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制种类一览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0bf3a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1.png)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也对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三个时期,介绍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变革。
他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并将军队分为三军:步卒、骑兵、车兵。
在兵役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实行严格的徭役制度,强制士兵服劳役,并建立了兵籍制度,对士兵进行了管理和编制。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世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军队趋于私人化,形成了兵权割据的局面。
军事制度方面,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编制和组织形式,并且普遍采取招募士兵的方式,兵役制度松散,面临许多问题。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宋朝建立了重镇制,规定了军队编制和职责分工,实行了兵田制,将军队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元朝除了继承宋朝的制度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军卫、设立蒙古和汉军等,兵役制度也有所调整。
明朝时期,设立了都指挥使、千户所等军事职务,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军队,兵役制度更加完善。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如设立了抚军和绿营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权割据,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规范和兵田制度,这些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
这些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的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军职大全
![古代军职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6a10ae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5.png)
古代军职大全汉代军职: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https://img.taocdn.com/s3/m/230c74e29b89680203d8259f.png)
武后时期
•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 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中国古代的兵制
赵树杰
兔年吉祥
历代兵制
• • • • • • • • •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周 商 春秋战国 征兵制: 征兵制:秦汉 谪发制: 谪发制:汉 募兵制: 募兵制:东汉光武帝 府兵制: 府兵制:隋,唐 团结兵制: 团结兵制:武后时期 军户制; 军户制;元朝 卫所制: 卫所制:明代 八旗绿营制: 八旗绿营制:清朝
商 周 春秋战国
•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 六韬· 器(《六韬·农器 • 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 敌人打过来时, 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17eb1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0.png)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俑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丹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古代兵役制度
![古代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025cce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9.png)
古代兵役制度古代兵役制度,是一种由封建社会制定和实施的兵力组织形式。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封建时期军事力量起到领土安全作用的重要形式,并经常被传统的政治权力组织、社会秩序维系措施所依赖。
它分为宗法制、谋士制、义勇兵制等几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军事制度,对明清两代到二十世纪初影响了多少。
宗法制是以宗祠的热土、代代相传的血缘宗族为根基,以君臣关系建立的军事体系,其以封建宗法与社会政治安全支持。
它以宗族为本,使用宗族关系进行征兵,并建立起古代宗家制度,使孝贤智慧、思想宗教一致,每个宗族都成为一个小王国;有自己的法律,自己的经济系统,各部门的监督制度与社会职能分工,维护家族的声誉和地位。
谋士制是以郡县、地方长官权力运行的可避免人口征收的兵力编制,它鼓励一些有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的文官担任谋士,从而起到决策提高军事安全质量的作用。
谋士制代表削弱宗家制度,法律规范也要求它们承担义务,不得拒绝征兵。
虽然军队结构由宗法制转变为谋士制,但它也直接受宗法制统治者的统治,审查它们做出的决定。
义勇兵制,是到武官义勇兵在九节五指舞中,除了宗法制、谋士制之外,其他形式的义务兵力组织形式,义勇兵表现出的主动热情和保护君父尊主的情怀,具有凝聚士气的重要作用,在战斗中并未被忽视或抛弃,它们也成为君主们的重要力量。
先秦时期,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是以宗族关系维持的封建制度的军事支撑架构。
三种制度,各有千秋,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衔接,而是一种保护政府及边境之间的社会稳定、维持军队士气体系与领土安全的紧密联系,这种军事体系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并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军事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43f42f2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6.png)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师:商、西周军队组织单位。
