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_第4日 明灯一盏除却千年暗管理的最高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秉性各异知人善任
禅宗公案:
唐朝天台山上有一位禅者叫拾得。
听说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他也乐得接纳别人叫他这个现成的名字,他平常做些不起眼的洒扫打杂工作,别人并不看重他。
但是他却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禅者。
有一天,四众来天台山念戒。
拾得真情流露的对着大众说:“你们聚集在一起念戒做什么呢?”
当时,维那厉色叱贵他胡闹。
拾得便对他说:大德且住!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管理禅悟:
拾得所说的“无嗔”,即是放下自以为是的习气之后,所产生的谦和与平静。
人只有在谦和闲适时,才可能在触目遇缘中欣赏人、事、景、物,才可能体悟到别人与我之间本来是融合无碍的。
所以无嗔就是一种生活的戒律,通过无嗔我们才能看到一切平等圆融之美。
佛观世界,就像观手中的果子一样清楚,菩萨普度众生,也能做到闻声救苦。
禅师要带徒弟,就要先了解徒弟。
管理者要想领导谁,就要先了解谁。
作为一名管理者,面对不同秉性的下级,要懂得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理服人。
对于那些个性极强的下级,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粗暴,要善于用智慧引导,这样的人往往能成大器。
管理者面对的有许多下级,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而管理者只有一个。
管理者自身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管理者的一种管理风格很难迎合众多不同的人,于是,就发生了“众口难调”的尴尬局面。
很多管理者对这样的事实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不可能避免的管理上的死结。
但是,如果一个领导能了解下级,根据下级的脾气秉性不同,而善加利用,不但能赢得下级的忠诚,而且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国中的诸葛亮不愧是一个善于依据脾气秉性用人的大师。
他利用关羽的又清高又重情义的性格,在战斗之前逼关羽签订了决不放过曹操的军令状。
然而在围堵曹操的华容道上,不出诸葛亮所料,关羽真的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按律当斩,而诸葛亮没有追究关羽,从而赢得了关羽的钦佩和忠诚;诸葛亮在征服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个民族领袖顽强和率真的性格,竟然使出七擒七纵的谋略,终于让孟获心服口服。
为蜀国赢得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可见根据人的秉性来实施领导战略并非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性格就是生活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形成他的独特性格,有些人性格活跃,充满热情,比较会适应环境,看起来很重视高效率,明白自己一段时间之内在朝比较明确的个人目标迈进。
这种人重视充分动用理智;有些人则一头扎进工作堆里,雄心勃勃、努力进取,咄咄逼人;有些人心胸开阔,谦让顺从,不由自主,一生都在寻求对自己恭顺、合作,而不是固执己见的感情回报;有些人却很自卑,而他们的踏实工作态度却对此有所补偿。
要管理好不同的性格,管理者必须注意自身的性格锻炼,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在管理上要重视团队成员在性格互补,创造一个有利于协调配合的工作环境,使不同的性格在完成不同性质的任务时,得到最充分的应用。
美国有家报社的记者问张瑞敏:“你在这家企业应该是什么角色?”张瑞敏回答:“一是设计师,二是牧师。
”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性相近,习相远;世界上也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管理是透视人性的艺术,拥有洞察人类行为的能力是管理者一种极为宝贵的技能。
二、减少干预放手使用
禅宗公案:
大珠慧海禅师,第一次参见马祖时,马祖问:“你从哪里来?”大珠说:“从越州来。
”马祖问:“你来这里要干什么?”大珠说:“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里一点东西也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马祖说:
“你现在问我的东西,就是你的宝贝。
本来一切都有,什么也不欠缺,还向外寻求什么?”大珠慧海由此顿悟。
有一次,源律师问大珠慧海:“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说:“当然用功啦。
”源律师问:“怎样用功?”大珠说:
