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需要与文化
第三章 文化需求、供给和平衡
文化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 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 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一、文化需求的产生及类型 类型:由于精神需求构成的不同,现代文 化需求一般可分为非商品性文化需求和商 品性文化需求两种类型。
二、文化需求规律
பைடு நூலகம்
文化需求规律是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量与价 格之间运动、变化关系的内部联系。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之一,需 求规律反映和制约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与价 格之间的最一般关系。文化商品价格上升,文 化需求量就会下降;相反,文化商品价格降低, 文化需求量就会增加。因此,文化需求规律具 体表现为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递减,随价格下 降而递增的逆向运动关系。
开发牡丹系列工艺品,做大牡丹三彩艺、 牡丹瓷、玻璃牡丹、金属牡丹、刺绣牡丹、 标本牡丹等工艺品牌;做强青铜器、唐三 彩、澄泥砚等知名品牌;举办“洛阳工艺 品展示展销会”、“洛阳工艺美术品制作 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推进艺术与工艺美 术品对外交流等。
【关键词五】演艺娱乐业
支持21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红太阳田汉剧 场等民间演艺团体发展,激发洛阳歌舞剧院演艺 公司、洛阳豫剧院演艺公司、洛阳曲剧院演艺公 司等文化企业的活力,创作排练精品剧目,打造 知名演艺品牌;改编提升大唐武皇十万宫廷乐舞, 组织武皇乐舞演艺活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演艺 娱乐领域,建设知名演艺公司;依托高校艺术院 系,培养高素质演艺专业人才和策划管理人才等。
●大范围战略发挥文化产业示范村的 带动作用,广泛发展各类文化产业专 业村,扩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规模。 面向省内外市场招商引资,吸引知名 文化企业来洛发展。积极向海内外市 场推介洛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扩 大文化产品的市场销售空间。把握中 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建设华夏历史文 明传承创新核心区。
3第三章 文化需求
第三章文化需求、供给和均衡市场→生产←需要→分配→消费→市场文化需求与供给是文化的经济运动最基本的一对矛盾关系,也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一对基本范畴。
文化需求与供给是一般需求与供给的特殊表现形态和运动形态。
任何生产都是为了需求,任何市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消费与分配而形成。
第一节文化需求一、文化需求的产生及类型◆(一)文化需求的产生◆1、概念:◆是人们为了各种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2、本质:◆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的精神现象,文化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人的本质的一种自我确证,文化需求是人的自身发展的必然表现形态。
◆(二)文化需求的类型◆一)依据精神需求构成的不同,一般分为非商品性文化需求和商品性文化需求-接受型需求。
◆1、非商品性文化需求:指无须支付价格就可以实现的需求。
表现为公益性文化需求,由文化生产部门无偿提供文化艺术产品而实现。
如,街头雕塑、广场音乐会等,因为需求和需求实现之间没有交换关系,故不是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知识社会资金在文化事业的分配和使用。
◆2、商品性文化需求:人们通过购买手段,支付一定的价格,以货币交换方式实现的文化需求。
通过货币交换进行的有偿购买,受市场价值规律的支配,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二)依据需求动机和购买结果的不同。
划分为:投资性文化需求和娱乐性文化需求。
◆(1)投资性文化需求:着眼于人的人文品格的培养和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货币的投资行为实现货币的保值和增值,如古玩字画等艺术品的需求。
(2)娱乐性文化需求:是满足以感官享受为特征的需求,如视觉、歌舞、音响等需求,目的是不以货币的保值与增值,而是瞬时的享受为满足。
◆三)表达的需求:◆输出型◆体现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每个人都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文化消费品的提供者。
◆手段:现代传媒新的文化经济形态-由表达的需求而导致公众广泛参与的文化经济形态。
《文化学概论》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38
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是指旧文化保存和新 文化增加的发展过程,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 种相伴相生的状态。 文化累积是创新式继承,而文化创新是承袭 性创新。
一、文化累积的本质与意义
文化累积是创造—保存—再创造—增长、丰富文化能 力的展示。意味着文化的扩展。
文化积累的本质: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一方面,同质文化流传中不断渗入新文化特质, 数量增加,形态多彩; 一方面,文化创造力的累积导致文化种类、文化 结构日益复杂化。
今日内容
温故:第二章内容 知新: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 ☆第三节 文化的积累和创新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起源(P41-48)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二、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起源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文化起源即文化如何产生的问题。 文化即人类基于自身生存而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主动性、创造性适应。 人类对环境主动调适
