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概念2. 杠杆平衡的条件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分析与处理5. 生活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操作步骤,生活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平衡的条件。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杠杆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杠杆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平衡现象。
2. 实验一: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推导杠杆平衡的条件。
3. 实验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1)学生根据实验一的结果,设计验证实验。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4.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分析生活中的杠杆现象,解释杠杆平衡的条件。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杠杆平衡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生活实例分析能力。
2. 评价方法: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准确。
学生作业中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以及问题分析和解答的深度。
3. 评价标准:理解杠杆平衡概念,能准确描述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操作规范,数据记录无误,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
能从生活中找到杠杆平衡的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杠杆的平衡状态。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杠杆平衡条件,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1、如图所示的硬棒能围绕O点转动,请画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如图所示的杆秤是一根杠杆。
请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教师演示用杆秤称物体质量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杠杆平衡。
2.用杆秤演示称物体质量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知道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3.请同学们思考: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1)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端不同位置、挂上不同个数钩码。
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在表格中记录相应的数据。
(3)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4)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5.评估:(1)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测多组数据?(2)请同学们思考:在杠杆上挂上钩码后,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什么?三、知识的巩固应用1.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若杠杆左端下倾,则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前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构成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5.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4. 讲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装置。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杠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杠杆的基本概念、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
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
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大家有信心吗?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1.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难点】1.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2.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支架、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跷跷板、大象、小象、钉锤、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这些力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
而人们在用力的同时经常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并展示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瓶起子、螺丝刀、滑轮。
然而,所有复杂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成,我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机械——杠杆开始学习。
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进行新课一、认识杠杆1.什么是杠杆?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启发学生了解杠杆的特征:(1)杠杆必须是根硬棒,否则在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变;(2)杠杆受力均能绕固定点转动。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起形状各异,但必须是硬的。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发现和运用。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每组同学需要通过改变杠杆两端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下相应的数据。
3. 数据分析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4. 公式推导通过多媒体展示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力臂等。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在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的情况下,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下图中杠杆的力臂。
答案: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可得力臂 = 阻力× 阻力臂 / 动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第一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设计者永修县军山中学卢长水一、概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学科八年级的课题。
本课题来源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5节,所需课时为1课时。
学习内容: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讨,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本课设计尝试解决实验教学中遇到“学生在兴奋中乱摸、乱操作,完全游离了实验教学目标” 的问题。
尝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养成所有的观察、实验均目的明确,用目的控制实验方向,用目的控制动手行为,用目的激发探究乐趣,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来自农村中学,班级学生共48人,思想活跃。
学生们掌握了力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杠杆会顺当些。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知道农村中学学生们学习习惯一般,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弱,实验动手能力弱,但有较强的好奇心,有求知欲,有一定的语文、数学、科学知识基础,喜欢动手做实验。
学生初步具备了利用网络,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搜索,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经验,熟悉网络操作,在学科学习上,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通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初步体验,有条件在本班实施本节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采用启发讲授、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学中重要的实验之一,所涉及的动手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要着重关注。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一次成功的课堂实践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是高中物理中一个经典而重要的实验教学内容,也是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一环。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一次成功的课堂实践,使得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本文将对这次实践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课程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堂实践,学生能够:掌握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条件、原理及其应用;通过实践练习和分析思考,提高对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内容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应用;课堂练习和实验探究。
3.教学方法课堂讲解:简要讲述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探究: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和解决问题,加强对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练习:通过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加深对实验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二、实践过程1. 理论教学与操作实验结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选择将理论教学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对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做相关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明确了实验原理和方法。
在讲解中,我们特别强调了条件、约束和平衡点的概念,这是理解实验原理的关键。
接着我们进行了操作实验,实践操作中力求模拟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问题分析、思考、解决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
2. 破冰活动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进行实验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程,我们开展了一个小破冰活动,让大家轻松自如地进入了课堂氛围。
在活动中,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杠杆原理设计一个玩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原理。
3. 分小组探究实验过程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感,我们设计了分组考察实验过程的环节。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单独做实验并不容易对概念形成深刻的认识。
