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配件企业发展模式研究Word版

中国零配件企业发展模式研究Word版
中国零配件企业发展模式研究Word版

中国零配件企业发展模式研究(一)

来源:管理传播网作者:添加时间:2008-8-18 16:48:00 点击次数:797 次

本站独家整理最新30万大型《管理、培训资源库》,共80G,现提供移动硬盘版,详情>>> 千元创业方案>>>

各大汽车跨国整车制造商越来越倾向于将非关键性技术部分产品的开发、制造、装配工作外包给零部件供应商去做,这主要因为现代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之成为独立于整车的“模块化”生产,开发成本可以由零部件厂商承担,加之汽车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有效细分市场的要求导致汽车跨国整车制造商必须有更多的产品线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所以,跨国整车制造商在推行产品线决策及产品成本控制的同时,除了在关键性技术零部件自制率保持在30%左右(如通用公司自制率为35%,丰田为22%,福特为38%),对标准化的一般性零部件则按性能、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供货条件在全球范围比较选择,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行全球采购。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采取跟随跨国汽车公司的战略,主要供应商与跨国汽车公司之间通过利用彼此之间的分工优势在供应资源上互相享有质量、信息、标准、价格等优势,推动了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

为提高企业间的协作效率,在出现汽车零部件企业独立发展趋势的同时世界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协作关系也在增强,整车与汽车零部件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例如,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企业通过树立团队协作意识,采用战略联盟策略,加强零整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在进行功能、成本和企业能力比较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哪些企业在哪些环节上具有基础能力和比较优势,力保这些环节的优先发展把自身没有优势或其他企业具有优势的环节分离出去共同完成产业供应链重组的全过程,以实现供应链整体增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国际汽车厂商的零配件模式分析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获得所需零部件无非两种选择:自制或者外购,但最重要的是能够获得最佳的成本。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各国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企业之间基本形成了两种模式:通用、大众这些欧美企业为代表的,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的模式和丰田、现代等日韩企业为代表的,以产权为纽带的体系内稳定供应模式。

(1)欧美模式

在欧美企业的模式下,整车厂商在选择伙伴时,采用招标这种市场的形式来最终确定合作伙伴,主要考虑价格、质量和送货时间这些因素能否满足自己的要求。绝大多数整车厂商和零部件企业在资产上是独立的,整车厂商一般不会向零部件企业直接投资。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合同、契约这样的市场机制来协调。汽车厂商承担全部详细设计,按设计进行招标,主要将投标价格作为选择零部件企业的基准。零部件企业也不再是简单的来样或来图加工,而要承担起产品设计、制造、检验、质量保证、及时供货以及市场服务的全部责任,甚至需要管理、协调更低级别的供应商。整车厂商通过质量检测、质量论证来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双方更接近一种单纯的商业利益合作,而非亲密的伙伴关系。但是由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整车厂商成本压力增大,产品制造工艺和质量要求提高,产品开发周期越来越短,这些因素促使欧美的整车厂商更加致力于整车开发、装配技术、动力总成的开发和生产,对其他汽车零部件的需求,更加依赖于外部独立的零部件配套厂。更多的新产品开发设计费用与供货价格压力从整车厂转嫁到零部件企业头上,迫使其承担越来越多的研发和制造任务。众多的整车厂商在大量关键技术领域与零部件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法国PSA集团就与德尔福

公司在电子、燃油供给、车身内饰、传动等众多领域进行共同研发。雷诺也和德尔福合作,共同开发柴油发动机喷射系统。随着整车生产主导地位的改变,零部件企业在汽车产值与技术研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当然,这也促成了博世、德尔福这样几乎可以生产汽车上每一个零部件的巨头的产生。

(2)日韩模式

在零部件供应体系方面,日韩企业与欧美企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日系厂商实行的是比较封闭的方式,其国内零部件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不等,日本整车厂商采取了多层次转包的体制,把众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中起来,各大汽车公司选择各自的供应商,形成相对独立的供应体系。零部件企业进入汽车厂商的供应网络后,就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订货;各大汽车厂商也希望零部件企业能和自己保持长期稳定的供货,他们一旦形成供给关系,就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整车厂商会积极参与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并进行强有力的支持。日本的整车厂商在设计图纸确定前期,也进行所谓的“开发设计比赛”。整车厂商不仅根据价格,还根据零部件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就选定零部件供应厂商,再由零部件企业根据汽车厂商所提供的式样、基本参数进行详细设计、试制和实验。整车厂商会首先确定一个目标价格,然后与零部件企业一起,反过来研究如何组织生产,制造出适应价格需求的产品。

在处理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上,丰田是做得最好的汽车企业之一。丰田每计划在海外建立生产工厂前,首先都会把零部件供应等配套系统进行本土化移植,然后才进行本土化生产,这已经成为丰田在全球市场进行扩张屡试不爽的模式。在北京、天津、广州这些日本汽车厂商的生产地,日资的零部件企业都比较集中,日本电装就是最生动的例子。作为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日本电装先后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投资了12家企业。日本电装这些子公司主要就是围绕丰田等日系整车厂商,提供汽车空调、仪表、电机零部件等零部件。电装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丰田等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伴随丰田在中国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电装还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同样,以现代Mobis为代表的韩国零部件企业,也伴随韩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现代汽车及其子公司起亚汽车进入中国。现代Mobis在北京、江苏盐城和上海建立了工厂。以北京现代为例,其生产的伊兰特、索纳塔系列轿车中,80%左右的零部件都由具有韩资背景的公司提供,其中Mobis可以占到50%左右的供货量。

