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指标、肝功能、肾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粪便检查

一、粪外观

色(受粪胆素影响、饮食、药物);形—柱状软便、成形;味—臭

临床意义

(1) 稀糊状或水样粪便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或急性胃肠炎;大量的黄绿色稀便并含有膜状物则应考虑伪膜性肠炎;大量稀水便也可见于艾滋病患者肠道孢子虫感染。

(2) 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 黏液便由肠道受刺激分泌黏液过多所致,见于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

(4) 冻状便主要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 脓血便为下段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

(6) 乳凝块便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的表现,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

(7) 鲜血便主要见于痔疮、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

(8) 柏油便粪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50m1)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强阳性,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

(9) 白陶土便由于胆汁减少或缺乏,使粪胆素减少或缺乏,见于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疸。

(10) 细条便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

二、粪隐血

通常为阴性

临床意义:

(1) 消化道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55%~77%,可呈间歇性阳性,虽出血量大但非持续性。

(2) 消化道肿瘤胃癌、结肠癌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87%~95%,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

(3) 其他疾病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全身性疾病如紫癜、急性白血病、伤寒、回归热、钩虫病等;对老年人则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

三、粪胆原

正常为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

1.粪胆原增加在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增加;也可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粪胆原减少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减少;在肝细胞性黄疸时可增加或减少。

四、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临床意义

(1) 白细胞增多见于肠道炎症(常伴有脓细胞),如细菌性痢疾(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肠炎和肠道反应性疾病(还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增多)。

(2) 红细胞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细菌性痢疾时常有红细胞散在,形态较完整;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则成堆且被破坏。

(3) 吞噬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急性肠炎和痢疾(可与脓细胞同时出现)。在急性出血性肠炎,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

(4) 上皮细胞为肠壁炎症的特征,如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5) 真菌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真菌的二重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致病常见于菌群失调,普通酵母菌大量繁殖可致轻度腹泻。

第四节肝功能检查

一、丙氨酸氨基酸转移酶(ALT、GPT)

参考范围:速率法成人<40U/L

临床意义:

(1) 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胆管炎、胆囊炎。轻度上升或正常: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

(2) 其他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所致肝脏淤血,以及骨骼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腺炎、外伤、严重烧伤、休克等。

(3) 用药与接触化学品有肝毒性药、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他汀类血脂调节药。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P)

参考范围:速率法成人 <40U/L

临床意义:

(1) 心肌梗死

(2) 肝脏疾病

(3) 其他疾病

(4) 用药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时,具体与ALT类同

三、γ一谷氨酰转移酶(γ-GT)

临床意义:

(1) 肝胆疾病肝内或肝后胆管梗阻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炎患者、传染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在恶性肿瘤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以上。

(2) 胰腺疾病

(3) 其他疾病脂肪肝、心肌梗死、前列腺肿瘤。

(4) 用药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镇静药苯巴比妥或乙醇常致γ-GT升高。

四、碱性磷酸酶(ALP)

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

临床意义:

(1) 肝胆疾病

(2) 骨骼疾病

(3) 用药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血脂调节药)。

五、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三者需综合分析

临床意义

1.总蛋白

(1) 总蛋白增高

①各种原因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休克、高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2) 总蛋白降低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蛋白质丢失和摄人不足:营养不良、消化吸收不良。

②血清水分增加:可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减少,如水钠潴留或静脉应用过多的低渗溶液。

③疾病:患有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甲亢、慢性肾脏病变、肾病综合征、胸腹腔积液、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障碍。

2.白蛋白

(1) 白蛋白浓度降低

①营养不良:摄人不足、消化吸收不良。

②消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如结核、恶性肿瘤、甲亢;或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慢性肾脏病变。

③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若持续低于30g/L,则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2) 白蛋白浓度增高见于严重失水而致的血浆浓缩。

3.球蛋白

(1)球蛋白增高

①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疟疾、黑热病、麻风病、血吸虫病、肝炎、亚急性心内膜炎。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热、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

③骨髓瘤和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