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9 20课导学案
19、20导学案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学习目标】1.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通过百团大战,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中史实,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抗争精神2.难点: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抗战中怎样团结一致抗日。
【知识链接】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
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学法指导和使用说明】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能力。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称 谓 人 物贡 献人民音乐家 创作了《______________》等作品,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
画家 创作反映爱国抗战精神的画作,举办画展,资助抗战 科学家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
【达标测评】1、1、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是 ( ) A.凇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津保卫战2、在央视“非常6+1”知识竞答中,一选手对屏幕提示(如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难以决断。
若给你打求助电话,你应该选择(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C .百团大战 D .淞沪会战3、结束了我国完全依赖进口纯碱的历史,使中国制碱工业跃居世界前列的是 ( ) A.张謇 B.詹天佑 C.侯德榜 D.邓稼先4、《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
”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A .汀泗桥战役B .卢沟桥抗战C .百团大战D .挺进大别山 合作探究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参战部队指挥者战绩意义2.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抗战史实怎样体现了“血肉筑长城”这一史实?【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拓展延伸】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与白崇禧一起,为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
第五单元18、19、20导学案.doc
过渡:在这座园子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 看看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抓住以下几件事汇报:
(1)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 而被我踢飞了。
A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淘气、调皮)
B特别从哪句话能体会到的?(反而被我踢飞了)
教学重点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 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生:我和祖父的再读课题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3、出示自学提示
二、学生交流展示
(一)准备
1、根据自学提示,各自准备分配到的任务。
2、渺小组内交流:先自己准备,然后帮对交流(4、5、6号谈,1、2、3号听)谈错的对子纠正,谈不到的对子补充。
3、小组长在小组内讲解,组员听,做好补充和更正。
(二)展示: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园子,了解园子,认识园子。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月 日
课题19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型新授单元五
主备人司爱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 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4、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2)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 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认得那个是苗,哪个是草,……把狗尾草当 做谷穗留着。
20课 鸟的天堂 导学案
2、品榕树,悟其魂。
(1)引导喜欢榕树部分的同学反复朗读,评议第七、八自然段,读中感悟榕树“大、茂盛”这两个令人惊叹的特点和体会拟人和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板书:大茂盛)
(2)对比两组句子:A组:①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②我们的船渐渐靠近榕树了。B组:①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震动。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并在默读后检查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情况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20
精读感悟
师导语:同学们,就“榕树”和“鸟”两部分,你喜欢哪部分就直接读描写它的段落,对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住,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4、投影小鸟招聘导游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课文的兴趣。
师导语:文中描述有一株茂盛的大榕树,还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师边说边板书:榕树鸟)这美丽奇特的景象不仅吸引了我们,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击键:屏幕出现一只可爱的小鸟在说:“鸟的天堂旅游区紧急招聘导游,名额有限,快来报名啊!”)同学们,让我们先来好好地读一读这篇课文,让我们自己感受到鸟的天堂的美,然后再去吸引和感染游客,怎么样?
10
0
初读课文
师导语:如果同学们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感受的。(板书:鸟的天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课文认真地读一读。请同学们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1、生朗读课文,师巡视,不断纠正学生读书时出现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9--20课同步导学案
20 外国诗二首教学过程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诗人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意在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只能选择一条,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所以我们应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板书环节五拓展延伸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你写出三句,注明作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教学反思这两首诗语言浅显,节奏感强,可运用不同的诵读方法进行诵读,以此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两首诗歌都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教学中重点放在对“哲理”的解读和分析上。
学生生活阅历浅,难以真正理解这些生活哲理,教学中联系现实的具体现象或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具体感受“生活中的欺骗”指的是什么,生活中面临“选择”时应该怎么办,以及“选择”后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本次教学设计较重视朗读训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优美形象的语言,感知诗歌的内容;注重对诗歌所蕴含哲理的挖掘与所用艺术手法的探究,并成功地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1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可用自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
2.五首诗歌中都有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
这些哲理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可在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引导学生在用楷书默写的过程中,体会书写的美感,并提示学生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教学过程环节四点拨归纳教学板书环节五拓展延伸1.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七年级第19、20课历史导学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
2.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3.知道淝水之战这一史实,分析双方胜负的原因。
4、培养学生综合认识纷繁和较长时段历史过程的能力。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A.317 B.383 C.420 D.439
2.下列称谓不属于同一人的是()
A.拓跋珪B.拓跋宏C.元宏D.孝文帝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不包括()
A.学说汉语B.学习汉族的礼法
C.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D.继续穿胡服
4.推动孝文帝改革的重要背景是()
A.民族融合的出现B.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在朝。
2、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迅速发展。
3、江南地区的开发
背景:
意义:
影响:
知识超市:
“八王之乱”
西晋惠帝时(291—306年),在统治集团内部,即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个诸侯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审批:审核:班级:组别:姓名:教师评价:
课题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型
自学验收
五、导学内容: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一目,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七上19课-20课导学案
七上历史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识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西晋灭亡、少数民族内迁”等史实;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东晋和十六国、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等概念;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
2、基本能力: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发展的主线、江南地区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得到开发的原因”等问题。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在课本上用笔把要点勾画出来)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三国归晋(1)魏灭蜀:控制魏国大权,灭掉弱蜀。
(2)西晋代魏:年,夺魏位建西晋,定都。
(3)西晋统一:年,西晋灭,结束了分裂局面。
2.西晋灭亡(1)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
②,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③从以来,、、、、等少数民族内迁并起兵反晋。
(史称“五胡内迁”)(2)灭亡:年,内迁的人灭亡西晋。
二、淝水之战(重点)1.背景(1)东晋建立:年,皇族建立东晋,定都。
(2)前秦建立及统一黄河流域:世纪后期,族人苻坚建立前秦政权,并统一了2.概况(1)时间:年。
(2)地点:。
(3)双方:征集八十多万兵力的与仅有8万人的。
(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
3.影响(1) 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的状态。
(2) 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南朝的建立及更替: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结束了的统治。
此后,南方经历了个王朝,总称“”。
【合作探究】1、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2、请同学们试着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将淝水之战的前后经过简单介绍一下。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重点)1.原因:(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劳动力和技术条件: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 (主要原因)(3)社会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比较安定。
18,19课教案
2.下面请大家静息,我来测试一下大家的听记能力。请同学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知识梳理
从黎明到夜深人静,我们可以看到小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威尼斯的小艇一出动,城市就怎么样?(喧闹,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又会怎么样?(静寂、沉静,入睡了。)正像课文结尾所说,“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课 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领略经典名著中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一、由图引入,把握主旨
1.猜图片,引出荷兰。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最能代表各个国家特色的图片,你们能猜出来这是哪个国家吗? 2.播放课件。
1.那么,船夫的驾驶技术如何呢?下面,请男同学齐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出众?(板书:驾驶技术特别好。)
2.哪些词语说明船夫驾驶技术好呢?
3.课文描写得很精彩,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给大家复述一下船夫的“操纵自如”,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以手作为小艇,边讲边演示,好不好?
(三)学习“小艇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板书设计
小艇的样子(又窄又深、两端翘起、轻快灵活)
船夫的驾驶技(操纵自如、平稳、快)
与人们的关系(密切)
课后反思
审阅人:审阅时间:
课 题
19牧场之国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牧场的特点,体会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2.个性化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拟人、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学历案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习目标】1.通过通读课文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
2.通过精读课文,找出并学习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论证方法。
3.通过积累名言培养自觉的创新的意识。
【评价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一、二。
(检测目标1)完成学习任务三。
(检测目标2)完成练笔写作(检测目标2)【资源与建议】《谈创造性思维》,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谈创造性思维》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
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
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课前预习国籍美国作者罗迦·费·因格评价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原卷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设问1:二战后,社会主义使如何从一国变成多国?社会主义阵营使如何壮大起来的?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 ”,简称“ ”。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____________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_____________的轨道。
苏共还强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按照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的力量。
活动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设问2: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领导人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4.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5.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活动三: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设问3:东欧剧变是如何发生的?其原因又是什么?苏联是怎样解体的?其解体有对世界格局产生怎样的深刻影响?6.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经济上,实行。
7.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俄罗斯领导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年底,苏联解体。
三年级语文下册18、19课导学案
1.读课文,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小姑娘急需输血时的这种情况你还能用别的成语来形容吗?
3.找出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请划出有关的动词。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4.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请找出这样的句子,用三角划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想象阮恒当时是怎么想的?
(3)()小姑娘是阮恒的朋友,()阮恒宁愿自己死去,也要救小姑娘。
2、填空并回答问题。
(1)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忽然又()然后又()
“一阵沉默”、“颤抖”说明了什么?小男孩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1、创悦境(3′-5′)
1.复习生字词。帮加线的词语注音,并能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2.上节课读了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些地方最感人?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共同正音。我能按顺序写出下列字的拼音、结构、部首、组词。
炸、、、。
医、、、。
输、、、。
眉、、、。
型、、、。
否、、、。
垫、、、。
酒、、、。
掩、、、。
咬、、、。
拳、、、。
制、、、。柔、、、。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读词语。
医院医生护士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是否草垫酒精掩盖拳头制止轻柔周围
4.借助工具书或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
2、考考你的眼力,请你在正确读音下划横线。
血型(xiěxuě)附近(fǔfù)
擦拭(chācā)呜咽(yàn yè)
抽泣(lìqì)休克(kēkè)
一、创悦境(3′-5′)
1.孩子们,你有最要好的朋友吗?如果你的朋友需要帮助时,你愿意为他(她)做些什么事呢?
