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胡希恕论吴茱萸汤用法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吴茱萸汤加减运用医案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吴茱萸汤加减运用医案【原文】1.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2.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4.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组成】吴茱萸12g 人参10g 生姜18g 红枣12枚【方歌】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解】此温中祛寒、补虚降逆之方。
临床使用以干呕,吐涎沫,烦躁,胸闷,头顶痛,手足厥冷,脉沉迟弦细为目标。
呕吐一症,病因种种,首辨寒热,应为至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王太仆云:“食入即出,是有火也。
”为因热呕吐之指导理论。
呈食后即吐,伴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便干尿赤,脉数等胃热症状。
本证呕吐则反之,为中焦虚寒,无阳以化,水饮内生,胃气上逆之证也。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多有呕吐清水、涎沫或前日食物,不馊不腐,或伴有脘痛,或呕吐下利并见,及食欲不振,倦怠神疲,眩晕头重,面色晦暗,目胞水肿,畏冷喜热,口鼻气冷,舌淡润,苔白滑,脉沉迟等症状。
虚寒呕吐之辨识,张景岳谓之“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不化者”。
可临床参考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条)与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不同。
吴茱萸汤证病机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故以呕吐为主,下利呈稀溏粪便,手足逆冷出现于烦躁之先。
而296条之四逆出现在吐利躁烦之后,吐利清水,或完谷不化,或滑脱不禁。
吴茱萸汤【吴茱萸4.5g,人参9...
吴茱萸汤【吴茱萸4.5g,人参9...吴茱萸汤疗手颤手抖患者李某,男,65岁,2013年7月4日初诊,自述双手抖动两月,开始时是手拿笔写字时出现轻微手抖,不能正常写字,拿重物手不抖,慢慢发展到现在不能拿笔写字,炒菜时手不能拿锅铲,拿锅铲就敲在锅上,当当当的像敲锣一样,甚至锅铲还要掉在地上,严重影响生活。
因其三年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我处中医调理治愈,特来我处求治。
来诊时双手抖动明显,其述家兄60岁时亦是因为开始手抖而发展为手足均震颤抖动,后确诊帕金森氏症,以前帕金森我治疗过几例,效果均不是很理想,此是老病人,本想拒绝治疗,但望着他那信任的眼神,我只好给他说先试试。
细问之其头皮发紧,以头顶部更为明显,其两月前即出现这个现象,基本与手抖是同时出现的,观其面色晦暗,体态虚浮,舌淡嫩、苔白而少,双脉沉迟。
此乃筋脉不能约束,属于风象。
《证治准绳》有云“头乃诸阳之会,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
”思其头皮发紧,颠顶为甚,亦是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与督脉交会于颠顶。
致阳气不能正常下输四末而出现手颤抖,而吴茱萸汤乃是治疗颠顶头疼之要方,于是处方:吴茱萸30 人参20g(另顿)川芎20 白芷20细辛6 大枣6枚生姜50g三剂,日一剂,分三次服用2013年7月8日复诊,头部紧束感明显减轻,手的抖动也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原方五剂。
2013年7月13日复诊,手已无明显抖动,头部紧束感消失,面色已觉前红润,脉微有玄滑之象,予处方:茯苓40 桂枝30 白术20吴茱萸15 炙甘草15 g四剂,日一剂,三次服。
此案至今没有复发,远期疗效在随访中。
至于此案患者是不是帕金森氏综合症,我不能确定,但从其所表现的症状来看向后发展应该是越来越严重的。
此案的启发来源于我经常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疼,其头部有紧束感是我治疗此案的主证,因此案很有特征,故录之。
组成:吴茱萸4.5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2g。
功效:温中补益,降逆散寒。
胡希恕吴茱萸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胡希恕吴茱萸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吴茱萸汤吴茱萸6~10g,人参10~12g,生姜10~18g,大枣6~8枚。
水煎温服,日1剂,分2次服。
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4.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方解】1.本方被收入少阴病及厥阴病,为一派阴、虚、寒之证。
四逆汤与吴茱萸汤都治手足逆冷、吐利,前方以下利厥冷为主,后方以呕吐烦躁为主;桂枝汤与吴茱萸汤都治头痛,前方治气逆上冲,后方治水逆上冲。
重用生姜六两,旨在增强吴茱萸的散寒止呕之功。
2.本证与《伤寒论》第296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之证略同。
第309条“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以烦为主,为正气尚存,可治,吴茱萸汤主之。
