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详解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脑脊液检查课件
细胞:10%。
浆膜腔积液 检查
学习要点
❖ 浆膜腔积液得发生机制及分类 ❖ 检查内容
一般性状 化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 渗漏鉴别 ❖ 常见渗出液得特点 ❖ 临床应用
基本知识
❖ 人体得胸腔、腹腔、心包腔及关节腔称为浆 膜腔。
❖ 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 病理情况下,腔内液体增多称为浆膜腔积液
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正常阴性或弱阳性
①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0、25g/L可呈弱阳性 原理:蛋白+饱和石炭酸→蛋白盐→混浊或沉淀
②定量试验
原理:蛋白+生物碱 → 混浊 浊度与蛋白量成正比 参考值:0、2~0、45g/L(成) 0、2~0、4g/L (儿)
蛋白质测定得临床意义:
增加 减少
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 粘蛋白就是一种酸 性糖蛋白,其等点 为3∽5,因在酸性 溶液中析出,产生 白色淀。
❖ 渗出液常阳性,而 漏出液常阴性,
葡萄糖测定
❖ 渗出液
化脓菌感染↓↓↓ 结核菌感染↓↓ 恶性肿瘤↓ 类风湿<3、33mmol/L SLE基本正常
❖ 漏出液:与血糖基本相等。
神经梅毒
常见病得脑脊液特点
正常 化脑
压力 外观
蛋白
糖
定性 定量
氯化物 细胞
80~180 透明
↑↑↑
混浊
- 0、2~0、 2、5~4、120~130 0~8
4
5
+++ ↑源自↑↓↓↓↓↑↑↑
细菌
- +
结脑 ↑↑
微混 ++ ↑↑
↓↓
↓↓↓
浆膜腔积液 检查
学习要点
❖ 浆膜腔积液得发生机制及分类 ❖ 检查内容
一般性状 化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 渗漏鉴别 ❖ 常见渗出液得特点 ❖ 临床应用
基本知识
❖ 人体得胸腔、腹腔、心包腔及关节腔称为浆 膜腔。
❖ 生理状态下,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 病理情况下,腔内液体增多称为浆膜腔积液
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正常阴性或弱阳性
①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0、25g/L可呈弱阳性 原理:蛋白+饱和石炭酸→蛋白盐→混浊或沉淀
②定量试验
原理:蛋白+生物碱 → 混浊 浊度与蛋白量成正比 参考值:0、2~0、45g/L(成) 0、2~0、4g/L (儿)
蛋白质测定得临床意义:
增加 减少
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 粘蛋白就是一种酸 性糖蛋白,其等点 为3∽5,因在酸性 溶液中析出,产生 白色淀。
❖ 渗出液常阳性,而 漏出液常阴性,
葡萄糖测定
❖ 渗出液
化脓菌感染↓↓↓ 结核菌感染↓↓ 恶性肿瘤↓ 类风湿<3、33mmol/L SLE基本正常
❖ 漏出液:与血糖基本相等。
神经梅毒
常见病得脑脊液特点
正常 化脑
压力 外观
蛋白
糖
定性 定量
氯化物 细胞
80~180 透明
↑↑↑
混浊
- 0、2~0、 2、5~4、120~130 0~8
4
5
+++ ↑源自↑↓↓↓↓↑↑↑
细菌
- +
结脑 ↑↑
微混 ++ ↑↑
↓↓
↓↓↓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PPT 课件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体脑 脊液的情况。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采集步骤、理化检 查以及解读结果等内容。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脑脊液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了解患者 是否存在脑脊液异常的情况。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判断出一些常见的脑脊 液病理情况。
脑脊液样本的采集步骤
准备工作
打开脑脊液采集套装,检查有无损坏,准备 好采样器具。
穿刺操作
用无菌针头进行穿刺,采集脑脊液样本。
穿刺点选择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进行脑脊液采集。
处理样本
将采集到的脑脊液样本放入采样管中,严密 封闭,标明患者信息。
脑脊液的理化检查
外观和颜色
观察脑脊液的外观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清澈透明 的。
特征 细胞计数增高、白细胞分类异常 脑脊液颜色异常、红细胞计数增高 特定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结果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1
注意事项
脑脊液采集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意无菌操作。
2
限制
脑脊液常规断。
3
安全考虑
在进行脑脊液采集时要注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
1 正常结果
2 异常结果
3 进一步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正 常,未发现异常情况。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 常,可能存在脑脊液感 染、脑脊液出血等病理 情况。
对于异常结果,通常需 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如脑脊液培养、脑脊液 细胞学等。
脑脊液异常的常见病理情况
病理情况 脑脊液感染 脑脊液出血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体脑 脊液的情况。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采集步骤、理化检 查以及解读结果等内容。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脑脊液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了解患者 是否存在脑脊液异常的情况。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判断出一些常见的脑脊 液病理情况。
脑脊液样本的采集步骤
准备工作
打开脑脊液采集套装,检查有无损坏,准备 好采样器具。
穿刺操作
用无菌针头进行穿刺,采集脑脊液样本。
穿刺点选择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进行脑脊液采集。
处理样本
将采集到的脑脊液样本放入采样管中,严密 封闭,标明患者信息。
脑脊液的理化检查
外观和颜色
观察脑脊液的外观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清澈透明 的。
特征 细胞计数增高、白细胞分类异常 脑脊液颜色异常、红细胞计数增高 特定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结果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1
注意事项
脑脊液采集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意无菌操作。
2
限制
脑脊液常规断。
3
安全考虑
在进行脑脊液采集时要注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