文化创新动力机制: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 的 矛盾)。 矛盾的解决方式:一是生产方式的改进;二 是生存空间的拓展。 其次,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 人的需求既是多层次的,也是无限的,而能 满足这种需求的现实却总是有限的。 无限与有限
最后,人与社会的矛盾(实际上是社
会成员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 系统内部持续存在的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关系的变革本身即属于社会制度文化的 创新,反作用于生产力。
园艺社会的特点:
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剩余产品,权威 性首领制形成,埋下不平等的种子,产生新的专 业化的社会角色如巫师、商人、手工业者等。 其次是文化内容的多样化。安居乐业,村落 ,人口密度大,交往频繁,社会分工多样化,文 化产品丰富,累计农业科学和历法。
2021年中级经济师-人力-知识考点-15、第3章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第1节-3
第三章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知识点2】组织设计的类型★★★组织设计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常用的有三种类型:行政层级式、职能制、矩阵组织形式。
(一)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就是科层(官僚)制,强调权威与等级、规章与规范。
相对来说,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较为复杂。
1.行政层级式的决定因素(1)权力等级。
行政层级模式的组织中,由于权力集中,所以很重视权力等级。
(2)分工。
行政层级模式的组织中,分工较精细。
(3)规章。
是组织中正式的书面规定。
(4)程序规范。
行政层级形式的组织比较强调规章和程序规范。
(5)非个人因素。
是指性别、籍贯、信仰、民族等不能作为招工条件。
(6)技术能力。
决定工作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能力和绩效,而不是其他非个人因素。
2.行政层级式的适用范围行政层级组织形式在复杂/静态环境中最有效。
3.优点组织可以保证高度集权、强调等级的管理不至于碰壁,所制定的规章和程序也不至于需要频繁改动。
【真题·2010/2019单选】在复杂/静态环境中,最有效的组织设计形式的()。
A.矩阵组织形式B.无边界组织形式C.行政层级式D.职能制【答案】C【解析】行政层级组织形式在复杂/静态环境中最为有效;职能制在简单/静态中最为有效;矩阵组织形式在复杂/动态环境中最为有效,选项C正确。
(二)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职能制结构又称为“法约尔模式”。
是一种按职能来划分、组织各个部门的组织形成。
1.职能制的主要特点(1)职能分工(2)直线—参谋制(3)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真题·2015单选】职能制组织形式被称为()。
A.韦伯模型B.斯隆模型C.法约尔模型D.韦尔奇模型【答案】C【解析】职能制起源于20世纪初法国的组织理论专家法约尔在担任煤矿公司总经理时所建立的组织结构形式,所以,这种组织形式又被称为“法约尔模型”。
【真题·2020单选】法约尔模型是指()组织形式。
A.虚拟组织B.职能组织C.团队组织D.事业部组织【答案】B【解析】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法国的组织理论专家法约尔在担任煤矿公司总经理时所建立的组织结构形式,所以,这种组织形式又被称为“法约尔模型”。
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推广智能监测系统,实时 监测古城建筑结构安全情 况
加强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教育
宣传教育活 动
提升公众对古城 保护的认知
主题文化活 动
弘扬古城文化传 统
文化遗产展 览馆
展示古城历史文 化魅力
结语
2024年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目标的实现离不开 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 过制定计划、加强法规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和加 强教育工作,我们将为古城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 量,让古城更加璀璨。
政策完善
互联网+时 代支持
技术发展
传统文化复 兴浪潮
发展机遇
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
注重环保 平衡文化与经济
文化传承核心
保护与传承并重 传承经典文化
城市发展结合
共同推动软实力提升 打造文化名城
总结与展望
2024年古城保护与 文化传承工作取得的 成就值得回顾,未来 古城保护与传承的发 展方向与重点将更加 明确,全社会应积极 参与,守护历史文化 瑰宝,推动文化传承 事业的持续发展。
● 04
第四章 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 的挑战与机遇
古城保护面临的 挑战
古城保护面临着城市 发展带来的用地压力, 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现 代化冲击,保护传承 困难增加,古城保护 对人才、资金等方面 需求增大。这些挑战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解决,保护古城的独 特魅力和文化遗产。
古城保护的发展机遇
中国古城保 护政策支持
古城保护的意义
促进文化交 流与传播
加强国际友谊, 丰富文化多样性
对历史的尊 重
维护先人创造的 文化积淀
带动当地经 济发展
促进旅游业兴旺, 创造就业机会
古城保护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概况第三四五章笔记
第三章学术文化一、先秦子学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子学六家1.子学即诸子之学,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
”2.诸子百家?《汉书·艺文志》:“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以学者来算,何止百家?以学派来算,当无百家。
