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观人九法
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
![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https://img.taocdn.com/s3/m/41ed483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e.png)
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老庄”并称, 是为道家之祖。
虽同为道家, 庄子的哲学却自有特点。
老子处阴而攫阳, 所谓“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目标却指向“大直”、“大巧”、“大辩”;可见, 老子精通智术或说阴谋之术, 表面文章的背后, 藏着的是二心, 其辩证法, 具有积极用世的效能。
庄子却不同, 他在哲学上, 对“一与多”关系的处理, 是由“多”转向“一”,万物归一, 主张“齐物”, 同老子“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趋动方向恰恰相反。
他反对给“浑沌”凿窍的故事, 就是拒绝“一生二……”的隐喻。
庄子也说“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与老子的“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看似相似, 实则不同, 庄子的指归在于“无己”、“无功”、“无名”, 是一种绝对的无功利的思想。
庄子的生平,经历了平民、出仕、归隐三个阶段,在最后的阶段,庄子把他的思想化为实际,与大自然打成一片,做了一个隐士。
他的处世哲学是真正的出世, 归寂于天地的浑沌, 这是他的最高准则。
他因此对自己身后事也是这样履践的。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曾脱衣裸形于屋中, 有人讥笑他失礼, 他嘲笑道:“我以天地为栋宇, 屋室为裤子, 你们为何钻入我的裤裆中来呢?”反倒是人家不知羞耻, 真够夸张、够幽默的了。
其实刘伶是从庄子的话中套出来的。
《庄子·列御寇》讲到:“庄子将死, 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 以月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这段话清楚地表明, 庄子是推崇天葬的。
这同儒家的厚葬主张唱反调。
他接着针对弟子怕他死后被乌鸦和老鹰吃掉, 戏谑地说如果采取土葬, 他被蚂蚁吃掉, 那就等于从前者的嘴里夺来给后者的嘴里, 不是太偏袒了另一方吗?庄子的丧葬观如此旷达, 他把死当作是重新化身天地、回归自然的方式。
采取天葬的这一最自然、最省检的葬仪,在他看来, 不过是再一次体认“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信念而已。
庄子识人九法
![庄子识人九法](https://img.taocdn.com/s3/m/a1cd783eee06eff9aef80711.png)
庄子识人之“九征”法干部选拔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进而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庄子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九征”即九种征验,“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在当代,“远使之”的观察点则落在考察对象是否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是为自身的利益而谋官,还是时时处处都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群众。
如果因为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领导层,就开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负人民群众和党的重托,这样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约都有这种“远则怨,近则不逊”的人性弱点,只有心怀无私的纯粹的执政为民的为官宗旨,才能无视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只有意在有所作为而非为个人谋利,才能专注于发挥自己所能,任职一方,造福一方。
“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
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
《庄子·齐物论》提出4种“齐物”境界,道家思想为何看淡生死?
