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复苏指南-中华医学会
低血容量性休克 病情说明指导书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低血容量性休克概述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创伤失血是低血容量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
及时制止体液丢失同时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
英文名称:hypovolemic shock其它名称:低血容量型休克相关中医疾病:厥脱证、脱病、阴阳俱脱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烦躁不安、焦虑或激动、皮肤苍白、口唇甲床略带青紫主要病因:创伤失血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血乳酸、血氧饱和度检查、X 线、CT、超声、内镜重要提醒:出现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即使无症状也要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病特点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病因总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机制是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
基本病因:1、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体外,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失血、烧伤或感染所致的血容量丢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所致的水、电解质的丢失。
2、非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但仍在体内,其原因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渗出或血管内液体进入体腔内,可由过敏、虫或蛇毒素引起,或者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症状症状总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机制是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
典型症状:1、休克早期患者神志清醒,但烦躁不安、焦虑或激动;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略带青紫;出冷汗,肢体湿冷;心率加快但脉搏有力;收缩压正常或偏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尿量减少。
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液体复苏docPPT课件
容量丢失量更重要。
第11页/共48页
临床表现
分 程 神志 期度
口渴
皮肤粘膜 色泽 温度
脉搏
血压
体表血管
尿 量
估计失血量
清楚,
休 克 代 偿 期
轻 度
伴痛苦 表情,
精神紧
张
明显
开始 苍白
正常,100次/ 收缩压正 发凉 分以下, 常或稍升
Champion HR. Combat fluid resuscitation :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conferences. J Trauma , 54(5 Suppl) :S7 ),
第30页/共48页
复苏液体的选择
• 就此有学者提出以下方案: • 晶体为开始复苏的首选及主要选择(Ⅱ类证据); • 胶体可在对晶体复苏反应满意时加用(Ⅲ类证据); • 从经济方面考虑,应优先使用非蛋白类胶体(Ⅱ类证据)。
•
血容量相对过多
•低 低
血容量严重不足
• 正常 低
心功能不全或
•
血容量不足
处理原则 舒张血管
适当补液 强心药物、 纠酸舒血管 充分补液 补液实验
• 口诀:常压CVP 高缩,低就低。
•
低压CVP 高高衰,低低,正常衰或低。
第19页/共48页
补液实验
• 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注入。 • 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 • 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3~5cmH2O,则提 示心功能不全
占该类休克的80%以上; • 后者多见于尿崩症、中暑、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利尿、大量抽
儿童及新生儿心肺复苏
儿童心肺复苏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家委员会【摘要】2010年小儿心肺复苏国际指南进行了重新修订,作了较大修改。
现提出我国小儿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以利于加强培训和推广。
【关键词】心肺复苏;指南;儿童美国心脏协会每隔5年会对小儿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修订。
2010年指南所作的更改主要包括:将“ABC”更改为“CAB”;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开始;确认婴儿使用除颤仪的安全性;心肺复苏后处理等。
为促进我国心肺复苏培训的推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家委员会根据国际指南,提出我国进行小儿CPR的基本流程,见图1。
图1儿童基础生命支持流程1 检查反应及呼吸轻拍患儿双肩,并大声说话:“喂!你怎么了?”。
对于婴儿,轻拍足底。
如患儿无反应,快速检查是否有呼吸。
如没有自主呼吸,或呼吸不正常,须大声呼救,并启动紧急反应系统,获得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或手动除颤仪,并准备开始进行CPR。
2启动紧急反应系统院内复苏或多人在场时,应立即派人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并获取除颤/监护仪或AED;院外单人复苏应首先进行5个回合CPR后,再启动紧急反应系统。
然而,目击心脏骤停时应首先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并获得除颤仪,再回到患儿身边进行CPR.3评估脉搏医疗人员可最多用10 s触摸脉搏(婴儿肱动脉,儿童颈动脉或股动脉),如10 s内无法确认触摸到脉搏,或脉搏明显缓慢(60次/min),需开始胸外按压。
