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满痞胀

合集下载

痞满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痞满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痞满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痞满是以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无痛,触之无形,按之柔软为临床表现的病证。

多因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痰瘀内阻、脾胃虚弱以及外邪侵袭等,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成。

【范围】西医学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当于痞满。

消化系统其它胃部疾病若出现以胃脘部痞闷胀满不舒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患胃疾不愈,或它疾久不愈累及脾胃,或年老体衰致脾胃自衰,均可使脾胃虚弱,脾失运化,胃纳失司,纳运失常,致升降失和,中焦失畅,食入难化,水谷不化精微,气血生化乏源,胃体失于荣养,渐而枯萎,则发为痞满。

2.胃阴不足素体阴津亏虚或禀赋不足,或因肝肾阴虚,或久服香燥辛温之品等原因,均可使胃阴不足,久则胃体失于荣养,渐而枯萎,而发为痞满。

3.情志因素多因长期抑郁寡欢,所愿不遂,忿怒急躁,或中年以后随着肝肾阴虚而阳气易盛,性情多乖癖等原因,而致情志失和,气机郁滞,持续不解,影响脾胃,使脾胃升降异常,胃纳失司,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于胃,中焦壅塞,气机久滞则胃之络脉自痹,气血运行受阻,胃体失于荣养,渐而枯萎,发为痞满。

4.饮食因素(1)饥饱失宜长期过饥则气血化源不足,津液气血阴精亏虚,胃失濡养,渐而枯萎;或长期摄入过量,或因饮食滋腻肥甘,皆可致食纳而难化,积于胃腑,壅滞气机,久则损胃,胃体失荣养,渐而枯萎,发为痞满。

(2)饮食不洁长期食用污染的水或食品,毒邪(幽门螺杆菌Hp)经口而入胃,客居于胃体络脉,久则胃体失荣,渐而枯萎,发为痞满。

(3)饮食偏嗜长期服用辛热燥辣之品(如吸烟过度,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胡椒、辣椒、芥末等调味品),耗伤胃之阴液,灼伤胃之络脉;或长期饮用过热饮料(如浓茶、咖啡等)、摄食粗糙,可反复创作胃体,络脉受损;或长期过量饮酒,酒性辛温燥热有毒,且湿性重,可以直接刺激胃体,损伤络脉,同时酒积湿化热,伤胃气,耗阴津,湿热又可灼伤胃络,损伤胃体,均可使胃体失荣养渐而枯萎,发为痞满。

痞满及诊治

痞满及诊治
舒。 • 兼次症: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
加重。 • 舌象:苔薄白。 • 脉象:弦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 方药: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
分治论治(5)
• 5、脾胃虚弱 • 主症:脘腹不舒,痞塞胀满,时缓时急,喜温喜
按。 • 兼次症: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气短懒言,
大便稀溏。 • 舌象:舌质淡,苔白。 • 脉象:沉弱。 •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痞满及诊治
痞满
• 定义: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 常,出现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为主病的病 证。
• 特点: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 痛。
痞满
• 分型:按部位分有胸痞、心下痞等。心下 即胃脘部,故心下痞以称胃痞,该病是脾 胃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
• 西医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下垂等疾病,以上腹部满闷不适为主要 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辩证论治。
诊断
1、以胃脘部痞满,满闷不舒为主症,望之无胀大之 形,按之柔软,触之无块,,压之不痛。起病缓 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发病常 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
2、需排除胃癌以及其它病症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3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钡剂检查、胃电图等有助于
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 1、胃痛 与痞满病位均在胃脘部位,且可常兼有 胀满,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满 闷为主;胃痛常兼有泛酸、嘈杂等症,痞满则常 兼见嗳气等症;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 则按之无痛;一般胃痛起病可急可缓,病程可短 可长,胃满则发病较缓,病程较久,然而就症状 而言,胃痛与痞满同时出现,亦可以是胃病的某 一阶段的不同表现,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辩证依 据。
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痞满的定义和症状痞满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胃口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

痞满是因为胃肠功能失调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可能与饮食不当、睡眠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痞满在中医中被归属于“气滞”、“食积”等范畴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疗效达到最大化。

中医注重从根本上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西医则重视对症治疗,采用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解决病因。

结合两种医学的优势,不仅可以解决痞满的症状,还可以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具体方法中医治疗方法1.饮食调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吃辛辣、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同时,中医还可以为患者配制一些有助于消化的药膳。

2.中药治疗: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如提神醒脾的六君子汤、化痰消食的陈皮枳实汤等。

3.推拿治疗:推拿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西医治疗方法1.胃肠促进药物: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可以帮助胃肠道将食物尽快消化,达到缓解痞满的症状的目的。

