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概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论述题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答:在21世纪的今天,⼈类已经进⼊了⼀个⾼度信息化的时代。
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和研究课题的转换。
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众传播的⼀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利⽤所产⽣的社会的,⾏为的,⼼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位传播学者萨尔⽡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态度或⾏动变化的⾓度考虑问题;⽽由于新媒介的使⽤本⾝就意味着个⼈⽣活和⾏为⽅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临的,是新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活和⾏为⽅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24. 电脑联对传统的⼤众传播意味着什么?答:电脑联业即构成对传统的⼤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为⼤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总体来看,电脑联业的兴起和发展,给⼤众传媒带来巨⼤的市场竞争压⼒。
作为信息⾼新科技产物的国际互联,具有先进性,互动性,⼀、论述题:1. ⼤众传播的⼀般性功能有哪些?答:传播的⼀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是从⼼理学的⾓度分析传播的个⼈(个体)功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际传播,后者则专指⼤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众传播的四⼤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息,为⼈们提供决策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化传递功能,即⼤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能4由赖特提出的⼤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根据伊⾥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种推测:⼤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于)⼀般受众,⽽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中间环节,即“⼤众传播-意见领袖-⼀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了深⼊的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成果之⼀,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考察和分析,并⽤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种调查⽅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个关键问题。
抽样的⽅式,有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两⼤类。
5. 模式:⼀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段。
基本类型:⽂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的模式),数学模式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
⼤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
在⼤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轻重的作⽤。
受众不仅是⼤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的地,⽽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同时,受众还是⼤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段,⼯具等。
在传播学中,是指扩⼤⼈类信息交流能⼒的传播中介物。
媒介包括个⼈之间进⾏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于向社会公众进⾏公开传播的⼯具(如报刊)。
随着国际互联的崛起,⼜出现了络这新⼀媒介。
8. “两⾯提⽰”:在提⽰⾃已⼀⽅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式提⽰对⽴⼀⽅的观点或不利于⾃⼰的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湖南省自考网:/整理学习指导:本章的重点在于了解传播效果研究史中的一些结论和思路,比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研究和说服效果研究。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们的知觉的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3.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①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这种“理论”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②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理论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③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它影响公众,传媒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
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问答:戈尔丁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哪四种类型(看图)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和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
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非人类传播①自然传播;- 1 -②植物传播;③动物传播。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总论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传播学的四位奠基⼈和⼀位集⼤成者:①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的泰⽃、“所有社会科学的⼤师,各领域的先锋”。
贡献:他和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第⼀次明确使⽤了“⼤众传播学”的概念,提出了5W模式,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个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开⼭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之⼀,社会⼼理学的先驱,⾸先将格式塔⼼理学原理⽤于研究动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的研究;提出“守门⾏为”和“守门⼈”的概念。
③卡尔·霍夫兰:出⽣于美国芝加哥,是著名的实验⼼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是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深⼊探讨了说服策略的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④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播进⾏研究,分析⼴播的内容和形式对听众态度和⾏为的影响,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先河;提出“⼆级传播论”,成为⼤众效果传播的转折点,“意见领袖”的提出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和“多级传播论”的问世。
⑤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的集⼤成者和创始⼈。
⼈们称他为“传播学⿐祖”、“传播学之⽗”。
他建⽴了第⼀个⼤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个传播学博⼠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
其中《⼤众传播》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类传播概论》的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章、传播。
1、传播的专业内涵:传播的双向性;传播的内容是信息;传播的⽬的性。
2、传播的特点:①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②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④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个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概论(完整版)