![《庄子·齐物论》提出4种“齐物”境界,道家思想为何看淡生死?](https://img.taocdn.com/s3/m/fe79f41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c.png)
《庄子·齐物论》提出4种“齐物”境界,道家思想为何看淡生死?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事物的相对性,进行了很多阐释,比如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都是相对相生的。
但关于万物的相对性和辩证思维,庄子并没有停步于此,而是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论述,接下来这一段非常重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这一段非常拗口,有点像绕口令,大概意思是说:事物本身并没有彼和此之分,但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彼或者此的一面。
但我们不知道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
这就是彼此相生相存的理论。
虽然这样,生的同时就出现了死,死的时候就出现了生。
是也是非,非也是是。
因此,圣人不会通过是否彼此来判断事物,只是客观反映自然之道,消除彼此的对立,这是道的关键。
领悟了道的关键,就像抓住了环的中央,就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了,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
所以,不如用明静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或者本真,这种心境庄子称之为“莫若以明”,莫若以明我后面再讲。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庄子在这一篇中提出的“齐物”的四种境界,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这里的“齐”,也可以理解辩证统一的意思。
第一:齐彼此,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彼和此之分,但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彼或者此的一面。
但我们不知道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彼此是齐一的。
庄子的实用观_无用之用_陈林
![庄子的实用观_无用之用_陈林](https://img.taocdn.com/s3/m/f238dcb6f524ccbff1218434.png)
2003年1月第5卷 第1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Jan.,2003Vol.5No.1庄子的实用观:无用之用陈 林, 尚党卫(江苏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摘 要]庄子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小用”;把引人进入大道、保人享尽天年等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称作“大用”。
庄子的学说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却能助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庄子毕生所倡导的就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
庄子在乱世暴政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提出了无用之用思想。
“无用”,指无用于暴政。
“之用”,指保全自身。
通过“不材”、“中道”、“与时俱化”,为人们设想了一套处乱世的方法。
它体现了庄子对人生命存在的热爱和关注,深藏着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愤世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无用之用是应付,切不可不分时代地随便搬用。
[关键词]庄子;无用之用;乱世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3)01-0014-05 庄子的实用观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一般人认为,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事物才是有用的;没有直接实际效用的事物是没有用处的。
庄子认为这种急功好利、斤斤计较于事物眼前效用大小的人是目光短浅的。
许多东西的用处虽是间接而不显著的,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
他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材”,即“小用”。
把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如引人进入大道的功用,保人享尽天年的功用,称作“不材”、“无用”、“无用之用”,即“大用”。
庄子毕生所倡导的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
在他看来,他的学说对一般的世人也是无用的,因为它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
不过正因为对一般世人无用,才有大用。
所谓大用,不是别的,一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二是有利于人的心境修养。
庄子这种以无用为大用的处世哲学,历来颇招非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27598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1.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一、教学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经典实用领导干部的用人之道
![经典实用领导干部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40ea9dd7de80d4d8d05a4f8a.png)
(二)人才分类
△ 1、以工作性质和岗位划分 △2、以知识结构分类 △3、以人才存在状态分类 △4、以人才的素质分类
三、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 的原则
(一)两种不同的用人观
1、司马光主张用人以德,提出: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 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 之,与其得小人,不与 得愚人......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圆,力 不能胜,譬之乳狗,虽欲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 智足以售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 为害岂不大哉!”
(四)职以授能
要在具体政绩的纵横比较中发展地看干部的“能”:
一是翻成绩帐,一件一件地摆,搞清楚所建树是为国家建设和 人民利益着想,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还是为自己沽名钓誉树的 “形象工程”
二是查问题帐,搞清楚是因玩忽职守等主观原因造成的还是受 环境条件等客观制约下出现的:
