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审美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概要:文言文有着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性,在美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审美感知。
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审美意识的培养上有着自身的优势。
其自身的语言美、意境美,能让学生感悟到美的事物,文言文存在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中,笔者就注重探究了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一些策略。
一、夯实学习基础,创造情感情境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意,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发现美的基础因素。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文章根本都不了解那就无法谈起对文章的赏析了,更不会发现美和欣赏美了。
针对文言文教学来说,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内心的情感随着文章文字背后的情感展现来带动和同化。
因为美是需要以情感为寄托的,需要情感这个纽带。
为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把自身、学生及文章的作者三者的情感紧密的联系起来,并且做好及时的沟通与融合,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
比如教师在讲授诸葛亮的文章《出师表》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创设既定的教学场景。
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写作的构思、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都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章朗朗上口,彰显了我国古代散文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
文章表面的美是学生可以轻易发现和感悟的,但是情感的转折和表达在手法上有自身特有的技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和剖析。
如果纯粹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诸葛亮所要表达的情感讲授给学生的话,学生是很难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寄托的,也不会实现情感的共鸣。
美从何处寻?——漫谈高中文言文教学审美情趣的培养
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 , 更有甚者 , 以教参为唯一的
标 准 , 学 为搬 教参 , 本 没有 自己 的见 地 。文 言文 的教学 , 变教 根 我们 的 目的之 一是 让 学生 进入 人 情美 的 长廊 , 们 必须 做 的是 我
引领 者 , 而绝 不 是搬 运 工 。
蔺相 如 的 深 明 大 义 、 勇兼 备 , 颇 的 忠 勇 不 二 、 智 廉 知错 善
三个单元 , 分别是先秦历 史散文 、 先秦诸子散文 、 两汉 魏晋散
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归有光写成《 ; 项脊轩志》 “ ,多 可喜 , 亦多可悲” 的人之常情 ; 张溥写就 《 五人墓碑记》 五人之 ,
从 容 就 死 ,明死 生 之 大 , “ 匹夫 之 有重 于社 稷 也 ” …… 这 些 情感 之美, 闪烁 着 多么 动 人 的光芒 1 3 悟 哲思 之 光 。历 史 文 化之 所 以深沉 丰 富 , 是 因为 数 . 感 乃
的教 学 就 已经 走 上 了成功 之 路 。 朱 光潜 在 论 古诗 词 的鉴 赏 时 , 曾提 出要 学会 “ 人论 世 ” 知 ,
讲 的就 是这 个道 理 。 学生 通 过 阅读 去 了解作 品中 所包 含 的情 让
感, 去走进作 品, 去同喜同悲、 共乐共怒, 更进一步 , 在对人物的
改,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 顾全大局, 侯生 的足智多谋、 重义轻生 ,
周 瑜 的多 谋 善断 、 将风 度 , 儒 曹操 的 自负谋 略 、 诈 多 疑 ……所 奸
有这些 , 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充满着浓墨重彩 的人文气息 , 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当学 生 在 阅读 中为 这 些历 史 人 物深 深 感 动 、 神采 飞 扬 时 , 们 我
浅谈文言文审美教学
■ 江苏 省南通市 ) - 中学 k 李玲 华
早在 学生 时代 。就偏爱 唐 诗宋 词 ,那种 或激 素 , 沉积 千年 , 久 弥笃 , 们在 散发 着光 彩 , 历 它 期待
越 、 狂放 、 或 或辛 酸 、 遗 憾 的美 常 常使 我 抚 卷深 着更 多 的善 于发现 美 的眼睛 。 或
一
美结合而深入人心、 脍炙人 口、 流传千古。 因此, 我
其 中的美 的要 素 。 文 字之 美 、 让 人格 之 美 、 感 之 情
美 、 想之美 放射 出无 穷 的魅力 。 思 在教 学 中发挥其 1采 撷形式美 的花朵 .