而第296条“烦躁,四逆者,死”为阴阳离绝,以躁为主,正气耗尽,不可治,必死。
仲景以烦与躁决生死之严谨,乃一叶而知秋也。
3.本方治重症久寒之呕吐,服药时应少量顿服,不可一饮而尽。
【应用】1.本方证以吐清水涎沫、头痛为主症,并兼有久寒胃内停水,心下膨满,手足逆冷者。
临床常见于神经性呕吐、胃炎、结肠炎、妊娠恶阻,以及神经性头痛、失眠、梅尼埃病、急性青光眼之头痛欲吐等。
2.胡希恕老师治胃炎、结肠炎,有呕吐清水、肠鸣、完谷不化而下利者,常以本方合生姜泻心汤;治妊娠恶阻呕吐频作者,本方合小柴胡汤有良效;治青光眼之头痛属阴、虚、寒者以本方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慢性青光眼头痛血虚微有浮肿者以本方合当归芍药散。
3.胡老讲吴茱萸:治偏头痛甚效,顽固性头痛亦有效,用量二至四钱。
常用于青光眼头痛。
本药降浊阴而能通便,降而不升,并不大辛大热。
内有食积痰饮、外有郁热,症见脉数、身热、烦躁者,可用吴茱萸。
头晕、恶心、食差者吴茱萸证;头晕口苦者生石膏证。
【医案】1.头痛吐涎沫案患者,男,58岁,鞋匠,1993年春初诊。
国医大师李克绍、刘渡舟、胡希恕的吴茱萸汤医案
国医大师李克绍、刘渡舟、胡希恕的吴茱萸汤医案平安甘草中医吴茱萸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含吴茱萸(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摘录吴茱萸汤条文于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
”本方以吴茱萸命名,且用量不小,自然是此方的君药了,《神农本草经》谓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由此可知吴茱萸功善散寒之痛,降逆止呕;生姜为呕家圣药,重要六两,善能温中止呕;人参与大枣甘温健脾,起到甘缓的作用。
从条文可知,临床使用吴茱萸汤时,以呕吐、纳差、手足冷、头痛、烦躁为主症,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高血压病等疾病。
摘录国医大师刘渡舟、胡希恕、李克绍等人医案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克绍医案一男性,壮年,每日只能勉强进食一二两,不食亦不饥,在牟平县龙泉公社医院住院近1个月,多方治疗,与健脾、消导等药,俱不见效。
适值余暑假回家,因求我诊视。
患者不嗳气,不呕吐,形体不消瘦,言语行动,亦如常人。
自诉稍觉满闷,按其脉象,稍觉弦迟,舌质正常,舌苔薄白,但显得非常黏腻,因考虑:弦主饮,迟主寒,舌苔黏腻,当是胃寒挟浊。
因与吴茱萸汤加神曲试治,吴茱萸15克,次日,患者来述,服后食欲大振。
令其再服1剂,以巩固疗效。
事后考虑,患者稍觉满闷,实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中吴茱萸汤证“呕而胸满”之轻者。
刘渡舟医案阎某某,男,37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1年有余,某医院外科建议手术治疗,其病发作,常于每夜12时左右,见左下腹胀痛,呕吐反酸,周身寒战,头目眩晕,察脉弦缓,舌质淡嫩,苔白而润。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茱萸汤(又名:吴茱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15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12枚上4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温服lOOml,日三次。
(功效)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胸脘痞满,吞酸嘈杂;少阴吐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
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而迟或沉微者。
副证:手足厥冷,胃脘疼痛,或下利。
(临证力口减)1.本方临床应用:吴茱萸汤方中人参临床常以党参代之,疗效无明显差异。
方中药物的剂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人参(党参)与吴茱萸等量,生姜为吴茱萸倍量时效果更好,可供临证参考。
[江苏中医杂志,1982,c3,:30]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疾: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光,脉弦细。
方用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枚。
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怠懈加桂枝;心悸不寐或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LI苦加白芍。
结果均获痊愈。
旷东中医,1958,f6,]3.吴茱萸的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内用可治疗神经性嗳气、头痛、胁痛、胀痛、排尿性晕厥、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泄泻、崩中、不孕等;外用可治疗癫痫、高血压病、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口疮、阴囊湿疹、麻痹性肠梗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小儿泄泻等。
[河北中医,1996,c2,:3Z](原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胃虚寒凝呕吐的证治。
