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实验心理学变量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变量:是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作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自变量:是实验者依据实验目的,加以确定并操作执行的实验条件。
自变量的分类: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不同的实验处理。
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温度、湿度、照明度、噪声以及是否有他人在场等。
3.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身心(身高、体重;气质、性格)特点,只能选择,不能改变。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变量:如人的情绪(被音乐或视频诱发)、学习方法、动机水平。
自变量的控制:1.要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通过操作程序和测量方法呈现其意义。
要能重复试验。
2.确保自变量操作的严密性:防止与其他变量发生混淆3.进行预实验因变量:是根据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果,是主试应该给予观察、记录或测量的变量。
确定(因变量的指标):1.反应的正确性:给被试某个刺激,看被试反应的对错。
2.反应速率:被试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或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次数。
3.任务难度:要求被试完成的作业有难度等级,然后测量被试所达到的水平。
4.反应的强度:常为生理指标,也有情绪等行为指标。
良好的反应变量指标考虑的问题:1.可靠性:反应指标要有一定的信度,即多次测量结果一致。
2.有效性:因变量的指标能有效反应自变量的变化。
3.敏感性:自变量变化会引起相应反应变量的变化。
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无关变量:除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而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无关变量的种类:1.自变量以外的一切被试变量(机体变量)。
2.自变量以外的一切环境变量3.具体的实验技术引起的系统误差:包括练习误差、疲劳误差、顺序误差、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动作误差。
4.实验过程中的人工效应:由于实验程序以及主、被试因素引起的使实验失灵的系统误差。
1)实验者效应:由于主试的期望、性别和形象等因素所产生的系统误差。
2)霍桑效应:被试知道参与实验而造成的效应3)安慰剂效应:被试没有参与条件改变,但也有效应。
如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可以通过盲实验避免。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1 引言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有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或有意加以改变因素,他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并且要用数量来表示,具有可操作性。
控制变量,心理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以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使其它实验条件保持恒定。
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变量。
本次实验目的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两名女大学生,一名年龄20岁,一名年龄22岁。
2.2 实验仪器白纸若干,直尺若干2.3 试验程序让被试甲坐在桌旁边,桌上放好画有3cm的黑色线段的白纸(令线段垂直于桌子边缘)和编号为“甲1”的白纸,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和画线的手。
给予被试指示语:“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黑色竖线,我们会在纸上放直尺,用笔在白纸上的直尺旁画竖线,要按照你看到的长短来画,只要你认为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和画好的线。
一共画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直尺,你的手臂不要移动。
”等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扶好挡板,帮助被试移动直尺,在被试完成20条竖线后结束。
主试换用白纸甲3,给予指导语:“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再画20条线。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一、变量的概念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
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
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f(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心理学试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结果: (1)当注视框变量到目标开始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 CTOA) 较短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提示条件下目标觉察要快。 (2)当CTOA较长(超过300毫秒)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 提示条件下目标不仅没有变快,反而变慢。 长CTOA条件下所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称为返回抑制 (inhibition of return )。 如果CTOA变化范围为0~2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的促 进作用;如果为300~5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产生的抑 制效应。
解决办法:(1)查阅文献 (2)有时可做一些预备试验
(二)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 检查点是指自变量的不同取值(通常称不同
的水平)。 检查点通常为2-5个 间距大小也需慎重考虑,太小可能观察不到
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太大则可能 遗漏某些重要变化。
二、因变量的观察
良好因变
1
量需要具
2
备的五个 3
环境变量 ? 来源于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 如:温度、湿度、噪声…
被试变量 ? 来源于被试的特征 ? 也称分类变量、机体变量
被试固有的、或 多或少带有永久 性的特征(如性
别、年龄等)
暂时的被试变量, 指被试的一些短 暂的经历或体验 (如遭遇自然灾
害等)
被试 变量
被试的一些行为 分类(如习惯等 )
(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 作用。
四、随机化法 (randomization)
