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合集下载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报告摘要】目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快速检测奶类及肉类制品中沙门菌。

方法样品经增菌后,用ELISA法及国标法对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初步检测,并比较ELISA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灵敏性、特异性、符合率。

结果检测200份奶类制品和肉制品,经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8.3%,国标法阳性率为6.7%。

ELISA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7%,与国标法符合率达99.3%。

结论 ELISA法可快速、方便的对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与国标法符合率高。

适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初步检测。

【关键词】奶制品肉制品沙门菌 ELISA沙门菌为常见的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病原菌,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一直位居首位,而受沙门菌污染的奶、肉制品为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沙门菌一直为医疗卫生、食品卫生及商检部门重点检验对象之一[1]。

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奶、肉制品中沙门菌,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奶、肉制品分别来自本市8家不同超市,包括70份奶及奶制品样本,60份肉及肉制品样本。

取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

每份样品250ml或250g,经无菌包装后置冷链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缓冲蛋白胨水,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DHL琼脂,HE琼脂,WS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氨基酸脱梭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 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丙二酸钠培养基,沙门氏菌因子血清。

均按国标相关规定进行。

ELISA相关试剂均购自试剂公司。

1.2实验方法样品按国标法相关规定预先增菌。

样品处理后于36°C培养4h,转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中,42°C18-24h,另取10ml转种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6°C18-24h。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食源性致病菌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调查报告目录前言 (2)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2)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2)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3)1.3.1 国际情况 (3)1.3.2 国内情况 (3)1.3.3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5)2 国内外的食品微生物标准检验体系 (5)2.1 国外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2.2 国内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2.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执行标准 (6)2.4 国标中致病菌常规检测方法流程 (7)3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8)3.1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传统计数改良法 (8)3.2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快速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0)3.2.1 ATP生物荧光法 (10)3.2.2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CO2量的方法 (10)3.2.3 电化学方法(电导率法或电阻抗法) (10)3.2.4 颜色变化 (11)3.2.5 流式细胞技术 (11)3.2.6 热量法 (12)3.2.7 放射测量法 (12)3.3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12)3.3.1 显色培养基法 (12)3.3.2 免疫学方法 (13)3.3.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4 小结 (16)前言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不谈的话题。

同时食品引发的中毒事故频发,媒体曝光度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监管力度。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19日发布的通知,国务院已将《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污染,而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化学污染监管,将进入长期化和制度化;食源性疾病,这一食品安全隐患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屡次发生,它也不会再继续“潜伏”。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分子学检测方法探讨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分子学检测方法探讨
的 S B R e 探 针 , Y E ge n r 由于此 探 针 的 非 特 异 性 , 于 食 源 性 致 病 菌 的 检 测 而 对 言 , A 的 检测 假 阳 概 率 很高 。 BX 生 另外
结 合其 硬 件 平台 推 出的 检 测 系 统 等 。 目
(a n l e tr a 、 S eL n ) 单核增生李斯 L mo a ei c
Bo o t l iC nr 公司针对 P R 法在致 o C方
发的R a t — C 平台使其在致病菌 el i P R me
检测领域得以应用。
i Ch k 用 伯 乐 公 司 专 利 Q e 采 c
的 D u I S n 探 针 取代 传 统 的 O b e ta d r Moe u rB a o s l l ec n 探针。 ca 由于Moe ua l l c r B a o s 针 的发夹环 结构 的不 稳定 e c n探 性 D u l Srn 探针则很好地解决了 o be t d a 此类问题 , 使得R a i P R e l me C 反应结 t 果更准确 。 另外 . 乐公司开发的专利 伯 目标菌D A N 提取 简易流程 使其相 比其
础上开发了软件 系统 及试剂盒 , 可检测
对 于样本 中的 目标茵 先 采用专利 设 的P ke 免疫磁珠提取系统进行富集 . iPn c 再选 用旋转式的R —P R T C 仪进行硬件 梭
项 目主要包括 : 沙门氏菌 李斯特菌属、 单核 增生李 斯特菌 、 弯曲菌 、 大肠杆菌
检测增加了工作量和难 度。 由于该系 但
统 检 测 项 目较 多 进 入 中国 市场 较 早 . 目
1B X . A 系统 及其检 测方法
杜 邦 所 收 购 的Q ac n( 力康 ) u lo 快 i 公