以方测证,本证呕吐当是由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
寒饮内盛,气机不利,胸阳不展,则胸满不舒。
故治用茱萸汤温中补虚,化饮降逆。
方中吴萸、生姜温胃散寒,化饮止呕,人参、大枣补益中气。
(文献选录) 徐忠可: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之阳气足以御之,则未必呕,呕亦胸中无恶也。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处方】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处方】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
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吴茱萸汤结合了几种中药材的功效,将生活常识分享。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医案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医案【组成】半夏12g,党参9g,黄芩9g,黄连6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吴茱萸9g。
【功用】和胃降逆,苦辛开降。
【适应证】上热下寒,肝炎,大便溏泻。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程某,女,33岁。
初诊日期1967年3月7日。
左偏头痛1年,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
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既往有肝炎史,近日发作较重,左侧头面、眼眶皆痛,伴头眩而晕,大便溏泻,一日2~3行,经细问也约1年,口干不欲饮,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半夏12g,党参9g,黄芩9g,黄连6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吴茱萸9g。
结果:上药服3剂,头痛、便溏皆好转,上方减黄芩为6g,加生石膏30g,继服12剂,头痛已,大便如常。
【解读赏析】此也为寒饮上犯之头痛,因郁久化热而呈上热下寒之证,单用,吴茱萸汤则不能清上热,只用清热药又必加重下寒,故用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苦辛开降,治后下寒有去,故又加生石膏佐清上热,这样病邪尽除,则头痛自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清·王旭高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苦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
”吴昆《医方考》谓:“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斯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要点。
[方解]胡希恕论吴茱萸汤
[方解]胡希恕论吴茱萸汤一、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这个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头眩晕,没有其他的病变,所以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这个神经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关系多,所以他无故眩晕,嗯……这类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气上冲,这个多。
如果有恶心那就不行了,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不恶心这种头晕、心跳,大概这个方子都行。
”二、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这个呕也是一怔,发热不是柴胡汤的,柴胡汤是往来寒热,可是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时柴胡汤证毫无问题,所以一证便是也得看全面的问题。
那么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
假如我们在临床上只呕,它不是柴胡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
那么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证。
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少阳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三、198 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头眩是停饮的关系,胃中停饮则头眩……有停饮,用苓桂术甘汤,起则头眩,吴茱萸汤也治头眩,那个是水气往上冲胸,则呕吐。
这里但头眩不恶寒,这纯粹是热,阳明病恶热而不恶寒,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就是热象,热攻冲上头,也头眩。
所以头眩有时是热亢于上头,有时是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一般停水或热壅逆的头眩最多见。