鉴 于上述 存在 的种 种 情况 , 我认 为 , 言文 教 们 从事 教学 活动 .毫无 疑 问的是 要充 分 发掘蕴 含 文
思, 陶醉于 其 中而不 能 自拔 。随着 年龄 的增 长 。 知
综 观 当今 的文 言 文教 学 .那种 只重 灌输 不重
识层 次的提 高 。 所读 古代 文学 作 品越来 越 多 , 愈 感 情 、只会 死记 硬 背不求 理 解 品味 的做法 还普遍 也 来 愈深 刻地体 会 到 : 国古代 文学 博大 精 深 。 我 源远 存在, 令学生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 , 教
之 间 的距 离。这 种距 离有《 并举, 有百家争鸣 ,
学 习 的兴 趣 , 致其 畏难 情绪 的产 生 。 导 主观能 动性 有 汉赋铺 陈 。 有唐 宋古 文 , 有那 璀璨 夺 目的唐 诗 更
的萎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 在文言文教学 中。 首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 或律或绝 。 五彩斑
花 ,因为 文言名 篇 中多有 审美 的 因索在 。这 些 因 养过多少中华儿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发掘蕴含其中审美的要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优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篇文言文作品时,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真情实感的体会。
品味文言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活动中,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所以说,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体验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快乐,只有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意境,沉醉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获得成功。
但审美体验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价值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
怎样进行引导,这是我们应该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具体的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
“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范读、诵读。
“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
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思想美等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点评。
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
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都必须在学生阅读、鉴赏、审美的主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活动,只要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才能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的。
初中写景散文类文言文审美化教学探究
初中写景散文类文言文审美化教学探究文言文是中国先人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其价值不可估量,因此对于文言文的研究,现代人从来没有停息过脚步。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只有坚定民族的灵魂,才能够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不迷失,才能够更好的传扬中国文化。
文言文自身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功能和审美价值。
在文言文中的分支里,笔者结合初中人教版教材梳理出了写景散文类文言文,并依据文献分析法和实践教学法,从审美的角度对该类题材进行审美设计,从这点出发本文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从研究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相关名词概念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思路具体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第二章是对写景散文类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即写景散文类文言文在教材中的分布状况、教师对写景散文类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分析、学生对写景散文类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和效果分析。
第三章从审美化教学的设计思路与原则着手,分别从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审美化教学的意义和可行性、审美化教学原则、审美化教学的方法论述。
审美化教学的方法具体为比较还原法中的历史还原法、多种形式还原法。
第四章是审美化教学在写景散文类文言文课堂中的应用与反思,从审美化教学方法的课堂设计示例、审美化教学的应用反思两方面论述,审美化教学的应用反思又包括以三维目标为前提、激发学生热爱山水的情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与情趣、以写景散文类文言文塑造学生的品格几方面。
第五章结语部分,概况总结了论文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提出“还原”理论,出版《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等著作,并针对中学语文典型课文,进行个案细读,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他主张语文教师应当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主张通过还原和比较进入分析,提出多种还原法,包括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历史的还原,流派的还原,风格的还原等。
