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武夷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关系
武夷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10046,严瑛)摘要:地处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而武夷山经济发展状况怎么样呢?这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关键字:自然,经济,旅游业,茶业1 研究区域概况: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江西省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
地理坐标为:北纬27°32′36″~27°55′15″;东经117°24′12″~118°02′50″。
以丹霞地貌为主。
从纬度上很容易看出,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据统计境内1957~1980年,24年平均气温17.0~18.4℃。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7℃。
平均年温差15.8~20.9℃。
城关点平均气温年际间变化不大,最高为1961年18.4℃,最低为1976年的17.2℃,相差仅1.2℃。
极端最低气温-8.1℃,出现在1973年12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40.4℃,出现在1971年7月25日。
在武夷山屏障作用下,隆冬的武夷山市比同纬度地区平均气温约高2℃。
在武夷山市境内海拔400~700米之间,由于逆温作用在冬季形成一条“暖带”,使这一地带冻害较轻。
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形成各地气温差异很大。
中、南部河谷盆地年平均气温在17.9~18.1℃之间,中山区、黄冈山年平均气温仅8.4℃。
温度垂直递减率为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减低0.49℃。
从降水上看,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早霜10月份,终霜3月份,无霜期253-273天,平均雾日达120天,随海拔高度增加年照日数递增率为21.3小时/百米,年降水量递增率为44-54毫米/百米。
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
湿润的中亚热带气候,加之丘陵为主的地形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武夷山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武夷山生态茶园品质和产能分析
武夷山生态茶园品质和产能分析武夷山市茶叶生长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加上武夷山茶农精湛的制茶工艺,使其品质特征形成特有的色、形、香、味.韵。
但是,在武夷山市境内,各生产茶叶的地点不同,其茶园土质,海拔高度,周围小气候等自然环境不同,生产的茶叶品质存在较大差异。
1武夷山景区内茶叶及品质武夷山悬崖绵旦,岩头兀突,烂石沃土,气候温和,且泉质清冽、云气绝佳;从山顶到山脚,山坑、岩壑间到处都有种茶,其主产地有马头岩,天心岩,慧苑,竹窠,碧石,九龙窠,燕子窠,御茶园,水帘洞,玉花洞,桃花洞,佛国,桂林,三仰峰等等。
武夷山茶叶花色品种很多,有武夷水仙,肉桂,梅占,毛蟹,大红袍,铁罗汉,奇种,奇兰,黄旦等品种,武夷山各个岩,各山坑,山壑的茶叶其品质都有一定差异,但从总体品质上看,优质内山(指景区内)水仙具备以下特征:色泽青翠黄绿,油润有光,具“三节色”;外形条索肥壮坚结,叶端折皱扭曲,为“晴蜓头”;香气浓郁清长具果香,滋味浓醇,收敛性强,回甘好,具有特殊的“岩韵”,叶底肥嫩明净,绿叶红镶边。
2 武夷山(景区)为中心其东北方向的茶园及品质与武夷山交接,在环绕武夷山公路沿线上生产茶叶的村庄有历屯,关庄,太庙,自岩自然村。
这一方向的茶园从土质上看有三种,紫色土、砂砾土,黄土。
从海拔高度上看,有高山茶园和平地茶园。
决定了其茶园所产茶叶的品质。
具体而言:历屯所产茶叶与内山茶比较接近,只是滋味没有内山茶浓厚,而显得醇和,收敛性略差,香气持久性比内山茶弱,岩韵没有内山茶明显。
历电产洲地上的茶叶香气较低,滋味醇和、顺口、外形粗壮较松。
关庄、太庙、白岩大部分茶园与九龙山江墩,黄龙茶厂茶园白然环境相似其品质也接近。
财政部门将这些地方所产茶叶定为半岩茶,但其品质要比历屯茶叶差。
其品质特征体现为:色泽乌油润,香气高但香型与内山茶不同,滋味浓带苦涩。
不具备岩韵,汤色澄黄明亮。
樟树村,武夷山良种附近茶园所产茶叶,具有一定“岩韵”不足之处是回甘差带苦涩。
武夷山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武夷山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部,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这里的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自古以来,武夷山的茶叶就以优质而著称,成为了热爱茶文化的人们追逐的对象。
武夷山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
据传,当时一位名叫张君山的僧人发现了武夷山茶叶的独特风味,并将种植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
自此以后,武夷山的茶叶产业开始兴盛,茶农们通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工艺。
武夷山茶叶的种植采用了传统的红岩茶树种植方式。
这种种植方式要求茶树的生长环境具备一定的海拔高度、山坡度和日照时间。
茶树栽种在石壁上,不仅可以利用石壁的微气候,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同时,茶树的根系和茎叶可以通过岩石中的微量元素吸收,使得茶叶呈现出独特的岩韵风味。
武夷山以其独特的岩韵风味而闻名于世。
岩韵是指武夷山茶叶中独特的矿物质味道,这种味道来源于茶树吸收的岩石中的微量元素。
岩韵风味醇厚浓郁,茶汤清澈明亮,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武夷山的茶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而备受推崇,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武夷山的主要茶叶品种有大红袍、水仙、铁观音等。
这些茶叶每年都会经过严格的采摘和制作工艺,保证了其优良的品质。
茶叶采摘一般在清晨进行,选取茶园中的嫩芽和嫩叶,这些嫩芽嫩叶饱满富有活力,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氨基酸,是制作高品质茶叶的关键。
制茶过程包括杀青、揉捻和烘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留茶叶的原始风味和特性。
除了白茶、红茶和乌龙茶,武夷山还以岩茶和寿眉茶而闻名。
岩茶是武夷山的代表茶叶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岩韵风味和多种生长环境的特点而受到茶叶爱好者追捧。
寿眉茶则是武夷山另一种重要的茶叶品种,它外形紧细、色泽褐黄,茶汤橙黄明亮,口感甘醇回甘,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武夷山的茶叶以其醇厚的岩韵风味和优质的品质享誉全球。
浅析武夷岩茶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L üs e n o n g c h a n p i n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之极品,也是闽北乌龙茶的代表,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岩茶生长在武夷山独特丹霞地貌内,经过传统的栽培、制作加工等工艺而形成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即“岩韵”。
