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教育对社会而言,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教师更应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小部分在研究、生活、纪律等方面产生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为此,我们选择了“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这一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予以研究,进行了探讨。

2、课题研究意义实践意义:学困生大都是潜能未获得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大器晚成者,只需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条件,这些学生都能够成材。

转化他们,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与开展的后劲和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财富的问题。

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既可在人学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在高中阶段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故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参考材料在分析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研究转化的计策,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

三、理论依据:1、前苏联教育家XXX认为“差生”可分为三类。

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XXX的研究表明,形成“差生”的缘故原由可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一次性间接身分有:研究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研究办法和讲授办法及内容的欠缺等。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 报告资料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  报告资料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开题报告阅读:962肥西县县级课题开题报告肥西县官亭镇回民社区小学课题组制2011年3月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课题开题会议程序会议时间:2011年3月30日会议地点:肥西县官亭镇回民社区小学多功能室主持人:孙立国参加人员:王智万宗兵孙立国张增扬汤恒孙道荣刘万兵马倩云郭立梅刘珊珊万婷婷刘勇刘世民等会议议程:一、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二、课题组做开题报告三、专家论证四、领导讲话五、课题组成员咨询六、校领导讲话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开题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成就巨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

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

当前新课程改革成就颇丰,对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当努力追求的,因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显得更为迫切。

不同学科往往从自己的观点或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出发来定义学困生。

到目前为止,有关学困生的概念与定义的讨论与争论仍在持续。

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学困生定义为:第一,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力测验的分数(智商)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严重困难,具体地说,在某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有一些特殊的缺陷;第二,学困生儿童可能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等等)上有一定的缺陷;第三,上述这些能力的缺陷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也不是由于情绪障碍、教育与环境剥夺造成;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及格水平)或达到教育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

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

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对策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弱,留守儿童比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上。

农村小学有其时代的背景,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增强,教育方面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等。

2.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及时联系家长,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

它的背景有如下要素: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经济基础有一定好转等。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提高国民素质已显得愈来愈重要。

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教育问题就更为重要。

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学习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如果不加强对这部分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势必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

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还有着与城里孩子所不同的地方,比如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根本谈不上对子女学习的检查和督促;还有的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只是偶尔落实在口头上,没有一个长期的、完整的、持之以恒的培养计划等等。

因此,我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的课题,试图找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致差原因,并对症下药,一一加以解决。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在教育词典中对“学困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

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金子,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观察、分析和研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和生存现状,做到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真正做到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

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

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

农村小学学困生帮扶机制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帮扶机制的研究开题报告

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课题批准号BE4082课题名称农村小学学困生帮扶机制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杨建军所在单位天津市宁河县俵口乡兴家坨中心小学填表日期 2012-3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2012年1月开题活动提示: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由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直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3人)、参与人员等。

本课题定于2012年3月23日在宁河县教科室举行开题报告会。

邀请与会的专家、领导有:宁河县教科室王志兴主任、刘主任、张主任等。

本课题承担单位负责人、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同参加汇报。

议程:1、介绍到会专家组、领导、实验学校2、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3、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4、专家组评议5、大会全体合影6、大会结束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一、课题名称:农村小学学困生帮扶机制的研究二、研究内容:1、目标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潜力开发、帮扶机制,从而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转变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健全学困生的人格,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发生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教科研实践中得到升华,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智力、非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教师、教材、家庭、班级文化等)。

②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③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doc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报告开题报告9月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梁山县镇教务处课题组向领导、专家和老师汇报,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项目是济宁市的科研课题。

经领导批准,我今天就开始这个话题。

我将代表研究团队向领导、专家和老师汇报本课题的相关信息如下:首先,本课题的背景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在于农村。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新的跨越,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初等教育承担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所有的孩子,为了所有的孩子”的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实现全面优化是教育者的共同愿望。

此外,我们镇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和全国著名的“拖车之乡”。

由于从事建筑和拖车行业的人数众多,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受思想认识、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

它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我们镇已经认识到贫困学生对提高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利影响,全国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对贫困学生的转化提出了许多方法、策略和理论研究,但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贴近我们镇实际的转化贫困学生的有效途径。

