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_第4日 明灯一盏除却千年暗管理的最高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秉性各异知人善任

禅宗公案:

唐朝天台山上有一位禅者叫拾得。听说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他也乐得接纳别人叫他这个现成的名字,他平常做些不起眼的洒扫打杂工作,别人并不看重他。但是他却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禅者。有一天,四众来天台山念戒。拾得真情流露的对着大众说:“你们聚集在一起念戒做什么呢?”

当时,维那厉色叱贵他胡闹。拾得便对他说:大德且住!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管理禅悟:

拾得所说的“无嗔”,即是放下自以为是的习气之后,所产生的谦和与平静。人只有在谦和闲适时,才可能在触目遇缘中欣赏人、事、景、物,才可能体悟到别人与我之间本来是融合无碍的。

所以无嗔就是一种生活的戒律,通过无嗔我们才能看到一切平等圆融之美。

佛观世界,就像观手中的果子一样清楚,菩萨普度众生,也能做到闻声救苦。禅师要带徒弟,就要先了解徒弟。管理者要想领导谁,就要先了解谁。作为一名管理者,面对不同秉性的下级,要懂得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理服人。对于那些个性极强的下级,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粗暴,要善于用智慧引导,这样的人往往能成大器。

管理者面对的有许多下级,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而管理者只有一个。管理者自身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管理者的一种管理风格很难迎合众多不同的人,于是,就发生了“众口难调”的尴尬局面。很多管理者对这样的事实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不可能避免的管理上的死结。但是,如果一个领导能了解下级,根据下级的脾气秉性不同,而善加利用,不但能赢得下级的忠诚,而且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国中的诸葛亮不愧是一个善于依据脾气秉性用人的大师。他利用关羽的又清高又重情义的性格,在战斗之前逼关羽签订了决不放过曹操的军令状。然而在围堵曹操的华容道上,不出诸葛亮所料,关羽真的放了曹操一条生路。按律当斩,而诸葛亮没有追究关羽,从而赢得了关羽的钦佩和忠诚;诸葛亮在征服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个民族领袖顽强和率真的性格,竟然使出七擒七纵的谋略,终于让孟获心服口服。为蜀国赢得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可见根据人的秉性来实施领导战略并非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性格就是生活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形成他的独特性格,有些人性格活跃,充满热情,比较会适应环境,看起来很重视高效率,明白自己一段时间之内在朝比较明确的个人目标迈进。这种人重视充分动用理智;有些人则一头扎进工作堆里,雄心勃勃、努力进取,咄咄逼人;有些人心胸开阔,谦让顺从,不由自主,一生都在寻求对自己恭顺、合作,而不是固执己见的感情回报;有些人却很自卑,而他们的踏实工作态度却对此有所补偿。

要管理好不同的性格,管理者必须注意自身的性格锻炼,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在管理上要重视团队成员在性格互补,创造一个有利于协调配合的工作环境,使不同的性格在完成不同性质的任务时,得到最充分的应用。美国有家报社的记者问张瑞敏:“你在这家企业应该是什么角色?”张瑞敏回答:“一是设计师,二是牧师。”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性相近,习相远;世界上也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管理是透视人性的艺术,拥有洞察人类行为的能力是管理者一种极为宝贵的技能。

二、减少干预放手使用

禅宗公案:

大珠慧海禅师,第一次参见马祖时,马祖问:“你从哪里来?”大珠说:“从越州来。”马祖问:“你来这里要干什么?”大珠说:“来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一点东西也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马祖说:

“你现在问我的东西,就是你的宝贝。本来一切都有,什么也不欠缺,还向外寻求什么?”大珠慧海由此顿悟。

有一次,源律师问大珠慧海:“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说:“当然用功啦。”源律师问:“怎样用功?”大珠说:

“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源律师说:“所有的人不都是这样,这跟您用功有什么不同呢?”大珠说:“不同。”“有什么不同呢?”大珠说:“别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却百般思虑;睡觉的时候又不肯好好睡觉,要千方百计地计较,所以就不同啦。”