其味甘泽而气馥郁,叶缘朱红,叶底软亮,具绿叶红镶边之特征,茶汤金黄或橙黄色,清澈明亮,滋味浓而醇厚,鲜滑回甘,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前人盛赞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武夷山不独以山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
名山名水出名茶,说明好茶与良好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一、武夷山地理位置及地貌1、武夷山地理环境概况武夷山地处福建北部地区,地处东经118度、北纬27度附近,平均海拔达六百多米,是属中海拔地区。
境内东、西、北部重峦叠嶂,群山环抱,中南部较为平坦,是山地丘陵区,属于中亚热带地区。
九曲溪横贯东西,最高的海拔达到750公尺,而最低处则不到200公尺,地形较为复杂,地质是属于典型的丹霞地形。
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美誉。
2、不同地形地貌造就了不同品质的茶叶所谓“岩韵”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地形地貌使茶叶具有不同的品质,从而形成不同的“岩韵”。
所谓正岩茶,生长在武夷岩茶的三坑两涧之中,岩韵明显品质上乘。
半岩茶则是生长在三坑两涧之外、九曲溪之间的武夷岩茶,其品质略次于正岩茶。
而生长在黄泥土中的溪边洲茶,品质则明显低于正岩茶和半岩茶。
产地属于洲茶以外地区的“武夷岩茶”因品质与上述三种茶有着较明显的区别,且没有“岩韵”,归属于武夷山当地人所说的“外山茶”。
一般将正岩茶和半岩茶的生长岩区称为名岩区,将洲茶的生长岩区称之为丹岩区。
从地质学研究结果来看,正岩区属于丹霞地貌,而半岩区则属于丹霞和河谷地貌过渡区,洲茶区则属于河谷地貌。
二、武夷山气候条件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形成武夷岩茶优异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气候条件是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
气候因素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温湿度等方面,且不同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作用,是导致不同岩区武夷岩茶品质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福建武夷山茶园
福建武夷山茶园福建武夷山茶园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这片茶园不仅以奇峰秀水而闻名,更以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培育出了世界闻名的武夷岩茶。
本文将为您介绍福建武夷山茶园的概况、香韵和文化底蕴。
一、茶园概况福建武夷山茶园占地面积广阔,茶树种植广泛。
茶园的地形多山地,有的山峦连绵不绝,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同时,茶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茶叶的品质因此得以保持和提升。
二、茶叶香韵福建武夷山茶园以生产武夷岩茶而闻名于世。
武夷岩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半发酵茶。
这种茶叶的制作工艺独特,采用了特殊的发酵和烘焙技术,使其产生了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在品茶过程中,人们往往能感受到其独特的岩韵和果香,回味无穷。
三、茶文化底蕴福建武夷山茶园承载着悠久的茶文化底蕴。
茶叶种植和制作技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使得武夷岩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园内还有许多茶文化的遗址和古建筑,充满了历史韵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同时,福建武夷山茶园也是茶艺师和茶叶爱好者的天堂,他们可以在这里沉浸在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中,感受茶道的魅力。
四、文化交流与旅游观光福建武夷山茶园是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茶文化节和茶叶展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爱茶人士。
这些活动为茶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福建武夷山茶园也是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之一,旅客们可以欣赏到茶园的美景,品尝到正宗的武夷岩茶,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五、茶园的未来发展福建武夷山茶园在茶叶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茶叶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茶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福建武夷山茶园将继续加强茶叶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升茶叶品质,拓宽茶叶的产业链,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福建武夷山茶园作为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茶叶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茶园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承载着悠久的茶文化底蕴。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作者:吴灰全万瀚仁周萌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12期摘要:利用武夷山市多年气候观测资料,对武夷山市茶叶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武夷山市茶叶生长期光、温、水等气候因素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发育。
由于受季风气候不稳定性影响,低温冻害、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是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不良因素,应加强科学管理,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促进茶产业发展。
关键词:茶叶;气候条件;影响分析;生产建议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1 武夷山茶叶生长期的气候条件分析1.1 温度茶叶属喜温植物,处于N16°~20°的茶区茶树为全年性生长,N20°~30°地区茶树长季节性生长,N30°以北地区的茶树为短季节性生长。
当日平均气温≥10℃时,茶芽萌发,升至14~16℃时茶芽伸长,展叶。
新梢旺盛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7~25℃,在15~25℃范围内,温度越高新梢生长量越大,温度偏低,则光合作用弱,茶叶生长缓慢,产量低,但叶芽幼嫩,富含有效化学成分,品质优良。
温度>25℃时,茶芽生长快,产量高,但易老化,纤维素多,茶叶品质差。
茶叶生长期间,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武夷山市位于N27°27′~28°04′,茶叶为季节性生长。
当地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递减0.44℃,同高度下,南坡较北坡偏高0.5~0.7℃,境内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0~18℃,全年≥10℃的有效积温为5000℃以上,均可种植茶叶。