因此,如何将贫困学生转化为贫困学生,如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更新教育理念,突破常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二.主体的定义1.本课题仅限于对我镇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2.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

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即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商处于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达标,可能影响或妨碍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学困生研究---开题报告

学困生研究---开题报告

学困生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学习的环节中,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看似普遍但却属于文化现象的学困生群体,对学校教育及留学工作形成了阻碍。

这些学困生,一种是在公立学校读书,其成绩较差且无自我激励,容易被边缘化;还有一种则是留学生,语言、文化和心理上存在困难,学习成绩不佳,容易迷茫等。

故此政府和社会需引起重视并解决其中困难。

本文旨在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探究,阐述其教育现象以及对学生的刺激之效,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根据问题分析,可以如下研究问题:•学困生现象在综核素质评估中如何发现和识别?•学困生存在哪些共性和个性难关?表现在哪些方面?•学困生原因是什么?包括内生因素和外部原因有哪些?•针对不同种类的学困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教育措施和教育条件?•学困生特点及教育对策当前的研究状况是什么?通过开展该研究,旨在深刻分析学困生属于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当前教育领域中最普遍且关键的问题之一,以此提出实务领域中的对策建议,促进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本研究采用“文化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利用文化分析和案例研究,探查学困生出现的根源,并对其样本数据进行观测和分析,获得学困生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等暴露因素;•掌握学困生的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获取搜集信息;•定性分析差异化的民族文化和学生个人之间的教育义务,分析不同种类的学困生建立完整学习机制。

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文献调研,在中国学术和教育领域,收集学困问题研究著作和有关统计数据,掌握学困生的概念、特点、问题和挑战。

•第二步:以此为基础,设计合适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问题。

•第三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有关学困生的一般或特殊问题的情况、处理方法、成效等相关数据。

•第四步:进行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拓展子题的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第五步:基于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和对消除学习困难的有效措施的推广。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孩子的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

关乎每个家庭,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平稳。

小学是人一生的起点,更是基础之年,因此根据以人为本,教育平等的教育思想,小学的教育更是基础的基础。

是孩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所以小学阶段存在的“学困生”的改变及提高,势在必行。

我们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上课,学习,学好基础的课程,进而爱上学习,并由学困生成为合格生及优等生,从而健康成长。

我校虽是一所农村学校,但学生来源复杂,外来打工子女、留守学生多,现有123名学生,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约占22%。

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孩子有效的教育和辅导。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若教师不对症下药,不注意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势必造成学生间差距越来越大,整个班级的学困生一定会呈上升趋势。

语文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三)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本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于2017年1月向高于铺镇小学总校申报立项,请总校领导评审,准予立项,现开始实施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数学学科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技能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抽象性、准确性等特征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数学成绩差,产生了大量的学困生。

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更多的是对学困生本身产生的心里伤害。

作为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数学特困生的产生不是某个原因单独造成的,而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本身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本课题旨在找出小学数学特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转化对策,以期帮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数学学困生的界定本课题所说的学困生在智力方面不存在任何缺陷,都是由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造成的。

此外,学困生仅限于在数学学业方面存在学习困难,其不能学会基本的数学算法和技巧,从而导致其学业成绩较低。

在教育界有个生动的比喻:学生比作种子,教育比作施肥,只要肥料充足,不管什么种子都会茁壮成长。

这也就是说,即便学生之间智力存在一定差异,只要教育的方式手段得当,所有的学生都会一样的优秀出色。

这也和新课程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相一致。

因此,了解了不同学困生个体的形成原因,心理问题后,可以因材施教,通过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来帮助学困生重拾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策略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

早在1896年摩根就从神经学的角度对学困生进行了研究。

后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对学困生的研究由神经学模式转换到心理学模式。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的方向主要聚焦于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形成可归因理论和角色理论两大理论。

