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PPT
合集下载
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1 K (s z1 )( s z2 )....( s zm ) 0 (s p1 )( s p2 )....( s pn )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以K为参变量的根轨迹上的每一点都必须满足以上方程, 相应地,称之为‘典型根轨迹方程’。
也可以写成
m
n
(s zl ) K (s pi ) 0
可见,根轨迹可以清晰地描绘闭环极点与开环增益K之间的 关系。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2.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 考察图示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Y(s) G(s) R(s) 1 G(s)H(s)
闭环特征方程为:
1 G(s)H(s) 0
➢ 因为根轨迹上的每一点s都是闭环特征方程的根,所以根轨 迹上的每一点都应满足:
l 1
i 1
对应的幅值条件为:
相角条件为:
n
( s pi ) K i1
m
(s zl )
l 1
m
n
(s zl ) (s pi ) (2k 1)180
k 1,2,
l 1
i 1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上述相角条件,即为绘制根轨迹图的依据。具体绘制方法 是:在复平面上选足够多的试验点,对每一个试验点检查 它是否满足相角条件,如果是则该点在根轨迹上,如果不 是则该点不在根轨迹上,最后将在根轨迹上的试验点连接 就得到根轨迹图。
显然,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一定有分离 点,因为任何一条根轨迹不可能开始于一个开环极点终止 于另一个开环极点。同理,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 零点之间也一定有分离点。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以K为参变量的根轨迹上的每一点都必须满足以上方程, 相应地,称之为‘典型根轨迹方程’。
也可以写成
m
n
(s zl ) K (s pi ) 0
可见,根轨迹可以清晰地描绘闭环极点与开环增益K之间的 关系。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2.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 考察图示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Y(s) G(s) R(s) 1 G(s)H(s)
闭环特征方程为:
1 G(s)H(s) 0
➢ 因为根轨迹上的每一点s都是闭环特征方程的根,所以根轨 迹上的每一点都应满足:
l 1
i 1
对应的幅值条件为:
相角条件为:
n
( s pi ) K i1
m
(s zl )
l 1
m
n
(s zl ) (s pi ) (2k 1)180
k 1,2,
l 1
i 1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上述相角条件,即为绘制根轨迹图的依据。具体绘制方法 是:在复平面上选足够多的试验点,对每一个试验点检查 它是否满足相角条件,如果是则该点在根轨迹上,如果不 是则该点不在根轨迹上,最后将在根轨迹上的试验点连接 就得到根轨迹图。
显然,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一定有分离 点,因为任何一条根轨迹不可能开始于一个开环极点终止 于另一个开环极点。同理,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 零点之间也一定有分离点。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ppt
前馈校正
在系统的输入端引入一个前馈环节, 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对系统进行补 偿,以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和抗干 扰能力。
复合校正方法
串联复合校正
将串联超前、串联滞后和串联滞 后-超前等校正方法结合起来, 设计一个复合的串联校正环节, 以实现更复杂的系统性能要求。
反馈复合校正
将局部反馈、全局反馈和前馈等 校正方法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复 合的反馈校正环节,以实现更全
自适应控制系统概述
简要介绍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点,为后续内容 做铺垫。
自适应控制方法
详细介绍自适应控制方法,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等, 及其在自动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自适应控制算法
阐述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实现过程,包括参数估计、控制器设计等关 键技术。
鲁棒控制理论应用
鲁棒控制系统概述
自动控制应用领域
工业领域
自动控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如自 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 等。
01
02
航空航天领域
自动控制是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 部分,如飞行器的自动驾驶仪、导弹 的制导系统等。
03
交通运输领域
自动控制也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如 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等。
其他领域
此外,自动控制还应用于农业、医疗、 环保等领域,如农业自动化、医疗机 器人、环境监测与治理等。
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03
结合超前和滞后校正的优点,设计一个既有超前又有滞后的校
正环节,以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
反馈校正方法
局部反馈校正
在系统的某个局部引入反馈环节, 以改善该局部的性能,而不影响 系统的其他部分。
全局反馈校正
在系统的输入端引入一个前馈环节, 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对系统进行补 偿,以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和抗干 扰能力。
复合校正方法
串联复合校正
将串联超前、串联滞后和串联滞 后-超前等校正方法结合起来, 设计一个复合的串联校正环节, 以实现更复杂的系统性能要求。
反馈复合校正
将局部反馈、全局反馈和前馈等 校正方法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复 合的反馈校正环节,以实现更全
自适应控制系统概述
简要介绍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点,为后续内容 做铺垫。
自适应控制方法
详细介绍自适应控制方法,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等, 及其在自动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自适应控制算法