实验:为研究空间位置联想能否改善60~65岁老年人的记忆 成绩,研究者决定向被试呈现 32个代表物体名称的词。每个 词呈现4秒,要求被试尽可能多的记住这些词。所有词呈现完 后,要求被试立即回忆呈现过的词。 实验分为三种条件:1.指导语鼓励被试尽力联想每个词所代 表的物体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典型的空间位置(位置联想记 忆);2.指导语鼓励被试尽力产生联想,但并告诉被试具体 作何联想;3.指导语只是简单的告诉被试记住这些词。 假设有30名老人自愿参加此项实验,那么应该如何分配被试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1、实验中的几种变量变量:也称变项,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也称自变项。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是由实验者观察或记录的变量,也称依变项。
控制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是在实验中应保持恒定的变量,称控制变量。
2、自变量的种类?自变量大致可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做出特定反应的某种呈现刺激。
(2)环境自变量:当实验呈现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则改变了环境特性即为环境自变量;(3)被试者变量:被试者的特性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性、动机、态度等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这些因素统称为被试者变量。
3、额外变量的控制及方法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缺乏推论的普遍性。
双盲实验和单盲实验是排除法中有效的方法。
双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告诉被试和主试实验目的的实验。
单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让被试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被试因主观期望而引起的额外变量。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
当消除额外变量有困难时,就可以采用恒定法。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者随机的分派到各处理组中。
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者,也能应用于呈现刺激的安排。
(5)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6)统计控制法:当明知有因素将会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在实验中加以排除或控制时,需要实验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二f (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儿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
在实验中,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1、因变量的特点(1)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2)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3)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实验一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1 引言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或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并且要用数量来表示,具有可操作性。
控制变量。
在心理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使其它实验条件保持恒定。
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一个实验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处处考虑到它们。
例如在写实验报告时,首先在提出的问题中就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方法中要说明对额外变量是如何进行控制的;在结果中列表画图要让读者容易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画图时自变量一般画在横坐标上,因变量画在纵坐标上,否则就将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关系颠倒了;结论也要围绕自变量如何引起反应的变化来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是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本实验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2 方法与程序2.1 实验材料触棒迷津(见下图)、小棒、遮眼罩、秒表、记录纸。
2.2实验程序1、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眼罩,用小棒走迷津(实验前被试者勿看迷津,也勿用手触摸迷津)。
主试者对被试者的指示语必须这样说明:“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尽快地学会用小棒走迷津,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争取早些学会”。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有关反馈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的研究何晶鞠茏梁超蔡培(上海师范大学07应用心理学1班,上海,200234)摘要:本实验旨在帮助心理系的学生辨析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应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控制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
本实验原本用作检测在动作技能学习中,反馈(feedback)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最后,虽然我们很顺利地理清了本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但是在“反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中,我们的实验失败了,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反馈对学习是没有影响的,这显然有驳常理。
分析原因,可能是实验程序中没有对被试的疲劳这一无关变量加以控制,也可能是实验假设本身有误,动作技能无法在有无反馈的两种不同的情况下迁移。
关键字:运动技能学习反馈增补反馈变量控制一、导言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
自变量的变化至少要有两个不同水平。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它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并且用数量来表示。
控制变量,在心理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反应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
一个实验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考虑到他们。
