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

合集下载

人大哲学考研必备中哲笔记张立文

人大哲学考研必备中哲笔记张立文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2、北京人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奴隶主统治者—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2、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人文主义思潮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这书简直绝了!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那种一读就停不下来的书?我最近就遇到了这么一本——《中国哲学史》。

读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坐上了时光穿梭机,一会儿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热闹场子里打转,一会儿又飞到了宋明理学那高深莫测的殿堂里探秘。

这书,简直绝了!开篇第一章,我就被那先秦哲学的热闹劲儿给吸引了。

你想啊,那时候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等,一个个都是大咖,都有自己的粉丝团,天天争着说自己的道才是正道。

那场面,就跟咱们现在的网红直播PK似的,热闹得不行!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的“仁爱之道”,庄子的“逍遥游”,每一个都让我拍案叫绝。

这些思想,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再往后翻,就到了汉代哲学。

那时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可算是火了一把。

他说啊,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事儿都是有关联的,皇帝要是做得好,天上就会有好兆头;要是做得不好,嘿嘿,那就得小心了,说不定哪天就来个天灾人祸啥的。

这想法,虽然现在看来有点玄乎,但在那时候可是深入人心,连皇帝都得敬畏三分呢!到了魏晋南北朝,那可真是乱世出英雄,哲学界也是人才辈出。

竹林七贤,一个个都是个性十足,他们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简直就是当时的一股清流。

想想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能够抛开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再往后,就是唐宋明清的哲学了。

这时候的哲学,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心即理”,一个个都是大道理,让人听了受益匪浅。

尤其是王阳明,他那个“知行合一”的思想,简直就是人生指南啊!告诉我们,知道了就得去做,别光说不练假把式。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咱们中国的哲学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这些思想,就像是一条条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溪流,最终汇聚成了咱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圣外王”之道。

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7)】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7)】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7)】因系统字数限制,笔记分成七次推送。

原笔记来自于网络,作者不详,特此鸣谢。

第二十七讲:罗钦顺与王廷相* 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生于公元1465年(明宪宗成化元年),卒于1547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江西泰和人。

他曾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

罗钦顺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困知记》一书。

*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死于公元1544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河南仪封人。

他做过南京兵部尚书,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他曾对刘瑾、廖鹏等当权宦官进行斗争,屡被贬职。

王廷相的著作编为《王氏家藏集》和《内台集》,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是《慎言》、《雅述》、《太极辩》、《横渠理气辩》、《答何柏斋造化论》等。

* 气论的传统* 理在气中* 心性* 知行一. 气论的传统* 理是气之理* 理一分殊1. 理是气之理* 与张载一样,罗钦顺把物质性的气当作是世界最初的本源。

他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困知记》卷上)又说:”人物之生,本同一气。

”(同上)* “理只是气之理,当于气之转折处观之,往而来,来而往,便是转折处。

夫往而不能不来,来而不能不往,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若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而使之然者,此理之所以名也。

”(《困知记》续卷上)2.理一分殊* “盖人物之生,受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其分则殊,莫非自然之理;其理之一,常在分殊之中,此所以为性命之妙也。

”(《困知记》卷上)* “所谓理一者,须就分殊见得来,方是真切。

”(《困知记》卷下)二. 理在气中* 理载于气* 元气即道体*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1. 理载于气* 王廷相认为,气是惟一的实体,天地万物都是气所构成的。

他说:”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

”(《慎言·道体》)* “理载于气,非能始气也。

世儒谓理能生气,即老氏道生天地矣;谓理可离气而论,是形性不相待而立,即佛氏以山河大地为病而别有所谓真性矣,可乎不可乎?”(《慎言·道体》)2. 元气即道体* “元气即道体,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气有变化,是道有变化。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汉初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汉初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汉初的哲学思想一、汉初的黄老学派汉初,秦代对思想界的高压政策被解除,儒家和道家重新活跃起来,而法家也还有一定势力。

当时汉代统治集团面临着选定统治思想的迫切任务。

秦代统治者以法家学说为统治思想,但是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就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推翻了。

这对于新起的汉代统治者,不能不是一个必须严肃注意的经验教训。

汉代初年,一度选取了道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

汉初几十年间,黄老之学受到当时朝廷的尊崇。

汉初用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就是因为经过多年战争,生产遭受破坏,又鉴于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教训,首先要安定人民生活,缓和阶级矛盾,所以采取了清静无为的方针。

