,控制病情发展。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病程也较长,症状比甲肝乙肝更为严重。
中医认为丙肝主要与肝胆木乘不和有关,如情志失调、过度疲劳、长期压力等,导致肝胆功能失调,引起肝火旺盛,导致肝脏发炎。
治疗丙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控制情绪、减轻压力,增强肝脏的免疫力,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丁肝和戊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症状较轻,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
中医认为丁肝和戊肝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疲劳等有关,导致阴阳失衡,促使肝阴亏损,引起肝阳上亢,导致肝火旺盛,产生黄疸、腹泻等症状。
治疗丁肝和戊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潜阳为主,同时应遵守规律的膳食,增强体力,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
综上所述,五种病毒性肝炎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与肝失疏泄、肝肾不交、肝胆木乘、阴阳失衡等有关,治疗应以中药为主,同时要调节情绪,保持营养均衡,增强体力,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助于加速痊愈。
同时,应该注重预防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饮酒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维护自己的肝脏健康。
中医医案——病毒性肝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舒肝、养阴活血法治愈胁痛病案:石某,男,24岁。
初诊:1975年3月11日。
主诉及病史: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饮食厌油,小便黄赤3天,于1975年3月3日入某医院住院。
入院体检时神清,眼巩膜及皮肤黄染,肝大胁下1cm(质软有压痛及叩痛),脾未扪及,腹部呈鼓音,肠鸣音稍亢进;化验检查:红细胞540万,血色素15.5g%,白细胞7800(多核74%、淋巴26%),黄疸指数70单位,谷丙转氨酶710单位,白蛋白4.13g%,球蛋白2.32%,小便检查三胆阳性,蛋白微量。
超声波检查:肝区见较密微小波型,侧腹可见少量腹水。
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曾静脉滴入大量葡萄糖、维生素丙、激素、三磷酸腺苷、胰岛素、血浆,内服肝泰乐、复方维生素乙,静脉注射茵栀黄等。
经上述治疗,除黄疸稍减退外,其余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故于3月11日请中医会诊。
会诊后逐渐停服激素和其他西药。
诊查:诊见患者右胁作痛,腹胀低热,头晕失眠,四肢乏力,口渴欲饮,舌质嫩红,舌苔薄白稍干,脉虚躁而无力,左带弦。
- 1 -辨证:此为胁痛,证属脾虚肝郁,兼有肝阴亏损。
治法:治宜健脾舒肝,养阴活血。
用四君子汤合四乌贼骨一藘茹汤加味。
处方:茜草根12g 乌贼骨9g 当归尾9g 炙甘草6g 白芍12g 橘络2.4g 葱须1小撮云苓12g 白术12g 党参12g每天1剂,共服11天。
二诊:3月22日。
面色明净,食欲好转,右胁不胀,仍有低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头晕肢软。
舌质淡红,脉虚躁比前减少而带弦象。
超声波检查腹水消失。
仍守前法。
处方:党参12g 白术12g 云苓12g 炙甘草6g 白芍12g 首乌12g 肉苁蓉9g 茜草根12g 糯稻根15g 浮小麦15g 橘络1.5g 每天1剂,共服17天。
三诊:4月10日。
仍有低热、手颤,腹部微胀,口渴欲饮。
脉细数带涩,舌暗红带紫,苔微黄薄。
中医辨证论治“病毒性肝炎”的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病毒性肝炎”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方法总结自己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
结果中医临床上治疗“病毒性肝炎”其疗效可靠不易复发。
结论用中医理论认识“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根据五种不同的证型拟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及治疗中应掌握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论治体会现代医学所称的“病毒性肝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此病名记载,但从本病的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来看,则属实于中医学“湿温”、“黄疸”、“胁痛”、“积聚”、“症瘕”范畴。
1 对“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因病理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湿温”、“黄疸”多由外感温热病邪所致,其发病常与饮酒、情志、劳倦、素体等有关。
诚如薛生白《湿热病篇》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而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吴鞠通《温病条辨》更明确指出:“夏多胆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