“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源律师说:“所有的人不都是这样,这跟您用功有什么不同呢?”大珠说:“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大珠说:“别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却百般思虑;睡觉的时候又不肯好好睡觉,要千方百计地计较,所以就不同啦。
”
管理禅悟:
当禅修者的修行达到某一个境界的时候,师父常常叫徒弟出门历练,做一个行脚的僧人,遍访名山参访大德,以便从实践中领悟更深的佛法。
管理者在使用人才的时候,该放手的就放手,所谓放手并不是放纵,只有当下级确实违背了工作方向的时候,才须出手干预。
每当这样的时候,禅师才敲响警醒的引罄,这样徒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领悟力。
时时掣肘,徒弟的修行只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企业界曾流行这样一个观点:有时间休息的经理才是好经理。
的确,一个企业最忙的应该是管理者,最不忙的也应该是管理者。
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好坏,管理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每一个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放心。
但是如果一个管理者能管理好一帮出色的执行者,还需要管理者从早忙到晚吗?可见,那些忙得不亦乐乎的管理者,没有做到的第一点就是没有管理好人,没有使用好人,结果自己不得不事必躬亲。
事实证明,如果把人管理好了,管理者应该是最有时间去“钓鱼”的人。
所谓“钓鱼”不一定是指真的去钓鱼,而是在休闲的过程中,为企业找到更好的机会,一个企业需要许多发展的机会,能够关注这个问题的,只有企业的管理者,因为他有把握企业发展的责任,而不是一天到晚忙于事务性工作。
事实上,那些忙得只顾埋头拉车,不能抬头看路的管理者,之所以无法分身的原因就在于:
他们对下级的工作不敢放手,其实这是走人了责任的误区。
事实上,管理者越不放心下级,下级就可能越来越具有依赖性,越是担心下级犯错误,下级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
这是因为领导过多地干预了下级的工作,使下级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造成下级有了“天塌下来有高个的顶着”的想法,下级不敢负责,那么管理者就永远没有空。
给下级表现的舞台不但会增加下级的成就感,而且,还能培养锻炼下级的能力,管理者应该允许下级的一些失败。
事实上,人都是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
另外,企业事情千头万绪,之所以招很多人,目的就是帮助管理者工作的,否则就不需要招那么多的人,投入那么多的人力成本。
管理者有许多种类型,有命令型管理;参与型管理;指导型管理以及放手型管理。
可以看出,管理者的类型是逐步发展变化的。
命令型管理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专制的管理,下级只有服从,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性;参与型管理是观者者同下级一起干,这样的管理者虽然能赢得较好的声誉,但是失去了“钓鱼”的机会,容易导致企业方向型的失误;指导型管理还没有摆脱“不放心”的阴影,时时刻刻站在下级的背后,进行督导。
当企业规模较大时,这样的管理者也会逐渐扩大自己的管理范围,下级也时常感到管理者的阴影就在自己的背后,于是他们缺乏创造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事实上,最高明的管理是放手型管理,所有事务性的工作让下级去完成。
管理者只负责把握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开拓眼界,制定战略,制定游戏规则,搞好资本运作,发现市场机会,把任务交给下级,把决策留给自己。
事实上,要做到放手型管理并不容易,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企业拥有了一个成熟的管理团队。
尽管如此,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建立一个管理团队是一个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如果一个管理者至今还没有摆脱事务性工作的束缚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该管理者还远远没有达到成功的境界。
三、缓和矛盾难得糊涂
禅宗公案:
老和尚某日见到一画,画着禅宗始祖达摩与倾城美女对坐,不禁为之心动。
赞叹道:“达摩九年面壁,老衲十年忧烦;本想除却烦恼,迎得菩提,诚心学佛,却一直难成。
”
一日,和尚弹琴,一天就弹断三弦琴,和尚顿时开悟,逢人便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却此心,再也没有一丝杂念。
一次和尚在过街时,见一对夫妻正在吵嘴打架。
女子在丈夫痛打下,放声大哭,口中喊道,“你杀了我吧!别再打啦!”
和尚见此情形飞跑过去说,“好!好!死了我好给你超度!”