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爆发调查

食源性疾病监测及爆发调查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一、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三、造成患者健康和经济的负担 四、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造成政治影响
Burden of Illness Studies 疾病负担研究
International Burden of Illness Studies 国际疾病负担研究
Canada 加拿大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
食源性疾病的队列调查
(你的假设)要研究的暴露
菜单 购买的食品 水源等
访谈、访问
确定所有成员的结果
Outcome status 结果
a
Exposure status 暴露情况
b d D未患病
E+ 暴露组 E未暴 露组
c D+ 患病
N
队列成员
Calculate attack rates 计算罹患率
1. 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络
(1)背景 参加WHO GSS1999,2001,2002年在泰国的培训 WHO GSS 2000年成立。 2000年在科技部、卫生部支持下建立中国食品污 染物监测网。2000-2002年监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单 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及其耐药性。 2003-2004年增加弯曲菌。 所建全国监测网包括13个省级监测点,50个采样 点,覆盖我国主要产粮区和70%人口 。
(1) 参加 WHO GSS EQAS (2000~2003)
(2)组织国家 EQAS
2000年—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 2001年—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 2003年—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
(3) 2004年4个省级实验室参加WHO GSS EQAS 北京、河南、吉林、云南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 杭婧 淮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在世界范围食源性疾病问题都普遍存在,这其中很大程度上都与食源性致病菌有关系。

因此,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现代检测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检验检测体系。

本文基于此开展研究,对食源性致病菌最新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在我国国标中,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仍然是占有重要地位。

其检验检测的原理主要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增殖,然后利用划线分离,实施选择性培养,进而观察菌落特征,实现检测目标。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显色培养基投入到检测过程,有效提高了筛选效率。

在后续的生化鉴定过程中,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的使用可以简化试验步骤、缩短试验周期,并且能更高效地得出试验结果。

但是,该方法的弊端就在于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在一些应急情况下无法满足检测要求。

免疫学技术ELISA技术。

ELISA技术是基于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检测方法。

对于沙门氏菌检测有着较好的检测范围和灵敏度。

使用该方法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也需要对于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增殖。

很多学者利用该方法针对多种细菌进行检测,发现WLISA技术可以在24小时内实现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

例如,应用ELISA原理生产出的mini-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可在2天内完成对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空肠弯曲菌等细菌的筛选。

免疫荧光标记。

该方法属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一类新型免疫学检测法,原理上主要是基于特异性抗体敏化的免疫色谱卡片。

在具体操作中,仅需要将实现进行增殖后的样品滴加到免疫色谱卡上,就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结果。

该方法在操作上十分便捷,无需其他设备辅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虽然同ELISA法一样需要进行样品的增殖,但增殖后的操作时间大概仅有10分钟。

PCR技术PCR法是基于核酸的一类检测方法,任何一类生物都有特异性的核酸片段,它们通过含有探针的补体核酸片段来进行检测,通常探针都是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食源性疾病事件现场调查技术与案例分析

食源性疾病事件现场调查技术与案例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2:描述性调查
目的
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步骤 通过查明、分析食物中毒的三间分布,以发现
病例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形成供进一步分 析的病因假设
内容
中毒罹患率 中毒者三间分布
时间、地区、人群
中毒者临床表现
症状、体症、潜伏期、临床检验(血、粪常规等)
7
例4
三间分布特征
13日4:00 13日10:00
8
空间分布
楼面 一楼 二楼 三楼
发病人数 未发病人数 统计结果
2
123
7
132
P<0.05 有显著差异
15
123
班级
小班
中班
大班