1年中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7.1℃,3月中旬~4月下旬气温回升较快,4~11月平均气温在13.9~27.7℃之间,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3.0℃,7、8月份气温为全年较热月,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7℃、27.2℃,除7、8月武夷山气温偏高对茶叶生长有一定影响外,其余6个月份气温均适宜茶叶生长。
浅谈武夷山茶区土壤条件对武夷岩茶品质形成影响
2019年第06期综述武夷山地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铸就了所产之茶的优良品质。
武夷茶区是乌龙茶茶区重要的一个分支,武夷岩茶属乌龙茶品类,是我国茶叶体系中一个特殊类别,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唐代徐夤诗云:“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岩茶之“岩韵”,高度概括了岩茶在滋味和香气上的独特风格。
武夷岩茶品质的形成因素很多,从茶园管理到加工工艺甚至泡饮技艺,涵盖种植品种、栽培技术、施肥灌溉、鲜叶采摘、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
但是无可复制的就是茶原料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包括地理地貌、土壤、降雨、光照、温度等条件。
本文聚焦土壤条件视角,综合阐述土壤环境对武夷岩茶品质形成的研究,以期为武夷茶区茶园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武夷岩茶产业发展助推。
1武夷茶区概述武夷山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以其碧水丹山、群峰竞秀、沟谷纵横闻名于世,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
武夷山境内气候温和适宜、年降雨适量、云雾弥漫,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理想的水热气光条件,赋予了极佳的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2006年颁布实施的国标《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武夷山茶区定义为武夷山市所辖行政管理区域的2078平方公里范围以内[1]。
武夷茶区范围之广,茶区内又因不同“山场”而有所划分,“山场”因不同的地质地貌而有所区分。
武夷岩茶独特“岩韵”风味因产地的不同,韵味表现不同,品质也有所差异。
目前普遍认为“岩韵“纯正与否与茶树生长的山场有较大关系。
传统上武夷岩茶茶区划分为正岩区、半岩区、洲茶区[2,3],这种划分方式是武夷茶人和消费者的普遍认知,正岩区指的是武夷山核心地带,著名的三坑两涧地区以及九龙窠等,该地区土壤水肥条件优越且富含K 、Mn ,因此所产之茶为岩茶之极品;半岩区则主要指九曲溪一带的企山、星村等丘陵地带,是属于丹霞地貌和河谷地貌之间的过渡区域,该区所产之茶较正岩产区而次之[2,4,5];洲茶区以河谷地貌为主,包括祟溪、九曲溪、黄柏溪两侧在内的冲积土洲地,土壤肥力较好,透气透水性较差[6]。
追寻福建武夷山的茶文化
追寻福建武夷山的茶文化福建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这里山峦叠嶂,森林葱茏,气候湿润,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自古以来,武夷山就以其独特的茶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带您一起追寻福建武夷山的茶文化。
一. 茶的起源与发展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饮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我们谈论茶文化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及茶的起源和发展。
相传,茶是由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皇帝发现的。
武夷山作为中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就非常有名气。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种植和制作技艺逐渐完善,武夷山的茶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 武夷山的茶叶品种武夷山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各种优质的茶叶品种。
其中,武夷岩茶是最著名的茶叶之一。
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和浓厚的花香而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此外,武夷山还产出大红袍、水仙等多种名优茶叶,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
三. 武夷山的茶文化传承茶文化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传统。
在武夷山,许多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茶叶制作技艺,并将其代代相传。
传统的茶叶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茶叶、晒青、揉捻、干燥等多个环节,需要经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武夷山人民对茶叶的传统制作技艺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才能保留茶叶的最佳风味和品质。
四. 茶道文化的传承茶道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中国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武夷山,茶道文化被视为一种生活的艺术,通过茶叶的品味和制作过程,传递出一种平和、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
在茶道中,注重礼仪、尊敬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被追求和弘扬。
茶道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和表达。
五. 武夷山的茶旅文化茶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业的结合。
武夷山作为茶叶的重要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武夷山旅游,不仅是为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是为了品味茶叶的独特风味和参与茶叶制作的过程。
关于武夷山武夷岩茶的山场及三坑两涧
关于武夷山武夷岩茶的"山场"及三坑两涧关于武夷山武夷岩茶的"山场"及三坑两涧所谓的山场,主要表现在土壤和微域小气候两个方面,事实上任何一种茶都受山场的影响,只是相比之下没有武夷岩茶那么大而已,武夷岩茶(Rock Tea)因岩而得名,可见撇开山场来谈岩是不现实的。
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形成:武夷山的山场因素有其复杂的地质原因,大约在8000万年以前,武夷山发生火山喷发再加上后来的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使市区、武夷、星村一带形成一个呈东北方向的短轴盆地,盆地的四周是由火山岩组成盆地的中间形成湖泊。
火山岩风化的含有铁质岩石碎片,随着流水的搬运而沉积湖底。
沉积物中的铁质经过氧化作用变成紫红色,逐渐形成紫红色岩层,这就是正岩土壤的基础。