三是算比较帐,将建设的现状与过去的面貌比,就任之初与就 任以来的情况比,此单位的发展速度与相同单位在不同基础、 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发展幅度比,搞清楚是大幅度发展前 进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面貌未改,现状依旧中又发生了问题。
2、雍正主张用人以才,提出:
“凡有才具之员,当惜之,敬之。朕意虽魑魅 魍魉,亦不能跳我范围,何惧之有?及至教而不听, 有真凭实据时,处之以法,乃伊自取也,何碍乎? 卿等封疆大吏,只以留神用才为要,庸碌安分,洁 身沽名之人,驾驭虽然省力,惟恐误事。但用才情 之人,要费心力,方可操纵,若无能大员,转不如 用忠厚老诚人,然亦不过得中医之法耳,究非尽人 力听天之道也。”
一、用人是领导者的第一要务
△ 毛泽东:领导者的责任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 是用干部。 △ 雍 正: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 △ 用人就是把他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用众 人之长成就自己之长。 △ 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会不会用人应该作为 衡量领导者是否成熟,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 会用人才的领导者只能算称职,会用偏才的领导 者仅是懂得一点门道,会用庸才的领导才算掌握了用 人的真谛。
《庄子》——齐物,达生,逍遥
![《庄子》——齐物,达生,逍遥](https://img.taocdn.com/s3/m/02c0a00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f.png)
《庄子》——齐物,达生,逍遥《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1.齐物在《齐物论》篇中,庄子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齐物”的宇宙观基础上,对人世间纠缠不休的“物论”进行论述。
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
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浑然一体的,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
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2.达生“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
怎样才能“达生”呢?《达生》篇明确提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价值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中,首先要做到“知止”和“知位”。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事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力量和智慧的半径,要认清这个半径,不要轻易超出这个范围,首先在这个半径范围内把自己安顿好,不要“越位”,“越位”则凶。
对于如何达生,在此基础之上,庄子还提出了“凝于神”和“心斋”的修炼方法,目的是进一步通过修炼达到“与天为一”的最高境界。
3.逍遥逍遥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既指身体不受羁绊束缚,又指心灵的自由放逸。
哲学上指不因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而自为绝对自由的存在。
《逍遥游》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地“逍遥游”。
2023年庄子的名言(15篇)
![2023年庄子的名言(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38805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4.png)
2023年庄子的名言(15篇)庄子的名言11、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大宗师》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齐物论》3、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
显则明。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4、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逍遥游》5、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庄子外篇在宥》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宗师》7、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庄子杂篇外物》8、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胠箧》9、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子渔父》10、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人间世》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养生主》12、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宗师》14、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15、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齐物论》16、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1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18、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骈拇》19、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养生主》20、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刻意》21、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2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禅说庄子(二)3·应帝王-第三章
![禅说庄子(二)3·应帝王-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a3ac65d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79.png)
第三章言行与美恶的法度“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言必或传之。
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
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大至则多奇乐。
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
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
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
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
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