这些方法应用于写景散文类文言文的教学中,会使师生共同感受美的愉悦。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陶冶性情,升华品位,追求情趣,提高修养。
这是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所在。
古诗词在这方面得天独厚。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其中不少是文情并茂的佳作。
如何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美的意境,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的目的,具备观赏愉悦性,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性格的培养,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下面就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谈一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反复诵读,体味韵律美.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而古诗文的韵律美体现在其平仄、押韵、节奏等方面。
古人做诗时对于平仄、韵脚、节奏的选择常常从感情需要的角度出发,或激昂或低沉,或热烈或恬淡,或豪放或哀婉……诗人的情感常常在律动的旋律中自然的流淌出来,形成独特的韵味。
因此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多诵读。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精品,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
使学生从形式各异的多种诵读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及应重读的音节,体会节奏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把握语言的韵律美。
二、读文品语,体会语言美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
贾岛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经历,杜甫则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何通过文言文学习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通过文言文学习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文言文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在当今社会,这门古老而神秘的语言逐渐被现代汉语所取代,导致很多人对文言文缺乏兴趣和认识。
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通过文言文学习来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高中生通过文言文学习提升审美能力。
一、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学习文言文之前,了解文言文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生应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相关研究论文和文化杂志等,了解文言文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以及文言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文言文的美。
二、注重词语的学习和运用文言文中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中生应该注重词语的学习和运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阅读经典文言文著作,积累并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
同时,高中生还可以通过编写文言文作文、设计文言文演讲等活动来运用所学词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品味经典文言文著作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审美能力。
高中生应该阅读经典的文言文著作,如《红楼梦》、《论语》、《史记》等,通过品味这些经典之作,感受其中的美妙与智慧。
可以将读后感写成文章,分享给同学和老师,促进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参与文言文社团活动学校中通常会有文言文社团活动,高中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和交流,共同探讨文言文中的美学元素,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与研究。
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与现代文学作品比较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与美学价值。
同时,高中生也可以尝试将现代文学作品翻译成文言文,从中体味两种不同文体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文言也美丽——浅谈审美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 言 是 文 章 的 基 本 材 料 .语 言 审 美 应 成 为语 文教 学 的 重 要 内容 。而 文 言 文 的发 展 有 着 数 千 年 的 历 史 ,不 乏 洋 溢 着
训 练 之 一 ,对 提 高 学 生 语 言 修 养 有 着 其 他 教 学 手段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好 的诵 读 绝 不 能像 钟 表 的 摆 轮 , 老 是 唱 一个 调 。 我 们 在 教 学 中 ,应 注 意 指 导 学 生 反 复 细致
的语 句或 段 落 ,让 学 生 体 会 文 中情 景 交 融 的 意境 ,引 领 他 们 自主 感 悟 ,倾 心 陶 醉。 “ 词 以 一字 为工 。 ” 赏 析 精 彩 语 段 就 是
要 引 导 学 生 品 赏 分 析 文 中极 富艺 术 表 现
如《 与朱元思书》 中读 “ 急湍甚箭 , 猛 浪若奔” . 我 们 眼 前 就 会 出现 江 水 波 浪 翻
、
品 。过 去 , 我 们 在 教
学 中 总 是 或 多 或 少 地存 在 灌 输 “ 知识” 的 现 象 ,把 自己 对 人 物 的 理 解 强 行 输 入 给 学生 , 更有 甚者 , 以教 参 为 唯 一 的 标 准 . 变教学为搬教参 , 根 本 没 有 自己 的 见 地 。 文 言 文 的 教 学 时 。我 们 的 目的之 一 是 让
勾勒. 将一幅天高气爽 、 色 彩 清 丽 的整 体 图 画 推 至读 者 面前 , 既 境 界 阔达 , 又 画面 清 新 。 教材 中许 多 类 似 优 美 的意 境 需 要