汉文帝、窦后以及汉景帝,都尊崇黄老之术。

景帝时,发生了儒者辕固生与道家黄生的争论。

黄生是当时黄老学派的一个代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习道论于黄子”(《史记·太史公自序》),黄子即黄生。

老子学说本来倾向于“无君”,黄生却强调君臣上下之分,这是一个变化,足见汉代黄老之学与先秦道家学说有所不同。

辕固生宣扬汤武受命,有利于为汉代秦位辩护,黄生强调君臣之分,有利于汉朝政权的继续巩固。

两者都是为汉朝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根据的。

汉初虽然尊崇黄老之学,但儒家学说也很流行,出现了兼综儒道学说的思想家陆贾和贾谊。

二、陆贾陆贾(约公元前240年一约公元前170年)是汉初著名的著作家,思想家,是汉高祖刘邦的一个谋士,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

《新语》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秦亡汉兴以及历史上兴亡成败的经验,为汉代统治提供一个治国方针。

他所提供的治国方针以儒家的“仁义”为主,而以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理想,又为仁义无为的思想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唯物主义理论根据。

1.陆贾的自然观陆贾以为,万物是天地所生成的,有了人类,然后有所谓“道术”出现。

因此,天地万物和人类都是可以被认识的。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2.区别天道和人道,讨论天人关系问题陆贾区别了天道和人道,并且讨论了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天道和人道是有区别的,社会的治乱兴衰,是由统治者的政治措施造成的,与天无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孔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孔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二章孔子一、正名思想孔子认为要制止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臣杀君、子杀父、犯上作乱的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也只有正名,才能恰当地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即处在君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

处在臣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等等。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已不是如此,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就君臣关系来说,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

1.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1: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因为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他对周札的补充和发展的第一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这样,就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了。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2:强调道德教化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犯上作乱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继续发展,但是人民并不认识这类事件的罪恶而感到羞耻,这类犯上作乱的事仍旧有一天可能爆发出来。

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人心自然归服了。

学术论文 -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本

学术论文 -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本

(一)奴隶侧的没幕,编蹙侧的确立
( 二)睿秋时期哲学的发展~育、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 、 奴隶主统治者一竭力鼓吹有慈志的天
孔子一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店”的观念
老子 一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2、 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一人文主义思潮 墨子一提出“兼爱'``非命”
来,并用抽象的符号表示这由《易经》作为占泣之用宗教神学体系决定的 。 口不可泥同千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 《易经》中关千“对立"的思想,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对立。
EC : 泰卦与否卦 : 剥卦与复卦
3、 《易经》在一些卦中包含有一些由低到商的变化发展思想.
EC . 乾卦;渐卦
4、 《易经》在描述由低至商的变化发展恓况中, 也表踩了一些转化的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郁郁乎文截吾从周.“ 《八份》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阳货》 2 、正名
(1) 具体内容~《颜渊》 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愤况的“实”。 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吾无求千龙,龙亦无求千我“ 《左传》昭公十九年 紊他们对神持怀疑态度 : 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是勺芒`神”与人的关系问题 来这和他们所处的地位. 争取民心与奴隶主贵族对抗的政治斗争相一致的 .
第三章 孔子 纂一节正名思翘 1 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 孔子把春秋时代 . 吞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 . 子杀父 , "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二、正名思想
1 、 “ 时个生个叫强生事不究个司强成',~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的时候,不能盲动,否则 ', 强索者 不祥? 2、 人的主观努力和 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 , 必须互相配合好.“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3、 客观条件是变化的 . 成熟与不成熟可以转化,具备与不具备可以相互转化.必须及时抓住时机_,.得时无怠时不再 来.”“从时看犹救火追亡人也,膘而趋之唯恐弗及.“ 不然, “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 紊但范蠡的寓点基本上是循环论

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2

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2

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张立文主编第二章哲学的原创:先秦百家哲学二:天道自然老子1:道之为物1、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本根,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此并非物质的有,而是天地开辟之始的起点,只是一种纯粹的在,存有。

2、道是一种有与无的统一。

不是任何具体存在,不可名不可道——无二者同出而异名,是同一事物但道并不是虚无,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有两个方面。