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湖盆西部凹陷断裂,而其东部则西倾,山顶皆翘首东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或单斜断块山,即现在的常说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
在岩坑中,由于岩崖和森林的遮阴,在夏季茶树承受散射光,在冬季高崖挡住西北的冷风,且尚有终年不断的岩隙流水补充,因此岩坑谷的微域气候更为优越,为茶树的生长提供非常好的气候环境。
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土壤特征:姚月明分别对以竹窠、企山、赤石茶园代表“正岩(紫色砂砾岩)”、“半岩(红色硅铝质土)”、“洲茶(河流冲积黄土)”茶园土壤调查表明,三地茶园的氮磷钾三要素含量相互比例相距甚大,竹窠茶园磷钾高而氮低,赤石茶园氮高而磷钾低,企山茶园位于二者之间;据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调查,凡是“正岩”生长的土壤,含砾量高,质地以轻壤为主,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土壤通风透气适中;而质地较粗粘,含砾量较小的黄土所制出的茶叶的品质则较差。
土壤对武夷岩茶茶叶品质的影响:正岩、外山土壤中的氮、磷、锰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但pH值、钾、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茶叶的品质差异。
从茶叶的生化角度来看,茶叶的品质不但与各生化成分总量有关,也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
福建武夷山茶叶出口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由此知,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茶文化悠久,随着茶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然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茶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
福建武夷山作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茶叶的生产及出口占了不可小觑的份额,对福建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整个茶产品出口具有重大意义。
近几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茶产业链的不断壮大,茶产业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目前,武夷山茶叶在出口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茶叶出口的发展。
各种不稳定因素都会对茶叶出口造成不同的影响。
本文综合运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知识理论,结合武夷山茶叶悠久的贸易历史,以武夷山茶叶为研究对象,从武夷山茶叶的生产、种植、加工及出口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武夷山茶叶的出口概况,在此基础上,指出武夷山茶叶出口存在问题,例如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品牌意识薄弱;出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技术贸易壁垒阻碍等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种植生产质量水平;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对策。
从而实现武夷山茶叶出口份额增大,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福建省;武夷山茶叶;出口贸易引言风景优美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自古以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无比奇特秀美,更因为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
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素有“茶叶王国”的嘉名。
近年来,茶叶产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茶叶产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在一一浮现。
例如企业需要转型升级,茶叶种植技术不佳,次货横行,缺乏品牌,国外需求降低,国际市场被抢占,贸易摩擦频发等。
茶叶产业不仅是武夷山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武夷山的经济支柱。
茶叶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问题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对于茶叶产业的研究少之又少,所能查到的文献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经济稳定发展大背景下,全球化的进程也在持续加快,随着茶文化在全球各地的宣传程度的加深,茶产业进一步全球化具有必然性,这是茶叶生产和市场走向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武夷山中国五岳之一的茶文化圣地
武夷山中国五岳之一的茶文化圣地武夷山:中国五岳之一的茶文化圣地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被誉为中国的五岳之一,素有“奇峰秀水,礼佛众神”之称。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圣地,武夷山吸引了无数茶文化爱好者和游客。
本文将介绍武夷山的茶文化背景、茶叶品种、制作工艺以及茶文化影响等方面,旨在加深对这座茶文化圣地的认识。
一、茶文化背景武夷山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当时,茶叶在武夷山流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热衷的时尚。
武夷山出产的茶叶成为贡品,备受皇室和贵族的青睐。
二、茶叶品种武夷山茶叶以岩茶为主要品种,根据茶叶的发酵程度,可分为乌龙茶、红茶和白茶。
乌龙茶是武夷山最为著名的茶叶之一,其特点是色泽乌润,香气高雅,口感醇厚。
红茶是武夷山另一重要茶叶品种,以其独特的果香和醇厚口感而受到广泛喜爱。
白茶是少见的茶叶品种之一,色泽白皙,口感清新。
三、制作工艺武夷山茶叶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精致严谨。
制作过程一般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环节。
在揉捻过程中,武夷山的茶叶采用独特的手法,使茶叶卷曲成为其独特的形状,增强茶叶的风味。
发酵环节需要精确的控制时间和温度,以保证茶叶的发酵程度和口感。
最后,茶叶需要经过烘焙环节,以去除多余的水分,增加香气和口感。
四、茶文化影响武夷山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深远。
茶叶作为中国的国饮,承载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武夷山的茶文化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远播海外,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享有盛誉。
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为武夷山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旅游资源。