1 正常结果
2 异常结果
3 进一步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正 常,未发现异常情况。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 常,可能存在脑脊液感 染、脑脊液出血等病理 情况。
对于异常结果,通常需 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如脑脊液培养、脑脊液 细胞学等。
脑脊液异常的常见病理情况
病理情况 脑脊液感染 脑脊液出血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
脑脊液PPT课件最新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脑脊液ppt课件最新
目录
CONTENTS
• 脑脊液概述 • 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 脑脊液的病理变化 • 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 脑脊液治疗的新进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脑脊液概述
脑脊液的定义与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脑脊液对大脑的保护作用
缓冲作用
维持颅内压
脑脊液可以缓冲外界对大脑的冲击, 减少脑部损伤。
脑脊液可以维持颅内压的稳定,防止 颅内压过高或过低。
减震作用
脑脊液可以吸收脑部震动,减少脑部 受到的震动。
脑脊液对压升高,引起头痛、恶心、呕 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脑积水。
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可能导致头痛、眩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 致颅内感染。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膜炎
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检测到脑脊液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有助于诊断脑膜 炎。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于脑膜癌、 神经鞘瘤等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
帮助,但阳性率较低。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需要注意排除 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的干扰,同时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脑脊液ppt课件最新
目录
CONTENTS
• 脑脊液概述 • 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 脑脊液的病理变化 • 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 脑脊液治疗的新进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脑脊液概述
脑脊液的定义与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脑脊液对大脑的保护作用
缓冲作用
维持颅内压
脑脊液可以缓冲外界对大脑的冲击, 减少脑部损伤。
脑脊液可以维持颅内压的稳定,防止 颅内压过高或过低。
减震作用
脑脊液可以吸收脑部震动,减少脑部 受到的震动。
脑脊液对压升高,引起头痛、恶心、呕 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脑积水。
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可能导致头痛、眩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 致颅内感染。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膜炎
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检测到脑脊液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有助于诊断脑膜 炎。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于脑膜癌、 神经鞘瘤等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
帮助,但阳性率较低。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需要注意排除 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的干扰,同时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脑脊液检测ppt课件
临床应用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出血性脑病 3. 协助脑部肿瘤的诊断:脑膜白血病 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疗效观察
一般性状检查
2. 透明度 正常脑积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脑炎、梅毒、流脑 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改变 化脓性脑膜炎呈乳白色浑浊 3. 凝固物 正常脑积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 形成薄膜及凝块。结核脑静置12-24h后形成纤细的薄膜,化脑1-2h见凝块或沉淀物。蛛网膜下腔阻塞呈黄色胶胨状
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可用直接涂片法或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制成薄涂片。作革兰染色后镜检,抗酸染色,加印度墨汁染色,培养
免疫学检查
1. 免疫球蛋白检测 感染时合成量可增加数倍 [临床意义] ⑴ IgG增加见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结核性脑膜炎和梅毒性脑膜炎等。 ⑵ IgA增加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脑血管疾病。 ⑶ IgM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近期有感染(如急性化脓性脑 膜炎、急性病毒性脑膜炎)、脑肿瘤及多发性硬化 症。
化学检查
⑵ 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 0.20-0.45g/L [临床意义] ① 脑神经系统病变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常见原因有脑膜炎、出血、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药 物中毒。 ② 脑脊液循环障碍:脑部肿瘤、椎管受阻 ③ 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自 身免疫性疾病,脱髓鞘病变
化学检查
4. 酶学测定 正常脑脊液中含有多种酶,如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其含量低于血清。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临床意义] 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的LDH活性多增高。 脑血管病变 脑肿瘤、脱髓鞘病进展期
