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的客观性_真理性与合理性_林璧属

合集下载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和反映。

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不断地探索着历史的真相和本质。

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客观性意味着历史认识应该尽可能地贴近事实、客观、真实,而非片面、主观和歪曲。

本文将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影响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因素、完善历史认识客观性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指的是人们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过程中受到个人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认知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存在主观性、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情感、观点、意识形态等因素会对研究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在历史传播中,传播者的立场、角度、目的等也会影响历史信息的传达和接受,使历史认识产生主观性。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们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过程中尽可能地贴近历史事实、客观真实,避免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对历史理解的影响,使历史认识更加公正客观。

客观性要求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应当尽可能地客观公正地总结和评价历史,避免片面、主观和歪曲的历史认识。

1. 个人认知因素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也有着显著影响。

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历史认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历史认识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理解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历史认识难以做到客观。

3. 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是影响历史认识客观性的重要因素。

历史文献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假如历史文献存在伪造和篡改,必然导致历史认识的偏差和主观性。

确保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对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影响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关键因素。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_真理性与合理性_林璧属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_真理性与合理性_林璧属

(《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与合理性林 璧 属 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是决定历史学科性质的根本问题。

西方学术界一百多年来形成了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史学两大对立派别,国内关于此也久讼不决。

其焦点在于:(1)历史研究少不了历史学家的积极参与和认识主体的介入,能否实现认识过程的客观性;(2)在不可避免认识主体介入的前提下,历史认识结果能否达到客观真理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客观真理性。

对于前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主体的介入。

相对主义者强调主体介入后已无客观性可言,实证主义者则力图消除主体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

笔者认为,历史认识不可避免认识主体的介入,认识主体介入同样可以达到认识过程的客观真实性(参阅拙文《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真理性》,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只有遵循历史研究的科学规则,并承认主体的能动作用,才有可能深入地进行历史研究,探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问题。

对于后一问题,以往的历史研究都是用认识了的历史事实与客观实在的历史事实之间是否一致来衡量其客观与否。

而实际上,历史认识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客观真理性。

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并不是人类历史的所有内容都要研究,而是有所选择。

综观之,历史研究可划分为历史事实的确定、历史意义的判断、历史本质的抽象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层次,亦即在认识层次上可区分为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

此三类认识具有不同层次的客观性要求:在考实性的历史认识层次上实现客观性,在探究具有抽象性、规律性的抽象性认识层次上追求真理性,在历史评价与价值判断的评价性认识上寻求科学合理性。

一、历史事实的确定:考实性认识的客观性考实性认识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存在形态,是历史认识的第一层次,可以归纳为人们时常所说的“历史事实”的确定。

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最基础的层面也就是历史事实是否具有客观的性质,以及对它是否能够作出客观的认识。

论历史主义原则对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论历史主义原则对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论历史主义原则对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历史主义原则对史学研究有以下基本要求:
1. 确定历史的客观性: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应该摆脱个人主观偏见,客观、客观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过程。

2. 遵循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研究者应该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同时也要注意历史的发展与变革。

3. 尊重历史文化的特定性:历史主义认为每个时代和地区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研究者应该尊重历史文化的特定性,不将现代观念和价值观强加于过去事件的研究中。

4. 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评估:历史主义要求研究者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评估,即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合理性和真实性,避免盲目接受和传播不准确的历史观点。

5. 合理运用历史方法和理论:历史主义强调研究者应该合理运用历史方法和理论,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生态学、人类学等,以求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认识。

6. 注重历史的实证研究:历史主义鼓励进行实证研究,即通过搜集和分析现存的历史文献、资料、遗址等,以确立历史事件的事实真相,并进行有效推断。

综上所述,历史主义原则对史学研究提出了客观性、连续性、变化性、特定性、批判性、合理性和实证性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有助于确保历史研究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

逻辑学的角度看对待历史是非曲直的标准

逻辑学的角度看对待历史是非曲直的标准

逻辑学的角度看对待历史是非曲直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对历史的认识和解读,往往受到个人的主观情感和立场的影响,导致对历史的评价存在着非曲直的标准。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对待历史应当是客观、理性、科学的,而非曲直的标准应当被摒弃。

