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难点: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3. 参考资料:相关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它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阐述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5. 课后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控制变量法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3.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明白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初步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实验兴趣和问题解决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点1.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
2.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张赛车比赛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赛车为什么可以行驶得很快?(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赛车在行驶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摩擦力?(3)教师进行简单的概念讲解: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摩擦力?2.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和特点。
(2)深入浅出地解释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并与赛车比赛的情景进行联想。
(3)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理解摩擦力的意义和作用。
3.实验观察(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
(2)实验1:将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斜面上,观察物体下滑的速度和距离。
(3)实验2: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进行推移,观察力的大小和距离。
(4)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讨论,总结摩擦力的特点。
4.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20分钟)(1)小组合作,就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
(2)教师给出讲解和指导,对学生不清楚或错误的观点适时纠正。
5.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是什么?(2)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引导。
6.练习与解答(15分钟)(1)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相互讨论和对答案。
7.拓展延伸(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例子能体现摩擦力的作用?(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其他例子,并进行展示。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案例与评析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案例与评析作者:张小迪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2年第03期《运动与摩擦力》为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该课以“怎样减小摩擦力”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真实情境搬箱子费劲,探究滑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和滚动时的摩擦力大小,通过搜集数据证明自己的猜测。
如何搜集可靠、严谨的证据,学生可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合作等环节,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不断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探究实验中明白搜集可靠证据的意义。
一、教学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
本单元的第1课已为本课的探索情境做了铺垫,第1课主要是研究多大的拉力能使重物运动起来,以及用更大的拉力后,重物运动的快慢会怎样变化,本课将研究重点定位至刚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拉力就相当于最少要用多大的力,才能克服摩擦力让小车动起来。
学生弄清楚这个知识点后,在后续的“利用垫圈个数表示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活动中,才会有更好的实践体验。
在四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摩擦力”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不陌生。
但是,对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如何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减小摩擦力等问题还要进行深入了解,因此本课将以此作为学习的起点。
在动手能力方面,垫圈挂法操作对四年级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前课以及实验前强调并演示,指导学生规范进行实验操作。
同時,四年级的学生虽已养成了记录习惯、实验习惯,认真倾听他人发言还有待加强。
二、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认识到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
由真实情境搬箱子费劲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发生在运动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提出产生摩擦的两个条件:①两个物体相互运动;②两个物体接触。
由“摩擦”理解“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学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在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后,联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学的物体的运动方式,分析箱子在地面上的运动方式——滑动。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教案名称:《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性质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2)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摩擦力的概念与性质2.1 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3)摩擦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互动讨论法,让学生在理解摩擦力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3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力的知识;(2)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3)分析摩擦力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4)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解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1 教学内容(1)摩擦系数的概念;(2)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3)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实验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3 教学步骤(1)讲解摩擦系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摩擦系数与摩擦力、正压力的关系;(2)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演示摩擦系数测定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4)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测定摩擦系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第四章: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1)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3 教学步骤(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重要性;(2)分析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课堂内容。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体在运动中遇到的摩擦力的概念;2.掌握摩擦力的判断方法;3.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相关性;4.学会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