军中五人为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商代有三师,西周有六师。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师: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
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
军: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
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
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
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
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
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
驻防于五都。
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
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
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
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
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
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
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羽林:汉代禁卫军。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f371b5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6d.png)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
1. 徭役制:古代中国最早的兵役制度,以全民动员的方式组织,民众要在战争或水利工程等情况下,向政府提供人力和物资劳动,被称为“徭役”。
2. 义务兵制:《周礼》提出的兵役制度之一,以贵族、士大夫为主体,要求年满18岁的男子服役,称为“义务兵”。
3. 兵户制:汉代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每户要派遣一男子参军,称为“兵”。
4. 门阀制:隋唐时期推行的兵役制度,规定士大夫、才子、门阀成员等都可以从事军事活动,受到政府褒奖和特殊待遇。
5. 募兵制:唐朝晚期和五代时期推行的军事制度,主要在边境招募士兵,服务期为6年,被称为“募兵”。
6. 良田制:宋代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士兵服役期间会分配农田及家产,称为“良田兵”。
7. 八旗制:清朝实行的兵役制度,将满汉蒙三族划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设有兵部、护军二个机构,由满洲人为主体组成。
8. 征兵制:现代中国实行的兵役制度,男性年满18岁之后就
要参军服役,一般为两年至三年。
中国古代兵制14-五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4-五代兵制](https://img.taocdn.com/s3/m/8a5c8a2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8.png)
中国古代兵制14-五代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五代兵制(1)军事统御机构五代十国的建立者都是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通过军队夺取政权,正如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所说:“天子宁有种焉?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更迭,无一不是节度使以武力夺取帝位的。
他们依靠的武装力量的核心就是由他们亲自控制的亲军(或称牙兵、衙兵)。
他们在夺取政权后,不敢放弃军权,都是亲自掌握军队。
五代之初,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最高军事统御机构,牙兵和中央诸卫禁军还各成系统,分别统领。
后唐时,中央直辖军逐渐纳入一个指挥系统,在中央设“判六军诸卫事”,作为中央直辖军的统帅。
后晋设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又增设殿前都点检。
后来,枢密院逐渐成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御机构。
枢密院的长官是枢密使。
枢密使一职最早设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当时以宦官为内枢密使,负责呈递大臣的表奏和传达皇帝的旨意。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把枢密院改为崇政院,职责和唐代相同。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又改崇政院为枢密院,设枢密使、副使、判官等官职,职权范围扩大,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事统御机构。
枢密使多以武臣充当。
军队出征,另设招讨使、都统、都部署、行营都指挥使等官统领。
(2)中央禁军五代时期的中央禁军由皇帝亲军和一般禁军两部分组成。
五代初期,沿袭唐末藩镇的习惯,从皇帝到各级领兵主帅都建有亲军。
这些亲军属私兵性质,待遇优厚,政治地位很高。
后梁魏博节度使杨师厚“专割财赋,置银枪效节军,凡数千人,皆选镝骁锐,纵恣豢养,复故时牙军之态”(《旧五代史·杨师厚传》)。
朱温的亲军称厅子都,负责帐前宿卫。
李存勖的亲军称帐前银枪都。
这些亲军与主帅的关系非常密切,皇帝和节度使不仅用他们宿卫帐前,而且利用他们控制其他部队。
中央禁军系沿袭唐禁卫六军而来。
六军又分左右,所以实际有12军。
各军的称号由皇帝命名。
由于改易无常,禁军的名称非常混乱。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bd1e3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c.png)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也叫中国古代兵制。
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
一、兵农合一制古代寓兵于农。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二、全民皆兵制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三、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
四、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
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
五、团结兵制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