(3)这两种模式的发展趋势

两种模式正在悄然融合。在面对来自整车的市场竞争时,欧美模式整车厂商会想方设法把这种压力转嫁给零部件供应厂商,为了防止选择单一,供应厂商会提高价格,整车厂商一般同时会选择两家或者以上的厂商供应同一零部件,为了保证整车厂商订单的供货,供应厂商不得不加大库存,满足整车厂商的需求,从而导致零部件成本上升,最终反映到零部件产品价格上,而供应厂商为了竞标,压价甚至亏本投标,最终会带来质量下降等问题。总之,可能存在的短视行为会对双方的利益造成损害。然而,日韩企业间相对固定的供应关系,也不利于激发零部件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而日韩整车厂商和零部件企业之间过于亲密的联系,比如Mobis就是现代汽车集团的最大股东之一,互相过于复杂的关联,不利于建立一个透明、公正的采购价格体系,可能会妨碍采购过程中的最优化。但两种不同的模式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最近几年,韩国汽车厂商的成功就得到了欧美零部件企业的帮助。韩国汽车一度是质量差的代名词,但在过去的几年中,韩国汽车的质量已经赶上了全球领先水平,其中就有大量使用欧美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的因素。现在,韩国汽车厂商使用的零部件有三分之一是由外国人掌管的零部件公司供应的,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比例不到五分之一。韩国汽车体系内的企业也开始向欧美企业销售零部件。现代汽车公司旗下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HyundaiMobis公司最近也开始向戴姆勒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提供方向盘柱,并将在2006年开始向戴姆勒—克莱斯勒出售完整的底盘系统。

现在,欧美整车厂商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在以往纯粹的商业关系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正渐渐向日本的稳定转包模式靠拢减少零部件供应企业的数目,在保持竞争性的同时,进行战略联盟、相互持股等方式的定向合作。日韩以合作为基础的转包模式,在保留了其合作特点的同时,也正在不断地加入竞争的因素,即使只有两家厂商供应零部件,企业也会通过“开发选拔”等方式,保持有效的竞争。

在50~70年代世界汽车工业大力发展时期,企业为更快地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了纵向一体化战略,整车厂商向零部件厂商延伸,零部件厂商积极主动地挂靠整车厂商,并获得相当一部分利益。这些利益主要包括: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包括合并作业、内部控制和协调、信息、回避市场风险以及稳定购销关系等方面的经济利益);合作技术、开发产品的利益。但是,任何一种战略和制度都有其不完善的方面,尤其是环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战略更需要作适时调整。纵向一体化战略也存在相当大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扩大后出现的非效率因素,交易灵活性下降以及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感知度下降,企业总体固定成本增加,总体投资需求增加,难以保持企业内部平衡。在进入产品成熟期、企业发展过大等一定条件下,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风险会逐步暴露并进而妨碍企业的赢利和成长,不利于企业组织的再造。

总之,相互之间的组织关系越来越趋向合作竞争,朝着提高组织效率、发挥各自优势、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方向转变。国内的三大整车集团,刚好处于打破集团内部采购的传统模式、建立新的供应模式的磨合期,借鉴好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汽车厂商的零配件模式分析

(1)一汽、上汽和东风汽车的零配件发展模式

中国的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比较复杂,呈现多元化格局。拿中国三大汽车集团来说:一汽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按照苏联的全能厂的“大而全”方式建设的载货汽车制造厂。一直到1998年一汽才将各个零部件厂分厂独立,组建零部件公司。新公司与主机厂成为“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接近于“一体化”配套模式;东风汽车公司也是按照全能厂的方式建造的载货汽车制造厂,零部件事项内部配套。2000年才将零部件生产剥离,成立了独立的零部件事业部,由于在最近十几年之内,东风与日产、标致、雪铁龙等有合资关系,而日产和雷诺又有资产联系,PSA又和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了联合采购公司,东风的国际化特色很浓烈,具体的将来的零部件配套模式将如何,值得关注;上汽集团由于其合资色彩浓烈,最早地引进了国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其零部件制造企业与整车企业是独立的机构,通过订货合同形成配套关系。虽然其中有的零部件制造企业是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投资,与外资合资的企业。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即是整车制造企业的投资人,又是零部件企业的投资人。他们的这种模式接近于“亚一体化”模式,上海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从发展趋势来看,各种配套模式在操作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零部件制造厂与整车制造厂加强合作的同时,整车厂正在逐步放松控制,鼓励零部件制造厂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与整车厂“共担风险、共享成果”,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及时供货、缩短供货周期。

按照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析,国内三大汽车集团各自的供应商体系相对独立,而且主要供应商与之有股权关系,如上汽汇众与上汽、东风伟世通与东风等。在上海大众398家供应商中,有20%到30%的

“亲密”供应商提供其所需75%的零部件,而这些供应商大部分是上汽集团的关联公司。

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整车商在寻求供应商体系稳定感的同时,也希望供应商体系保持相对灵活。像长安集团对配套体系进行清理一样,整车商几乎每个月都在“换型”,一些松散合作的供应商随时可能被换掉。而且,按照汽车业的惯例,由于每款新车的价格每年都呈递减趋势,整车商为把降价带来的压力转嫁给零配件厂商,每年都会要求零配件厂商降价3%到5%,以保证自己的利润。这对零配件厂商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成本考验。

过于激进地对供应商发号施令,对整车商来说未必是件好事。神龙汽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推广“多渠道供货制”,即同一零部件由2家或者2家以上供应商供货。但神龙每款型号的零部件采购量本来就少,这些供应商很难被“喂饱”,缺乏规模效益,反而容易产生恶性竞争,神龙的成本客观上反倒增加了。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各大整车商都有意扶植本地供应商,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供应商体系。由于整车厂规模有限且采用多家供货的策略,零配件厂的产能利用率十分有限。这样,“打压”供应商导致整个供应链恶性循环,整车商的效益也因此受损。