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中遇到的摩擦力,并激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2.摩擦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和图示,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3.摩擦力的判断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亲身体验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并引导学生总结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例和图示,向学生解释摩擦力大小和物体接触面积、物体质量、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关系,并向学生讲解摩擦力的方向;5.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通过示范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加速、减速或保持匀速运动。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曾经见过或听过的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和实例,如开车时跑胎、推车时感受到的摩擦力等;2.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和实例中是否存在摩擦力,以及摩擦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步骤二:引入概念1.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摩擦力,并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2.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与学生讨论摩擦力的作用。
步骤三: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1.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步骤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1.通过图示和实例,向学生解释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积、物体质量、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关系;2.向学生讲解摩擦力的方向,并通过图示加以说明。
步骤五: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1.示例一: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加速;2.示例二: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减速;3.示例三: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保持匀速运动。
反思:1.教学设计中引入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示范活动,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设计中重点讲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判断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了摩擦力的作用;3.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4.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如何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5.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与合作,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 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润滑剂条件下摩擦力的变化。
4. 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调整压力、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和使用润滑剂等方法来控制摩擦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摩擦力的作用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摩擦力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防滑、轴承润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如航天器返回舱与大气层的摩擦。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压力计、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板材、润滑剂等。
2. 教学课件:包含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增大减小摩擦力方法等内容。
3. 课外阅读材料:关于摩擦力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科普文章。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课程背景与目标•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 3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生活中的摩擦力《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01过程与方法目标0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03教材分析与处理强调实践性跨学科性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难点与疑点解析难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两者产生条件和特性有所不同,学生易混摩擦力是否总是阻碍物体运动?解析:摩擦力有时是动力,有时是阻力,取疑点010405060302拓展资源推荐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情境导入提问导入向学生提出与摩擦力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什么是摩擦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验二探究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让学生分别用滑动和滚动的方式移动同一物体,感受两种摩擦力的不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一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变量,观察并记录滑动摩擦力的变化。
实验三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使用润滑油、改变接触面形状等方法减小摩擦力,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环节:实验设计与操作总结环节:知识归纳与提升思维提升知识归纳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自行车链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升华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启发思维03020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分组合作明确任务交流分享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互动软件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观察不同物体在光滑和粗糙表面的运动情况,记录现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摩擦力的概念;(2)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表现;(2)通过实例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课堂上,对于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一、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它是在学生熟悉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成立起有关摩擦力的科学概念,探讨阻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探讨科学的爱好。
二、学生情形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观看和实验技术,大体把握了科学探讨的方式,加上此前了解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学会了测量力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悉较抽象的摩擦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二、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滑腻程度有关:表面越滑腻,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进程与方式:一、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二、推测、设计实验查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如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准实验、依照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用实验查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如实验五、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新旧轮胎的对照、新旧鞋底的对照。
(让学生说说什么缘故会磨损花纹)。
汽车在路面上行驰,人走路都会跟路面产生摩擦,这是什么缘故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板书课题)【设计用意】:从生活入手导入新课,不仅容易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咱们身旁。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一、什么是摩擦力。
请同窗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拖动,体会一下手有什么感觉?用了多大的力?把手离开桌面做一样的运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对照一下,两次使劲大小有什么不同?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汇报:师小结:噢!原先是你的手在桌面上拖动时,有一种力在阻碍你运动呀!咱们把这种力就称为摩擦力,那你们明白科学家对那个力是怎么下概念的吗?课件出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滑轮组、钩码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自行车刹车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
