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天津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1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7)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7)

教学(下)温习提要本章概述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重点论述了小学的教学原则、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并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作了介绍。

知识点梳理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稳固性原则稳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教学方法(1)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配合活动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一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二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三是学生特点,四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五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

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既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又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教育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

本文将系统介绍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以期加深对教育学的理解和应用。

一、教育学的原则教育学的原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教育学的原则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指导性。

以下将介绍几条教育学的原则,包括个性化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教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人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是教育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育活动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循序渐进地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教育安排,逐步提高教育的难度和深度。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育应该以启发学生思维和发展潜能为目标。

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合作性原则是教育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教育学认为,学生在合作中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育学的方法教育学的方法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的教育手段和教学策略。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教育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教育方法。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和体验法。

讲授法是最常见的教育方法之一。

讲授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来传授知识和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迅速传递大量的信息,但对学生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限制。

讨论法是一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交流的教育方法。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表达观点,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碰撞,激发思维,促进学习。

这种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论述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论述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论述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运用的教学手段。

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普遍规律,是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育手段和操作步骤。

以下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论述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的原则:2.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因此教育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个体化教学来让每个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4.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实验、讨论、游戏等,教师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的方法:1.概念教学法。

概念教学法是通过讲解、对比、归纳等方式,将知识内容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

教师可以使用逐步推进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问题解决法。

问题解决法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寻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和合作,通过互帮互助和互相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4.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等方式,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预测归纳精髓:小学教学原则之巩固性原则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预测归纳精髓:小学教学原则之巩固性原则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预测归纳精髓:小学教学原则之巩固性原则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2014年天津教师资格证两学课程教师资格证考试天津市人才服务中心网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巩固性原则(一)基本涵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要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

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它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与技能。

练习题1.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答案:A。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D )。

第九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与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

它是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原则:1.启发性原则: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实践等方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3.示范引导原则: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等来示范给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生活化原则:教师要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具有情境感的教学环境和情境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5.差异化教学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适用于知识性较强的学科。

2.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集体或小组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使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案例法: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5.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6.游戏式教学法: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7.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和呈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总之,教学原则与方法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教资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资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

2014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要点

2014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要点

2014年天津市教师招聘考试要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原则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原则”,希望考生能好好备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命题点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贯彻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能够为各种矛盾的转化创设条件。

命题点二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六条。

(一)直观性原则1.基本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这一原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也是由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直观教育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1.基本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

启发性教学原则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由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③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三)巩固性原则1.基本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巩固性原则是对中外教育经验的总结,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学方法、过程和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学方法、过程和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学方法、过程和原则一、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这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

2.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1 )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2)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二)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 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历史上关于教育阶段的理论如下。

(1)孔子:学、思、行。

教育综合知识系统讲义(上册)------------------------------------------------------ J(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4)夸美纽斯:自然、模仿、偏差、纠正。

(5)赫尔巴特:明了(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6)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二、教学的任务(_)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他们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小学的教学原则有:一、直观性原则(一)基本涵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二)直观手段种类繁多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模象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教师在直观手段的使用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直观材料要有典型性。

一般来说,选择直观手段主要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来进行。

自然学科.较多地使用实物、标本、实验;社会学科较多采用图片、图表等。

低年级应多提供具体的直接的感性材料:高年级则可用描述或图表、照片等。

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问,分散学生的注意。

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教学中的直观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

在展示直观教具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

演示之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中。

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育学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育学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育学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基本含义贯彻要求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行统一原则)该原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向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

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

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对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述。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1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1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七章教学(下)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较多。

本章需要注意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有: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和方式等,考生在复习时需重点掌握。

第一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教师的学,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只有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3.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由于人们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不同,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课题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学原则都有不同的论述。

如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便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这些都属于教学原则范畴,只不过未加科学论证。

随着科学与教学实践的发展,教育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便日益深入。

在西方,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37条教学原则,并试图给予论证。

此后,各国的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对教学原则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这样,到了近代以后,在教学理论中,逐步形成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育性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原则。

今天,教学原则的研究更加深入,依据哲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科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或构思了新的原则体系。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1、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实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

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

年龄小的学生用的几率大2、代表人物:荀子,夸美纽斯3、分类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4、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化语言)选教具,加讲解,防滥用,重语言(二)启发性原则1、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3、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发扬教学民主善提问,重实际,扬民主,调积极(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1、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2、代表人物:《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3、要求➢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层次清(四)巩固性原则1、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2. 代表人物: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3、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先理解,后巩固,重视复习多扩充(五)量力性原则1、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小学教学资格证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学资格证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学资格证简答题整理一、教育原理和教学理论1.1. 请简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研究能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需要提供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因材施教,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提高研究效果。