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六、民兵制民兵制采用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
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
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
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七、募兵制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
然而募兵大大加重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
八、卫所制卫所制下兵籍是可以世袭的。
以五千六百人为卫。
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
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
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0f4b54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6.png)
04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与战争策略的关系
THEME TEMPLATE
军事制度对战争策略的影响
军事制度决定了军 队的组织形式和指 挥体系,对战争策 略的制定和执行产 生直接影响。
军事制度规定了军 队的装备、训练和 后勤保障等方面的 标准,对战争策略 的执行效果产生直 接影响。
军事制度规定了军 队的纪律和奖惩制 度,对战争策略的 执行效果产生直接 影响。
兵制
兵制:中国古 代的军事制度, 包括军队的组 织、训练、装 备、指挥等方
面
兵种:中国古 代的兵种包括 步兵、骑兵、 弓弩手、水兵
等
军队编制:中 国古代的军队 编制包括军、 师、旅、卒等
兵役制度:中 国古代的兵役 制度包括征兵、 募兵、府兵制
等
兵种
步兵:主要 作战力量, 包括轻步兵、
重步兵等
骑兵:快速 机动力量, 包括轻骑兵、
重骑兵等
弓弩手:远 程攻击力量, 包括弓兵、
弩兵等
水军:水上 作战力量, 包括战船、
水手等
攻城器械: 攻城作战力 量,包括云 梯、投石机
等
特种兵:特 殊作战力量, 包括刺客、
间谍等
兵器
青铜兵器:如剑、矛、戈、戟等 铁兵器:如刀、枪、剑、戟等 火器:如火铳、火炮等 冷兵器:如弓箭、弩等 攻城器械:如云梯、抛石机等 防御器械:如盾牌、铠甲等
THEME TEMPLATE
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的现代意义:现代战争仍然需要借鉴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如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
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的现代应用:现代战争中,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的应用仍然广 泛,如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等。
历史大阅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兵种
![历史大阅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兵种](https://img.taocdn.com/s3/m/60dde50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e.png)
历史大阅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兵种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有着一只属于自己的军队,他们守护着这个国家的发展,维护着这个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必不可少的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军队的发展更是很早了,古代军队主要分为:车兵、步兵、骑兵、水军四大类。
尽管没有现代军队这么细致完整的划分,但这四大类兵种一直是历朝历代稳定发展,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来的重要力量。
1、车兵在中国早期的历史记录中,车兵是最早的作战主力部队。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武王凭借强大的战车兵冲乱纣王军队阵脚,一举击败商军。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逸周书·克殷》:“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
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从商周时期到战国时车兵为步兵取代前,车兵作为作战主力部队长达五个多世纪。
当时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一个国家有多少车乘,成为衡量这个国家强弱的标志。
《史记》中有记载,秦国、楚国和赵国有”车千乘“,魏国”车六百乘“,燕国”车七百乘“等。
从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看,当时的战车为一车三人,中间的一人驾驶战车,左边的持弓箭射击,右边的持长矛杀敌。
后来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场形势的变化车兵由于灵活性较差战略地位逐渐下降。
2、步兵从理论上说,步兵应该是早于车兵的,但从史料记载来看整个西周到战国中期前步兵大多是作为车兵的辅助作战部队。
步兵成为独立作战部队,最早见于公元前541年晋国对北方狄人的作战中。
随着时代的变化步兵由于其灵活性为以后历代所沿用,成为编制最多的重要部队。
从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看,早期的步兵也有重甲步兵和不穿甲之分,使用武器有弓弩和刀戈之分。
宋代开始军队中出现了佩戴火器的步兵,如宋朝的”突火枪“,明代的”铳手“,清朝的”鸟铳手“。
3、骑兵骑兵最开始是在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出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放牧迁徙的过程中掌握了马上骑行作战的技能,春秋时期戎狄等游牧民族以骑兵劫掠中原地区。
古代兵种分类
![古代兵种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c1ac46f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7.png)
古代兵种分类
古代的兵种有:骑兵,步兵,精兵,弓弩手,刀斧手,炮兵。
盾牌手,长矛手,长枪手,潜水兵,水兵。
1.骑兵:用长兵器当武器,骑着马,攻击力在拿枪的步兵之上,拿刀的步兵之下。
2.步兵:用刀,枪等较轻的武器,步行,拿刀可以看马蹄,打败骑兵。
3.精兵:用等级较高的武器,战斗力超强,步行。
4.弓弩手:用弓,弩作为武器,适合守城。
5.刀斧手:用斧头,刀作为武器。
6.炮兵:用大炮,适合攻城,打较远的目标。
7.盾牌手:有的拿盾和弓弩,有的拿盾和枪,既可以防守,也可以攻击。
8.长矛手:用长矛作为武器,把它抛出去杀敌。
9.长枪手:手拿长枪,身穿战甲,骑着彪马的兵。
10.潜水兵:潜到水下凿坏敌人的船。