2. 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摩擦力的作用,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汽车刹车系统、轴承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摩擦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①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②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过程与方法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②推测、设计实验,检测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③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一个、塑料盒子一个、钩码一盒、桌面、毛巾教师演示材料:和学生同样的材料四教学流程五教学反思本堂课失误处:1.实验报告单没有及时出示,计划中是在学生猜测结束后,立马出示实验报告单,学生根据报告单要求进行实验计划的设计,再汇报讨论。
而实际教学中是在讨论后实验前才出示。
2.温馨提示忘记展示。
失误原因分析:前后两堂课的教学材料有所改变,第一堂课没有实验报告单,第二堂课前匆忙印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又把它遗漏。
同时,导入过程中学生提出放置在桌上的课本存在静摩擦这个问题,教师花了较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时间上没有把握好还使得教师本身产生了不顺的情绪,影响了后面的教学。
本堂课设计不合理之处:1.实验过程安排不合理,如叶老师所建议的两个实验最好不要一起设计一起实验,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
2.实验数据分析表设计不合理,对比不够清晰。
由于以上的失误及不合理设计使得教学时间更加紧张,本来安排的知识应用环节不能展开,使整堂课的结构不够完善。
此外,导入上还得再动点脑筋,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力。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重力、弹力、反冲力,并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了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同时学习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而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有关摩擦力的科学概念,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本课的知识也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应用运动与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盒、钩码、砂纸、实验设计单、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一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轮胎和旧轮胎对比,你发现轮胎的纹路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2.学生观察发现:新轮胎的表面有些微小的凹凸不平的花纹,旧轮胎受到了严重的磨损,花纹被磨掉了很多。
3.教师引导:汽车在运动时与地面接触,这些凸起的花纹会与地面互相碰撞并破坏,从而发生摩擦,同时也就产生了摩擦力。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课堂教学,聚焦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索活动一:物体运动与摩擦力1.教师介绍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我教学了《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课堂上学生与老师配合得较好,学生发言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体现,是一堂自我感觉比较成功的科学探究课。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1、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中我首先出示新旧鞋子图片,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
在认识摩擦的现象时,我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来回拖动,让手在空中拖动,回忆手在水中拖动来感知摩擦力。
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强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各种物体(盒子的重量、表面光滑程度不同)运动时的摩擦力。
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首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导学生梳理整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也可能与运动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还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再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两个主要内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摩擦力大小与运动物体本身的重量的关系。
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由学生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实验计划。
本课中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学生设计实验前,先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让孩子们认识实验桌上面的实验材料钩码、测力计、有钩子的盒子、砂纸等,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和身边的材料来设计实验、制定探究计划。
《运动与摩擦力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运动与摩擦力》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物体的运动和摩擦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物体会运动,有些物体却停在原地?为什么我们行走时要穿鞋,而不是光着脚?这一切都与运动和摩擦力有关。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关于运动与摩擦力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进修目标1. 了解运动的基本观点和运动的判定条件。
2. 掌握摩擦力的观点、种类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三、进修内容1. 运动的定义和判定条件。
2. 摩擦力的观点和种类。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四、进修重点和难点1. 运动的判定条件。
2. 摩擦力的种类和影响因素。
五、进修过程1. 运动的定义和判定条件- 运动是物体相对于某一物体或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点或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 运动的判定条件: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
2. 摩擦力的观点和种类-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的阻力。
摩擦力是因为两个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的不平整而产生的。
-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互相接触但未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互相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摩擦力的大小受到物体表面间的粗拙水平和压力大小的影响。
表面越粗拙,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
六、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例子,诠释其中的运动和摩擦力的干系。
2. 请同砚们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运动的定义和判定条件,摩擦力的观点、种类和影响因素。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与运动和摩擦力相关的现象,通过进修物理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让我们在以后的进修和生活中,继续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吧!。
《运动与摩擦力》课后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课后反思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讨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同学依据材料来自行设计试验、检验推想。
第三、讨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一、将抽象知识生活化,表达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同学不了解,我采用了分步教学的方法。
首先,我从生活中的事例入手,给同学看两组生活中的照片〔新旧鞋底和新旧轮胎〕,立足于同学的生活,建立“摩擦”概念。
然后通过把手按在桌面上往前推的活动引导同学通过感受认识“摩擦力”。
激发同学爱好,让同学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
二、汇总试验数据,表达“证据意识”结论得出要通过试验数据作为依据。
所以,同学试验是重点,但试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
我在教学时把同学三次测量的数据都进行汇总,在汇总表上进行数据的分析,这有利于进展同学运用数据说明和推理的技能,形成“证据意识”。
当然,在汇总全部数据的同时,也发觉了一组“另类数据”〔其中有一组在光滑的表面测得的摩擦力反而比在粗糙表面测得的摩擦力大〕,这当然也是一组不容忽视的证据,我没有轻易批判和否认,而是引导同学对这组另类数据进行分析,鼓舞这一小组通过多次试验,找出更多的“证据”来判断是否正确,很好地爱护了同学的探究热忱。