相反,国际上成熟的整车商一般采取的供应商管理方法是“一种产品,一个供货商;一个系列,多个供货商”。既扶持了零配件厂商的发展,又让零配件厂商之间保持一定的竞争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三大的零配件体系建设,很大一部分是受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但是整车厂与零配件厂的分离是一种大的趋势。

(2)北汽的零配件发展模式

北汽打造零部件平台,不仅因为“十一五”期间,北汽整车产量翻番为之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还因为打造优质的零部件平台能够迫使旗下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就地取材”。

北汽目前已有12家企业纳入北京海纳川旗下,分别是北京飞驰汽车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江森汽车部件公司、北京德尔福汽车安全产品公司等。今后,北汽的零部件将统一到该平台下进行整合和重组,新的零部件项目也由其出资组建。

北京汽车零部件公司将形成五大核心板块。根据规划,北京汽车零部件公司将从五个板块完善北京汽车零部件的产品结构,这五个板块将成为北京零部件基地选择零部件企业的主要依据。这五个板块分别是汽车座椅内饰板块、汽车制动底盘板块、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板块、汽车热交换板块和发动机部件板块。

目前汽车座椅内饰板块将主要在北京大兴采育1200亩的生产基地,该基地距离北京奔驰仅20公里;制动底盘板块目前已经和浙江亚太等行业领军企业进行合资,双方股比为50%:50%。目前该企业已经在顺义租赁厂房生产,并将俟机进入零部件基地投产;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板块已经和北京江森签订合作协议;汽车热交换板块拟和美国德尔福签订合作备忘录,建成投产后将向北京奔驰和北京现代供货;发动机部件板块将和一些技术公司进行合作。

综上所述,北汽投向汽车零部件发展的想法是试图跟现代汽车叫板零部件的采购,以获取北京现代更多的利润。

(3)奇瑞的零配件发展模式

2003年,以德尔福为代表的欧美大型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日韩约70%的零部件企业曾经联手拒绝为奇瑞提供汽车空调、转向泵等各种零部件。奇瑞当时较小的需求规模难以吸引零部件企业为其配套。

因此奇瑞大量引进海归技术人才,通过对他们创办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进行投资,建立奇瑞自己的配套供应体系。主要模式是:奇瑞科技出资控股,归国汽车人才出技术和

管理,也有的是资金和技术双重合作。

奇瑞希望这些零部件企业之于奇瑞能像电装之于丰田、德尔福之于通用汽车那样,将奇瑞科技打造成战略合作关联零部件集团,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和设计周期,并依托外销开辟盈利新板块。

但是随着奇瑞销售的增长,奇瑞科技的重要性开始下降。2007年奇瑞产销达到38万辆,而根据奇瑞的计划,到2010年奇瑞汽车将具备年产100万辆的生产能力。

庞大的需求规模使奇瑞成为国内外零部件公司必须争取的重要客户之一。包括此前曾经参与封杀奇瑞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公司,纷纷与奇瑞成立合资的零部件企业。目前奇瑞已经与美国阿文美驰合资成立底盘公司,与美国江森自控合资成立内饰公司,与亚普合资成立油箱公司等。

临近芜湖的长三角和江浙地区集中了国内半数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万向、信义等国内汽配龙头企业也均在芜湖设厂。奇瑞不再需要通过奇瑞科技与配套体系建立高度的资本联系来保障零部件供应。

与此同时,除与大型跨国公司成立的高技术合资项目运行平稳外,奇瑞科技旗下诸多中小项目普遍收益缓慢。与专业民企相比,奇瑞科技投资战线过长,各板块独立为战,既无专业技术经验,又无产量规模,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奇瑞科技一直以来没怎么赚钱,包括房地产公司都不赚钱,有一些公司甚至是亏损的。

剥离不良资产以利上市

奇瑞汽车成立以来,一直靠国家和地方银行的大额低息贷款滚动发展,目前尹同耀已经宣布“奇瑞2010年销售要突破100万辆”,巨大的资金缺口已经出现。来自芜湖市政府的确切数据显示,奇瑞公司计划到2010年实现年产120万辆整车、120万台发动机和120万台变速箱的生产能力。

在最新一轮的扩建项目中,奇瑞汽车将总投资200亿元,最终达到200万辆产能,其中2007年计划投资25亿元。根据2004年安徽省政府一次内部会议估算,奇瑞汽车仅仅形成年产轿车100万辆、发动机100万台、变速箱80万台的产能目标,就需要投资约280亿元,这几乎相当于芜湖市四年的财政收入,安徽省全年财政收入的1/3强。

仅靠奇瑞汽车自身的积累,很难完成奇瑞建设100万辆产能的目标,上市融资成为奇瑞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手段。为了冲刺上市,奇瑞首先需要完成对旗下公司的资产重组。分拆出售“奇瑞科技”旗下的不良业务板块,不但可以回流部分现金,更可以优化资产结构,将资金和公司资源集中到战略项目中。

奇瑞还是希望将全部精力集中到整车生产上来。从全球发展的趋势来看,汽车公司整车板块和零部件板块的分拆已经成为大方向,例如,通用和福特均已经把各自关联的零部件企业拆分出来,组建了德尔福和伟士通两家大型的零部件集团。