”四、243 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属阳明也,这个也是个错误叫我看,应该属胃,这个不是属阳明病的,阳明病头先讲那个,开始那个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09吴茱萸汤
109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9g 人参9g 生姜18g大枣工2枚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140ml,每日3次。
(功效)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主治)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舌苔白滑,脉沉弦。
副证:手足厥冷,烦躁,或下利。
(临证加减]1.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凡症见阳明食谷欲呕;少阴吐利,厥逆,烦躁;厥阴干呕,吐涎,头痛;舌不红,无热象者,无论何证均可用本方治疗。
根据上述证治要点,对急性肠胃炎、慢性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肝炎、妊娠恶阻和胃癌等疾病过程中,出现上述证候者,投以吴茱萸汤,往往呕吐即止,胃纳渐增,脾土渐健,而使运化调和。
据云,虽不能根除其病,但在缓解症状上疗效颇为显著。
[哈尔滨中医,1962,c1,:65,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10):243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赤: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光,脉弦细.基本方为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 枚。
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懈怠加桂枝;心悸不寐或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口苦加白芍。
[广东中医,1985,6]3。
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用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多例均获良效。
并体会到加半夏助吴茱萸降逆,加茯苓健脾,往往能提高本方疗效。
同时指出本方治疗神经性呕吐具有以下特点者效果较佳。
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病引起呕吐,且无热象,呕吐前无恶心,没有不适和痛苦,吐出一口一口少量胃内容物,淡而无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新中医,1978,(1):31]4.吴茱萸白术散治疗婴儿腹泻:取吴茱萸、白术各等份,研成粉末贮瓶备用。
用时取1"---2g,以填平脐部为度,外加敷料胶布固定,2日1换,一般治疗1—2次,菌痢禁用本法。
[陕西中医,1990,(8):364"]5.加味吴茱萸汤治疗化疗之消化道毒性反应:均为肿瘤患者。
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
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
【原文】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干吐,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4.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5.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组成与用法】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医案】1、经期过长初诊:2005年8月9日。
杜某,28岁,患者因原发不孕就诊,月经史:15岁初潮,周期先后不定,经量较多,9~15天净,5月份经行13天不净,使用妇康片后月经方止,6月份月经不潮用黄体酮针注射后,月经于8月1日来潮,经量中等,至8月9日经量未减,经色鲜红,吃冰西瓜后胃脘疼痛3天,昨又水泻一次,恶心。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止血。
方剂:吴茱萸汤合桃花汤加减。
吴茱萸5g 党参12g 炮姜6g 大枣6个赤石脂20g 阿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3剂。
二诊:2005年8月12日。
进药一剂,腹泻未作,阴道出血今净,咳痰,纳可,舌脉如上。
治法:化痰止咳。
方剂: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浙贝10g、蒌皮10g、桔梗6g,3剂。
2、妊娠恶阻初诊:2006年11月16日。
章某,21岁,妊娠64天,B超提示宫内活胎,约9周大小。
恶心,口淡,唾多频吐,纳可,大便稍结。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胃散寒降逆。
方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合小半夏汤。
桂枝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大枣6个淡附片3g 半夏10g,4剂。
二诊:2006年11月22日。
症如上,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剂:吴茱萸汤合附子粳米汤。
吴茱萸5g 党参10g 生姜6片大枣5个淡附片5g 半夏12g 炙甘草5g 炒粳米30g,4剂。