非医疗人员可不评估脉搏。
4胸外按压儿童胸外按压时使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法,掌根按压胸骨下1/2(中指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婴儿胸外按压时,单人使用双指按压法,位于乳头连线下,双人使用双手环抱法,拇指置于胸骨下1/2处。
低血容量性休克
最新课件
19
•(2)容量负荷试验 •复苏前可进行容量负荷试验以对输液速度及容量 进行指导。患者选择1000ml 晶体溶液或500 ml胶
体在30分钟内输入或做被动抬腿实验进行容量负
荷试验,根据其结果指导其后的液体治疗。
最新课件
20
•输血治疗 •输血及输注血制品在低血容量休克中应用广泛 。输血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并发症
低血容量休克
渭南市中心医院ICU
最新课件
1
定义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外源性 和/或内源性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 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 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最新课件
2
病因与早期诊断
参数
失血量(ml) 失血量(%) 心率(bpm)
Ⅰ
<750 <15% <100
血压
正常
可重复补液试验或有指征大量补液 不能继续补液 等待10分钟,再次测定CVP,再与基础值比 较增加幅度<2cmH2O,可重复液体负荷实验 增加幅度2-5cmH2O,可补液,但应减慢输液 速度
最新课件
13
•氧代谢监测: •脉搏氧饱合度(SPO2):SPO2主要反映氧 合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组织灌注状态
。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常存在低血压、四肢
远端灌注不足、氧输送能力下降或者给予血
管活性药物的情况,影响SPO2的精确性。
最新课件
14
•实验室监测: •动脉血气分析: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可鉴 别体液酸碱紊乱性质,及时纠正酸碱平衡,调节
呼吸机参数。BE可间接反映血乳酸的水平。当休
克导致组织供血不足时BE下降,提示乳酸血症的
最新课件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争论
• 上个世纪末,一些研究认为应用白蛋白增加死亡率
• 这之后的两项荟萃分析认为:应用白蛋白对于低白蛋 白血症的患者有益,可以减少死亡率
• SAFE-study表明:白蛋白容量复苏是安全的,复苏效 果并不明显优于生理盐水
• 研究也显示对于合并颅脑创伤的患者,白蛋白组的病死率 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6.4.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 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用血 管活性药
• 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进一步加重器官灌注不 足和缺氧的风险
• 临床通常仅在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 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患者, 才考虑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57页
多巴胺
• 是一种中枢和外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前体
非显性容量丢失:非显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 循环系统之外,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高,循环容量的 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它方式的不 显性体外丢失 。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57页
二. 病因与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
传统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
• 精神状态改变,
• 皮肤湿冷
• 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
• 主要死因:MODS • 流行病学:?
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57页
一.简 介
• 指南推荐方法: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文献的分级
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57页
低血容量休克治疗指南【最新版】
低血容量休克治疗指南【最新版】概述:低血容量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循环衰竭疾病,临床上常见于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等情况。
该指南旨在提供治疗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建议,以帮助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抢救措施。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低血容量休克。
- 评估患者休克的严重程度,包括血压、脉搏、尿量等指标。
治疗目标:- 确保组织器官灌注及氧合达到正常水平。
- 迅速纠正低血容量引起的循环衰竭。
-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治疗措施:1. 快速补液:- 使用理想体重计算液体需求量。
- 快速补充晶体液体,如等渗盐水、平衡盐溶液等。
- 监测液体疗效,调整补液速率,避免过度或过慢的补液。
2. 血管活性药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 给药前评估患者血压和心率,并监测治疗效果。
3. 血液制品输注:- 根据患者的血液参数和输注指征,补充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
-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避免输注相关的并发症。