的形 象 较 多 。例 如 《 陈涉世家》 中的 陈胜 、
吴广 的形 象 , 就 很 值 得 细 细 品味 。 通 过 对 这 两 人在 紧 急 关 头 的 语 言 、行 为 的深 入 理解 与讨 论 ,学 生 才 能 深 入 准 确 把 握 他
初中语文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策略语文是学生的必修科目,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
而游记类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策略。
要培养学生对古人游记的兴趣。
古人的游记常常描绘了风景名胜和人文风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古人游记故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古代风景名胜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人游记的魅力。
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在阅读游记类文言文时,应该培养良好的感受和体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或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景物、人物和情感进行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过雒阳》一文时,可以带领学生前往一些有名的历史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陶冶。
游记类文言文往往包含了作者对所见所闻的感受和情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情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和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深入理解和体验文言文的审美价值。
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
游记类文言文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思考和体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对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境和情节、了解作者的思考和体悟,并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辨和探求。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逐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陶冶,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真正领略到古人游记的魅力和韵味。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的开题报告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现代社会中,文学艺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文学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美的渴求,而且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其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从而实现对文言文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深入剖析审美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现途径,进一步分析文言文古文的特点、价值和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美教育的内涵和范畴:审美教育的定义、目标、重点内容、各类审美形式、与文言文教育的联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2.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了解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对策。
3. 古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介绍文言文古文的特点、价值,分析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从而深化对文言文教育的认识,促进其有效实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查阅、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
三、预期成果和可行性分析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深化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制定更具实际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
本研究的可行性较高。
首先,在中学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教育已经被列入必修课程之列,而审美教育也已被纳入其中,这表明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领域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1. 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文言文教育体系和审美教育实施方案,促进中学文言文教育水平的提高。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能 力 。形 成 高 尚 的 审 美 情 趣 和 文 化 品 位 ,树 立 正 确 的道 德 观 念, 培养 良好 的学 习习 惯 ,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 文 言 文 教 学 中 .一 般 的 默 读 是 为 了整 体 感 知 文 章 的 内 容, 但仅是粗读 而已 ; 教 师的范读是 为了促使 学生赏渎 文言 , 但仅是辅助而已 ; 唯 有 学 生 的诵 读 才 是 最 重 要 的 , 才 是最 有作 用 的 。清 人 贺 贻 孙 在 《 诗笺 》 中说 : “ 李、 杜诗 , 韩、 苏文 , 但 诵 一 二首 , 似 可 学 而至 焉 。 试更 诵 数 十 首 , 方觉其妙 , 诵 至 全集 , 愈 多 愈妙。 反 复颂 至数 十百 过 , 口颌 涎 流 , 滋味无穷, 咀 嚼不 尽 。 乃自 少至老, 诵 之 不辍 , 其境 愈 熟 . 其味愈长。 ” 这 段 文字 充 分 说 明 了 诵 读 的重 要 。 反复 诵 读 不但 有助 于培 养 语 感 和加 深 对 课 文 的 理 解。 而 且 有 助 于培 养 学 生 的 审美 能 力 。高 巾 文 言 文都 是 经 过 精 选 的 文 质 兼美 的 艺 术 作 品 。寄 寓 着 作 者 对 现 实 生 活 的 审 美 评 价, 渗 透 着 作 者 丰 富 的思 想 感 情 , 教 学 时 有 目的地 采 川 多 种方 式 引 导 学 生诵 读 . 学 生 会 情 不 自禁地 被 课 文 所 吸 引 . 进 入 美 的 境 界 。 高 中语 文 教 材 中 的 一 些 精 彩 的 人 物 传 记 , 如《 鸿 门宴》 、