综上所述,由于奇瑞在成立之初,国际上大型的零部件供应商拒绝为它提供零部件,而当时它的需求规模又较小难以吸引其它的零配件企业为其配套,所以奇瑞成立了一些汽车零配件公司,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零配件体系。但目前是除了合资项目运行平稳外,奇瑞科技旗下诸多中小项目普遍收益缓慢,甚至是亏损的。奇瑞科技的投资战线过长,各板块独立为战,既无专业技术经验,又无产量规模,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可选发展模式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目前总体上形成了以整车配套为主的“依附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结构是一种以整车企业为核心、多层零部件企业环绕的框架,其形状近似一个箭靶:靶心为整车生产企业;第二环为核心零部件企业;第三环为骨干零部件企业;第四环为协作企业。这种发展模式是与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与汽车整车生产一样,大都是通过依靠地方保护政策、资产一体化或经营集团化形成的固定协作关系而维持生存或获得较高

利润的。

可供选择的六种发展模式

近年来,跨国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加速入华。同时,许多知名汽车整车企业不断降低零部件自制率和减少协作厂数,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比较采购原则,实行全球生产、全球采购的策略,从原先的向多个零部件厂商采购变为向少数系统供应商采购,从单个零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从国内采购转为全球采购。跨国企业投资策略的改变以及零部件行业发展的趋势使得原先的“依附式”发展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不得不考虑其他的发展模式。

(1)彻底脱离母体模式

彻底脱离母体模式就是让具有条件的零部件厂彻底从整车企业中分离出去,真正成为一个具备研发能力,能够为多种车型或多家整车企业配套的独立企业。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降低整车企业的自制率,减少开发新产品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有利于零部件企业专业化分工,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零部件企业形成和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减少对整车企业的依赖;有利于零部件企业吸收外部资本和技术,制定独立的发展战略,为多车型、多厂家配套。

(2)专业化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以高度专业化为原则,以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依靠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方式,这也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九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模式。其优势在于:生产的零部件种类少,专业化、系列化程度高,技术装备先进,产品成本低,市场份额高,有利于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益。

(3)合资模式

合资模式是双方为了得到某种协同作用而建立的股权式合作方式。不仅限于中外合资,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企业都可以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汽车零部件工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与主机厂合作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在降低成本上将会有一定的优势。

(4)依靠技术创新模式

依靠技术创新模式就是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依靠人才优势和资金投入不断开发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从而增强为多车型和多厂家配套的能力,扩大市场份额。选择该模式的零部件企业应坚持的原则是:高附加值的产品,专业化的研究领域,超前性的基础研究,持续性的资金投入。

(5)战略联盟模式

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组织形式,已被众多当代企业家视为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最迅速、最经济的方法,被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战略联盟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主要有研发协议、定牌生产、特许经营和相互持股等形式。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应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独立的民族品牌,国际营销渠道不畅。这些问题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有时甚至是非常困难的。如果通过某种国际合作形式,比如战略联盟的形式,则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

战略联盟与收购兼并所不同的是,兼并、收购都要通过所有权关系的扩张,形成深层一体化来加强对价值链中的所有环节进行控制;而战略联盟则是针对选定的项目,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共享各自价值链上某些优势环节,以集中优势的经营资源和能力,克服彼此的薄弱环节。所以战略联盟是较兼并、收购更好、更快的一种企业外部扩张形式。

(6)组建系统公司模式

汽车在结构上可分为零件、部件、组合件、总成、系统和系统组件。这里把总成、系统及系统组件统称为系统,即指具有特定功能,能够独立安装与使用的组合件。所谓组建系统公司模式就是按照系统为单位来设立汽车零部件企业。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一个系统,也可以生产几个系统。按系统组建公司的好处是:有利于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生产,达到经济规模,便于为多车型、多厂家配套;有利于零部件企业形成高水平的产品开发能力;有利于与国外大型同类公司开展技术合作。

以目前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零部件业发展选择合资模式和战略联盟模式较为适宜。从现实看,由于零部件行业中竞争比较激烈,一些资金雄厚、机制比较灵活的企业其竞争优势比较大。从2001年开始,三资企业和股份制零部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就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要大得多,况且,国内比较有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大多为合资企业。从发展趋势看,目前与国内厂商合资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是世界上从事全球化经营活动的大型供应商,在向海外扩张方面,他们的全球化战略有一定的相同点,即主要采取发展型战略、国际化战略、多国本土化战略和跨国战略等宏观发展战略,通过与中国贸易和技术合作,进行资本扩张,技术渗透,合并重组,特别是通过在华大规模系统投资以及战略调整,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把中国逐步纳入其价值增值链之中或者经营网络之中。再加上跨国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协议基础上的一种较松散的合作形式,受控程度较低,比较适合我国零部件既能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学习跨国企业先进的技术,更有可能成为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全球网络中的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运营中心。

浅谈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模式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却少有世界水平的品牌。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45个,法国有46个,日本有44个,而我国只有6个,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中国的企业要真正成为世界上的强者,产品生产的经营活动走向世界市场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中国企业要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对策,才能有利于实现品牌的国际化。 关键词:国际化模式困难对策

目录 引言 (1)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和衡量标准 (1)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 (1) (二)品牌国际化衡量标准 (1) 二、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 (1) 三、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2) (一)品牌国际化模式 (2) (二)品牌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2) 四、中国品牌国际化面临的难题 (3) (一)中国品牌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经受住考验 (3) (二)中国品牌赢得国际消费者的信任艰难 (4) (三)文化差异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又一个障碍 (4) 五、中国品牌国际化对策 (5) (一)中国品牌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经得起考验 (5) (二)必要刻意地和有意识地去渲染自己品牌的中国背景 (5) (三)品牌国际化的本土化运作 (6) 六、参考文献 (7)