《汉书·艺文志》列主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儒、墨、道、法、阴阳、名3.六家要指儒家:贵仁、尊礼墨家:兼爱、非乐道家:自然、无为法家:重刑、用术阴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名家:控名责实、白马非马二、两汉经学经学之争1.经学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下令兴办太学,为五经立博士、置弟子员,开科取士,由此开启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学时代。
2.经学古今之分今文经:用汉朝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儒家经书古文经:用先秦时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3.经学古今之争西汉末年,刘歆争立古文经学于官学,由此开启经学的古今之争。
今文经学:解释经义重在“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
古文经学:解释经义重在“通经识古”,详于训诂,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在理论上没有重大发挥。
三、魏晋玄学玄言清谈1.玄学玄:幽深玄远《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
2.玄学四期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西晋玄学:以郭象为代表东晋玄学:以僧肇为代表3.玄谈真义玄谈内容:“三玄”为主核心问题:辩证“有无”现实目的:解决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运用方法:辨名析理四、宋明理学理学要义1. 理学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
第 3 章开始知道另外的文化
第3 章开始知道另外的文化文化和国家不是同义字。
国家、文化的边界部份地重叠,而且将会有几乎所有国家中的文化差异。
要让事物变成更简单,然而,学者已经产生试着对国界描述文化差异而且归于他们的文化的预示论。
Geert Hofstede 的文化预示论是这最时常用。
它以一位在世界各处在IBM 区分工作的100,000 的研究IBM 受雇人员为基础。
Hofstede 的调查显示了四在下面文化的尺寸: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力量距离,不确定性避免,和男子气/妇女特质。
Hofsted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C 是范围这自己的或者小组组成个体的确认的中央点。
个别的自己兴趣个别地被追求,或当做小组的一个部份。
I/C 的人工品坚固如" 家庭"功利的决策小组表现像美国(最高的得分=第一排列)和法国(第10个等级)的个人主义的文化更自我中心而且大概在他们的个别目标上强调。
个人主义的文化的人们容易当做个体只有想到他们自己和当做" 我" 有特色的从其他人。
个人主义吱吱响的轮子拿油脂。
会叫的车轮才能得到润滑。
我们把牛奶给哭的宝贝。
爱哭的婴儿有奶吃。
不要预期陌生人为你做你能为自己做的。
天助自助者---班杰民富兰克林自己动手做(做它Yourselt)约翰Lambo克己、自尊、自信、自恃、自我信赖、克己,自尊…自制的男人,自制的女人集体主义黏住的钉子在被强烈打击向下上面草的最高的刀锋总是是伤口的第一者。
人多好干活。
人多好办事。
桌球小组和个体之间的这差别的实际涵义对生意清楚。
个别的文化的决策可能更迅速,不过政策方面的改变的落实,像是一个新制造业的程序或者新公司道德规范密码,将会显然地比在集体主义者文化方面还要慢。
在美国运行薪资是28 次平均制造业的工人和在南非它24 次。
在日本,高层主管只赚得大约10 次平均工人的薪资。
(查尔斯米契尔,2000)Hofstede:力量距离力量距离是阶层的不同被在社会中接受而且在顺从的期限中以关节连接(表达)到的范围更高、更低社会的和组织的决定水平。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第三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第三章第三章:乡土的味道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三章中,作者吴建民带领读者回到了他的家乡——湖北农村。
这一章节深入探讨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塑造中国人民品格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对作者童年时期在乡村生活的回忆和观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对乡土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
他对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民生活和社会风俗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描述农田的宽广,鱼塘的湛蓝,乡亲们的笑脸以及丰收的喜悦,作者展示了乡土生活中那种朴实、纯粹的美感。
作者还揭示了乡土文化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提到了祖传的农耕技术、草根民主运动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等方面。
乡土文化在中国人民的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对乡土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他通过个人的经历和见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他强调了乡土文化应当被更好地呵护和传承,并希望读者能够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和乡土文化。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灵魂之地。
乡土文化代表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对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我们身处现代社会中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在乡村中,人们注重互助合作,崇尚自然和谐,重视家庭观念和亲情关怀。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乡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乡村经济的落后以及城市化带来的文化冲击,都给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第三章人的基本需要
第三章人的基本需要作为社会生物体,人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根据其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差异而有各种各样的需要。