《 廉 颇 蔺 相 如 列传 》 、 《 苏武传》 等, 应 引导 学 生 反 复 吟诵 , 川 普通 话, 正确 、 流利 、 有感情地放声读 , 让 学 生 初 步 感 知 文 章 内 容及 作 者 所 传 达 的情 感 . 为 解 读 文 本 的美 打 下 基 础 。 优 美 的 文 章 , 精彩的片断 , 还 可 以让 学 生 熟 读 成诵 , 全 方 位 地 体 会 作 品 的 意 境、 风格和美感 。同时 , 诵读 又能加 强语言积 累 , 丰 富 写 作 语 言, 让 学 生 在 诵 读 中强 化 审 美 意 识 。 又如《 滕 王 阁序 》 这样 文 辞
从审美角度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
营 造 审 美 氛 围
应 该 说 , 言 文 的 教 学 不 应 仅 仅 局 限 于 语 文 学 科 , 为 它 文 因 还 涉 及 诸 如 历 史 、 治 等方 面 的 知 识 。 受 古 代 的 时 代 背 景 、 政 人 文 环 境 、个 人 的生 活 经 历 及 性 格 等 各 方 面 因 素 影 响 写 成 的 文 章. 想要 充 分 赏析 , 怎 么 能 不 考 虑 这 些 问题 呢 ? 只 有 创 设 一 又 个 适 合 的 情 境 , 换 时 空 , 学 生 产 生 “ 人 ” 情 感 , 能 真 转 让 代 的 才 正 触 动 学 生 , 助他 们 理解 文 言 文 。如 果 只 讲 单 纯 地 课 文 , 帮 割 裂 了文 章 与 这 些 因 素 的 联 系 , 样 的 课 堂 教 学 无 疑 是 苍 白 的 、 这 没 有 生 命 力 的 .又 怎 么 能 期 望 学 生 对 此 兴 趣 盎 然 、乐 此 不 疲 呢? 如在 学 习文 言 文 《 门 宴 》 , 可选 用 一 些 金 戈 铁 马 的 例 鸿 时 大 至 于 贫 困 线 确 定 的具 体 方 法 , 谓 五 花 八 门 、 彩 纷 呈 。 可 异 其 中 ,被 学术 界广 为认 可 并 在 不 同 国家 和 地 区 的反 贫 实 践 中 进 行 了广 泛 应 用 的 方 法 主要 有 : o nre 创 的市 场 菜 篮 法 、 Rwt 首 e O sasy 出 的恩 格 尔 系 数 法 、国 际 经 济 合作 组 织 提 出 的 国 r nk 提 h 际 贫 困 标 准 法 、 o n e d 出 的生 活 形 态 法 等 。 T w sn 提 3贫 困的 成 因 . 贫 困 的形 成 是 人 、 自然 环 境 、 会 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人 自 社 身的能力差异 、 自然 环 境 的 优 劣 、 会 制 度 的变 更 、 值 观 念 社 价 的 嬗 变 ,都 可 能 导 致某 一 类 人 或 某 一 地 域 的人 陷入 贫 困 譬 如 , 国社 会 的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的制 度 设 计 , 导 致 城 乡 差 异 和 我 是 农 村 贫 困 的重 要 原 因 , 已 是 学 界 的 共识 。 众 多 的 导致 贫 困 这 在 的 因 素 中 , 者 以为 , 政 府 权 力 不 断 扩 张 的 现 代 社 会 , 府 笔 在 政 的制 度 设 计 是 导 致 贫 困 ( 包 含 国家 贫 困 ) 根 本 性 原 因 。无 不 的 论 是 个 体 贫 困还 是 区域 贫 困 ,都 可 以 追 寻 到 制 度 设 计 的不 尽 合理这一根源 。 就我 国社 会 而 言 , 早些 年 以 “ 率 优 先 、 顾 公 效 兼 平 ” 原 则 的 制 度 设 计 , 极 大地 推 动 了 我 国 经 济 社 会 的 高 速 为 虽 发 展 , 带 来 了 区 域发 展不 均 衡 和 区域 贫 困 但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升华的开题报告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升华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老师:我选择的研究课题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升华。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审美升华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审美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一、研究背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文学。
而文言文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文人往往以文言文表达情感、传承经典、抒发感慨。
在今天,文言文也应是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够,对文言文的认知欠缺,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缺乏了解,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也对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研究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是中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同时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提高其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高中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使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更好地理解、欣赏和感受文言文之美。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察等方法,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升华,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对以往有关高中文言文教学和审美升华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必要改进之处。
2. 设计调查问卷,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看法和建议。
