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也包括心理和精神创伤)2.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特殊性: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与()的数量、()遭受破坏的程度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
1.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
4.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最终形成灾害链二、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图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动力)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热带气旋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空,局部湿热空气大规模上升,释放潜热,引起低空空气向
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空气旋涡,当
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其以上时,即为台风。
实质: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热带气旋的分布
源地: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
热带气旋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有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还与受灾体有关。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2.旱灾
(1)干旱和旱灾(2)旱灾的特点(3)形成因素(自然、人为)
3.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秋、冬、春三季)。
(2)形成原因和实质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实质:快行冷锋
(3)寒潮的危害
4.洪涝灾害
(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三)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2.风暴潮
(1)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偏离平常潮位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四)生物灾害
1.虫害
(1)常见的农作物虫害: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2)常见的森林害虫有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2.鼠害
(1)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2)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