(八)吴茱萸汤——腹痛,吐利,眩晕
(八)吴茱萸汤——腹痛,吐利,眩晕61胃脘疼痛——刘渡舟医案刘某,男,32岁。
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现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间发作,伴寒战,呕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当归15克服药一剂,疼痛缓而吐酸减,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克,三剂后疼痛止。
《临证指南》论:同样的医案读多了,就会在脑中自动生成关键读。
吴茱萸汤,呕吐。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腹胀满。
另外加各种副证和变脉,都能意识,各种副证,只有在主证正确的情况下,才会知道是副证。
辨证错误的情况下,副证就变成主证,而主证就变成了副证。
62腹痛——刘渡舟医案闫某,男,37岁。
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每夜子时十二点钟左右,先左下腹发胀疼痛,继而呕吐酸水,伴寒战,头目眩晕。
夜复一夜,很有规律。
舌质淡嫩,苔白润,脉弦缓无力。
吴茱萸12克生姜12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当归12克服一剂即效,连服十六剂而愈。
《临证指南》《伤寒掣要》63腹痛——刘景琪医案张某,男,42岁,农民,1982年12月30日初诊。
腹部串痛,恶心呕吐已二年,常觉脐部有气串动,串到后背则后背发胀,串到少腹则少腹痛;串到胃脘,则胃痛、恶心呕吐,每天吐三、四次,吐后胃脘稍舒。
经常心烦。
发作时手足发凉。
脉左沉滑,右沉紧,苔薄白。
辨证: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治则: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吴茱萸18克生姜18克党参18克大枣6个竹茹12克服六剂。
1983年1月12日复诊:服上药后症状大减,串痛消失,近十多天来只吐过一次,脉同前。
又以上方加木香6克服六剂,请症状消失。
《伤寒论》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英汤主之。
”此为胃家虚寒,寒则胃气上逆,出现疼痛和呕吐。
苓友说:“吐为气逝,气逆者,必散之以辛,吴茱萸辛苦下泄,治呕为最,兼以生姜,又治呕圣药。
”《经方验》论:经常心烦,此心烦就是胃寒不降,君火升腾,离根之虚烦。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吴茱萸的用药经验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吴茱萸的用药经验守正学堂守正学堂2022-07-24 10:00发表于山东
《金匮要略》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咱们前面讲桂枝治气上冲,而吴茱萸是治水上冲。
水往上冲逆,所以他呕嘛。
水本来停在胃里,“呕而腹满”,这就指上腹,水往上冲逆,所以上腹比较满,甚至于胸满。
这个就是胸满了,“呕而吐逆”。
水由心下向上冲逆,所以,要是呕、胸满,说明水气上冲,那用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这个方药最常用不过了。
由于水上冲有很多症候。
胸满是其所有反映的一个症候。
底下也有了,一会儿再讲。
这个方剂,是以吴茱萸为主的,吴茱萸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吴茱萸它治水气上冲,有治呕镇痛的作用,那么加上大量生姜,它更能治呕了。
凡是胃停水,胃虚的多,所以他搁人参、大枣,就是补胃之虚了。
那么(吴茱萸汤)这个方剂一方面治标,治其水气上冲这个呕,他用吴茱萸、生姜;一方面治胃虚,还是停水,所以从根本上恢复胃,他用人参、大枣。
这个方应用很多,等底下讲完咱们再多讲讲。
胡希恕论吴茱萸汤用法
胡希恕论吴茱萸汤用法
胡老云: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上之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逆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
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疾,均有惊人的疗效,今举数端以供参考。
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意;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
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验案]李某,女性,43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二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青光眼。
而服中西药无数。
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血虚饮盛,治以补血除饮、与吴茱萸合柴胡桂姜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大枣4枚,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当归10克,白芍l0克,川芎10克,泽泻18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