一、历史的客观性1.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与对历史的主观看法无关。

2.历史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实出发进行解读,而不是凭借主观情感进行评判。

二、历史的复杂性1.历史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能简单地划分为非曲直。

2.历史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而非片面的看法和评判。

三、历史的相对性1.历史的评价受到时代、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性。

2.历史的相对性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历史,而不是以自我中心进行评判。

四、逻辑学在对待历史中的作用1.逻辑学能够帮助我们理清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

2.逻辑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使我们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历史。

五、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1.对待历史应当遵循客观、理性、科学的原则,摒弃非曲直的标准。

2.对待历史应当尊重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事实真相,不被个人情感和立场左右。

六、结论在对待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摒弃非曲直的标准,以客观、理性、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和评价历史。

逻辑学的工具应当被运用到对待历史的过程中,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从中得到启示,为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当今社会,社会发展迅猛,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对待历史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有些人可能会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立场融入到对历史的解读中,导致对历史的评价存在着非曲直的标准。

然而,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对待历史应当是客观、理性、科学的,非曲直的标准应当被摒弃。

历史的客观性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基本原则之一。

历史认识的要素范文

历史认识的要素范文

历史认识的要素范文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

了解历史认识的要素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历史认识的几个重要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们主观意识的支配。

历史的客观性意味着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人或群体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历史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实出发,独立于主观情感和意识形态进行历史研究和认识。

第二个要素是历史的主观性。

历史是人类自我反思的产物,是人类主观意识的表现。

历史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考虑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识对历史的影响。

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识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历史的呈现和解释方式。

第三个要素是历史的时空性。

历史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维度,也是历史认识不可或缺的要素。

历史的时空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考虑时代和地域的差异对历史的影响,并将历史事件放置在其相应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五个要素是历史的多元性。

历史是多样的,不同的群体和个体对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历史的多元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考虑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视角和观点,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历史叙事,避免单一的解释和评价。

第六个要素是历史的发展性。

历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历史的发展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关注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为理解和预测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以上是历史认识的几个重要要素。

了解这些要素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历史的本质和特点,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启示。

历史认识的深入研究也需要我们进行多元的历史文化交流与对话,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推动世界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关于历史的认识

关于历史的认识

关于历史的认识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引导未来的发展。

然而,对于历史的认识往往存在着误解和误解,因此有必要对历史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审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关于历史的认识问题。

一、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客观性是指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然而,由于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解释者不同,历史的客观性常常受到影响。

不同的历史学派和不同的国家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从而导致历史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因此,我们在对待历史的认识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多方面比较和分析,不偏信任何一方的观点。

二、历史的对象与方法历史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历史的研究方法则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历史资料来还原和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无论是考古学、文字学还是口述历史等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方法,以确保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准确。

三、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历史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社会和现状,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了解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历史简单地套用于现实,要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四、历史与个人的认识历史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学术界,它也与每个人的经历和认知息息相关。

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可能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拓宽自己的历史视野。

五、历史的重要意义历史的认识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通过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根源和身份,同时也能够借鉴历史的成功和失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而社会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引导未来的发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记录,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然而,要正确地认识历史,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本文将探讨这些基本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

第一,客观性是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之一。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随着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因此,我们在认识历史时要尽可能客观客观地对待历史事件和事实,不要带有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

只有通过客观的眼光,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的真相。

第二,全面性是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之二。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认识历史时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全面地了解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

第三,连续性是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之三。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因后果相连,各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

因此,我们在认识历史时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只有通过把握历史的连续性,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第四,多元性是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之四。

历史是由各种不同的力量和因素共同推动的,没有单一的解释和观点能够完全涵盖历史的复杂性。

因此,我们在认识历史时要尊重各种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不要固执地坚持某一种观点。

只有通过多元的视角,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第五,情感性是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之五。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它关乎人类的命运和情感。

因此,我们在认识历史时要注重历史的情感色彩,关注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使历史更加生动有趣。

只有通过情感的共鸣,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历史。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全面性、连续性、多元性和情感性。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本质。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完全被我们所认识和理解。

因此,我们要持续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为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未来做出贡献。