4. 引流和手术治疗:-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纠正引起低血容量休克的潜在原因,如脓肿排液、损伤修复等。
5. 损伤控制外科治疗:-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治疗,包括止血、修复创面等。
6.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有效预防和处理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急性肾损伤等。
随访和评估:- 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包括检查生命体征、血液指标和器官功能状况等。
- 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良好的疗效。
参考资料:- [1] 张三, 李四. 低血容量休克治疗指南【最新版】. 中国内科杂志, 2020, 57(10): 100-110.- [2] 王五, 赵六. 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进展与展望. 中国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7(5): 500-510.。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附件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由于手术创伤、麻醉和疾病的共同影响,麻醉恢复期患者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潜在的生命危险,需要有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和专业化训练的医务人员进行管理。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麻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接受过全身麻醉、区域麻醉或监护麻醉监护的患者均应接受适当的麻醉后监测治疗。
本专家共识的目的是为麻醉恢复期患者的评估、监测和管理提供专家建议,以提高PACU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预后。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管理麻醉恢复期手术患者的医疗活动。
危重患者直接进入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 nit,ICU)恢复。
麻醉后监测治疗主要是恢复患者的保护性反射,监护和治疗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识别和及时处理麻醉和手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麻醉后监护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二、PACU定义和功能PACU又称为麻醉恢复室。
1873年美国麻省总医院建立第一个PACU,PACU已成为现代医院麻醉科的标准配置。
P ACU是由麻醉科医师管理对麻醉后患者进行集中严密监测和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医疗单位。
未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在指定区域由麻醉科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PACU的主要功能:(一)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生命体征恢复到接近基线的水平;(二)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三)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四)评估决定患者转入普通病房、ICU或者是直接出院;(五)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六)特殊情况下可临时提供ICU服务。
三、PACU的设置要求PACU的设计、设备和人员配置应符合国家《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 B15982)》等标准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文件规范要求。
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一、休克(一)低容量性休克。
1.尽快明确和纠正引起容量丢失的病因。
如对于出血部位明确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借助内镜、介入或手术进行止血。
2.立刻开始液体复苏,输液的速度应快到足以迅速补充丢失液体,以维持组织灌注。
3.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及时输血治疗,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1)浓缩红细胞:为保证组织的氧供,血红蛋白降至70g/L时应输血。
对于有心血管高风险的患者,使血红蛋白保持在100g/L以上。
(2)血小板: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计数<50×109/L 时,应考虑输注。
(3)新鲜冰冻血浆:早期复苏时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比例应为1:1。
4.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仅在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患者,才考虑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5.对未控制出血的贯通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延迟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并及时止血。
出血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
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老年患者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延迟复苏。
(二)感染性休克。
1.在感染性休克引起组织低灌注时,应进行早期复苏。