阐述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实现过程,包括参数估计、控制器设计等关 键技术。
鲁棒控制理论应用
鲁棒控制系统概述
自动控制应用领域
工业领域
自动控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如自 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 等。
01
02
航空航天领域
自动控制是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 部分,如飞行器的自动驾驶仪、导弹 的制导系统等。
03
交通运输领域
自动控制也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如 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等。
其他领域
此外,自动控制还应用于农业、医疗、 环保等领域,如农业自动化、医疗机 器人、环境监测与治理等。
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03
结合超前和滞后校正的优点,设计一个既有超前又有滞后的校
正环节,以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
反馈校正方法
局部反馈校正
在系统的某个局部引入反馈环节, 以改善该局部的性能,而不影响 系统的其他部分。
全局反馈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ppt
通常m < n;a1 , … , an; b0 , … , bm 均为实数; 首先将Xs的 分母因式分解,则有
X (s)b 0s (s m p b 1 1) sm s ( 1 p 2) b (s m 1s p n)b m
3) 随动系统中,取θ为输出
d
dt
Tmd d22td d tk 1euaT JmM L
4 在实际使用中;转速常用nr/min表示,设 ML=0
2 6 n 0 3 n代 02 入 2, 2k'e令 ke3 0
TaTmdd2n 2tTmd dn tnk1'eua
24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 复习拉氏变换及其性质
方程数与变量数相等 5) 联立上述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只包含输入 输出的方程式。 6) 将方程式化成标准形。
与输出有关的放在左边,与输入有关的放在右边,导数项按 降阶排列,系数化为有物理意义的形式。
2 2.2 机械平移系统举例
三个基本的无源元件:质量m,弹簧k,阻尼器f 对应三种阻碍运动的力:惯性力ma;弹性力ky;阻尼力fv
2微分定理
Lddx(tt)sX(s)x(0)
Ld2 dx2 (tt)s2X(s)sx (0)x (0)
若 x ( 0 ) x ( 0 ) 0 ,则
Lddx(tt) sX(s)
d2x(t)
L
dt2
s2X(s)
…
dnx(t)
L
dtn
snX(s)
3积分定律
Lx (t)d t1X (s)1x ( 1 )(0 )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K m y(t)
3按牛顿第二定律列写原始方程;即
d2y FF(t)F k(t)F f(t)md2t
X (s)b 0s (s m p b 1 1) sm s ( 1 p 2) b (s m 1s p n)b m
3) 随动系统中,取θ为输出
d
dt
Tmd d22td d tk 1euaT JmM L
4 在实际使用中;转速常用nr/min表示,设 ML=0
2 6 n 0 3 n代 02 入 2, 2k'e令 ke3 0
TaTmdd2n 2tTmd dn tnk1'eua
24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 复习拉氏变换及其性质
方程数与变量数相等 5) 联立上述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只包含输入 输出的方程式。 6) 将方程式化成标准形。
与输出有关的放在左边,与输入有关的放在右边,导数项按 降阶排列,系数化为有物理意义的形式。
2 2.2 机械平移系统举例
三个基本的无源元件:质量m,弹簧k,阻尼器f 对应三种阻碍运动的力:惯性力ma;弹性力ky;阻尼力fv
2微分定理
Lddx(tt)sX(s)x(0)
Ld2 dx2 (tt)s2X(s)sx (0)x (0)
若 x ( 0 ) x ( 0 ) 0 ,则
Lddx(tt) sX(s)
d2x(t)
L
dt2
s2X(s)
…
dnx(t)
L
dtn
snX(s)
3积分定律
Lx (t)d t1X (s)1x ( 1 )(0 )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K m y(t)
3按牛顿第二定律列写原始方程;即
d2y FF(t)F k(t)F f(t)md2t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集成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集 成化,能够实现多种控制技术的 融合和应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网络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网 络化,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和信息 共享。
绿色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绿 色化,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和环保 要求。
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与信息化融合
网络化控制: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
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状态空间法: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频率响应法: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极点配置法:通过配置系统的极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线性矩阵不等式法: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最优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基本概念:最优控制、状态方程、控制方程等 设计步骤:建立模型、求解最优控制问题、设计控制器等 控制策略: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非线性最优控制等 应用领域:航空航天、机器人、汽车电子等
动态性能指标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恢复到平衡状态 快速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 准确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精度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保持稳定状态