需要的满足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其满足程度与个体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够保持身心的平衡状态,维持健康;反之,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失衡状态,从而导致各种身心问题,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学习有关人类基本需要的概念及理论,可以帮助护士充分认识人类基本需要的特征及作用,及时预测并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维持和促进其健康。
第一节需要概述由于情绪、价值观、社会文化及身心发展程度的不同,每个人的需要可能不同,但有些需要是人所共有的,是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满足人的需要,护士应首先了解需要的概念、特征、种类,以及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一、需要的概念需要(need)一词,汉语词典定义为“个体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
在英语中,“需要”一词可以理解为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需要作为一个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A.Murray)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所必需的动力性的源泉,它表明了在人的大脑区域内的一种将知觉、感觉、智力和动作等组织起来的一种力量。
护理理论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需要,例如护理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认为需要是“新鲜的空气、阳光、温暖、环境及个体的清洁、排泄以及各种防止疾病发生的需求”。
护理理论家奥兰多(LJ.Orlando)对需要的定义是:“个体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可消除或减轻其不安与痛苦,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舒适感”。
护理学家罗伊(Roy)认为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要求,它可激励个体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反应,从而维持人的完整性”。
人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
作为生物体,人为了其自身的生存及发展,必须依赖空气、食物、阳光、水等自然条件,否则无法生存;要延续种族还要有性、婚配及繁殖后代的需要。
第三章文学的功能
第三章文学的功能目录第一节审美与娱乐第二节认识与教育第三节传达与交流第四节文化积累与创造所谓文学的功能是指文学对人类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它属于价值论范畴。
文学的功能是文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其实质而言,对它的探讨是以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为前提的。
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功能观。
对文学功能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出现的时间都很早。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对文学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柏拉图认为,文学会培养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所以不利于他的理想国建设,他的建议是把诗人从理想国中赶出去。
亚里士多鲤则肯定了文学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宣泄人累积在心里的消极情绪,他把这种作用称为Catharsis",中文把它解释为“净化”或“陶冶”。
【选择】在中国,《左传》里就曾提出通过文学,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盛衰以及一个人的志向,即“观麦”的说法。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孟(武)请郑七子赋诗时说,“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7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韩宣子对郑国六卿说,“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孔子则提出了文学功能的“兴观群怨”说【选择】,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至U了20世纪,随着理论界对文学审视的视角不断转换,对文学功能的认识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深入。
一般观点认为,文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其中,由于文学属于语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审美功能是它的核心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只有通过审美的方式才能实现,与一般的认识和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我们看来,除了认识、审美和教育功能以外,对人类的传达和交流、对文化的积累和创造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学功能。
第一节审美与娱乐一、文学的审美功能1.定义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是指在文学活动中,欣赏文学作品所带给欣赏者的情绪上的激动、精神上的振奋以及感觉上的快适等审美愉悦.【名解】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文学作品是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观照的产物,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提升、加工、变形以及集中的固态凝结物。
国际企业管理第三章——文化的维度及意义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墨西哥人!
