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产业用地的开发模式
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内容与方法
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内容与方法1.用地总量控制:产业用地政策的第一个内容是控制用地总量。
通过制定用地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确定城市、区域或者全国范围内的用地容量上限,确保用地利用和开发的合理、有序和可持续。
2.用地供应途径:产业用地政策的第二个内容是确定用地供应途径。
包括协调土地供应和土地需求之间的平衡,发展和利用闲置土地资源,优化和改善土地供给结构,扩大用地供应渠道,以满足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要。
3.用地标准和准入条件:产业用地政策的第三个内容是制定和执行用地标准和准入条件。
包括确定产业用地的规划和设计标准,审查和审批用地项目,确保用地利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落实土地利用保护和管控要求,防止乱占乱用土地资源。
4.用地价格和收费政策:产业用地政策的第四个内容是确定用地价格和收费政策。
包括制定和调整用地出让价格、租金和使用费等,确保用地交易的公平、公开和透明,防止用地资源被垄断和过度依赖,提高用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效益。
5.用地法律和制度建设:产业用地政策的第五个内容是完善用地法律和制度建设。
包括加强用地规划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健全用地权益保护和处罚机制,加强用地行政审批和法律监督,提高用地政策执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1.用地调查和评估:通过开展用地调查和评估,了解城市、区域或者全国的用地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和需求情况,为制定用地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2.用地规划和控制:根据用地调查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用地规划和控制措施,包括确定用地总量和结构,划定用途范围和用地标准,提出用地开发和利用的方向和目标。
3.用地调控和指导:通过用地指标管理和调控,限制用地规模和用地强度,引导产业用地向合理、高效和绿色的方向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4.用地交易和交易市场:通过建立用地交易和交易市场,实现用地供需双方的对接和交易,提供公开、公平和透明的用地交易平台,推动用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转。
乡镇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乡镇产业发展布局规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乡镇产业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乡镇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引领、农业产业特色化、农民参与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社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就业扶贫、环境保护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
1.土地利用规划乡镇产业发展布局规划首先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
优化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合理划定用地界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发。
同时,需要注意农村土地的多元化利用,实现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2.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乡镇产业发展的基础。
需要根据地方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的生态链,推动农村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转型升级。
3.技术创新引领农村乡镇产业发展需要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合作社的合作,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等,改善农产品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农业产业特色化乡镇产业发展应注重培育农业特色产业。
根据乡镇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产品和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品牌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
此外,还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5.农民参与度提升乡镇产业发展要注重提高农民参与度。
培养农民的创业意识和经营能力,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等领域的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要加强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素质。
6.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产业发展布局规划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乡镇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产业发展。
同时,要加强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
7.合作社发展乡镇产业发展需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的10个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的10个模式
1.农业优质化模式:推动农业向高效、优质、生态化方向发展,加大
高效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2.产业集群化模式:通过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引进龙头企业和农业科
技创新机构,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3.农旅结合模式: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农村旅游景区和农家
乐等农旅融合项目,提升农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4.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推动农产品向精细
化加工和特色化转型,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5.农产品电商模式:发展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一体
化销售,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销售效益。
6.休闲农业模式: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农产品采摘、
农耕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
7.农民合作社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民成立合作社,通过资源整合和经
营经验共享,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8.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力量的合作,推
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力。
9.农业保险模式:推广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和防灾减损能力。
10.农村产业多元化模式: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和农村特色产业,提高
农民的收入多样性和经济稳定性,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以上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的10个模式。
这些模式能够促进农业向高效、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村产业用地内容与种类
农村产业用地内容与种类首先,农村产业用地中的一大类是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土地资源。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田等。
耕地主要用于农作物的种植,林地用于木材的生产和森林保护,草地用于养殖业的发展,水田用于稻米等水稻类的种植。
农业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工业用地也是农村产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就业需求的增加,农村地区逐渐兴起了一批小、中型的农村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需要一定的用地空间来进行生产和经营。
工业用地的主要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厂、农村工艺美术品加工企业、家具制造企业等。
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带动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