3. 采用实地观察的方法,观察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
4. 从文言文的语感、意境、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审美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五、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将全面分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文言文教学中要强化审美教育
语言之美 、 人物之美 、 情感之美 、 思 想 之 美 放 射 出无 穷 的魅 力 . 发挥审美功能。 1 . 感 受 形 式 美 。文 言 是 一 种 有 着几 千 年 历 史 渊 源 的 语 言 . 积 淀 着 丰 富 的 中华 文 明 。 “ 风骚 ” 并举 、 百家争鸣、 汉赋铺陈 、 唐 宋古 文 、 唐诗 、 宋词 、 元 曲、 明清小说 , 或韵或散 , 或 律或绝 , 或 写实 朴素 , 或 比拟夸 张 , 或气势磅 礴 , 或娟 秀优美 , 或 情 景 交 融, 或直抒胸臆 , 其 语 言 文 体 之 美 五 彩 斑斓 、 绚烂多姿。 所 以在 教学 中, 首 先 要 了解 文 体 特 点 , 挖 掘语 言 特 色 , 熟读成诵 , 引导 学生感悟形式之美。
●匪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邱 海 龙
( 阜 宁县 明达 初 级 中 学 , 江苏 阜 宁 2 2 4 4 0 0 )
文 . - 仁 _ _ j 文 教 学 中 要 强 化 审 美 教 育
许多语文老师抱怨文言文教学花时多 . 效果却不好 . 所以 产 生 文 言 文 难 教 的 困惑 。 仔 细分 析 文 言 文 教 学 , 确 实存 在 以下 三个问题 : 一 是 只注 重 语 法 教 学 而忽 略文 字美 的 赏 析 : 二是 只 注 重 分 析 文 章 思 路 而 忽 视 内容 美 的 领 悟 :三 是 只 注 重 固定 化 的 人 物 定 位 而 淡 化 形 象 美 的 感 悟 。 这 样 的文 言 文 教 学 过 于 程 式化 , 局 限于 对 字 词 句 的 把 握 , 忽 略 文 言 文 的审 美 功 能 . 使 学 生难于把握 思想内容 , 难于理解人 物形象 . 并受 到感动 . 从 而 削弱教学效果 , 影 响 学 生 对 文 言 文 的 正确 认 识 和学 习热 情 . 打 击 教 师 的 教 学 积 极性 。 因此 , 我 们要 重视文 言文 教学 中的审 美教 育 , 挖掘 其 中 蕴 涵 的 丰 富 的 审 美 因素 , 让 学 生 从 千 古 佳 作 中 领 略 到 中 国文 化 的 内涵 。 汲取 营养 , 古 为今 用 。 这 对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提升人文素 养 , 增 加文化积淀 , 培养健康 人格 , 都 将 起 到 积 极 作用 。 挖 掘 审美 因素 历 史是 一 面镜 子 , 以人 为 镜 , 可以知得失 ; 以古 为镜 , 可以 知兴替。 历 史 为 我 们 留 下 了无 数 熠 熠 生 辉 的篇 章 , 都 因其 内容 与 形式 的完 美 结 合 而 流 传 千 古 。 以先 秦 散 文 为 例 : 我 们 可 凭 借 历 史散 文 , 了解先秦时期惊心动魄的历史 , 感 受 诸 侯 之 间 纵 横 捭 阖 的 斗争 。 我 们仿 佛 看 到 了 深 明 大 义 的 爱 国英 雄 烛 之 武 正 在 巧妙 地劝 说 秦 穆 公 , 说得他连连点头 , 最 终 使 得 郑 国避 免 了 场灾难 ;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 最 终 雪 耻仇 恨 , 奏 响 了 一 曲 催 人 奋进 的人 生 奋 斗 之 歌 ; 邹 忌 从 国家 利 益 出发 . 巧妙地说服 了 齐 威王 , 使 他 采 纳 了 自 己的 意 见 , 齐 国从 此 逐 步 强 大 … … 让 历 史 变得 精彩 生 动 ,这 是先 秦 历 史散 文璀 璨 夺 目的 重 要 原 因 之 因此 , 我 们 在 教 学 中要 充 分 发 掘 蕴 含 其 中 的美 的要 素 . 让
五环节提升学生文言文审美能力
(总第221期)2017年第1期(下旬刊)基础教育论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就这个目标而言,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自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但是现实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不容乐观,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几乎流于为题而讲,为考试而讲。
而且,不是从高三才开始讲,而是这种讲法已经下压到了高一年级。
我们纠结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片言只语的翻译等与考试相关的所谓知识当中难以自拔。
为了学生考试能多得几分,我们查阅资料、补充注释、全文翻译,书上写得密密麻麻的,真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们甚至痛苦地认为好心没好报:课堂上我们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我们就奔着一个单一的阶段性目标不断地前进,我们真的是急功近利了。
我们关注的只是文言文的皮毛。
我们忽视了它的内核,我们有时把一篇文言文讲得支离破碎,我们忽视了文言文的美,忽略了“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陶冶功能”。
我们忽视了借助这么好的平台对学生的教育和唤醒作用。
那一篇篇蕴含着或善良、或忠贞、或勇敢、或真诚的美文,对学生的品德锤炼、人格塑造有多大的积极意义。
只有品味出文言文的美和价值来,才能为他们的人生多储备些养料。
为此,文言文的教学必须有所改变。
本人借助《伶官传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试图改变以上所述的低效而功利的文言文教学,以期使学生的文言文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一、设置诵读环节,强化诵读,激发学生审美初体验本环节主要在第一课时前半节和第二课时后半节进行,设计的内容有: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主诵读(主要在第一课时)和自主阐发(主要在第二课时)。
学生试读,源于这个班形成的良好的预习习惯。
要求学生的预习首先得过朗读关,就得从消除字音障碍开始。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有正 确 的思想 , 才会有远 大 的理
想 , 才能树立 正 确 的人生 观 、 价
值观 、 世
具 说 “ 工
” ,
还是持
人 文 说 “
”
,
其思 想 教育的责任是
不 容 回避 的 。 而 且 , 作为一 个有
责任感 的语文 教师 , 决不会拒绝
语 文教学所 担负的历 史重 任 。
人 之 常情 ; 张 溥 写 就 《五人 墓 碑
记 》, 五 人 之 从 容 就 死 , “ 明 死
生之大 , 匹 夫之死有重于社稷 也 ” … … 这些 情感之美 , 闪烁着
多么动人 的光芒 !
