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说明】
1.建议学生初读课文之前认真阅读预习案,了解苏轼的相关资料。
2.本导学案分三课时进行,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案的探讨上。
3.注重以读背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自主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这段时期,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二赋。
【注】在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中,苏轼因反对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一派,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三、有关“赋”的文体简介:
1、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以抒情为主;
文赋: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
四、整体感知:
1、生字词:
壬戌(rãn 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sù)流光倚歌而和(hâ)之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
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â)乎舟
2、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
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听专家朗读音频:教师从酷狗音乐中下载著名演员鲍国安朗诵的《赤壁赋》,让学生跟着小声读,体会文章的韵味。熟读全文,力争背诵。
合作探究案
一.探究第一自然段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2、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二.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的过渡是很自然的,并不突兀。
由第一段我们可以推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是由《诗经﹒陈风﹒月出》演化而来。而《诗经﹒陈风﹒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但苏轼此时唱此歌,其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此处的“美人”并不是指真正的美人,而是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作者遭受贬谪,此时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江面,心中难免会产生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的感叹。所以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4、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的作用。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
凉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三.探究第三自然段
1、思考:客人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和你是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2、写曹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盖世英雄吗?那么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如何英雄了得,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曹操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都要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