说明了“湿温”、“黄疸”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历代医家大都将湿热、疫毒、饮食不节等作为黄疸的主要病因。
如《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林佩琴《类证治裁》等典籍都明确记载了黄疸的病因病理。
病理变化,其主要在脾、胃、肝、胆,并影响其它脏腑,从而产生一系列全身性的变化,总之,湿热疫毒蕴结脾胃,薰蒸肝胆,以及肝脾(胃)不和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诸证临床,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多见于“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故以黄疸、发热及脾胃见证为常见;肝脾不和则是慢性期的主要病理,故以胁痛及脾胃见症为主。
2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祖国医学则以辨证论治为主,但为了便于临床掌握,结合本病诸阶段的临床表现,不外湿热交阻,热毒内陷,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脾胃不和等五种主要情况。
但也有相兼出现或不够典型的,因此,在临床上必须辨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诊疗上根据不同的证型拟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2.1 湿热交阻此种证型,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迁证型及慢性肝炎活动期。
治法: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为主,随湿与热之偏盛及有无兼挟证的不同,予以加减变化。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

理 气之 品太过 , 肾 阴虚 , 肝 肝络 失 养 , 阴不 足 而致 肝
胁 肋疼痛 。本证 还 可服 用 汤药 2周 , 再服 用 六 味地 黄丸浓缩 丸 2周 , 交替使 用 。 2 14 补 肾健 脾 , .. 益气养血 临床表现 : 神疲 乏力 ,
心, 或伴见有 黄疸 , 舌苔黄腻 , 弦滑 。方药 : 脉 黄连温
痛” “ 、肝积” “ 、积聚” 等范畴 , 现代医学 尚缺乏理想 的治疗 方法 , 而使用 中医药 治疗可 取得很 好 的效 果 ,
笔者师 从于孙 守才 教授 及 常 占杰 主任 医 师 , 习 中 学 医肝病 的治 疗 , 听 老 师教 诲 , 合 自 己的 临 床 经 聆 结 验, 总结 中医治疗慢性 病毒性 肝炎 的 的经 验 。
及胆 、 、 脾 。 脏, 肾多 肝郁 气滞 、 病 传脾 及 肝 肾 阴亏 、 肝
脾 肾阳虚是必然 演变过 程 。
2 治疗 方法
鉴 于慢 性病 毒 性肝 炎 病情 复 杂 、 化 多端 的特 变 点 , 以下三个 方
阴补血 以养肝 的基 础 上佐 以疏 理气 机 、 络止 痛之 通
当 以辨 证 用 药切 中病 机 为要 , 守病 机 、 极 治 疗 , 体 得 以康 复 。 谨 积 机 关 键 词 : 医 中药 ; 性 肝 炎 ; 床 经 验 中 慢 临 中图 分 类 号 : 1 . R5 26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慢 性病毒 性肝炎 主要包 括慢 性乙型肝 炎和慢 性
1 病 因病机
胆汤。本型病多见于湿热较盛 , 余邪未净者 , 病毒标
志物 阳性 , 且滴 度一 般 较 高 , 丙 转 氨 酶 常 明显 升 谷 高, 血脂亦 常偏高 的 病人 ; 黄 疸 明显 者 , 若 加用 茵 陈
中西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

芍各 1 g 川 芎、 0, 枳壳 、 胡 各 1 g 柴 2 。热 重 加黄芩 、 黄连 ; 湿重加藿香 、 厚朴 。⑤邪 在
少 阳 : 证 身 倦 乏 力 , 痛 隐 隐 , 胁 胀 主 胁 胸
为可能是机体应激反应 , 内脏 血管的小动
脉 收 缩 , 细 血 管 血 流 减 少 , 织 细 胞 缺 毛 组 血 缺 氧 , 至坏 死 。 清 除 病毒 是治 疗 病 毒 甚 性 肝 炎 的关 键 , 扰 病 毒 复制 及 调 节 宿 主 干 免 疫功 能 与 促进 细 胞 毒 性 作 用 同等 重 要 ,
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肝 炎疗效确切 。 关键词 中西 医结合 小儿病毒 性肝 炎
中 医 分 型
脂 、i芎各 9 , 归、 花 、 仁各 1 g Jf g当 红 桃 2。
胁下症结 , 胀痛 明显 加鳖 甲 、 大黄 。气 虚
血瘀加鸡血藤 、 参 、 党 黄芪 ; 湿 热 困脾 : ③
治 法 : 血 化 瘀 。方 药 : 下 逐 瘀 汤 加 减 。 活 膈
8例, 1 有效 率 9 . % ,G T 降至正 常 8 53 S P 。 4
例, 有效率 9 . % , 8 8 血清胆 红素 降至 正常
8 5例 , 效 率 10 0 。 乙肝 6 有 0.% 1例 中 , H s g转 阴 4 bA 0例 , 阴 率 6 . % , 转 5 6 丙肝 3 例 , 阴 2例 , 阴 率 6 . % 。 结 论 : 转 转 67 中
治 法 : 营 解 毒 , 血 救 阴 。方 药 : 角 地 清 凉 犀
减 。香 附、 郁金各 6 , g 川楝 、 当归 、 麦冬各 9, g沙参 、 杞 、 枸 生地各 1 g 2 。午后 低热加 地骨皮 、 甲、 鳖 丹皮 ; 胁刺 痛加 当归 、 肝 丹 参 。②气滞血 瘀 : 主证病 程 1 , 少无 3久 纳 力, 形体 消瘦 , 面色 晦暗 少泽 , 下痞 块 , 胁 坠胀 , 肝胁 刺痛 , 舌紫 暗有 瘀 点 , 弦涩。 脉