五、茶文化体验来到武夷山,除了欣赏山川美景,还可以亲身体验茶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茶园,亲自采摘茶叶,感受采茶的乐趣。
同时,游客还可以参观茶叶的制作过程,了解茶叶的独特制作工艺。
品茶也是体验茶文化的重要环节,品尝武夷山茶叶的香醇口感,品味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福建武夷山简介
福建武夷山简介福建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被誉为“中国东南第一山”。
武夷山作为中国五岳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因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遐迩。
武夷山地理环境独特,山势险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整个武夷山景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山势陡峭,山高谷深,有许多险峻的岩峰、瀑布和湖泊,北部则地势较为平缓,有着广阔的茶园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址。
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不仅有利于茶叶的生长,也为武夷山的奇特地貌和独特植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武夷山的自然风景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
山上有许多奇特的巍峨山峰,其中以“大岩山”最为著名。
大岩山是武夷山最高峰,海拔达2158米,周围山峰不断,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
此外,在武夷山还分布着许多飞瀑、深潭和幽静的峡谷,这些山水之间的景色碰撞无疑增添了武夷山的神秘与壮美。
武夷山不仅以其自然风光而闻名,还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受到世人的赞誉。
武夷山是中国文人墨客的胜地,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文字。
著名的文人陆游曾在此游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武夷山志》。
此外,武夷山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武夷宫、大金殿和丹霞岩等。
这些古老而独特的建筑不仅展示了古代福建地区的建筑风格,还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演进。
武夷山是中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茶中之王”。
正因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武夷山茶的品质是非常独特和优良的。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以其浓厚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而受到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登上武夷山,品尝当地的茶叶,不仅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还能亲身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
除了自然美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武夷山还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里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特别是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拥有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
2006年,武夷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成为中国第25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的区位分析
2018年第11期综述作者简介:胡卫东(1970-),男,重庆人,本科,教师,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育教学。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3日。
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的区位分析胡卫东(重庆南开中学校,重庆沙坪坝400030)摘要:我国茶叶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其中武夷山之地最有市场认知。
茶文化历史久远,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武夷山茶叶发展对推动我国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在不断扩大,人们开始意识到它所生长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本文讲述了优质茶叶资源的出处,以及优质茶叶生长过程中需所处地理环境与气候,最后,对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的区位进行了分析,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的开发意义。
关键词:茶叶市场;茶文化;武夷山;地理环境我国是出产茶叶大国,不少地区都适合种植优质茶叶,而茶工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运转的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已经达到饱和,茶叶生产模式也已经成熟。
在众多生产优质茶叶的地区,只有武夷山茶最具有研究价值,武夷山区位特殊,是茶叶出产的代表性地区。
1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优质茶叶”四字,不单单是说茶叶品种好,更在于茶叶品种多而精。
有些地区只能生产一种茶叶,而在武夷山这样的宝地,可生产多种优质茶叶。
国人都爱喝茶,从古人开始就对茶叶的口感深有研究。
这使得茶文化能一直延续至今。
茶叶的发展史十分漫长,特别是在武夷山。
武夷山在闽和赣的中间,此地环境十分适合种植茶树,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必要条件,而良好气候是茶树能长出优质茶叶的原因,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发展。
茶叶出产是大多数武夷山人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更替。
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已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据统计,武夷山种植茶叶的地区分布非常广,乡镇地区就超多了14个,村庄就有86个,而且茶叶品种繁多,有280种。
1999年,武夷山地区获得“双遗产”称号,此称号在我国仅有3个,而武夷山成为了第4个。
浅谈武夷山市茶叶的产地与品质
浅谈武夷山市茶叶的产地与品质
彭仲坚
【期刊名称】《福建茶叶》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 武夷山市茶叶生长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加上武夷山茶农精湛的制茶工艺,使其品质特征形成特有的色、形、香、味.韵.但是,在武夷山市境内,各生产茶叶的地点不同,其茶园土质,海拔高度,周围小气候等自然环境不同,生产的茶叶品质存在较大差异.