即在复苏最初6 小时内,达到以下目标:(1)中心静脉压(CVP)保持8~12 mmHg;(2)平均动脉压(MAP)≥ 65 mmHg;(3)尿量≥ 0.5 ml·kg-1·hr-1;(4)中心静脉(上腔静脉,ScvO2)或者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分别≥ 70%或者≥65%。
若经过液体复苏后,ScvO2与SvO2没有达到目标,可输注浓缩红细胞达到红细胞压积≥30%,和(或)输入多巴酚丁胺。
2.在应用抗生素之前留取病原学标本,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早期确定潜在的感染病灶。
3.入院1小时内经验性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则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为敏感的抗生素。
产科重症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是临床治疗的基本技术
液体复苏
液体治疗
病例一
• 患者XX 女 34岁,停经10月余,阴道见红1天,诊断“G1P0孕40+5W头位先兆临产”阴道分娩, 产后大出血,在当地性子宫次全切除术后,于2015年1月7日收住我院产科。妊娠期间定期到产科检 查,无高血压情况。
• 既往史:身体健康,否认血液疾病,无血小板减少病史。
经典的Starling方程
经典的Starling方程: F=[﹙Pc-Pi﹚﹣ σ ﹙πp-πi﹚]
其中F为滤过率, Pc-Pi为血管腔与组织间隙间的静水压差, πp-πi 为血管腔与组织间 隙间的胶体渗透压差, σ为反折系数
* 主张用晶体液扩容者认为: 1.晶体液使血浆蛋白稀释→COP↓; 2. 肺间质COP↓、静水压↑和淋巴回流↑ → “水肿自限因素”可抵销COP↓对肺水肿发生的
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 • 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 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 比。
3800ml
尿量:3500ml
2000ml
1500ml
500ml
1000ml
1500ml
15U
相当于3000ml
15U
相当于150ml
6500ml
转入我院小结
• 产后2小时:3900ml • 手术3小时:9650ml • 总入量:13550ml 总出量:失血:5300ml •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的应急预案及流程1.休克病人应立即平卧,抬起双下肢。
The patient in shock should immediately lie flat and elevate both lower limbs.2.紧急呼叫急救人员,并告知医生病人的病情。
Call emergency medical personnel immediately and inform the doctor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3.对病人进行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Monitor the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oxygen saturation, and other vital signs.4.如果病人有呼吸困难,应及时给予氧气通气支持。
If the patient is having difficulty breathing, provide oxygen ventilation support in a timely manner.5.做好静脉通道并及时输液,补充体液。
Establish a venous access and administer fluids in a timely manner to replenish body fluids.6.监测尿量,确保患者有足够的尿量排出。
Monitor urine output to ensure the patient has adequate urinary output.7.如有条件,立即进行血容量复苏,补充丢失的循环血容量。
If conditions permit, immediately perform volume resuscitation to restore lost circulating blood volume.8.采取措施防止休克进一步加重,例如保暖,保持心理平静等。
三基本考试急诊科分卷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 急诊医学基础
第五章急诊医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心肺复苏术6.肠外营养(PN)2.休克7.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3.低渗性缺水8.肠内营养(EN)4.低钾血症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5.氮平衡二、单项选择题1.心肺复苏术中PLS是: CA.基础生命支持B.进一步生命支持C.长程生命支持D.高级生命支持2.2000年国际复苏指南中闭胸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B A.15:3 B.15:2 C.13:2 D.13:33.脑复苏亚低温治疗: BA.体温下降至32~33℃左右B.体温下降至33~34℃左右C.体温下降至34~37℃左右D.体温下降至35~36℃左右4.心搏、呼吸骤停救治的首选药物: A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异丙肾上腺索D.阿托品5.休克治疗中7.5%的氯化钠溶液配6%~12%右旋糖酐—70作为休克的早期治疗高晶—高胶复苏。
小剂量是:BA.2 ml/kg B.4 ml/kgC.6 ml/kg D.8 ml/kg6.纠正休克的扩血管药物是: CA.多巴胺B.多巴酚丁胺C.山莨菪碱D.肾上腺素7.纠正休克的缩血管药物是: AA.间羟胺B.山莨菪碱C.酚妥拉明D.阿托品8.纳洛酮在复苏中的作用是: CA.激动中枢和外周的阿片类受体B.激活内源性阿片肽对心血管的抑制C.兴奋中枢和外周的交感—肾上腺髓质及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D.激活溶酶体膜9.对发热的患者,一般可按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丧失低渗体液约:B A.2~3 ml/kg B.3~5 ml/kgC.4~6 ml/kg D.5~7 ml/kgl0.中度出汗的患者,丧失体液约: CA.300~8 000 m1 B.500~8 000 mlC.500~1 000 ml D.800~1 200 ml11.气管切开的患者,每日自呼吸蒸发的水分比正常的多: BA.1~2倍B.2~3倍C.3~4倍D.4~5倍12.低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轻度缺钠为; CA.120~130 mmol/L B.150~135 mmol/LC.135~140 mmol/L D.120~125 mmol/L13.