在分组设计中,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体验,全面掌握实验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针对性和精彩度。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活动一:教师先用羊角锤往一木块上钉一铁钉到合适深度,先请一比较强壮的男同学直接用手来拔钉子,而后请一娇小的女同学利用羊角锤来拔钉子,观察其效果.活动二:教师出示一未开盖的酒瓶子,要求同学想办法打开瓶盖,可选择用起子,也可不用工具直接来开,观察其效果.学生观察后讨论:用简单的器械拔钉子和打开瓶盖既省力又方便.二、教授新课1.认识杠杆:教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简单的器械来帮助我们工作,大家来比较下这两种器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学生讨论分析:羊角锤和起子都会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教师: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做杠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杠杆五个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支点,学会画出生活中杠杆的力臂.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多媒体演示:一大人和一小孩坐跷跷板,当他们各坐在两端时,跷跷板往大人这边下沉教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杠杆达到平衡呢?学生讨论:可以让大人坐得离支点近些或者在小孩这边再坐个人使总重和大人差不多。
教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学生提出猜想:杠杆的平衡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有关。
教师:请同学们针对你的猜想,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表格。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实验步骤: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分别在杠杆的左右两端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直至杠杆保持水平静止,记录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尚礼初中理化生组集体备课案《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天平、支架、杠杆、钩码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设计思想:本节是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观看小影片,问学生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问:这些机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4、强调机械是由简单的元件组成的,比如杠杆、滑轮等,从而进入杠杆的学习。
二、认识杠杆1、通过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2、以撬石头为例,讲解关于杠杆的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说出小时候玩的跷跷板相应的五个要素。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跷跷板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水平?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猜想并作适当的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对跷跷板进行简化:用尺代替跷跷板,数量不同的钩码代替体重不同的人。
假如将两个钩码挂在左边12cm的位置上…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调节钩码个数和钩码离悬挂点的格数,使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5、【分析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 L1 =F2 L26、【评估与交流】①在探究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②你还想知道什么?四、例题有两位同学到公园玩跷跷板,假如男同学重500N,坐在离转轴1.6m的地方,女同学重400N,问:女同学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已知:阻力F2=500N,阻力臂L2=1.6m,动力F1=400N。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杠杆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杠杆的平衡点,并记录下来。
3.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测力计、钩码等器材,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介绍杠杆的分类。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杠杆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
2. 反思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能力目标: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说明杆枰要平衡,要考虑哪些因素?
实物
学生做出猜想,然后学生示范,了解杆秤的作用过程,
2.【实验Leabharlann 计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明确研究对象、恒量、变量
提问:要探究这种杠杆平衡条件除了铁架台、杠杆外,还需要什么器材?
回忆控制变量法,并回答问题
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方法、目的,让学生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F1/N
L1/cm
F2/N
F2L2
5.【评估】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数据和所得结论是否可靠?PPt显示正确结论
学生台前演示,交流,总结实验结论
PPt
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的意识。
知识
应用
找出动力和阻力,并画出其力臂。
已知动力臂长10m,阻力臂长3m,吊起500Kg的货物需要多大拉力?
学生举例回答生活生产中的各式杠杆
图片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教师示范﹞
画力臂
强化练习
图片
让学生掌握力臂的画法,突破难点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并猜想】
(1)自我展示:老师这里有一杆秤,哪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它称物体?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第一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第一节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有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地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2、能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力和力臂的关系,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3、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怎样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力的三要素改变时,如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使杠杆重新平衡。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1、学习本节内容用到的知识有杠杆的定义、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所以先要复习上节内容。
2、为了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3、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先用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再用改变力的三要素去证实杠杆平衡条件。
4、通过改变动力臂的大小来得出三类杠杆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回答(二)杠杆平衡创设情境:1、用小乌龟和小海星玩跷跷板,激趣引入。
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画出动力臂,阻力臂,说明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观察实验,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在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变化,从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做出合理猜想。
通过作图理解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三)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问题:什么条件下杠杆才能平衡?猜想:F1L1= F2L2F1+L1= F2+L2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讨论选用什么器材,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如何调节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等。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分析论证:要求学生认真将实验数据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即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 F2L2 评估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存在偶然性,要多次测量1、分组讨论需要什么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2、练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秉持着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的理念,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设计意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如何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测量工具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杠杆模型,并提问:“杠杆是如何平衡的?”2. 观察与操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调整钩码的位置和重量,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下来。
4. 讲解与解答:我来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使杠杆平衡?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如何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并根据孩子们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活动。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在实践中运用出来。
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乐趣,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始,我选择了杠杆模型作为教具,让孩子们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表达式: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控制变量。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天平、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引出杠杆的概念。
提问:“在使用这些杠杆工具时,怎样才能使它们平衡呢?”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讲授新课(1)杠杆的五要素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让学生明确每个要素的定义和作用,并能够在实际的杠杆中准确找出这些要素。
(2)杠杆的平衡概念演示一个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3、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假设。
(3)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
制定实验方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
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据。
