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2.练习形式:采用个人练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构成部分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发现历程2.原子的基本结构3.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4.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部分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原子的结构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探究规律3.讨论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物质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物质会有不同的性质。

2.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和基本概念。

(2)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模型,并讨论不同的原子模型对物质性质的解释。

3.学习原子的构成部分(25分钟)(1)介绍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并分析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2)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的构成部分。

4.深入探讨原子的性质(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探究原子的性质对物质性质和反应的影响。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延伸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原子模型、显微镜等2.PPT课件:包含原子基本结构、构成部分和性质等内容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导书籍七、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问题解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答案】B
【解答】A、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是11,该元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皿)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5,核电荷数为49.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核内质子数为,核内中子数为。

【答案】49; 49; 66。

【解答】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二核内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故铟原子核外电子数和核内质子数均为49;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二质子数+中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5,则中子数=115-49=66。

6・M元素的离子为M2+ ,其核外电子数为a,核内中子数为b,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案】a+b+2
【解答】解:由于M2-,核外电子总数为a,可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总数为a-2,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其质子数等于a-2.因为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知M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b - 2;故填:a+b+2.
7•从微观的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更好的认识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本质。

廿9)兄7
一 e……,r…
(1)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x= ____ ,在化。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的原子的结构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特点。

一、引入(5分钟)
让学生观察一颗苹果,提问:苹果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引入原子的概念,告诉学生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二、探究原子核(15分钟)
1. 讲解原子核的概念,介绍质子和中子的作用。

2. 展示原子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位置和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不同颜色的豆子模拟原子核的构成。

让学生讨论豆子的颜色代表了什么。

三、探究电子(15分钟)
1. 介绍电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子的质量和电荷。

2. 展示电子云模型,让学生了解电子轨道和能级。

3. 让学生用彩色纸片制作电子云模型。

四、合成(10分钟)
1. 审视原子结构图,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整体结构。

2. 引导学生总结原子的组成和特点。

五、应用(10分钟)
1. 以氢原子为例,让学生估算氢原子的大小和重量。

2. 讨论不同原子的结构差异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六、作业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原子核由什么组成?
2. 电子的作用是什么?
3. 为什么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七、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八、课外拓展
建议学生观察家中的不同物质,思考它们由哪些原子组成,了解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展进行调整。

)。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相互关系;
3. 探索原子的能级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2.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的转化和电子的能级和轨道;
2. 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示波器、X射线仪;
2. 实验材料:钨丝、钠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验,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质子、中子的作用和数量;
3. 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X射线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电子的分布规律和轨道结构。

五、解析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区分质子、中子、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和数量关系。

但在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理解和应用原子核化学反应原理;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原子核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原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提示,如空气、水、铅笔等。

2.温故知新: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

并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节:探究原子结构1.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否是最小的粒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出回答。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存在。

例如:用锌粉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解释原子之间的互相转化;用铁丝在火焰中加热,观察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原子通过热能转化为离子。

3.引出结论:向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出结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第三节:原子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

通过展示引出放射性元素的概念,并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2.原子核的组成:通过PPT和图示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质量、电量、稳定性等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性质对于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原子核化学反应1.引出核化学反应:通过讲解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等核反应,引出核反应的概念。

2.放射性元素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品杀菌等,让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实际应用。

3.引导思考:第五节:拓展应用1.探讨原子核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原子核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实验。

2.知识回顾: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3.从生活中选择一个化学现象,运用所学原子结构知识解释该现象的原因。要求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4.阅读教材中关于原子结构的拓展阅读部分,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切勿抄袭他人作品。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绘制以下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氢(H)、碳(C)、氧(O)、铁(Fe)。要求示意图清晰、准确,标注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2.计算以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氮(N)、硫(S)、铝(Al)、氯(Cl)。请简要说明计算过程。
4.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点。
2.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原子结构的重要性,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原子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化学;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勇于创新;
5.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进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原子结构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他们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但对原子的微观结构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概念理解存在困难,对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把握不够准确。此外,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图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示意图、模型和实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型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基本概念2.原子的基本组成3.原子的结构模型4.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周期表三、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如砂锅、铁锅等,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存在和构成。

3.实验法:通过示意图和简单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子的结构。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石头等,并提问:“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b.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什么,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组成(20分钟)a.使用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原子的基本概念,解释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b.介绍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解释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3.展示实物和实验(20分钟)a.展示实物,如砂锅、铁锅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是由原子构成的。

b.进行简单实验,如电解水,让学生观察电解过程中氢气和氧气的生成,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化与原子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4.讲解原子的结构模型(25分钟)a.介绍历史上的三个原子结构模型:汤姆逊的酸葡萄糖模型、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和玻尔的量子模型。

b.使用示意图和动画演示不同模型的图像和解释。

c.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模型在揭示原子结构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

5.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周期表(20分钟)a.介绍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概念,解释它们与元素的关系。

b.展示元素周期表,并讲解它的组成和规律。

c.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对于研究和应用元素的重要性。

6.总结与小结(5分钟)a.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b.提问学生关于原子结构的问题,并解答。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物质表面结构,进而推断原子的排列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运用数学工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原子结构的理论。
2.运用模型和比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指导学生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和示意图,解释原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并能从中获取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信息。
3.撰写科学小论文: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原子结构相关话题,如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4.家庭小实验:
-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实验要求安全、环保,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
-教师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神奇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意识到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参与环保活动,提倡绿色化学。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和构成。

(2)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3)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和相关科学家。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培养好奇心。

(2)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

(3)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概念和构成2. 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3. 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和相关科学家4. 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产品中有什么共同的元素?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原子的构成: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结合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