2.解热镇痛药:部分痞满患者可能会伴随发热和身体不适感,此时可以采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3.抗酸药:对于胃酸过多或胃酸逆流比较严重的痞满患者,可以采用抗酸药来缓解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可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来缓解痞满的症状。

此外,西医也将针灸纳入其辅助治疗范畴。

2.汉方药物配合西药:中药和西药使用相互配合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一种方法。

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同时使用西药暂时缓解症状,可以达到中长期治疗的效果。

3.生物反馈治疗:这是一种采用现代仪器来调节身体自然节律的方法,促进身体的自愈和抗病功能。

注意事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时,需要患者配合医生积极调整自己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同时,患者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避免贪图方便而乱用药物,以免影响疗效和健康。

中满痞胀

中满痞胀

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脾胃阴虚)方 处方:砂仁、桔梗各8克,莲子肉、白芍、香橼片、檀香、谷芽、白术各10克,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沙参各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益气,行滞消满。

用于反胀辨证属脾胃阴虚型。

症见脘腹痞满,饥饿时反饱作胀,心下灼热,嘈杂,嗳气不舒,干呕呃逆,饥不欲食,口干鼻燥,精神不振,身体倦怠,言语轻微,睡眠欠佳,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乏津,脉象弦细数。

专家点评:心下灼热、嘈杂、饥不欲食、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脾胃气阴两虚;饥时反饱作胀、脘痞不舒、嗳气干呕为中虚气滞。

治宜滋阴益气,行滞消满。

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气虚血瘀)方处方:党参15克,黄芪、鸡血藤各18克,丹参、赤芍、檀香、枳壳、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气行滞,活血化瘀。

用于治疗反胀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

症见胃脘久痛、刺痛,痛点固定,脘腹胀满,饥时尤甚,或夜间胃痛,反胀较为突出,嗳气矢气稍减,纳呆食少,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大便易溏,舌质晦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粗胀,苔薄白,脉细涩。

专家点评:此乃脾气虚弱,中虚气滞而致腹满反胀;气虚血瘀而致脘痛如刺、舌质晦暗。

瘀血性质属阴,到了夜间,阳气推动无力,更易加重气虚和血瘀的程度,故每到夜晚,胃痛、反胀的症状加剧。

多见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

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脾气虚弱)方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木香、枳壳、香橼片各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行滞消满。

用于治疗反胀中医辨证属脾气虚弱型。

症见胃脘痞满,间或隐痛,饥饿时胀满尤甚,喜揉按,嗳气方舒,进食稍缓,或夜晚反饱作胀,必须坐起或下床活动才能缓解,影响睡眠。

平素纳呆食少,不能多食,稍有多食,则心下痞塞不适。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吃莲子的禁忌 莲子和什么食物相克相宜

吃莲子的禁忌 莲子和什么食物相克相宜

吃莲子的禁忌莲子和什么食物相克相宜
莲子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食用之后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物质,有利于人体的组织器官维持正常的生理活性,那吃莲子有什么禁忌吗?
一、大便燥结者
莲子具有涩肠止泻的作用,在临床上常常被用于治疗脾虚久泄等症,因此对于一些本身大便比较干燥、容易便秘的人群来说,是不建议过多食用莲子的,以免食用后出现便秘加重的症状,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二、中满痞胀者
莲子的质地比较硬,其中含有较多的淀粉和蛋白质,食用之后会对肠胃的消化系统造成较大的负担,因此对于一些本身消化功能不是很好的人群来说建议最好是少吃或不吃莲子,以免食用后出现腹胀、积食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三、血糖偏高者
莲子中含有较多的淀粉,食用之后可能会使血糖出现一定的波动,因此对于一些血糖本身偏高的人群来说在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情况下
最好不要吃,就算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吃莲子的话也要控制好食用量。

四、莲子和什么食物相克相宜
相克的食物
莲子的性质平和,与生活中大部分的食物都不存在配伍禁忌,一起食用也不会产生毒性的物质,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存在相克的食物,但是因为莲子比较难消化,所以对于一些消化功能不是很好的人群来说,在吃莲子的时候最好是避免同时食用含淀粉、蛋白质含量较多的食物。

相宜的食物
莲子与大部分食物都可以进行搭配,而且对于不同的搭配来说分别具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建议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来进行选择。

对于失眠的人群来说,建议可以用莲子搭配银耳、百合等一起服用;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来说建议可以用莲子搭配猪肚来一起服用;对于肾虚的人群来说则可以用莲子搭配山药、猪腰等一起服用。

痞满中医辨证施治,效果好

痞满中医辨证施治,效果好

痞满中医辨证施治 ,效果好痞满又称为胃痞,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满闷不舒,胀气。