计 (1) (2) (3) (1) (2) (3) (1) (2) (3)
发病人数 3
3
0
2
1
2
2
1 10 24
人群分布
病儿年龄集中在4岁至7岁之间,在男女性别分布 上无明显差异(男13名、女11名)
1
食物中毒调查的流调“线路图”
食物中毒调查:不明原因爆发事件的调查 致病原因:食品或非食品
食物中毒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介水传播疾病 空气传播疾病 肠道传染病的人间传播
2
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
观察法(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中运用)
描述性 现况研究(三间分布等)
分析性 病例-对照研究:比较发病组和未发病组暴露率差别 (OR),严格地说不能得到病因结论 队列研究: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罹患率差别(RR), 能得到病因结论
抽样调查中对照的选择应有足够样本含量 (一般至少1:1)
几种常用的对照形式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影响因素与传播途径
影响因素
研究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如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习惯等。
传播途径
研究食源性疾病在人际、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传播途径与机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
03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
搜集、整理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死亡和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
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规范食品消费行为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 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公众在购买、食用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 和信誉良好的生产经营单位,不购买、食用 问题食品和过期食品。
加强家庭食品安全管理
鼓励社会监督
家庭在食品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煮熟煮 透、不食用变质食物等,保障家庭食品安全 。
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 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及时掌握食源 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爆发特点。
提高监测质量
加强监测点建设,提高监测覆盖面和 数据质量,确保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 映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
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食 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为 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与预后
介绍针对食源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 疗、补液治疗等,阐述疾病预后及影响因素 。
THANK YOU.
时间分布
食源性疾病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布特点,如季节 性、周期性、长期趋势等。
3
人群分布
食源性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如年龄 、性别、职业等。
流行病学关联分析
疾病与因素的关联
研究食源性疾病与相关因素(如饮食、环境、生活习惯等)之间的关联,分 析其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常见检测技术分析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常见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科技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感染食源性致病菌所致,因此该病菌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准确且高效的检测技术控制食源性疾病流行至关重要。

1 细菌培养技术细菌培养技术作为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一项传统技术,该技术主要的检测原理为对食品样品内的微生物实施培养,再采用划线分离,进行选择性培养,对菌落的特征进行观察,从而检测并鉴别致病菌的种类。

伴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显色培养基因特异性强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应用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极大地提高了筛选的效率。

在今后的生化鉴定中,借助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便可以达到进一步简化实验步骤、缩短实验周期的目的,同时还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但是传统的细菌培养技术最大的缺陷在于操作流程多,所需时间长,因此不适合一些应急情况下的检测[1]。

2 免疫学技术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检测技术的主要原理为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是通过酶标抗体或者抗原催化底物显色来定性或者定量分析待检食物。

大量试验结果表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可以在24 h 内将食物中的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出来。

mini-Vidas作为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便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原理制造出来的,该仪器可以在1~2 d内迅速地检测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空肠弯曲菌与沙门氏菌等多种食源性致病菌。

2.2 免疫荧光标记检测法免疫荧光标记检测作为一类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手段,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敏化的免疫色谱卡片进行检测。

在检测时,先将增殖培养后的样品滴加至免疫色谱卡上,无需仪器只需肉眼便可以对结果进行观察。

免疫荧光标记检测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其他设备的优点,并且适应性较强,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增殖后的操作时间只需10 min左右。

2.3 免疫磁珠技术检测法免疫磁珠技术也叫免疫磁珠分离技术,该检测技术主要结合了免疫反应和磁性分离两项技术,其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抗体包裹在磁珠表层上,将其和特定的抗原发生反应后,再识别分离检测物,因此该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特征。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及趋势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及趋势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及趋势摘要:目的: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281份食品样品展开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研究。

结果:在281份食品样品中,一共检测出25份致病菌阳性样本,阳性菌株29株。

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弯曲菌(9.09%),最低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0.42%)。

结论:本次研究中的281份食品样品存在一定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以蜡样芽孢杆菌以及沙门氏菌为主。

加大对食品安全性的检测,对餐饮食品加大监察力度,加强对肉制品、水果等致病菌的检测尤为重要,值得引起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的注意。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分析Abstract:Objective:to detect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analyze the results.Methods: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foo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281 food samples were tested for food borne pathogens.Results:among 281 food samples,25 positive samples were detected and 29 strains were positive.The highest detection rate was Campylobacter (9.09%),and the lowest was Staphylococcus aureus(0.42%).Conclusion:281 food samplesin this study were contaminated by foodborne pathogens to a certain extent,mainly Bacillus cereus and Salmonella.Food safety inspe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especially for food safety inspection.Key words:foodborne;pathogen detection;result analysis近年來,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B技I分析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臟检测方法的研究□何苗吉林省安信食品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陈兴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王璐任明月岳阳吉林省安信食品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摘要:近年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地沟油、毒生姜等,食品安 全问题正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食源性致病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感染源,是食品卫 生问题的主要源头,对于食源性致病菌必须要尽早地进行检测和防治,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本文总结了目前食源性致 病菌快速检测的几种方法,希望通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能够更快地检测出食品中致病菌,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致病菌;快速检测1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近些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其原理 是根据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对食品 进行检测,食物中的微生物表面具有 独特的表面抗原,能够激发机体内的 抗体,通过抗体跟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反应来检测食物,可以快速准确地得 到检测结果[1]。