第 四.感悟思想美的光华
历史 文化之 所 以 深沉 丰富 ,
乃 是 因为数千年积淀下 来的思 想
内涵 有着 巨 大 的力量 。 应 该 说 ,
马世 福 , 教 师 , 现 居 甘 肃张 家 ”I 。
40 % 的分量 , 从 语言特色来看 ,
这些 文章 , 或音韵谐调 , 或整散 结合 , 或写实朴素 , 或 比拟夸
张 , 或气势磅礴 , 或隽秀优美 , 或情景交融 , 或直抒胸臆 , 等
等 不一 ,
而足 。 在教学 中, 把准
文体特点 , 挖掘语 言特 色 , 引领
学 生 自主 感悟 , 倾 心 陶醉 , 那 才
第 三 .接受情感 美 的 陶冶 中华 民族有着优 秀 的文化 传 统 , 民族 的文化遗产需要继 承 。 文言文教学是继 承 的途 径之一 。 让学生通过文言文教学去 了解作 品 中所 包 含 的情感 , 去 走 进 作 品 , 去 同喜 同悲 、 共 乐 共 怒 , 更 进一 步 , 在对人 物 的生 平事迹 、 写作背景 、 写作缘起有 了较 为深 入 的了解之后 , 更深入 地感动于 情感之 美 , 产生共 鸣 , 产生 向 往 。 陶渊 明不 为五 斗米 折腰 ,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 山 ” ; 王 羲之兰亭赋诗作序 , “ 仰观天地 之 大 , 俯察 品类 之 盛 ” ; 魏征 直
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
3 情 感 美 .
美 的能力 , 主体趋向 自由 、 使 和谐 的全面 发展 。 在初 中语文 的文言文教学 中, 多 许
老 师过 于注重语 法教学而 忽略 了文字美 的赏读 ,过 于注重条分缕 析而忽视 了内
审美从 来都不是 被动的 ,语文教学
面造就一种节奏美和韵 律美 。中学文 言 文教 学 , 要用美来 吸引学生 , 指导学生进 行美读 。 通过美读 , 培养 学生感受美 的能
文言 文教学 中美的 因素
含 的情感 , 人物 同喜 同悲 , 与 更进 一步 , 在对人物 的生平事 迹 、 写作 背景 、 缘起等
有 了较为深入 的了解之 后 ,让学 生置身
2 形 象 美 .
“ 移情” 和共 鸣 , 在性情上 得到陶冶 , 使其 心灵 日臻 “ 化 ” 摈 弃 假 、 、 , 于 净 , 丑 恶 趋
真、 、 。 善 美。
传统 的伦理道 德思想是 我国古代文 化 中极为辉煌 的一 个篇章 。经过 历史冲 刷而流传下来 的作 品 ,当然是思 想文化 的精华 ,文言 文教 学有责任 和义务把我 国古代优 秀的文化遗产 ,尤其是 至今仍 熠熠 闪光 的思想传 授给学生 。像 范仲淹
蓦
蓦 誊
…
誊
置叠
羞
… .