一般患者常伴有大便不调,肚腹疼痛,胸膈满闷等症状。

在西医中常被定论为“胃功能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

此病症的特点是反复发作,极难根治,并且症状时轻时重,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症。

我国中医文化历史悠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里中医的诊疗技术在不断创新。

中医治疗主要是治本,通过对身体内脏器官的调和,用温和的手段将药效作用于身体中,让身体机能得到有效的恢复,从而在停药后身体能持续的维持平衡状态。

中医对痞满的施治需要先对病情进行分型,再进行对症用药。

中医的辩证施治在痞满的治疗中有非常好的效果,以下便是具体的施治方法。

1.食滞胃脘型针对由于暴饮暴食,多食用生冷食物或患者胃气虚弱,损伤脾胃导致的气失和降,阻滞不通,不能腐熟,食物淤积不化等证候。

此类患者的症状变现为舌苔粘稠厚重,脉滑实,大便恶臭,胃部胀气难消,呕吐酸腐食物,口气酸臭难消。

治疗方法:需要进行消食化滞。

药方:保和丸加减。

药用有山楂、陈皮、法夏、白术、鸡内金、莱菔子、茯苓等。

1.肝气犯胃型肝气犯胃是肝胃不和,多数会出现呃逆嗳气、反胃、易怒、呕吐等症状,而且有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很有可能会引起抑郁的现象,所以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情,还可以遵医嘱服用一些健脾丸调理或逍遥散,调理过程中需要饮食得当,吃一些新鲜的水果以及蔬菜,还可以吃一些小米粥以及山药,不得吃辣性食物。

1.寒热错杂型寒热错杂,一般是指还热邪气侵入并体而产生发热。

寒热错杂中焦气机就会受到阻滞,因而出现腹胀的情况。

寒热错杂的病症多为腹胀,畏冷,四肢酸痛,口中异味,舌苔黄。

治疗主要以辛开苦降为原则,可以选择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药用黄芩、黄连、干姜、大枣、人参等。

结合穴位按压,患者可以点按中脘、足三里、太冲进行保养。

患者平时多注意调养。

可以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但是不宜吃甜食。

1.脾虚气滞型脾虚一般是会出现消化不良,气滞一般会出现腹胀。

中医治疗痞满

中医治疗痞满

痞满是指胃脘部闭塞不通,满闷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

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到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一些类型。

有人认为胃癌癌前病变亦属中医“痞满”范畴。

痞满证出现的机制,中医认为与外邪侵袭、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西医认为与胃电频率改变或胃肠动力障碍有关。

六诊时主要侧重点在触诊,通过触摸患者自觉痞结之处,分析是否包块,是否柔软、移动、疼痛。

临床主要考虑胃脘疼痛、鼓胀、胸痹心痛等相鉴别,应当排除由胃癌、肝硬化等病所致的痞满症状。

诊断1.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2.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外无胀急之形。

可伴纳呆、嗳气等。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

4.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可见胃黏膜腺体不同程度萎缩、消失,代之以肠腺化生等。

X线钡餐等检查亦有助于确诊。

病证鉴别1.胃缓胃缓即现代医学胃下垂,指胃体弛缓,失却固托,而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呃逆等症。

一般多在食后出现,并伴肠鸣漉漉,重坠隐痛,平卧或用手上托脘腹则可减轻。

痞满则无重坠疼痛现象。

2.鼓胀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青筋暴露为特征。

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亦无皮色苍黄,腹皮青筋外露之表现。

3.胸痹胸痹以胸闷、胸痛、憋气为主症,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胸。

痞满则以胃脘满闷为主症,但无胸痛。

探求病因1.外邪侵袭六淫之邪,侵犯中焦,脾阳困顿,胃失受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而为痞满。

或外感表证未愈,误下伤中,损伤脾胃,正虚邪陷,结于心下,阻碍中焦气机升降运行而发病。

2.食滞中焦过食辛辣灸馎,膏粱厚味,或饮食不洁,饥饱失宜,致胃中不和,痞塞不通。

3.痰湿瘀血阻滞津液代谢失常,痰湿滞留中焦,或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痹阻脉络,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成痞满。

4.情志失调暴怒伤肝,情志郁结,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而发本病。

5.劳逸失度“生病起于过用”,过度劳累,房劳过度,或安逸太过,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痞满。

浅谈痞满与胀满的辨证与治疗

浅谈痞满与胀满的辨证与治疗

浅谈痞满与胀满的辨证与治疗今一粉丝在我头条私信咨询称:自己腹胀六年,主要是上腹部消化不好,总觉得上腹部紧张,吃了各种药都没治好,都是按胃病治疗,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窦炎”但是吃了很多胃病的药都不管用。