3、道为万物之宗,同行而不殆,常动而不息。

道之生成论:(生化万物):道生一(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和合状态),三生万物。

4、道乃事物存在的本原,事物存在的根据(是无以名言的),万事万物的本体。

2:道法自然1、“自然”并不是道之外另有一实体自然,而是对道的状态的形容,道虽生万物,但是自然而然的,完全自然无为的。

自然——道体,无为——道用2、“无为而无不为”,是支配天地万物最根本的规律,道本性无为,但正是无为成就了有为。

3、“曲则全”,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唯有委曲以求全方可避免灾祸,不应抗争。

4、治乱之方的差异:儒家:提倡仁义,克己复礼道家:无为而治“圣人”概念之差异:儒家:不学而能创制法范,有德之人。

道家:虚以为怀,无为,无以为名的得道之士。

3:辩证思想辩证思想:1、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事物运动之必然法则)3、贵柔守弱,不争,万物莫能与之争(做人基本原则)庄子1:自然之性1、人性之本真——自然,人作为天地间一物,本性与万物相通,自由自在是动物本性。

2、不为仁义而仁义自在人心中,人德性本纯正完满,所以圣人制礼乐教化人之性情。

这必然是残害人之本有的道德,也扭曲了人自然而然的本性(人的理想状态)。

丧失本性的途径:五声、五色、五臭、五味、好恶之心。

3、人之行为善与不善的划分标准:是否为“自得”之行(是否有益于人自由自在的本性)所以庄子强调正其性,正其行以修治本性。

2:生死为昼夜庄子对生死的解释:1、对个人而言,个体生命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关键要有一种放得下的情怀,不特别在意,生死乃人之命。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考研经验附参考书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考研经验附参考书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考研经验附参考书人大哲学(宗教学方向)考研经验——跨考关于考研的经验,心境和历程和大家分享本人是19考研学生,本科是北京某双非一本院校,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考研,三月份准备考古代文学方向,但是对文学完全无法深入,哲学反倒一直吸引着我,大概在5月份再次决定考研,先确定了考哲学,刚好朋友想考人大,我也非常喜欢人大,就买了人大中西哲学史的专业课书籍,但看书时间要到后面了。

大概是4月22日(具体记不清了)考专四,考完就开始学习考研英语。

下面我单独说一下个人每门课的学习经历。

关于英语英语在专四之后开始学习,英语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满意,六级也是刚刚过线,而且我的情况是翻译写作那块特差,阅读和听力还行,但是考研不考听力,还有两篇作文,我又不是一个善于自主学习的人,于是就报了课(这里说一下,我本人非常不喜欢技巧,认为实力才是资本,所以有课程讲主讲技巧,就会从我的名单里排除),我买课也很经济实惠,语法词汇阅读作文……,阅读老师是陈仲凯,还有其他老师也很棒,疏通了我20年的语法(手动捂脸)英语就是一直跟着课走,但是课程只是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做三遍真题,买的课自带一本真题,然后在网上买了两套,时间大概是6-9月1999-2018年真题,9-11是2006-2018年真题(此时是倒着做也就是18年开始),12月又刷了一下10-18年真题。

Ps.不要觉得自己一遍真题就记住了答案,太高估自己了,如果做不到100%,那就是没有做到。

暑假的时候过了一遍单词,考六级的时候一直用百词斩背,但是效果不好,记不住,后来暑假的时候就用网上21天背单词法,过了一遍,单词书用的也是课程带的,不过网上也有买——陈正康单词书(现在课程里面单词书不是这个了)关于政治政治和英语我是最早复习的,最后政治考了68,毕竟在北京这个大旱区,而且我基本没背,所以已经很满意了政治也是买的课程,和英语不是一家。

中国哲学史教程张立文罗安宪笔记

中国哲学史教程张立文罗安宪笔记

中国哲学史教程张立文罗安宪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张立文和罗安宪的《中国哲学史教程》
2.《中国哲学史教程》的主要内容
3.张立文和罗安宪的学术贡献
正文
张立文和罗安宪的《中国哲学史教程》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教材,它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

《中国哲学史教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哲学的起源、先秦诸子、汉唐哲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

书中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各个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家的思想。

这本书不仅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哲学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

张立文和罗安宪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的学术贡献被广泛认可。

张立文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在中国哲学、伦理学、美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建树。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哲学人才。