三、个人-小组-班级,表达思维的.阶梯性这堂课试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分析、结论的得出我都试图让同学的思维经受一个从“个人—小组—班级”这样的过程。
学校科学课讲究合作,但合作是基于个人独立思索的基础上的。
就拿“摩擦力大小和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举例:我已经将全班数据在黑板上进行了汇总,那么径直看着这9组数据说说我们的发觉就似乎变得很有劝服力。
但是那样,发觉结论的可能就是最早发言的那几个同学,其他同学可能还没来得及思索就被迫接受了,长此以往,他可能他们就可能对“思索”渐渐失去爱好。
【K12学习】《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毛巾。
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前老师想请问一下大家,我这样测出来的读数是什么力啊?,那这样呢。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刚才说的对不对。
认识摩擦1、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也都可以通过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出示轮胎的图片)这里有新旧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仔细观察一下,轮胎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是如何造成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两种设计,两种效果。
《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教材上涉和了二个学习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两个内容之间有一定的结构联系。
我从同学的学习经验——“用橡皮擦擦字”入手引出摩擦现象,再设计将手按在桌面上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同学感知摩擦力,并且知道摩擦力不只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的大小有时不同,因而引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让每组同学对三个因素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方案——交流展示——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结果花了30分钟左右的时间才完成课时内容,教学反思:三个因素看起来同学都研究了,但费时不少,若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每个实验可能都成了蜻蜓点水。
我想:何不让同学自身来选择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重点设计、交流、实验。
这样同学学会了其中一种,举一反三,在交流过程中领会了其它两种,同时在课堂上没有出现无人研究的因素,同学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更为周全,更有深度,尤其是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研究。
通过第二次的教学,同学对对比实验的方法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根据实际准备活动资料,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我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尽量从生活中寻找资料,进行加工处置,这一方面希望同学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资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科学从生活中来”。
另一方面使同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溢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同学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由于活动资料准备得十分充沛,同学们想出的方法绝大多数都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
资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同学的需求,尊重了同学的个性,开发了同学的思维。
3、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合作性学习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学习方式。
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活动开展,要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同学的选择,让同学根据不同推测意见来分组,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资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同学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
《运动和摩擦力》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4.出示实验步骤,布置学生实验。
5.汇集实验数据,听取学生汇报并评价。
6.小结: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学生
活动
(一)(学生汇报测出的数据,看数据),学生讨论, 提出假设。
(二)1.学生猜测说说自己的理由。
2.学生小组内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法。
4.出示实验步骤,布置学生实验。
5.汇集实验数据,听取学生汇报并评价。
6.小结: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三)同法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自己完成这一实验。)
1.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2.出示实验材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要使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克服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重量大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
对科学产生兴趣,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师:当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慢慢开始拉动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的大来后,我们要保持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读出读数。读数时视线和指针相平。
学生
活动
1.学生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设计控制变量,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运动与摩擦力》
《运动与摩擦力》课堂实录与反思【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推手掌”的游戏。
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首先将手掌紧紧地贴着桌面,然后用力向前推动。
你们感觉到什么?生:感觉到桌面很光滑。
生:有防碍。
师:我们的手掌在桌面上拖动的时候,的确受到一种防碍的力,我们就把这种防碍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板书:摩擦力)师:现在再请同学们将手掌离开桌面,在空中向前推动,此时此刻,我们的手掌和桌面还会产生摩擦力吗?为什么?生:不会产生摩擦力,因为我们手掌没有接触到桌面。
师:你说的真好!现在再请同学们将手掌静静地贴在桌面上,不运动。
这时候,你们还能感受到摩擦力吗?为什么?生:不能感觉到摩擦力。
因为我们的手没有运动。
师:也就是说,要想让我们感觉到摩擦力,我们必须怎样做?生:让手运动起来。
师:你真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运动与)【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轻松地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师生合作,实验探究(一)感知摩擦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游戏,谁能告诉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摩擦力?生:在运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摩擦力。
生:要有运动,还要有接触物。
师:你真棒!大家为他鼓鼓掌!我们把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的时候,它们的接触面就会产生摩擦力。
(课件出示)师: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活动也会产生了摩擦呢?谁和谁产生摩擦力?生:汽车开动的时候,轮胎和地面产生摩擦力。
生:我们在走路的时候,鞋底和地面产生摩擦力。
生:我们写字的时候,笔尖和纸产生摩擦力。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摩擦力的大小能测量吗?生:能。
【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
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毛巾。
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请问一下大家,我这样测出来的读数是什么力啊?,那这样呢。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刚才说的对不对。
认识摩擦
1、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也都可以通过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出示轮胎的图片)这里
有新旧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仔细观察一下,轮胎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是如何造成的。
2、说的真好,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
3、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
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
1、看来摩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我们真正了解摩擦吗?