脑脊液检测
脑脊液分析ppt课件
脑脊液分析
1:压力 0.69~1.96kpa(新生儿0.29~0.78kPa 70~190(30~70)mmH20 2:常规检查 2.1:颜色: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 血性: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黄色:①蛋白含量过高,严重时离体后不久自动 凝固称为弗洛因综合征,见于椎管梗阻。②变性 血红蛋白③胆红素 混浊甚至乳白色:白细胞增多所致
腰穿并发症
1:低颅压头痛 2:脑疝形成
腰穿过程中或术后数小时发生,出现意识 障碍,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3:神经根痛
胎儿期在第二腰椎下缘,4 岁时上移时第一腰椎。 2.深度:2~3cm
谢谢
混合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结核性脑膜炎 肿瘤细胞: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脑膜癌病
腰穿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 ⑶脑膜癌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⑷静脉窦血栓形成 ⑸低颅压头痛 ⑹格林~巴利综合征
轻至中度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 膜炎、脑膜癌病 增高见于:糖尿病
3.3:氯化物正常117~127(110~122)mmol/L。 降低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以结核性脑 膜炎最为明显 增高见于:高氯血症
4:特殊检查 4.1:细胞学检查: 中性粒细胞增多:脑脊液化脓性感染 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性脑炎
2.2: 细胞数:正常脑脊液白细胞数为 0~10(20)×106/L,主要为单核细胞。
白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性疾病。①明显增多:常达数千×106/L。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②中度增多:多不 超过5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隐 球菌性脑膜炎。③轻中度增多:常见于病 毒性脑炎。
1:压力 0.69~1.96kpa(新生儿0.29~0.78kPa 70~190(30~70)mmH20 2:常规检查 2.1:颜色: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 血性: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黄色:①蛋白含量过高,严重时离体后不久自动 凝固称为弗洛因综合征,见于椎管梗阻。②变性 血红蛋白③胆红素 混浊甚至乳白色:白细胞增多所致
腰穿并发症
1:低颅压头痛 2:脑疝形成
腰穿过程中或术后数小时发生,出现意识 障碍,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3:神经根痛
胎儿期在第二腰椎下缘,4 岁时上移时第一腰椎。 2.深度:2~3cm
谢谢
混合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结核性脑膜炎 肿瘤细胞: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脑膜癌病
腰穿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 ⑶脑膜癌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⑷静脉窦血栓形成 ⑸低颅压头痛 ⑹格林~巴利综合征
轻至中度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 膜炎、脑膜癌病 增高见于:糖尿病
3.3:氯化物正常117~127(110~122)mmol/L。 降低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以结核性脑 膜炎最为明显 增高见于:高氯血症
4:特殊检查 4.1:细胞学检查: 中性粒细胞增多:脑脊液化脓性感染 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性脑炎
2.2: 细胞数:正常脑脊液白细胞数为 0~10(20)×106/L,主要为单核细胞。
白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性疾病。①明显增多:常达数千×106/L。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②中度增多:多不 超过5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隐 球菌性脑膜炎。③轻中度增多:常见于病 毒性脑炎。
脑脊液 PPT课件
浑浊 易凝 无色、透明 无变化 阴性 不增高
陈旧性出血
清晰、透明 不易凝
红色、黄褐色或柠檬色 皱缩 阳性
继发性或反应性增高
外观—透明度
1.清晰、透明:正常、VE、神经性梅毒。 2.浊度:明显混浊、混浊、轻度混浊、毛玻璃样混浊。
见于细胞数增多(WBC>300×106/L);蛋白质和病 原菌增多等。
外观—薄膜与凝块
也存在经室管膜、脑和脊髓软膜及 沿脑和脊神经鞘入淋巴管和血管周 围间隙的少量吸收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 —经室间孔→第三脑 室—经中脑水管→第 四脑室—经正中孔、 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上矢状 窦→窦汇→左右横窦 →左右乙状窦→颈内 静脉
脑脊液的作用
缓冲外力对脑、脊髓、神经根等的影响 调节颅内压力和平衡脑血流量 充当清除CNS某些新陈代谢产物与毒素的媒介 营养脑神经 脑脊液检查在临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脑脊液标本采集
★3个无菌试管中,每个试管1~2ml
第1管 细菌培养 第2管 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 第3管 理学及显微镜检查
临床上采集脑脊液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 侧卧位腰椎穿刺术
外观颜色检查
正常CSF是无色透明液体。
1. 红色:穿刺损伤、SAS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或脑室出血。 如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管试验均匀血性,静置不凝固,离心后上
酸与镁的含量较高
血、脑脊液、脑之间 _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blood brain barrier (BBB)作用
脉络丛上皮细胞对各种物质的选择性:
★ 最易通过物质: 氯、钠、镁离子及乙醇
★ 不易通过物质: 清蛋白、葡萄糖、钙离子 、乳酸、氨基酸、 尿素和肌酐
陈旧性出血
清晰、透明 不易凝
红色、黄褐色或柠檬色 皱缩 阳性
继发性或反应性增高
外观—透明度
1.清晰、透明:正常、VE、神经性梅毒。 2.浊度:明显混浊、混浊、轻度混浊、毛玻璃样混浊。
见于细胞数增多(WBC>300×106/L);蛋白质和病 原菌增多等。
外观—薄膜与凝块
也存在经室管膜、脑和脊髓软膜及 沿脑和脊神经鞘入淋巴管和血管周 围间隙的少量吸收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 —经室间孔→第三脑 室—经中脑水管→第 四脑室—经正中孔、 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上矢状 窦→窦汇→左右横窦 →左右乙状窦→颈内 静脉