第20课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导学案
第20课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难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知识梳理】一、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P70、P73--74)1、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2)表现①②③2、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含义(2)地位(3)重要性①②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71--7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联结①②(2)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①②【合作探究】探究一:①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②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
③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常咬着烟嘴。
(1)请猜猜他(她)是谁?为什么?(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什么道理?探究二:下面成语或者俗语哪些是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的,哪些是符合这一原理的?1.量体裁衣;2. 看菜吃饭;3.千篇一律;4.一刀切;5.对症下药;6.量入为出,量力而行;7 .入乡随俗;8.张冠李戴;9.生吞活剥;10.生搬硬套;11.火上浇油;1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4.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15.东施效颦、邯郸学步;16.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探究三:结合书本71页图片,请思考:(1)“水果”与苹果、西瓜、桔子、梨、香蕉等之间是什么关系?“水果”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2)不同类别、品种的水果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含有果酸、多汁等水果的共性。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有作为人的共性。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18、19课 导学案
《18、跨越百年的美丽》导学案学校:2013年3月日备课组长签字:蹲点领导:课型阅读课时间二课时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本周行为重点安静用心自主学习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书写“分析、顽强、侵蚀、隐退、乏力、荣誉、头衔、捐赠、诞生、里程碑、卓有成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4.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知识链接居里夫人名言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作了我能作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课前准备搜集居里夫人以及其他科学家的资料学习过程师生笔记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2、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3、明确学习目标。
二、独立探究,潜心会文1、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你按以下步骤达到目标)①、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形:②、你能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人声鼎沸:淡泊:提炼:冶炼:执著:卓有成效: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默读课文,你能了解文章写了居里夫人的哪些事迹吗?从中看出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4、你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吗?(预设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预设2)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去的信念。
2018年秋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海滨小城》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19.海滨小城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
(板书课题:20海滨小城) 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2.讨论分析: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
(板书:大海沙滩)2.自由读1-2节,用“( )”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棕银白白灰金黄)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船队)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3.投影显示思考题:(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标出。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自主学习与梳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苏联的发展1.成就:①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②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问题: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二)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①主要内容:(1)政治领域: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经济领域: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②评价:(1)积极:A.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C.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D.苏联的科技水平获得较大提高。
(2)消极:A.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评价:(1)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2)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①内容:(1)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3)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2022年版本)。
②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12月26日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三国时期,四川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
A、魏B、蜀C、吴D、西晋
4、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
5、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
2、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A、以少胜多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史实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国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D、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7、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A、220年B、200年C、221年D、222年
20、后来,_______分裂,北方先后出现_______个王朝,_______和_______个王朝统称为_______。
检测环节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是( )
A、匈奴、鲜卑、羯、氐、羌B、匈奴、蒙古、羯、氐、羌
C、匈奴、鲜卑、蒙古、氐、羌D、匈奴、鲜卑、突厥、氐、羌
9、东晋军是在以下哪个地方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的?( )
A、巨鹿B、官渡C、赤壁D、淝水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
15、_______以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_______年,大将_______自立为帝,国号“_______”,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_______个王朝,总称为“_______”。
16、江南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亡______________。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_______,带去了先进的______________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_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_______、_______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______________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______________逐渐_______奠定了基础。
14、某中学组织了一个历史研究小组,他们想对北魏建立时的都城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应该去下列哪座城市?( )
A、洛阳B、西安C、大同D、北京
1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2、________年,____________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____________。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曹操以少胜多,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3、官渡之战后,_______消灭_______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_______年,_______带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4、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代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_______割据势力的_______,请来有才能的_______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
5、南下的曹军迅速前进,_______见曹军人数众多,感到抵挡不住,急忙难逃。_______建议联合_______,共同抗曹,_______十分赞同,派_______去见_______。经_______、_______等说服,_______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______________。在_______沿岸的_______一带和曹军对峙。_______指挥联军用_______的办法,大败曹军。
8、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_______修建许多水利工程,蜀国的_______兴旺,吴国的_______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加强了内地和______________的联系。
9、曹丕死后,大臣______________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_______最先被魏国灭亡。_______年,_______篡夺了皇位,建立了_______,定都_______,史称“_______”。_______年,_______军队灭掉_______,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10、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_______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______________”。
11、从东汉末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316年,内迁_______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A、北魏B、西晋C、东晋D、前秦
11、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是( )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卧薪尝胆D、一鸣惊人
12、南京在三国、东晋的时候,分别叫做( )
A、建业、夷洲B、建业、建康C、咸阳、建康D、咸阳、夷洲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贵族不可能经历的是( )
A、学汉语B、穿戴汉族服饰C、改汉姓D、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12、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_______重建晋朝,都城在_______,历史上称为_______。
13、后期,_______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_______重用汉人_______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14、_______年,_______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_______对峙。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大败前秦。(相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江南地区的开发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
自学环节
1、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____,盘踞在河北一带的___________,想消灭他。
鸡西市第四中学导学指南
学科
历史
年级
初一学年
课题
第18课三国鼎立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授课模式
四环教学模式
课型
预展型
学
习
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6、经过______________,曹操退守______________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_______在______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_______乘机占领__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_______。
7、___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_______,定都_______,东汉结束。_______年,_______在_______称帝,国号汉,史称_______。_______年,_______称王,国号_______,后定都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形成。
17、______________后期,我国东北地区_______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_______。_______年,统一黄河流域。
18、_______建立以后,定都平城。______________把都城迁到了_______。
19、迁都以前,_______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禁用_______;官员及家属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把皇族由姓_______改为姓_______;鼓励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联姻;采用汉族的_______、_______;学习汉族的_______,尊崇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____的风气。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