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运动和力”为学习线索,引导学生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力的知识以及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聚焦: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包括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
一是通过直接感受和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二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研讨:引导学生对探索活动中的发现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摩擦力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4.拓展:介绍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二)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拉动纸盒,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能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摩擦力的研究表现出兴趣和探究热情。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作业布置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适量的作业布置,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同时,及时的作业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布置作业,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一些展示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压力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图片,或者制作一些动画视频来演示摩擦力的作用机制。这些多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团队合作效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原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更好地协作。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我推荐以下拓展内容:
a. 《摩擦力的奥秘》:这是一本专门介绍摩擦力的科普书籍,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摩擦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写300字,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摩擦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b. 摩擦力实验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一些摩擦力实验,如测量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下的摩擦力大小,探究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等。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运动与摩擦力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引言:运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摩擦力是影响物体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什么是运动与摩擦力,为他们进一步探索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
2. 掌握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
3. 能够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运动的定义和特征。
2. 摩擦力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3. 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上册》。
2. 教学PPT。
3. 实验材料:不同表面的小物体、平面、滑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做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手在桌子上推一本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书会运动?找出运动的原因并提出问题。
2. 概念解释与讨论(10分钟)教师给出运动和摩擦力的定义,引导学生讨论并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运动时物体与什么之间有摩擦力?3.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摩擦力观察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各种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再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观察结果。
让学生总结似乎哪种表面上物体更容易运动?为什么?4. 活动实践(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实践。
每个小组使用给定的材料搭建一个小车,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探究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分享。
5. 知识解释与概括(10分钟)教师复习前面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帮助学生了解真空中对象的运动。
6. 拓展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使用到了摩擦力的场景?请举例并说明。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周围环境,找出至少三个物体在运动中受到摩擦力的例子,用图文方式记录在作业本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来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以及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行驶时需要刹车,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为什么我们需要摩擦力?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实验一:将小车放在木板上,推动小车,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摩擦力;实验二:在毛巾上放置滑轮组,拉动滑轮组,观察滑轮组在毛巾上的摩擦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观察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什么关系?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5《运动与摩擦力》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5《运动与摩擦力》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动手操作和实验设计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弹簧测力计等。
2.实验材料:毛巾、木块、铅笔等。
3.教学课件: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可以运动?为什么物体有时会停止运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摩擦力的存在。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产生了好奇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勇于提出新观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斜面等。
2.教学课件:有关摩擦力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走路、开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摩擦力的作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如如何减小摩擦力、增大摩擦力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板书(5分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回顾和记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第5课时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知道物体滚动时比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要小得多。
3.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摩擦运动方式的关系。
2.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硬纸盒、橡皮胶棒等重物、细绳、垫圈、托盘、粗糙的平面。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出示课本图片,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古代建筑时可曾想过,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呢?(揭题:摩擦力)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我们来模拟搬运重物的过程。
(2)硬纸盒内放入物体模拟“重物”,通过垫圈拉动它运动。
怎么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回答:通过纸盒开始运动时的垫圈个数表示)(3)我们怎么创造不同的摩擦运动方式?对比实验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条件:控制重物不变)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纸盒开始运动时,垫圈的数量代表什么?(2)纸盒直接在平面上运动、“滚木”放在纸盒下、给纸盒安上轮子的运动摩擦力大小关系是怎样的?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用纸盒开始运动时,垫圈的数量代表摩擦力大小。
2.轮子可以看作滚木,用滚动的方式前进,可以减小摩擦力。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板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1.物体运动方式:滑动、滚动2.物体滚动比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小。
3.摩擦力大小:①需要增大的地方有鞋底的花纹、轮胎的花纹等。
②需要减小的地方有自行车轴承、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通过引导、观察、讨论、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摩擦力是有大小的,并猜测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探究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组、木块、毛巾、斜面等。
2.准备实验材料:铅笔、纸张、砂纸等。
3.准备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初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和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2.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毛巾、滑轮、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手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停止运动?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来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摩擦力?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2017)科学四年级上册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运动与摩擦力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运动与摩擦力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摩擦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社会素养: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如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培养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和关注,提高社会素养。