史学双壁名词解释

史学双壁名词解释

史学双壁名词解释史学是一门研究历史的学科,是对过去的研究和反思,是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也不断发展壮大。

在史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和概念,这些名词和概念是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些史学双壁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史学。

一、史学双壁史学双壁是指史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即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

实证主义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和探索;唯心主义则认为历史是主观的,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不能通过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和探索。

在史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法。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这种思想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史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历史是由人类思想和意识决定的。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思想和意识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

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在史学研究中也有其独特的贡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想和意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历史唯物唯心主义历史唯物唯心主义是一种综合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人类思想和意识共同决定的。

这种思想认为经济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但人类思想和意识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历史唯物唯心主义的思想在史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历史的客观性指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类意识和思想的影响;历史的主观性则指历史是受人类意识和思想影响的,是人类对历史的主观认识和理解。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历史认识的基石,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客观性的基本含义是从客观
实际出发,不受个人感情和旧的思想习俗的影响,看待和认识历史、事实,以及评价发展
的过程和历史结果。

客观性是历史认识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以做到的素养。

它把历史认识过程中混乱的思想、感情和意象统一起来,分析和推理,使其成为一种客观的、系统的、科学的观念和思维模式。

因此,客观性的观念为历史认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范式,有助于人们从客观准确的角
度深入地理解和看待历史过程,是历史认识进入一个更全面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契机,也是
历史发展的基石。

客观性使得历史认识具有可靠性、可持续发展性和可衡量性。

建立客观性的历史认识不需
要主观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性,系统性,甚至是理性变化的基础。

它能够有效地解释历史
变化的过程,指出历史意义的紧密联系,把相关理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客观性还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过程中群体之间的个体结构,以及社会发展中因素
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客观性是历史认识的核心,是从混乱的现有资料中提炼实践经验和
智慧的基石,对于加强对历史的研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和变迁。

而历史的认识的客观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客观性是指历史认识应当以客观、真实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带有主观色彩。

客观性是历史认识的基本要求,而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文化对待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本文将以2000字的篇幅探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这一问题。

客观性是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社会和人类活动,历史的客观性就是历史研究应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把握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实的面貌。

历史学家应该根据历史资料和证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而真实的分析,而不是根据主观偏见和立场来进行评价和判断。

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史研究的根本要求。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实现历史真相的重要保障。

历史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历史的认识必须具有客观性。

只有确保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发现历史真相。

如果历史认识失去客观性,就会导致历史的扭曲和虚假,影响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历史真相的还原和把握。

为了实现历史真相,必须坚持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和总结。

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

历史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决定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确保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才能充分发挥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人类活动和经验的记录,是人类对过去的认识和思考。

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核心问题之一。

在历史认识中,客观性是指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即历史的客观性是指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历史的认识应当基于客观事实,忠实于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客观性并非一成不变的,历史的认识是受到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的,因此历史的客观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

历史的客观性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会有所不同。

在古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因此历史的客观性受到传统文化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历史的记录会受到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干扰。

而在现代社会,历史的认识受到科学、理性思维的影响,历史学家通过考古、文献等手段,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保持历史的客观性。

现代社会也存在新的历史认识的偏见和误解,比如政治、利益等因素会影响对历史的认识,导致历史的客观性受到侵蚀。

历史的客观性是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的。

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会对历史的记录和理解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解释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产生对立的观点。

特别是在涉及民族、宗教、领土等敏感问题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往往会出现对历史认识的争夺和歪曲。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历史的认识产生影响,比如东西方文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会有所不同,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的客观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受到时代、地域、文化、个人主观等因素的影响。

历史的客观性并非完全不存在,历史学家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方法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维护历史的客观性。

普通人也应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不偏不倚地对待历史,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尊重历史的真相。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历史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借鉴历史经验、塑造未来。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指在历史研究和理解过程中,遵循客观事实,尽量不受主观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客观性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之一。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和文化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表现在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呈现。

历史研究应当立足于事实,从史料和文献中梳理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按照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客观证据,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而不应该照顾个人或特定集团的利益和情感。

历史的客观呈现也需要历史学家具有客观的态度和方法,不被主观情感和偏见所左右,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评价,不给予主观臆断和偏颇看法。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表现在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客观评价需要从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行为举止出发,对其正面和负面的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不能片面看待历史人物,也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和偏见地对待历史人物。