第三,农村旅游用地也是农村产业用地的一部分。
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民俗文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到农村地区休闲度假。
农村旅游用地包括农家乐、农家院、农庄等。
这些农村旅游用地不仅可以提供游客休闲度假的场所,还可以带动农民发展农家乐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农村产业用地中的一类是农村建设用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完善。
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农户住房用地、学校用地、医院用地、广场用地等。
这些农村建设用地的建设,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农村产业用地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农村旅游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用地都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农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增加,农村产业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也需要不断完善,以确保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乡镇产业规划方案
4.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提高乡镇居民生活质量。
五、产业规划布局
1.产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深加工;
-工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轻工制造等新兴产业;
-服务业: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三、规划原则
1.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2.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乡镇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3.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福祉,提高乡镇居民生活质量;
4.坚持产业协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规划目标
1.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2.提高乡镇企业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品牌;
-支持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2.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培育人才,提升乡镇劳动力素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具体实施方案
1.农业产业
-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
-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地域品牌;
-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1.3规划依据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政策文件制定本规划方案。
二、现状分析
2.1自然资源
XX乡镇地处平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业和产业发展。
2.2经济发展现状
XX乡镇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2.3社会发展现状
乡村产业用地保障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建议,以及探索破解困难问 题走在前的经验做法
乡村产业用地保障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建议,以及探索破解困难问题走在前的经验做法
乡村产业用地保障面临的困难问题:
1. 用地规划缺乏科学性: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不科学、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保障。
2. 土地权属不明:在一些地区,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土地流转困难,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3.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一些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存在大量低效、闲置的土地。
4. 土地供应不足:在一些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应不足,无法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
建议:
1.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乡村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2. 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应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3.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采取措施盘活低效、闲置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增加土地供应:可以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等方式增加土地供应。
探索破解困难问题的经验做法:
1. 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可以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共享农庄”等模式,促进土地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
2. 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乡村产业用地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
3. 引进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用地开发,缓解资金压力。
4. 加强科技支持: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采用智能农业、物联网等技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经验做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浙江10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浙江10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浙江省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的发展是浙江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下面列举了浙江省发展的10种村级集体经济模式。
1. 旅游开发模式:利用村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 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将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3. 农业产业化模式:组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社,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发展。
4. 特色农业模式:依托农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蔬菜等,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 休闲农业模式:开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农业项目,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进行休闲度假,增加农民收入。
6. 科技推广模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
7. 农村电商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产品在线销售,打破地域限制,拓宽销售渠道。
8. 劳务输出模式:鼓励农民参与劳务输出,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9. 乡村文化创意模式:将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元素融入到乡村经济的发展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0. 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建立村级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为农民提供贷款、储蓄和理财等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发展集体经济。