墨西哥人大概是世界上最能给自己找理 由放松的民族。这个国家,一年到头, 差不多天天有节日。在墨西哥,很多人 自己准备了日历,这本日历资料丰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个州在过某个节, 一应俱全。他们有了一点钱,马上就会 兴奋地计划去度假,一去就是一大家人 热热闹闹的。墨西哥人喜欢群体活动, 家庭也是大家庭,他们喜欢音乐舞蹈喝 酒唱歌。如果把我们中国人的逻辑告诉 他们,他们一定会说:“你们疯了—— —”,工作,赚钱,养家,养老,这种逻 辑在他们看来是如此的愚不可及。于是, 中国人面上的表情大多数是苦大仇深, 而他们则难见愁眉苦脸。
结论
1、感性化文化背景的人在理性化文化背景中进行商 业活动,应该把想法或议案写在纸上,交给对方, 对方没有太多的反应不代表对方不感兴趣或是沉 闷,只是他们倾向于内敛。
2、相反的,理性文化背景的人在与感性文化背景的 人进行商业交往时,遇到对方真诚表露的热情和 友好时,不要反感或退缩,需要适当的表示你的 友好反应。
如何认识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另外,对于时间还有三种观点: 未来导向时间观:如美国、德国以及意大利人认为未来
远比现在和过去重要。 现在导向时间观:如委内瑞拉、西班牙以及印尼人则
认为现在当下最为重要。 过去导向时间观:如非洲以及少数未开发地区居民认
为过去的历史意义重大 而法国人、比利时人则觉得不管现在未来过去都是同
4、个体文化背景管理者在群体文化中需要更多的耐心去讨 论协商;而相反的情况群体文化背景的人需要办事更加有 效率、抉择更加果断,且要相信个体文化背景来的代表能 全权代表他的组织
5、当然,这种文化上概括性的分类存在一些缺陷,实际中 的文化现象并非是非黑即白
调查:感性化文化VS.理性化文化
03 第三章 文化的差异
第三章文化的差异一、文化概述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一群人所共同拥有的、为生存而设计构建的一种价值观和准则的体系。
◆价值观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关于事情应该如何的一种公认的假设,主要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
价值观构成了文化的基础,它们提供了建立和判断某种社会准则的背景。
价值观有时不仅是抽象的概念,而且被赋予了很浓的感情色彩。
价值观也经常能在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中折射出来。
◆准则是影响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规则,即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有关适当行为的规定。
准则可以进一步分成两大类:社会习俗和道德准则。
①社会习俗:指日常生活惯例。
一般而言,社会习俗与道德的关联性不大,违反社会习俗通常不算是一件严重的事情。
社会习俗是一些社会约定俗成的事,还包括礼仪和标志性行为——最能显现某种文化内涵的形式,是某种深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②道德准则:是社会发挥作用和社会生活的核心准则,相比社会习俗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违反道德准则可能受到严重的惩罚。
许多社会将一定的道德准则作为法律。
然而,对于哪些道德是可以接受的,不同的文化对此的标准有很大差异。
2. 文化、社会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社会被定义为拥有同一套价值观和准则的一群人,即在同一个文化下生活的人。
一个社会与一个民族国家之间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各个民族国家是政治的产物,它们可能包含一种文化,也可能包含多种文化。
从事情的另一面看,文化又能跨越几个国家。
更为复杂的是,文化还有不同的层次。
文化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常是模糊的。