2、感受摩擦力认识摩擦力。
我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感觉用了多大的力?把手离开桌面做同样的运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对比一下,两次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那手放在桌面上不动感觉得到摩擦力吗?
3、通过刚才的自己的感觉,大家说一下,怎样才算有摩擦?
4、你真善于思考!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个阻碍运动的力,我们叫做摩擦力。
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了解摩擦力
.感受认识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以前学过,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请问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其实摩擦力也可以用这种工具来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当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慢慢拉动运货小车时,测力计的计数就是它所受到的摩擦力,在测量摩擦力前要先把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位,测力时,要让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特别应注意,你的测力计不能偷懒,倚靠在桌面上,也不能淘气,向高处跑,一定要与被拉动的物体相平。
下面我们来用测力计测一下我们的运货小车装运钩码时受到的摩擦力。
要求大声地读出你的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快。
学生动手测试,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三、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1、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大家都测出了摩擦力。
请各组派代表说出你们测量的摩擦力是多少?
2、很好,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3、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4、你们真善于思考总结。
你们的猜测都有着一定道理,那他们之间可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想探究吗?
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摩擦
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吧。
老师可先提醒大家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我们应让我们得到的数据形成对比,想想应该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完成这个实验呢?
2、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方案。
3、你们真可称得上是小小科学家,想的都很周到。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老师给予大家一些提示,请看大屏幕。
如果有时间,你们还可以选择其它的接触面,比如地面,桌面来进行实验,填写在第三行。
你们会做了吗?实验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当你们完成实验后,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好不好?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是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大还是小。
也就是说,每一个小组都是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吗?
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1、现在我想问一下,你们小组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这个数吗?同样是光滑的接触面为什么摩擦力不一样呢?接触面粗糙时。
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不是也不同呢?这是为什么呢?
2、如何证明被测物体重量与摩擦力的关系呢?
3、指出1-2个学生说出实验方法。
老师听明白了,是
这样做对吗?让学生看大屏幕的提示。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学生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被测物体物体重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被测物体物体轻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
6、你们的实验很成功,数据也很准确,得到的结论很清楚,老师为你们的精彩表现而折服。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的关系。
总结板书。
2、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离不开摩擦力,摩擦力有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怎么办呢?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要加以利用,有害的我们就要加以防止。
3、为了检验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出了一些题,看看你们能解决吗?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一、摩擦力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三、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运动和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5课。
在前几课中,学生们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
因此,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
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在课堂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知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观察轮胎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激起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2.感知摩擦力、测量摩擦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体验摩擦力,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什么是摩擦力。
出示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然后指出,摩擦力不仅能感受到,它的大小还是可以测量的。
将如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指导,并演示。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首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
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然后选出两个猜测进行研究。
记录单填写易到难。
4.总结延伸应用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对课进行小结,然后出了个个小检测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整堂课,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激情,这样整个课堂显得缺少一种激情。
适当的评价会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但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也较少,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汇报后,老师没有及时跟上评价,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在小组合作中更加注重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做到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小组汇报的同学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