夫妇二人一时惊恐,停下手来。
原来是妇人早上的饭煮糊了,男的说这饭不能吃,女的说能吃,一言一语,两人便吵闹起来。
和尚对夫妇俩念道:“南无阿弥陀佛,要做人间大丈夫,不向生死梦里寻。
”
禅如是说:心眼顿开、心机一转,迷惑也可以转成真理,连无明也能转成聪明。
管理禅悟:
禅的智慧很多时候不是执著不休,而是放下是福。
比如聪明与糊涂,也许人们都认为聪明比糊涂好。
但是,有时候“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还不如“难得糊涂”相逢一笑泯恩仇。
关键是要真心待人接物,不要陷入斤斤计较的是非之中,要学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管理者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下属,又是不妨糊涂一下,也不失为调剂人际关系、缓和人际矛盾的一个妙法。
对待工作必须严肃认真,但是,工作中有一个特殊的管理领域,那就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工作,可是,人际关系在管理上的意义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因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又是千差万别的。
不搞好人际关系,管理工作就无从谈起,这个法则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尤其如此。
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人就有人情。
工作中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工作本身引起的。
很多冲突是由于人情本身引发的,有的人性情如火,有的人温和似水,这样的人在一起,难免会发生水火不相容的状况,这时要发挥作用的那就是管理者对他们的调剂能力了。
处理得当,风调雨顺,处理不当,那就如火上浇油,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工作,有时甚至会损兵折将。
对待人际关系的法则就是:缓和矛盾,难得糊涂。
联想的柳传志先生主张:对于这些问题,先要假装不知道,然后再到真的不知道。
不知道的结果就是在人际关系的调节上,采取难得糊涂的战略。
如果管理者常常做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事情,自己也难免搅和在是非当中,偏向于任何一方都是对对立一方的伤害。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管理者不但处在管理工作的中心,同时也处在人际矛盾的中心,很多问题难以回避,既然无法回避,那就应该面对。
面对人际:矛盾不是做裁判,而是调节和缓和矛盾,使事件向有利于工作的方向发展,管理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大事清醒,小事糊涂。
在不丧失原则的情况下,能和稀泥就和稀泥,矛盾缓和了,工作也就容易配合了。
其实,人际关系的处理就是以和为贵,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只有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
四、勤俭节约感恩社会
禅宗公案:
有一个叫庆诸的和尚,来到沩山禅师那里,担任米仓管理。
有一天正在筛米时,沩山禅师说:“这些都是施主布施的粮食,别撒落了。
”
庆诸说:“并没有撒落啊。
”
沩山禅师在地上拾到一粒米说:“你说没撒落,这个是什么?”
庆诸心想:“不就这一粒米吗?真是斤斤计较。
”
沩山禅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说道:“你别小看这一粒,百千万粒都从这一粒生出来。
”
庆诸说:“百千万粒都从这一粒生,不知这一粒又从哪儿生?”