《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所使用的策略,这里指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五、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揭示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内外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转化工作中学校、家庭和教师应尽的责任。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学困生产生,其表现较为复杂、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但是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生活条件。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主要策略是加大校外的教育力度,加大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作用。农村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力度要加大,转化教育教学思想的力度要加大,要不断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研究发现,41.26%的学习不良学生遇到困难爱打退堂鼓。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开题报告.doc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开题报告.doc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

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

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对策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弱,留守儿童比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上。

农村小学有其时代的背景,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增强,教育方面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等。

2.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及时联系家长,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

它的背景有如下要素: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经济基础有一定好转等。

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关于“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

可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他们自律能力有限,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

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

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

我们把这样的学生称之为“学困生”。

我们学校虽然地处城区,但学生的家境不算富裕,家长们每天忙于挣钱,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关心很少。

因此,班上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不管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学科还是英语学科,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

以下是我们对正阳路小学西校区五个年级共1000名学生中学困生进行的摸底调查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的存在直接影响我们的班级甚至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

因此,学困生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差,但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上进心,也拥有在童年的学习舞台上赢得掌声的权利。

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更希望换一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让学困生因为学习上的障碍而使整个童年学习生活都是黯淡的色彩。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困成因、特点及转化对策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述评(一)国外研究现状1、西方教育家对学困生的研究对于学困生的研究,最早的是1896年西方摩根的研究,摩根主要是从神经学、医学角度从事研究,这种神经学模式后来被心理学模式取代。

到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心理学的发展,更多的教育和心理学家把注意力转移到这方面来,中心问题主要集中于语言落后的模式及其改变。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学困生是指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或面临学业问题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

解决学困生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然而,当前学困生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解决。

二、问题分析学困生问题的出现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差、学习自信心不足等。

这些问题对学困生造成困扰,并限制了他们学习的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困生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学困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个人发展。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学困生问题的现状和主要原因,了解相关研究的发展和成果。

2. 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3. 数据分析: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统计方法,从中发现问题的共性和症结所在,为问题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内容1. 学困生问题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学困生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学困生问题的普遍性和主要表现形式。

2. 学困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探究:通过对学困生问题的分析,找出其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3. 学困生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结合学困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包括激发学习动力、培养科学学习方法、改善学习环境等方面的方法。

4. 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措施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提出对学困生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对学困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法,为学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预计将得出一系列有关学困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个案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一)研究的目的、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而跟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大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些学生很多都被老师和家长列为学困生行列,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

因为是学困生,他们无法得到老师的青睐,成了班级可有可无的人;因为是学困生,他们很少见到父母的笑颜,成了家长的“心病”。

他们无法与父母沟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浓重的厌学情绪,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研究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觉地实现自我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困生在学校教育中大量存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个考验。

如果处理不当,总会在这些学校闹出爆炸性的社会新闻;而有的学校则发生学生和学校闹纠纷,最后发生学生家长刺死校长的可悲事情的;更多的则是学生未走出校门就走进了牢门的这样惨痛的事。

这些让人揪心的事不禁会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怎样才能化解校园暴力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南街小学作为普通小学,学校也有部分后进学生,这些学生在发展上总的来说是处于暂时落后状态的。

这些学困生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厌学情绪较重,学习成绩提高难度较大。

所以我们必须探寻出一条学困生转化的道路,这样才能师生和谐、校园和谐,才能找回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研究汇报一、研究旳目旳和意义素质教育自实行以来, 硕果累累, 但我们也毋须讳言, 基础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严重旳问题。

小学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旳重要发展阶段, 它对增进一种人旳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旳意义, 然而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某些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爱好, 学习习惯差、学习措施不妥等多方原因影响而导致知识构造零碎无序, 长此以往,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旳困难越来越大, 也就变成了我们所谓旳“学困生”。

“学困生”在小学阶段早已存在, 同步, 农村小学旳“学困生”人数比都市小学旳要多, 这是由多方原因导致旳。

素质教育旳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 使每一种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健康有序地发展自己, 使他们旳潜能得到最大程度旳开发, 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旳提高, 个性得到充足旳展示。

因此, 学困生旳转化问题就成为实行素质教育旳一种重要工作, 教育者必须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学困生”进行转化, 让学困生早日挣脱学困, 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旳需要。

