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机制.ppt
合集下载
细菌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PPT课件
02
开展社会监督
鼓励社会各界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行监督,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
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03
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
每年定期举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向社会
普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和重要性。
07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 问题,对人类健康和医疗保健系统构 成严重威胁。
0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 性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1 2 3
抗菌药物种类繁多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抗 病毒药物等,为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 段。
抗菌药物使用量逐年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抗菌药物 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感染 问题。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细菌基因突变是产生耐药性的 主要原因之一。基因突变可以 导致细菌产生新的耐药机制, 如β-内酰胺酶的产生和膜通透 性的改变等。
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基因转移从 其他菌株中获得耐药基因,从 而获得新的耐药机制。这种基 因转移可以在不同种类的细菌 之间发生,导致多重耐药菌株 的出现。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对细菌施 加选择性压力,促使敏感菌被 淘汰,而耐药菌得以存活并繁 殖。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问 题,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以应对耐药细菌感 染的治疗挑战。
需要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和理解,倡导合理使 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和使用。
THANKS FOR WATCHING
细菌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的应用ppt课件
细菌耐药的危害
项目
感染结局:% 治愈 恶化
病死率% 抗生素使用种数 抗生素药费合计(元) 均数/中位数
总费用合计(元) 均数/中位数 住院时间(天) 感染治疗时间(天)
耐药组
对照组
33.3 9.1 11.7 3.4/3 5485.8±7143.3 /2820.5
74511.7±121406.8 /29052.5
2.获得性耐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 过程中,其DNA发生改变而使其形 成或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获得性耐药产生类型
1.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细菌药物作用受体或靶位的改变
PBPs变异而致耐药 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 胺类等
耐喹诺酮的革兰阴性杆菌, 耐碳青霉烯的非发酵菌,包括铜绿假单
引自 Paterson DL Clin Infect Dis 2004;38(Suppl 4):S341–S345.
耐药是选择出来的!!!
药物治疗
敏感菌落中存
在着自发的突 变菌株
给予抗菌治疗后 ,因为敏感菌株 的相继死亡,突 变菌株被选择出 来
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 指细菌同
时对三种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耐药, 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ce, PDR):细菌对本身敏感
的所有药物耐药;
超级细菌(superbug):并非科学概念,一般指PDR与
) 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全球细菌耐药面临的难题(二)
G-杆菌
肠杆菌科:ESBL 超广谱-内酰胺酶
(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等)
《细菌耐药机制》课件
《细菌耐药机制》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 产生耐受性,使得该抗菌药物无法有 效抑制或杀死细菌。
细菌耐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基因所导致,是细菌为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一种生存机制。
耐药机制的复杂性
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 个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目前 的研究尚未完全揭示其奥秘。
数据整合与分析的
挑战
大量的细菌耐药数据需要有效的 整合与分析方法,以挖掘更深层 次的规律和机制。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新型研究技术
未来需要发展更高效、更精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深入探究细菌耐药机制。
01
指耐药细菌通过繁殖将耐药性传递给后代,主要发生在菌株或
菌种之间。
耐药基因的遗传
02
耐药基因可以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
代,使后代获得耐药性。
耐药细菌的进化
03
在长期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和进化,产生更
强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01
02
03
水平传播
指耐药细菌通过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在不同菌株或 菌种之间传递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天生对某些抗菌药物具有抵 抗力,不受抗菌药物影响。
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基因突 变或获得外源基因而获得对药物的耐 受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有效控制 了细菌感染。
目录
CONTENTS
•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 产生耐受性,使得该抗菌药物无法有 效抑制或杀死细菌。
细菌耐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基因所导致,是细菌为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一种生存机制。
耐药机制的复杂性
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 个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目前 的研究尚未完全揭示其奥秘。
数据整合与分析的
挑战
大量的细菌耐药数据需要有效的 整合与分析方法,以挖掘更深层 次的规律和机制。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新型研究技术
未来需要发展更高效、更精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深入探究细菌耐药机制。
01
指耐药细菌通过繁殖将耐药性传递给后代,主要发生在菌株或
菌种之间。
耐药基因的遗传
02
耐药基因可以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
代,使后代获得耐药性。
耐药细菌的进化
03
在长期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和进化,产生更
强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01
02
03
水平传播
指耐药细菌通过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在不同菌株或 菌种之间传递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天生对某些抗菌药物具有抵 抗力,不受抗菌药物影响。
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基因突 变或获得外源基因而获得对药物的耐 受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有效控制 了细菌感染。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合理应用PPT课件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针对耐药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研 发取得重要进展,包括新型抗生
素、抗菌肽、噬菌体等。
药物作用机制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发现 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型抗菌药 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临床试验与评估