沩山禅师呵呵大笑,回方丈室去了。
沩山禅师到晚间上堂时对众僧说:“大众,米里有虫,各位当心!”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涵着哲理,只要我们用心参究,从极平凡处也能找到真相。
管理禅悟:
参禅的人,要时刻有感恩的心情,要学会感恩,要珍惜一些现成的财富,人往往不注意惜福。
事实上,每一个物品到我们手上,都浸泡着人们劳动的血汗。
所以,修禅的人要时常怀着感恩的心情。
天地万物无不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是对我们人类的供养,管理者要学会珍惜,珍惜一切资源,节约下来的就是我们的财富。
我们不能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掠夺我们母亲的乳汁。
管理者不但要对万物心存感激,对为你服务的人也要心存感激,这样人们就会感到你的真诚,你所有的善行都会变得真实而有感染力。
人们都希望过上好的生活,这是人的本性。
孔子也说:食色性也。
这些深藏在人性中的东西,很容易在工作中表现出来,那就是在生活上追求奢华,在工作上好大喜功。
管理者如果在这两个方面把握不住,从做人的角度来说是失败的,从做事业的角度来说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勤俭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它不但能锻炼人的品质,而且也是企业发达的手段和方法。
勤俭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要素之一,许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在生活上往往是一个异常节省的人。
因为他们知道,财富的来源在哪里。
许多富豪,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往往一掷千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成功后的义务。
事实上,每一个成功者的财富都离不开社会的根源,时至今日,在现实社会中,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与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而人们靠着向自然的所取积累了一笔又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是以牺牲环境作为自己成功的代价。
对于大自然的慷慨,我们应该回报以感恩的心态,只有在感恩中,我们才能活得真实自在。
事实上,感恩的心态是我们感到幸福的保证,管理者在事业上应该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实干家,在生活上应该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要对大自然感恩,对员工感恩,这样才能避免人性上的弱点,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
在企业管理上,才能做到开源节流,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利润的保证,而不是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损害员工,从管理上来说这就叫做成本意识。
从禅的角度来说,大自然的恩赐也应该计算在企业的成本之中,只有在用度上节俭,善待大自然,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站住脚,才能在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事实上,我们所创造的每一粒米都来自最初的种子,而这一粒种子,却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
正是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这一粒种子,我们才能收获万斤粮食,这万斤粮食中,还凝聚
大家的辛勤劳动,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源自这一粒种子,珍惜每一粒米,也就是对大自然的感恩,我们就有抗拒奢侈浪费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财富,赢得更大的成就。
五、自己的心自己做主
禅宗公案:
一名虔诚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
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你是观音吗?”
“是。
”那人答道。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
”观音笑道,“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禅如是说:遇到难事,有菩萨帮助自然逢凶化吉,但也不可心生懒惰,自助者天助,人人都会成为自己的观音!
管理禅悟:
参禅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自己做得自己的主。
人们会问,谁还不能做自己的主?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的,有时候是迫不得已。
如果一个人真能随时随地自己做主,在禅宗看来,他就是一个解脱的人。
用世俗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自由的人,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从个人的角度讲,能做得主,并不是没人来管你,不是无法无天,这种自在的境界,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孔圣人说的“随心所欲而小逾矩”,这是心的修养,也是行为上的修炼。
身不由己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遇到过的苦恼。
当我们一帆风顺的时候,心情自然舒畅愉快;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候,我们就会举目茫然。
平常人如此,更不用说肩负企业重担的管理者们了,他们所做的不得已的事情更多更烦恼。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当人走在自己的路上时才会感到自在。
但是,管理者不但要走自己的路,而且还要指挥一个企业向前发展,有时候,这两者有时合而为一,有时却南辕北辙,给管理者带来无尽的烦恼。
禅给我们了智慧的启示,那就是相信自己,坚定信念。
禅说: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意思就是说,人如果能依靠自己,把握自心就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外界的环境也许我们不能选择,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烦恼却不是必然的。
烦恼如同大山,信心好比愚公,从内心来解脱烦恼,这种“愚公移山”是能够办到的,关键在于要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
如果一个管理者连克服自身烦恼的信心都没有,那么带领企业走向发展壮大的康庄大道又怎么可能呢?