低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中度缺钠为:AA.120~130 mmol/L B.130~135 mmol/LC.135~140 mmol/L D.120~125 mmol/L14.低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重度缺钠为; DA.120~130 mmol/L B.130~135 mmol/LC.135~140 mmol/L D.<120 mmol/L15.缺水严重程度.按体重百分比的丧失来估计.每丧失体重的1%,补液量为: CA.200~200 m1 B.300~400 mlC.400~500 ml D.500~800 ml16.确定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为:AA.意识突然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B.点头呼吸C.萎摩不振D.口唇发绀17.排尿性、咳嗽性晕厥属于: BA.心源性休克B.神经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18.心包填塞属于: AA.心源性休克B.神经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19.注射造影剂后休克属于: CA.心源性休克B.神经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20.外周阻力过低的休克患者使用哪种药物: A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多巴胺D.尼可刹米21.当等渗性缺水患者出现脉搏细速和血压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时,为尽快恢复血容量。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临床病死率仍高: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主要死因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救治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
传统: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90mmHg或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或脉压差<20mmHg、尿量<0.5mL/(kgh)、心率>100/min、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
近年: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应该重视血乳酸与碱缺失检测皮温与色泽:非特异性心率:早期诊断指标之一,不判断失血量多少;血压:动态监测。
平均动脉压(MAP)在60-80mmHg?未明确;尿量:<0.5mL/(kg·h)时,应继续进行液体复苏;观测精神状态;体温:低体温——心肌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持续低血压状态时,有创动脉血压测压较为可靠。
可提供动脉采血通道:CVP和PAWP,CO和SV。
氧代谢:SpO2 动脉血气分析(酸碱平衡,调节呼吸机)动脉血乳酸监测:组织缺氧的高度敏感的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应监测血乳酸以及碱缺失水平与持续时间。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有无浓缩或稀释、HCT在4h内下降10%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电解质与肾功能、凝血功能。
一、治疗1.积极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的病因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2.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休克病人,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
3.迅速利用包括超声和CT手段在内的各种必要方法,检查与评估出血部位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病人为保证液体复苏速度,必须尽快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失血性休克
晶体还是胶体(人工+天然)?
• 胶体液优点:在于扩容效果好,血管内容 量维持时间长
• 胶体缺点: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干扰凝血 功能,输注过量可造成长时间静水压性肺 水肿,白蛋白价格昂贵,血源疾病传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险
Artery (Arteriole) 动脉,小动脉
如何选择液体?
Tissue Fluid 组织液
• 晶体液?
– 高渗盐溶液 – 生理盐水 – RL
• 天然胶体?
– 白蛋白 – 血浆
• 人工胶体?
– 羟乙基淀粉 – 明胶 – 低分子右旋糖酐
晶体还是胶体(人工+天然)?
• 晶体优点:价格低廉,更好地保护肾功能 • 晶体缺点;晶体液的补充超出淋巴吸收能
力时,第三间隙液体蓄积,无法重建正常 微循环灌注,扩容效力低
失血性休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方强
前言
• 失血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丢 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 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 理生理过程。
• 近三十年来,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已取 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死亡率仍然 较高。
Miller’s Anesthessia sixth edition Volume 2 1777-1807. 2006.
• 另有研究表明,对医生进行“60分钟急 诊科时间限制”培训后,可以明显降低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
] Blocksom JM, Tyburski JG, Sohn RL,et al. Prognostic determinants in duodenal injuries. Am Surg, 2004, 70:248-55.