这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浙江省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同时,这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思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浙江省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浙江省发展的10种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并分析其优势和特点。
1. 旅游开发模式是浙江村级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
浙江省地处江南水乡,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利用村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吸引游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关于进一步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附件关于进一步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划线部门为自然资发(2021)16号原文)各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局)、农业农村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 16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就进一步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明确项目用地范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是指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用于农产品生产、存储、加工、展销、流通、就地消费等环节,土地用途为工业、商业、物流仓储等的混合融合产业用地,包括:农产品加工场所、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仓储保鲜冷链等农产品加工流通用地:农家乐等农村休闲观光旅游场所用地: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等电子商务用地。
二、强化用地规划保障在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
鼓励实行“规划留白”和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清单管理机制,各地可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零星分散的农村产业用地可申请使用;对一时难以明确具体位置和用途的建设用地,在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的位置和用途性质,为规划农村产业融合用地预留弹性空间。
三、引导项目集聚布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应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集聚。
对于本地主导或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且单个用地规模在30亩以内的,确实不能在县城城镇开发边界内布局的,可在乡镇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
对于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等项目,且单个用地规模在20亩以内的,确实不能在乡镇开发边界内布局的,可在行政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布局。
对于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开展农产品分拣、初加工、农家乐等必须配套的,且单个用地规模在10亩以内的,确实不能在村庄建设边界内布局的,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等约束条件、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的前提下,可在村庄建设边界外就近布局。
产业园区 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
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按照一定的规划和布局,将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形成一个集产业发展、商务办公、居住、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10个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1. 某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该园区将产业研发区、工业制造区、商务办公区、住宅区和休闲娱乐区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的综合园区。
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2. 某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该园区将科技研发区、创新创业区、金融服务区和文化艺术区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圈。
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和资源支持,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3. 某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该园区将工业制造区、物流仓储区、商业服务区和居住社区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园区。
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了园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4. 某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该园区将科技研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金融创新区和生活服务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聚集地。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
5. 某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该园区将制造业园区、国际贸易区、商务中心和住宅社区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综合园区。
通过提供一站式的商务服务和国际贸易支持,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和外商投资。
6. 某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该园区将科技研发区、创意设计区、文化创意区和旅游休闲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融合科技、文化和旅游的创意园区。
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创企业。
7. 某产业园区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案例:该园区将生态农业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业科技区和乡村旅游区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农业生态综合园区。
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和二级开发模式总结
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和二级开发模式总结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和二级开发模式是指在土地利用中的两种常见模式。
一级开发模式是指在原始土地上进行的首次开发和利用。
二级开发模式是基于一级开发的基础上,再次对土地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模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总结,并探讨它们的差异和优劣势。
一级开发模式是指对尚未开发或利用的土地进行首次改造和利用。
常见的一级开发模式包括农业开发、工业开发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等。
在一级开发中,通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清理、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一级开发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人们的居住、生产和发展需求。
然而,一级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破坏原始生态环境、浪费土地资源,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因此,对于一级开发,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二级开发模式是在一级开发的基础上,对已经开发利用的土地进行再次改造和再利用的模式。
这种模式多见于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城市功能和用地需要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划。
二级开发的常见形式包括城市更新、旧工业区改造和土地复垦等。
二级开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提高城市功能和用地效益。