’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
此其难者。
”溢美与溢恶在上一讲中,我们看到孔夫子对叶公子高进行了一番开导和鼓励,给他讲明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引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一道家生命哲学的关键点。
接下来,孔夫子又继续为他如何处理好人际、国际的各种关系,进行了一番教诲。
“丘请复以所闻”,就是另外呢,我孔丘再多给你说几句,把我了解的事情再给你多啰嗦几句。
下面就分了三条来说。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言必或传之。
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
”人与人的交往也好,国与国的交往也好,凡是处在近处的,就要以信用去达到顺通畅达;处在远处的呢,就必须传达你的忠诚、友善之情。
但是无论或远或近,都必须通过使者来传达,要凭他们来传达语言,传达这种信息。
信息传达了之后,就会有两种后果:“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
”要传达让双方都欢喜或者让双方都不高兴的事情,使者是很难办到的。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要想达到两喜,让双方都高兴,那么你的舌头就要甜,语言也不能老老实实,必然要花言巧语,双方都要讨好。
所谓溢美之言,就是赞美得多余、过分的话。
庄子_法天贵真_的美学解读
![庄子_法天贵真_的美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765933031126edb6f1a106a.png)
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解读黄丹纳任姿楠提要“法天贵真”是庄子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核心命题。
由“天”与“真”两个基本范畴和“法天”与“贵真”两个子命题组成的这一核心命题,集中地体现了庄子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三个基本的理论层面:本原论、境界论、创生论和他所追求的自由(无待)生存、美的生存的生存理想。
关键词庄子法天贵真美学《庄子》一书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美学范畴和命题,其中“法天贵真”可说是庄子生命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
《庄子·渔父》借渔父之口对“法天贵真”作了简要的表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
在“法天贵真”这一命题中,有两个关键词:“天”与“真”。
这是庄子生命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还有两个子命题:“法天”与“贵真”,则宣示出庄子生命美学中,真的生存、美的生存以及自然生存、自由生存的基本原理。
所以,有必要从美的生存、美的创生着眼解读这两个范畴和两个命题。
一“天”与“真”“天”和“真”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先说“天”。
在一部《庄子》中,“天”字几乎俯拾即是,而其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天”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与“人”对举的天然之“天”;二是与地对举的天、地之“天”;三是作为自然规律与法则的“天道”之“天”;四是作为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的“自然”之“天”。
在《庄子》一书中常常是“天”、“人”对举。
“天”指天然生成,天赋本性,故可谓天然之“天”。
例如《庄子·秋水》(以下凡引《庄子》均只注篇名):“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勿以得殉名。
”王先谦《庄子集解》(以下引用一律简称《集解》)对此解释说:“勿以人事毁天然,勿以造作伤性命,勿以有限之得殉无穷之名。
庄子:“真人论”,随物应变,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真人论”,随物应变,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7e082da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5.png)
庄子:“真人论”,随物应变,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和庄子两人是道家的鼻祖人物,整个道家的思想都是从两个人的思想中延伸出来的智慧。
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从天地的角度去治世而治身,那么庄子的思想角度,更偏向于自身的逍遥和自身对于世界的感应。
比如在庄子思想中所说的真人,至人,圣人,神人,以及他的“逍遥游”“真人论”,都是从自身的一个角度讨论人有关于生与死,道与天,身与物等问题。
那么什么叫做“真人”呢?庄子认为,“真人”是一种悟道之人,真知就是一种悟道,感悟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物、道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人中有天,物中有道。
人体现了天,物体现了道,天人合一,物道统一。
在庄子的“大宗师”中,就是以道为宗师,阐述道与人的影响,刻画了一个真人的形象,也是以这一种方式来论述道的起源,道的基本特征以及到存在的作用、影响,把道形象化的烘托以及烘托出来。
在大宗师第一篇章中,庄子说出了真人四相:一:真人忘怀于物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时候的真人不以众凌寡,没有自恃成功,也没有图谋世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没有自鸣得意,像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抖,下到水里也不会沾湿,进到火里不觉热,只有智慧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才能这样。
二:真人无情无欲,没有机心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时候的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不烦忧,饮食不求甘美,呼吸深沉绵长,真人气息通达脚跟,众人气息仅存于喉咙。
争辩理屈词穷的人,言语堵塞于喉咙之中,就像呕吐一样难受,嗜欲越深,天赋灵机越浅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小和尚问禅师:“悟道之后有什么不同?”禅师说:“悟道之后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不同呢,我也是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呀。
《庄子·齐物论》庄子讲了道家思想的三个境界,你真的读懂了吗?
![《庄子·齐物论》庄子讲了道家思想的三个境界,你真的读懂了吗?](https://img.taocdn.com/s3/m/3dd992f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7.png)
《庄子·齐物论》庄子讲了道家思想的三个境界,你真的读懂了吗?《老子》一书中,对事物的对立统一辩证思维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释,它主要包括三层意思。
理解这三点这对于理解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非常关键。
今天我们通过《庄子·齐物论》来聊聊这三点。
01第一:万物都有矛盾、是否、因果的对立两个方面,而整体都是统一的。