复方灵芝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60 例

复方灵芝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60 例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内四科 535400关键词复方灵芝方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功能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本人利用常规护肝药物联合含有灵芝等的复方中药组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一.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自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传染病学》(彭文伟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6版)。
并符合下列条件:反复肝功能异常,ALT、AST≥ 100U/L,HBV-DNA ≥105 拷贝/m l,排除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半年内未用过免疫调节。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2~58岁;病程6个月-2年。
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0岁;病程6个月-2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基础保肝(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肝太乐等)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采用复方灵芝方中药:灵芝20-25克、丹参、赤芍、生地、茯苓、白术各15-20克。
并随症加减:体虚者加黄芪、党参;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茄;脘腹胀者,加柴胡、郁金、枳壳;纳差者,加麦芽、山楂;热重者,加黄芩、茵陈;湿重者,加泽泻、猪苓,ALT不降者,加夏枯草,垂盆草。
肝肾阴虚加枸杞子、女贞子等。
每日1剂,加水浓煎两次,共取汁400ml左右,早晚分服。
两组在观察治疗期间,每15天复查1次肝功能。
15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1~2个来判定疗效。
二.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有关指标(ALT、AST、TBIL)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肝功能有关指标(ALT、AST、TBIL)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三. 讨论笔者认为,慢性肝炎以正气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脾、胃、肾。
俞荣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

俞荣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江苏省中医院神鹿消化病研究所(210029) 陈 静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因病机 治则 俞荣青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肝胆病临床研究工作40多年,学验俱半。
今就其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治经验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机主要是湿热疫毒之邪入侵机体,缠绵羁留,损伤正气,无力达邪外出,致使脏腑、气血、阴阳出现虚损或失调。
其病位在肝,常涉及脾肾。
病理以湿热、气滞、血瘀为标实,以气血、阴阳、脏腑亏虚为本虚。
初病以邪实为主,渐转虚实夹杂,终则正气虚衰为主。
临床可出现多种证型,如肝气郁滞、肝胃失和、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等。
但在具体临证时,由于病情错综症复杂,往往不易划分清楚,故处方用药需随证而定。
2 治疗法则俞老认为,病初症情大多尚实,湿热留恋不净,本元受损较浅,立法当以利湿清热为主。
若湿胜,重用利湿,兼用清热;若热胜,重用清热,辅以利湿。
《伤寒论》曾说“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有时残留黄疸,肉眼可见;有时黄疸消隐,但验血可知。
故俞老在清利湿热的同时,每辅以消瘀活血之味,以利退黄。
由于湿热阻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司,俞老常佐用理气畅中或和胃降逆之品。
病入中期,由于正不胜邪,疫毒入里,肝气受损,脉道不畅,则瘀血内停,肝络受阻;或肝郁化火,耗灼精血。
可在疏泄肝气的基础上酌加养血活血之品,恢复肝之所藏,通畅肝经血络。
若木旺乘土,使脾胃气虚,则宜益气健运,使后天健运,元气有充沛之机。
病情日深,机体久遭病毒肆虐,正气固然耗损,病邪也趋衰退。
俞老认为此时病机多以气血或阴阳虚损为主,虚则补之,此时祛邪当为次。
若肾虚者,法当滋水涵木。
若脾湿久遏阳气,命门之火式微,又需温肾益火,以暖脾胃之阳。
3 选方用药若湿热疫毒入侵早期,可选用茵陈四苓散或茵陈蒿汤出入,药如茵陈、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栀子、大黄等。
