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法制史第五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制史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220-581)

Keyword:以礼入律

本节重点:北朝法律的建立与“律统”的延续

魏晋,指曹氏所建之魏朝(220-265)与两晋,与魏同时尚有吴与蜀。

西晋(265-316)统一五十年,随即偏安江南,史为东晋(318-420),与北方民族王朝对峙,即汉、赵、前秦、后凉等十六国(316-439)。

东晋亡后,南朝继之为宋、齐、梁、陈(420-589)。北朝为鲜卑所统一,史称北魏(439-534),之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4-557)、北齐(550-557)北周(557-581)。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一)魏《新律》与三国立法

魏创建者曹操“少机警”,素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嫌汉律太重,

故令依律论者听得科半,使从半减也。”又定“定甲子科,犯釱左右趾者易以木械,是时乏

铁,故易以木焉”。当时曹操因欲降服天下,故意减少汉之科罚。

魏明帝曹叡下诏改定刑制,命司空陈群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

《新律》内容已经亡佚,目前仅存序言。从序文中可知

1.在汉律基础上新增篇目,减少科条:

由于东汉科令过多,实施无常,使人无所遵循。

新律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矣。

2.改九章之“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

“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故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

3.十八篇之篇目为刑名、盗、贼、捕、杂、户、劫掠、诈、毁亡、告劾、系讯、断狱、请赇、兴擅、留、惊事、偿赃、免坐。篇目名称有的沿用《法经》、《九章律》旧名,有的是经过删改新增。

4.新律的编纂,有助于自汉以来“律统”的延续,也使“法统”精神能够延续。

(二)蜀之立法

蜀(221-263)建立政权后以正统自居,诸葛亮等继承汉律,制定《蜀科》。诸葛亮少时自比管仲、乐毅,颇尚法家。

《三国志》“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

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吴之立法

吴(220-280)“令有司尽写科条”。

二、西晋《泰始律》和东晋南朝的立法

(一)《泰始律》的意义

西晋修订了《晋律》,武帝泰始四年颁行,史称《泰始律》。

1.泰始律的篇数篇名:

《晋书·刑法志》:“就汉九章增十一篇,仍其族类,正其体号,改旧律为《刑名》、《法例》,辨《囚律》为《告劾》、《系讯》、《断狱》,分《盗律》为《请赇》、《诈伪》、《水火》、《毁亡》,因事类为《卫宫》、《违制》,撰《周官》为《诸侯律》,合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言。”

律文本身亡佚,然可知泰始律为二十篇,前七篇为汉九章律旧名,后十三篇为汉魏律中分出或新增。

2.律外之法:泰始律外的补充法律形式

西晋法律除泰始律外,还有令、品式、章程、故事。

晋律“务从简约”,将不少汉魏旧律改定为令。

《晋书·刑法志》:“其余未宜除者,若军事、田农、酤酒,未得皆从人心,权设其法,太平当除,故不入律,悉以为令。”史称晋令四十篇,二千三百零六条,九万八千六百四十三言。各级官府办事遵循品式章程,所办之事例称为故事。

《晋书·刑法志》:“其常事品式章程,各还其府,为故事。”

《唐六典》注:“晋贾充等撰律令,兼删定当时制诏之条,为故事三十卷,与律令并行。”

3.删繁为简:晋律对汉律的删除大整理

晋律比汉律规范简约,条目仅为汉律的十分之一。精简了法律条文,影响极大。

(二)注疏与律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法学,可称为“律学”。法学的意义及范围较广,律学的意义及范围较狭。律学可以说是法学的一部分。

晋书刑法志:“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天子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

律家是讲求刑名狱讼之学的法律家,他们奉命制定法律,解释法律,运用法律。他们每就前代的刑律,加以修订。

张斐所为晋律注解是我国法律解释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全书虽已佚失,但仍可从《晋书·刑法志》张斐《注律表》中得知其中部分内容。

“夫律者,当慎其变,审其理。”

“夫刑者,司理之官;理者,求情之机,情者,心神之使。”

“夫刑而上者谓之道,刑而下者谓之器”

“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违忠欺上谓之谩,背信藏巧谓之诈,亏礼废节谓之不敬,两讼相趣谓之斗,两和相害谓之戏,无变斩击谓之贼,不意误犯谓之过失,逆节绝理谓之不道,陵上僭贵谓之恶逆,将害未发谓之戕,唱首先言谓之造意,二人对议谓之谋,制众建计谓之率,不和谓之强,攻恶谓之略,三人谓之群,取非其物谓之盗,货财之利谓之赃:凡二十者,律义之较名也。”

在中国法制史上,张裴《律表》名气极大,是首次由法理、司法原则,而并非是注释章句来理解法律。

(三)东晋与南朝的法律修订与继承

1.律统的继承

东晋和宋沿用泰始律,梁武帝时,“删定郎王植之,集注张、杜旧律,合为一书,凡一千五百三十条(《永明律》),事未施行,其文殆灭,法度能言之。于是以为兼尚书删定郎,使损益植之旧本,以为《梁律》。”“定为二十篇:一曰刑名,二曰法例,三曰盗劫,四曰贼叛,五曰诈伪,六曰受赇,七曰告劾,八曰讨捕,九曰系讯,十曰断狱,十一曰杂,十二曰户,十三曰擅兴,十四曰毁亡,十五曰卫宫,十六曰水火,十七曰仓库,十八曰厩,十九曰关市,二十曰违制。”(《隋书·刑法志》)

陈武帝即位“令与尚书删定郎范泉参定律令。又敕尚书仆射沈钦、吏部尚书徐陵、兼尚书左丞宗元饶、兼尚书左丞贺朗参知其事,制《律》三十卷,《令律》四十卷。采酌前代,条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