传播学概论(完整版)1.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诞⽣在美国的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业最发达的国家②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由的科研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量使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③1933年,德国的纳粹执政后,⼤批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传播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第⼀、这是⼀个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命的时代,两次世界⼤战相继爆发,交战国纷纷利⽤各种传播媒介进⾏⼤规模宣传第⼆、⼆战前⼣的美国已经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学习传播学的意义第⼀,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第⼆,有助于以⾼传播决策的科学⽔平;第三,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2.四⼤奠基⼈及贡献〃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从政治⾓度研究传播学(1902-1977)博⼠论⽂《世界⼤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⑴环境监视功能(帮助⼈们了解把握环境的变化保证⼈类社会的⽣存与发展环境监视是⼤众传播的最主要功能)⑵社会协调功能(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⑶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将前⼈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赖特的“四功能说”:第⼀,环境监视;第⼆,解释与规定;第三,社会化功能;第四,提供娱乐施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整治功能的范畴,⽽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般社会功能的范畴。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表现: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功能的“⿇醉作⽤”负⾯功能:⿇醉功能拟态环境歪曲环境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实现环境的“镜⼦“式的再现,⽽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选择,加⼯,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们提⽰的环境。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称为( )A、媒体B、传媒C、媒介D、渠道正确答案:D2.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 )A、社会合意B、大众话题C、媒介议题D、公众意见正确答案:A3.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 )A、唯意志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技术决定论观点D、本能论观点正确答案:A4.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A、社会关系论B、社会结构论C、个人差异论D、社会分类论正确答案:A5.传播学逐渐形成一门具有多科性、集纳型特征的边缘学科,并逐步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20世纪( )A、20年代B、30年代C、50年代D、40年代正确答案:D6.决定受众是众多的而不是寥寥无几的大众传播的特性是( )A、混杂性B、广泛性C、分散性D、隐匿性正确答案:B7.德福勒模式对此前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人了( )A、噪音B、信息C、反馈D、循环正确答案:C8.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的基本观点是( )A、媒介是不独立的B、媒介是第四权力C、观点的自由市场D、提出社会责任理论正确答案:A9.传播学诞生于( )A、中国B、英国C、日本D、美国正确答案:D10.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 )A、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B、短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C、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长期效果D、短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正确答案:A11.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 )A、基本群体B、社会结构C、社会总系统D、初级群体正确答案:B12.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的过程中,作用尤其强大的是( )A、电视B、图书C、广播D、报纸正确答案:A13.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是在( )A、1948年B、1940年C、1943年D、1983年正确答案:A14.在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之间的信息是( )A、实得信息B、潜在信息C、人工信息D、先验信息正确答案:C15.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申农—韦弗模式B、德福勒模式C、拉斯韦尔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正确答案:D16.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全球一村C、媒介即讯息D、冷、热媒介之分正确答案:C17.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工作量小,但得到的信息却较多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整体随机抽样D、分层随机抽样正确答案:B18.控制分析的研究是针对( )A、社会B、受众C、传播者D、政府正确答案:C19.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B、申农C、维纳D、施拉姆正确答案:C20.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被用于( )A、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B、调查受众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C、试图找出调查中“非读者”不读报的原因D、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正确答案:D21.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 )A、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B、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C、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D、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正确答案:B22.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具备不同的特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填空10*2 名词解释4*5 简答题6*8 材料分析题1*12)共学12章第一章名词解释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有,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学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五,传播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我们研究传播时,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
简答题信息系统=传播系统=社会传播分为种个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发展的七座里程碑:1 语言的出现 2文字的创造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和xx技术的发明 5摄影术与电影技术的发明 6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明 7电脑技术的发明电子网络上一层的局限性是下一层出现的原因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其直接作用就是在于使文字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第三章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的特点:1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 2在形式上独立存在,它虽然和指称的对象事物或意义密不可分,但毕竟又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3编码和译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象征性互动理论(G.H米德)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一、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网络历程发展@web1.0 Tim Berners-Lee (蒂姆伯纳斯-李)1---·Web2.0和Web1.0相比,到底有些什么区别?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时代;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UGC);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语义网(Semantic web) :蒂姆伯纳斯-李: web3.0就是一张涵盖大数据的语义网络,它的核心应该就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理解的语义元数据(Meta Data),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大数据(big data) :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二、网络媒体的演变(一)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①多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②粘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③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④必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二)从单一到多维: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传统媒体平台·资讯整合平台(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个性化推荐平台·视频和VR/AR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混合型平台(三)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个人门户”模式:1.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这些节点既包括个人用户,也包括媒体或其他机构用户。
