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血栓抽吸的再认识

血栓抽吸的再认识

血栓抽吸的再认识江暑添;赵汉军【摘要】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中进行血栓抽吸可改善心肌灌注,然而近年大样本研究显示其未能改善生存率,最新指南不建议常规进行血栓抽吸.临床实践中有选择地对血栓负荷重的患者置入支架前进行血栓抽吸,或者发生远端栓塞时补救性抽吸是正确的策略.然而,还缺乏严格设计的研究评价选择性血栓抽吸是否有临床获益、缺血时间长短是否影响其效果,造影判断血栓负荷的标准也有待达成共识.【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343-347)【关键词】血栓抽吸;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作者】江暑添;赵汉军【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血栓抽吸是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一项辅助措施,然而血栓抽吸的使用还有一些争议。

一方面,研究显示抽吸导管确实可有效清除血栓和斑块物质,改善心肌灌注;另一方面,大样本研究显示常规血栓抽吸不改善预后,甚至可能增加卒中发生率,选择性抽吸的效果也不确定。

这给临床一线从事PPCI的医师带来了困惑。

现拟对血栓抽吸文献进行综述,以便正确理解指南建议和主要临床试验结果并指导临床实践。

1 抽吸导管的作用手工抽吸导管(抽吸导管)相比血栓保护装置和机械血栓清除装置有操作简便、术中可随时重复使用的优点。

研究已证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PPCI时采用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可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不同时期的血栓(新鲜、裂解或机化)和斑块(纤维斑块、脂质斑块或破裂斑块 )成分[1]。

因此,PPCI支架置入之前计划性使用或者支架置入之后补救性使用抽吸导管清除血栓和斑块物质以减少远端栓塞事件,是血栓抽吸的主要目的。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是一种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中国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国循环杂志三家专业机构共同发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该共识着重介绍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专家共识的要点进行阐述。

首先,在适应症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尽管之前不少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也具有一定的益处,但目前尚未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其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其次,在操作步骤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应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医生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进行适当的麻醉和消毒,然后通过适当的导丝和导管将抽吸器导入到冠状动脉栓子所在的位置,进行血栓抽吸。

其中,抽吸前需要先进行造影,以明确血栓位置和大小。

血栓抽吸时,应将抽吸器放置在栓子上方,避免血栓碎片进入微小血管内。

抽吸后,需要进行再次造影,以确保血管通畅。

然后,在并发症预防方面,专家共识指出了一些可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导丝和导管,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选择合适的抽吸器,避免抽吸器太粗导致血管损伤;在进行抽吸之前,应激活泵,以减少初始抽吸时的负压;抽吸时应遵循抽吸-推出-冲洗的循环操作,以减少血栓碎片进入肺动脉。

另外,专家共识还提到了对抽吸术效果评估的方法。

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被冲洗出来的速度和血栓溶解程度等指标来评估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来评估术后预后。

总体而言,该专家共识强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ACS患者中的应用。

通过适当的操作步骤和并发症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抽吸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血栓抽吸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和选择。

关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认识

关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认识

证据水平分级及其含义
证据水平A:数据来源于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或 荟萃分析。(高质量数据) 证据水平B:数据来源于单个随机临床试验或 大规模非随机试验。(质量中等) 证据水平C:专家共识和(或)数据来源于小 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有设 计缺陷可能)
虽然提倡指南指导实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2 个问题。 第一:欧美指南是根据欧洲和北美地区人群的临床 实践而制订,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群。一个典型例子 是目前欧美指南均不建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常规应用血栓抽吸术,而 在中国血栓抽吸术的比例实际上很高。 第二:由于制订指南耗时,因此所参考的文献相对 “过时”。例如,2015年ACC/AHA急性心肌梗死直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南更新于2015年10月在线发表, 2016年3月正式发表,但是参考的文献全部发表在 2015年8月以前。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 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 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三 早"预防,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慢性病大多病因不完全清楚,因此要完全做 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慢性病的发 生大都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做 到早发现、早诊断并给予早治疗是可行的。 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来实现。 它是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 对于慢性病,"三早"预防的根本办法是做好 宣传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水平。通 过普查、筛检和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群众的自 我监护,及早发现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 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由于慢性病常 是经过致病因素长期作用后引起的,给"三早 "预防带来一定困难。

