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瓶嬉水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喜欢玩水似乎是幼儿的天性, 关于水的探究主题活动已成为我园传统教育内容之一。每到炎热的夏天, 教师都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充分地玩水, 从而引导幼儿逐步在活动中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在关“水”探究活动中, 我发现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非常感兴建“小瓶嬉水” 是探索沉浮现象的活动之一。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了解瓶内石子量的多少与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间的

关系。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水、抹布、小玻璃瓶16 个、清洗干净的大桶8 个(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经验准备: 幼儿有多次玩水的经验, 已经感知并探索过水有浮力、会流动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 幼儿探索通过增减小瓶里的石子来改变小瓶在水中的位置。难点:让幼儿理解小瓶里装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 反之则浮起来, 进而让幼儿理解如何让浮着的小瓶沉下去, 沉下去的小瓶浮起来。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话题, 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猜一猜, 把这个小空瓶放在水中会怎样?是浮在水面上呢,还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装水的大桶,幼儿进行猜测。)

教师:现在再请幼儿猜一猜: 在小瓶里装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会怎样呢?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不断改变小瓶里石子的数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 教师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 所以一定要轻拿轻放。

②每次打开瓶子装完小石子后要将瓶盖拧紧再放在水中。

③小石子掉了要及时捡起来。

④两个幼儿共用一个大桶, 水洒了要用抹布擦干净。

(2) 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①幼儿将小空瓶放入水中, 发现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 从而验证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②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浮在水面上的小空瓶沉到水底。

教师: 我们在小瓶里装些石子会怎样呢? 幼儿:可能还在水面上。

幼儿:不一定, 有可能会沉下去。

教师: 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又怎么知道哪种方法正确呢? 幼儿:那我们试一试吧, 看看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儿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神情都非常专注, 有的幼儿在小空瓶里装满了石子,放入水中, 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儿只在小空瓶里装了几个石子, 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师引导幼儿说说

为什么在小瓶里装了石子还漂在水面上。经过反复实验、尝试, 最终每名幼儿获得了成功体验, 都能在小瓶里装入足够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③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来。

教师:现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 我们还能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吗?

幼儿再次操作、探索, 大部分幼儿都意识到要让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来一些。有的幼儿一下子拿出许多石子, 瓶子里只剩一点, 放入水中便获得了成功。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 引导获得成功的幼儿再往小瓶里放进一些石子看能否还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儿只取出几块石子,将小瓶放进水中, 还是沉在水底,但这些幼儿并不气馁,继续探索, 一次次减少瓶子里的石子,反复实验尝试,最终让小瓶浮在水面上。

④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增减小瓶里石子让小瓶处在水中间, 既不沉到水底, 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了, 在小瓶里装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 那我们怎样能让小瓶悬浮在水中间呢?

幼儿的意见不一,有的幼儿说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 有的说应该再增加一些石子, 于是幼儿又开始反复尝试、操作。幼儿做实验时非常认真,通过不断增减瓶里的石子, 甚至将大的石子换成小的或将小的换成大石子, 探索如何使小瓶悬浮在水中。由于小瓶处在水中是一种悬浮状态,这就要求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所以这一实验结果很难成功。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分享。

(1) 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 引导幼儿讨论: 小瓶由浮变为沉或由沉变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越重就越容易下沉, 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

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 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教师从多的开始拿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 开始几名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沉下去! 幼儿答得都很正确。当取到中间的小瓶时,幼儿的猜测出现了分歧, 有的说是“浮” ,有的说是“沉”。当第一个出现浮起来的小瓶时, 有的幼儿马上说出了以后几个小瓶都是浮上来的。

教师: “为什么你们认为以后几个小瓶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 “因为小瓶越往后就越轻, 小瓶中装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轻, 就会浮在水上。”

4、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沉浮实验, 探索在小瓶中装上其他东西怎样让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悬浮于水中。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从活动的效果看,投放的材料是适宜的, 幼儿的参与性很

高。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征, 投放了适合幼儿操作和探索物体沉浮的透明小瓶和可以盛水的大桶;其次提供的小石子是改变小瓶重量的关键材料, 幼儿通过与材料充分互动、亲自实验、动手操作; 最终让幼儿充分感知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重量来实现。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实验常规的养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在实验之前, 教师虽然要求幼儿当水洒出来时要用抹布擦干净, 但许多幼儿在实验中却没能做到。

主要内容:

1、教师有效引导了幼儿探索通过改变小瓶重量从而改变小瓶在水中位置这一有趣的科学现象。教师引导幼儿经验交流和分享的形式新颖,先让幼儿与同伴交流, 再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最后通过给小瓶排队, 使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小瓶中装石子量的多少与在水中沉、浮之间的关系, 达到全体幼儿经验交流的目的。

2、活动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

(1) 有的语言运用不够科学严谨。如将小瓶“浮”在水面上有时说成了“漂”在水上。

(2) 在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时幼儿主体地位发挥得不够充分。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 而不应该直接把规则和注意事项告知幼儿。

(3) 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 1 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探索点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