15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方服三剂,诸证即见好转,连服21剂,视物渐清,治疗二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也消失。
胡希恕吴茱萸汤医案
胡希恕吴茱萸汤医案展开全文【组成】吴茱萸9g,人参9g,生姜18g,大枣4枚。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适应证】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李某,男,26岁。
初诊日期1966年1月5日。
头痛2年,盖因中学读书引起。
素有胃病,现已渐趋平静,仅偶尔胃灼热感、吞酸,但时有心下停饮、心下振水声。
平时整天头昏、晕沉,头脑不清楚,并时头痛,眉间沉紧,下午常有热胀上冲头面之感。
有时头痛为刺痛,如电由项部上蹿入脑,或偏左,或在巅顶,或在后脑,发作时,须以手按之一两分钟始能缓解,如此一日发作二三次,长期忍受头痛之苦,影响学习和工作,最使人恐怖者,似脑生异物,曾到各医院诊治,多谓“神经衰弱”,整天吃药而不见效,反而不良反应明显,时有恶心、或腹痛,睡眠不好。
亦曾找中医诊治,以养血息风安神等法,服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等加减,效不明显。
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予以吴茱萸汤加苓归芎:吴茱萸9g,党参9g,生姜9g,大枣4枚,当归6g,川芎6g,茯苓12g。
结果:上药服3剂后,剧痛只发作1次,头晕涨、眉间紧感诸症均减,睡眠已有进步,并感看书记忆力提高,上方增党参为12g,当归为9g,川芎为9g,服6剂诸症已。
【解读赏析】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则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等均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
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
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
经方大家胡希恕用吴茱萸汤一案
经方大家胡希恕用吴茱萸汤一案描述:自2001年开始发病,当时我15岁,今年31岁。
一直居于昆明。
一阶段(2001年末):刚开始是微微觉得有点感受不到自己的思维,看书的时候需要用力念出来才觉得脑子能浮现其内容。
二阶段(2002年上半年):接着每说话时总忍不住哼两声,不停地用力收缩上腹部把气挤出来哼出来才感觉和思维协调,能说出话来。
在此同时往往还会忍不住不停地收缩膀胱(憋尿的动作)。
三阶段(2002-2010年):02年下半年后,症状主要为(1)整个思维感受变得失真,头脑对外界整个感觉像是隔着一层。
似有一股力量充满在头内(眼后)严重地禁锢着眼神,目光呆滞,看书时目光移动极不自然,注视移动时文字信息进不到脑中(目无所见)。
(2)上一阶段的的胸腹动悸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上腹的极度紧张感(到晚上会紧张到酸疼的程度,情绪激动时紧张感更严重)。
呼气极其困难,说话气明显不够用。
(3)随时喝水就会噎着,弄得食管很痛。
(4)充满在头部异常力量似以眼神为核心绷着整个面部(没有正常表情,似柴胡体质),放松的状态下感到口腔总被这力量撑得张开。
2005年上医院神经科,做过一个脑电图显示一切正常后医生直接写上抑郁症,开了一些神经类药和一大堆养心安神中成药,都未敢服。
而后开始吃中药治疗,找过昆明当地数位名医,先后吃过生脉散+温胆汤,生脉散+益气聪明汤,生脉散+越鞠丸,逍遥散,吴茱萸四逆汤等,全都效果甚微。
现阶段(2010年至今):直到2010年后找到一位老大夫,才比之前有了稍微多一些的好转(其药方大都以柴胡、枳壳、葛根、川芎、白芍、天竺黄,郁金,菖蒲,百合,甘草等为主加减),但我从此持续吃了他五年多的药,效果依然不理想,几大核心症状至今顽固不除!我的好转表现在:(1)上腹部的极度紧绷感消失,晚上不再感觉酸疼(2)头内禁锢眼神的力量明显减弱,眼神的扭曲感现已不明显(3)喝水不会再噎痛食管目前还存在的主要症状:(1)整个思维感受依然失真,从无根本好转。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吴茱萸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吴茱萸汤【方药】吴茱萸一升(洗)(3克)人参三两(9克)生姜六两(切)(18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食后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7)【解说】本方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均有呕吐。
其病机关键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呕吐清水,胃脘疼痛,吞酸嘻杂者为病在阳明;干呕,吐涎沫,巅顶痛,为病在厥阴;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为病在少阴。
用吴茱萸汤在于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凡寒性呕吐者,皆可酌情使用。
【使用】一、少阴吐利许叔微医案:有人病伤寒数日,自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
医作伏气。
予诊之日:此证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阴也,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气?伏气脉必浮弱,谓非时寒冷,着人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