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刘帅超;韩修恒;段书霞;陈圣杰;敖宁建【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5)004【总页数】4页(P220-223)【关键词】血栓抽吸导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导管尖端【作者】刘帅超;韩修恒;段书霞;陈圣杰;敖宁建【作者单位】453400 河南新乡,河南亚都实业有限公司;453400 河南新乡,河南亚都实业有限公司;453400 河南新乡,河南亚都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威浦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453400 河南新乡,河南亚都实业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5%~15%患者即使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其远端心肌组织仍不能获得有效灌注,甚至可能会发生心源性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达5%~25%[1-2]。

而无复流会使住院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5~10倍[3]。

目前,防止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的方法有两种[4]:(1)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主要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对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流有一定作用,但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仍较高。

(2)血栓抽吸。

STEM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患者冠状动脉内的斑块发生破裂,局部形成血栓[5]。

有研究表明,手动血栓抽吸装置能够抽出血栓及斑块物质甚至炎性因子等,增加心肌细胞的血流灌注[6]。

在冠状动脉内有大量血栓时,应用血栓抽吸治疗临床效果明确[7-8]。

血栓抽吸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的无复流及末梢栓塞等现象的发生,也有积极作用[9-10]。

吴奋生等[11]的研究中,在行血栓抽吸术后有17.6%患者无需进行球囊预扩张即可以直接置入支架。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中 国 当 代 医 药2 0 1 4 年3 月 第 2 1 卷 第 8 期
・临床 研 究 ・
血栓抽用
杨 伟 民 李绍 波 向定 成 欧文森 钟耀 彬
5 2 6 0 4 0


广东 省高 要市 人 民医 院 , 广东 高要
行 标准 经皮 冠状 动 脉介 入 ( P C I ) 治 疗 。所 有患 者术 后行 冠 状动 脉造 影 , 观察 术后 冠状 动脉 T I MI 血 流分级 、 无复 流
或 慢血 流发 生率 ; 1周后 超声 心动 图检 查 , 记 录左 心室射 血 分数 ( L V E F ) 和左 室舒 张 末期 内径 ( L V E D D) , 住 院期 间 再 梗死 、 再次 血运 重建 、 心力 衰竭 、 死亡 等 主要 心脏 不 良事件 发生 率 , 大 出血 的发 生率 。 结 果 术 后 治疗 组 T I MI 3 级 血 流 比例 高 于对 照 组 , 无 复流 发生 率 明显 低 于对 照组 ( P < 0 . 0 5 ) , L VE F明显 高 于对 照组 ( P < 0 . 0 5 ) , 两组 L VE D D
a t i o n . Al l p a t i e n t s we r e u n d e r w e n t c o r o n a y r a n g i o g r a p h y , c o r o n a y r T I MI l f o w g r a d e ,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n o- r e l f o w o r s l o w
c a t h e t e r c o mb i n e d wi t h t i r o i f b a n wa s u s e d t o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 wh i l e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e r e r e c e i v e d s t a n d a r d P C I o p e r -

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MA E发 生 率 明显 降 低 , 栓 抽 吸导 管 改 善 急 性 心 梗 患 者 急 C 血
诊PI C 治疗 的临 床效 果 , 表现 出获 益 的趋势 。我 院 自 2 0 08 年 1月至 2 1 0 2年 1 月底应用血栓抽 吸导管联合 P I C 治疗急 性心 肌梗死 , 取得 良好效 果 , 现将其 安全 性及有 效性报 告如
无 复 流 的风 险 , 显 降 低 血栓 负 荷 过 重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冠 脉 介 明
准: ①既往 有急性心 肌梗死 病史 ; 既往有 P I ② C 或冠 脉旁路 移植术 ; ③伴 有心脏骤 停史 ; ④伴 有心房颤 动 ; 并发 肝 、 ⑤ 肾
疾病 。
12 方 法 .
12 1 术前 常规 给予 阿司 匹林肠 溶片 30 g 氯吡 格雷 片 .. 0m 、 60 g 0 m 嚼服 , 注盐 酸异 丙嗪 2 rg地西 泮 1 m 。术 中按每 肌 5a 、 0g 公斤体重 给予 10 0 U肝素静脉推注。手术每超过一小 时追加 20 0 0 U肝素 。常规 消毒 , Sligr 进行 穿刺 , 人 6 用 e ne 法 d 送 F 鞘管 , 在导丝引导下送入造影导管 , 冠脉进行 常规造影 , 对 找 到梗死 相关 血管 。把导丝送入相关 血管远端 , 抽吸导管 沿着
指引导管送 至病 变部 位 , 其尾端 外接 3 r 负压注 射器 , 0a l 然后
缓慢地前送及后撤抽 吸导管 , 过负压 作用 , 吸冠脉 内血 通 抽 栓 。反复抽 吸 2— 5次后 , 根据再次 造影结果选择 球囊 , 扩张 后置人支架或直 接置入 支架 。常 规 P I 为直接 球囊 扩张 C组
后 置 入 支 架 。术 后 口 服 阿 司 匹 林 肠 溶 片 30 g d 3个 月 后 0m/ , 减 量 至 10 g d和 氯 吡 格 雷 片 7 m / , 据 患 者 的 症 状 给 0m / 5 gd根