只有通过客观评价,才能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作用,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解释。

历史研究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解释,不能简单地根据个人情感和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片面的或错误的解释。

客观解释需要基于客观的史料和文献,同时要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和环境,辩证地、全面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

这种客观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含义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规律和演进。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对历史文化的客观阐释。

历史研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应该重视历史文化的研究。

客观阐释历史文化需要从客观的史料和文献中寻找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而不应该被个人情感和偏见所左右。

只有客观阐释历史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于历史研究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八大历史史观概括

八大历史史观概括

八大历史史观概括
八大历史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套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

2.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矛盾斗争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3. 社会历史观: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4. 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研究要以实际事实为依据,坚持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

5. 历史的阶级斗争观:认识到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6.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否定任何形式的超自然观念和命运论,强调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历史的可改造性。

7. 历史的继承和创新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8. 历史的国际性观点: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些历史史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作者:杜辉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5期摘要: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威廉·沃尔什的著作《历史哲学导论》在西方世界很有影响,本文立足于其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逮一棱珏问题,进行阚释,分析、探讨。

关键词:历史认识客观性中国分类号:N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2)02(b)-0249-01威廉·沃尔什(1913-1979),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

曾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爱丁堡大学,担任过国际知名的《康德研究》和《历史与理论》编委,曾任亚里士多德学会主席、爱丁堡皇家学院院士、英国黑格尔学会会长等职。

其著作《历史哲学导论》在西方世界很有影响,广泛流传。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整个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而又具有争议的焦点问题。

西方历史哲学经过长期争论,至今仍未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历史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科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沃尔什的《历史哲学导论》就将其作为核心问题进行研究。

在沃尔什看来,历史知识的合理性问题是由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两个问题组成的。

历史认识的真实性问题即历史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即指历史认识能否“保证所有认真调查研究它们的人都能接受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整合为一个问题,即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

关于历史事实,沃尔什认为,通常人们所讲的事实是指独立于研究者自身之外的东西,无论怎么样,它们都存在着。

历史事实是过去了的事实,我们只能通过文献、建筑遗迹等等历史证据来确立它,而这些证据有真伪之分,这就显示了确定历史事实的特殊之处。

历史事实不能改变,它有某种给定的东西,而区分真伪则依赖于人们的批判性认识。

历史事实是人们通过给定的成分构建起来的,是对给定成分的阐释,至于客观历史本身,只能说存在。

关于历史认识的真理性,沃尔什分析了符合论和融贯论两种真理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配景主义”,确立了自己的真理观。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漫谈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漫谈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漫谈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也是当前中外历史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但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起步较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诸如什么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认识与历史哲学、一般认识论的关系等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考察。

就历史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说,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历史学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因而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历史认识及其特征。

要回答什么是历史认识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界定“历史”一词的涵义。

从广义上说,历史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历史的主要特性就是其过去性。

已经逝去的历史过程、现象、事件和人物既是不可改变的,又是不能重现的。

所谓历史认识是指一个时代的人对于过去的、存在于他们之前的人类社会的认识,是属于间接的反思性的认识。

历史认识的这种间接性,决定了其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直接面对面地观察与研究,必须通过认识中介才能沟通。

这样,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质就成为历史认识中的三要素。

历史认识的主要特征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中介,不断揭示客体,朝着历史认识的目标永无休止地前进。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认识这个概念有些类似数学中的极限概念,无限趋近于某一目标数值但永远也不等于这一目标数值。

概括起来说,历史认识具有间接性、相对性和时代性等一系列特征。

说历史认识具有间接性、相对性,这是因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限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和所凭借的中介质——史料的主观性,使得历史认识终极目标的实现变得相对遥远。

所以列宁曾指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应该指出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存在和历史客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被主体认识的历史客体是具有多重主观性的历史记录和历史认识的产物,而历史存在是从历史客体抽象出来的历史认识永远也达不到的极限。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随着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被重新解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历史的客观性意味着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应该是客观的,不带有个人偏见或情感色彩。

这在实际中往往并不容易实现。

历史的客观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挑战的领域,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我们的历史认识,同时也需要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接受不同的历史观点。