针对新型抗菌药物开展严格的临床 试验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 性。
替代治疗策略探索
免疫治疗
01
02
03
滥用抗生素
无指征、超剂量、超疗程 等滥用行为,加速细菌耐 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不规范使用
未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 如用药时机、给药途径等, 影响治疗效果并增加耐药 风险。
缺乏有效监管
医疗机构、药店等缺乏有 效的抗生素使用监管机制, 导致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正确使用抗生素原则和方法
明确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 理选择抗生素。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 的药物变得无效或效果降低。
分类
根据耐药机制的不同,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 大类。天然耐药是细菌本身固有的特性,而获得性耐药则是细菌 在接触抗生素等药物后逐渐产生的。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现状
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问题日益 严重,许多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 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 难度增加,患者死亡率上升。
按照抗生素的用药原则,规范使用剂 量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病情严 重程度及患者生理状况,选择针对性 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抗生素。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考虑患者因素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生理状况、药物过敏史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针对耐药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研 发取得重要进展,包括新型抗生
素、抗菌肽、噬菌体等。
药物作用机制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发现 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型抗菌药 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临床试验与评估
针对新型抗菌药物开展严格的临床 试验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 性。
替代治疗策略探索
免疫治疗
01
02
03
滥用抗生素
无指征、超剂量、超疗程 等滥用行为,加速细菌耐 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不规范使用
未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 如用药时机、给药途径等, 影响治疗效果并增加耐药 风险。
缺乏有效监管
医疗机构、药店等缺乏有 效的抗生素使用监管机制, 导致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正确使用抗生素原则和方法
明确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 理选择抗生素。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 的药物变得无效或效果降低。
分类
根据耐药机制的不同,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 大类。天然耐药是细菌本身固有的特性,而获得性耐药则是细菌 在接触抗生素等药物后逐渐产生的。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现状
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问题日益 严重,许多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 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 难度增加,患者死亡率上升。
按照抗生素的用药原则,规范使用剂 量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病情严 重程度及患者生理状况,选择针对性 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抗生素。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考虑患者因素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生理状况、药物过敏史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细菌耐药机制.ppt
AAC2006; 50:3457-59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青霉素G 苯唑西林 甲氧西林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唑林 头孢克洛 头孢呋辛 头孢丙烯 头孢曲松 头孢他啶 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妥仑 头孢吡肟 亚安培南 美洛培南
红霉素 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司巴沙星 左氧沙星 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 替考拉宁
合计69%(2004-2005)
抗菌药物分类
β-内酰胺类 ❖ 青霉素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氨苄
西林、 哌拉西林… ❖ 头孢类:一、二、三、四代… ❖ 其它β-内酰胺类:头霉素、碳青霉烯、
单环、酶抑制剂、氧头孢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
替米星…
抗菌药物分类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 霉素、罗红霉素…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莫 西沙星、加替沙星…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替加环素…
产生灭活酶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夫西地酸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灭活酶 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灭活酶 乙酰化酶 腺苷化酶 核苷化酶 磷酸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I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I、酯酶II 核苷酸转移酶
β-内酰胺酶发展
第一阶段是由于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 致产生质粒介导青霉素酶,致使耐青霉 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增加。
Pcase V Pcase I CXase
没包括 Pcase IV Pcase II, PCaseIII
C
头孢菌素类
- - Amp C酶(从阴性菌中
《细菌耐药讲座》课件
细菌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5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根据病 情选择合适的 抗菌药物,避 免滥用和过度
使用
制定抗菌药物 使用指南:医 疗机构应制定 抗菌药物使用 指南,指导医 生 管理:医疗机 构应加强抗菌 药物的管理, 确保抗菌药物
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
细菌进化:细菌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传播:耐药性细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 治疗难度增加:耐药性细菌的治疗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研发新的抗 生素和治疗方法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04
医院感染
传播途径:接触、空气、飞 沫、血液等
医院环境:病房、手术室、 实验室等
推广使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和消毒剂,减少细菌滋生
定期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抽样 检测,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源受 到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动物和人之间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耐药性细菌的传播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卫生管理,防止细菌的传播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药物管理,防止滥用抗生素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耐药性细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YOUR LOGO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细菌耐药性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细菌耐药性 的概念
03.