血栓抽吸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

血栓抽吸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

血栓抽吸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雷建新;王钊;戴晓燕;彭辉;李国庆;阿木提;穆叶赛;米热古丽;阿德力江【期刊名称】《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19)004【摘要】目的:评估血栓抽吸装置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86 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被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41 例,应用抽吸导管后再行PCI) ,直接PCI组(45 例,直接行PCI),观察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 段下降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PCI后血栓抽吸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PCI组(4.9%∶11.1%,P<0.05),ST 段回落率(66.67%、75.61%)、LVEF[(54.02 ±8.93)%∶( 49.23 ±9.12)%]均优于直接PCI组( P均<0.05) .结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降低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有效.【总页数】3页(P416-418)【作者】雷建新;王钊;戴晓燕;彭辉;李国庆;阿木提;穆叶赛;米热古丽;阿德力江【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相关文献】1.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J], 张辉;卜令同;吴桥2.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血栓抽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J], 杨光;姚晓伟;梁磊;邓纪钊;闫莉;王毅;李秀红3.血栓抽吸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再灌注影响的比较研究 [J], 孙卫平;张海滨;张学坤;郭金成;李春蕾;温宇梅;徐荣4.血栓抽吸联合山莨菪碱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水平灌注的影响 [J], 赵玉君;董秋立;马潇潇;刘少云;张海涛;傅向华;汪雁博;王东颖;孔立茶5.直接血管成形术前血栓抽吸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再灌注:DEAR-MI(去除血栓以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性再灌注)研究 [J], Silva-OrregoP.;Colombo P.;Bigi R.;郭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脉内血栓抽吸在急诊PCI术中的应用2例