免疫学检测方法比较 常用的有这四种: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免疫检测法、免疫胶体金标记分 析法、免疫磁珠技术。

l.i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最主要的是让抗体和酶复合物结合,利用酶复合物对 抗体的高效催化性能,将两者的反应 现象放大观察,更清楚迅速地检测出 致病菌。

在进行检测之前,将酶与待 测菌按照一定比例放置在载体上,然 后加入酶的催化底物,检测发生反应 的酶与待测菌的量,就可以确定待测 菌是否是致病菌,这种检测方法中酶 的催化反应放大了微生物的反应现象, 使得检测结果更加清楚快速。

1.2荧光免疫检测法荧光免疫检测法就是通过对检测 物进行焚光成像或焚光光度计检测,标记检测物的荧光信号,对荧光信号 进行分析从而判定检测物中是否含有 致病菌。

检测物中一般都含有一定的 荧光活性分子,检测物中的成分不同,荧光信号也不尽相同,这种通过荧光 信号来检测致病菌的方法,在可视化 检测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包括对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害菌和变质菌的检测,以及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总数、菌落总数、酵母和霉菌等指标的测定。

1. 致病菌的检测: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等。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主要包括样品的预处理、分离培养、形态观察和生化鉴定等步骤。

2. 有害菌的检测:有害菌是指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的微生物,包括产毒菌、过敏原菌等。

常见的有害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

有害菌的检测可以采用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生物传感技术等。

3. 变质菌的检测:变质菌是指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

变质菌的检测常采用菌落总数进行评估,包括总生菌数、大肠杆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平板计数法、过滤法、MPN法等。

4. 微生物总数的测定:微生物总数是指食品样品中各种微生物的总数目,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方法有平板计数法、过滤法、MPN法等。

6. 酵母和霉菌的测定:酵母和霉菌是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有一定影响。

常见的方法有平板计数法、膜过滤法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

传统培养方法是指通过将食品样品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培养,观察和计数微生物菌落来确定食品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快速检测方法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特定基因、代谢产物或抗原,结合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

常见的快速检测方法有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生物传感技术等。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
3、对肉毒梭菌的检测
对肉毒梭菌的检测,首先在固体培养基层的表面上,当肉毒梭菌长到3cm时,菌落呈半透明状,表面出现颗粒状,边缘部分界限不明显,在整个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扩散状,常常在扩散之后就形成菌苔。在血平板上,出现了与菌落等大或者是较大的融血环,在乳糖的平板上,形成上下两层的分化,在最底层形成基层的溶蚀,在菌落下部形成层层叠叠的薄层,在周围形成一定的透明环。
由沙门氏菌引发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其潜伏期一般为6~48小时。如果患者免疫力低下且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多种器官炎症。
造成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必要条件是食品中的细菌已经繁殖到了相当数量。对于较轻患者可采用支持疗法,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重者则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对症治疗。
沙门氏菌的宿主特异性极弱,既可感染动物也可感染人类,极易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其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肠炎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按照其传染范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是能引起人类疾病,例如伤寒沙门氏菌,它们是引起肠热症的人类伤寒、副伤寒的病原菌;其二是引起动物疾病,例如牛流产沙门氏菌;其三是引发人、动物疾病,例如猪霍乱沙门氏菌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无论是引发人类疾病还是使动物致病,其中毒病症各不相同,一般可分为霍乱型、感冒型、中毒是指细菌在食物内生长繁殖达到一定数量,进而产生毒素再引发食物中毒的过程。它主要由肉毒梭菌引起。
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属,有鞭毛,呈梭状,能运动,其最适宜温度是37摄氏度,PH值为6-8,属于中温性芽孢菌。肉毒梭菌生长时可产生一种强力的毒素抑制呼吸导致死亡,这也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毒的自然生成的毒素之一。肉毒梭菌在120摄氏度高压蒸汽下5-1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分析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测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分析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测
相 应 的 抗体 或 抗 原 的 一 种 方 法 。 L A EI S 具有 高度 的特 异性 和敏 感性 , 乎所 几 有 可 溶 性 的 抗 原 抗 体 反 应 系 统 均 可 检 测。 与免 疫 荧 光 技 术 相 比 , LS E IA敏 感
性 高 , 需特 殊 设备 , 果 观 察 简便 。 不 结
马弋 : 源 性 致 病 菌 的检 测 技 术 是 食 食 源 性 疾 病 预 防与 控 制 的关 健 环 节 目 前 我 们 国 家 虽 然 制 定 了相 关 的 食 物 中
马 弋 : 个人 觉 得最 大 的 难 点 及核 我 心是 对致 病 菌的定 量检 测 , 因为 致 病
上作 为一种 试 剂 , 检测 标 本 中有 无 来
人员的经验 , 培养基 的质量, 仪器设备
的 使 用等 因素相 关 记 者 : 于 食 源 性 致 病 菌 的 上 鉴 述 特 性 , 检 测 技 术 也 需 要 不 断 更 其 新 以 满 足 检 测 高 要 求 那 么 未 来 一 段 时 间 内 检 测 技 术 的 发 展 方 向 是
的 检 测方 法7
患上脑膜 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菌血 症和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 此外 海
产 品 中以副 溶 血 性 弧 菌最 为 常见 , 菌 该 进 入 人体 后 会 在 消 化 道 内 迅 速 繁 殖 生
码 鉴定 相结合 。 各反应 孔底 物进行 对 光扫描 , 动态观察 反应变化 , 一旦试卡
记 者 :结 合 您 多 年 来 微 生 物 检
验 经 验 , 觉 得 微 生 物 检 验 的 难 点 您 及 核 心 要 素 主要 体 现 在 哪些 方 面 ?
的有 用于革 兰 氏阴性 杆菌 鉴 定 的AP I