脑脊液的作用
缓冲外力对脑、脊髓、神经根等的影响 调节颅内压力和平衡脑血流量 充当清除CNS某些新陈代谢产物与毒素的媒介 营养脑神经 脑脊液检查在临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脑脊液标本采集
★3个无菌试管中,每个试管1~2ml
第1管 细菌培养 第2管 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 第3管 理学及显微镜检查
临床上采集脑脊液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 侧卧位腰椎穿刺术
外观颜色检查
正常CSF是无色透明液体。
1. 红色:穿刺损伤、SAS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或脑室出血。 如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管试验均匀血性,静置不凝固,离心后上
酸与镁的含量较高
血、脑脊液、脑之间 _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blood brain barrier (BBB)作用
脉络丛上皮细胞对各种物质的选择性:
★ 最易通过物质: 氯、钠、镁离子及乙醇
★ 不易通过物质: 清蛋白、葡萄糖、钙离子 、乳酸、氨基酸、 尿素和肌酐
脑脊液及浆膜腔积液检查PPT课件
• CK 0.5-2U/L 脑实质坏死
38
4、病原体检查
1.显微镜检查 涂片 •革兰氏染色:细菌化脓性脑膜炎时其阳性率约为6090% •抗酸染色:结核菌 •印度墨汁染色:隐球菌
2.细菌培养 主要用于脑膜炎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 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分离培养
39
墨汁染色
原理:墨汁染色(负染色法),背景着色而菌体本身不着色的染色法称负 染色法。在黑色印度墨水的背景下,可清晰观察到酵母细胞周围环绕 着一圈明亮的区域,即粘多糖荚膜,因此印度墨汁可以检测到是否有 囊状物包裹的酵母存在,此法用以观察细菌及某种真菌的荚膜等
●随年龄不同也有所差别,正常儿童脑脊液蛋白含量0.1~0.2g /L,50岁以上者为0.3~0.4g/L
●一般而言,脑脊液总蛋白不超过0.4g/L为正常范围
31
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32
生化学检查
氯化物
脑脊液氯化物来自血液,但高于血液浓度,含量与血浆浓度密 切相关(应同时查血氯水平)。按氯离子计算其浓度约为血清 的1.2~1.3(平均1.25)倍。正常值为120~130mmol/L,儿 童略低 脑脊液氯化物降低较有意义,往往与糖降低同步发生
化脑: 白细胞显著增加,以 N 为主 结脑:白细胞中度增加,早期以 N 为主,中晚期 以 L 为主 病脑:白细胞轻度增加,以 L 为主 脑寄生虫病: WBC↑ E↑ 急性脑膜白血病:WBC↑ ,可见原始及幼稚细胞
28
注意事项
• 1、标本采集1小时内计数完毕 • 2、血性脑脊液白细胞数必须校正 • 3、细胞计数时如发现皱缩或肿胀红细胞应
35
参考值 成人:2.5~ 4.5mmol/L 儿童:2.8~ 4.5mmol/L 脑脊液/血浆: 0.3~0.9
《脑脊液常规检查》课件
的实验室检查。
处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无菌操作 ,以避免污染。
处理后的脑脊液样本应尽快送 至实验室进行检查,以获得准
确的结果。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胞计数、蛋 白质测定、糖测定、氯化物测定等。
氯化物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氯化物 含量,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 或酸碱平衡紊乱等疾病。
糖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糖含量,有 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低血糖等疾 病。
细胞计数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 量,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
蛋白质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 含量,有助于判断脑脊液的渗出和漏出 。
03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临床应 用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膜炎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检测到 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 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 能存在脑膜炎。
脊柱病变
如果患者存在脊柱病变,如脊柱骨折、脊柱肿瘤等,进行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因 此,这类患者应避免进行此项检查。
05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未来发 展与展望
脑脊液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
01
基因测序技术能够检测脑脊液中 的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和预测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瘤、神经退 行性疾病等。
诊断颅内肿瘤
脑癌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有助于诊断脑癌。同时,脑脊液压力和成分的 变化也可提供线索。
转移性肿瘤
对于疑似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检测到肿瘤细胞,有助于确定肿 瘤的原发部位。
04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 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01
检查前准备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情况,特别是
长期使用的药物。此外,患者应避免在检查前进行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处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无菌操作 ,以避免污染。
处理后的脑脊液样本应尽快送 至实验室进行检查,以获得准
确的结果。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胞计数、蛋 白质测定、糖测定、氯化物测定等。
氯化物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氯化物 含量,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 或酸碱平衡紊乱等疾病。
糖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糖含量,有 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低血糖等疾 病。