冠脉内血栓抽吸在急诊PCI术中的应用2例

常州 实用 医学 2010年 第 26卷 第 1期
近端 完 全闭塞 ,0.014英寸 导丝 入 RCA远端 ,立 即予 欣维 宁 l2 ml RCA 内注 入 ,ZEEK血 栓 抽 吸 导 管 行 RCA负 压抽 吸血 栓 ,抽 得 红 色 新 鲜 血 栓 ,并 予 支 架 植 入 ,复查 造 影无 再 狭 窄 。术 后胸 痛 缓解 ,欣 维 宁 、 肝素 静脉微 泵 维持 12小 时 。恢 复 良好 ,好 转 出院 。 1.2 例 2 男 性 ,71岁 ,发作性 胸前 区疼痛 5年 ,持 续 疼 痛 2小 时 人 院 。 胸 痛 为 隐 痛 ,无 放 射 。 心 电 图 示 :急 性 高 侧 壁 心 肌 梗 死 ,并 有 动 态 改 变 ,CTn—1 0.5 ng/ml,诊 断 为 急 性 高 侧 壁 心 肌 梗 死 。予 抗 凝 、 抗 血 小 板 等 治 疗 ,经 家属 同意 行 急 诊 PCI。术 中 见 RCA内 有 血 栓 ,远 端 后 三 叉 50% ~60% 狭 窄 ,0.014 英 寸 导 丝人 RCA远 端 ,ZEEK血 栓抽 吸导 管行 RCA 负压 抽 吸血栓 ,抽得 红 色 新 鲜血 栓 ,并 予 支 架植 入 , 复查 造 影 无 再 狭 窄 ,术 后 肝 素 静 脉 微 泵 维 持 12小 时 。 术 后 1周 血 压 偏 低 ,予 扩 容 ,并 予 多 巴 胺 升 血
为 34 64min,元 活性代谢 产物经 肾脏排 泄 。因此 起 效最快 ,苏醒亦快 ,作用 时间短 ,几 乎无药 物蓄积 ,恶 心 、呕吐 的发 生率低 。其最 大优点是 恢复过 程平稳 、 迅速 ,苏 醒彻 底 ,无 后 遗 作 用 ,利 于 调 整镇 静 深 度 。 最大缺 点就是 对心 血 管及 呼 吸有 抑 制作 用 ,可 以扩 张外 周血管 ,降低 收缩 压 及舒 张 压 ,心率 减慢 ,给药 后常 引起患者 的低血压 反应 ,对 年龄 大 、体弱者 应慎 用或减 量使用 ,而且 价 格 较 昂贵 。咪 唑安 定 属 苯二 氮类 ,具 有 良好 的抗焦 虑 、镇静 、催 眠 、抗 惊厥及 顺行 性遗 忘和肌 松 作 用 J,为 水 溶 性 ,消 除 半 衰 期 90— 180 min,排泄快 ,无 蓄积 ,有顺 行性 遗 忘作 用 。 临床 研究 显示 ,单 纯使 用镇 静 剂量 的咪 达唑 仑 对 呼 吸系 统无 明显抑 制作用 ,也不发 生低氧 血症 ,属 于 1种 安 全 、方便 、理 想的镇 静方式 。其 缺点是 苏 醒后 大 部分 患者 出现再 入睡 ,而且 程度较 深 ,有 鼾声 。对 心血 管 反应 轻微 ,用 药前应先 纠正低 血容量 ,用药 注意个体 化 ,肝 肾功能不 全及老 年人可 能发生 苏醒延迟 ,应该 注意作 用增强 的可能性 。咪达 唑仑适 合需要 长期镇 静者 ,同时可 以提 高对 气 管 插管 和 机 械通 气 的耐 受 性 ,当患 者对气 管导管等有 一定 耐受性 时 ,可在 小剂 量 的情况 下保 留一 定 的 自主 呼 吸。故 在 ICU,异 丙 酚 和咪达唑 仑两者 均为较好 的镇静 药物 。异丙 酚多 适合 用于镇 静时 间短 ,心血 管功能较 好 的患 者 ,眯唑 安定 多适合需 要长 时 间镇 静 ,心 血 管功 能 PGI术 中的应 用 2例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的治疗理念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的治疗理念


01 急诊PCI术者最应 “预见”的问题? 高负荷血栓
02 急诊PCI术者最易“忽视”的问题?
微血栓持续影响微循环,缺血心肌无有效再灌注
03 急诊PCI术者最常 “遇见”的问题? 慢血流-无复流
高血栓负荷界定
冠脉造影显示IRA有下列特征之一提示为高血栓负荷:
大于参照血管内径三倍以上的长条形血栓; 闭塞近端存在漂浮的血栓; 闭塞近端有>5mm长的条形血栓; 闭塞近端血管没有逐渐变细的突然齐头闭塞; IRA的参照管腔内径>4.0mm; 闭塞远端造影剂滞留等。
变异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
导致冠心病和 心肌病患者心
肌缺血
诱发严重急性 心肌缺血
“Takotsubo”
这三种机制可以联合发生
Tako-Tsubo心肌病(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TTC),又称 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通过单独或者与其他两种机制联合,可导致短暂性心肌缺血等
慢血流、无复流
无复流或者慢血流是指心外膜闭塞后,冠状动脉经溶栓或急诊PCI后已得到正常开通, 但其相关血管血流明显缓慢(TIMI血流分级<3级),或虽然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恢复 到TIMI3级,但供血心肌仍无有效再灌注,并能排除其心外膜下冠脉急性闭塞、严重夹 层、血管痉挛或巨大血栓栓塞引起的血管截断征象者。
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影响急性心梗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生存率
无事件生存率
一项临床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有和没有微血管功能障碍患者心源性死亡生存曲线显示,
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患者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无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患者。
Bolognese L,et al.Circulation.2004;109(9):1121-6.