罗安宪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尤其是宋明理学。

他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

总的来说,张立文和罗安宪的《中国哲学史教程》是一本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1页共1页。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②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3)】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3)】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3)】因系统字数限制,笔记分成七次推送。

原笔记来自于网络,作者不详,特此鸣谢。

第十二讲:汉代的经学* 经典与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一. 经典与经学* 经典的形成——六经* 经典的解释——今古文经学二.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 今文经学中又分很多派别,如《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三.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

他曾经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四. 谶纬* 谶与纬* 宇宙* 孔子1. 谶与纬(1). 谶*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易纬》下)的粗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

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出现过赵谶、秦谶,秦始皇时期更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流行。

如“亡秦者胡也”。

(2). 纬* 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四库全书总目题要》卷六《易纬》下),即对经而言,是由儒生用阴阳灾异之说来解释、演绎和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例如有七经就有七纬,易有易纬,书有书纬等。

2. 宇宙* “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

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

” (《易纬·乾凿度》)3. 孔子* 易纬以外其他纬书,大都是将儒家经典宗教化、神秘化,将儒家推崇的帝王、圣人神灵化。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弼)【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弼)【圣才出品】

北⼤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弼)【圣才出品】第6章王弼⼀、“名教”本于“⽆为”1.“崇本以息末”王弼⽤⽞学的形式重新认识了“仁义”“忠孝”“刑罚”等儒家说教,认为它们都是有局限性的。

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应该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即“⽆为”。

王弼认为,“⽆为”是推⾏礼义之治的根本,“名教”根据它来建⽴就能更好地发挥作⽤。

他认为,以⽆为为本,仁义的作⽤才会真正地显⽰出来,礼法的作⽤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即“崇本以息末”。

2.“⽆为”王弼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采取“⽆为”的态度,他提出,不仅统治者应该“⽆为”,被统治者也应该“⽆为”。

统治者“⾏⽆为之治”才能达到“⽆不为”的⽬的。

王弼⿎吹“⽆为”,企图通过对“⽆为”的宣传,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上的争夺和倾轧,以达到他⼼⽬中的理想社会。

⼆、“天地万物皆以⽆为本”的本体论1.“天地万物皆以⽆为本”王弼采⽤思辨哲学的形式,探讨了以宇宙本体问题作为哲学体系核⼼的问题。

“天地万物皆以⽆为本”。

(1)“⽆”⽣“有”王弼认为,世界上形形⾊⾊的万物(有)只是现象(末),在这些现象之中有⼀个更根本的东西决定着万有的存在。

照王弼看来,任何具体的东西(有)都不能作为另外⼀个具体东西的本体,更不能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因为具体的东西总有其规定性,所以万有的本体只能是⽆形⽆象的“⽆”。

“⽆”并不是空⽆,⽽是世界万物的⽆形⽆象的本体,是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的。

(2)“⼀”即“⽆”王弼为了论证世界万物由⼀个根本的东西作为本体来统⼀它们,⼜从“⼀”和“多”的关系⽅⾯来论证“以⽆为本”。

王弼认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个“⾄寡”的东西统率它们,世界才会有秩序。

“⾄寡”即“⼀”,“⼀”是统治万有的。

“⼀”即“⽆”,⽤“⼀”来统“众”,也即⽤“⽆”来统“万有”。

所以说“⽆”⽐“有”更根本,“⽆”是万有的“宗主”。

(3)“物⽆妄然,必由其理”“物⽆妄然,必由其理”即万有的存在和变化都有其规律性,万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道”,“道”也即“⼀”或“⽆”。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八章《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管子》一书是战国中后期各家著作的论文集。

其中《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内容相关、颇为重要。

《心术》上的后半部是对前半部作的解释,《心术》下是对《内业》作的解释。

这四篇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学说的思想资料,另一方面又批判或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体系,对后来荀子和韩非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这四篇对法和礼都作了解释。

《管子》四篇的作者对礼和法都作了肯定,企图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作为国家统治的工具。

1.心术《管子》四篇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出一套统治臣民的方法,这就是所谓“心术”。

“心术”这一术语,后来被荀子继承下来。

《管子》四篇讲的“心术”的大意是,君主要“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上),就是说,不要有私欲,要去掉巧智和故意造作,要按着臣民的实际情况去治理臣民。