2.关系成为传播渠道3.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握动力工4.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5.传播路径易于观测6.传播是多层级的7.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的周面“大众门户”模式:1.网站通过内容来聚集用户2.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3.同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胺务它4.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5.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三、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一)从独立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①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市场的汇聚。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三)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三个层次: 方法论、研究方式、技术 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哲学思辩、历史求证、法律判别 定量分析———实地调查、控制试验、内容分析
二、传播的主要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 内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国际传播) (网络传播)
2、传播者 施控——把关理论研究、潜网理论等 受控—— 制度上的各种控制:政治、经济、 受众、自律
(二)传播者概念
信息的发出者。
不仅指单个的人,还指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
(三)传播者任务、权利 任务: 搜集信息 选择信息 加工、制作信息 控制传播内容和过程 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权利: 采访权 报道权 批评权 保密权 安全权
1、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口头---文字---印刷---电子---互联网络
2、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 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 (2)微观层面 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
二、从电视对社会的影响来看研究传播的意义 (一)传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 共性 (二)传媒和政治紧密相联 1 电 “非语言”的传递方式 “电视明星” “颠覆性传媒”(托夫勒 美国未来学家)
有 高度文 化修养的人
美国社会的外部社会和文化条件 媒介的制作者和分布者
财政支持者、广告机构、市场研 究及商店信用评价机构
中等文化 素养的人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第三讲
传播者:角色、制度与控制
一、控制研究
二、 传播制度 三、传播控制
一、控制研究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及名词解释(30)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和产业化⼿段,以社会上⼀般⼤众为对象⽽进⾏的⼤规模的信息⽣产和传播活动。
3、信息——⼀切表述或反应事物内部或外部的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它普遍存在于⾃然界、⼈类社会以及⼈们的认识和思维的过程中。
4、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化以信息为核⼼价值⽽得到发展的社会。
”5、信息沟——谓“信息沟”,就是⼈们在掌握信息⽅⾯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们才有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语活动。
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6、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种基本要素。
7、所指——所指即是当能指这样的声⾳-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关系,在使⽤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
8、能指——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形象两部分构成9、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与⼈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和意义⽽相互作⽤和相互影响的过程10、主我——指个⼈的主体意识11、客我——指从周围观察到的他⼈对⾃⼰的态度、评价和期待。
12、内省——⽇常的、长期的⾃我反思,以完善个⼈的品德和⾏为为⽬的13、内省式思考——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的的⾃我反思14、镜中我——⼈的⾏为很⼤程度上取决于对⾃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形成的,他⼈对⾃⼰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我的⼀⾯“镜⼦”,个⼈透过这⾯镜⼦认识和把握⾃⼰。
15、集合⾏为——指得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的⾮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6、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传播⾏为直接或间接产⽣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的场景,如时间、地点等;在⼴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为的参与⼈所处的集体、组织、制度、规范、语⾔、⽂化等较⼤的环境。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完整版)自考传播学概论全面复习资料
自考传播学概论第1章—第4章一、填空,选择和名词解释1.1946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拉斯韦尔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个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最有实力的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4.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网络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了的信息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基本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7.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不尽相同。
8.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比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9.卢氏首创了“群体(团体)动力学和“场论”。
10.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11.1957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众思想交通)的文章。
12.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进行的受众的调查。
13.伯洛提出略称为S—M—C—R(即来源—讯息—渠道—受者)后传播过程。
14.传播学模式的类型有: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字模式其中最长用的是图像模式。
15.控制研究是研究传播学的第一个W。
16.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名词解释17.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8.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民用工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9.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由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