体现这一思想最为著名的就是,道家思想关于“有”和“无”的概念了,“无”的概念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在《老子》的第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篇中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无”的概念就没有“有”的概念,有和无都是相互的,就像美丑、高矮相对一样。
另外,关于“无”的用处,在《老子》一书中也有精彩论述,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说: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在《庄子·齐物论》中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观点,庄子说“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统一的。
庄子在《齐物论》中还用了“朝三暮四”的寓言来说明了万物相通,只是不同的分解,最终是统一的道理。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养猴人拿栗子来喂候,他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很生气,但养猴人反过来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这样猴子就很开心了,其实东西都是一样多的,只是做了不同的分解和组合,但却影响了猴子的情绪和反应。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https://img.taocdn.com/s3/m/1d861a5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a.png)
庄子:人生七种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遥上学时,课本上有庄子《逍遥游》的节选,还要求背诵,在早读课的念念有词、囫囵吞枣中,以为眼界最宽、境界最高的,是那只从“北冥有鱼”变化而来的大鹏鸟。
那些蜩、学鸠、斥鷃之类的小鸟,看到大鹏鸟“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都笑它傻——飞那么高,飞那么远,那么千辛万苦去到远方,何必呢!大鹏鸟没法向它们描述南冥天池,它们也不能懂得大鹏鸟的心之所向。
庄子曰:夏虫不可语冰。
你跟生于夏天死于夏天的蝉虫没法谈论冬天的冰雪。
说的就是境界的差别产生的思想隔阂,这种隔阂难以用语言消除。
芸芸众生,富人住高楼广厦,流浪汉睡桥洞,漂亮的脸蛋一战成名扶摇直上,更多的红男绿女一辈子像蜗牛一样沿着井壁一点点往上爬。
所有人,借住在一个星球,却活在千岩万壑之中,你坐看云起,他坐井观天。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
四种境界,像四层高低不同的平台,功利境界熙熙攘攘,道德境界冷冷清清,天地境界更是无言独上西楼。
站在上一层平台,能够看见下一层的人;下一层的人,未必能够明白上一平台的观念。
在《逍遥游》中,庄子将人生的境界分为七种。
哪七种呢?他先用大鹏鸟其兴,说了一个“大小之辩”的道理,也就是境界、认知不在同一层面的人,难以沟通。
然后,他写道:“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徽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这一句话写了四种人才。
第一种人才,他头脑灵活,办事能力强,考上公务员,当了一官半职,所谓“知效一官”。
第二种人才,他的能力要比第一种人才更大些,能照顾到一乡百姓,所谓“行比一乡”。
第三种人才,他万里挑一,全省公务员考试第一名,被选拔到中央,所谓“德合一君”。
第四种人才,他是人中龙凤,统领一国,他能够制定方针,掌管全局,所谓“徽一国”。
这四种人才,一种比一种能力强,一种比一种级别高,一种比一种看得远。
可是,在隐士宋荣子眼里,这四种人,根本就是一类人。
对这四种人才,“宋荣之犹然笑之”。
庄子识人的9种方法
![庄子识人的9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e98e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8.png)
庄子识人的9种方法第一,远使之而观其忠。
远离一个人来观察他是否忠诚。
你在他边上,他可能很忠诚,但是你离开他远了,就能看得出这个人对你忠诚不忠诚。
第二,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对方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对你应有的尊敬。
人和人只要近距离的一接触,很快他不一定会对你尊敬,这个人就是不知道轻重的人。
第三,烦使之而观其能。
将很多繁杂的事情交托于对方,看他是否能解决自如。
如果能解决,这个人就有本事如果解决不了,说明这个人没有能力。
第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突然就某个问题发问,观察他思想的意识。
一个人做好思想准备回答问题,不稀奇;突然问他,他的回答代表他的智慧和智商。
第五,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与对方约定某事,看他能否遵守诺言。
如果这个人不能遵守诺言,这个人不可交。
第六,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给他钱,让他管理钱财,就看得出这个人是否仁义,因为很多人看见钱就忘记了仁义。
你将钱财托付与他管理和使用,可以看到他对钱财的态度和运用,可以看到他对事物的仁义道德。
第七,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当对方置于危急的境地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的节操。
很多人到危险的地方,先自己逃走了,让别人去受苦和承担危险,所以一到危险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真英雄还是假狗熊。
第八,醉之以酒而观其侧。
当他喝醉之后,你看他的仪表,考察他是否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
很多人酒后做坏事、做错很多事情。
你看他喝醉后就能知道他对仁义礼智信的态度。
第九,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观察对方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场合中待人接物是否有不同。
有些人往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同场合说出不同的话语,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方法来对待,这种人值得警惕。
《类经》序注释
![《类经》序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ca1ba7e5e009581b6bd9eb69.png)
《类经》序注释:①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书名。
”三坟一说为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左传正义》引。
②六臣:指黄帝时代十三位名医中的岐伯、鬼臾区、雷公、少俞、伯高、少师。
《类经·摄生类》:“《内经》一书,乃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
”讨论:谓探讨研究并加以评论。
《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
”何晏集解引马融曰:“讨,治也。
裨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也。
”③地纪:亦称“地维”。
古代神话以为地之四角有绳维系以定位。
此指土地山川地理形势。
《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④悉:详尽。
人事:指人世间事。
⑤而:通“如”。
像似。
《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郑玄笺:“而,亦如也。