3. 文化的决定因素◆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和准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许多因素长期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主流宗教、语言和教育等。
一方面,社会结构和宗教会明显影响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准则,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准则也会影响社会结构和宗教。
二、社会结构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是指它基本的社会组织。
在解释文化差异时有两个尺度尤为重要。
全球文化交流2024年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网络架设全球桥梁
02 社交媒体
实时分享文化动态
03 数字化技术
促进文化数字化
虚拟现实与文化体验
沉浸感体验
逼真的环境模拟 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球文化交流
促进文化多元融合 拓展文化体验范围
文化创新
激发创意灵感 打破传统文化束缚
视听体验
多维度的感官体验 提升文化交流效果
人工智能与文化 创新
促进文化多元化
02 权益保障
保障少数族裔权益
03 社会包容
建设包容社会
文化多元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多元化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相反, 应该树立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遗 产,实现文化多元化与文化自信的统一。
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
促进文化交流
增进相互了解 打破文化隔阂
促进文化创新
激发创造力 融合多元元素
促进社会和谐
减少偏见 促进共融发展
促进经济繁荣
拓展市场 促进产业发展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全球文化交流的发展
01 科技
推动文化交流的便捷性
02 教育
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
03 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产品输出
未来文化交流的 展望
未来,我们期待全球 文化交流能够更加深 入、广泛地发展,促 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 好交流与合作,共同 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 未来。在这个文化多 元化的时代,人们将 更加开放和包容,共 同探索文化交流的新 领域。
全球文化交流的趋势
数字化
网络文化交流更 加便捷
文化输出
本土文化走向国 际化
文化节日
促进文化交流的 盛会
跨界合作
艺术、科技、商 业跨界融合
第3章圆数学与文化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主要在于古希腊数学和中国的数学是在两种不同文 化的影响下产生 的. 首先,中国古代数学崇尚实用,《九 章算术》中的问题,多半是谋士(包括 数学家)向君王建议管理国家的理念和 数学方法.比如,为了核实财产,需要 丈量田亩;为了抽税,需要有比例计算; 为了水利工程,需要计算土方;为了测 量天文和地理,有时需要解方程,计算 的便捷和精确,成为中国数学的特征, 这样一来,中国的传统数学成了“管理 国家”的“文书”,如果说,中国数学 是世界上“管理数学”的最早文献,大 概是不会错的,也正因为如此,诸如 “对顶角相等”这样问题,和管理数学 没有什么关系,自然就不在研究的范围 之中了.
命题15 ,对顶角相等.
证明:因为角A+角C=角B+角C=平角
根据公理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因此, 角A=角B
这是典型的用公理进行逻辑推演的结果,展现了古希腊文 明在探求整理上的理性思维,现已成为了类最宝贵的精神 财富. 同样,中国古代数学也具有光辉的成就,标志性的著作《田” 等共九章,因而得名,然而,我们翻开《九章算术》根本看不到 “对顶角相等”这样命题,甚至没有明确地提到“角”的概念.