【总页数】1页(P42)
【作者】彭仲坚
【作者单位】武夷山市茶厂 35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
【相关文献】
1.贵州湄潭云贵山优质茶叶产地岩-土系统元素分配迁移与茶叶品质关系研究 [J], 赵国宣;任明强
2.武夷山市名岩茶业有限公司“大红袍”通过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企业茶叶实物标准样检定 [J], 刘栩
3.不同产地白叶1号茶叶的品质比较 [J], 骆勇华;冯海强;罗列万
4.明代茶马贸易中茶叶的产地及品质 [J], 牛凯
5.基于茶叶感官审评技术浅述各产地黑茶品质特征 [J], 黄静;林海;何畅辉;晏许超;袁芬;彭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夷岩茶自然生态环境与品质
武夷山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名山名茶交相辉映。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不可复制的。
武夷岩茶品质卓越,风格独特,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影响武夷岩茶品质的因素很多,从茶树品种、茶园栽培管理、鲜叶采摘、加工工艺、制茶器具、设备到拼配包装和贮运,贯穿整个茶叶生产和流通全过程。
但是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更是影响岩茶品质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是指与茶树生长发育有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指土壤、光照、温度、水分、地形、海拔和纬度。
此外还有生态环境:植被、微生物、鸟类等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对茶树体内物质代谢的途径有一定的影响,使得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物质成分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有所不同,与岩茶品质有关的许多化学成分诸如氨基酸、咖啡碱、多酚类物质等,都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本文试从自然生态角度出发,探讨自然生态环境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一、自然生态环境与岩茶品质的关系1.土壤及土壤酸碱度对岩茶品质的影响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
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
陆羽《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而且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适宜的土壤,造就出武夷岩茶的优良内质。
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贡献给人们以独特的“岩骨花香”,武夷岩茶独有。
在适宜的pH值4.5~6.5条件下生长的茶树,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强,呼吸消耗相对较弱,同时对养分物质氮、磷、钾的吸收能力较强,所以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较多。
茶多酚是糖类物质经代谢转化而形成的,因此,pH 值适宜,光合作用产物糖类含量增加,儿茶素、茶多酚含量较高,而在不适宜pH条件下,含量明显降低。
2008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
2008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第一篇:2008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为摸清我市茶产业现有状况,科学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决策茶产业发展大计,做大做强“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茶业资源普查工作。
茶业局从2008年4月开始,牵头组织林业、统计、农业等部门对现有茶山分布、面积、品种、产量等情况以及茶企业(作坊)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商标、是否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否获QS证书、是否办理工商执照、是否办理税务登记、加工能力、年产值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
普查工作于12底结束,历时9个月,共组织市乡村干部及熟悉当地茶山茶农500多人。
现将普查情况报告如下:第一章茶业发展的地理环境概况一、基本情况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南麓,闽赣交界处,素有“碧水丹山”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地跨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
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邻,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
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
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武夷山市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
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
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5月,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
1984年,武夷岩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3月,武夷岩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 获准注册证明商标;2003年2月,武夷山市获文化部授予的“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5年11月,武夷山市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6年5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母树大红袍茶叶典藏国家博物馆;2008年9月,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2008年9月,“武夷山大红袍” 证明商标获省著名商标。
乌龙茶的老茶很珍贵,遇到也很难│记2008年真枞水仙
乌龙茶的老茶很珍贵,遇到也很难│记2008年真枞水仙福茶之心茶觉先生,食茶交友。
关注水仙,是一种乔木型茶树种,适合多年生长,而武夷水仙系半乔木状,树势高大,枝干直立,主干粗大,身姿壮硕,树冠展开面积大,所以老枞水仙的叶片,叶片阔大,脉络清晰。
叶色浓绿富有光泽,叶面平滑富草质,叶肉特厚。
水仙茶香气浓郁芳芬,颇似兰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即“三红七青”,足火水仙,水顺滑,较稠厚,喝去炭火香中带清凉感,回甘快。
2008年中茶海堤牌真枞水仙 | 实拍图像这款2008年真枞水仙,由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品,外观纸包装,一包125克,富有古老茶文化的气息,像这种土法包装茶叶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它以福建武夷山优良水仙品种为原料,树龄久,系为真正的老枞。