浅谈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模式 引言 商务部发布的报告表明,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称得上世界名牌的更是寥寥无几。 另外,我国品牌价值也不高。根据《商业周刊》网站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为670亿美元,微软的品牌价值为569.3亿美元,仍然没有中国企业入围全球最佳品牌百强。 我国现有的品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努力建树品牌,并尝试国际化策略。这些企业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在海外建立研发、生产、营销机构,立志于成为国际品牌,比如我国的海尔和联想。第二类:有意建树品牌,但还力不从心。这类企业已为产品注册了商标,但因管理水平有限,资金实力不足,未能创出自己的国际品牌,比如我国的众多中小服装出口企业。第三类:没有品牌意识,只有生产、销售观念。这类企业认为当前发展品牌是务虚,缺乏现实意义。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和衡量标准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 品牌国际化是指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用相同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进入品牌原产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品牌营销,以扩大品牌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地区覆盖率的方法和策略。 (二)品牌国际化衡量标准 1.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品牌评估的价值 3.企业经营国际化的比重 4.品牌国际化经营的时间 5.品牌国际化的区域分布 6.品牌国际化的输出方式 二、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 1.企业在品牌投入的资金普遍较低 2.品牌的投入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偏低 3.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意识在提高,基础平台搭建比较完善 4.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但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形成原因 苏南是指江苏南部的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是中国商品粮的苏南模式 主要基地;人口稠密,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高达一半以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成苏南农村较早兴办乡镇企业的内在动因;该地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农村素有家庭手工业传统,加之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苏南农村的商品经济意识较强,这些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苏南地处集镇密集地区,受城市经济的辐射较强,交通运输便利,文化发达,对辐射有较强的接收能力;文革期间大城市知青、干部的下放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城市工业因动乱受挫,生产和生活资料供不应求,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经济。具体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六自”即:资金自筹、劳力自招、原料自找、产品自销、决策自主、风险自担;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注意从市场需要出发,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一方面通过小而专拾遗补缺,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城市,充分接收城市经济的辐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农村发展中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编辑本段存在问题 问题概述 A、党政企合一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B、市场发育不够完善,流通环节薄弱,外贸出口渠道亟待拓展; C、乡镇企业负担重,其自我积累能力有弱化趋势; D、如何上技术、上质量、上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在苏南,由乡村集体支配资源,它们同时也是财富积累的主体。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财富和支配资源。苏南模式 有人认为苏南模式是资源共享,但如何保证在资源分享前提下的共享,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都能分享到资源,那就是少数人独享资源。 消极方面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有学者把苏南村乡镇政权对乡镇企业的实际干预和控制看作是一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一、引言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

理咨询公司的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趋势_秦敏

114 《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中旬刊)总第494期 一、企业大学产生的背景和定义 企业大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27年通用汽车成立GM学院,但被学术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只是近十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信息技术及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竞争环境的压力;二是企业内部“人才过时”的问题。为了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具备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自主且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员工。企业大学的观念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倍受重视,是企业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商务环境,加强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 企业大学的定义,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未达共识。李察?迪积(Richard Dealtry)在2000年定义为“一个组织性的专业管理流程,在演变的商务环境中,不断注入一种尊重知识,以才领导的企业文化。” 另一位企业大学专家麦克?艾伦(Mark Allen)在2002年提出“一所企业大学是一个教育的实体,是作为一个战略工具,借着不同活动来启发及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学习、知识及智慧,以协助公司达成任务。”前者的定义侧重于营造一个学习型文化的氛围,把企业塑造为“学习型组织”。后者的定义融合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新管理观念。尽管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理念相关。从深层次上讲,三者之间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Prince 和Stewart在2002年他们发表的论文中也提出了企业大学是有知识管理、组织性学习及学习型组织结合而成的观点。 二、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部门的区别 企业大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也不是传统培训部门的升级,而是一种战略层次下的全新组织形态。企业大学与一般高校的不同之处就是“企业”二字,企业大学中的教学、培训都要围绕企业这个核心展开。企业大学在许多层面上与传统的培训部门有很大的差异。 1.企业大学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企业的学习需求,针对企业战略建立学习战略方案。企业大学不仅关注改善员工工作绩效,更重视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传统培训部门只提供行政服务,一般根据主管和员工的培训要求被动式做出反应。 2.企业大学属于战略层次,独立经营,确定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及贯彻性,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和目标。这对于跨国公司的管理尤其重要,企业大学能够集中资源和管理,避免培训资源的重复及分裂,确保战略、目标和文化的统一。而传统培训部门属于战 术层次,通常依附人力资源部,集团公司内部各个分公司培训资源分散。 3.企业大学提倡“终身学习”的持续流程,提供全方位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技能”课程,如领导能力、创意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课程。培训部门的课程形式固定、单一,通常课程设计的对象为一般员工,内容深度有限,培训局限于提高工作岗位技能。 4.企业大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CEO、高层经理、商业单位及员工全面支持与认同,相反,培训部门几乎不进行内部行销,直接指定员工来接受培训,认同和配合程度较低。 5.企业大学关注企业的整体性,即整个企业工作绩效和核心胜任力的提升,而传统培训部门以提升个人技能为主。 总而言之,企业大学是积极性、专业性及长期性的独立个体,用企业品牌和大学的称号,显示企业对投资人才资本的长远承诺。 三、中外企业大学发展的现状 目前,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已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按照新企业大学研讨研究报告,在过去的十年美国企业大学以每两年400所的速度增加,至今有2000多所的企业大学。2002年美国公司花费在企业培训费用每年大约560亿美元,英国160亿英磅。在中国企业大学也在蓬勃发展,除了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可口可乐、惠普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国内企业大学,海尔、联想、伊利集团、TCL、泰康人寿保险、华为、康佳、金蝶、实德、力诺、金大地、UT斯达康、吉利、蒙牛、武汉小蓝鲸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企业大学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专家预测,5年之内,国内的企业大学还会有相当大的增长。 一般跨国企业平均花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是总薪金的10%。根据2005中国企业培训现状调查,41.30%的国内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以下;39.13%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5%;15.22%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5%至10%;4.35%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0%以上。调查显示企业基层员工每年接受的培训次数整体高于中层和高层,基本技能培训是基层员工首选培训内容(占85.11%),管理技能培训是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培训课程(分别为78.72%和74.47%)。由此而得,国内多数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培训的必要性,但在对员 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趋势 秦 敏 项国雄 江西师范大学 [摘 要] 企业大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日益成为企业用来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本文从企业大学的概念、与传统培训的区别来论述,针对目前国内外企业大学的现状,分析了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以及企业大学面临的挑战,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企业大学 定义 经营模式 发展趋势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玮①叶晨② (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710061) 摘要:近30年来,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为国外经济学界所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目前也已形成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在此背景下,合理的选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其技术溢出效应来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波特原有的“钻石模型”基础上,从众多实证案例中提炼出了一些其他的重要因素,建立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四因素钻石模型”,并结合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特点,分别讨论了企业因素、行业因素、禀赋因素这三大生因素与政府因素这一外生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集群影响因素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在地理上集中,且具有关联性的企业、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Michael E.Porter,1998)。它是介于市场和巨型跨国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近几十年来,产业集群以其独具一格的组织结构特征给所在区域乃至国家培育了大量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从而奠定了产业集群所在国在全球竞争中不同寻常的竞争能力。 产业集群存在于大多数产业中,并且越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产业集群现象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代表,其集群现象比较显著,这也正是美国硅谷、新竹科技园、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产业集群典型案例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的原因之一。与其他产业集群一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也是集群单元、集群模式和集群环境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集群单元是基础,集群环境是外部条件,集群模式则是影响集群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 ①魏玮(1966—),男,陕西丹凤县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制度与产业发展。 ②叶晨(1986—),男,河南洛阳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投融资。