食源性致病菌样品检测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样品检测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温度 、 盐类 、 干燥 辐射、 重金属 、 抗生素、 高压等 多种因素 造 成的微生物受损 , 这些受损微生物 在合 适的条件下可以恢 复 到正常状况 是影响食品安全 的一种潜在威胁 。 另外 目前 的

2离心浓缩技 术 .
KA Se es 采 用离 心分 离牛 奶 中 的单 增 李 斯 特菌 和 肠 tv n等
道 沙门氏茵 , 结合P R 行检测 。 uu hm , C  ̄. F ks i aH等利用浮力密
度梯 度 离心 (uyn e s y ga i tc nruai ) 复 杂 B oa t ni r e etfgt n 从 d t dn i o 的食 品基 质 中分 离细 菌 , 去 一 些 不 利 于 快 速 检 测 方 法 反 应 除 如 P R 应 的物 质 避 免 死 细 胞 中来 源 D A 来 的 假 阳 性 结 C反 N 带

肉中的 回收效果。 研究表q3 ℃下 7 增菌 时i>1hl 菌量高 6 6 F  ̄
Tl ( ) ~75f/  ̄, 分离和免疫磁珠分离均可回收 -g 1 96 eu mL, 膜 o 0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到相同程度 的茵 . I C 技术都可检测到。 {  ̄P R J 若大肠杆菌量降
 ̄ l ( ) cu mL 只有 免 疫磁 珠 分 离 的菌 量可 以 用P R o 1 64 f/ , g 0 c 检 测 到 , 于 这 个水 平后 , 低 两种 菌 分离 方 法 分 离 的菌都 不能 通 过 P R 测 到 C检
4 品 全 228刊 8食 安 导1 0年月 1
3直接 吸附浓缩技术 .
沸 石 可 以在 表 面吸 收 微 生物 , 并且 对 某 种 沸 石 可 以 选 择 性 的吸 收 特 异 的 微 生物 。 u oaM 等 使 用不 同 的微 生 物 细 胞 K b t.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 速纸 片法 2快
测 试 片 为 预 先 制备 好 的培 养基 系统 和一 种 冷 水
可 溶性 的凝 胶 剂 , 以及 由于 检测 项 目不 同而不 同 的指
示 剂 。它 由上 下 2 薄 膜组 成 , 层 的聚 乙烯 薄膜 上 层 下
印 有 网格并 且覆 盖有 细 菌生 长 的培 养基 , 层是 聚 丙 上 烯 薄膜 。使 用 时接 种 1 L待测 样 品 的稀释 液 在下 层 m 的培 养 基上 , 上 上层 聚丙 烯 薄 膜 即可 完 成 , 常 只 盖 通
需 2~8 4 4 h即可得 出结 果 。纸片法 已成 功用 于大肠 杆
H本 流行 ,0 6年更是 横 扫 了 日本 除冲绳 岛 和青森 外 20 的所有 县 , 患者 人数 已近百万 I 因此 , 强对 食源 性 。 I 。 加
致 病微 生物 的监 测 ,发 展快 速 灵敏 的检 验 检测 技术 ,
成或 显微 点 样技 术 将 大量 D A探 针 有 序地 固化 于支 N
2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法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 ny —ikdi mu oob n s E zme l e n m n sre t — a sy 简 称 E IA)是 一种 崮相 酶 免 疫 分 析 方 法 , 是 a, LS , 它
文章 编 号 :0 5 4 4 ( 0 0 0 — 0 6 0 10 — 94 2 1 )6 0 9 ~ 4
近年来 , 随着 人 们 生 活水 平 的不 断 提 高 , 品 安 食 全越 来越 受到 重视 和关 注 。 济 贸易全球 化 又使得 食 经 源性 疾病 成 为世 界性 公共 卫 生 问题 , 无论 是 发 展 中 国 家还 是发 达 国家都 不可 避免 I 诺 罗是一 种病 毒 , 们 I 。 人 通 常 因为吃 了牡蛎 之 类 的贝类 感 染 , 引发 急 性肠 胃 并 炎 和食物 中毒 。自 2 0 0 4年开 始 , 罗病 毒连续 2 在 诺 年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研究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研究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研究对于人类来说,食物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食物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是指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这些致病菌存在于食物中,食用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或其他消化道感染。

因此,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与防控措施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快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基于菌落计数和形态学特征来检测食源性致病菌。

然而,传统培养法需要比较长的培养时间,并且有一些致病菌可能无法在培养条件下生长,这导致了潜在的误差。

快速培养法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培养法的一些缺点。

这些方法利用快速生长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准确,但有时也容易产生误报。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这些方法使用核酸提取和PCR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与传统培养法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点在于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的存在。