其树干粗壮,根部扎得越深,吸收的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会越来越丰富,也会更加耐泡,其香气高,“岩韵”显,滋味醇厚且丰富,明显有滑爽感。
树龄已有了一定的年岁,喝一喝,便能品到那口爽快的“枞味”,那是漫长时间中沉淀下的宝藏。
2008年中茶海堤牌真枞水仙 | 实拍图包装纸没有老化,干茶色泽明显转变,但闻起来没有杂味,甚至还能闻到丝丝的木质香。
入水冲泡,茶汤第一口的感受是醇厚,太顺滑了,跟喝老酒一样柔顺,这是经过时间沉淀转化而来的口感。
滋味也很干净,丝毫没有不愉悦的杂味,整体味道还很有力度,柔中带刚四个字来形容不为过,很好喝也很美妙,留下的只有回味,很舒服。
2008年中茶海堤牌真枞水仙 | 实拍图不仅是水仙,事实上整个乌龙茶体系里,要喝到好的老茶都不是件易事。
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乌龙茶是否有老茶一说,它是否具备品饮意义。
一讲到老茶,茶客们想到的是普洱、黑茶、老白茶等等,乌龙茶的老茶却很少被提及,因为乌龙茶香气丰富的特点,给人感觉它适合饮用新茶,即便是武夷岩茶,也只是被推崇要喝“隔年陈”,而不讲多年陈放。
其实早年间乌龙茶是有留老茶习惯的,许多制茶老师傅都曾讲过,以前他们做茶的时候,有老人会让他们留点老茶下来,有保健价值,但这只是少部分留存,不会大批量的存茶,毕竟那时候大家想的还是温饱问题,想的是先把茶卖掉换温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摸清我市茶产业现有状况,科学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决策茶产业发展大计,做大做强“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茶业资源普查工作。
茶业局从2008年4月开始,牵头组织林业、统计、农业等部门对现有茶山分布、面积、品种、产量等情况以及茶企业(作坊)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商标、是否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否获QS证书、是否办理工商执照、是否办理税务登记、加工能力、年产值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
普查工作于12底结束,历时9个月,共组织市乡村干部及熟悉当地茶山茶农500多人。
现将普查情况报告如下:第一章茶业发展的地理环境概况一、基本情况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南麓,闽赣交界处,素有“碧水丹山”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地跨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
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邻,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
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
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武夷山市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
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
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5月,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
1984年,武夷岩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3月,武夷岩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获准注册证明商标;2003年2月,武夷山市获文化部授予的“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5年11月,武夷山市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6年5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母树大红袍茶叶典藏国家博物馆;2008年9月,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2008年9月,“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获省著名商标。
二、农业基本情况武夷山市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1492个村民小组、1398个自然村;至2007年底,全市总户数62458户、总人口22.37万人,其中农户41516户、农业人口15.76万人;耕地面积30.9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9.97万亩,旱地面积0.9538万亩;林地面积318.2万亩,其中竹山面积57.8万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转为以茶、竹、烟、优质稻、食用菌为主导产业,花卉、养殖业加快发展的新趋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安定繁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地貌、土壤、气候、溪流和林业资源等情况全境地貌为山地丘陵区,东、西、北区域是千山万壑,地势险峻,群山环抱,峰谷连绵,溪流迂回;中部、南部地势平坦,河谷山涧盆地众多,构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
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有38座,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最低为兴田镇南岸村,海拔仅165米。
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2 %,海拔500--800米的低山面积占46%,海拔250--500米的高丘面积占30.6%,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面积占11.40%。
全市基岩有酸性岩、中性岩、砂质岩、泥质岩等岩类39种之多,其中酸性岩类13种,中性岩类5种,砂质岩类16种,泥砂岩类10种。
全市土壤有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4个土类;黄红壤有9个亚类24个土属。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其中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60--800米,黄红壤分布海拔800--1900米,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158米的区域内。
全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
全年最热月是7月,平均月气温27.5℃,最高气温月平均值为33.3℃,极端最高气温41.2℃;冬季和早春不太冷,气温多数在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8.1℃,年平均气温18℃。
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916.4毫米。
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初霜日期平均在11月28日,终霜日期平均在2月22日。
全市内水系密布,长短不一的溪河纵横贯穿,水力资源丰富。
主要八条河流分别是东溪、西溪、黄柏溪、九曲溪、汀浒溪、潭溪、崇阳溪和梅溪,其总长度为374.55公里,流域总面积达2931.02平方公里,汇水面积2124.33平方公里。