而且身体从145斤降到了120斤,心情特别不好。

感觉上腹部胀,而且里面感觉紧张。

曾在很多中医院及省立医院都治疗过,有说是“脾肾阳虚;有的医生说是脾虚;有的说是消化不良;结果吃了很多中西药”,如开胸顺气丸、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等等,始终不见好转,因此咨询。

我回复说:你那是痞满之症,当以补脾消痞治疗,可服用枳实消痞丸调理。

那么就此回复话题,浅谈痞满与胀满的辨证与治疗。

痞满也称心下痞,临床表现:自觉上腹部郁结满闷中医认为:痞满与胀满不同。

痞满是自觉感到胸腹胀满,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称为“痞满”、或“痞积”;如脾脏郁结成块的病,或慢性脾脏肿大的疾病,都称之为痞疾或痞满。

痞胀(郁结胀闷);痞结(腹内郁结成块;喻阻塞不通);痞塞(郁结,阻滞不通);痞满(郁结满闷)。

痞满临床表现:自觉上腹部郁结满闷,不欲饮食,身体疲倦,右手关脉弦症候。

心下郁结满闷,不欲饮食,身体疲倦痞满也称心下痞,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

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症相近。

治宜调中补气,消痞清热,攻补兼治,也就是补脾消痞。

心腹胀满,腹大如鼓,食积而胀胀满属于中医鼓胀范畴。

因食伤脾胃,心腹胀满,湿痰气郁,食积而胀。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病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蛊、臌、蜘蛛蛊等。

鼓胀为临床上的常见病。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说明本病为临床重证,治疗较为困难。

痞满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痞满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痞满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痞满是由于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内伤,或脾胃素虚,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物,按之柔软,压之无痛,外无胀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按照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剑突下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胃脘部出现上述表现者,故又称“胃痞”、“心下痞”。

痞满在《内经》中被称为“否”、“满”、“痞塞”、“否满”等,《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藏…入五藏则填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藏寒生满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对痞满的病因病机有了初步认识,认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是痞满发病的病因。

《伤寒论》对结胸和痞满做了鉴别:“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张仲景所创之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和推崇。

《诸病源候论》云:“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指出其病位在脏腑,病机为气结,症状为腹内胀满。

《丹溪心法·痞》将痞与胀作了症状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王肯堂进一步把痞与胀进行了病位鉴别。

《证治准绳·杂病》曰:“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张介宾提出了按照虚实进行辨证的原则:“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这种虚实辨证理论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现代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若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一、实痞(一)饮食内停1.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吸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失和,气机塞塞。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4.代表方:保和丸。

5.常用药:山楂、神曲、莱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开胃;胀满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理气导滞;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或用积实导滞丸消食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实消痞丸。

(二)痰湿中阻1.临床表现: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嗳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3.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4.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5.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者,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痰阻气逆,心下痞硬,吸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或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合五苓散;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砂仁。

(三)湿热阻胃1.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3.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4.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前方泻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5.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若胃中灼热、嘈杂明显者,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清热和胃;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和胃降逆;大便黏滞不畅者,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化湿和胃;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沙参养阴生津。

中医内科学之痞满

中医内科学之痞满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习惯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 现并治疗疾病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和矿物质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 食
避免饮酒、咖啡、浓茶等刺 激性饮料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 律作息、适量运动等
情志调节
0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 绪波动过大
状。
胃肠道动力障碍:胃肠道平滑肌 收缩功能减弱,导致胃肠道蠕动 减慢,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
胃肠道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神 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道蠕动减 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腹胀、
腹痛等症状。
临床研究进展
01
痞满的现代 研究主要包 括病因、病 理、诊断和 治疗等方面。
02
病因研究方 面,主要关 注饮食、情 绪、生活习 惯等因素对 痞满的影响。
痞满的预防与 调护
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 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 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04
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 质,提高免疫力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 辣、刺激性食物
适量摄入蛋白质,如瘦肉、 豆腐等
适量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 衡
03
病理研究方 面,主要关 注痞满的生 理、生化和 病理生理机 制。
04
诊断研究方面, 主要关注痞满 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方法。
05
治疗研究方面, 主要关注药物 治疗、生活方 式调整、心理 治疗等治疗方 法。
治疗方法创新
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中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中西医结合痞满XX痞满是指胃脘部闭塞不通,满闷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

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到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以及胃肠神经能症等疾病的一些类型。

有人认为胃癌癌前病变亦属中医“痞满”范畴。

痞满证出现的机制,中医认为与外邪侵袭、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西医认为与胃电频率改变或胃肠动力障碍有关。

六诊时主要侧重点在触诊,通过触摸患者自觉痞结之处,分析是否包块,是否柔软、移动、.临床主要考虑胃脘、鼓胀、胸痹心痛等相鉴别,应当排除由胃癌、肝硬化等病所致的痞满症状。