他们说:“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同上)这是说,君主心中没有私欲,耳目感官就能正确地考察臣民的言行,施行法治,任免官吏,就可以做到“无私”,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管子》四篇的哲学观点,是为加强君主集权服务的。

二、“精”“气”说《管子》四篇的基本哲学思想资料是由老子那里吸收来的,但他们对老子的哲学体系进行了改造。

他们从老子那里吸收了“道”的概念,但与老子那种神秘的精神性的“道”是根本不同的。

他们把“道”也叫做“精”,而“精”是一种物质,即最精细的“气”。

《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在《管子》四篇看来,“道”也是一种物质,只不过是一种最精细的物质——“精气”。

这种“精气”是和“形气”(一种较粗糙的气)相比较而言的。

1.“道”或“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管子》四篇也认为“道”或“精气”是无形无声的,但他与老子恍忽不可捉摸的“道”又是根本不同的。

他们认为,“道”或“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

2.“道”和具体事物的属性“德”不可分开《管子》四篇还认为,“道”和具体事物的属性“德”是“无间”的,即不能截然分开的。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后期墨家)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后期墨家)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十一章后期墨家一、背景现存《墨子》一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著作,是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墨家后学们的作品。

现统称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为后期墨家。

这些作品中积极地发展了墨翟的唯物主义思想。

后期墨家抛弃了墨翟哲学中关于天志、鬼神等宗教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墨翟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和错误。

特别是后期墨家在批评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某些错误观点中,发展了墨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逻辑学理论,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二、社会历史观后期墨家继承了墨翟的“兼爱”、“尚同”等政治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讲实际功利。

1.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不能离开“利”他们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是不能离开“利”的。

“义”不应当只是主观的动机,而同时也应该是客观效果上的“利”。

2.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他们也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

后期墨家认为,“忠,以为利而强低(当作‘君’字)也”(《经上》);“孝,利亲也”(同上)。

这是说,讲“忠”,就是要做有利的事以使君主强盛;讲“孝”,就是要有利于父母。

后期墨家这种强调实际功利的道德理论,是与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根本对立的。

3.反对永远不变的“义”后期墨家还反对永远不变的“义”。

他们认为历史是发展的,随着古今社会的变迁,过去所讲的“义”和今天所讲的“义”的内容是不同的。

尧的“义”名称虽在今天,而实际内容却在古代,所以,时代的不同(“异时”),“义”的客观对象(“所义”)和内容也是不同的。

尧的“义”只能适合于古代社会,不能适合于今天。

4.批判历史倒退论的观点后期墨家根据这些理论,批判了历史倒退论的观点。

当时一些守旧复古的人总认为历史一代不如一代,喜欢称道尧的“善治”。

后期墨家说,讲尧善治,那是就尧根据当时情况治理社会比较好而已。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便产生了阶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

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映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1.商王朝创造至上神“帝”或“上帝”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随着统一君主的出现,宗教也就必然要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

”2.商王朝垄断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商人不仅炮制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这样,商奴隶主贵族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为了自己的享受,商的奴隶主贵族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要敲诈奴役大批的奴隶,而且在死后,还要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他们把这一切都看做是受命于“帝”或“上帝”。

3.周王朝的“天命”说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先后灭掉了周围若干的戎族,成为商王朝的一个强大藩国。

后经周武王东征,并在商奴隶前线倒戈的帮助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意昧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周灭掉了商,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统治,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天的意志或天的命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4.周王朝的“德”和“以德配天命”理论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为了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于是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中国哲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哲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哲学史考研笔记一、先秦哲学。

这可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呀,老有料啦。

1. 儒家。

孔子那可是大名鼎鼎,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和“礼”。

“仁”呢,就是爱人,要关心别人,就像咱平时对朋友、家人好一样。

“礼”就是各种规矩礼仪,让人知道啥该做,啥不该做。

比如说见到长辈要行礼,这就是“礼”的体现哟。

孟子接着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性善论”,他觉得人本性是善良的,就像咱看到别人有困难,总会忍不住想去帮一把,这就是善的表现嘛。

2. 道家。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是说啥都不做哈,而是不要过度干预,让事情自然发展。

就好比种庄稼,你只要按时浇水施肥,别老折腾它,它自己就能长得好。

庄子就更潇洒啦,他追求精神的自由,想象自己变成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那多爽呀!3. 墨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不分亲疏贵贱,都要去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