誉 誊 翳 鬻 蓦 囊 墨 囊 誊 囊 一 l 羲 蓦 萋嚣 骞强 誊 囊 誊 誊垂 蓦
矗誊 誊
支言支教学申审美情趣 语 乔逮径
口 柳 州市第十三 中学 李逢春
审 美教 育也 称美 育或 美感 教育 , 它
遵循文章 的思路 ,认识 文章 中的艺术形
浅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木心先生说“缺乏审美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人要活的鲜活,必不可少的是审美能力。
审美力的缺乏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缺少后天的培养。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文言文教学面临重重困境。
不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缺缺。
究其原因,一方面,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为应付考试,文言文教学重在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把握,淡化了文言文中的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过于程序化和单一形式的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文之美被割裂、被舍弃,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加上初中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枯燥地学习和繁琐的知识背记,过分消耗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从中体验到文言文之美。
因此加强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美的意蕴,汲取营养, 古为今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内容抑或形式,都充满着无尽又神奇的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文词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正是中学生培养审美力的沃土。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1.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愉悦丰子恺先生说:“人欲有五: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
”可见,审美的欲求,追求美的愿望是人的天性,如耳朵喜欢倾听优美的旋律,味蕾喜欢品尝鲜美的滋味……在文言文课堂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欲,调动学生的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多方面的感知美。
在美和文字之间架起桥梁,让它们相融相通。
对学生来说,文言文不应该是艰涩难懂的文字,而应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天籁之音;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缤纷色彩;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惊喜奇遇……美是听觉得享受,是视觉的冲击,是触觉的感受……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正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披文入情,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此情、此景、此境中,挖掘其中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言文的审美教学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特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轨迹
discusses the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shallowly the esthetic teaching
li xin lian
【abstract】
in the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teaching, the teacher wants to act according to student’s study level and the cognition characteristic, guides the student to unearth us which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ains, lets the student savor, appreciates, accepts us’s gradually influencing, obtains us’s enjoyment, thus raises the student good esthetic appeal and the esthetic ability, causes the student to realize truly the article can spread the eternity the unique charm, carries out the idea which earnestly the new class changes.
【key words】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teaching,
esthetic path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美。
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美得不到重视。
尤其是一些过于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
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
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
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
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
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悟。
所以,学生也许精通语法知识的分析而缺乏对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结论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
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1.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情趣
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
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情趣,能引领学生领悟作品的境界,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文字
上更增些品味,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在形象上多些体会,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需要善于发
现美的眼睛。
2.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
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
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美、人物美、思想美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1体味形式美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美,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或韵或散,或律或绝,各具特色。
高中语文教材,在第一册就有两个单元,分别是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第二册有两个单元,分别是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第三册有宋代散文、明清散文。
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千古佳作,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
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协调,如《归去来兮辞》;或骈散结合,如《过秦论》;或写实朴素,如《项脊轩志》;或比拟夸张,如《逍遥游》;或气势磅礴,如《滕王阁序》;或娟秀优美,如《兰亭集序》:或情景交融,如《虎丘记》;或直抒胸意,如《祭十二郎文》,风格各异。
在教学中,应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语言精髓。
2.2了解人物美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人物言行,体味人物心理。
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
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
例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
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有趣的。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加给学生,甚至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没
有自己的见地,那么主导与主体的地位就完全颠倒。
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应是导入而非代替。
所有这些,都充满人文气息。
这当中有周瑜的机智多谋风流倜傥,曹操的勇猛大气运筹帷幄。
有勾践的坚毅勇敢卧薪尝胆,夫差的贪图享乐自以为是;有项羽的有勇无谋妄然自负,刘邦的小心谨慎
能屈能伸。
当学生在阅读中被这些历史人物深深打动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2.3感悟情感美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
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
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当然,这种美主要依靠是学生自己的主动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
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
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
共鸣,产生向往。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3.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
其本质的特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
如何引导,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有谈、读、论等方法。
谈: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
“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如学习《病梅馆记》一文时,若不说说龚自珍的生平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么学习这篇文章就会流于浅显,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
“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
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
如《项脊轩志》一文文淡而情浓,感悟归有光“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风格,只有通过不断诵读才能细细体会。
论:即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
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
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极有帮助。
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将项羽与刘邦,项庄与樊哙,张良与项伯对比阅读,会对人物性格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只要将文言文审美放在该有的地位,重视它,相信就一定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令文言文教学有一个更深入的境界。
[1]荣蔚《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3]徐飙《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4]杨永《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审美》
收稿日期:200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