二、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措施除了检测食源性致病菌,防控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首先,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至关重要。

所有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和个人都应遵守相关的卫生规范,确保食品生产的环境和设施符合卫生标准。

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致病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温度,确保食品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加工。

此外,合理存储和运输也是防控食源性致病菌的重要措施。

食品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则可能导致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摘要:对食源性致病的现状及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作了介绍,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主要技术现状和发展作了详述,概述了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性公共卫生热点。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食源性致病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

食源性疾病并不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接连发生,食源性疾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食品安全形势严峻。

人类进入21世纪一些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1],如免疫学中的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EIA)、荧光免疫分析(F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IA)、生物发光免疫分析(BIA)等足以检出临床标本中痕量的(10-18-10-21)微生物;抗原生物化学中的快速专有酶反应和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方面已经形成了核酸探针(Nuclear acid probe)[2]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3]的检测技术,该技术以其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新产物业,已逐步应用于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

1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近10年,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约30%的人口患食源性疾病[4]。

尽管没有关于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系统性报道,但情况可能更严重。

WHO报告表明,全球食源性疾病患者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因生物源性污染食品所致。

在发展中国家,估计每年腹泻及其相关疾病有2.7亿病例,导致2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5],食源性疾病不但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某市餐饮服务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某市餐饮服务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某市餐饮服务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摘要:目的本实验主要探讨本市餐饮服务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方法选取本市2015~2016年具有代表性的超市、农贸市场等350份餐饮服务食品进行随机调查,根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标准进行抽查,对所有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O157:H7、阪崎肠杆菌、腊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以及副溶血性均等8个项目进行检查。

结果350份餐饮服务食品中,共检查出51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4.57%;51株致病菌中医副溶血性弧菌所占比例最高,占据3.92%。

结论本市餐饮服务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加强食品监督,提高食品质量。

关键词:餐饮服务;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的重大问题频频发生,使得人们对于食品的信赖度急剧下降,食品完全问题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