二级开发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然而,二级开发也存在一些挑战,包括旧城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土地复垦技术和成本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二级开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一级开发模式和二级开发模式在土地利用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一级开发是对原始土地进行首次改造和利用,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产需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级开发是在一级开发的基础上,对已经开发利用的土地进行再次改造和再利用,能够进一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功能和效益,同时也要面对一些挑战和难题。
因此,在土地开发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开发模式,并加强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产业导向型区域开发模式
产业导向型区域开发模式摘要:区域开发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在以往的区域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通常过于注重土地资源对区域开发的推动作用,而忽视了产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今后,各地方政府将逐步转变发展思路,不断加强产业发展对区域开发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开发;可持续发展;产业导向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经验看,老城、城市新区、开发区是城市化进程的三个支点,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三驾马车”。
对于开发区的投资开发建设,是为了借助开发区作为经济引擎的作用,提高本地的工业水平和经济活力。
因此,我们关于城市发展总结出了三句话,即“做好老城、做优新城、做强开发区”。
单一目标的发展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对开发区的要求。
未来,开发区在为城市提供经济增长引擎的同时,还需要在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做更多贡献。
同时,这也是开发区避免出现与主城割裂、综合配套不足等问题的内在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产业导向型区域开发模式(IOD模式),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
这种模式在突出开发区产业主导作用的同时,还以区域开发理论强调了开发区发展的多目标性。
根据IOD理论的设想,开发区在城市发展中的新定位是“经济重镇、乐活住区”。
在新的定位中,开发区既要大力进行产业培育、发展经济,又要为区内的产业移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实际上就是要打造一个有坚实产业基础的工业新城。
1当前区域开发的主要模式目前,常见的区域开发模式有三种: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TOD模式)、服务导向开发模式(SOD模式),以及规划预期导向开发模式(AOD模式)。
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规划设计方式。
此种模式的重点是通过区域内道路桥梁的建设,提高区域内外的通达性,吸引其它投资人的持续跟进及居民的不断迁入,进而提高区域的成熟度。
乡村振兴的9种发展模式,激活资产
乡村振兴的9种发展模式,激活资产模式一:“三融合”发展模式—浙江德清模式近年来,浙江德清立足实际,根据乡村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探索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德清模式”,包含“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和“城乡融合”等三个层次。
即:通过绿色化转型、数字化提升,拉长特色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以产兴村、以村促产,破解产业升级、村庄经营难题,实现“产村融合”;通过改革破壁垒、服务一体化,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融合”。
1.突出旅游经济发展。
依托名山、湿地、古镇等自然资源,充分发挥集体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产业、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等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
2.突出资源要素配置。
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核心,有效整合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
2015年起,德清县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激活农村产权收益;同时,充分发挥乡贤参事会“优化资源配置,凝聚人心人力”的作用。
3.引进数字技术赋能。
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动能。
如,推动生产智能转型,推动业态“链上嫁接”。
此外,还通过数字技术打造可视化治理体系,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
模式二:城乡一体化模式—湖南“浔龙河”生态模式早在2012年,湖南长沙县浔龙河村带头人柳中辉开始打造生态艺术小镇项目,并被列入长沙县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目录。
项目从盘活乡村资源和促进民生两部分入手,率先破题城乡发展瓶颈,形成了以教育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为基础、文旅产业为抓手、康养产业为配套,四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相容并生的产业布局。
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通过推动土地集中流转、环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的“三集中”,实现村民的就地城镇化;通过土地改革和混合运营,发展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五大产业,推动农民致富增收,逐步实现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乡村地区低效用地盘活转型的政策机制与创新举措
乡村地区低效用地盘活转型的政策机制与创新举措乡村地区低效用地的盘活转型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加快乡村低效用地盘活转型,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机制和创新举措。
1.制定土地整理政策:土地整理是盘活低效用地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制定土地整理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村土地进行调整、整治和优化。
通过整理,将零散、分散的低效用地整合为规模化的农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土地资源的流转可以有效盘活低效用地。
政府可以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在市场上实行流转交易,让农民将低效用地流转给有能力开发利用的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盘活低效用地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农民集中资源、提高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4.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村地区低效用地利用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贷款、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5.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是盘活低效用地的基础。
政府可以制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和要求,并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
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防止低效用地的浪费和滥用。
6.提供金融支持:为了激励农民进行农村低效用地的盘活转型,政府可以提供金融支持,例如给予贷款优惠、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等。
这样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盘活低效用地所需的资金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7.加强科技支持和创新:科技支持和创新是盘活低效用地的重要力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村地区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新农业技术和新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下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以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为例