浅谈中国企业发展模式

浅谈中国企业发展模式,以里手网为例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看似感觉已经成为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人们都说现在是创业的黄金时代,的确,相比以前,互联网的发展为创业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一个发展方向,则很难走下去。 就像前两年以众筹为噱头的西少爷肉夹馍,就是因为对发展模式没有准确的定位,合伙人的意见不合,最终走向了失败的结果。因此,在创业初期,如何规划好企业的发展道路探索好企业发展的模式,为重中之重。 企业现状: 目前,在中国,中小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主要部分,中国大约将近5000多万户中小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发展过程,仍然异常艰难。比如融资问题,技术问题,以及在各个部门的周旋问题。 1 障碍分析 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1.1 企业的自身问题。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人人皆可创业,但是,创业者的素质以及技术因素也成为了阻碍企业发展的难题。企业发展范围以及自身的社会影响导致社会的信任度较低。经济效益差,企业抗风险能力低。 1.2 创业者的错误定位。不少企业总是盲目的为自己定位,在发展过程中,盲目的想让自己扩大,向一些大企业看齐,这种决心虽然好,但是盲目的搭架子而不想着如何做强,导致自己外强中干忽视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 1.3 中小企业招人难,人才难留固然是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弊端,但是这并不是阻碍发展的根本问题,其实小企业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边是小而精。不能跟大企业比规模,但是却可以往精上边发展。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不善于利用、开发、整合资源,盲目跟进,企业缺乏从战略角度长远规划发展的思路。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管理者观念落后。 例如里手网,在开始创办的初期,定位非常的明确,就是为企业做好服务,定制发展的方案。从工商服务到财税服务再到知识产权的申请,为企业进行一站式服务便是里手网的企业定位。一个企业的定位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2 改进途径 2.1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先进技术,做后起之秀。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我们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学习、引进,帮助我们尽快发展,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差距越大,快速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在我们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过长期的磨练,相对比较成熟,这些企业就是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楷模,学习成本低。 2.2 企业定位最重要。中小企业其自身规模小,小而全的经营战略将使企业误入歧途。中小

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 进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企业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又是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目标。该文结合笔者多年乡镇经济管理的工作实践及所在辖区乡镇企业发展的 实际情况,通过入驻企业等多种形式,调查乡镇企业分布、产业结构及发展过程等情况,分析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乡镇企业科学发展提出相关 建议。 [关键词] 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带动了区域农民致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涌现一 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地方特色产业效应逐渐显现。然而,随着外部经济环 境变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内在制约因素,也出现了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竞争力不足、 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发展瓶颈,地方政府经济管理也随之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对此, 政府应积极引导,把加快乡镇企业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1 辖区内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辖区内共有 12 个乡镇(街道),其中沿海乡镇(街道)7 个,山区乡镇 5 个,区域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750 家,从业人员5.2 万余,创造增加值122.7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38.3%。特色产业明显,“一镇一产业”、“一村一产品”的特色 专业镇、村有 20 多个,如蔬菜种植镇、枇杷镇、海蛏养殖镇、电子加工镇、家具生产村、鞋面加工村、渔网村、米粉村、粮行米市村以及豆腐村等。特别是手织鱼网,占 据全省同类鱼网销售市场的优势;特色枇杷吸引省内外客户前来洽谈交易;粮行米市 一直是闽中规模较大的民营粮食加工中心;特色海蛏干畅销省内外。可见,乡镇企业 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产业类别多、产品多样化,特别是一些地方特色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潜力较大。 2 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 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区域内乡镇企业多数是“宗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主要由有血缘关 系的亲戚组成,管理过程中兼顾亲情关系,公私不分;企业负责人既抓生产、销售, 又管招聘人才、财务,未能充分利用外来人才、信息等优势,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市场 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管理机构;企业管理不注重“以人为本”的宗旨,奖惩制度不完善、“五险一金”保障不健全,企业员工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调研中有多数企业经营管理