• 研究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监 测和预后判断中有重要意义。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5)
本共识不具备强制性,旨在为液体治疗提供参考及指 导。
1 人体液体分布 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体液量与性别、年龄、
液体复苏推荐给予钠浓度 130~154 mmol/L 的平衡盐液 或胶体液,在 15 min 内快速输注 500 mL。对于严重脓毒症 病人,特别是低蛋白血症时,可考虑使用 5%的白蛋白溶液 进行扩容治疗[3]。 2.2 常规维持 对禁食水但不存在低血容量的病人,可根 据病史、体格检查、临床监测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液体 和电解质的需要量。如病人不存在体液异常丢失、异常分 布等情况,则给予维持性液体治疗。
正常人体每日水的摄入和排出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成 人每日生理需求量为 25~30 mL/kg。排出量分显性失水量 和非显性失水量,非显性失水受环境因素影响,成人基础 状态非显性失水量为 500~800 mL/d,发热病人体温每升高 1℃,非显性失水每小时增加 0.5~1.0 mL/kg。开放气道的 病人,呼吸道丢失量是正常人的 2~3 倍(表 2)。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能迅速与血管内液 体及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在维持机体水和电解 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 小分子物质(如 Na+和 Cl-)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 白蛋白)通过,使其保留在血管内。因此,组织间液蛋白含 量较少,其他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 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表 2 正常人体水分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1.概述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近三十年来,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1-3]。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4]。
目前,低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
创伤失血是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
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5-7]。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5~7]。
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监测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8](见表1)。
表1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推荐意见1: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E级)。
2 病因与早期诊断低血容量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
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失血是典型的显性丢失,如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等。
显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
非显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主要为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它方式的不显性体外丢失[9]。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
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 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大于40mmHg)或脉压差减少(<20mmHg)、尿量<0.5ml/(kg·h)、心率>100次/分、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10]。
然而,近年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
人们发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
有研究[11-15]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人们也指出了在休克复苏中每搏量(SV)、心排量(CO)、氧输送(DO2)、氧消耗(VO2)、胃黏膜CO2张力(PgC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但尚需要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取决于机体血容量丢失的量和速度。
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估计血容量的丢失(见表2)。
成人的平均估计血容量占体重的7%(或70 ml/kg)[16],一个70kg体重的人约有5升的血液。
血容量随着年龄和生理状况而改变,以占体重的百分比为参考指数时,高龄者的血容量较少(占体重的6%左右)。
儿童的血容量占体重的8%~9%,新生儿估计血容量占体重的9%~10%[17]。
可根据失血量等指标将失血分成四级[18]。
大量失血可以定义为24h内失血超过病人的估计血容量或3h内失血量超过估计血容量的一半。
表2失血的分级(以体重70kg为例)分级失血量(ml)失血量占血容量比例(%)心率(次/分)血压呼吸频率(次/分)尿量(ml/h)神经系统症状Ⅰ<750<15<100正常14~2>30轻度焦虑Ⅱ750~150015~30>100下降20~320~30中度焦虑Ⅲ1500~200030~40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作者:别如克*>120下降30~45~15萎靡IV>2000>40>140下降>40无尿昏睡推荐意见2:传统的诊断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C级)。
推荐意见3: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应该重视血乳酸与碱缺失检测(E级)。
3 病理生理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以保存体液,维持灌注压,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19,20]。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儿茶酚胺类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
其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血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间液回流;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环,增加回心血量。
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保存体液。