20.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21.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
22.传播为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②机率的观点③系统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概复习资料
小调音乐的艺术特征
1.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2.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
3.曲折多样的旋法。
4.曲式结构
对应式,起承转合式,并置式
通过扩充和附加成分打破规整对应式结构的对称形态,以不规整的结构给音乐的进行造成动力,变化的均衡感。
一个对应式的上下句再加它们的变化反复,形成四句体对应式结构。
两上一下式结构;一上两下式结构。
等
劳动号子艺术特征
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2.节奏的律动性。
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领、和相结合的歌唱方式。
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
山歌音乐的艺术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2.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
3.高亢的曲调。
4.曲式结构
北方:上下二句体结构南方:四句体结构(起承转合)
乐句变化形式具体手法
自由延音----由于音乐抒咏引起的乐句结构的变化加(夹)跺----由于唱词陈述,以及音乐发展的需要而引起的乐句结构变化。
前后加腔----乐段或乐句结构之外的附加腔句。
概念类
民间歌曲: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
号子: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汉族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
产生并应用于劳动,是具有协调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山歌: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
放牧山歌常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花儿:花儿在当地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与定情的意
义,因此又被称作‚野曲‛,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也不能在辈分不同或有血缘关系者面前唱。
小调:小调,中国汉族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
小调的流传和发展,反映着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影响和密切联系。
其流传面遍及城乡不同阶层,并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作和加工。
其音乐细致曲折,表现手法比号子、山歌更多样。
曲调也更优美,是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形式。
另一方面,由于小调传唱面的复杂也使小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性。
谣曲:汉族民歌中小调分类的一种。
其艺术的成熟性介于吟唱调和时调之间。
它的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
时调:在小调民歌中,时调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
它具有严谨规整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以及细致讲究的润腔方式。
这些小调不仅有
一般群众在休息,娱乐时传唱,并且常常由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
供人们消遣并为演唱者换取报酬。
吟唱调:汉族民歌中小调的一种。
吟唱调包括儿歌、摇儿歌、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
这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种类。
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
吟唱调的音乐以吟诵性为主,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结构简单。
完整性、独立性较差。
鲜花调基本旋律形态:
1.四句体乐段。
2.四句落音:徵、宫、羽、徵。
3.曲型起承转合结构。
孟姜女调基本旋律形态
1.四句体乐段。
2.句尾落音:商、徵、羽、徵。
3.典型的起承转合式乐段。
剪靛花调基本旋律形态
1.四具体乐段
2.句尾落音:宫、徵
孟姜女调的四种变体的音乐特征
1.十杯酒:主要流行于北方,变化在第一句分裂成两个短句、其中第一句有七度以上的大跳,第四句旋律从高音区起腔,后逐渐下行,有加腔或扩腔。
2.梳妆台:主要流行于江淮地区,华北江南也有唱,曲调介于‘十杯酒’与基本旋律形态之间,第一句分裂成两个短句但无高音区起腔,句末一般有扩腔。
3.哭七七: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第一、二句前半句都是一字对一音。
句幅紧凑、二四句向低音区扩展。
4.绣花灯:主要流行华北西北地区,第三句后加了一些垛句,增强叙述性。
民歌的产生和创作歌曲的区别
1.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所以它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在音乐风格和音乐创作手法方面,表现出民族或地区民间音乐的共性特征,也更集中,单纯地表现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民集体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2.由于它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不使用曲谱将其版本固定,因此,在歌唱中,民歌的歌词和曲调往往
会出现多种变化形式。
3.正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民间歌曲集中了不同时代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趣、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晶。
南北方民歌的一般区别
南方民歌的歌词比较含蓄,善用比,兴。
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
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
歌曲前多有引子。
北方民歌多以节奏自由和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
粗犷、嘹亮。
1.在语言的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
2.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
北方民歌乐句短,呼吸应快速灵活。
南方民歌乐句长,气息需要深沉稳定。
3.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
4.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民歌传承面临的现状
民歌发展至今出现了断层,而且存在着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衰弱的严重问题;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歌手逐渐老去。
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生活经历等与民歌产生和流行时的背景有了质的变化。
信天游的音乐特征:
有一百多种基本曲调,有的浪漫抒情、单纯朴实,有的高亢悠扬却不失其同一的风格和韵味。
曲调短小,按其发展手法分为呼应式和承递式。
它的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多以七字为一句,基本用真声演唱。
山曲的音乐特征:
歌词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上句主要是起兴作比,铺垫场景并提供音韵,下句切入正题。
以独唱为主,音域比较广。
与信天游相似,山曲的乐段也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山曲的唱词一般为七字句,节拍以二拍为主,也有少数是3/4或3/8拍的。
常使用五声或
六声的徵调式和商调式。
歌唱时真、假嗓相结合。
号子
搬运号子:哈腰挂、走绛州、拉板车号子
挑担号子:姜太公独坐钓鱼台
工程号子:打夯号子、打硪歌、大锤哨子
农事号子:催咚催、槤枷号子
船渔号子:黄河船夫曲
作坊号子:松车号子
山歌
信天游:兰花花、脚夫调、阳婆里抱祡瞭哥哥
山曲:三天里路程两天到、想亲亲相在心眼眼上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客家山歌:兴国山歌
江浙山歌:对鸟
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
云南山歌:弥渡山歌、赶马调、小河淌水、放马山歌
小调
吟唱调:花蛤蟆、摇篮曲
谣曲诉苦歌:天净沙秋思、长工苦、小白菜
谣曲情歌:青丝鸟、绣荷包
谣曲生活歌:打酸枣
时调鲜花调:茉莉花
时调孟姜女调:月儿弯弯照九州
时调剪靛花调:姑苏风光、放风筝、小看戏、丢戒指
时调无锡景调:无锡景
时调绣荷包调:绣荷包
时调妈妈娘糊涂调:妈妈娘你好糊涂
时调银纽丝调:探亲家
舞调:龙船调、跑旱船、斑鸠调
民歌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
船渔号子
山歌
一般山歌:信天游、山曲、花
儿、江浙山歌、四川山歌、
云南山歌、湖南山歌
田秧山歌
放牧山歌
小调
吟唱调:儿歌、摇儿歌、叫卖歌、
吟唱调
谣曲:诉苦歌、情歌、生活歌、
嬉游歌
时调: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银纽丝
调、无锡景调、鲜花调、妈妈娘糊涂
调、绣荷包调、对花调、叠断桥调
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