(管理知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最全版

(管理知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壹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日益迫切和重要。建立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壹)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畴。(二)文化基础。(三)国情基础。(四)先进性和前瞻性。双头鹰式管理的特点:1、壹头见政府,壹头见市场。2、壹头见国内管理文化,壹头见国外先进管理方式。双头鹰管理模式综合中西管理思想的优点和长处。壹头盯着较理性的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及手段,壹头盯着较天性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文化传统。理性的管理包括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及制衡约束的组织制度,天性的管理包括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及中国儒家的统御思想观念。当前是多变的年代,变是永恒的不变,任何已有的和常规的管理模式都将被创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创新是管理的主旋律。 (中经评论?北京)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的。能够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截止目前的管理理论仍不是从假设出发的。经验性的实证分析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尽管管理理论千差万别,但研究的主题都有壹个共同的特点,即研究管理和被管理之间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管理涵盖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方式,通过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壹套固定适用的管理模式来指导管理实践。另外,良好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壹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日益迫切和

重要。 壹、建立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壹)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畴。管理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的内容。具体讲,生产力包括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亦称经济关系,包括产权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劳动协作关系,产品的终了分配关系;上层建筑方面包括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层面和企业制度层面的具体内容。从之上能够见出企业管理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 (二)文化基础。管理是壹门科学、壹门艺术,更是壹种文化现象。壹个国家的管理是和该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的。管理的文化基础具体主要体当下俩个方面;壹方面是任何管理都植根于壹种文化之上,社会文化背景是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和方式和之相适应,因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是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上如果能适应它,符合它的特征及要求,则管理效果就好,管理效率就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如果管理不适应文化,则管理效果基,甚至导致管理失败。另壹方面,我们能够发展利用文化,把文化背景、文化特点、文化内容借用来作为具体的管理手比利用文化本身的系列内涵建立相应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兴趣越来越集中于管理文化研究,认为借用文化作为管理不失为最有效的管理办

中国企业发展的八大战略

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著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

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高新企业发展状况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强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新成绩,上了新台阶。 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9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占高技术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调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93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空间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8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2%。产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长 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涌现出华为、联想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随着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开始由简单的加工贸易出口向资本、技术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在国际分工中的

浅谈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战略

…大学公选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企业战略管理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战略姓名: 专业: 学号:

浅谈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战略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长期面对能源、资源、环境、技术和外部需求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在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同时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字:中国企业、发展、挑战 怎样应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和挑战,中国企业如何立足本国市场在同跨国公司合作、竞争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我国新形势下退进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是:适应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推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进行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创造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我们要做的是,适应国际上跨国经营的趋势,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效的公共与中介服务为辅助,全面提升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渐进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以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变;注重互利共赢,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搭建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平台,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推进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按照总体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大力优化公共服务;发挥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比较优势,确定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行业导向;适应跨国投资新趋势,创新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方式;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研究,明确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市场导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跨国经营模式。各方面齐心协力,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升。 单点突破 在全球一体化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两大战略途径走出去。第一个就是聚焦在一类产品上,进行单点突破。单点突破将为中国企业构筑两方面的优势,其一是当品牌聚焦在一类产品上时,会在顾客心智中赢得专家优势,成为胜过多元化品牌的优先选择;其二是中国企业可以集中资源,以局部的绝对优势胜出国际领先企业。格兰仕微波炉的成功,就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还有中集集团,通过把焦点集中于集装箱领域,取得了全球第一。 在实施这种局部发力、单项突破的战略时,最重要的是要打掉大而全的幻想,不能迷恋领先国家的多元化集团模式。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已经再也没有建造三菱、通用的机会了。通用电气之所以能做成多元化的大集团,是因为它起步足够的早,是在无人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且通用电气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在犯错,如西屋电气、联合科技等,也都是产品线又长又乱的多元化企业。实际上,通用电器的成功,更得益于杰克?韦尔奇上

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着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整合与聚集,特别是“系统集成者”和“瀑布效应”的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11-08-08 第07版:科学技术 作者:王利政来源:学习时报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近10多年来,我国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但是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品出口全球第一。“十一五”以来我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美国科学和工程指标2010》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落后于美国、日本,位居世界第三,到2007年,我国首次超过日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突破了6万亿元,达到60430亿元。 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力。随着高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张,高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达到3813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首位。 行业规模差异大,产业地理集中度高。从高技术产业的五个行业看,2009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接近

一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规模位居第二,所占比重超过 1/4,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占比仅为2.2%。 从产业的地区分布看,高技术产业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占比达到85.4%,几乎是中西部地区的6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集中地,三个区域产值占全国的81.9%。其中广东、江苏两省产值所占比重,达到全国产值的一半。但两省的规模变化又有所不同,“十一五”以来,广东占比从31.2%下降到28.4%,而江苏占比从18.0%上升到21.5%,这反映了加工贸易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高技术制造工业发展放缓,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向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转移。 产业研发经费持续增长,R&D强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持续增长。2009年,高技术产业R&D经费规模达到892.1亿元,占制造业R&D投入的1/4,同时产业R&D强度提高到1.48%,几乎是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0.75%)的2倍。其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R&D强度最高达到4.9%,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强度最低,为0.64%,低于制造业整体水平。 有效发明专利占制造业1/3多,行业和地区分布集中。发明专利是评价科技创新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我国高技术产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量也大幅增加,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4万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验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原子能、航天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逐步兴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也引起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进而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潮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占领国际市场作为基本目标,力争在21世纪取得最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 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发展经验 世界各国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自身的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统,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管理主体视角来看,当前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以自由竞争为主,注重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产业的发展,而是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签订科研合同和采购合同等方式对高技术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和间接扶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加州的“硅谷”和波士顿的“硅路”(128号公路产业带)。但自克林顿入主白宫以后,开始强调政府对关键产业的直接干预,采取官(联邦政府、州政府)、产(企业)、学(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究开发生产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典型代表为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园。