doi:10.16006/j.cnki.twnt.2021.05.009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下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以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为例邓西鹏(福建省地质测绘院,福建 福州 350005)收稿日期:2021-09-27作者简介:邓西鹏(1982-),男,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规划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利用.E mail:20336533@qq.com摘 要:【目的/意义】针对绿色资源条件优越的山区乡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下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产业兴旺理念提供对策参考。
【方法/过程】以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基于其绿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绿色空间(生态和农业空间)格局,提出分区分类管控要求,探索山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下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
【结果/结论】结果显示:通过构建乡域绿色空间格局,提出“四级五类”分级管控与片区分类细化引导要求,并确定各分区产业发展类型,有助于实现夏阳乡生态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产业化;绿色资源;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21)05-0064-05犈狓狆犾狅狉犪狋犻狅狀狅狀狋犺犲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犕狅犱犲狅犳犈犮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犐狀犱狌狊狋狉犻犪犾犻狕犪狋犻狅狀犝狀犱犲狉狋犺犲犣狅狀犻狀犵狅犳犛狆犪狋犻犪犾犘犾犪狀狀犻狀犵狅犳犖犪狋犻狅狀犪犾犔犪狀犱———犃犆犪狊犲狅犳犡犻犪狔犪狀犵犜狅狑狀狊犺犻狆,犕犻狀犵狓犻犆狅狌狀狋狔,犛犪狀犿犻狀犵犆犻狋狔DENGXi peng(犉狌犼犻犪狀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犌犲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犛狌狉狏犲狔犻狀犵犪狀犱犕犪狆狆犻狀犵,犉狌狕犺狅狌,犉狌犼犻犪狀350005,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Objective/Meaning】Aimingatthemountainousvillagesandtownswithsuperiorgreenresourceconditions,thedevelopmentmodeofecologicalindustrializationunderthezoningofspatialplanningofnationallandwasstudied,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ruralrevitalizationandpracticingtheconceptofindustrialprosperity.【Methods/Procedures】BytakingXiayangTownship,MingxiCounty,SanmingCity,FujianProvinceasanexample,throughthefieldresearchandliteratureanalysis,basedonitsgreenresourceendowmentandindustrialdevelopmentstatus,thepatternofgreenspace(ecologicalandagriculturalspace)underthespatialplanningsystemofnationallandwascon structedandtherequirementsofzoningandclassificationcontrolwereputforward,thustoexplorethedevelopmentmodeofecologicalindustrializationunderthespatialplanningofnationallandinthemountainoustownsandvillages.【Results/Con clusions】Theresultsshowedthat:throughtheconstructionofruralgreenspatialpattern,therequirementsof“fourlevelsandfivecategories”hierarchicalmanagementandcontrolandtherefinementandguidanceofdistrictclassificationwereputforward,andtheindustrialdevelopmenttypesofeachdistrictweredetermined,whichwashelpfultorealizetheecological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ofXiayangTownship.犓犲狔狑狅狉犱狊:spatialplanningofnationalland;ecologicalindustrialization;greenresource;developmentmodel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其中“产业兴旺”列在首位,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
乡镇产业规划实施方案
乡镇产业规划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加快乡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乡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制定乡镇产业规划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
本次乡镇产业规划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打造乡镇特色产业,推动乡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产业定位。
根据乡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乡镇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主导产业要与乡镇资源优势相匹配,特色产业要突出乡镇文化和地域特色。
四、产业发展重点。
在产业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乡镇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可以是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业、特色手工业等,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产业发展重点。
五、政策支持。
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包括财政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政策等,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投资引导。
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乡镇产业发展,包括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外商投资等,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七、人才培养。
加强乡镇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适应乡镇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
八、市场开拓。
拓展乡镇产业市场,寻求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提高乡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九、监督评估。
建立乡镇产业发展的监督评估机制,对乡镇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十、总结。
乡镇产业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推动乡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认真贯彻执行,确保乡镇产业规划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为乡镇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农业地产开发模式
农业地产开发模式农业地产类型解析1.依托新型乡村和特色城镇型这是常见的农业地产类型,与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是同步进行的,也是"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普遍模式。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业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农村是农民聚集自然形成的,具有很强的乡土性。
依托新型乡村社区和特色城镇的农业地产,是常见的农业地产类型,与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是同步进行的,也是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普遍模式。
特点:以乡村综合资源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以城市游客消费为动力,以乡村特色产业为支撑,以乡村度假地产为延伸,实现"旅游景区、休闲农业园区、度假社区"三区合一,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核心是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以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社区新型农业社区也就是扮靓"美丽乡村",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将乡村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已有村镇基础上进行社区化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实现就地城镇化。