抗干扰性能指标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 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准确性: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 保持原有的精度和准确性
信息化控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
融合趋势: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都将受益于网络化与 信息化的融合
控制系统的模块化与集成化发展
模块化:将复杂的控制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便于设计和维护 集成化:将多个模块集成为一个整体,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发展趋势:模块化和集成化是未来控制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全书总结PPT课件
3
开环控制系统的特点: 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 自动控制系统的本质特征: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每个环节的作用。
4
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
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控制器
要求精 度要高
1-给定环节;2-比较环节;3-校正环节;4-放大环节; 5-执行机构;6-被控对象;7-检测装置
5
题1-9、图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在任何情况 下,希望液面高度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 作原理,并画出系统结构图。
24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对控制性能的要求
稳定性
稳态特性
三性
(1)系统应是稳定的; 暂态特性
(2)系统达到稳定时,应满足给定的稳态误差
的要求;
(3)系统在暂态过程中应满足暂态品质的要求。
25
1、系统的响应过程及稳定性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WB
(s)
1 Ts 1
1 t
单 位 阶 越 响 应 : x c (t) 1 eT, (t 0 )
11
◆传递函数第一种形式:
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有三种: 标准形式、有理分式形
式或多项式形式
W s X X c rs s b a 0 0 s s m n b a 1 1 s s m n 1 1
b m 1 s b m n m a n 1 s a n
m
K (Tis 1)
W s
14
1、熟悉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2、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求取
动态结构图的编写、变换、化简 3、误差传递函数的求取 3、信号流图,梅逊公式求控制系统传函。 4、例题
15
结构图变换技巧
• 变换技巧一:向同类移动 分支点向分支点移动,综合点向综合点移动。
开环控制系统的特点: 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 自动控制系统的本质特征: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每个环节的作用。
4
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
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控制器
要求精 度要高
1-给定环节;2-比较环节;3-校正环节;4-放大环节; 5-执行机构;6-被控对象;7-检测装置
5
题1-9、图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在任何情况 下,希望液面高度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 作原理,并画出系统结构图。
24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对控制性能的要求
稳定性
稳态特性
三性
(1)系统应是稳定的; 暂态特性
(2)系统达到稳定时,应满足给定的稳态误差
的要求;
(3)系统在暂态过程中应满足暂态品质的要求。
25
1、系统的响应过程及稳定性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WB
(s)
1 Ts 1
1 t
单 位 阶 越 响 应 : x c (t) 1 eT, (t 0 )
11
◆传递函数第一种形式:
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有三种: 标准形式、有理分式形
式或多项式形式
W s X X c rs s b a 0 0 s s m n b a 1 1 s s m n 1 1
b m 1 s b m n m a n 1 s a n
m
K (Tis 1)
W s
14
1、熟悉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2、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求取
动态结构图的编写、变换、化简 3、误差传递函数的求取 3、信号流图,梅逊公式求控制系统传函。 4、例题
15
结构图变换技巧
• 变换技巧一:向同类移动 分支点向分支点移动,综合点向综合点移动。
《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
pi)
0
即K*=0时:闭环极点 si=开环极点pi
当K*→∞时,闭环特征方程 :
m
(s
i 1
zi )
1 K*
n
(s
i 1
pi)
0
K*→∞
m
(s
i 1
zi
)
0
即K*→∞时,闭环极点 si=开环零点zi
当m 时n, 有n-m 条的终点在无穷远点
n
n
K*
s
i 1 m
pi
i 1
s
zi
K*
lim
s
s
i 1
m
s
i 1
pi zi
lim snm s
12
说明:
1)有限开环零、极点:zi,pi 无限开环零、极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
2)在绘制其他参数根轨迹时,可能会出现 m>n 的情况,
H(s)
其中:Mi (s) (s zi1 )( s zi2 ); Ni (s) (s pi1 )( s pi2 ) i 1,2
开环零点:M1(s)M2(s) 0 开环极点:N1(s)N2(s) 0
闭环传递函数:s
K1 M1 ( s) N 2 s
K*M1(s)M2(s) N1(s)N2(s)
1 绘制依据 ——根轨迹方程
R(s) _
C(s) G(s)
闭环的特征方程:1 G(s)H(s) 0
H(s)
即:G(s)H(s) 1 ——根轨迹方程(向量方程)
用幅值、幅角的形式表示:
G(s)H(s) 1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控制论)课程ppT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单摆(非线性)
是未知函数 的非线性函数,
所以是非线性模型。
浙江省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液面系统(非线性)
是未知函数h的非线性函数,所以是非线性模型。
浙江省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2.2 线性化问题的提出 线性系统优点:
浙江省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单变量函数泰勒级数法
函数y=f(x)在其平衡点(x0, y0)附近的泰勒级数展开式为:
略去含有高于一次的增量∆x=x-x0的项,则:
注: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模型,称为增量方程。
注:y = f (x0)称为系统的 静态方程
浙江省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增量方程 增量方程的数学含义
将参考坐标的原点移到系统或元件的平衡工作点上, 对于实际系统就是以正常工作状态为研究系统运动的起始 点,这时,系统所有的初始条件均为零。
注:导数根据其定义是一线性映射,满足叠加原理。
浙江省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多变量函数泰勒级数法
增量方程 静态方程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微分定理
浙江省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多重微分
原函数的高阶导数 像函数中s的高次代数式
浙江省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积分定理
浙江省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多重积分
原函数的n重积分像函数中除以sn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ppt
03
非线性控制系统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
非线性特性
01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如放大器、继电器等。
复杂的动力学行为
02 非线性控制系统具有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如混沌、分
叉、稳定和不稳定等。
参数变化范围广
0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参数变化范围很广,如电阻、电容
、电感等。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评价
性能指标
衡量一个控制系统性能的好坏,需要使用一些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超调量、稳态误差等。
性能分析
通过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可以评价一个控制系统的优劣。例如,响应时间短、超调量小、稳态误差小的系统性能较 好。
系统优化
根据性能分析的结果,可以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例如,可以通过调整 控制器的参数,减小超调量;或者通过改变系统的结构,减小稳态误差。
。
采样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描述函数法
描述函数法是一种分析采样控制系统的常用方法,通过将连续时间 函数离散化,用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z变换法
z变换法是一种将离散时间信号变换为复平面上的函数的方法,可 用于分析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状态空间法
状态空间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状态变量的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采 样控制系统。
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总结词
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
详细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至关重要。例如 ,在飞机系统中,通过使用自动控制原理,可以实现飞 机的自动驾驶和自动着陆等功能,从而提高飞行的精度 和安全性。在火箭和卫星中,通过使用自动控制原理, 可以实现推进系统的精确控制和姿态调整等功能,从而 保证火箭和卫星能够准确地进行轨道变换和定点着陆。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 ~70年代 现代控制理论(状态空间法) 核心:状态变量的能控、能观性,
系统性能的最优化 特点:时域法,统一处理SISO、MIMO系统,
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数学基础:线性代数,矩阵理论 缺点:对系统的数学模型精度要求高,
实际性能达不到设计的最优, 所需状态反馈难以直接实现
MIMO: 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
自动控制原理
山东理工大学 李素玲
参考书
1.《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胡寿松,科学出版 社,2002年;
2. 《自动控制原理》高国燊,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社;
3.《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 ,夏德钤,机械工业 出版社
4.《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版,文锋、贾光辉,中 国电力出版社。
引言
自动控制学科由自动控制技术和自动控 制理论两部分组成。
要把数吨重人造卫星送入数百公里高空的轨道, 使其所携带的各种仪器能长期使用、准确地工作, 就必须保持卫星的正确姿态,使它的太阳能电池一 直朝向太阳,无线电发射天线一直指向地球;
要使数控机床能加工出高 精度的工件,就必须保证 其工作台或刀架的进给量 准确地按照程序指令的设 定值变化;
要想使轮船安全顺利 的航行,就必须按照 领航员的命令改变尾 舵的方向;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
控制系统具有拟人智能(学习、记忆、判断、推 理等)
大系统控制、复杂系统控制等
被控系统具有高维数、强关联、多约束、多目标、 不确定性、分散性、非线性、大时滞、难建模等 特征,如电力系统、城市交通系统、网络系统、 制造系统、经济系统等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控制理论的发展;而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又指导了控制技术的应用, 使其进一步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 技术及理论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冶金、石油、 化工、电子、电力、航空、航海、航天、核反应等 各个学科领域。近年来,控制科学的应用范围还扩 展到生物、医学、环境、经济管理和其他许多社会 生活领域,并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起了促进作 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动控制技术和理论已经 成为现代化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什么是自动控制?