血栓抽吸在高血栓负荷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栓抽吸在高血栓负荷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栓抽吸在高 血栓负荷患者急诊冠 脉介入治疗中的应 用
阳维德 ,郑 萍 ,朱 汉华 ,陈 锋 ,邹 连英 ,卫 红梅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血 栓 抽 吸 在 急 性 S 段 抬 高 型 心 肌 梗 死 ( T MI 患 者 急 诊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治 疗 ( C ) 中 对 梗 死 T SE ) PI 相 关 动 脉 (R I A) 高 血 栓 负 荷 患 者 的 临 床 效 果 。方 法 :7 例 S E 患 者 急 诊 P I 冠 脉 造 影 提 示 I 高 血 栓 负 1 T MI C时 RA 荷 ,其 中 4 应 用 DvrC O例 ie E抽 吸 导 管 对 I 内 血 栓 进 行 抽 吸 治 疗 为 抽 吸 组 ,3 例 行 标 准 P I P I 照 组 ;观 RA 1 C为 C对
38 5
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1 年 8月第 2 卷鞋 C i L —i a eaiMe, uut 01V l0N . 01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 r o s R hb dA— s 21 , o 2 o4 nl d v c l g
( 2 2 ): 1 8 1 O. 2 — 3
检查 左房 是否 存 在 血 栓 的 常规 检 查 ,但 是 由 于各 地 医 院影像 操作 水 平 及 诊 断水 平 参 次 不 齐 ,是否 能 够
参 考文 献 :
[ ] FoeL Ani a uai Ri sad bn f si tilf r i 1 ir D. t o g lt n c o s n e ei nar i ia k t a b l
t n[] i J .Gei r s 9 6 1 ( ) 2 1 o r ti ,1 9 ,5 6 :2 —3. a c []魏 2 玲 ,卢 国 良 ,孙 林 辉 , 等 . 左 房 内径 及 其 有 效 不 应 期 与 心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概述1912年,Herrick[1]首次阐述冠状动脉血栓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

1980年DeWood等[2]证实,在4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88%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血栓。

2007年Sianos等[3]也发现,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中,91.6%可见冠状动脉血栓。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个案报道。

2002年,第一项评价机械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4]。

2003年,美国XXX批准第一款带有远段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

2005年,第一项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时使用手动抽吸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5]。

2008年发布的TAPAS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程[6]。

然而,近年发表的TASTE试验[7]和TOTAL试验[8]却使血栓抽吸的疗效与安全性面临质疑。

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的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按照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d)、中期血栓(1~5 d)和晚期血栓(>5 d)。

按照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白色血栓:首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于血流较快的时期。

(2)红色血栓:一般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乃至停止之后,其形成进程与血管外凝血进程相同。

(3)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个局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手动血栓抽吸导管手动抽吸的原理是利用注射器抽吸产生负压吸出血栓。

抽吸装置由抽吸导管、压力延长管、抽吸注射器、抽吸物滤网等基本部件组成,抽吸导管一般带有可锁定接头或三通。

目前,临床应用的手动抽吸导管根据头端开孔的设计多为斜面切孔型,也有个别品牌为斜面切孔+侧孔型(如Diver CE)。

多数血栓抽吸导管杆部有金属编织结构,且多采用密度相同的固定编织(如ZEEK)。

为提高导管远端的柔顺性,部分抽吸导管采用由远及近密度逐渐增高的全程可变编织方式(如Export Advance),极个别品牌杆部无金属编织(如Thrombuster Ⅱ)。

多数抽吸导管内配有预置钢丝,可增强其推送性和抗折性。

一般采用近远端粗细一致的钢丝,也有部分导管采用由近及远渐细的钢丝(如Export Advance),以增强导管在冠脉内的顺应性和通过性。

不同品牌抽吸导管的导丝交换腔长度各异,导丝交换腔越长,抽吸导管的轨道性也越好,且能减少回撤导管时导丝在指引导管头段打折。

抽吸导管的抽吸效率与头端设计、抽吸腔大小、内腔形态以及导管型号等相关。

头端抽吸腔有圆形、半圆形、半月形等设计,一般而言,圆形抽吸腔的导管的抽吸效率较高。

多数品牌的抽吸导管提供6F和7F两种型号,选择较大型号能提高抽吸效率。

常见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头端设计与性能参数见图1。

图1 常见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头端设计与性能参数机械血栓抽吸装置根据工作原理可将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机械性真空泵负压吸引祛除血栓(如Rescue和TVAC),原理与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类似,只是其负压吸引力由机械性的真空泵产生。