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19,20]。
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现相对迟钝和不敏感,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标准,必然贻误对休克时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早期认识和救治;同时,代偿机制对心、脑血供的保护是以牺牲其他脏器血供为代价的,持续的肾脏缺血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胃肠道黏膜缺血可以诱发细菌、毒素易位[19-21]。
内毒素血症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发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入血,促使休克向不可逆发展[21-24]。
机体对低血容量休克的反应还涉及代谢、免疫、凝血等系统[19,20],同样也存在对后续病程的不利影响。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与泌乳素分泌减少可以造成免疫功能抑制,病人易于受到感染侵袭。
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等病理过程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并有可能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组织细胞缺氧是休克的本质[19,20,25]。
休克时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糖的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三磷酸腺苷(ATP)生成显著减少,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并组织蓄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进而造成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直至发生MODS。
推荐意见4:应当警惕低血容量休克病程中生命体征正常状态下的组织细胞缺氧(E级)。
4 组织氧输送与氧消耗低血容量休克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因而DO2降低。
对失血性休克而言,DO2下降程度不仅取决于心输出量,同时受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影响。
在低血容量休克、DO2下降时,VO2是否下降尚没有明确结论。
由于组织器官的氧摄取增加表现为氧摄取率(O2ER)和动静脉氧分压差的增加,当DO2维持在一定阈值之上,组织器官的VO2能基本保持不变。
DO2下降到一定阈值时,即使氧摄取明显增加,也不能满足组织氧耗。
血红蛋白下降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对血氧含量的影响增加,进而影响DO2。
因此,通过氧疗增加血氧分压应该对提高氧输送有效[26]。
有学者在外科术后高危病人及严重创伤病人中进行了以超高氧输送(supranormal DO2)为复苏目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3,27]。
但是,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与以正常氧输送为复苏目标相比,超高氧输送并不能降低死亡率。
有研究认为两者结果是相似的,甚至有研究认为可能会增加死亡率[28-30]。
Kern等[31]回顾了众多RCT的研究发现,在出现器官功能损害前,尽早复苏可以降低死亡率,对其中病情更为严重的病人可能更有效。
推荐意见5:低血容量休克早期复苏过程中,要在MODS发生之前尽早改善氧输送(C级)。
5 监测有效的监测可以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病情和治疗反应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指导和调整治疗计划,改善休克病人的预后。
5.1一般临床监测包括皮温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和精神状态等监测指标。
然而,这些指标在休克早期阶段往往难以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皮温下降、皮肤苍白、皮下静脉塌陷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休克的严重程度。
但是,这些症状并不是低血容量休克的特异性症状。
心率加快通常是休克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但是心率不是判断失血量多少的可靠指标。
比如较年轻病人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血管收缩来代偿中等量的失血,仅表现为轻度心率增快。
血压的变化需要严密地动态监测。
休克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
有研究支持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维持“允许性低血压”(permissive hypotention) [32]。
然而,对于允许性低血压究竟应该维持在什么标准,由于缺乏血压水平与机体可耐受时间的关系方面的深入研究,至今尚没有明确的结论。
目前一些研究认为,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0~80mmHg比较恰当[33,34]。
尿量是反映肾灌注较好的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循环状态。
当尿量<0.5ml/(kg·h)时,应继续进行液体复苏。
需注意临床上病人出现休克而无少尿的情况,如高血糖和造影剂等有渗透活性的物质造成的渗透性利尿。
体温监测亦十分重要,一些临床研究认为低体温有害,可引起心肌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当中心体温<34℃时,可导致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35,36]。
5.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5.2.1 MAP监测有创动脉血压(IBP)较无创动脉血压(NIBP)高5~20 mmHg 。
持续低血压状态时,NIBP测压难以准确反映实际大动脉压力,而IBP测压较为可靠,可保证连续观察血压和即时变化。
此外,IBP还可提供动脉采血通道。
5.2.2 CVP和PAWP监测CVP是最常用的、易于获得的监测指标,与PAWP意义相近,用于监测前负荷容量状态和指导补液,有助于了解机体对液体复苏的反应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CVP和PAWP监测有助于对已知或怀疑存在心功能不全的休克病人的液体治疗,防止输液过多导致的前负荷过度。
近年来有较多研究表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VP和PAWP与心脏前负荷的相关性不够密切。
5.2.3 CO和SV监测休克时,CO与SV可有不同程度降低[31]。
连续地监测CO与SV,有助于动态判断容量复苏的临床效果与心功能状态。
除上述指标之外,目前的一些研究也显示,通过对失血性休克病人收缩压变化率(SPV)[37]、每搏量变化率(SVV)[38] 、脉压变化率(PPV) 、血管外肺水(EVLW)[39]、胸腔内总血容量(ITBV)的监测[38]进行液体管理,可能比传统方法更为可靠和有效。
而对于正压通气的病人,应用SPV 、SVV与PPV可能具有更好的容量状态评价作用。
应该强调的是,任何一种监测方法所得到的数值意义都是相对的,因为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经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