细菌耐药性 的现状与危 害
04.
细菌耐药性 的传播途径
05.
细菌耐药性 的预防和控 制措施
06.
《细菌耐药机制》课件
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来减缓和预防细菌耐 药问题的发展。
靶点的变异
1 靶点的定义
解释细菌中的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特定分子。
2 靶点变异的原理
探究细菌如何通过基因突变改变靶点属性以抵抗药物的机制。
3 靶点变异的影响
说明靶点变异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和治疗选择的挑战。
治疗药物的降解
青霉素酶的介绍
详细讲解青霉素酶是如何降解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β-内酰胺酶的介绍
美唑烷抗性基因
1 抗性基因的来源
详细讲解美唑烷抗性基因的来源和起源。
2 抗性基因的特点
探究美唑烷抗性基因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3 抗性基因的作用
解释抗性基因如何帮助细菌克服美唑烷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结论
1 细菌耐药机制的重要性
2 减缓与预防细菌耐药的措施
总结细菌耐药机制在传染病治疗中的重要 性和影响。
细菌耐药机制的常见类型
1 靶点的变异
2 治疗药物的降解
详细介绍细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来抵抗 治疗的机制。
解释细菌产生特定酶类来降解治疗药物的 耐药机制。
3 整体外激素排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美唑烷抗性基因
讨论细菌通过排泄外泌体来避免药物进入 细胞的耐药机制。
探讨细菌通过特定抗性基因来抵抗美唑烷 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探讨β-内酰胺酶如何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效。
供体的信息
解释供体在药物降解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耐药机制产生的原因。
整体外激素排出
1 外泌体的特点
介绍外泌体在细菌中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细菌外泌体的分类
探讨不同类型的细菌如何利用外泌体进行外泄。
3 渗透耐药
解释如何通过外激素排出机制来抵御药物的治疗作用。
细菌的天然耐药与多重耐药PPT演示课件
使用。
推广抗菌药物轮换使用
01
制定抗菌药物轮换使用方案
根据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耐药性等特点,制定合理的轮换使用方案。
02
促进医生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医生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认知和使用技能。
03
加强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的监管
建立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的监管机制,确保轮换使用的有效实施。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常见的天然耐药细菌种类
02
01
03
葡萄球菌
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常见抗生素产生天然耐药性。
大肠杆菌
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常见抗生素产生天然耐药性 。
绿脓杆菌
对多种抗生素产生天然耐药性,如青霉素、氨苄西林 等。
天然耐药性的机制
01
02
03
04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降低
某些细菌的细胞膜对抗生素的 通透性较低,导致抗生素无法 进入细胞内发挥抗菌作用。
对医疗保健系统的影响
医疗资源浪费
限制医疗实践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系 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研发新的 抗生素和治疗方法,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医生在实践 中可能面临更多挑战,如药物选择受 限、治疗方案受限等。
增加医疗成本
由于治疗难度增加和并发症风险提高, 医疗保健系统需要承担更高的治疗成 本。
总结词
多重耐药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 素同时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详细描述
多重耐药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 素同时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这种 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抵抗力, 使得治疗感染变得困难。
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分类
总结词
多重耐药性细菌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两类。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课件
宣传教育的途径
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媒体报道、公益广告、社区宣传 等,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Chapter
细菌基因突变
01
02
03
自然突变
细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 况下,基因自发突变,产 生耐药性。
适应性突变
细菌在抗生素等外界压力 下,基因发生突变,产生 耐药性。
交叉突变
一种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 ,产生耐药性,并将这种 突变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
细菌染色体变异