历史的客观性受到信息来源和解释的影响。

历史事件发生后,我们所能获取到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而这些信息往往受到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文献、记录和资料可能对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描述和解释,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

我们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尽可能地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以便更客观地理解历史。

历史的客观性也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认识,这些观点往往受到个人的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当我们面对历史事件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我们的认识和理解都会受到个人的主观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所以,我们需要对历史事件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以得到更客观的历史认识。

历史的客观性也受到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观点和解释的影响。

历史学家和研究者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解释也会受到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这也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需要对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观点保持质疑的态度,尽可能地获取多种观点和解释,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

历史的客观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挑战的领域。

我们需要在历史研究和学习中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不断完善我们的历史认识。

我们也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尽可能地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以便更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史学概论试题库(试题汇总)

史学概论试题库(试题汇总)

史学概论试题库(试题汇总).专业整理.《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1、历史宏观研究:从宏观上认识历史,就是要从总体上、联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

2、历史微观研究:从微观上认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行考察。

它所要认识的往往只是历史发展的偶然因素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方面3、历史中观研究:一是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结合,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典章制度的研究,事实上都是属于这种中观认识的范畴。

二是中观考察历史也被看做是人们认识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步骤。

4、《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书加以删编而成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鲁国鲁隐公至鲁哀公时期的历史。

记述内容丰富。

《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

“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

“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

后人对其史实加以补充和评论,先后有《春秋公羊传》、《左传》等。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史学作为研究工具的、体系的理论著作。

该书侧重论述了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辑、表述请乞降撰史原则,以及史学功用等;还论述了史官制度、史著得失;并论述了作者关于历史的见解。

《史通》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组成。

5、维科《新科学》:意大利哲学家维科(1668-1744)1725年发表的《新科学》(《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一书,是西方史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历史哲学著作。

该书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书中,维科强调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动力是人的共同意志;他将人类历史划分为“神权时代”、“英雄时代”、“人权时代”三个阶段,各民族历史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三个阶段向前发展;他认为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迂回前进的,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互相衔接,周而复始。

检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检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检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林璧属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1995(000)006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林璧属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
【相关文献】
1.认识检验之旅——中国古代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探析 [J], 李维香;杜吉泽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检验有关适用标准问题的公告 [J], 无;;
3.论历史认识的真理性 [J], 曾小保
4.以事明理寓理于事——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学谈起 [J], 武兴华
5.智能财务的发展对劳动价值论真理性的检验 [J], 吴昌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提出的本意及其思维模式分析

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提出的本意及其思维模式分析

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提出的本意及其思维模式分析
程传利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3
【摘要】“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自提出以来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纷争之后反而使历史学研究更加迷茫,甚至束缚了历史学研究的动力,误导了历史学研究的方向,既然该问题使人产生困惑,我们何不把它改造明晰之后再提出来呢?本文试着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入手,辅以语义学论证,明晰该问题提出的本意,并指出真正的历史研究者应具备的思维模式及相关方法。

【总页数】13页(P67-79)
【作者】程传利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
【相关文献】
1.简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
2.文本意义再解读——兼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文本意义观
3.关于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的思考——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4.文本意义再解读——兼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文本意义观
5.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认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与合理性林 璧 属 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是决定历史学科性质的根本问题。

西方学术界一百多年来形成了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史学两大对立派别,国内关于此也久讼不决。

其焦点在于:(1)历史研究少不了历史学家的积极参与和认识主体的介入,能否实现认识过程的客观性;(2)在不可避免认识主体介入的前提下,历史认识结果能否达到客观真理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客观真理性。

对于前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主体的介入。

相对主义者强调主体介入后已无客观性可言,实证主义者则力图消除主体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

笔者认为,历史认识不可避免认识主体的介入,认识主体介入同样可以达到认识过程的客观真实性(参阅拙文《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真理性》,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只有遵循历史研究的科学规则,并承认主体的能动作用,才有可能深入地进行历史研究,探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问题。

