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生物学(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学
两栖动物(Amphibian)
1
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就是能在水、陆两种环境中 生活的动物吗?
3
一.两栖动物的定义
• 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 的变温脊椎动物。
• 两栖动物的关键性状: • 个体发育有一个变态过程 • 幼体以鳃呼吸、生活在水中 • 成体主要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
• 弧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 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 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 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 科。
36
37
38
③头骨:
• a.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具两个枕骨髁. • b.眼框周围的膜性硬骨大多消失. • c.颌弓与脑颅为自联式联结(腭方软骨直接与
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 4.水中繁殖,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 5.变温动物,具有休眠习性。
1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不完善性
主要特征
不完善性
1.具五趾型附肢
支持力弱,位体侧
2.成体为肺呼吸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3.皮肤初步角质化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幼体单循环
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态
椎、荐椎和尾椎,成体的脊索完全消失, 肋骨短或无,不与胸骨相连。在头骨部分 出现了中耳,内有耳柱骨。头骨的枕髁一 对,与颈椎相关节。
19
• 3.成体是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两心房一心 室(幼体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
• 4.成体用肺呼吸,幼体用鳃呼吸,少数种类 终生保留鳃;
• 5.大脑半球出现了原脑皮,是嗅觉的功能。 脑神经10对;
7
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 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鳍型附肢——五趾型附肢 (2)呼吸空气中的氧: 鳃呼吸——肺呼吸 (3)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 体表裸露——角质化 (4)在陆地上繁殖: 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的温度调节:变温——恒温 (6)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 3.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 4.发展了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
,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
10
四.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 应和不完善性
不完善性: • 1.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
,运动能力不强。 • 2.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 3.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
脑颅连接).前颌骨,颌骨和犁骨常有齿. • d.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 e.相当于鱼类的鳃弓骨骼消失,残余部分转化
30
31
参 差 型 ( 黑 斑 蛙 )
32
椎体类型
33
34
35
• 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 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 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 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 。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 树蛙科及姬蛙科。
26
三、骨骼
肩带 前肢 腰带 后肢
27
28
29
• 1、中轴骨骼 • ①脊柱:分化为颈椎(1)、躯椎(7)、荐椎(1
)和尾杆骨(1); • A.颈椎一枚呈环状,称寰椎; • B.躯椎7枚其结构为: • a.椎体:青蛙的椎体不尽相同,第一至第七个椎
骨的椎体为前凹型 ;第八个椎骨的椎体为双凹型 ,这种类型的椎体可称为参差型椎体 。 • 蟾蜍的躯椎每一椎体都是前凹型。两栖类椎体类型 的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低等有尾 两栖类的椎体仍是双凹型,类似鱼类的椎体;无尾 类中也有后凹型者(盘舌蟾科)。
8
主要内容
1 两栖动物的定义 2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3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4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9
四.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 应和不完善性
• 初步适应 • 1.出现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
身体爬行。 • 2.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
4
• 两栖动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无尾类
有尾类
蚓螈类
5
◆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从水生到陆生的 过渡类型。
1. 水、陆环境之间有哪些主要差异? 2.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哪些主要矛盾? 如何解决? 3.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有哪些初步适应和不 完善性?
6
二.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 1.湿度差异巨大 • 2.空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 3.空气中O2含量比水中充足 • 4.陆地上温度变化剧烈 • 5.陆地环境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
20
• 6.具有五指型附肢,后肢的带骨与荐椎相连 ;
• 7.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 8.卵生,卵小,卵黄少,没有硬的外壳。多
数体外受精,个体发育须经变态。
21
一、体型
• 1.蚓螈型(蠕虫型),鲵螈型,蛙型
22
• 2.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鼓膜后缘是头部wk.baidu.com躯干部的分界 头部:口裂宽,外鼻孔1对,眼大,具眼
6.神经感官:具中耳,大 脑半球分开
水中繁殖
12
• 两栖动物未彻底摆脱水对它的束缚,只能局 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或重返水域生存,并且高盐 环境中也无法生存,因此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中种 类较少、分布最狭窄的动物。
13
有没有可以在海水中生存的两 栖动物?
Rana cancrivora 中文名:海蛙 俗名:食蟹蛙
睑。 雄体口角具声囊(水栖种类、蟾蜍等无) 四肢:后肢>前肢
23
24
二、皮肤
• 组成: • 表皮:由数层细胞构成,表面轻微角质化,防
止水分过度蒸发,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
真皮:较表皮厚,皮肤内有皮肤腺(粘液腺和 毒腺) 真皮内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皮肤下与肌肉间有很大的淋巴间隙。
25
特点:表皮具角质化,开始有蜕皮现象,皮肤裸露无外骨骼, 富于多细胞腺体和真皮加厚。
海蛙分布于中国广西及海南岛、台湾、澳门,国外 见于越南、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婆罗洲、印 尼、菲律宾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
15
18
第三节 两栖纲的躯体结构概述
•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1.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粘液腺和毒腺)
,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 2.骨骼主要为硬骨骼,脊柱分化为颈椎、躯
两栖动物(Amphibian)
1
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就是能在水、陆两种环境中 生活的动物吗?