11.水兵:在战船上的兵。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4b9e3e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8.png)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兵制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军事组织制度,包括兵役、编制、装备、训练和管理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军队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因此兵制一直是各朝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个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秦朝兵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兵制也有着重大的变化。
秦朝实施的兵役制度是以士兵的数量为基础的兵役制度。
每个州的士兵数量由中央政府核定,按照人口普查和地理情况确定。
秦朝还建立了武功制,特别是对于有功或战绩的军队进行奖励和封赏。
这对于促进士兵士气的提升和战斗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朝兵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制度。
汉武帝时期,中国政府系统地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兵制规范。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每个郡、县都要设立军营,并且由郡县负责饷给这些军队。
汉朝时期的兵制,除了军队编制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士兵的制度,并规定军队至少要服役两年,这使得汉朝时期的军队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唐朝兵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军队实力最强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兵制主要包括官兵制和屯田制。
官兵制是唐朝的主要兵制,它按照科举制度选拔军官,使得唐朝军队人才结构更加优良,士兵士气更加高昂。
同时,唐朝还实施了屯田制,通过直接管理和控制军队在各地开垦荒地,并派遣军官指挥作战,增加了唐朝军队的作战力量。
明朝兵制明朝的兵制分为职业军和义务军两种。
京营是菜市口西侧建成的武器库,也是明朝的核心军队,他们擅长用火器作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支军队。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四十八镇制,这是把军队按地方的行政区划划分为四十八个镇,军民合一,使得军队更加贴近民心。
总的来说,兵制是一个国家军队组织、管理、训练和装备的总体规划,具有总体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不同朝代的兵制特点、体制和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发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实力而制定和实施的。
不同朝代的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下面以中国历史上几个典型时期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统一王朝时期,强调“法家”思想,以严密的行政体制和强有力的法制为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3d1db5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2.png)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由征兵制和抽丁制组成。
征兵制是指国家通过征收农民的劳动力来组建军队,这种制度始于周朝。
封建王朝时期,征兵制根据各朝代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规定,比如汉朝的“防卫民兵制度”和唐朝的“推举
士兵制度”。
抽丁制是指根据户口簿上的户口分配,按照轮流的规则,每个家庭必须派出一个或多个成年男子服兵役。
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晚唐时期达到顶峰。
抽丁制是一种普遍的制度,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强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兵役制度,如“兵甲制度”、“单兵制度”、“连坐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是为了组建强大的军队,维护国家
的统一和安全。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https://img.taocdn.com/s3/m/ce918bc451e79b8969022641.png)
二、 春秋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兴起,军事制 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增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和“自大夫 出”(《论语·季氏》),较大的战争几乎都由诸侯国的军 队承担。几个诸侯大国相继成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发号 施令。
粮草物资供给,平时由“司马”负责,战时士卒通常须随身携带数天的
口粮,称为“裹粮”,并有随行车辆以备补充。到达某城邑或诸侯国时,
则由该城邑或东道国供给。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军事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晋、鲁 、郑、楚等国先后在改革田制的基础上,“作州兵”“作丘甲 ”“作丘赋”“量入修赋”等(《左传》的《僖公十五年》《成 公元年》《昭公四年》《襄公二十五年》),扩大兵役和军赋的 来源;第二,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 渐向郡县征兵制演变;第三,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 逐渐上升;第四,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但是这 些变化,有的仅开始,有的仅表现出某种先兆,军事制度的重大 变革则是在战国时代完成的。
中国古代兵制