改变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概念2. 杠杆平衡的条件3. 实验方法及步骤4. 数据分析与结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实验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讲述杠杆平衡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平衡现象。
1.2 提问:什么是杠杆平衡?杠杆平衡有哪些特点?2.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2.2 教师展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杠杆平衡的条件。
3. 实验操作与观察3.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杠杆平衡情况。
3.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数据分析与结论4.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数据。
4.2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5. 巩固练习5.1 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6. 课堂小结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7. 布置作业7.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杠杆平衡条件。
7.2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巩固杠杆平衡条件,并引导学生运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如翘翘板、剪刀、钳子等工具的原理。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生活中的杠杆平衡实例,并进行演示。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讨论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设想: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杠杆平衡条件的相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尊重、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5.知识巩固,拓展应用。
-设想: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1.学生在力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力的合成等基本概念,但对于力臂、力矩等概念可能还不够熟悉。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形象直观,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概念。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以下作业:
-完成课本第十五章第三节后的习题1、2、3,巩固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和应用。
-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机械装置,如剪刀、撬棒等,并分析其平衡条件。要求用图示和文字说明,明确展示装置的结构、作用力和力臂。
-收集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观察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分享观察成果。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扫清学习障碍。
4.教师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5.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准确地描述其概念和原理。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教案设计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基本原理和杠杆平衡条件;2.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了解杠杆的力学性质;3.掌握如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问题的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力学性质和平衡条件的理解;2.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力学性质,同时结合实验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杠杆的特点;2.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对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便于实验操作时的掌握;3.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规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4.分组合作: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和问题解答,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通过带有趣味性的图画或故事,简要让学生知道杠杆的概念,并引出杠杆的运用。
第二步:讲解杠杆的原理和平衡条件通过平衡杠杆的实验,引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讲解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了解平衡条件的物理意义,懂得如何求解杠杆平衡问题。
第三步:实验操作1.实验材料:杆、支点和质量块2.实验器材:透明秤盘、丝卡及质量砝码。
3.操作方法:(1)将透明秤盘放在支点下方,把杆平放在秤盘上。
(2)在距离支点的左侧不同位置挂上不同重量的质量块。
(3)调整秤盘顶端的导轨,保证杠杆平衡。
(4)用秤测量左右两侧质量块的重量,记录下来。
(5)重复以上步骤,更换不同位置的质量块。
第四步: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应用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杠杆平衡条件的规律,并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问题求解。
第五步: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杠杆平衡条件及实验的操作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示范演示、课堂实践和分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使课程设计更加实用、生动有趣。
其中课堂实践和实验操作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运用,与例题结合,让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关系。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的重量。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
2. 思考题: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讲解法,清晰地阐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翘翘板,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好奇心。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阻力等概念。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5.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unknown 物体的重量。
6. 总结提升: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记录能力。
八年级《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杠杆的定义:介绍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是由支点、力、力臂等要素组成的。
2.杠杆的分类:根据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支点的位置关系,将杠杆分为三类,并举例说明。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杠杆的平衡问题。
2.新课导入:讲解杠杆的定义、类型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3.探究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知识巩固: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请学生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如杠杆秤等,并记录制作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针对本节课所学的杠杆知识,撰写一篇短文,谈谈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5.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求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6.反思总结,促进内化: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7.教学重难点的具体设想:
(1)针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与运用,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a.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平衡时的力与力臂关系。
b.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杠杆平衡条件。
c.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指导与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礼初中理化生组集体备课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天平、支架、杠杆、钩码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设计思想:
本节是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看小影片,问学生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问:这些机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
4、强调机械是由简单的元件组成的,比如杠杆、滑轮等,从而进入杠杆的学习。
二、认识杠杆
1、通过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2、以撬石头为例,讲解关于杠杆的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说出小时候玩的跷跷板相应的五个要素。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跷跷板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水平?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猜想并作适当的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跷跷板进行简化:用尺代替跷跷板,数量不同的钩码代替体重不同的人。
假如将两个钩码挂在左边12cm的位置上…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调节钩码个数和钩码离悬挂点的格数,使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5、【分析与论证】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L1 =F2 L2
6、【评估与交流】
①在探究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②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例题
有两位同学到公园玩跷跷板,假如男同学重500N,坐在离转轴1.6m的地方,女同学重400N,问:女同学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已知:阻力F
2=500N,阻力臂L
2
=1.6m,动力F
1
=400N。
求:动力臂L
1
=?
解: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 L
1
= F
2
L
2
,得
L 1= F
2
L
2
/ F
1
=500N×1.6m/400N=2m。
答:女同学应该坐在离转轴2m处。
五、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什么是杠杆?2、杠杆平衡的条件;……
六、布置作业
上完课,我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觉得还有一些地方应该进行改进。
例如:1.提出问题后,留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老师可作适当的引导。
2.要探究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3.对数据的收集部分要讲解详细些。
4.探究结束,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