3
一.两栖动物的定义
• 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 的变温脊椎动物。
• 两栖动物的关键性状: • 个体发育有一个变态过程 • 幼体以鳃呼吸、生活在水中 • 成体主要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
• 弧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 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 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 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 科。
36
37
38
③头骨:
• a.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具两个枕骨髁. • b.眼框周围的膜性硬骨大多消失. • c.颌弓与脑颅为自联式联结(腭方软骨直接与
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 4.水中繁殖,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 5.变温动物,具有休眠习性。
1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不完善性
主要特征
不完善性
1.具五趾型附肢
支持力弱,位体侧
2.成体为肺呼吸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3.皮肤初步角质化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幼体单循环
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态
椎、荐椎和尾椎,成体的脊索完全消失, 肋骨短或无,不与胸骨相连。在头骨部分 出现了中耳,内有耳柱骨。头骨的枕髁一 对,与颈椎相关节。
19
• 3.成体是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两心房一心 室(幼体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
• 4.成体用肺呼吸,幼体用鳃呼吸,少数种类 终生保留鳃;
• 5.大脑半球出现了原脑皮,是嗅觉的功能。 脑神经10对;
7
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 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鳍型附肢——五趾型附肢 (2)呼吸空气中的氧: 鳃呼吸——肺呼吸 (3)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 体表裸露——角质化 (4)在陆地上繁殖: 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的温度调节:变温——恒温 (6)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 3.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 4.发展了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
,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
10
四.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 应和不完善性
不完善性: • 1.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
,运动能力不强。 • 2.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 3.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
脑颅连接).前颌骨,颌骨和犁骨常有齿. • d.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 e.相当于鱼类的鳃弓骨骼消失,残余部分转化
30
31
参 差 型 ( 黑 斑 蛙 )
32
椎体类型
33
34
35
• 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 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 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 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 。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 树蛙科及姬蛙科。
26
三、骨骼
肩带 前肢 腰带 后肢
27
28
29
• 1、中轴骨骼 • ①脊柱:分化为颈椎(1)、躯椎(7)、荐椎(1
)和尾杆骨(1); • A.颈椎一枚呈环状,称寰椎; • B.躯椎7枚其结构为: • a.椎体:青蛙的椎体不尽相同,第一至第七个椎
骨的椎体为前凹型 ;第八个椎骨的椎体为双凹型 ,这种类型的椎体可称为参差型椎体 。 • 蟾蜍的躯椎每一椎体都是前凹型。两栖类椎体类型 的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低等有尾 两栖类的椎体仍是双凹型,类似鱼类的椎体;无尾 类中也有后凹型者(盘舌蟾科)。
8
主要内容
1 两栖动物的定义 2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3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4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9
四.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 应和不完善性
• 初步适应 • 1.出现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
身体爬行。 • 2.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
4
• 两栖动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无尾类
有尾类
蚓螈类
5
◆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从水生到陆生的 过渡类型。
1. 水、陆环境之间有哪些主要差异? 2.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哪些主要矛盾? 如何解决? 3.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有哪些初步适应和不 完善性?
6
二.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 1.湿度差异巨大 • 2.空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 3.空气中O2含量比水中充足 • 4.陆地上温度变化剧烈 • 5.陆地环境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
20
• 6.具有五指型附肢,后肢的带骨与荐椎相连 ;
• 7.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 8.卵生,卵小,卵黄少,没有硬的外壳。多
数体外受精,个体发育须经变态。
21
一、体型
• 1.蚓螈型(蠕虫型),鲵螈型,蛙型
22
• 2.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鼓膜后缘是头部wk.baidu.com躯干部的分界 头部:口裂宽,外鼻孔1对,眼大,具眼
6.神经感官:具中耳,大 脑半球分开
水中繁殖
12
• 两栖动物未彻底摆脱水对它的束缚,只能局 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或重返水域生存,并且高盐 环境中也无法生存,因此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中种 类较少、分布最狭窄的动物。
13
有没有可以在海水中生存的两 栖动物?
Rana cancrivora 中文名:海蛙 俗名:食蟹蛙
睑。 雄体口角具声囊(水栖种类、蟾蜍等无) 四肢:后肢>前肢
23
24
二、皮肤
• 组成: • 表皮:由数层细胞构成,表面轻微角质化,防
止水分过度蒸发,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
真皮:较表皮厚,皮肤内有皮肤腺(粘液腺和 毒腺) 真皮内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皮肤下与肌肉间有很大的淋巴间隙。
25
特点:表皮具角质化,开始有蜕皮现象,皮肤裸露无外骨骼, 富于多细胞腺体和真皮加厚。
海蛙分布于中国广西及海南岛、台湾、澳门,国外 见于越南、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婆罗洲、印 尼、菲律宾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
15
18
第三节 两栖纲的躯体结构概述
•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1.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粘液腺和毒腺)
,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 2.骨骼主要为硬骨骼,脊柱分化为颈椎、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