一西医治疗(一)病因治疗1.清除幽门螺杆菌指征:①有胃癌家族史;②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③有胃黏膜糜烂、中一重度萎缩、中一重度肠化、异型增生等。

常用方案: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生素;铋剂2种抗生素等。

XX2.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指征:胃黏膜糜烂、出血等.可选用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药。

XX(二)对症治疗XX1。

饱胀可选用多潘立酮(吗叮)或莫沙必利等药增强胃动力以消胀. XX 2。

泛酸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泛酸、上腹部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隋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或抗酸治疗.3。

贫血指征:合并缺铁眭贫血或恶性贫血者。

口服或注射补充铁剂。

XX 4.出血指征:胃黏膜糜烂出血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诱发。

迅速补充血容量,及早纠正失血,防止继续出血。

(三)治疗及用药思路XX如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者,可采用西药三联抗菌治疗,以根除细菌,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如因十二指肠液反流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者,可采用抗酸剂抑酸.胃黏膜损伤者,需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胃动力下降者,需采用胃肠动力促进剂.合并其他症状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如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XX二中医治疗1.肝郁气滞证XX(1)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XX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为将军之。

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或暴怒伤肝,气机逆乱而致中焦气机痞塞,则成痞满。

中医之痞、满、燥、实

中医之痞、满、燥、实

中医之痞、满、燥、实
阳明腑实证,主要有四大表现,即痞、满、燥、实。

痞是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满就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是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实是实热内结,或是热结旁流。

痞、满、燥、实是阳明腑实症状的概括。

所谓的痞是自觉证,满是他觉证。

过去中医把这种痞、满、胀这些分得很清。

所谓痞是自觉胸脘闷塞不舒,说“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濡”就是没有抵抗感,完全是一种自觉证状,是一种闷塞不舒,按下去仍然是软的,是一种自觉证状。

病人主诉讲出来。

满就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那就是他觉证状。

比较起来,医生诊断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抵抗感,他觉(医生的感觉)证状,不是纯属自觉证状。

这两类有区分的。

燥指的燥伤津液。

燥伤津液首先就反映在肠中有燥屎。

热实互结,是热和饮食糟粕这些互结,灼伤津液,使得这糟粕成为燥屎干结不下。

主要形容其燥,津伤,舌苔黄燥,也是严重的。

黄燥,焦黑都是指津伤的程度。

热越重越津伤。

体现出热邪和津伤的程度。

痞满燥实的实,主要反映两个。

一个大便秘结不通,一个腹痛拒按。

脉实有力是佐证。

佐证说明它正气不虚。

因为正气虚了,单纯泻下不行了,要攻补兼施。

所以痞满燥实四症俱全,是大承气汤症的证候特点。

这个是热实互结于胃肠这个主治。

热结旁流症,表面上看起来是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

但是关键的这个鉴别诊断,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而且往往脉实有力。

当然这是指的它没有伤筋耗气,没有到邪实正虚这种程度。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痞满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痞满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痞满_中医世家、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胃痞在《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是这方面的论述。

《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内,论其病因有风邪外人,忧恚气积,坠堕内损,概基病机有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

并对痞作了初步的解释:“痞者,塞也。

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

”东垣所倡脾胃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

《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在治疗上丹溪特别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

《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所以痞满:—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中医内科学-痞满(已完成)

中医内科学-痞满(已完成)
六君子汤加减。
01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滋阴养胃;
02
香橼疏肝理脾,消除心腹痞满。
津伤较重 加石斛、花粉等;
腹胀较著 加枳壳、厚朴花;
食滞者 加谷芽、麦芽等;
便秘者 加火麻仁、玄参。
半夏泻心汤:
01
病机:寒热互结,胃气不和,升降失职
2
X线钡餐:
胃肠动力检测:
4
幽门螺旋杆菌:
B超、CT检查: (如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三、相关检查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病理 :
X线钡餐:
胃肠动力检测:
幽门螺旋杆菌:
B超、CT检查: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三、相关检查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病理 : X线钡餐: 胃肠动力检测: 幽门螺旋杆菌: B超、C喜饮酒,饭量且大,因而胃肠湿热久蕴。湿甚水蓄,热甚火化,水火纠结则吐酸嗳腐。火炎上,精液不润,而胸咽灼热、恶逆;水久蓄,健运失常,则胀满疼痛、泻泄。病久胃气渐衰,故痛无间歇。脉弦数为饮为热,苔黄腻为热为湿。此水火纠结胸胃,升降失司,而成痞证。生姜泻心汤去大枣降逆泻火、益气温中。
生姜 半夏 党参 干姜 黄连 黄芩 炙草
嗳气甚者 加竹茹、沉香。
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
升麻、柴胡协同升举清阳;
当归养血和营以助脾;
陈皮理气消痞。
胀闷较重 加枳壳、木香、厚朴; 四肢不温 加制附子、干姜,或合理中丸; 纳呆厌食 加砂仁、神曲; 舌苔厚腻 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
01
02
二、治疗原则
饮食内停证
症状:
证机概要:
治法:
代表方: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药物所伤等可引起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生痞满。