“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希望大家都和平相处。

这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想法真是挺美好的呢。

二、秦汉哲学。

到了秦汉时期,哲学也有了新变化。

1.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

就是说老天爷和人是有联系的,如果皇帝做得好,老天爷就会保佑;要是皇帝胡作非为,老天爷就会给点警告,比如来个地震啥的。

这其实是想让皇帝好好治理国家啦。

2.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可不信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他主张用事实说话。

他批判了很多迷信的说法,比如说打雷不是老天爷生气,而是自然现象。

他的思想在当时那可是挺超前的哟。

三、魏晋南北朝哲学。

这个时期,玄学特别流行。

1. 玄学的兴起。

2. 佛教的传播。

这时候佛教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很多人都信佛。

佛教讲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精神寄托。

不过也有人反对佛教,觉得它会影响社会风气。

四、隋唐哲学。

隋唐时期,佛教继续发展,还出现了很多宗派。

1. 佛教宗派。

像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

禅宗特别有意思,它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1. 哲学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⑴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⑵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⑴合知行⑵一天人⑶同真善⑷重人生而不重知论⑸重了悟而不重论证⑹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老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老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三章老子思想一、“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1.注重处理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关系老子十分注意处理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关系,他看到了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看到了人民所以贫困和起来反抗的某些原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七十五章》)这是说,人民生活的贫困和不怕死地起来反抗,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贪得无厌地剥削造成的。

他对当时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穿好的,吃好的,搜括大量财货,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他甚至骂他们是强盗头子。

他有时借广大人民的口吻,向统治者发出一些反抗和威胁的言论,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但由于其局限,他的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是要求实现“无为而治”。

老子的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认为,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2.社会混乱的原因老子对当时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实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等。

老子对仁义道德也进行了某些批评和揭露,他指出,所以要讲仁义忠孝那一套,都是因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昏乱。

因此,他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十九章》)老子指出,要使老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就不应搞什么知识,追求什么巧利等等;只有去掉了这些,老百姓才会各得其所。

3.理想社会:“小国寡民”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这是说,国要小,民要少,有了器具、车船、武器,都不使用,甚至连文字也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创新的三大标志:核心话题的转变,人文语境的转变,诠释文本的转换。

中国哲学的精神:1)张立文: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笃行精神。

2)宋志明:自强不息,辩证思维,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3)向世陵(传统):辩证思维(物生有二和一分为二和合与中庸,整体与有序,变化和发展),浓郁的社会情节(论道经邦,人道伦理本为,内圣外王,发现寓于解释和温故而知新,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天范畴的含义,天人之际的两大命题,天人分和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的阶段:1)张立文:先秦百家哲学,汉唐三教哲学,宋元明清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2)向世陵:先秦诸子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代新学。

先秦百家哲学一.天道自然老子1.道之为物老子认为,天地之上更有其所至,其所至者,既是所谓道。

1)道是万物之本源,本根,道为万物之宗,天地根,不是谁之子。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道只是一种在,一种纯粹的存有,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抽象。

说他无,是指他无名,不是任何具体的存在,说他有,是指他不虚无,是实实在在的,确然不虚的在。

3)道不断运动变化,周行而不殆4)道是万物的存在根据,是事物的共同本质,同时又是事物的主宰。

2.道法自然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完全无意作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自然只不过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之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叫自然。

2)道成就万物,完全自然而然,自然无为3)道之本性就是自然无为4)无为而无不为3.辩证思想1)世间万物相互依存2)道所生万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3)物极必反,事物由小到大,到一定程度,必然向相反方向发展4)反者道之动,老子倡导贵柔庄子1.自然之性1)人之本性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在自然状态,人的本性获得最充分的体现2)圣人降世,制礼作乐,标榜仁义,人的自然本性遭到破坏,仁义实际就是残害道德之工具3)丧失自然本性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好恶之心。

4)人之行为的善与恶关键在于其是"自得"之行,还是"得彼"之行2.死生为昼夜1)昼夜的交替是自然而然,生与死的变更也像昼夜一样,完全是自然现象2)人对于死,关键应该有一种能够放得下的情怀,死生即为昼夜,人又何必悦生而恶死3)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所以反对用厉害来对待一切,而厉害之中最大者莫过于生死彼此俱无,无以为对,无可无不可,就是所谓的“齐物”1)以道观之,天下万物莫不玄同,故无贵贱;以物观之,每一物皆自以为贵,而以他物为贱,物皆自贵而相贱,而事物本身并无贵贱。