无须人的直接参与,通过控制装置,使 机器、设备、生产过程等按照预定的规律运 行,完成要求的任务,就叫自动控制。
近几十年来,自动控制技术正在迅猛的 发展,并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建
设和航空航天事业等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
比如:人造地球卫星的 发射成功与安全返回。
导弹的准确击中目标, 雷达系统的准确跟踪目标;
70年代~现在 多种新型控制理论
多变量频域控制理论 ① 经典SISO→MIMO; ② 基于互质分解的全新的频域优化理论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 鲁棒性(robustness):系统存在模型误差或 受到扰动时仍能保持良好性能的能力 鲁棒控制:使系统具有良好鲁棒性的控制
70年代~现在 多种新型控制理论
在此基础上,1945年伯德(H.W.Bode)提出
了分析控制系统的一种图解方法即频率法,致使研 究控制系统的方法由初期的时域分析转到频域分析。 随后,1948年伊文斯(W.R.Evans)又创立了另 一种图解法即有名的根轨迹法。追溯到1877年,劳 斯(E.Routh)和1895年赫尔维茨(A.Hurwitz) 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关于判断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代数 判据。这些都是经典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0 年代中期,经典控制理论又添加了非线性系统理论 和离散控制理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40~50年代 经典控制理论 (频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或复频域法)
核心:传递函数,稳定性、稳定裕度等 特点:图形方法,直观简便,设置参数少,
(以简单控制结构获取相对满意的性能) 适用范围: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 数学基础:复变函数,积分变换
SISO: Single Input and Single Output
要使炼钢炉提供优质的产品,就必须严格控制炉 温……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以高水平的自动控制技术为前提的。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出 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从理论上加以解决。 自动控制理论正是在解决这些实际技术问题的过程 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研究自动控制技术 的基础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把自动控制理论分为经典 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
拉提琴
足球比赛
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
军事工业 航空航天 制造业 机器人 流程工业
钢铁、石化、 造纸、制药等 电子工业 家用电器
交通系统,楼宇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可
以说已渗透到各种学科领域,成为促进当代生产发
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任何技 术设备、工作机械或 生产过程都必须按要 求运行。例如:要使 火炮能自动跟踪并命 中飞行目标,炮身就 必须按照指挥仪的命 令而作方位角和俯仰 角的变动;
交通系统:
安全、快捷、舒适、准点
钢 铁 生 产
制造系统:
数控机床
加工生产线
自动包装机器人
自动码垛机器人
家用电器:
电扇:控制转速 洗衣机:控制水位、强弱、时间等 电冰箱、空调、电饭煲:控制温度
智能建筑:
通信 电梯 供水 通风 空调 安防 抄表 …
工业机器人:
其他机器人:
排爆
步行
灵巧手
吹笛
50年代开始,由于空间技术的发展,各种高速、 高性能的飞行器相继出现,要求高精度地处理多变 量、非线性、时变和自适应等控制问题,60年代初 又形成了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是: 1956年庞特里亚金提出了极大值原理,1957年贝 尔曼(R.Bellman)提出了动态规划,1960年卡尔 曼(R.E.Kalman)提出了最优滤波理论以及状态 空间方法的应用。从60年代至今40多年来,现代控 制理论又有巨大的发展,并形成了若干学科分支, 如线性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动态系统辨识、 自适应控制、大系统理论等。
经典控制理论也就是自动控制原理,是20世纪 40年代到50年代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早期的控制
系统较为简单,只要列出微分方程并求解之,就可 以用时域法分析他们的性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由于生产和军事的需要,各国均在大力研制新型武 器,于是出现了较复杂的控制系统,这些控制系统 通常是用高阶微分方程来描述的。由于高阶微分方 程求解的困难,各种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方 法就应运而生。1932年奈奎斯特(H.Nyquist)在 研究负反馈放大器时创立了有名的稳定性判据,并 提出了稳定裕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