食品的安全不但关系到食品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1]。

本次研究了本市350份餐饮服务食品,分析了餐饮服务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收集了本市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餐饮行业等食品销售点现售的各类食品;其中主要包含了生熟肉、鲜蛋、豆制品、速冻食品、婴幼儿食品、水产品以及调味品等350份样品;所有采集的样品不少于500ML,以无菌方式采集样品后与4℃的环境中保存4h后送至实验室。

1.2 检测方法依据《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方法》中的标准进行检测;检测项目主要包含了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O157:H7、阪崎肠杆菌、腊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以及副溶血性均等8个项目。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 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涉及的所有资料进行最终的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用百分数(%)作为两组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选用X2作为检验方法,选用t作为两组计数资料(x+s)的检验手段,最后,P﹤0.05。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乳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之一,但其中可能存在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常见的乳制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针对这些病原菌的检测技术主要有传统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等。

传统培养方法是乳制品中常见的菌种检测技术之一。

该方法是通过将样品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然后观察菌落形态、产生形态等来判断是否存在致病菌。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相对较低,但存在着培养时间长、不易检测到少量目标菌等缺点。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近年来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新方法。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

PCR是一种基于DNA复制的技术,通过特定引物与目标DNA序列互补结合,并利用酶的活性进行DNA扩增。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PCR技术的改进,通过荧光染料和特殊的实时荧光PCR检测仪器可以实时检测特定基因的荧光信号,从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菌。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检测的优势,但仍然需要进行样品前处理和核酸提取等步骤,且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

快速检测方法是近年来乳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一类新技术。

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和生物传感技术。

免疫学方法是利用与目标病原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作为探针,通过特定的免疫反应来检测致病菌。

免疫层析试纸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数分钟内检测到目标菌。

生物传感技术是基于生物识别原理,通过生物与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来检测目标物质。

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荧光免疫分析和电化学生物传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

这些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等特点,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总结而言,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致病菌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调查报告目录前言 (2)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2)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2)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3)1.3.1 国际情况 (3)1.3.2 国内情况 (3)1.3.3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5)2 国内外的食品微生物标准检验体系 (5)2.1 国外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2.2 国内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2.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执行标准 (6)2.4 国标中致病菌常规检测方法流程 (7)3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8)3.1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传统计数改良法 (8)3.2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快速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0)3.2.1 ATP生物荧光法 (10)3.2.2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CO2量的方法 (10)3.2.3 电化学方法(电导率法或电阻抗法) (10)3.2.4 颜色变化 (11)3.2.5 流式细胞技术 (11)3.2.6 热量法 (12)3.2.7 放射测量法 (12)3.3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12)3.3.1 显色培养基法 (12)3.3.2 免疫学方法 (13)3.3.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4 小结 (16)前言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不谈的话题。

同时食品引发的中毒事故频发,媒体曝光度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监管力度。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19日发布的通知,国务院已将《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污染,而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化学污染监管,将进入长期化和制度化;食源性疾病,这一食品安全隐患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屡次发生,它也不会再继续“潜伏”。

在由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粮食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制订的《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对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监控计划。

食源性疾病逐渐也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刘秀梅教授等在多个场合多次倡议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链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

快速而准确检测出被称为“头号杀手”的食品致病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项目包括一般性检验项目和致病菌两大类。

一般检验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指标。

食源性致病菌,指在食品的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在食品中存活、生长代谢引起食物的变质和破坏,同时有些病原菌分泌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导致人患病。

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近年来发现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包括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

我国对菌落总数(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大肠菌群限量标准只规定最大限量,致病菌规定“不得检出”。

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2.1 引起急性中毒。

在一般情况下,常引起急性中毒,轻者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如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发烧等,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健康;但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症状,抢救及时可转危为安;如贻误时机还可危及生命,有的急性中毒,虽经千方百计治疗,但仍给中毒者留下后遗症。

2.2 慢性中毒或潜在性危害。

有些变质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含量少,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点,并不引起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可以表现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食用腐败变质、霉变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外,还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危害。

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1.3.1 国际情况食源性疾病并不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而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接连发生,食源性疾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1996年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历时3 个月,波及40多个都府县,涉及上万人的大肠杆菌O157食物中毒。

2000年日本雪印牛奶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事件,中毒者逾万人。

2005年遍及整个东南亚的禽流感更为各国的食品安全部门敲响警钟。

2011美国23个州爆发了活禽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造成将近100人感染。

法国的多起因食用李斯特菌感染的熟肉制品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

WHO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约15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因为生物源性污染食品所致。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估计,美国每年由食源性致病菌造成大约7600万例疾病,3215万例住院治疗,5200例死亡;其中由已知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大约1400万例,6万例住院治疗和1800例死亡。