新型农业社区的四大特点:塑造一种具有社区意义的新型村庄,通过一些小型乡村居民点的联合与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具有集群意义的居住统一体。
适度的社区规模,同时维持一个可管理的尺度,以便能够获得一定的规模效应,为社区居民提供包括居住、教育、医疗、娱乐等在内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可持续农业社区形态,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构建可持续的农业及相关产业链,将生产、加工、运输一体化,引入商业、休闲、旅游等其他形态。
强调尊重原有地域文化,在规划设计中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重视原居住模式的传承与发展,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社区规划和建设,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度。
在规划建设中,可通过开发农村特色餐饮、特色住宿、农耕文化体验产品、乡村主题度假社区等农业休闲体验产品,将企业资本、城市居民和城市消费引入乡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乡村振兴的产业开发模式必须懂(运营类型篇)
乡村振兴的产业开发模式必须懂(运营类型篇)目前全国各省市县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振兴乡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其中产业振兴为核心,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吸引人才聚集和资源聚集,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三产融合”,才能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一、开发类型01、村集体带动模式案例:袁家村地理坐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离西安 60 公里,约 1 小时车程。
村庄规模:袁家村共有 62 户,286 人,土地面积 660 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 3000 人来到这里。
开发主体: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的主体,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
开发理念: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
获得荣誉:2017 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过 500 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8 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 10 万元。
先后获得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
产业规划: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 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
农村用地如何开发
农村集体用地如何开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农村与农业开发成为了市场的焦点,各路社会资本纷纷以“城市包围农村”之势进场,或发展山野民宿,或推出共享农庄,或兴建田园综合体,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心灵休憩、生态静养的农味儿产品。
农村土地属于集体用地,分为集体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本文将依次为读者解读这三类集体用地的开发方式。
一、耕地:严格控制占用,可以从事旅游相关的生产耕地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旅游开发方面,农田原则上不允许使用,特别是基本农田作为耕地红线,强烈建议不要去碰,但我们可以利用政策红利获得少量经营用地,例如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
同时,项目对环境影响不大,遵循当地的发展规划,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对于其他农田的利用,当地政府一般是持支持的态度。
社会资本可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流转的方式,使用农用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
这意味着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建设一些开敞的、不具备遮蔽功能的构筑物,例如无锡田园东方,利用农用地建设农乐园、户外课堂等休闲农业项目,为人们提供体验‘三农’的新型产业经营形态。
休闲农业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确有必要占用耕地时,可以采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法解决,即先行在异地垦地,数量和质量验收合格后,再用作建设用地。
异地可以是本乡镇、本区县,经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批准也可跨省区实施。
这既能保证18亿亩耕地只增不减,又能保证必要的建设用地供应。
二、林地:近林不进林,灵活开发林地是森林的载体,起到生态涵养、防风固沙、林业生产等功能,最具开发价值的是那些森林茂密、生态优美,富含高浓度空气负离子,可以提供自然体验机会和促进公众健康的林区。
对森林旅游来说,林业用地突破的路径在哪儿?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是当下最热的两个方向,国家鼓励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建设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试点。
集体产业用地实施方案
集体产业用地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产业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集体产业用地是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取得的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成员从事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土地。
为了更好地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集体产业用地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充分发挥集体产业用地的效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原则,依法合规、科学规划、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方案。
1. 规划编制,由地方政府组织编制集体产业用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规划合理、科学,充分考虑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2. 用地审批,严格按照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体产业用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用地审批,确保用地合法合规。
3. 用地供给,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合理提供集体产业用地,确保农村集体经济活动有充足的用地资源。
4. 用地管理,建立健全集体产业用地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产业用地的监管和保护,防止乱占乱用。
5. 用地利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成员合理利用集体产业用地,开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农村产业活动,提高农民收入。
6. 用地整治,加大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整治力度,保障集体产业用地的合法权益。
四、保障措施。
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集体产业用地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集体产业用地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2. 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集体产业用地监管机制,加强对集体产业用地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集体产业用地政策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对集体产业用地政策的了解和认同。
4. 资金支持,加大对集体产业用地的资金投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成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五、总结。
集体产业用地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共同努力,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切实加强对集体产业用地的管理和保护,推动集体产业用地的合理利用,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模式的探究