一、病因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或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或茶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胃气塞塞,升降失司,而成痞满。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2.情志失调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利,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

《景岳全书·痞满》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诸病源候论》云:“由忧气积,或坠堕内损所致。

”3.体虚久病久病脾胃虚弱,中焦升降无力或气虚日久渐至阳虚,中,中焦失于泪运,或痰湿之邪、肝气郁滞日久,化火伤阴阴伤则胃失运化,受纳属热无,而成虚病。

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因生治4.药毒误治因病长期误用、滥用药物,损伤脾胃。

或因感脉证并治》,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伤寒方》谓:“因服冷药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太平圣惠方·治乳石发动心膈满腹痛诸方》谓:“因服冷药太过,致心膈痞满。

”二、病机1.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

脾主开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开机顺畅。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或药毒误治等病因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此为胃的基本病机。

2.胃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胃病初期,多为实证。

如因饮食、药物等实邪十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痰湿内生,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如情志失调,肝郁气滞,逆犯脾胃,可致气机郁滞而成痞;如胃热盛,或食滞、气郁、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导致热邪内蕴,困阻脾胃而成痞。

中满分消丸医方

中满分消丸医方

中满分消丸医方功能:中满热胀出典:东垣方组成:枳实、厚朴、黄连、黄芩、姜黄、砂仁、陈皮、干姜、猪苓、半夏、人参、白朮、茯苓、甘草、知母、泽泻(86)。

(16)主治:治中满鼓胀,气胀水胀[1]。

制服法:焙热法[2]。

方义:足太阴阳明药(1)厚朴、枳实:行气而散满[3]。

(2)黄连、黄芩:泻热而消痞。

(3)姜黄、砂仁:暖胃而快脾。

(4)干姜:益阳而燥湿。

(5)陈皮:理气而和中。

(6)半夏:行水而消痰。

(7)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润肾滋阴。

(8)苓、泻:泻脾肾妄行之水,升清降浊。

(9)少加参、朮、苓、草:以补脾肾胃,使气运则胀消[4]。

注:(1)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为鼓胀;气不通利为气胀;血不通利为血胀。

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

气血不通,则水亦不通而尿少,尿少则水积而为水胀。

湿热相生,则为热胀。

金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为难治。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水去其经当自下,水分即气分。

(2)寒因热用,东垣立中满分消丸治热胀,分消汤治寒胀,二者详而用之。

(3)二药兼能破宿血。

(4)按:此方乃合六君、四苓、泻心、二陈、平胃而为一方者,但分两有多寡,则所治有主客之异矣。

朱丹溪曰:「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之泰,是为乎人。

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故阳升阴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生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

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以其胶固难治。

又名曰蛊,若虫之侵蚀,而有蛊之义焉。

宜补其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水,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咸味,断妄想,无有不安。

医者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胀愈甚,而病邪甚矣,元气伤矣。

痞满是什么意思

痞满是什么意思

痞满是什么意思关于《痞满是什么意思》,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痞满是中医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肠胃作用出現失衡,总会造成腹胀的症状,和西方国家医药学的慢性胃炎有一些类似的地区,例如浅表性胃炎,或是是萎缩性胃炎,关键的临床症状便是消化不良,非常容易出現胃下垂的症状表现,经常会出現呃逆呃逆,饮食搭配欠佳等多种多样症状表现。

我们来了解一下。

发病原因辨证论治肠胃同居生活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消化吸收,清升浊降,纳运要和往常一样,则胃充气包装畅。

若因表邪内深陷里,饮食搭配而致,湿痰阻碍,情绪失衡,或脾胃虚寒等各种各样原因造成肠胃损害,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就可以产生痞满。

1.表邪入里风邪侵蚀肌表,医治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肠胃损伤,风邪乘虚内深陷里,结于胃腕,堵塞中焦气轮,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

2.食滞中阻或暴食暴饮,或恣食生冷食物又粗又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水烈性酒及辛辣食物过烫饮食搭配,损害肠胃,以至食谷不融,阻碍胃腕,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3.湿痰阻碍肠胃失健,水液不融,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腕,则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4.情绪失衡多思则郁结,愤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惧则气乱这些,导致气轮逆乱,升降机渎职,产生痞满。