在持续形成负压的同时,缓慢推送和回撤导管抽吸血栓。

另一类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则是通过机械的方法将血栓粉碎并排出体外。

根据血栓粉碎的机制不同又可分为机械旋切和流体击碎两种。

前者以X-Sizer为代表,通过导管头端内置电动切割器的高速旋转将血栓切碎并吸出体外。

后者以AngioJet为代表,通过双腔导管的流入腔将高速生理盐水喷向血栓,同时通过流出腔将高速盐水吸出,利用伯努利原理将血栓击碎并排出体外。

临床研究现状与评价冠状动脉血栓抽吸的临床研究在近十年来备受重视。

早期多项有关手动血栓抽吸的临床研究显示,直接PCI时常规血栓抽吸存在多重获益。

然而,随着TASTE和TOTAL试验等的相继发表,其临床获益和适用范围也出现了较大争议。

有关机械抽吸装置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

手动血栓抽吸1.STEMI:早期研究显示,STEMI患者直接PCI时使用手动血栓抽吸存在多重获益。

REMEDIA、EXPIRA试验显示,血栓抽吸可明显改善心肌灌注,预防血栓栓塞,缩小梗死面积。

TAPAS试验显示,直接PCI前使用Export抽吸导管能减少1年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与非致死心肌梗死)。

2009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11项研究,结果显示,血栓抽吸能减少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STEMI处理指南中血栓抽吸的推荐级别为Ⅱb(证据等级B);预防冠状动脉无复流的推荐级别为Ⅱa(证据等级B)。

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将血栓抽吸的推荐级别调整为Ⅱa(证据等级B)。

2012年发表的INFUSE-AMI 试验在6个国家的37家中心入选452例接受PCI的STEMI 患者,令人意外的是,血栓抽吸并未缩小梗死面积。

随后发布的TASTE试验(N=7 244)显示,手动血栓抽吸未明显降低全因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但30 d支架血栓和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有降低的趋势。

2015年发布的TOTAL试验(N=10 063)是迄今有关手动血栓抽吸最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常规手动血栓抽吸非但未能减少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还增加了30 d内卒中。

近期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17项试验20 853例患者,结果也显示,直接PCI时常规血栓抽吸并不能降低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或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反而增加卒中风险。

手动血栓抽吸用于STEMI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样本量仍偏小,研究统计效力不够。

尽管TASTE研究和TOTAL试验样本量较大,但仍不足以评估主要临床终点事件。

第二,高危患者或选择性使用能否获益尚待评价。

现有研究主要评价了常规血栓抽吸策略的获益,但该策略本身就存在较大争议。

第三,研究终点的选择尚存在争议。

多数研究显示,血栓抽吸能改善心肌灌注,减少远端栓塞,但是否应采用硬终点评价其获益有待商榷。

第四,血栓抽吸的安全性问题。

多数研究显示血栓抽吸安全性良好,TOTAL 试验中卒中风险增加的机制尚不明确。

第五,对血栓抽吸的规范操作重视不够。

临床实践表明,细致、耐心、规范的操作与抽吸效果密切相关。

在TOTAL试验中,血栓抽吸与单纯PCI组的操作时间仅相差4 min,操作时间过短或不规范均有可能影响抽吸效果。

第六,其他研究缺陷。

例如,TOTAL试验中组间交叉与补救性抽吸的比率均较高,也将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2.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手动血栓抽吸用于NSTE-ACS的研究较少。

一项入选70例接受PCI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研究显示,手动血栓抽吸可以减轻血栓负荷,改善TIMI血流。

83%的患者能抽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样物质。

新近发表的多中心前瞻性TATORT-NSTEMI试验共入选440例NSTEMI患者,结果显示,手动血栓抽吸未能减少微栓塞或改善心肌灌注,亦不能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脏事件风险。

3.支架血栓:多项研究显示,支架血栓患者使用手动血栓抽吸能改善冠脉和微血管再灌注,提高造影成功率。

2014年ESC血运重建指南也建议,支架血栓建议使用血栓抽吸(Ⅱa/C)。

静脉桥血管病变使用血栓抽吸缺乏研究。

伴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能否从血栓抽吸中获益尚不明确。

综上所述,大多数研究证实,手动血栓抽吸可以改善心肌灌注,减少远端栓塞事件,降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但能否降低死亡率和减少不良事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机械血栓抽吸机械血栓抽吸装置相关临床研究较少,不仅样本量均较小,研究设计也存在颇多争议。