管理禅悟:

当禅修者的修行达到某一个境界的时候,师父常常叫徒弟出门历练,做一个行脚的僧人,遍访名山参访大德,以便从实践中领悟更深的佛法。管理者在使用人才的时候,该放手的就放手,所谓放手并不是放纵,只有当下级确实违背了工作方向的时候,才须出手干预。每当这样的时候,禅师才敲响警醒的引罄,这样徒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领悟力。时时掣肘,徒弟的修行只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企业界曾流行这样一个观点:有时间休息的经理才是好经理。的确,一个企业最忙的应该是管理者,最不忙的也应该是管理者。

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好坏,管理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每一个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放心。但是如果一个管理者能管理好一帮出色的执行者,还需要管理者从早忙到晚吗?可见,那些忙得不亦乐乎的管理者,没有做到的第一点就是没有管理好人,没有使用好人,结果自己不得不事必躬亲。事实证明,如果把人管理好了,管理者应该是最有时间去“钓鱼”的人。所谓“钓鱼”不一定是指真的去钓鱼,而是在休闲的过程中,为企业找到更好的机会,一个企业需要许多发展的机会,能够关注这个问题的,只有企业的管理者,因为他有把握企业发展的责任,而不是一天到晚忙于事务性工作。

事实上,那些忙得只顾埋头拉车,不能抬头看路的管理者,之所以无法分身的原因就在于:

他们对下级的工作不敢放手,其实这是走人了责任的误区。事实上,管理者越不放心下级,下级就可能越来越具有依赖性,越是担心下级犯错误,下级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因为领导过多地干预了下级的工作,使下级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造成下级有了“天塌下来有高个的顶着”的想法,下级不敢负责,那么管理者就永远没有空。

给下级表现的舞台不但会增加下级的成就感,而且,还能培养锻炼下级的能力,管理者应该允许下级的一些失败。事实上,人都是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另外,企业事情千头万绪,之所以招很多人,目的就是帮助管理者工作的,否则就不需要招那么多的人,投入那么多的人力成本。

管理者有许多种类型,有命令型管理;参与型管理;指导型管理以及放手型管理。可以看出,管理者的类型是逐步发展变化的。

命令型管理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专制的管理,下级只有服从,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性;参与型管理是观者者同下级一起干,这样的管理者虽然能赢得较好的声誉,但是失去了“钓鱼”的机会,容易导致企业方向型的失误;指导型管理还没有摆脱“不放心”的阴影,时时刻刻站在下级的背后,进行督导。当企业规模较大时,这样的管理者也会逐渐扩大自己的管理范围,下级也时常感到管理者的阴影就在自己的背后,于是他们缺乏创造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事实上,最高明的管理是放手型管理,所有事务性的工作让下级去完成。管理者只负责把握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开拓眼界,制定战略,制定游戏规则,搞好资本运作,发现市场机会,把任务交给下级,把决策留给自己。

事实上,要做到放手型管理并不容易,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企业拥有了一个成熟的管理团队。尽管如此,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建立一个管理团队是一个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如果一个管理者至今还没有摆脱事务性工作的束缚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该管理者还远远没有达到成功的境界。

三、缓和矛盾难得糊涂

禅宗公案:

老和尚某日见到一画,画着禅宗始祖达摩与倾城美女对坐,不禁为之心动。赞叹道:“达摩九年面壁,老衲十年忧烦;本想除却烦恼,迎得菩提,诚心学佛,却一直难成。”

一日,和尚弹琴,一天就弹断三弦琴,和尚顿时开悟,逢人便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却此心,再也没有一丝杂念。

一次和尚在过街时,见一对夫妻正在吵嘴打架。女子在丈夫痛打下,放声大哭,口中喊道,“你杀了我吧!别再打啦!”

和尚见此情形飞跑过去说,“好!好!死了我好给你超度!”

夫妇二人一时惊恐,停下手来。原来是妇人早上的饭煮糊了,男的说这饭不能吃,女的说能吃,一言一语,两人便吵闹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