在其中尤以肝气郁结,横犯肠胃,致胃气阻碍而成之痞满为多见。

5.药物所伤错用乱用药品,或因他病长期性很多运用小寒热门或有害药品,损害肠胃,内部热寒,堵塞中焦气轮,升降机失司,遂成痞满。

6.脾胃虚寒素体脾胃虚寒,中气下陷,或饱饿不均,饮食搭配而致,或病久损及肠胃,纳运渎职,升降机失衡,胃气壅塞,为之痞满。

总而言之,胃痞的主症在胃,与肝脾有密切相关。

基本辨证论治为肠胃作用失衡,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

病理学特性不外实虚两边,实即实邪(食积、湿痰、气滞血瘀)内电阻,虚则脾胃虚寒(气虚或肾阴虚),实虚参杂则二者并行不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脾胃阴虚)方 处方:砂仁、桔梗各8克,莲子肉、白芍、香橼片、檀香、谷芽、白术各10克,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沙参各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益气,行滞消满。

用于反胀辨证属脾胃阴虚型。

症见脘腹痞满,饥饿时反饱作胀,心下灼热,嘈杂,嗳气不舒,干呕呃逆,饥不欲食,口干鼻燥,精神不振,身体倦怠,言语轻微,睡眠欠佳,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乏津,脉象弦细数。

专家点评:心下灼热、嘈杂、饥不欲食、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脾胃气阴两虚;饥时反饱作胀、脘痞不舒、嗳气干呕为中虚气滞。

治宜滋阴益气,行滞消满。

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气虚血瘀)方
处方:党参15克,黄芪、鸡血藤各18克,丹参、赤芍、檀香、枳壳、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气行滞,活血化瘀。

用于治疗反胀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

症见胃脘久痛、刺痛,痛点固定,脘腹胀满,饥时尤甚,或夜间胃痛,反胀较为突出,嗳气矢气稍减,
纳呆食少,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大便易溏,舌质晦暗或有
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粗胀,苔薄白,脉细涩。

专家点评:此乃脾气虚弱,中虚气滞而致腹满反胀;气虚血瘀而致脘痛如刺、舌质晦暗。

瘀血性质属阴,到了夜间,阳气推动无力,更易加重气虚和血瘀的程度,故每到夜晚,胃痛、反胀的症状加剧。

多见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

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脾气虚弱)方
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木香、枳壳、香橼片各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行滞消满。

用于治疗反胀中医辨证属脾气虚弱型。

症见胃脘痞满,间或隐痛,饥饿时胀满尤甚,喜揉按,嗳气方舒,进食稍缓,或夜晚反饱作胀,必须坐起或下床活动才能缓解,影响睡眠。

平素纳呆食少,不能多食,稍有多食,则心下痞塞不适。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专家点评:反饱作胀俗称反胀,多发生在饥饿之时。

此时食物早已消化。

腹中空虚,但病人自觉脘腹胀满不适。

有的在上午11~12时发作,有的在午后5—6时出现,伴嗳气、矢气,喜揉按等症,多于进食后反胀减轻。

有的则在夜半或清晨脘腹胀闷不已,辗转不安,影响睡眠,必须反复揉按局
部,甚者下床活动,嗳气、矢气之后,反胀方能缓解。

该型患者纳呆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为脾气虚弱;反饱作胀,饥时或夜间尤甚,为脾虚失运,中虚气滞。

治宜健脾益气,行滞消满。

多见于中老年人消化不良症,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等病。

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脾阳虚衰)方
处方:党参15克,干姜、炙甘草、白术、莱菔子、槟榔、枳实各9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中暖土,理气行滞。

用于治疗反胀中医辨证属脾阳虚衰型。

症见胃脘隐痛,绵绵不已,空腹较甚,伴发明显反饱作胀,嗳气频频,喜温喜按,进食缓解。

喜热食,恶冷饮,或因气候突然变冷而诱发;或泛吐清水,不思饮食,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稀。

平素四肢不温,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或弦细或迟缓。

专家点评: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四肢不温为脾阳虚衰;反饱作胀,嗳气频频为中虚气滞。

治宜温中暖土,理气行滞。

该型多见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淤滞症、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

腹胀忌食物品
忌食物品
腹胀之人忌食下列食品。

番薯
又称山芋、红薯,虽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但食之过多会引起腹胀或加重腹胀。

正如《纲目拾遗》中指出:“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古人这一经验得到今人认同,据研究,番薯中含有气化酶,所以,吃多了会引起腹胀,故患有腹胀者应当忌之。

糯米
能补中益气,若制作成糯米糕则难以消化,凡腹胀之人应当忌之。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就指出:“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脘腹作胀的病人尤忌。