例如在写实验报告时,首先在提出问题中要明确自变量和反应变量时的关系;在方法中要说明对自变量以外的可能影响反应变量的因素是如何进行控制的,结果中的图表要让读者容易看出自变量与反应变量。
画图时自变量必须画在横坐标上,反应变量必须画在纵坐标上。
否则就将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关系弄颠倒了。
结论也要围绕自变量如何引起反应的变化来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是从事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与运动有关的信息分两类:一是在运动之前得到的,二是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得到的。
在运动之前,我们会得到一些有关学习的动作技能的信息,如动作技能练习前的言语指导和示范。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一、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自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子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子的特点。
这些自变量都是因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1、因变量的定义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第一章第三节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 好的实验要能对各种变量进行有效地操 纵、控制。 • 如果不能进行操纵,只是一个相关研究。 比如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交往方式的影 响。
变量的类型
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 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
被操纵
变量
因变量
被观察、 测量
额外变量
被控制
• 在谈到心理学实验所涉及的变量时,我们所指 的都是至少有两种取值的事件或行为。如果自 变量只有一个水平,那么我们就无法比较它的 效果。(例如牙膏调查研究) • 和自变量一样,因变量也必须有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取值。如果被试所能作的唯一回答是“非 常好”,那么研究没有意义。 • 当我们希望自变量和因变量都取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值是,要将额外变量的取值限制在单一维 度上。(比如性别。)
• 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极端的情况会造成天 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 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相对于被 试的执行能力来说过于简单,因而造成了所有 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 并且自变量的不同处理水平没有什么差别。 • 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 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 • 避免的方法——预实验
指导语的要求及举例 • 内容确定 完全 简单明确 标准化 • 简单反应时指导语:“这是一次反应时 间测量实验,当你听到预备口令后,若 在听到刺激声,就迅速按手键,要求又 准又快。不许提前按键。如果提前按键, 则会有一个声音提示,那么这一组反应 时测量作废,重新开始一组。若刺激声 呈现4秒钟仍未反应,此组测量也作废, 并重开一组。”
四、额外变量(污染因素)
• 额外变量和自变量一样能在实验中造成不同组 之间的差异,那么额外变量的危害在哪里呢? • 污染:既可将实验结果归于自变量,也可将实 验结果归于额外变量。 • 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 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心理学研究中变量的种类及控制
– 要以宽广的胸襟接纳和客观地审视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没 有充分的依据的前提下,不可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或结论妄 加菲薄
– 从实际出发,以事实或数据为依据发现客观规律,避免主 观、武断、不负责任地下结论,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
整理ppt
32
• 心理学实验中各种变量及变量的控制
– 心理学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
» 物理条件一定、主试言行一致、被试身心状态稳定
– 恒定发不能消除误差,只能使误差保持在一个恒定 的水平上
整理ppt
54
• 随机取样法
– 平衡个体差异因素的常用方法
– 被试抽取和被试分组
– 从理论上保证抽取的被试具有代表性,不同实验处理组的 被试特质基本处于相同的水平
– 30人以上
– 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 措辞简单化,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和术语
– 标准化——录制成录音带、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播放
整理ppt
36
整理ppt
37
– 心理实验中各种变量
• 可以在性质上或是在数量上加以改变的任务的 属性
– 质的变化,如性别、职业,非连续变量
– 量的变化,如正确率、反应时长短、声音大小,连续变量
整理ppt
38
– 实验设计方法不当、被试选择和分配不合理不合理、被试 或仪器出现意外情况、对各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没有采 用平衡与消除的方法
– 消除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额外因素的方法是通 过各种平衡误差法抵消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顺序误差和 练习效应
整理ppt
49
• 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因素
– 极端数值没有删除或者删除方法不当 – 没有删除不可靠数据 – 合并不同质数据 – 统计分析方法不当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答案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用于奖励的语言种类。 语言数量(或频率) 办公室情境、治疗者
2021/4/22
17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 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 舒服。对变量命名。
答案 自变量 参与者性别 因变量 不舒服的程度 控制变量 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的人数(6)、个体的大小等
天花板效应(高限效应)--任务过易 地板效应(低限效应)--任务过难
2021/4/22
11
D、指标
a、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因变量指标
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 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 告等等
b、选择指标的条件