细胞计数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 量,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
蛋白质测定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 含量,有助于判断脑脊液的渗出和漏出 。
03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临床应 用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膜炎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检测到 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 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 能存在脑膜炎。
脊柱病变
如果患者存在脊柱病变,如脊柱骨折、脊柱肿瘤等,进行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因 此,这类患者应避免进行此项检查。
05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未来发 展与展望
脑脊液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
01
基因测序技术能够检测脑脊液中 的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和预测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瘤、神经退 行性疾病等。
诊断颅内肿瘤
脑癌
脑脊液常规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有助于诊断脑癌。同时,脑脊液压力和成分的 变化也可提供线索。
转移性肿瘤
对于疑似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检测到肿瘤细胞,有助于确定肿 瘤的原发部位。
04 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注意事 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01
检查前准备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情况,特别是
长期使用的药物。此外,患者应避免在检查前进行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脑脊液及其循环、脑屏障(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 调节颅内压
脑屏障
脑脊液
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相对稳定的微环境 保障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目录
CATALOG
01
02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屏障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
脑脊液
定义
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 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
成分
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蛋白 少量淋巴细胞 pH7.4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中脑水管 正中孔
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脑脊液及其循环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正中孔 外侧孔
颈内静脉
蛛网膜下隙
上矢状窦
蛛网膜粒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蛛网膜下隙Biblioteka 屏障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脑屏障
脑屏障
定义: 中枢神经统内对物质在毛细血管
或脑脊液与脑组织间转运过程中 起一定限制或选择的结构
血—脑脊液屏障 血液与脑脊液间 上皮细胞及闭锁小带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有窗孔
有一定通透性
脑脊液—脑屏障 脑脊液与神经元间
室管膜上皮 软脑膜 胶质膜
上皮间缝隙连接
通透性大
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课后思考
习 题 01
脑脊液由何结构产生? 经何途径循环?
组成: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脑脊液 毛细血管
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脑屏障 血—脑屏障
01 血一脑屏障
位置: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
③
结构:①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②完整连续毛细血管基膜
①
③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
脑屏障
脑脊液
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相对稳定的微环境 保障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目录
CATALOG
01
02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屏障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
脑脊液
定义
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 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
成分
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蛋白 少量淋巴细胞 pH7.4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中脑水管 正中孔
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脑脊液及其循环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正中孔 外侧孔
颈内静脉
蛛网膜下隙
上矢状窦
蛛网膜粒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蛛网膜下隙Biblioteka 屏障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脑屏障
脑屏障
定义: 中枢神经统内对物质在毛细血管
或脑脊液与脑组织间转运过程中 起一定限制或选择的结构
血—脑脊液屏障 血液与脑脊液间 上皮细胞及闭锁小带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有窗孔
有一定通透性
脑脊液—脑屏障 脑脊液与神经元间
室管膜上皮 软脑膜 胶质膜
上皮间缝隙连接
通透性大
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课后思考
习 题 01
脑脊液由何结构产生? 经何途径循环?
组成: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脑脊液 毛细血管