蚕豆
性平,味甘,虽有补中益气,健脾快胃的作用,但多食难以消化,在消化道中容易产生大量气体,所以,《本经逢原》中早有告诫:“性滞,中气虚者食之,令人腹胀。


现代研究证实:蚕豆中含有棉子糖和水苏糖,肠道中不能
产生分解这两种糖的酶,这些糖通过肠道到结肠后,在结肠内受到梭状芽孢杆菌属的厌氧细菌使之发酵而导致腹胀多屁。

菱角
生食能消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则能益气健脾,但腹胀之人皆当忌食。

唐代食医孟诜早就告诫:“菱实多食令人腹胀满。

”《本草衍义》认为这是由于“食生菱多则难化,是亦性冷。


栗子
能健脾养胃,但多食则难以消化,尤其是腹胀之人,当暂缓食之。

唐·孟诜曾说:“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

”《本草衍义》也认为“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

清·王孟英告诫“痞满忌之”,凡腹胀之人,无论生栗或熟栗,均应忌食。

黄豆
凡腹胀之人,皆当忌食炒黄豆或煮黄豆。

《本草纲目》中说:“多食壅气”。

《本草求真》亦云:“……若使多服不节,则必见有生痰壅气动嗽之弊。

”据研究,这是由于黄豆中含有棉子糖、鼠李糖等物质。

即使是熟的豆制品也当忌食少食,否则不易消化,更加脘腹胀满。

芋头
腹胀之人,暂不宜食。

这是因为多食容易在肠内产生气体,加剧腹胀。

正如《本草衍义》所说:“多食滞气困脾。

”清·王孟英也告诫:“消渴宜餐,胀满勿食。


莲子
性平,味甘涩,莲子生吃宜选择鲜嫩者。

《随息居饮食谱》说:“鲜者甘平,干者甘温。

”但多食伤脾胃,如《本草拾遗》中指出:“生则胀人腹。

”凡中满痞胀者忌食之,正如清·王孟英所言:“气郁痞胀,食不运化皆忌之。


龙眼肉
果肉甘甜,滋腻黏糯,食之不易消化,故腹胀之人应忌之。

对此,《本草汇言》中就说:“甘温而润,恐有滞气。

”《药品化义》也告诫:“甘甜助火,亦能作痛,中满呕吐及气膈郁结者,皆宜忌用。


砂糖
有赤砂糖与白砂糖之分,均属甘甜之物,腹胀之人皆忌食之。

正如《本草求真》所言:“味甘主缓、主壅,有恋膈胀满之弊,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

”《本草从新》中又明确告诫:“中满者勿服。

”正因如此,凡腹胀患者对大枣、饴糖、蜂蜜、甘草等,也皆当忌食。

黄芪
功在补气,故气虚者宜之,气实者当忌。

凡体质壮实的食积气滞腹胀者,切忌服食。

正如《医学入门》所言“气盛者禁用”。

《本草经疏》也说:“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


羊肉
清代食医王孟英曾有告诫,认为“胀满忌食”,并说:“多食动气生热。

”更不可与南瓜同食,否则“令人壅气发病”。

所以,腹胀之人忌食为妥。

鸡蛋
根据民众经验,鸡蛋不宜多吃,尤其是腹胀之人,更当忌食。

《随息居饮食谱》中曾说:“多食动风阻气,……痞满、肝郁,皆不可食。

”《本草汇言》也认为:“胸中有宿食积滞未清者,勿宜用。

”此处“胸中”当以“腹中”来理解,也就是说,食积腹胀者勿食鸡蛋。

大枣
又称红枣。

其性甘润膏凝,滋腻壅滞,无论腹胀胃胀,或满腹胀痛者,均当忌食,它有阻碍气机之弊。

正如《医学入门》中所说:“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

”《饮食须知》也告诫:“中满者勿食。


人参
性温,味甘苦,能大补元气。

但无论是气滞腹胀或是食积胀满,皆当忌之。

因为人参补气,误食之会使气机更加壅滞,加重腹胀症情。

当然,若属气虚腹胀,即中医所谓的虚胀,又另当别论。

黄精
古人视之为养生延年之物。

但黄精甘平柔润滋腻,正如《本草便读》所言:“黄精,为滋腻之品,久服令人不饥,若脾胃有湿者,不宜服之,恐其腻膈也。

”《得配本草》则明确告诫:“气滞者禁用。

”《中药大辞典》亦说:“痞满气滞者忌服。

”凡腹部痞满作胀者切忌。

此外,腹胀之人还应忌吃甘薯、甜瓜、芡实、南瓜、荔枝、饴糖、蜂蜜、豆制品、洋葱、韭菜、大蒜、辣椒、白术、甘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