那么,中国传统数学就不重要吗?不,中国传统 数学以举手见长,具有“算法数学”和数学机械 化“的特征,祖冲之在这个基础上,计算出圆周 355 率可以用密率 近似地表示,同时他又计算出 113 圆周率的近似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 是古代数学的一个重大成就,到了公元2000年, 吴文俊因“数学机械化方法”的重大数学成果获 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贡献之 一是用计算机能够证明所有已知的平面几何定理, 而且发展一些新的定理,他是在信息时代既能继 承中国古代“算法数学”传统,又能发展古希腊 数学精神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是新鲜的空气、阳光、温暖、环境、个体的清洁、排泄
及各种防止疾病发生的需求。(南丁格尔 Nightingale)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个体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可消除或减轻其不安与
痛苦,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舒适感。(奥兰多 Orlando)
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要求,它可激励个体产生一系列的
行为反应,从而维持人的完整性。(罗伊 Roy)
文化能力
文化知识 (cultural knowledge)
文化邂逅 (cutrual encounters)
第六节 护理在满足病人文化需要中的作用
(the impact of nursing on the meeting of patients’ culture needs)
一、文化背景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variation)
环境控制(environmental control)
时间(time)
(三)坎目平赫及博卡图的健康服务的文化能力
文化认知 (cultural awareness)
文化关怀的多样性 (diversity in cultural caring)
跨文化护理 (transcultural nursing) 日出模式(Sunrise Model)
知识点1 需要的概念
第一节
人类基本需要 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2 需要的分类 需要的特征
知识点1 马斯洛人类基本 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节
人类基本需要 的有关学说
知识点2 卡利什的人类基本 需要层次论
知识点3 韩德森的病人需要 模式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文化现象
方式文化
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流文化:统治阶层和主流社会所倡导的文化,代表
了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
(2)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流
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 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二) 文化模式
物质特质
符号
艺术
保持身体清洁和良好修饰,保护皮肤的完整性。
避开环境中危险因素,并避免伤害他人。
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观点,与他人进行沟通。
遵照自己的信仰从事相关活动。 从事可带来成就感的工作。 参与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 学习、发现、满足各种促进正常发展的健康好奇心。
第三节 护士在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nurses in meeting the human basic needs)
二、需要的分类及特征
(一)需要的分类 生理需要 社会需要 需要 情绪需要
智能需要
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特征
无限动力性
共性与个性
特征
社会历史制 约性
整体关联性
第二节 人类基本需要的有关学说
一、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层次之分,按其重 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文化、文 化关怀
文化关怀的共性 (university in cultural caring)
文化关怀(cultural caring)
(二)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内容
2.日出模式
“日出模式”包含以下4个层次: 世界观和文化、社会结构层
文化关怀与健康层
健康系统层 护理照顾决策和行为层
日出模式
莱宁格的“日出模式”,包含以下4级(即4个层次):
(一)人的基本需要层次
自我 实现 需要 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 层次论示意图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低层次需要需优先满足 各种需要需满足的时间不同
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较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各层次需要 之间的关系
各层次需要可重叠出现 各需要之间的层次顺序并非固定不变
年龄
(六)文化休克的预防
针对新文化环境 进行模拟训练 预先了解新环境 的基本情况
文化休克的预防
主动接触新文化环境 中的文化模式
寻找有力的 支持系统
第五节 跨文化护理理论 (trans-culture nursing theory)
一、莱宁格跨文化护理理论概述
(一)理论家及其背景介绍
1. 莱宁格是美国著名的跨文化护理理论学家。从20世纪
策略
尽量少用医学术语 掌握文化护理技巧 提供适合服务对象文化环境的护理
三、帮助服务对象适应医院文化环境的策略
提供适合服务对象文化环境的护理
理解护理服务 对象的求医行 为 明确服务 对象对疾 病的反应 尊重服务 对象的风 俗习惯