点突变
治疗费用增加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治疗某 些疾病的费用大幅度增加,给患 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药物研发成本上升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需要不断 研发新的抗生素药物,这导致药 物研发成本上升。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治疗费用增加,医疗资源可 能会向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倾斜, 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对抗生素药物的影响
疾病治疗难度增加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许多常 见疾病的治愈率下降,治疗周期 延长,甚至出现无药可治的情况
。
新型传染病出现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新型传染 病更易爆发,且传播速度更快,控 制难度更大。
医疗资源压力增大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医疗系统 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用 于疾病治疗和控制。
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Chapter
加强抗生素管理
制定严格的抗生素使用规范
01
限制抗生素的滥用,规定只有符合适应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实施处方药管理制度
02
确保抗生素只能通过医生处方获得,减少患者自行购买和使用
的机会。
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媒体报道、公益广告、社区宣传 等,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Chapter
细菌基因突变
01
02
03
自然突变
细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 况下,基因自发突变,产 生耐药性。
适应性突变
细菌在抗生素等外界压力 下,基因发生突变,产生 耐药性。
交叉突变
一种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 ,产生耐药性,并将这种 突变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
细菌染色体变异
点突变
治疗费用增加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治疗某 些疾病的费用大幅度增加,给患 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药物研发成本上升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需要不断 研发新的抗生素药物,这导致药 物研发成本上升。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治疗费用增加,医疗资源可 能会向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倾斜, 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对抗生素药物的影响
疾病治疗难度增加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许多常 见疾病的治愈率下降,治疗周期 延长,甚至出现无药可治的情况
。
新型传染病出现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新型传染 病更易爆发,且传播速度更快,控 制难度更大。
医疗资源压力增大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医疗系统 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用 于疾病治疗和控制。
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Chapter
加强抗生素管理
制定严格的抗生素使用规范
01
限制抗生素的滥用,规定只有符合适应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实施处方药管理制度
02
确保抗生素只能通过医生处方获得,减少患者自行购买和使用
的机会。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加强消毒与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内酰胺酶分类
1989年, Bush 1995年, Bush-Jacoby-Medeiros 修订补充,沿用至今。 2007年,Queenan and Bush (Clin Microbiol Rev. 2007,20:440-458)
Bush, Jacoby & Medeiros -内酰胺酶分类表(1995)
改变外膜通透性,减少抗生素进入 增加外流 产生生物被膜。
细菌耐药机制示意图
微生物间的抗生现象
抗生物质:微生物生长末期产生 的次级代谢产物。抑制自身蛋白、 酶合成,降低代谢,节能;杀灭 对手。
抗生现象:为了不被其它微生物 产生的抗生物质侵入与杀灭,不 断加强自身耐受与抵御能力的现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G+比例 28.8% 33.5% 38.2% 22.7% 30.8% 25.2%
G-比例 71.2% 66.5% 61.8% 77.3% 69.2% 74.8
G+菌株分布
占革兰阳性菌比例 9% 1% 25%
65%
葡萄球菌属 肠球菌属 链球菌属 其它革兰阳性菌
15% 0%
27%
58%
葡萄球菌 肠球菌 链球菌 其它
合计69%(2004-2005)
抗菌药物分类
β-内酰胺类 ❖ 青霉素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氨苄
西林、 哌拉西林… ❖ 头孢类:一、二、三、四代… ❖ 其它β-内酰胺类:头霉素、碳青霉烯、
单环、酶抑制剂、氧头孢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
替米星…