战国时期,随着车战地位的衰退,车兵的作用下降,步兵成 为主要兵种,兵力也空前扩大。步兵通常称为“带甲”。《战国 策》等文献中常有“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的记载。骑兵在 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舟师也有很大的发展。吴、越、 齐、楚、秦等国都先后建立了强大的水上部队。司马错攻楚的黔 中之战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已有船万艘。河南汲县出土的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中战船、水兵和划船手栩栩如生。水 兵所执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剑,指挥工具有金、鼓、旗。 指挥官鸣金击鼓,水兵英勇拼杀,水手拼力摇船,远距离则张弓 搭箭,近距离则短兵相接。整个纹饰清晰逼真,晓畅生动,是战 国时期水上作战的真实再现。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8c69a0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0.png)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
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
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dbec2d4dd88d0d233d46a93.png)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一、先秦兵制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
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
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
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
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
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二、秦汉军制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
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兵丁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而来的。
秦代兵役制规定:男子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一生中要当两次兵:一次参加警卫部队,叫做“正卒”,守卫都城咸阳,期限为一年;一次参加戍边部队,叫做“戍卒”,守卫边疆,期限也是一年。
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兵役一个月,称为“更卒”。
但由于秦代战争较为频繁,男子的兵役负担实际上比兵役制规定的负担要重。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考古资料,不少男子在二十岁之前就已经当兵,参军的次数也不止三次,只要在当兵的年龄范围之内,随时都有可能被征调当兵。
这种兵役制度体现了秦代“穷武极诈”的传统。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按照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当兵,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为当兵年龄。
在适龄期间,每年农闲都要接受军事训练。
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在地方,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师,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
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
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中国古代的历史军队组织和战术
![中国古代的历史军队组织和战术](https://img.taocdn.com/s3/m/9211205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4.png)
兵力配置
兵种:步兵、骑兵、弓箭手等 编制:按照一定的人数和组织形式进行编组 兵力规模:根据战争需要和国力状况进行调整 兵力部署:针对不同战争形式和战略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指挥体系
最高指挥官:皇 帝
军事机构:兵部
指挥层级:将、 校、尉
指挥方式:军令、 旗鼓、烽火等
兵役制度
征兵制:国家强 制征召壮丁入伍
战争对军队组织与战术的 推动作用
战争对经济、文化和科技 发展的影响
战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贡献
战役中的战术运用与指挥艺术
兵法运用:中国古代军队在战 役中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等兵书 中的战略和战术。
奇门遁甲:中国古代军队在战 役中运用奇门遁甲等神秘战术, 以迷惑敌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元明清时期的军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宋朝军队: 实行募兵制, 以步兵为主, 重视装备和
训练
元朝军队: 蒙古骑兵为 主力,善于 骑射和突袭
明朝军队: 建立卫所制 度,重视火 器制造和使
用
清朝军队: 八旗和绿营 为主要力量, 注重军事纪 律和装备现
代化
03
中国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
章节副标题
兵种组成
步兵:主要地面作战力量,分为徒步和骑马两种类型 骑兵:快速机动的打击力量,擅长远程奔袭和近战冲锋 弓箭手:远程攻击力量,用于射击敌军和掩护步兵进攻 战车兵:利用战车进行冲锋和压制敌军,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灵活机变:根据战场情 况灵活调整战术
重视情报:利用间谍和 侦察手段获取敌情信息
战术特点与影响
战术特点:中国 古代军队在战术 上注重兵种协同 作战,善于运用 地形和兵力优势, 采取灵活多变的 战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但复员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
所谓军户制,就是把பைடு நூலகம்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征兵制
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笔者以前在军盟发表守相关文章),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部落兵的痕迹。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500人)到三军(37500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
全民皆兵制
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若了。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兵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中国古代兵制种类一览
中国古代兵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八旗绿营制等等。
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