脑脊液循环和脑屏障 脑屏障 血—脑屏障
01 血一脑屏障
位置: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
③
结构:①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②完整连续毛细血管基膜
①
③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
脑脊液检验诊断学PPT课件
(2)谷草转氨酶(AST) 参考值 <20U/L 临床意义
(3)肌酸激酶CK
参考值 0.94±0.26U/L,因方法而异。
临床意义
(4)其他 溶菌酶 脑脊液中溶菌酶含量可用于结核 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对细菌性和病 毒性脑膜炎的鉴别也有一定的价值。腺苷脱氨酶 ADA 0~8U/L,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 别诊断。
炭酸结合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色混浊。
(2)蛋白质定量试验 方法 比浊法、比色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法; 参考值 腰椎 0.2~0.45g/L ,小脑延髓池 0.10~ 0.25g/L,脑室 0.05~0.15g/L。
临床意义 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 ②脑脊液循环障碍。 2.葡萄糖(Glucose)检查 方法 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 参考值 2.5~4.5mmol/L 临床意义 减低 由于病原菌或破坏的细胞释放出
(八)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见P366页表4-4-2。
三、 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协助脑部肿瘤的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疗效观察
脑脊液常规检查
项目
中文名称 测定值 单位 参考值
颜色
颜色
淡黄色
透明度 透明度 微浑无凝块
3.凝固性 脑脊液的凝固状况表现为薄膜形成、凝 块或沉淀物形成。在炎症情况下,脑脊液中蛋白 质(包括纤维蛋白)含量和细胞数增加,可使脑 脊液形成凝块和薄膜。
4.压力 成人正常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
(二)化学检查 1.蛋白质(Protein)检查 (1)蛋白质定性试验 方法 潘氏试验(Pandy试验) 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
(3)肌酸激酶CK
参考值 0.94±0.26U/L,因方法而异。
临床意义
(4)其他 溶菌酶 脑脊液中溶菌酶含量可用于结核 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对细菌性和病 毒性脑膜炎的鉴别也有一定的价值。腺苷脱氨酶 ADA 0~8U/L,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 别诊断。
炭酸结合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色混浊。
(2)蛋白质定量试验 方法 比浊法、比色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法; 参考值 腰椎 0.2~0.45g/L ,小脑延髓池 0.10~ 0.25g/L,脑室 0.05~0.15g/L。
临床意义 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 ②脑脊液循环障碍。 2.葡萄糖(Glucose)检查 方法 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 参考值 2.5~4.5mmol/L 临床意义 减低 由于病原菌或破坏的细胞释放出
(八)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见P366页表4-4-2。
三、 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协助脑部肿瘤的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疗效观察
脑脊液常规检查
项目
中文名称 测定值 单位 参考值
颜色
颜色
淡黄色
透明度 透明度 微浑无凝块
3.凝固性 脑脊液的凝固状况表现为薄膜形成、凝 块或沉淀物形成。在炎症情况下,脑脊液中蛋白 质(包括纤维蛋白)含量和细胞数增加,可使脑 脊液形成凝块和薄膜。
4.压力 成人正常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
(二)化学检查 1.蛋白质(Protein)检查 (1)蛋白质定性试验 方法 潘氏试验(Pandy试验) 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
脑脊液-课件
白细胞参考值: 成人 :(0- 10)×106/L 儿童 :(0- 15)×106/L
26
白 细 胞 分 类 计 数: 病理情况下出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浆细胞、肿瘤细胞等。
27
临 床意义
细胞增多: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1) 化脑时细胞数显著增加,达1000x106/L以上,
透 ( -) 微混 (±)
淋巴 淋巴
轻度 正 正 ( -) 轻度 正 正 (+) / ( -)
38
脑脊液胶体渗透压随之升高,为维持脑脊液渗透压平衡,脑脊 液中氯化物含量减低。
病毒性脑炎无显著变化。 (2) 低氯血症
增高:尿毒症
19
乳酸测定
( 1) 出血性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红细胞无氧酵解使脑脊液中乳 酸含量增高且与出血时间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当天脑脊液乳酸水平即明显增高,病情严重 者出血发生后5-7天脑脊液乳酸水平仍继续增高。病情好转后两周内 恢复正常。
21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一些伴有脑组织坏死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的疾病, AST从脑组织释放到脑脊液中使其活性增高。 临床意义同CK检查。
22
3、乳酸脱氢酶(LDH)
①鉴别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性质: 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的LD活性增高,同工酶以LD4和LD5 为主,其主要来自粒细胞; 病毒性脑膜炎LD活性多正常,少数可以轻度升高,以LD1 和LD2为主,提示来自受损的脑组织。 ②鉴别颅脑外伤与脑血管疾病: 前者LD活性正常;后者LD活性多明显增高。 ③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脑肿瘤、脱髓鞘病的进展期脑脊液中 LD活性增高,缓解期下降。
(2) 脑组织缺血、缺氧。 (3) 化脓性脑膜炎细菌酵解葡萄糖使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增高。 (4) 过度换气:可引起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增高。
26
白 细 胞 分 类 计 数: 病理情况下出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浆细胞、肿瘤细胞等。
27
临 床意义
细胞增多: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1) 化脑时细胞数显著增加,达1000x106/L以上,