”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三》:“谚曰:‘有白头而新,倾盖而故。
’”《汉书·邹阳传》作“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⑥音律: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汉书·武帝纪赞》:“协音律,作诗乐。
”《类经附翼·律原》:“律以黄钟、太簇、姑洗、蕤宝、夷则、无射,是为六律;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仲吕,是为六吕。
是为十二律。
”象数:占卜用的术语。
象,谓灼龟壳所成的裂纹所显示之象;数,谓用蓍草分揲所得之数。
《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杜预注:“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吉凶。
”象数并称,即指卜筮。
肇端:起始。
肇,开始。
同义词复用。
曲折:原委。
指详细情况。
《史记·李将军列传》:“(卫)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正义》:“言委曲而行回折。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22a81c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b.png)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庄子识人九法原文及译文
![庄子识人九法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5cff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c.png)
庄子识人九法原文及译文1、远使之而观其忠,释义:派人到遥远的地方办事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忠诚(或者说有没有二心);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个人当面信誓旦旦、忠心耿耿是很容易假装的。
为了试探出其是否真心实意,先派他到遥远的地方办事,故意让他放松警惕,然后暗中观察他,便可试探出对方忠诚与否。
因为人们一旦脱离管控,就容易露出原型,滋生放纵的情绪。
这一招可以用到老板和公司员工之间,也可以用在夫妻之间互相考察,但关键是隐蔽性,不能让对方提前觉察了。
2、近使之而观其敬,释义:让一个人在你跟前办事,能观察出他是否尽职尽责。
与“远使之”相对,“近使之”是庄子考察人的另一个策略。
俗话说“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尾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与人长时间相处,对方容易放松警惕,是君子还是小人,早晚都会在无意中暴露出来。
比如说,男女谈恋爱,女方要试探男方品质如何,最好方法就是一起爬山。
因为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可以比较全面的考察一个男人是否有责任心、是否细心、是否体贴人、是否考虑周全、是否意志顽强等等!3、烦使之而观其能,释义:一个劲让人做繁杂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没有临烦不乱的才能。
试探一个人能力强不强,就让做非常繁杂的工作,如果他可以临烦不乱,还比较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就说明他能力突出!这一招识人术不仅可以试出一个人的能力,还可以试出一个人品性——是否有耐心,是否爱抱怨。
经受不了委屈,做不成事情,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常人所不能成。
所以,一个人能够耐得住烦,不仅是修养高的表现,更是能力强的表现。
这样的人,吃得苦中苦,最终也能成为人上人,不可小看。
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释义:突然间向一个人提问,可以观察其机智程度。
姜子牙认为,那些有连续不断的应变能力的人,就是有谋略的人,能成大事。
其实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高情商,许多公众人物都具备这种能力。
比如说,金马奖颁奖典礼上,蔡康永突然对黄渤说:“金马奖不是我家吗?怎么成了你家?”黄渤机智地回击他:“谢谢,其实刚才我看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一匹马陪你。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处、解释及赏析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处、解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5a8d2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0.png)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出自:先秦庄周的《逍遥游(节选)》解释: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原文:《逍遥游(节选)》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一作:枪榆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惠子相梁阅读题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惠子相梁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阅读题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惠子相梁惠子相梁,](https://img.taocdn.com/s3/m/47bf9cc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a.png)
[惠子相梁阅读题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篇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欲代子相____非醴泉不饮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庄子和惠子的个性。
庄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惠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鵷鵮”“鸱”这一比喻的妙处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试用文言文形式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争取有创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1.取代,代替甜美2.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
发出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3.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
4.鵷鵮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将自己比作鵷鵮,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
5.示例:惠子闻之,笑曰:鵷鵮,吾非鸱也。
闻子来梁,故使人索之。
见子之心,其切如是,岂敢?”考点: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观人九法,教你慧眼识人心!