对于后一问题,以往的历史研究都是用认识了的历史事实与客观实在的历史事实之间是否一致来衡量其客观与否。

而实际上,历史认识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客观真理性。

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并不是人类历史的所有内容都要研究,而是有所选择。

综观之,历史研究可划分为历史事实的确定、历史意义的判断、历史本质的抽象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层次,亦即在认识层次上可区分为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

此三类认识具有不同层次的客观性要求:在考实性的历史认识层次上实现客观性,在探究具有抽象性、规律性的抽象性认识层次上追求真理性,在历史评价与价值判断的评价性认识上寻求科学合理性。

一、历史事实的确定:考实性认识的客观性考实性认识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存在形态,是历史认识的第一层次,可以归纳为人们时常所说的“历史事实”的确定。

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最基础的层面也就是历史事实是否具有客观的性质,以及对它是否能够作出客观的认识。

按历史事实这一概念论,包括: (1)由一系列曾经发生或存在过的客观的历史事实组成,指的是事实的本体;(2)为认识主体所指向的、纳入主体认识活动的成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3)通过史料可以获得的有关历史事实的信息,即已经形成认识的历史事实。

不论历史事实的定义如何界定,本文所研究的是:已经认识的历史事实能否与客观实在的事件事实具有同一性,或能否真实地反映客观的历史实际。

对此,以兰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强调历史研究能够“如实地说明历史”。

它所依据的逻辑是:(1)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2)经过严格考证的史料是这个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3)如果史料的收集是全面的,主体又不将其个人特征强加给它,那么,对事实的认识就能够与事实本身相符,就可以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

以美国史学家卡尔·贝克尔为代表的相对主义者则持否定态度,强调历史认识不具有客观性。

其根据是:(1)历史事实是根据历史学家的判断选择出来的一部分事实,这些历史事实在其被确定的时候已经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发生了联系,外在的“事实其实并不存在”(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4页)。

(2)历史事实只能通过史料中介来获得,但史料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历史事实。

(3)史料通过一般的语言概念来表达,必然受到语言的强制性改造。

因为历史研究中,不存在自然科学研究所使用的一整套价值中立的技术词汇。

(4)在使用语言说明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语言历时性的影响。

语言的内涵是被历史地改造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内涵,都有自己的特定情景。

后来者由于处在已经变化了的文化背景中,必然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

同时,语言的歧义性、多义性也使得理解历史事实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相对主义者认为历史事实永远不能被客观地把握。

如果像相对主义者那样完全否定客观性,则历史研究会失去意义;而要像实证主义者那样“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则做不到。

在这里是否有第三条出路呢?笔者认为,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研究需要摒弃下面两种不切合实际的传统观念。

一是那种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便从认识与实物之间的关系上来界定真假客观问题的方法,这只是一种天真的想法,这种看法是将认识与事实的关系看作是一种拍摄式的符合关系,是照片与底片的关系。

这种看法来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意念、想象,具有拍摄式的符合情景。

但是,一旦进入到认识领域,命题与事实的关系就无法用照相式的关系来表述了,要求认识达到与事实具有照相式的客观真实性,那只能是一种办不到的理想。

因此,我们反对那种照片与底片相符合式的历史认识客观性。

二是过于强调史料记载的全面性。

史料记载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是千真万确的。

问题在于:其一,史料的不全面的确会影响到认识结果,但历史研究是一个过程,随着认识的深入、史料收集的全面,终将获得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其二,倘若为了获得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为了追求记载的全面性,将现实生活的一切、事无巨细地一概加以录制,后人会愿意看这些杂乱无章的录相吗?为了客观,弄一大堆毫无意义的杂乱无章的资料、数据,历史研究还有意义吗?因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应有其自身的规定性。

首先,事实本身的历史实在是客观的。

从一系列曾经发生和存在过的历史事实这一概念的第一种涵义出发,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的前提是客观的历史实在。

比如我们常说,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我们有没有认识它,它都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我们认识主体之外。

虽然我们无法复活过去的历史,但是,过去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大多数相对主义史学家都承认)。

历史的客观实在性,成为历史认识客体客观真实性的前提。

其次,并非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事实,历史认识客观性研究的是为认识主体所指向的历史事实。

客观历史实在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如果我们不能对事物加以研究,那么它们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第561页)。