全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闽浙赣山地常绿种类,半常绿栎类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5.3%。
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
四、茶叶生长环境情况武夷岩茶主产区分布于境内以风景区为核心的周边乡镇;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产区则位于千峰崔嵬,万木葱茏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因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武夷山西北面高拔的地势,群峰阻挡北部寒流,岩茶主产区内的气候特点是温暖、寒暑界限不分明。
崇阳、九曲、黄柏等溪流环绕罗织于峰岩、丘陵间,形成独特的微域气候,山间常年云遮雾绕,空气湿润。
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与谷底岩壑之中,构筑“盆栽式茶园”,长年雨水冲积,使得沟谷土地富含有机质,茶园周边以山为屏,日照较短,多雾而形成大量散射光,既无冻害,又无风害,少虫害,是喜温湿的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是武夷山茶品质优良的有力保证,更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岩韵”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茶业发展的历史沿革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发源地,也是中国红茶发源地。
武夷山产茶的历史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兴盛于宋,元代正式成为贡品。
到了元朝大德六年(即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俗称“御茶园”,从此武夷茶正式成为贡品。
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废贡茶制度,御茶园经历了255年。
明朝中期武夷茶逐步从蒸青团饼茶改为散茶制法,后改进为炒青绿茶;明朝后期,武夷山桐木、星村一带制作出了红茶。
到清朝初期(1717年),武夷山茶农又创新了一种新型制茶工艺——乌龙茶制作工艺(清时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
民国时期,赤石、星村是武夷茶的主要集散地,仅赤石就有茶庄、茶行30多家。
民国前期,武夷茶有所发展,茶叶产量约5000多担,红茶出口量约3000多担。
民国后期,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交通受阻,武夷茶产量减少,外销受阻。
茶叶产量仅130多担,红茶产量更少。
从总体上说,民国时期茶叶生产、销售虽然不景气,但是在科研上却得以机遇。
原先设在沿海福安的福建省茶叶改良场,由于躲避沿海南下日寇的侵扰,于1938年10月,迁往崇安县的赤石,更名为“示范茶厂”,由我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张天福任厂长。
1942年7月崇安示范茶厂被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接管,改名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任所长。
1946年又改由国民政府农林部接管,改名“农林部中央实验所茶叶试验场”,又由张天福任场长,至新中国成立。
此外,蒋芸生、叶作舟、汤成、王泽农、庄任、陈舜年、俞庸器、林馥泉等一批专家孜孜不倦地奉献,取得了重要成果。
如建立品种园、无性剪穗扦插、茶叶成份分析、揉茶机试制、桐木村红茶生产合作组织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
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茶叶产量达3000担。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进行生产、分配,加上困难时期的影响,至1962年,茶叶总产仅2800多担。
此后的十多年,茶叶产量缓慢增加,至1978年底,全市茶山面积只有24600亩,总产量6400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茶业已成为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种资源特别丰富。
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称为武夷菜茶,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由于长期的自然杂交和人为选育,使“菜茶”形成了许多形态及品质特征等各异的茶叶名丛(品种)。
据林馥泉1943年的调查结果,武夷山有名丛(品种)千余种,仅当时武夷慧苑岩茶厂就记录了茶树花名280种。
新中国成立后,经我市几代茶叶科技工作的辛勤工作,现在还较好地保存了70多个名丛(品种)。
在现代茶叶品种科研上,科技工作者多年反复对大红袍进行无性繁育实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成功,1995年经省科委鉴定,确认其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特征,现广为种植,成为了武夷山当家品种。
武夷肉桂也繁育成功,由名丛上升为品种,品质优异,也成为武夷山的当家品种。
我市在保护和发展本地优良名丛(品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良且适宜当地的外来品种,逐步改善品种结构。
二、茶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我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借助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旅游胜地的优势,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2006年开始,持续组织茶企业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深圳、香港、福州等地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促销活动,努力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了茶产业良性发展。
至2007年底,全市茶山面积115473亩,各乡(镇)、街道、场都有种植、加工茶叶,种茶的行政村有86个,占行政村数的74.78%;有种茶农户4398户,占农户数的10.59%;种茶农户比例数为2位数的乡镇有星村、武夷和洋庄(详见武夷山市种茶村、农户情况统计汇总表)。
有茶企业305家(在工商部门注册255家),茶叶加工作坊769家,其中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永生茶业有限公司为南平市级龙头企业;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有145家;通过QS认证的有127家;注册茶业商标352个,其中省著名商标6个,闽北知名商标26个(详见武夷山市茶叶加工企业(含家庭作坊)基本情况汇总表)。
年总产量5161吨,出口1580多吨,全市涉茶产业总产值7.15亿元,其中茶叶生产加工产值4.15亿元;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建立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4个及会员店36家,有大红袍茶叶销售网点3600多个。
第四章茶业资源普查成果第一节全市茶业资源总体情况通过普查统计,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茶山115473亩,其中大红袍32636亩,占总面积的28%;肉桂24210亩,占总面积的21%;水仙48805亩,占总面积的42%;奇种9822亩,占总面积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