从古至今,如何识人都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而中国古代关于识人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而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识人之法来自《庄子·列御寇》,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这里圣人庄子就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忠诚:远使之而观其忠】
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忠诚,最好把他派去远处工作,远处则难监督,看看此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工作,看看他是否能够正确地行事,他如果总在身边,你很难看出他的忠诚度。
一旦无人监督便开始放肆胡来,把他对上司的诺言置诸脑后。
不管这种人对你表达了多少忠心,都可能是假的,他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需要提防。
【敬慎:近使之而观其敬】
你要是了解一个人是否敬业,那就把他放在身边工作,天天共处,形影不离,逐渐没有了拘束和顾忌,看看他是否一如既往的恭顺。
一旦混熟了就失去了恭敬之心,就开始对周围人轻侵无礼,就开始不守规矩,仗着关系近而放肆。
对这种人是很危险的一类人,可能狗仗人势,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出来。
【能力:烦使之而观其能】
要考察一个人是否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安排他处理那些情况复杂的问题和比较难办的事。
人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无能,这是一个惯例。
简单的事情,人人皆可完成,区别不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只有遇到难题的时候,遇到复杂情况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能力。
【智识:卒问之而观其知】
要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是否渊博,看看他是否机智、敏捷,可以经常性地突然问他一些问题,看看他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如何回答。
如果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很多人都会有答案,平常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难以显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只有猝不及防地给他提出问题,看一看他的反应,智与不智立刻一目了然。
【信誉: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遵守信用,可在紧急的情况下和他相约,安排紧急工作,看他是否守信、是否靠得住。
不少人平时信誓旦旦,很难看出他是否真正守信用,一旦到了紧急的时候,有的人就开始推三阻四。
这样的人往往是伪君子。
只有在情况紧急、需要付出较大代价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会合,才能考验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守信用,是否值得信赖;在紧急状态下要求一个人去完成有难度的工作,
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可靠。
【廉洁:委之财而观其仁】
看一个人是否遵守规矩,可以放手让他掌管一下钱财。
当一个人无法接近财物时,都可轻易地标榜他是清廉之土,也无从了解他到底是贪是廉。
只有让他接近钱财,才能考验他会不会损公肥私,是不是能够遵守规矩。
【节操:告之危而观其节】
一个人有没有气节,忠诚与否,不能仅仅看平时。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只有告诉一个人让他去赴汤蹈火,面对艰难险阻,乃至有生命危险,才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节操和临危不屈、视死如归的大丈夫气概。
【仪态:醉之酒而观其态】
酒能乱性,酒后吐真言,让他醉酒,来看看他是否守规矩,考察他能否克制自己的欲望,按原则、礼义做事。
我就认识一个人,平时很规矩、有君子风度,只要一喝酒,就开始“酒后无德”了,啥话都敢讲、啥事都敢做,做后就说不记
得了。
【人际:杂之处而观其色】
这里的“色”不应是男女之间的色,而是一种变化,也就是适应性。
考察一个人是否有适应性,那就让他处在复杂的环境中,与各类人员打交道,看看他能否适应。
有的人平时能说会道,真要在各色人等的交往过程中需要说道了,他反而张不开嘴了。
这些方法对今人仍然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但要学会使用这些方法并取得实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常识和能力,不断地摸索、探求,并总结出对自己适用和有效的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