有关AngioJet的临床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有无临床获益尚不明确。

AIMI试验显示,使用AngioJet后梗死面积增大,死亡和MACE事件增多。

JETSTENT试验和MUSTELA试验则显示,AngioJet可使大血栓负荷STEMI患者获益。

SMART-PCI研究通过OCT评价发现,使用AngioJet的血栓祛除效率高于手动血栓抽吸,并可能改善心肌灌注。

Grines等的一项包括11项研究1 018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使用AngioJet后行PCI并不优于单纯PCI。

Navarese等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24项研究,结果显示,只有高血栓负荷患者才能从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包括AngioJet、TAVC、X-Sizer等)获益。

另一项对比单纯手动抽吸和联合应用机械抽吸的研究也发现,联合应用机械抽吸(AngioJet)组术后TIMI3级血流率明显高于手动抽吸组(分别为84.2%和42.1%),联合组6个月的MACE率更低(分别为0%和25.0%)。

该研究提示,机械抽吸可作为手动抽吸的辅助治疗手段,初始手动抽吸效果不佳者使用机械抽吸可明显改善PCI术后血流和心肌灌注。

Sianos等研究发现,大血栓负荷可见于40%的STEMI患者,是预测PCI后结果不良的重要因素。

不少学者认为,AngioJet现有研究结果不理想,可能与研究设计不合理(如入选患者的血栓负荷程度差别较大)和使用方法不当(如由远及近地开始抽吸)等因素有关。

总体而言,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可能更适于高血栓负荷病变,尤其是手动抽吸无效者。

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建议合理应用血栓抽吸既要参照现有临床研究结果,还需要充分考虑病变血管情况(如血栓负荷程度、TIMI血流分级、罪犯血管的直径与供血范围等)以及器械特点等因素(图2)。

图2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建议STEMI基于现有临床研究证据,血栓抽吸在STEMI患者直接PCI中的应用建议如下:(1)直接PCI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2)血栓负荷较重、TIMI血流0~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的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可能获益;(3)反复手动抽吸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改用机械血栓抽吸。

对于心肌梗死后未行直接PCI的患者,择期PCI时使用血栓抽吸能否获益无明确证据。

NSTE-ACSNSTE-ACS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的相关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不推荐常规使用。

但当造影发现罪犯血管直径较大、TIMI血流0~1级且存在大量的血栓负荷时,可考虑血栓抽吸。

其他支架血栓形成患者使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是合理的。

静脉桥血管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但是对于明确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也可考虑使用手动血栓抽吸装置,以减少血栓栓塞和预防无复流。

总之,STEMI患者直接PCI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但对于血栓负荷较重、TIMI血流0~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支架血栓以及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仍可考虑使用。

下列患者不推荐血栓抽吸:(1)抽吸装置需要通过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狭窄超过管腔直径50%以上);(2)抽吸装置需穿过原有支架网眼才能到达血栓抽吸部位;(3)陈旧性或机化的血栓;(4)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如血液病导致的高凝状态等)。

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技术操作操作技术流程1.术前准备:从包装中取出抽吸导管套件(不要从环鞘中直接抽出抽吸导管),充分冲洗环鞘,以激活抽吸导管头端表面亲水涂层。

将延长管连接到抽吸导管尾端。

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抽吸导管内腔,排尽导管腔内空气。

关闭旋塞阀,连接专用注射器。

将注射器抽至最大负压,顺时针旋转锁定。

2.推送抽吸导管:从环鞘中抽出抽吸导管,沿导引导丝经导丝交换腔插入抽吸导管,充分打开Y 阀,固定导引导丝,开始推送抽吸导管。

推送速度不宜过快,手握抽吸导管不宜过紧,手握抽吸导管的位置与Y阀入口一般不宜超过5 cm,并尽量使抽吸导管与导引导丝和指引导管保持平行,以免损坏抽吸导管。

推送抽吸导管到达血栓病变的近端。

3.血栓抽吸:抽吸导管到达血栓病变近端后,关闭Y阀,打开旋塞阀,开始抽吸(部分产品需要先撤出通芯保护钢丝)。

在透视下缓缓前送抽吸导管,如出现回血减慢,提示抽吸导管端孔已接触血栓。

若遇无回血或回血极度缓慢,不宜快速推送,可在抽吸过程中适当调整导管位置,或将抽吸导管回撤至血栓近端并适度旋转后重新前送并抽吸。

抽吸过程中应持续保持充足负压,若抽吸血量已达注射器容量的一半(15~20 ml),应关闭旋塞阀并更换注射器后重新开始抽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