1.2. 请简述“启发式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发现和探索的教学理论,核心思想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过程,通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

1.3. 请简述“终身研究”理论的意义。

终身研究理论认为研究是一个终身过程,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强调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环境中,人们需要不断研究和适应变化。

终身研究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学科教育原则2.1. 请简述“结构性教学”原则。

结构性教学是一种组织和布置教学内容的原则,主要包括将学科知识组织为系统结构,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通过结构性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2.2. 请简述“探究性教学”原则。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原则,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研究。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起到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小学教育和评价3.1. 请简述小学阶段的学科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科特点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探究和合作精神,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

3.2. 请简述小学教育中的评价原则。

小学教育中的评价原则主要包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以及注重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评价应该促使学生发展潜力,激发研究动机,鼓励积极参与研究。

第七章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

第七章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

第七章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由于教学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各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对一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校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教学原则一、一般的教学原则一般教学原则是师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及各个方面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促使教育者在教学中遵循教育目的的要求,掌握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原则也是从人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教学中要经常进行复习和启发诱导等要求。

《学记》中总结了“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这些都属于教学原则范畴,只不过末加科学论证。

到了近现代,教育家们明确提出了教学原则的概念,制定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例如: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37条教学原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总结出33条教学原则或规律;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从教学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着眼,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等教学原则;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依据认知派的结构主义心理学,提出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等等。

由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实践所面临的课题不同,又由于教育家所持的哲学观点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也就不尽相同,内容多少也不等。

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一般教学原则主要有:全面素质教育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全面素质教育原则全面素质教育原则,是指通过扎实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认知能力与意志能力等因素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转化,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当代教学原则体系:(一)教学整体性原则它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应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废;二是指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二)启发创造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四)有序性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以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师生协同原则这一教学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六)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七)积累与熟练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考点精髓-教学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考点精髓-教学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考点精髓: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3.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4.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6.巩固性教学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7.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发展。

8.量力性教学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天津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7.1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天津教师考试网本章节知识点包括:教学原则、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教师的学,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只有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3.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由于人们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不同,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课题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学原则都有不同的论述。

如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便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这些都属于教学原则范畴,只不过未加科学论证。

随着科学与教学实践的发展,教育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便日益深入。

在西方,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37条教学原则,并试图给予论证。

此后,各国的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对教学原则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这样,到了近代以后,在教学理论中,逐步形成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育性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原则。

今天,教学原则的研究更加深入,依据哲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科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或构思了新的原则体系。

如布鲁纳基于心理学提出了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赞可夫着眼于儿童发展提出了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等原则。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当遵循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二)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在教育史上,提出直观性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它给中世纪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使书本知识与其反映的事物联系起来。

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

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因为小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并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认识特点,促进学生的认识过程。

直观性教学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它可以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动态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与分析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

直观教具可分三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三是多媒体教学,它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课件、软件进行直观的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景。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做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通俗的比喻,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

语言直观的特点是不受实物或模象直观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和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把学生这些有关经验按教学需要重新组织起来,以建构他们头脑中新的表象。

由于高年级学生知识与经验较多,故语言直观运用较多。

但是,语言直观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学生对所学对象毫无相关的经验或找不出他们已有的相关经验,企图用语言描述来代替直观是徒劳的。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固然很重要,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

启发性原则注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故这个原则也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

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着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

后来,《礼记·学记》又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不是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而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启发,他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意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教学上很出名,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当代倡导的“发现法”或“探究学习”,都传承与弘扬了启发教学的思想。

所有这些,都表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的作用。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动机、决心、愿望、理想以及学好功课与本领的责任感等,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常有这种情况,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深入不下去。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困境,这就有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

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想一下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

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真正地锻炼与提高。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也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善于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领悟人生的价值。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

问必有疑,疑的过程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也是求解的过程,这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并在回答问题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还不一定有创造性。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宽阔、和谐、民主、平等、坦率、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重要条件。

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他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他形象地把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知识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货车,边拉车、边丢货,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车。

广大教师更是认识到巩固的重要。

巩固性原则是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短时期内集中地学习大量未经自己亲身感受的间接知识与经验,又不能立刻地、全部地运用于实践,遗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是教学有效性的表现。

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知识。

有的人把知识巩固和呆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是非常错误的。

他们不懂得,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储存与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就不能积聚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牢记基本概念与原理。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教师首先要在传授时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做机械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

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再造与创造能力。

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及时进行,不要为考试而复习;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灵活运用提问、讲授、作业、看幻灯片、电视、电影片、进行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养成默而识之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