近虽有寒冷不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用药,其毙可待。
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次调之诸药而愈。
(《伤寒九十论·证三十二》)按语:仲景论伏气病,有咽喉痛证,但脉微弱。
今脉不微弱而三部俱紧,又复吐利并作,乃脾胃阳虚寒盛之候,咽喉疼痛,为虚阳上扰所致,故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而愈。
二、胃脘痛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
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
服3剂后,诸症皆消。
(《经方临证指南))1993:124)按语:胃脘疼痛而见呕吐清涎,舌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肝胃虚寒挟饮之征,此用吴茱萸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胡希恕&刘渡舟:临床这样用吴茱萸汤
胡希恕&刘渡舟:临床这样用吴茱萸汤导读:感冒,到底是一个小病还是大病呢?你身边还有没有以为感冒喝7天水能好的朋友呢?感冒这么大的话题,胡老用一篇文章讲完,字字皆要留心哦~感冒证治这里讨论的感冒,是一般的伤风感冒(简称感冒,俗称伤风)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它们的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声音嘶哑、咽干痒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恶寒、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疲倦、虚脱等全身症状;有的伴有食欲不振、呕恶、便干、腹泻等胃肠症状;小儿有时伴有惊厥。
上述临床表现就其全身症状来说悉为表证,其兼症则或为里证,或为半表半里证。
感冒初起,一般都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呈现,即为太阳病阶段,依法均当汗解。
若为表虚自汗出的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类方剂治疗;若为表实无汗的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类方剂治疗。
但当用麻黄汤时,很多情况反不若用葛根汤为妥,特别是恶寒重而不喘者,更是如此。
若虚人感冒,虽有表证,但因机能沉衰而但恶寒不发热,脉微细,但欲寐,或疲倦虚脱,即谓为少阴病者,与麻黄附子甘草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正治。
若恶寒期以发汗法治疗的阶段已过,而病不解者,则有转属少阳或阳明的机变,依法应和解少阳之邪或清阳明里热,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白虎汤皆为遣方的主体。
但感冒、流感一般无承气汤证。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的主症见仲景书,此处不拟赘述,以下几点为临床所常见,宜注意。
口苦,不欲饮食,苔白而干;呕而发热;或发汗后热不解(或微有恶寒);或头痛如裂;等等,均为柴胡证。
口干舌燥者,皆宜小柴胡汤加石膏治之;若白苔兼黄苔者,心下发堵胀满、大便干者,高热阶段而呕吐剧者,均宜大柴胡加石膏汤治之,则一般可愈。
也有感冒、流感初起,一来即不是纯表证,而是表与里或表与半表半里的合病证者,即应合方治之。
其中葛根汤与小柴胡汤合方的两解之法最为常见。
其症为恶寒发热,呕,不欲食,或呕而头痛,流感期小儿多病此证;口干舌燥者加石膏更妙。
有很多病人发高热,已进到柴胡证阶段而医生想不到这儿,这是应予以注意的。
吴茱萸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吴茱萸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4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吴茱萸汤治阳明病,胃寒食谷欲呕证。
症见食谷欲呕,或服药后呕吐加重者。
食谷欲呕,病位有中焦、上焦之异,病性亦有寒热之别。
据《伤寒论》第190条云:“阳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
”本证当属阳明寒呕。
大凡中焦有寒,或中焦有寒饮,皆可出现食谷欲呕,因中焦有寒,脾不能运化,胃不能纳谷以降,浊阴反而上逆。
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者,盖上焦有热,胃失和降,致食谷欲呕或呕吐,则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当另择善方;假若上焦有热,医者不察,反服用吴茱萸汤,是以热治热,胃拒而不纳,必致呕逆加剧。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09)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
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本条以少阴病冠首者,因吐利、手足逆冷诸症,类似少阴阳衰阴盛证,治用吴茱萸汤而不用四逆汤,因病属寒邪犯胃的阳明中寒证。
由于脾胃虚寒,升降失职,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呕吐;脾虚清气不升而下陷,故下利。
胃虚寒郁,阳气不达四肢,故手足逆冷。
本证阴邪虽盛,但阳气未衰,阳气尚能与阴邪抗争,病见心烦躁扰,难以忍受,故曰“烦躁欲死”。
因病属阳明中寒升降逆乱,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
吴茱萸怎么用?吴茱萸汤怎么用?
