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2)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应用实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摩擦力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例分析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如滑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的计算。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运动和力”为学习线索,引导学生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力的知识以及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聚焦: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包括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
一是通过直接感受和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二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研讨:引导学生对探索活动中的发现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摩擦力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4.拓展:介绍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二)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拉动纸盒,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能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摩擦力的研究表现出兴趣和探究热情。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通过实例展示,如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第二章:摩擦力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摩擦力。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摩擦力。
采用数据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摩擦系数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讲解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
2. 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
3. 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摩擦系数的关系。
教案第三章:摩擦力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学会通过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1. 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的刹车系统、运动员的鞋底等。
2.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在物体上涂抹润滑剂或增加摩擦垫等。
教案第四章:摩擦力的克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克服摩擦力。
让学生学会使用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来提高物体的运动效率。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难点: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3. 参考资料:相关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它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阐述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5. 课后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控制变量法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3.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二)过程与方法1、能基本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二)难点匀速直线运动时收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5N),两面粗糙不一的木板,毛巾钩码,塑料盒;(二)教师准备:微视频(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近似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明白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初步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实验兴趣和问题解决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点1.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
2.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张赛车比赛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赛车为什么可以行驶得很快?(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赛车在行驶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摩擦力?(3)教师进行简单的概念讲解: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摩擦力?2.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和特点。
(2)深入浅出地解释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并与赛车比赛的情景进行联想。
(3)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理解摩擦力的意义和作用。
3.实验观察(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
(2)实验1:将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斜面上,观察物体下滑的速度和距离。
(3)实验2: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进行推移,观察力的大小和距离。
(4)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讨论,总结摩擦力的特点。
4.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20分钟)(1)小组合作,就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
(2)教师给出讲解和指导,对学生不清楚或错误的观点适时纠正。
5.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是什么?(2)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引导。
6.练习与解答(15分钟)(1)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相互讨论和对答案。
7.拓展延伸(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例子能体现摩擦力的作用?(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其他例子,并进行展示。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2.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
-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何判断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摩擦力应用实例。
举例解释:
-通过图示和动画,说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如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推力,摩擦力与推力平衡时物体匀速运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这个话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吸引人的。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在解释摩擦力概念时,有些学生对于“相对滑动”的理解存在困难。为此,我采用了动画和实物演示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看到了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3.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表面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摩擦力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摩擦力的量化表达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讨论、探究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木块、毛巾、砂纸、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关于摩擦力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摩擦力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摩擦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如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同时,展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的变化。
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实验二:在物体上放置不同厚度的毛巾,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摩擦力的变化规律,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古人搬运巨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运动中受到了摩擦力,并思考如何能减小摩擦力。
学生通过研究三种不同的情况(物体直接在木板上、增加“滚木”以及增加“轮子”)时,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多大的摩擦力,认识到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或轮子的方式,减少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本节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两个问题“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呢?”聚焦本课,引导学生从认识摩擦力到认识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认识滑动方式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到认识滚动方式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第二部分——探索,此部分主要分为三大活动,活动一:研究物体在多大力的作用下能够从静止开始运动,也就是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二:研究用滚木作为垫在小车下方移动的工具时,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
活动三:给物体装上轮子后、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
这三个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方面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安轮子的方式来减少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第三部分——研讨,以提问的方式,了解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四部分——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这也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持续探索如何减小摩擦力大小,不断改进技术并运用于产品的结果。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整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式下的测量结果。
会用轮子改装小车。
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奥秘。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交流讨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实验设计。
(2)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1)了解力的基本概念。
(2)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滑轮组等。
(2)教学课件:摩擦力相关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分享思考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强调实验操作规范,提醒注意事项。
(3)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 总结规律(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4.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教师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论。
2. 家庭作业:观察日常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分析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和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2.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毛巾、滑轮、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手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停止运动?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来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摩擦力?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修改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9fae2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4.png)
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运动与摩擦力【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运动与摩擦力现象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定义。
1.3 教学难点: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4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摩擦力的特点。
1.5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摩擦力?它有什么作用?”1.6.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不光滑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解释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可以阻碍物体的运动,也可以使物体开始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1.6.3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并讨论摩擦力的特点。
1.6.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和感受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6.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摩擦力的定义和与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摩擦力的影响因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2.3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相互作用。
2.4 教学方法: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2.5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材料和不同大小的压力工具。
2.6 教学过程: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6.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2.6.3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摩擦力的概念;(2)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表现;(2)通过实例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课堂上,对于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5《运动与摩擦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pptx

.需要多大的力,才能使物体移动呢?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呢?怎么测量?
设计意图: 以真实历史情景引入,思考为什么只有人用力拉以后,才有可能把重物往前运输。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驱 动下一步实验的进行。 (二)测量摩擦力,再次认识摩擦力 1.这里有一块带砂纸的平板,可以模拟什么?(预设:古代的路面。古代不平整的路面。);木块和钩码,可 以模拟什么?(预设:重物);垫圈可以模拟什么?(预设:拉力) .接下去通过一段视频来看看这个实验怎么做吧。 在粗糙平面上搬运重物第( )小组 实验要求:一边一个一个地加垫圈,一边观察“重物”是否前移。垫圈个数 第1次第2次第3次中间值 结论: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用了( )个垫圈才让“重物” 往前移动。 研讨 (1)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用了几个垫圈才让“重物”往前移? (2)实验过程中,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说得出的情况(预设):垫圈很少时,重物是不动的,但是后来增加垫圈以后,重物就开始动了。追问: 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不出的情况,问:刚开始我们放几个垫圈的时候,重物运动了吗?(预设:没动)直到我们放到23个时 才(预设:动),这说
明什么呢?