澳大利亚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26亿澳元。

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约有2,366,000 例病人,每年的医疗费和损失约为3-7亿英镑。

1.3.2 国内情况1.3.2.1 2010年-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2010年食物中毒原因分类数据汇总2011年食物中毒原因分类数据汇总2012年食物中毒原因分类数据汇总2013年第一季度食物中毒原因分类数据汇总汇总2010年-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得到的数据如下:2010年-2013年第一季度食物中毒原因分类数据汇总由上述监测数据得出,从食物中毒原因来看,每年均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毒人数最多。

主要是由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变形杆菌、气单胞菌、志贺氏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椰毒假单胞菌等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1.3.2.2我国最近一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情况中国最新一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显示,我国平均6.5人中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

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屡见不鲜,一旦发生,对公众的健康危害是明确而广泛的。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所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三大敌人依次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残、兽残、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化学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但我国对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尚重视不足。

1.3.3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饮食模式的改变,例如对生鲜食品和未彻底加热食品的偏爱、从食品的加工至消费间隔时间的延长、不在家中进餐时尚的流行等均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新的致病微生物和那些以前与食品无关的致病性微生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期发生的多起因食源性致病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下:(1)6月10日徐福记隔夜蛋炒饭毒倒百余员工,确定为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2)眉山“6.13”公共卫生事件(四川眉山300多名学生感染性腹泻)病因查明为沙门氏菌污染;(3)6月17日广州76名夜班工人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确定为沙门氏菌感染引起。

沙门氏菌是世界最常见引发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病原菌。

沙门氏菌是全球报道最多的、各国公认的食源性疾病首要病原菌,广泛发生于家庭、学校、公共餐饮单位及医院。

沙门氏菌主要感染禽类,人们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感染的禽肉而发生食源性疾患。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微生物危险性评估专家根据大量资料,通过数学模型对鸡的感染与人的患病率的关系进行了预测评估,如宰杀后鸡感染率为20%,预测每餐危险性为1.13人/10万餐次,预测年发病的危险性为2.94人/1万餐次。

2 国内外的食品微生物标准检验体系所有为检测食源性病原菌或毒素而研制的新的检测方法在常规用于食品检测之前都必须与标准化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实验以确认其有效性。

在美国,用于检测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都需要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评价和批准。

然而,在食品检测中却没有类似的政府认证批准的要求。

虽然FDA 的食品安全和应用营养中心和美国农业部(USDA)等管理食品安全的联邦机构的确拥有评估食品检测方法的内在程序,单对有关这类检测方法的认证却大多来自外部的独立机构。

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和国际组织可以对食品检测方法进行认证。

在美国,主要机构是AOAC,通过AOAC 认证的方法一般都被视为是“权威或标准”的方法。

2.1 国外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2)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4)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5)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6)美国农业部(USDA)(7)加拿大健康署(HPB)(8)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PHA)(9)北欧食品分析委员会(NMKL)(10)法国标准协会(AFNOR)标准(11)英国国家标准(BS)(12)日本国家标准(JIS)(13)韩国国家标准(KS)等2.2 国内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1)国家标准(GB)(2)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检验检疫行业推荐标准(SN/T)(3)卫生行标(WS)(4)农业行标(NY) 等2.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执行标准2.4 国标中致病菌常规检测方法流程致病菌常规检验方法大致是: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

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生化反应有:糖酵解试验、淀粉水解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靛基质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尿素酶试验、氧化酶试验、硫化氢试验、三糖铁琼脂试验、硫化氢-靛基质-动力琼脂试验。

国家标准中的方法固然是最稳定最成熟的方法,但因其复杂费时,当某种致病菌的检测需要快速出具结果时,国标方法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

为此,人们在传统的鉴定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尝试研制和改进检测设备,研究和创新检测技术,以求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

3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工业和医学诊断等对微生物的控制和检验要求越来越严格,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快速检测的方法及相应的自动化仪器,以达到产品质量的实时控制,缩短生产和发货的迟滞时间,优化库存管理等目的。

3.1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传统计数改良法(1)纸片法:培养基固体在载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