(2)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介绍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强调科学家们的贡献。

(3)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如原子核的稳定性和电子的能级分布等。

3.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原子结构的模型,加深对原子结构概念的理解。

(2)实验报告:每组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

4. 应用拓展(1)讨论原子结构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等。

(2)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子结构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科学,追求真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掌握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性质和特点。

3.理解原子的电荷平衡原则和原子的稳定性。

4.总结和应用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你知道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2.让学生自由思考5分钟,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

3.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世界由各种不可再分的微粒组成,其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展示(20分钟):1.使用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位置和数量。

让学生研究并描述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在展示过程中,使用简单的实验或示意图演示原子核、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例如,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质子存在于原子核内。

讲解(30分钟):1.详细解释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运动,带负电。

2.阐明原子的电荷平衡原则:质子和电子数量相同,原子的总电荷是中性的。

3.介绍原子的稳定性:稳定的原子具有平衡的电荷和中子数,不稳定的原子则会发生放射性衰变以追求稳定。

实践(30分钟):1.分发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研究,包括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

2.让学生使用材料和计算器计算出各个元素的电子数,并分析不同元素之间的电子排布规律。

3.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学生作为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鼓励学生分享和讨论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总结(10分钟):1.提问学生原子核、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的意义是什么?2.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对于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思考并寻找日常生活中原子结构的应用和价值。

作业(5分钟):1.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份报告,内容包括你们研究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

2.要求学生在报告中附上至少3个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日常生活应用的例子。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电子;2. 掌握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的各种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原子的结构模型;3. 原子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正电荷,质量为1;-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质量为1;-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层轨道上,带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质子、中子的1/1836。

2. 原子的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外层轨道运动,各层轨道能量不同,电子在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 量子力学模型:根据波动粒子二象性,用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分布情况,电子的位置不确定,只有一定的概率存在于某个区域。

3. 原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原子量: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通过图示、实验等形式展示原子的结构;2.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3. 提问、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型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知识。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3. 独立思考,总结学习体会。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及组成元素,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原子内部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能简述核内质子与中子的组成和分布情况,最终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原子认识框架,激发其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和探究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的科学概念,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教学难点:理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原理。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内容:1. 原子结构图示和电子排布的模型教具;2. 化学元素周期表及相关元素的原子结构资料;3. 原子结构相关实验视频或实验演示器材;4. 课堂互动软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5. 预习材料和课后习题,以供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通过这些教学工具和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互动软件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软件中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黑板作为传统的教学工具,依然在许多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来展示重要的概念、公式或解题步骤,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并跟随老师的思路。

而预习材料和课后习题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材料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课后习题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检测,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这些教学工具和资源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实验或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反应背后隐藏的秘密是什么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承上: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钠、氯元素的性质,而原子结构可以从本质上去解释元素的性质,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启下: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以及分析必修二硫、氮元素的性质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原子结构已经有所了解,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原子结构知识。

重点在原子构成微粒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自主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量数和符号A、X、Z的含义,并明确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和数量规律,并会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探究,辨别明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培养总结归纳、处理问题的能力。

【评价目标】1.通过对某些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的计算,诊断学生对各符号的认识以及对各符号间关系的认识。

2.通过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诊断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微粒及相互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2.学生讨论3.归纳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学重点放在符号表征,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以问题做引导: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质量如何测量?→如何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数量规律?→K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学生能够从已知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此外,书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七、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目标1分析结构,符号表征辨别明晰,总结归纳设计意图从化学史话引入,从已知经验出发,根据原子结构计算原子质量数。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学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学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通过“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4.通过举例,认识原子不仅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通过PPT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再现科学家认识原子构成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

【评价设计】1.由于本节课堂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进程的推进既是对已知的评价又是对新知的引导。

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言以及表情以肯定、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每个环节的后面都有课堂检测,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1的达成;课堂检测2评价目标2的达成;课堂检测3评价目标3的达成;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4的达成。

【教学用具】上课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布置作业】如果你是氧原子中的一个电子,请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描述: “我在原子大家庭中的所见所闻”1.描述出原子核、质子、中子的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
2.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原子核内部的结构;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同位素的应用;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1.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原子结构的认知框架。
2.针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上的不足,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简要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应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同位素的应用及在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针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观点。
3.家长辅助作业要注重亲子互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原子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根据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原子核、核外电子等关键部位。
-总结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主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课标解读1、内容标准:(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课标解读:化学是从分子和原子的水平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即要求学生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主题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运用类比和模型研究方法进行启发式讲解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1、内容、结构分析:《原子的结构》是在学生认识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原子的内部结构。

这是对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宏观现象。

2、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3、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并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通过列举宏观现象,让学生总结原子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比较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微粒的理解。

3、通过探究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4、通过展示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

5、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四、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组合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变化。

并初步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子的特征,形成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且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运动和变化的结果”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学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通过“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4.通过举例,认识原子不仅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通过PPT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再现科学家认识原子构成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
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

【评价设计】
1.由于本节课堂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进程的推进既是对已知的评价又是对新知的引导。

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言以及表情以肯定、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每个环节的后面都有课堂检测,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1的达成;课堂检测2评价目标2的达成;课堂检测3评价目标3的达成;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4的达
成。

【教学用具】
上课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布置作业】
如果你是氧原子中的一个电子,请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描述: “我在原子大家庭中的所见所闻”
1.描述出原子核、质子、中子的特点。

2.字数: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道尔顿:实心说一、原子结构发展史:汤姆森:发现电子
卢瑟福:原子核
质子(+)
原子核
二、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
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