透 ( -) 微混 (±)
淋巴 淋巴
轻度 正 正 ( -) 轻度 正 正 (+) / ( -)
38
脑脊液胶体渗透压随之升高,为维持脑脊液渗透压平衡,脑脊 液中氯化物含量减低。
病毒性脑炎无显著变化。 (2) 低氯血症
增高:尿毒症
19
乳酸测定
( 1) 出血性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红细胞无氧酵解使脑脊液中乳 酸含量增高且与出血时间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当天脑脊液乳酸水平即明显增高,病情严重 者出血发生后5-7天脑脊液乳酸水平仍继续增高。病情好转后两周内 恢复正常。
21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一些伴有脑组织坏死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的疾病, AST从脑组织释放到脑脊液中使其活性增高。 临床意义同CK检查。
22
3、乳酸脱氢酶(LDH)
①鉴别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性质: 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的LD活性增高,同工酶以LD4和LD5 为主,其主要来自粒细胞; 病毒性脑膜炎LD活性多正常,少数可以轻度升高,以LD1 和LD2为主,提示来自受损的脑组织。 ②鉴别颅脑外伤与脑血管疾病: 前者LD活性正常;后者LD活性多明显增高。 ③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脑肿瘤、脱髓鞘病的进展期脑脊液中 LD活性增高,缓解期下降。
(2) 脑组织缺血、缺氧。 (3) 化脓性脑膜炎细菌酵解葡萄糖使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增高。 (4) 过度换气:可引起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增高。
脑脊液 PPT课件
的定性、定量及分类检查。 葡萄糖检测。 氯化物检测。 相关酶学检测,如ADA、LDH、CK等。 病原体抗原与抗体检测:如结核抗体、乙型脑
炎病毒抗原与抗体检测。
蛋白质(protein)
【参考值】:阴性或儿 童:0.2~0.4g/l, 成 人:0.15~0.45g/l
标本采集
一般由腰穿刺术取得。 穿刺后先作压力测定 CSF分别收集于3-4只无菌试管内,每管1~
2ml,Tube1: 细菌、tube2:免疫生化、tube3: 常规, tube4: 病理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脑脊液常规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颜色、透明度以及凝固性等 显微镜检查:细胞总数与细胞分类记数。 糖与蛋白质定性检查
透明外观。 化脓性脑膜炎:混浊。 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混浊。
凝固性
正常CSF:24h不凝固。 结核性脑膜炎:12-24h液面有薄膜形成。 化脓性脑膜炎:1-2h出现凝块与沉淀物。 蛛网膜下腔梗阻:黄色胶冻状。
显微镜检查
(1)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 (0~8)×106/L
CSF检查的适应症
脑膜刺激症状者: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 可疑颅内出血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
血破入脑室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可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剧烈头痛、昏
迷、抽搐、瘫痪症状 脱髓鞘疾病
CSF穿刺的禁忌症
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 症者。
有视乳头水肿的颅内压升高者。 脑疝。
常见脑及脑膜疾病CSF特点(2)
病毒性脑膜炎:清晰或微混, PRO, GLU或正常,氯化物正常,细胞数,白细 胞以L为主。
脑出血性疾病:血性,PRO,GLU ,氯 化物正常,细胞数 ,以RBC为主。 (LDH、CK、AST )
炎病毒抗原与抗体检测。
蛋白质(protein)
【参考值】:阴性或儿 童:0.2~0.4g/l, 成 人:0.15~0.45g/l
标本采集
一般由腰穿刺术取得。 穿刺后先作压力测定 CSF分别收集于3-4只无菌试管内,每管1~
2ml,Tube1: 细菌、tube2:免疫生化、tube3: 常规, tube4: 病理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脑脊液常规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颜色、透明度以及凝固性等 显微镜检查:细胞总数与细胞分类记数。 糖与蛋白质定性检查
透明外观。 化脓性脑膜炎:混浊。 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混浊。
凝固性
正常CSF:24h不凝固。 结核性脑膜炎:12-24h液面有薄膜形成。 化脓性脑膜炎:1-2h出现凝块与沉淀物。 蛛网膜下腔梗阻:黄色胶冻状。
显微镜检查
(1)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 (0~8)×106/L
CSF检查的适应症
脑膜刺激症状者: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 可疑颅内出血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
血破入脑室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可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剧烈头痛、昏
迷、抽搐、瘫痪症状 脱髓鞘疾病
CSF穿刺的禁忌症
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 症者。
有视乳头水肿的颅内压升高者。 脑疝。
常见脑及脑膜疾病CSF特点(2)
病毒性脑膜炎:清晰或微混, PRO, GLU或正常,氯化物正常,细胞数,白细 胞以L为主。
脑出血性疾病:血性,PRO,GLU ,氯 化物正常,细胞数 ,以RBC为主。 (LDH、CK、AS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性
>10000/mm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
2.黄色
CSF呈现黄色或淡黄色-棕黄色,也称 为黄变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出血性黄变症:脑或脊髓出血(特别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后,进入CSF内 的红C遭到破坏.溶解.使HB分解,胆红 质增加,深的黄变症常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结果.
-
4
(一).CSF系统的解剖
CSF系统由两个相连的腔隙所构成: .1.间质间隙:包绕着各种脑细胞成分. 2. CSF腔: 包绕着脑和脊髓.
这两个腔隙在解剖学上是互相沟
通的.因而脑室-脊髓通路是间质间
隙的一个扩张的腔室.
-
5
四.CSF的生成和循环
(一).生成部位:
• 侧脑室中的脉络丛(95%). • 第三.四脑室产生. • 极少部分脑与脊髓的血管周围间隙. • 室管膜和脑实质也产一生部分CSF.
多,见于CNS急性感染早期.
-
14
• 呈毛玻璃状,提示细胞中度增多.见
于结核.霉菌.性脑膜炎.
• 呈脓状,提示细胞高度增多.见于各
种化脓性脑膜炎.
• 正常CSF久置不凝,无薄膜形成. • CSF出现凝块和薄膜,提示BBB通透
性增加,由于f.pr原和f.pr的大量渗出.