摘要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妥善解决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乡镇居民,保障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乡镇产业用地的开发的模式,既要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的方向、标准相一致,又要能充分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模式做出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模式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企业用地开发现状
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在权属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开发上也存在着种种的界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这说明不管是农民集体、农民还是其他的企业所有者对乡镇企业用地的处置权都是受限制的,即乡镇企业用地的使用权不完整。
所以,在乡镇企业的开发上存在着诸多限制。
以海淀区为例,其特殊的文化,地理位置,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产业园区的崛起,取代了传统的乡镇企业的概念。
传统乡镇企业要为高新技术产业让路,使得一大批乡镇企业用地开发面临严峻考验。
面临这一考验,利用区域智力密集型资源和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提升乡镇企业的技术实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加快发展与北部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企业用地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北部四镇的实地调研,乡镇产业用地开发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海淀北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氛围尚未形成
目前,北部地区产业类型基本以农业和低端制造业为主,园区尚处于开发建设阶段,产业聚集、产业配套和商业氛围尚处于培育阶段,园区对乡镇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同时,北部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与南部及城区联系的快速便捷通道,地铁尚处于规划阶段。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乡镇产业用地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产生不利影响。
(二)乡镇缺少自主开发建设资金,集体产业用地融资难度大
乡充足的资金是推进乡镇产业用地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
北部四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自主开发乡镇产业用地的启动资金。
同时,由于相关政策制约,乡镇产业用地的集体用地性质导致无法通过土地抵押方式获取银行贷款,进一步增加了融资难度,开发建设资金短期问题成为乡镇产业用地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亟须转变开发思路,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化解融资难题。
(三)乡镇开发建设与管理经验不足,合作开发经营受政策限制
与海淀南部相比,北部地区开发程度较低,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有乡镇产业用地多以简单租赁方式加以利用,在环保园、创新园、永丰基地等等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乡镇的参与程度不够,未能积累充分的产业用地开发建设经验。
同时,为保障集体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乡镇产业用地开发不宜引进外来合作者进行合作开发,进一步增加了乡镇产业用地开发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四)乡镇产业用地政策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影响产业用地开发进程
目前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政策在统一性和连续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唐家岭地区乡镇产业用地不允许合作开发,而温泉镇辛庄地块已经与外部开发公司进行合作开发;辛庄产业用地纳入到乡镇产业用地范围,而永丰配套项目用地未纳入乡镇产业用地范围,各乡镇的开发政策不统一。
同时,北部四镇已经划定的乡镇产业用地面积和位置可能要进行变动调整,政策前后不一致给乡镇及农民带来较大困扰,对各镇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五)乡镇产业用地开发运营涉及多方主体,不同主体间利益协调难度大
海淀北部地区乡镇产业用地开发可能涉及区属开发公司、北部四镇、62个村庄等多方主体,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协调难度大。
比如,北部25个红线内村庄与红线外28个保留村庄之间的利益协调、开
发乡镇产业用地所获收益在各个村庄之间的分配问题、北部四镇从区属开发建设公司回购产业建筑面积的价格协商、区政府对区属开发建设公司统一开发乡镇产业用地的成本补偿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对北部地区乡镇产业用地开发建设进度及运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新模式
着眼于推进北部地区乡镇产业用地的高起点谋划、高层次定位和高标准建设,强化对乡镇产业用地开发建设的统筹谋划,结合海淀北部地区各乡镇在资金实力、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提出两套项目开发建设方案,并通过系统比较提出方案选择建议。
(一)方案一:将原划定的乡镇产业用地并入园区,由区属国有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建设,并根据腾退进度释放产业建筑面积
海淀北部地区生态科技新区建设,要求高标准建设,但是北部四镇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基本以农业和低端制造业为主,乡镇财政收入有限,无法满足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所需要的大量资金需求。
同时,北部四镇缺乏园区开发建设经验,无法达到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的高标准建设要求。
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本方案。
具体运作模式:
1.将原来划拨给北部四镇的6.17平方公里乡镇产业用地全部并入园区范围,由区属国有开发公司作为开发主体统一进行开发建设。
2.各镇统计村庄腾退人数,按照人均50平方米标准核算出需要补偿各镇的产业建筑面积。
3.根据园区开发建设进度,各镇在镇域范围的园区内分期选择由区属国有开发公司开发建设的物业类型。
4.乡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产业建筑面积:方式一是乡镇按照双方商定的回购价格回购核定的产业建筑面积,自主运营管理;方式二是乡镇在获得征地补偿款的基础上,将市场价格和回购价格之间的差价进行入股投资,或将征地补偿款和差价一同入股投资,由国有公司作为经营主体,乡镇获得分红收益。
各镇可充分对比各种方式的优劣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产业建筑面积持有方式,并与所在园区开发公司达成一致意见,更好地利用乡镇产业用地政策,加强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长远生活保障。
(二)方案二:在北部产业用地内预留一定面积的集体产业用地,由乡镇集体经济进行自主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
考虑到北部地区各乡镇自主开发乡镇产业用地的意愿较强烈,而且各乡镇自主开发乡镇产业用地对于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保证转居农民充分就业以及推进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设计本方案。
具体运作模式:
1.根据北部地区25个村庄拆迁涉及的总人数,按照人均配套50
平方米的产业建筑面积,确定集体产业用地总面积。
2.综合考虑规划导向、整体开发时序、周边配套需求及各乡镇的地块选择意愿等因素,确定各乡镇的产业用地地块。
3.根据北部地区村庄拆迁及整体开发建设进展情况,分期分批供应乡镇产业用地。
4.各镇在整合镇域范围内各村庄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能力、外部资源的可获得性及自身意愿,灵活选择适宜的开发模式,具体包括:
(1)利用集体经济积累进行自主开发建设
集中乡镇资源先开发一部分地块,可以参考其他地区的经验做法,吸引农民将部分征地补偿款以入股形式投入乡镇产业用地开发建设,通过先期开发积累一定资金后,以滚动开发模式推进全面开发。
(2)与海淀区其他乡镇或区属国有开发公司合作开发
由合作方垫资进行开发建设,在成本回收之前合作方与北部乡镇按照双方商定的比例(如7:3)分配收益(具体可采用入股合作、协议合作等方式),在合作方成本收回后(如5年之后),再对经营收益的分配比例进行调整(如3:7)。
参考文献:
[1]徐健,吴丽敏.依法引导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农
产品加工(学刊).2008(09).
[2]党国英.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现实问题探讨.广东经
济.2008(06).
[3]王献芳.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2007(08).
[4]党国英.建设新农村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城乡桥.2007(08).
[5]周芸.试论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法制与社会.2011(33).
[6]杨武君.远安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法制与社
会.2011(33).
[7]王会,张祺.完善土地宏观调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吉林农业.2010(08).
[8]喻小倩.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