寻找支持系 统
注意价值 观念的差 异
重视服务对 象的心理体 验和感受
【内容小结】
综合及运用:
以一病人实例,从护理程序角度,分析有关需要及 文化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
需要 (need)
文化(culture) 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basic human needs theory)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文化关怀(culture caring)
沟通交流 日常生活活动差异
孤独 风俗习惯 态度和信仰
文化休克
(三) 文化休克的过程
情绪高涨
情绪变化
情绪低落
蜜月阶段
沮丧阶段
恢复调整 阶段
适应阶段
(四) 文化休克的表现
焦虑 恐惧 沮丧
绝望
焦虑
生理表现
情感表现
认知表现
生理表现
沮丧
情感表现
(五)影响文化休克的因素
个人健康状况 以往应对生活 改变的经历 应对类型
临床 表现 疾病发 生原因
服务对象对 疾病的反应 就医方式
死亡现象
角色行为缺如
角色行为减退
文 化 背 景
二、满足病人文化需求的护理策略
护士在满足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中的作用
教育 咨询者 健康促 进者 心理 疏导者 整体协 综合管 理者 调者
作用
三、帮助服务对象适应医院文化环境的策略
帮助服务对象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第三章 需要与文化 (Need and culture)
教学目标 知识框架图 重点难点解析 内容小结 试题及答案 案例分析 研究进展 阅读建议
学生在学完本章后能够:
认识与记忆:
1.正确阐述需要及文化的概念。 2.简述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卡什利的人类基本
需要层次论、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等需要的有关学说。
第五节
跨文化护理 理论
知识点2 其他文化护理理论
知识点1 文化背景对健康的 影响
第六节
护理在满足病 人文化需要中 的作用
知识点2 满足病人文化需求 的护理策略
知识点3 帮助服务对象适应 医院文化环境的策略
重点:
1.叙述需要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阐释三个需要学说及模式的主要内容;
3.叙说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原则;
文化 功能
社会团结 的重要 基础
塑造人的 社会性
二、文化休克
(一) 文化休克的概念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又称为文化震撼、文化
震惊。特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另一种 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的符号与 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
(二) 文化休克的原因
社区或机构的不同的健康系统及其相互影响。
Ⅳ级(第四层):护理关怀决策和行为层。揭示了护理关怀
的决策和行为。
二、其他文化护理理论
(一)文化关怀理论(Culture caring theory)
美国的简•怀森(Jean Watson)博士提出了文化关怀理论:
在跨文化护理工作中,提出要以10个因素为基础,这10个因素为: 赋予和延伸个人的意义,形成利他为乐的人生价值体系。 在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灌输忠诚与希望的理念对促进健康 有积极意义。
水
营养
排泄
休息与睡眠
排泄 休息与睡 避免疼痛 眠
温度
(二)社区护理服务对象
社区婴幼儿和儿童
社区青少年
社区护理服务对象
社区中年人
社区老年人
社区妇女
社区婴幼儿和儿童
生理 需要
刺激 需要
安全 需要
爱与 归属感 需要
尊重 需要
社区青少年:
生理需要
刺激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 感需要
自尊需要
自我实现 需要
社区中、老年人:
战争
文化模式
科学
习俗
政府 方式 家庭社会制度
(三) 文化的特征
超自然性 传递性
超个人性
文化
象征性
地域性与 超地域性
时代性与 超时代性
(四) 文化的分类
硬文化 现象 软文化 专业文化
文化分类
固有性质
社会文化
器物文化 功能
制度文化
信息文化 人本文化
(五) 文化的功能
社会或民族 相互区分的 标志 产生社会 的系统行 为规范
一、需要理论对护理实践的意义
识别病人 未满足的需要 领悟和理解病 人的行为和情感 预测病人即将出 现或未表达出的需要 识别病人需要 的轻重缓急
二、应用理论满足不同对象的基本需要
(一) 住院病人
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 需要
需要 尊重需要 爱与归属感 需要
刺激需要
安全需要
氧气
水
避免疼痛
住院病人 生理需要
1.需要是“个体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南丁格尔认为需要是“新 鲜的空气、阳光、温暖、环境、个体的清洁、排泄以及各种防止 疾病发生的需求”。奥兰多解释:“需要是个体需求。一旦得到 满足,可消除或减轻其不安与痛苦,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 舒适感”。罗伊认为“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要求,它可激励个 体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反应,从而维持人的完整性”。 Need is a condition or situation in which something is required or wanted. Florence Naghtingle define “needs are fresh air, sunshine, warmth, environment, personal clearance, excre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Orlando think “needs are personal requests. Nur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