若舌苔白厚腻,湿困脾胃较重者,选用胃苓汤,以苍术为君,加厚朴、半夏、陈皮、茯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方案
(一)辩证论治
1•湿热内蕴
(A)热重于湿:
证候: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口干口苦,恶心厌油,纳差,上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40g,栀子12g,大黄9g (后下),制鳖甲9g,生石膏50g。
(B)湿重于热:
证候:身目俱黄,其色较鲜明,口淡或粘,恶心纳呆,胸脘痞满,倦怠乏力,便溏或粘滞不爽,小便黄。
舌质淡而润,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利湿清热,健脾和中。
方药:?茵陈五苓散。
茵陈30g,茯苓20g,白术15g,猪苓20g,泽泻15g,桂枝6g,制鳖甲9g。
2•寒湿困脾
证候:身目皆黄,其色较晦暗,呕逆纳少,脘闷腹胀,畏寒肢冷,身体困倦,大便稀溏,小便色黄。
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阳散寒,健脾利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
茵陈20g,制附子9g,白术15g,干姜6g,茯苓15g,泽泻12g,甘草
6g,制鳖甲9g。
3•热毒内陷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出现黄疸,脘腹胀满,心烦口渴,极度乏力,口有肝臭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伴高热,病情迅速恶化,神昏谵语,衄血。
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干燥,脉弦数或弦大。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水牛角30g (先煎)黄连15g,?黄苓15g,黄柏12g,生地15g,赤芍15g,丹皮12g,制鳖甲9g。
4•肝郁气滞
证候:右胁或两胁胀痛,痛无暄外,胸闷腹胀,易急躁,时时叹息。
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解毒祛邪。
方药:?逍遥散加味。
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2g,茯苓15g,?白术12g,香附12g,陈皮12g,郁金15g,丹参15g,制鳖甲9g。
5•肝郁脾虚
证候:两胁胀痛,腹胀午后为甚,肢困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舌淡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龙胆泻肝汤
早晨:龙胆泻肝汤
方药:龙胆草10g,栀子12g,黄苓15g,生地12g,车前子15g,?木通9g,泽泻12g,当归12g,甘草6g,制鳖甲9g。
晚上:补中益气汤
方药:元芪25g,白术15g,陈皮12g,升麻15g,柴胡12g,人参15g,甘草9g,当归
12g,制鳖甲9g。
6•气滞血瘀
证候:两胁刺痛,痛有定处,胁下或有痞块,面色晦暗,赤缕红掌,肌肤甲错,妇女闭经或行经夹块,小腹疼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涩。
治法:行气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桃仁12g,红花9g,五灵脂12g,元胡15g, ?乌药10g,川芎12g,
香附12g,当归15g,赤芍12g丹皮10g,枳壳12g,甘草6g,制鳖甲9g,大黄蜇虫丸三丸。
7•肝肾阴虚
证候:头昏目眩,两目干涩,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右胁隐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或伴低热。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活血。
方药:一贯煎去川楝子加枳实。
生地20g,沙参15g,当归15g,枸杞15g,麦冬15g,
制鳖甲9g。
8•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不华或晦暗,畏寒肢冷,食少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或五更泄,少腹腰膝
冷痛,肢胀浮肿,小便清长或尿频。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肾气丸。
党参13g,白术15g,干姜6g,?制附子9g,?桂枝6g,
熟地黄12g,山药20g,茯苓15g,山茱萸10g,炙甘草6g,制鳖甲9g。
9•气阴两虚
证候: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全身乏力,面色无华或咣白,劳累后胁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纳差腹胀,大便溏泻。
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生脉饮加减。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生地15g,枸杞15g,炙甘草6g,木香6g,砂仁12g,制鳖甲9g。
10.痰湿热结
证候:右胁胀闷不适或胀痛,身体虚胖乏力,大便粘滞不畅,纳呆、口苦、尿黄,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化痰利湿泻热。
方药:蒿苓清胆汤加减,?青蒿20g,黄苓12g,陈皮15g,半夏15g,竹茹15g,茯苓
20g,枳壳15g,滑石25g,青黛12g,制鳖甲9g,煅牡蛎20g。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
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