抗菌药物分类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 霉素、罗红霉素…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莫 西沙星、加替沙星…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替加环素…
第二阶段是随着广谱青霉素的使用,在 肠杆菌科及其它一些革兰阴性菌中,出 现能够水解这类抗生素的质粒介导广谱 酶,如:TEM-1、SHV-1等。
β-内酰胺酶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呋辛为代表的第二代耐广谱 酶头孢菌素开始在临床应用,产生染色体介导 的头孢菌素酶,这是β-内酰胺酶发展的第三 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 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 大量出现,第四阶段 。 第五阶段:碳青霉烯酶
G-菌株分布
占革兰阴性菌比例
18.4% 9.2%
23.0%
13.7%
14.2%
21.5%
克雷伯菌属 大肠 不动杆菌属 绿脓 肠杆菌属 其它
2002-2003
主要菌种
1. 大肠埃希菌 732株(18%) 2. 铜绿假单胞菌 555株(14%) 3. 肺炎克雷伯菌 435株(11%) 4. 鲍曼不动杆菌 413株(10%) 5. 金黄色葡萄球菌 278株(7%) 6. 阴沟肠杆菌 196株(5%) 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74株(4%)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抑制核酸合成或作用,影响核酸代谢, 阻碍遗传基因的复制: 利福霉素类、灰黄霉素、喹诺酮类、甲 硝唑、呋喃类、新生霉素等 抑制细菌代谢: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 抑制结核环脂酸的合成:异烟肼
抗菌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结构使其灭活。 改变靶位蛋白。改变细菌细胞内与抗生 素作用靶位,使细菌对该抗生素不再敏 感,但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 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集聚。
β-内酰胺酶分类
以其功能为基础的分类
1968年,Sawai,
可诱导的头孢菌素酶
广谱β-内酰胺酶
1973年,Richmond和Sykes,
class I~V
1976年,Sykes和Matthew, A、B两大类
1981年,Mitsuhashi和Inoue,
头孢菌素酶Csase
青霉素酶Pcase
头孢呋辛水解酶Cxase
B J M
1989 年
Buch 分组
Richmon
d-Sykes 分类
MitsuhashiInoue型
分子 分类
酶作用底物
抑制作用
C ED A TA
代表酶
1
1
Ia, Ib, Id
2
2a
a
没包括
2
2b
III
b
2
2b’
除IV中K1
b
外,其它
e
没包括
2
没包
没包括
br
括
2
2c
II, V
c
2
2d
V
d
CSase
产生灭活酶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夫西地酸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灭活酶 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灭活酶 乙酰化酶 腺苷化酶 核苷化酶 磷酸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I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I、酯酶II 核苷酸转移酶
β-内酰胺酶发展
第一阶段是由于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 致产生质粒介导青霉素酶,致使耐青霉 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增加。
抗菌药物激发细菌抗生能力,耐药。 耐药使得人类千方百计造出能杀灭 各种耐药菌的新抗生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出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 菌(MRS)。
抗生素对耐药菌的选择
个别细菌耐药
抗生素暴露
耐药菌为主
细菌耐药分类
固有耐药:由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 传。 如: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素;
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 链球菌对庆大霉素。 获得耐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 谢途径,得到的耐药。分质粒介导和染 色体介导。
抗菌药物分类
氯霉素类:氯霉素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利福霉素类 磺胺、硝基咪唑类、呋喃类 恶唑烷酮类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其不能生长繁殖: -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素、环丝霉素等 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两性霉素B、制霉菌 素、米康唑、酮康唑等 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使其丧失生长繁殖的物 质基础: 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夫西地酸等
Pcase V Pcase I CXase
没包括 Pcase IV Pcase II, PCaseIII
C
头孢菌素类
- - Amp C酶(从阴性菌中
细菌耐药机制及现状
细菌分类
G+ 葡萄球菌属:金葡、表葡、溶葡、人葡… 链球菌属:肺炎链、化脓链… 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屎肠球菌… G- 肠杆菌科:大肠、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
枸橼酸、沙雷… 非发酵菌:铜绿、鲍曼不动、嗜麦芽、产
碱杆菌属…
所占比例
年度
98-99 00-01 02-03 04-05 06-07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