吴茱萸怎么用?吴茱萸汤怎么用?吴茱萸怎么用?吴茱萸汤怎么用?吴茱萸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
四神丸中用吴茱萸者,非尽祛寒,亦借其性燥以去湿耳。
吴茱萸治暴注下重,呕逆吐酸,肝脾火逆之症,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吴茱萸、黄连)治肝火痰晕嘈杂最效。
一说吴萸辛热,能入厥阴,与黄连相配,能引黄连入肝,一寒一热,一苦一辛,同治厥阴气火有余。
厥阴头痛,必用吴茱萸引经。
吴茱萸为白豆蔻之佐,消宿酒。
又本品得硫黄、大蒜,研匀涂腹,治小儿肾缩;得茯苓,治痰饮;配橘皮、附子,治肾气上哕。
吴茱萸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吴茱萸下气最速,极能宜散郁结,善于入肝解郁是其主要功用。
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
不论肝、脾、胃、肠疾患,只要出现腹胀、腹痛、呕恶、嘈杂、吞酸等肝郁气逆见症,即可在对症处方基础上,加吴茱萸1~3克,能收到良好的下气散结效果。
吴茱萸是外治良药,应用颇广,其中散寒止痛和引热(火)下行的作用尤为突出。
下腹阴冷和口吐涎沫是临证应用吴茱萸的两个指征。
治痰饮,每食饱或阴晴节变则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可用吴茱萸(汤泡7次)、茯苓等份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熟水下50丸。
吴茱萸研末外敷神阙穴,治疗阳痿、早泄,有较好效果。
治阳痿属厥阴肝寒,宗筋失纵者,用吴茱萸、白胡椒等份为末,取适量,用唾液调成糊状,每晩睡前敷于神阙穴,移夜除去。
治早泄,用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末,醋调敷于神阙穴。
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用药期间忌房事。
吴茱萸煎服,有杀虫作用。
凡脏寒蛔动,腹痛剧烈者,用四逆汤加吴茱萸治之,每获效验。
与乌梅丸治蛔厥相比,似有药简力专效宏的优点。
治阴囊湿疹,吴茱萸30克煎汤洗,一般5次可愈。
此本于《疡医大全》治绣球风方,其方为蛇床子、吴茱萸、艾叶各等量,煎水后化芒硝(约吴茱萸一半量),化尽频洗,效确。
后单用吴茱萸试之,亦效。
吴茱萸是治疗痛经的要药。
吴茱萸、肉桂各3克,当归10克,制香附12克,常用治寒凝胞宫,阳气不化的痛经。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吴茱萸汤原文论述组成:吴茱萸(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拆算现代剂量:吴茱萸(洗)85g 人参45g 生姜(切)90g 大枣(擘)12枚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相关条文:《伤寒论》: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17.8: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17.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37期作者:陈锐吴茱萸汤功效:降泄浊阴,温中补虚。
①吴茱萸汤配半夏15g,枳实15g,赭石12g,杷叶20g,陈皮15g,用治神经性呕吐。
②吴茱萸汤加川芎12g,制南星9g,细辛5g,钩藤30g,治疗神经性头痛。
③吴茱萸汤配艾叶10g,元胡15g,当归15g,川芎12g,肉桂10g,用治妇人宫寒痛经或不孕。
④吴茱萸汤加半夏15g,砂仁12g,茯苓30g,厚朴15g,陈皮15g,治疗胃寒呕逆脘满。
医案举例:例1 患者,女,29岁。
经常头痛,平时小痛,经时剧痛,痛重则呕吐、目眩,面白心烦,出冷汗,痛部以两颞及巅顶为著,睡眠欠安,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脉象沉弦。
辨证:厥阴头痛,肝胃气逆。
治法:温肝暖胃,降浊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加味。
组成:吴茱萸12g,人参6g,生姜30g,大枣6枚,川芎12g,钩藤30g,制南星9g,细辛4g,藁本20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服。
复诊:服药3剂,头痛大减,呕逆小有发作,手不凉,面不白,心情烦闷得解,上方继服3剂,诸症消失。
例2患者,女,25岁。
经行腹痛,痛剧则呕逆,冷汗出,小腹有拘急痛感,大便溏,2次/日,肢端欠温,经行不畅,量少色黯有块,周期延后。
舌淡黯白滑苔,脉弦紧。
辨证:肝寒气逆,寒凝胞脉。
治法:温肝降逆,活血调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论吴茱萸汤用法
胡老云: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上之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逆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
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疾,
均有惊人的疗效,今举数端以供参考。
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
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
意;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
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
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
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验案]李某,女性,43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二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
断为青光眼。
而服中西药无数。
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
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
血虚饮盛,治以补血除饮、与吴茱萸合柴胡桂姜汤、当归芍
药散: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干姜6克,大枣4枚,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当归10克,白芍l0克,川芎10克,泽泻18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
15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方服三剂,诸证即见好转,连服21剂,视物渐清,治疗二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