信心的威力,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坚持“我的确能够做到”的态度,无形中就能产生出与这
一信念相适应的能力和旺盛的斗志。
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才能进一步设计自己应该怎样做的问题。
一个人充满了自信,那么,头脑就会非常活跃,同时也处在一种兴奋的思维当中,在这个时候,灵感是最容易光顾的。
如果一个管理者被烦恼所侵占,处在消极被动的状态,就不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遇,其结局必然是失败。
信心对于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管理者肩负的责任比一般人要多而且也很重要。
而信心可以激发人们无穷的精力和智慧,它就像一个人的思想的工程师。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很明白,但是,人们还是无法摆脱消极的心态,这就说明我们对白心的把握能力还需要锻炼,人要控制消极的心理,而不被消极心里所控制。
禅告诉我们,当人们不能自主而做事的时候,人的心就被烦恼所占据。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成功者,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干着自己愿意干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能把握自己,而处在被迫的状态之下而取得的成功,恐怕也不能给人带来愉悦。
从长远的角度看,那也是必将要失败的。
禅告诫我们,随心所欲不是放纵自己的不好的信念,而必须是合于善的本质,要想获得自由,首先要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纯净。
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必然要做许多丧心病狂的事情。
当我们的心获得了自由,我们才会获得最宽广的空间。
有一位禅师说:我很富有并不是我得到的很多,原因在于我的贪欲很少。
当管理者把自己的得失看得比较淡,而把工作看得比较重的时候,他的烦恼就少了一半。
当管理者把社会的责任融化于企业之中时,他就是一个为众生的菩萨,他所做的事业也变得伟大起来。
管理者自身的烦恼就化于无形,除了快乐工作以外,烦恼还能侵害于他吗?
六、专心致志散乱则迷
禅宗公案: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邻旁坐着一老人,也在钓鱼。
二人坐得很近。
奇怪的是,老人家不停有鱼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未有收获。
他终于沉不住气,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地方一样,为何你轻易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
老人家从容地答:“我钓鱼的时候,只知道有鱼,不知道有我;手不动,眼不眨,连心也似乎静得没跳动,令鱼也不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
而你心里总是只想着自己,盼鱼上钧,心又急躁,心情烦乱不安,鱼不让你吓走才怪。
”
禅如是说:不能专心致志地工作的人。
对工作和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
管理禅悟:
禅意味着智慧解脱,解脱意味着快乐。
人要想快乐地生活和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禅宗有一句话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没有修过禅法的人,心是散乱的,散乱的心既不能产生智慧,也不能感到快乐。
事实上,快乐的心总是比较智慧的,快乐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快乐工作的人,往往工作效率比较高,而且也有较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
所以,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大家快乐起来,快乐不仅是目的,也是工作必需的要素。
管理者获得较高的智慧,并没有什么秘密,关键就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
智慧不断增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事业发展的过程。
当我们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时,应该一心一意朝着目标前进,而不应该左顾右盼,轻率地改弦更张。
禅告诉我们,初发心最可贵,说明人要保持自己最初的理想是多么不容易。
这需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修禅离不开定力,只有拥有了定力,才能得到智慧。
管理者的定力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为纷繁复杂的现象所困扰,不为利欲所引诱,不为困难所吓倒的一种坚定的品格。
如同诗中所言“任你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
那么,管理者如何修炼自己的定力呢?按禅的说法,还是要从自己的心上人手,要注重实际工作中的修炼,有些品格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说得到做不到。
首先,要培养临危不乱的品格,对于棘手的难题,要做到从容接受;对待不同意见,要做到虚心请教。
如果一个管理者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下级一定能感受到你的坚定力量,从而产生信任。
你才能提高笑迎困难的能力,反之,如果一个管理者被畏难情绪左右,影响正常能力的发挥,要创造好的业绩就无从谈起。
第二,管理者要提高化难为易的能力。
从复杂的矛盾之中,发现主要矛盾。
当抓住这个矛盾的牛鼻子时,管理者就能比较轻松地驾驭一头发怒的黑牛,这要求管理者反应必须迅速,思维必须简练。
事实上,能力与定力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能力的增长,定力也会增强,随着定力的增强,智慧才能增长。
第三,管理者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在许多成功的管理者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具备的大智大勇的品格。
而那些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甚至企图以投机取巧来侥幸过关的人,往往会落入平庸的结局。
七、解放员工富于激情
禅宗公案:
僧璨大规模召集僧众,向他们广泛宣讲佛法。
法会里有个小沙弥,才十四岁,名叫道信,前来礼拜僧璨禅师。
小沙弥问:“什么是佛心?”
禅师答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小沙弥说:“我如今没有心,”
禅师说:“你既然没有心,难道佛就有心吗?”
小沙弥又问:“但愿和尚教我解脱束缚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