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自主创新为辅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又可以分为科学城和技术园区两种类型。科学城型模式具有行政区域的特点,通常由政府进行规划建设,把大批研究机构和科学专家集中在高质量的城市空间,实现科研开发协同发展。典型代表为日本的筑波和韩国的大德等;技术园区型模式类似于新型的产业行政区划,更具政府行为色彩。其目标是在某一划定的地区集中兴建一批高新技术公司,以提升该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典型例子有台湾的新竹、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波里斯和英国的剑桥。 虽然上述两种发展模式的管理主体和运作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许多共性值得关注: 第一,政府的支持和干预不可或缺,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促进行业发展。美国几乎每一任总统都有其独特的政策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肯尼迪的宇宙开发计划、尼克松的十年攻克癌症战略计划、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等;美国对符合其产业政策的企业产品实行保护性购买政策,如国防部购买航空产品、电子产品促进了硅谷和硅路的崛起;美国政府还通过直接资助、信息和网络外部支持的方式培育各类孵化器,促进企业成长。日本在“科技创新立国”战略指导下,制定完整的法律体系、积极倡导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特定目标产业,并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推动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二,通过各种财税优惠政策,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联邦政府实行风险投资税收减免政策,如对风险投资所得的60%免税,剩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企业为建立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提供的资金免交所得税等。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实行设备“加快折旧、特别折旧”制度,以减轻企业税负、强化资本积累、鼓励企业投资、促进设备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化解产能过剩,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7 《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上旬刊)总第475期 在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构成要素。20世纪80年代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大量进入生产经营领域,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出现了一批与先进管理技术紧密相连的先进管理技术,如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准时制生产(JIT)、最优化技术(OPT)、约束理论(TOC)、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高级计划排程(APS)等。这一系列技术都从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推动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的实现。 一、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所以任何企业都必须调动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在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推行管理模式的过程也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过程。 2.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管理组织做到精干高效,使管理制度合理、完善,实现制度化、公开化、开放性管理,以集约、法治管理方式代替粗放、人治型管理;能够将公开、平等、竞争原则引入企业各个岗位,形成以相互激励、互相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充分运用领导、专家、群众各方面的智慧,做出正确结论和决策方向。 二、国内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分析 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促进了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各企业纷纷在找准自己的位置,欲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虽然各种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独立核算,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采用的管理模式的共性就是经营型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性可分为多元化管理模式和专业化管理模式。 1.专业化管理模式: 所谓专业化管理模式是指以某种主导产品的生产为主建立的管理模式,邯郸钢铁公司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是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1)邯钢管理模式创建的背景、理论体系及指导思想。邯钢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营机制筹划于1990年,当时由于全国开展治理整顿、压缩基本建设,钢材市场疲软,售价一跌再跌,原材料大幅涨价,造成钢材成本猛增,以致邯钢连续5个月亏损,企业原有的计划管理模式的问题暴露出来。由于分厂和广大职工采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的低进低出核算,成本对二级厂影响不大,以致形成分厂报盈总厂亏损的结果,其原因不是产品品种、质量问题,而是成本高、效益差。邯钢模拟市场运行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把二级单位都变成法人,抓住成本这个关键,用“倒推”的方法,测算出逐道工序的目标成本,然后层层落实,直到每一个职工通过成本这一市场信息的传递,把市场价格信息内伸化,实行成本市场否决,使市场对质次 价高赔钱的产品不予准入。 (2)主要应用领域和适用条件。“模拟市场运行,实行成本否决”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生产环节多、成本核算较多较细、原材料等生产物资消耗量大等生产企业。 (3)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应用效果包括促进了观念转变及经营机制转换;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产品成本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这种模式摆脱不了市场固有的弊端,表现为各运行单元重复建设多,自我循环,自成一体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各生产环节之间缺乏相互监督和制约,容易造成扯皮现象,不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2.多元化管理模式 所谓多元化管理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根据不同产品、产业的需要所建立的管理模式。例如,嘉陵工业集团是以摩托车及摩托车配件制造、销售为主导产品兼营农用车、房地产、酒店及猎枪弹制造等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在这种“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发展中所采用的控股型母子集团公司体制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1)管理模式创建背景、理论体系及指导思想。中国嘉陵工业集团的主体是嘉陵集团、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嘉陵工业有限公司。基于历史原因,三者实行“三块牌子、一个领导班子、共用机构、混合运行”的管理模式,这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政策相违背。而嘉陵股份公司采用以垂直功能型为主的混合管理体制,具有集权特征,高层领导班子很难摆脱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缠绕,势必影响战略功能的发挥,不利于资本经营能力的提高。 (2)主要应用领域及适用条件。控股型的母子集团公司管理体制主要是针对企业规模大、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方式而建立的,使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之间,通过资产和经营管理的纽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应用效果包括横向职能部门综合化;纵向结构实行集中管理;直线部门的精干化。我国的多元化集团管理模式也显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点。首先,这种管理模式还主要停留在集团内部结构调整和职能转变上;其次,如何协调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三、结束语 企业在管理模式的变革中往往是以一个或多个管理方面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将整个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和升级。企业只有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企业模式,才能适应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杨永清 孙媛媛 山东工商学院 [摘 要] 本文根据科学管理思想发展现状,提出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然后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管理模式 应用效果 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程 洁: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管理论坛[J],2002 (4)[2]倪义芳 何鸿声: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J],管理科学,2002,(5)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营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