2)以道观之,天下万物皆归于一3)齐万物,齐生死,并非为奇而齐,齐与不齐,是人本身的一种态度,物本身并不受此影响。

4)“心斋”(保守心灵的虚静空灵,剔除物欲)与“坐忘”(离形去知)5)齐物,心斋,坐忘,最后所达到的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稷下道家1.精气说(本体论)1)继承老子道为万物之本源之思想,同时认为道就是气或者精气2)精气不但是人得以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材料3)用精气解释人的意思起源和人的精神活动4)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但气在这些变化之中,其本身却不变5)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静因之道(认识论)1)正名,以形(客观存在)务名,名行相符,强调实事名的基础2)认识两方面因素: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分思维器官(九窍)和感觉器官(心)3)心灵修养的两个方面:排除主观色彩和涤除物欲。

前者为“因”,后者为“静”4)“因”的要求是“无益无损”,即是“舍己以物为法”;“静”就是保守心灵的清净灵虚;所谓“虚”就是涤除人的物欲之心;“一”就是心志的专一,“专于一,一于心,耳目端,知远若近”二.人道有为孔子1.仁学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孝悌为仁之本2)“爱人”是“仁之本”的推演与泛化。

3)孔子主张的“爱”是“差等之爱”,差等的标准就是“礼”4)“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在于靠自己,克己复礼为仁。

5)仁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

“仁者乐山”“仁者安仁”“仁者静”“仁者寿”1)孔子所谓天命,已不是西周的那种发号施令,人们可以用德行来取悦的有人格的至上神,而是不能说话,而人又不能够改变他的命运之天2)到孔子这里,命与人分离了,人只能接受,无力干涉天命3)“知天命”是孔子人生修养的和人生自觉的一个重要步骤,统一于主体自觉与命运支配的关系,知道自己的命运,实际上就是知道自己,“知天命”实际就是认识自己的一种特殊方式,一种积极的对待命运的方式。

3.中庸1)中庸是知天命的一个方法原则,孔子常常告诫人们要合乎中道,孔子自己也是以中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故,毋我”。

2)“时”与“中”联系起来,形成“时中”的观念,所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3)时中即变通趋时,但是这个变并非没有标准,其标准就是礼,礼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规范原则。

4)从中的层面理解礼,则礼的实质可以谓之和。

孟子1.孟子之前的人性讨论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2)孔子弟子:世硕,人之本性,对于一个主体而言既可以为善,也可为为恶,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引导;宓子贱,性有善有恶,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不善良。

3)告子,“生之谓性”无所谓善恶,“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强调客观引导的作用;“仁内义外”“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仁,内也”4)孟子对告子的批判。

主要集中在“生之谓性”和“仁内义外”。

性是事物特有的性质,不能混淆人性和兽性。

2.孟子性善论1)孟子通过思维器官“心”的作用,把“天生之德”与“为仁由己”统一起来,构建自己的性善论。

2)人的行为体现道德之天的意志,人的行为由人所固有的善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故有之)发显出来,所以仁义礼智称为“天爵”3)“心”,在孟子看来,既是理性认识的器官“思则得之”“反身而诚”,也是人性善端的总根。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4)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此为人之为人的最本质根据。

5)人们行为的恶主要是人们忘掉了或者失去了“本心”。

个人修养,“放其心”,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最后不动心,成就大丈夫。

3.性与命(天命观)1)对命下定义:“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2)命运是指外在于人并能影响人的力量,是人无法预料左右的一种力量,命运主要是人的主观因素所无法干预的力量,孟子把它称作“外”3)属于人的,他主张尽一切努力去探索,凡是不属于人的,他主张尽可能的去顺应。

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人要培养身心,顺应命运的安排“尽人事而待天命”4)性与命本是一个东西,都是上天赋予的5)正名荀子1.天道观1)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对各种怪异的自然现象作出解释。