在我国, 农村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旳绝大部分, 研究并转化农村学困生,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旳科学文化素养, 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有着重大旳意义。

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对旳旳学生观和教学观, 站在可持续发展旳角度, 积极培养和发展“学困生”旳积极性, 使每一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旳活泼旳发展。

因此, 对农村小学“学困生”旳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转化, 做到对旳认识理解学困生, 到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小区教育旳真正友好统一, 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整体质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旳一大课题。

笔者对通山县部分农村小学学困生旳学习状况进行调查, 探讨农村学困生旳成因及转化方略。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措施2.1研究内容(1)农村小学生学困生旳成因;(2)农村小学生学困生旳转化方略。

2.2研究措施(1)查阅有关文献, 理解国内外小学学困生旳形成原因;(2)实地调查, 通过对几种小学学生旳调查, 理解学困生旳内外部环境;(3)记录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成果进行记录分析, 找出学困生形成旳内在原因。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本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于2021年1月向高于铺镇小学总校申报立项,请总校领导评审,准予立项,现开始实施研究。

一、提出问题数学学科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技能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抽象性、准确性等特征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数学成绩差,产生了大量的学困生。

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更多的是对学困生本身产生的心里伤害。

作为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数学特困生的产生不是某个原因单独造成的,而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本身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本课题旨在找出小学数学特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转化对策,以期帮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本课题所说的学困生在智力方面不存在任何缺陷,都是由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造成的。

此外,学困生仅限于在数学学业方面存在学习困难,其不能学会基本的数学算法和技巧,从而导致其学业成绩较低。

在教育领域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学生被比作种子,教育被比作施肥。

只要肥料充足,无论什么种子都会茁壮成长。

换句话说,即使学生之间的智力存在一些差异,只要教育方法和手段得当,所有学生都会同样优秀。

这也符合新课程理论,即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

因此,在了解不同学习困难和心理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后,我们可以因材施教,通过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措施,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重新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有很多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

早在1896年,摩根就从神经学的角度研究了学习困难的学生。

后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从神经模型转向心理模型。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主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

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

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对策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弱,留守儿童比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上。

农村小学有其时代的背景,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增强,教育方面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等。

2.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及时联系家长,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

它的背景有如下要素: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经济基础有一定好转等。

学困生:“学困生”又称学业不良的学生。

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

其特点为:①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规定要求;②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③造成的学困原因不同,但学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转化的。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

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所使用的策略,这里指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四、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4.通过对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六、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

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

4. 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

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缺乏学习的动机。

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

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

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意志薄弱。

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

自我概念消极。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学习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研究也表明,学习不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其他学生。

七、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和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研究的条件分析1.朝气蓬勃的研究团队课题组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来自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不同的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

2.地理位置适合我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农村,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

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学校刚刚建成九年一贯制教学楼,师资力量集中,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施比较完善。

(二)研究的保障措施1.领导大力支持2.充分给以经费的支持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八、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

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求出在“学困生”研究中的有益经验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4、调查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形成研究效果。

5、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九、研究过程设计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2月)对学生摸底调查,确定“学困生”名单,名单确定后,对这些“学困生”进行观察访问,分析归纳“学困生”心理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成员会诊,找出“学困生”心理偏差的表现,并填好分析表。

再通过调查访问案例的活动范围,如家庭、学校、社会,课题组成员再会诊,探寻心理偏差形成的原因,填写好下表: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具体任务:1、2011年3月—2011年4月,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分析,依据第一阶段掌握的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拿出初步的转化方案。

2、2011年5月—2011年8月,对转化方案进行逐步的修订与完善,使之更加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3、2011年9月—2012年9月,根据选定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主攻目标,按照转化实施方案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边实践边总结出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心理策略并加以提炼,形成阶段成果主(三)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十、预期研究成果一、阶段性成果:1.相关学科关于课题的阶段性小结、论文、经验总结。

2.优秀教学设计,特色个案。

3.建立“学困生”档案。

二、最终研究成果: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2、论文集、参与研究教师的心得与体会,3、优秀教学设计、特色案例、个案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