(预设:需要一定的力,才能使物体运动起来。)
(3)为什么要一定的力,才能移动重物呢?(预设:物体太重。追问:为什么物体太重,就需要一定的力,才 能使物体运动起来呢?预设:垫圈的力要大于物体的重量才能拉动物体运动;摩擦力。追问:为什么受到摩擦力, 就需要一定的力;预设:垫圈的拉力要抵消掉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物体才能运动起来。或者两者都有。万变不离其 宗,想方设法暴露学生的解释。)板书:物体太重、摩擦力
板书:
运动与摩擦力
物体太重 摩擦力
(4)你觉得到底是那个原因导致了需要一定的力,才能移动重物呢?想清楚了,就可以把你的学号磁铁贴在对 应的原因下面。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案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制定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依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制定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同学: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同学有的教师也有一份〕四、教学过程〔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感知摩擦力1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
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
〔板书课题〕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干不滑倒呢?〔制定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同学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同学牢牢吸引住。
〞课始以俩实验创设愉快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同学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激发同学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滑轮组、钩码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自行车刹车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
2. 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摩擦力的作用,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汽车刹车系统、轴承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摩擦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解释。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相关实验动画、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同时,展示多个实验方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进行的活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实验1: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学会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来控制摩擦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摩擦力的现象,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 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砂纸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教学资源:摩擦力相关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摩擦力现象视频,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作用。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下的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4. 知识拓展: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摩擦力。
5. 应用实例:通过实例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知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3. 举例说明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应用。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2. 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方面。
3. 思考如何将摩擦力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3、体现科学课程密切联系生活、运用于生活。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第5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共有三个活动:
1、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通过在桌子上拖动手掌等方法感知摩擦力,通过测量物体刚刚能运动起来需要的力来感知摩擦力。
2、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
有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来检验推测。
3、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感知摩擦力以后让学生知道摩擦力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它们的大小有时还不同,因而引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只要求学生达到了解水平,重难点是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学习的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较多。
对摩擦力,他们感性知识比较丰富。
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生活。
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了解学生“对比实验”和“弹簧秤使用”掌握情况。
演示实验材料: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砂皮纸。
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砂皮纸。
教学流程:
(一)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1.师:对比观察,发现了什么?
2.体验:伸出你的手,把手掌贴紧在桌面上,使劲地向下滑动1次,有什么感觉?
3.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新旧轮胎和新旧运动鞋的变化,感知“汽车运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摩擦”“人运动时,鞋底与地面发生摩擦”,形成“摩擦”的概念。
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使学生知道“摩擦处处存在”。
在此基础上,通过手掌与桌面的摩擦进一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并借助课件提出“摩擦力”的概念。
] (二)测量摩擦力
1、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
2、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0.3N”
设计意图:“学会正确测量摩擦力”和“感知物体静止时也存在摩擦力”。
测量摩擦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点,之前,学生学习了“测量力的大小”,但方法有所不一:1.沿水平方向测拉力。
2.测能使物体刚运动起来的力的大小。
操作难度有所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怎样让学生感知到静摩擦的存在”是一难点。
(三)讨论、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1.(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2.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四)实验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1.猜测:
2.小组讨论,交流(实物投影计划表)
3.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交流反馈,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单元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对比实验”。
本环节经历“推测,设计实验验证摩擦力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知道“物体表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表面粗糙,摩擦力大”,而且再次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方法]
(五)研究“物体轻重不同,摩擦力哪一个大?”(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小组独立完成)
1.师: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学生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3.师: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怎么改变?)
师:请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单2
4.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2
5.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反馈实验结果: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设计意图:在经历第四部分详细设计实验后,本环节将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1.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多媒体展示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控制摩擦力的。
3.运动和摩擦力还有哪些关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七)作业
填空题
1、由于摩擦,物体会受到一个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和有关。
两个物体的
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两个物体接触面越,摩擦力就。
物体越重,摩擦力就;物体越轻,摩擦力就。
选择
1、桌上拉动木块可以用()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
A、测力计
B、水平尺
C、天平秤
2、在()上水平拉动同一辆小车,用的力最省。
A、玻璃
B、木板
C、毛巾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
A、相同
B、相反
C、都有可能
4、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速度越快,摩擦力越大
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C、物体越重,滑动摩擦力越大
5、小车载重量越大,受到的摩擦力越()。
A、大
B、小
C、与载重量无关
6、在做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时要改变的条件是()。
A、拉动物体的速度
B、物体的轻重
C、表面的光滑程度
判断
1、物体不动就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
2、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
3、载满货物的大卡车很不容易停下来,所以可以说明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小。
()
4、汽车急刹车时,车轮和地面之间的是滑动摩擦()
5、因为摩擦力的存在,我们在拖动物体时很费力,所以摩擦力的存在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
6、物体要运动,就要先克服摩擦力()
(八)课堂拓展
运动和摩擦力还有哪些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