5. 自我素养: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自我素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10. 能够通过学习摩擦力,提高科学素养,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11. 能够通过学习摩擦力,提高技术素养,运用摩擦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技术实践能力。
12. 能够通过学习摩擦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和关注。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运动与摩擦力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运动与摩擦力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运动与摩擦力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答案:摩擦力是当两个接触表面相互运动时,一个表面对另一个表面的阻碍力。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表面的粗糙度导致了接触面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在物体运动时表现为摩擦力。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解释。
但他们在科学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相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交流分享,来学习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滑轮、绳子、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点评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摩擦力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摩擦力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以及一些关于摩擦力应用的实例,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能够进行独立的完成。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进行辅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较为强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木板、毛巾、砂纸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视频,展示摩擦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同时,展示一些摩擦力的实例,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3.5 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摩擦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滑轮、毛巾、砂纸、桌子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自行车刹车、鞋子摩擦地面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然后提问:“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有哪些影响因素?”2.呈现(10分钟)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出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但在摩擦力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摩擦力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绳子、木块、毛巾、砂纸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摩擦力的作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运动与摩擦力引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动与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运动与摩擦力,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在运动中受到的阻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就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中《运动与摩擦力》这一章节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产生运动的原因,明白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合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2. 静止:物体没有位置的变化。
3. 摩擦力: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出运动与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小朋友在滑梯上滑下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让小朋友能够滑下来,为什么有时候会慢慢滑下来。
2. 概念讲解: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学辅助工具,向学生讲解运动、静止和摩擦力的概念。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摩擦力的表现。
可以准备一张光滑的桌面、一本书和一支钢笔,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摩擦力的情况下,书是如何在桌面上滑动或停止的。
4. 讨论与总结: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总结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在摩擦力较大的情况下,物体会停止或减速;而在摩擦力较小的情况下,物体会继续运动。
5.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滑冰时要穿滑冰鞋,为什么洗澡时要用肥皂。
6. 基础训练与巩固:在课堂结束前,布置一些基础训练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反馈: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课堂反馈,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3.5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在多大力的作用下能够从静止开始运动,也就是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第二,研究用滚木作为垫在小车下方移动的工具时,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第三,给物体装上轮子后,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
这三个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一方面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安轮子的方式来减少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比较多。
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怎样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思考,这就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因此在设计本课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理解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思维:1.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探究实践: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态度责任: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2.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3.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搬水体验活动。
1.游戏导入(教师出示四大桶矿泉水,请一个学生上台搬动矿泉水。
)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玩一个游戏,讲台上有4桶矿泉水,老师想请一个大力士搬动这四桶水,谁愿意试一试?(预设:搬不动或者特别费力。
)师:搬得动吗?有什么感受?(预设:很难搬动,太重了)
用搬运桶装水的游戏导入,现象直观,具有冲击力,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重物的力量,与接下来金字塔的巨石形成对比。
2.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搬动四桶水就已经很费力,在4500年前,有一个地方的劳动人民也面临着这样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就像我们今天搬运桶装水一样,费时更费力,但他们那个挑战要艰巨得多,这个挑战是什么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穿越回这个地方——古埃及,我们一起来见识这个挑战。
我们知道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字塔的每一块巨石平均重2.5吨,相当于208桶矿泉水,如此重量的巨石,与地面存在着巨大的摩擦力,古埃及人是如何克服摩擦力运输的呢?在埃及法老的墓中,有一副壁画,描绘了172个工人拉着雪橇式的木筏搬运巨石的场景,雪橇法拉巨石究竟需要多大的力呢?摩擦力与运动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模拟金字塔的运输场景。
创设金字塔建造情境,模拟古埃及人建金字塔的过程,以桶装水的实际数据与巨石类比,仿佛置身真实的情境中,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使课堂更具趣味性。
二、探索:
对比实验:“雪橇法”拉巨石和“圆木法”拉巨石
[材料准备:硬纸盒、钩码、木板、滑轮、筷子、棉线、托盘、垫圈、剪刀、实验
记录单]
师:假设纸盒代表雪橇,巨石放置在雪橇上,请同学们想一想,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拉动这些石头?你怎样测出拉力的大小?(预设:用垫圈代表人,垫圈数量越多,拉力越大。
)
师:我们以垫圈代表人,试一试直接拉动巨石需要多大的拉力。
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
(预设:纸盒当重物架,3个50g的钩码绑在一起当作巨石,用棉线拉,垫圈数量代表力的大小。
)
师:我们发现直接拉动巨石大约需要25个垫圈,如果每个垫圈相当于10个人,那拉动一块巨石需要250个人,这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任务,有什么方法能更省力呢?(预设:使用圆木,垫圈数量比直接滑动时的数量少)
师:我们的埃及劳动人民真是充满着科学智慧,使用“圆木”究竟需要多大的力?是否比直接拉动更省力呢,我们一起动手试试吧。
生:做“圆木法”的实验。
三、研讨:
师:同学们,实验完成了吗?老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展示不同运动方式下的两种实验结果。
师:我们看到使用雪橇直接拉动重物时,使用的垫圈数为......使用圆木拉动重物时,使用的垫圈数为……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圆木法”使用垫圈数更少,说明使用圆木时更省力。
)
师:小结:使用雪橇拉动重物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滑动。
使用圆木拉动重物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滚动。
同等情况下,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小,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此滚动时会更省力。
(板书滑动与滚动,以及摩擦力大小) 模拟金字塔的建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个数来表示拉力的大小。
在这个活动中,以古埃及人建金字塔的事实为例,进行模型搭建与分析,解释滑动和滚动的科学现象,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探究不同运动方式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搬运重物由搬动、滑动到滚动,科学技术始终在不断进步,古埃及人民用滚动的方式前进,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保持探索的科学精神,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为科学的进步添砖加瓦。
【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雪橇法→滑动→摩擦力大
圆木法→滚动→摩擦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