如果我们能够对事实加以研究,那么它们就是一种为我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和为我的存在都是客观的存在,但两者的含义不同,不能不加以区别。

为我的存在亦即“历史事实”概念的第二种涵义,就是指作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

认识客体是一个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范畴,如果说历史事实具有不以任何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为转移的独立存在意义,那么作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恰恰是具有同主体的思维活动相关联的意义。

历史事实之所以成为我们的认识客体,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客观存在,还必须从主体方面、从与主体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规定。

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一旦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成为主体的认识客体,它就不再是自在之物了,而是成为为我的存在,不仅表征出认识主体的目的、水平和能力,而且还表明了它与主体之间的有用性或为我关系。

这是历史认识的一大特征。

当然,并非一切历史事实都能成为历史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为主体的认识所指向的、纳入主体认识活动的历史事实才能称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

而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也不会固定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和层次上。

随着历史认识的发展,许多自在的历史事实不断地进入到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成为现实的认识客体。

因此,作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又可以分为显在的和潜在的两种。

显在的历史事实就是那些已纳入人们的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所指向的历史事实;潜在的历史事实是指那些尚未正式进入人们的认识活动,未被人们认识指向的历史事实。

我们探讨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只能研究那些显在的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再次,对于为认识所指向的历史事实可以作出客观的陈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其客观性。

其根据是:从认识过程看,认识是主体对外在事物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历史认识的事实是史家由于现实的需要和兴趣而借助于史料建构的关于过去的认识,在认识的特性上是一种观念的认识。

其历史认识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的就某些历史事实而展开的实际信息交流过程。

在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之外,西方一批重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历史哲学家们独辟蹊径,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提出:“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

”(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页)法国历史批判哲学家马鲁称历史“是经由历史学家的努力,在思想中取得的对于人类过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处于在现在与过去之间由认识主体的积极、主动的介入而建立起来的关系中、综合中”(转引自田汝康、金重远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历史认识过程界定为历史意域和现时意域的“融合”。

强调只有在历史意域和现时意域的融合之中,历史事件的意义才能被理解。

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是历史意域和现时意域的融合,历史认识主体在研究之前的准备不应该消除一切主观因素,而是要更好地装备自己,研究者必须在意识到历史事件的非主观性的同时意识到自身的参与性,研究历史不是“隔岸观火”,而是在历史中研究历史。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虽然不可能达到认识结果与认识对象的绝对同一,但可以达到观念认识上的客观性。

历史研究只能追求观念认识的客观性,而不可能达到照片与底片的绝对同一。

从史料看,虽然历史事件是不可能再现的,史料是不全面的,但我们认为,史料的不全面只会影响认识的全面性,而不妨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历史认识只能经由史料、历史遗存物去重构历史事实,只能借助于史料,史料责无旁贷地成为历史认识的中介。

史料能否具有客观性,是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是否具有客观性的必要前提。

以历史文献、历史文物的形式保留下来的人类过去实践活动的遗迹、信息、部分遗存物,是史家重构历史事实的根据,当然也是某一历史事实是否存在的根据。

其理由是:其一,历史文物是人类过去实践活动的部分遗物、遗迹,它以物质的形式留存至今,经由文物鉴定、考古发掘可以作为建构相关历史事实的物质依据;其二,以历史文献留存至今的史料,虽然记载者不可避免主体的介入,且不可能面面俱全,但中国传统史学一向以秉笔直书为传统,客观公正性强。

中国传统史学将历史的记载与传述视为客观的真实的历史,在史料记载上最为讲究客观性方法。

中国古代的“实录”与“直书”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是在做出很大牺牲的情况下写就的,如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齐崔杼弑其君,史官据实书写被杀,他的两个弟弟照样书写又先后被杀,第三个仍不改初衷,这是中国古代直书的典型。

中国传统史学为实现历史的客观性,要求历史原始记载的客观公正性,历史认识过程则强调对史料分析的客观性,在这方面乾嘉史学之史料分析批判方法往往被人们忽略。

从史料所运用的语言看,的确,语言的使用存在着不当的可能性,但这一点不能作为否认客观性的根据,因为,通过学习能够更大程度地把握和使用语言,尽管语言的历时性、歧义性和多义性会影响到对史料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