-
15
• 各种化脑多在数分钟~半小时内形
-
17
CSF穿刺损伤与病理性出血的DD
————————————————————————————— ——
DD要点 损伤性出血
病理性出血
———————————————————— ——
三管试验 逐渐变淡
均匀一致
放置试验 可凝成血块 不凝
离心试验 上层液无色 上层液红色或黄色
潜血试验 阴性
阳性
细胞形态 正常、完整 皱缩有含红C的吞噬C
黄变症.黄变程度与CSF蛋白含量
成正比,且梗阻部位越低,黄变越明 显.
-
22
CSF黄变症的D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黄变程度 腰穿动力学 CSF红C 蛋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成薄膜.
• TBM的CSF于12~14小时后出现网状
薄膜.
• CSF蛋白超过1000mg/dl,则自凝,常见
于椎管梗阻.
-
16
(三).CSF各种颜色的临床意义
1.血色:提示CSF混有红C,见颅内或
椎管内病理性出血以及腰穿时外伤
导致的出血.
据红C的多少和时间的不同,而呈现 红、红褐、淡红、柠檬黄或淡黄. 是由于CSF中氧合HB(红色)和胆红 质(黄色)比例的不同所致.
2.脑脊液检测是针对神经系统 疾病诊断的系列技术.
3.CSF与脑-脊髓共同封闭在
脑室与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
成分改变可直接反映CNS病
变的性质或病- 因.
3
三.CSF的解剖生理学
• CSF是血浆的低蛋白产物,不断地进
行交换和吸收,因而它不但是维持 神经组织功能一个理想的内环境, 也是一个动力学的介质.与血液循 环相对应地被称为“第三循环”.
延髓池等处,都是空间较小,而流量 较大的部位,易于占位性病变或炎 症性粘连而被部分或全部梗阻.由
于脉络丛不断生成的CSF流出受
阻,常引起颅内压增高.
-
10
(四).CSF的吸收
1.CSF主要通过脑顶.脑底的蛛网膜绒 毛吸收至静脉窦内,以上矢状窦蛛 网膜颗粒吸收尤为明显.
2.部分CSF由脑膜.蛛网膜的毛细血
-
7
(三). CSF的循环
• CSF在侧脑室脉络丛生成后,在脑室
和蛛网膜下腔进行循环:
• 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
导水管→第四脑室→外侧孔和正中 孔→脑与脊髓蛛网膜下腔→大脑蛛 网膜颗粒→上矢状窦.
• 通常CSF皆朝着一个方向流动.
-
8
-
9
• 在上述CSF循环通路中,室间孔.第
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出口及小脑
• PH为7.35~7.7,弱碱性.
• CSF正常的腰穿的压力100~150毫米
水柱(相当于60滴/分).
-
13
(二).CSF外观检查
• 正常CSF外观无色.透明,久置不凝. • 出现混浊,提示含有少量红.白细胞.
霉菌.瘤细胞.
• 当细胞含量达300~700/mm3即可出现
混浊.
• 出现尘埃状微混,提示细胞轻度增
-
20
• 通常蛛网膜下腔出血4~8小时后即
呈黄色,48小时最深,至3周左右消失.
出血性黄变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以下
几种因素: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 程度;2.红C溶解的速度;3.溶血的分解
产物的多少;4.组织C反应的活性 ;5. 对CSF循环的影响 ;6.个体的特异性.
-
21
(2).梗阻性黄变症 :见于椎管梗阻(如 髓外肿瘤),同时CSF蛋白显著升高, 当蛋白升高超过1.5g/L时,CSF可呈
管吸收.
3.小部分CSF还可由脑和脊神经根周 围间隙及血管周围间隙等吸收.
-
11
(五).CSF的功能
• 1.支持和保护作用. • 2.脑与脊髓活动的内环境. • 3.作为脑内运输的介质. • 4.下水道样的淋巴样的引流作用.
-
12
五.CSF的理化性质
• (一).理化性质 • 正常CSF外观无色.透明. • 比重为1.003~1.008(平均为1.005).
CSF压力 正常
- 常升高
18
目测CSF红C数目的判断标准
• ——————————————————
• 外观变化
红C数量
• ——————————————————
• 无外观改变
<360/mm3
• 轻度混浊
500~1000/mm3
• 粉红色
1000~3000/mm3
• 明显红色
5000~10000/mm3
• 即所谓双重来源学说.
-
6
二).CSF的分布
CSF的总量为120~l, (平均为150ml).
占体内水分总量的1.5%.分布如下:
1. 每个侧脑室10~15ml.
2.第三.四脑室共约含5~10ml.
3.脑蛛网膜下腔与各脑池(脚间池.桥脑 池.小脑延髓池)约含25~30ml.
4.脊髓蛛网膜下腔约含70~75ml.
脑脊液检测
-
1
一.脑脊液临床检测的历史阶段.
1.有100多年的历史. .首先是显微镜下作细胞学的检测. 其后开展有: .病原菌的培养. .生化成分的测定. . 免疫成分的测定. . 基因水平的检测.
-
2
二.CSF检测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1.脑脊液检测有其独特的诊断 价值,是影像学检查所不能代 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