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部分元代文学

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的选集。

元杂剧

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题材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脚色有正末、正旦、净等。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创作和演出以大都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今知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一百二十人左右,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现存作品有一百五十种左右,其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在戏剧艺术和文学方面有突出成就。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对元代四位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的合称。

董西厢

指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或《西厢扌刍弹词》。为区别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而称董西厢。

王西厢

指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

元剧五大家。

指元代五个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语出明王骥德《曲律》。

元曲四大爱情剧。

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四部优秀的爱情杂剧。

荆刘拜杀(元末四大南戏)

元代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的合称,是南戏中除《琵琶记》外,最负盛名的作品,被后人称作四大南戏。这四部南戏以《拜月亭记》思想、艺术成就最高。明人何良俊、徐复祚等曾以为胜过高明《琵琶记》。吕天成又认为《荆钗记》可仰配《琵琶》而鼎峙《拜月》(《曲品》)。

南戏之祖

对元末高明《琵琶记》的誉称。语见魏良辅《曲律》。《琵琶记》随后于《拜月亭》,但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和定型,为南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南戏诸腔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故称南戏之祖。

小令

散曲体式的一种,即独立的只曲,因短小而得名,元人又称之为叶儿。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互异;有些小令可带同一宫调的一两支曲子,叫带过曲。

套数

散曲体式的一种,又叫散套或套曲。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成套,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长的多达二三十支,一韵到底,套末有一尾声,称尾或尾煞。

《东篱乐府》

马致远的散曲集,为后人所辑。因马致远号东篱,乐府为散曲别称,故名。计收小令104首,套曲17套。

《小山乐府》

张可久的散曲集。因张可久字小山,故名。包括《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四集,共有小令855首,套数9套。

元诗四大家

指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梈(pēng)、揭傒斯,并称虞杨范揭。语见清代宋荦(luò)《漫堂说诗》。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是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三桩誓愿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她骂天骂地,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赵氏孤儿》

元代纪君祥所作的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赵世家》,但两书所记差异较大。本剧主要依据《史记》敷衍而成,但情节上作了较多改动。故事大体上是: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乃与公孙柞臼计议,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程述真情,回府绘图,告知孤儿过去情景。孤儿遂与魏绛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书会才人。

中国宋元南戏与早期元杂剧的编撰者。书会原为读书场所,至南宋遂演变为三教之外诸色伎艺人编写话本、戏曲、曲艺之所,故理学家有风俗便不好之叹。书会里的编撰者称为才人,大多是出身下层的文人和民间艺人,以在勾栏、瓦舍编写话本、戏曲谋生。随着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兴盛,书会不仅初具规模,组织也较严密,而且成员之间已有明确分工,有的就专司掌记之职。

《录鬼簿》

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元人钟嗣成。共两卷,成书月在顺帝时。书中记录了金到元中期以前的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小传和作品名目。共分为三期:第一期,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凡著录元剧四百五十八本。是现存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

《青楼集》

文学、戏曲史料。元代夏庭芝撰。《青楼集》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全书 1卷,记述元大都、金陵、维扬、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 110余人的事迹。这些女子各有不同方面的艺术造诣。《青楼集》记录了她们在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舞蹈、器乐方面的才能。尤其对某些杂剧演员的专长有较细的记载。同时还记录了她们与当时的一些达官显宦、文人才士、戏曲散曲作家的应酬和交往。涉及名公士大夫等50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