2)人世的治乱,与天无关,乃是为政者之所为。

3)“天人有分”是天人各有职责,作用,范围,二者互不相同。

“明天人之分”“修道而不二”“制天命而用之”,人在天面前,有其主动性,认识和顺应天。

4)讨论天命问题,,认为“节遇,谓之命”,以“时”论命,同时主张“修身端行,以俟其命”2.人性论1)荀子理解的性就是天生之性,人之性恶就是人天生有各种欲望,认为“其善者伪也”。

2)道德或者善并不是人天生的,而是出于圣人的化性起伪。

性或者恶是天生的,伪或者善是后天的。

性伪之分就是天人之分,性与天想通3)“伪”如何可能?人有认知仁义礼智的“具”,所以无需人性中求善端,由认知即可通达人伪之途。

4)心和五官是认知的主要器官,其中心为一身之主,特别突出强调心的认知功能。

5)心何以知?虚壹而静。

3.礼学思想1)“礼”源于差等之爱和宗法等级。

人们的各种欲望纷争,必须用礼规范。

“制礼以分之”“明使群分”,实现人的社会分工2)礼是治理国家的总纲,同时又是人之行为的规矩和做人的原则3)礼与法。

“隆礼至法则国常”,认为礼比法更根本“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4)与宗教相关的礼的新认识,宗教祭祀并不神秘“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三.道德利益之争儒墨对待与分歧1)儒家认为人是一种道德的存在,而墨家则是用“力”即是人的劳动和智能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2)墨子的“分事”论,强调社会各阶层都有其“从事”或者“所从事”,每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完成其“分事”,相对于此,儒家亦有其名分思想,但是儒家的是道德评价。

而墨家的是功力评价3)墨子批判儒家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厚葬,重礼乐,以命为有4)对人人的仁义行为,孔孟认为这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规定化的外化体现;墨子则以以利释义,认为这是根植于人对行为厉害结果的理智权衡的基础之上5)政治上,孔孟认为实施教化才是政治的根本要务,而墨子则主张节用,节葬,为人民提供衣食息的条件墨子1.宗教观(天志,天意“天之所欲所恶”)1)天志体现为“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天主持正义,予人赏罚2)天对所有人都是兼相爱3)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国家的形成,君主官员的设置,皆出于天志4)天志是一个用以审视,衡量,评价人的德行,言谈,刑政以及仁义有否的客观标准5)监视天下,主宰一切的具有人格意志的至上神。

天是一个“贵且知者”2.三表法1)何谓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2)后面墨子在圣王之事前面加了“考之天鬼之志”,替换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征以先王之书”3)最先明确提出真题标准的中国哲学家,考虑多方面,比较客观全面,;但是急于确立一个标准,流于简陋,粗疏,荀子认为其“蔽于用而不知文”墨家逻辑思想1.墨子的逻辑思想1)取名予实。

实是第一性,名取决于实,是第二性。

因此,墨子主张仁之名必须有仁之实相符,行为检测言语,言行合一。

2)察类知故。

察类区分事物类的同与义,从而进行类比推理。

明故探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及事物的所以然之理。

2.后期墨家逻辑思想把外部世界作为一个唯一的研究对象认为主观认识要与客观对象相“当”,全面考察认识过程。

1)肯定人有获得外部知识的知觉和认识能力“知,材也”“知,接(与客观事物接触)也”“知也者,以其知遇物能貌之”2)将知识分为三类。

闻知(通过耳目感官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说知(又演绎推理得出的知识),亲知(自己直接观察亲身经验的知识)3)把“名”分为三类:达(泛指一切物体),类(具有共同属性特征的一类物体),私(个体事物的名称)4)“以名举实(用概念反映事实),以辞抒意(用判断表达意思),以说出故(用推理解释原因)”的论辩方法5)论辩的方法和类比推理的具体形式“效(设立事物评价的标准,即为取法)”“辟(引证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侔(两个判断进行类比)”“援(援引对方的论据,观点证明自己的主张)”“推(利用对方不赞同的但是与对方主张观点同类的命题进行推理)”3.后期墨家对于墨子思想的维护和阐发1)以“周”释“兼”,认为兼爱就是普遍爱一切人2)同意以“利”释“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可以归结为趋利避害的理性准则四.名实之辩1.名家邓析发琦辞,“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2.惠施“历物之意”,“合同异”十个命题: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今日适越而昔来3)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4)“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5)“天与地卑,山与泽平”6)“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