※有效性 即是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 ※客观性 是指此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客观 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重现的
2021/4/22
2021/4/22
23
B、保持恒定法(适用于无关变量与自变量没有交互作用条件) 使其产生的效果不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场所 实验时间 主试 实验室亮度、温度、噪音 实验材料:图片熟悉度、颜色
2021/4/22
24
C、效果平衡法(无法消除,无法固定)
其原理是采用两组来平衡被试间的个体差异
具体方法有: (事先明确什么额外变量对实验效果影响较大)
2021/4/22
9
2、因变量
A、什么是因变量(反应变量、依从变量)
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 当 主试者引入、除去或改变自变量时,这种因素会跟着出现、消失或改变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考考你!找出自变量
和因变量
(1)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 (心理学报, 李静,卢家楣,2007)
(2)物体颜色和质地相似度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 (心理学报,李富洪,李红等,2005)
(3)主管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员工行为及绩效的影 响 (心理学报,慧民 龙立荣,2009)
四、额外变量(1)
◆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为控制变量, 是指在实验中研究者不用于研究但又会对因变量产 生影响的有关变量。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
如,练习对学习射击成功的影率理论,先随机地从总体抽取被试;然后 把被试者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
四、额外变量(4)
5.抵消平衡法 (counterbalancing method)
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 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控制序列效应 (给被试者施加一系列以固定顺序出现的不同处理, 被试者的反应将会受到时序先后的影响)
反应 。 ⑵环境特点自变量 。在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 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等等都可以 作为自变量 。
二、自变量(2)
⑶被试特点自变量,指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
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对于 被试特点自变量,主试只能选择而不能改变。
⑷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主试能够通过给予不同 的实验指导语暂时造成一种差别 。 ◆指导语是指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说的话。
◆变量(variable) :可以在数 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 性。
二、自变量(1)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是指由主试选择、
控制的变量,它决定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一 个自变量可以分为几个水平。 问一问:阿希的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有几个水平? ◆自变量的种类: ⑴刺激特点自变量 。刺激的不同特点会引起不同的
实验报告1_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知道结果”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 本实验的目的、方法、基本结果、结论。
要求高度概括,在200字以内。
1、 导言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在实验开始前必须要对三种变量进行慎重的考虑,这三种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
由于实验者相信他们会引起行为的变化,所以这些被选作了自变量。
其变化至少要有两个不同的水平。
因变量是指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好因变量必须具有稳定性,对自变量效果要准确反映。
除自变量外,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可以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叫额外变量。
这些额外变量如不加控制,就说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影响造成的。
于是又把这些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研究者能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的程度,就是他们能避免混淆的程度,也是评价一个实验设计的根据。
以下我们做的这个实验,就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来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反应变量和控制变量。
2、 方法2.1 被试在选修本课的北京大学心理系03级本科生中选取16人作伪被试。
他们年龄16~21岁,均为右利手。
把被试分成两类,甲每次知道画线的结果,乙不知道。
由于实验是课程的一部分,故被试无报酬。
2.2 仪器和材料16张10×10 2cm 的白卡片上画有一条5 cm 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板;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
16张白纸,一半写有“1甲、2甲、3甲”,另一半写有“1乙、2乙、3乙”。
16支铅笔。
2.3 实验设计自变量是“是否知道画线结果”。
该自变量有两个水平:“知道”和“不知道”。
因变量是画线的准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用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表示。
控制变量是被试的年龄阶段、利手,线段的标准长度,短米尺、遮板、白纸、铅笔的型号、主试所用的指导语及实验所处环境。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1 引言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饰演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控制(操纵或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实验者观察和测量的指标。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需要实验者控制使之在实验中保持恒定的变量。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两名,一男一女,20岁。
2.2 材料白纸若干,尺三把。
2.3 程序本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
被试甲坐在桌旁,桌上放有画好长度为3厘米的黑色线段的白纸(线段垂直于桌子边缘)和编号为“甲₁”的白纸,让被试看着黑色线段,画出认为与样品一样长的线共20次,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和画线的手。
第一轮结束后,开始第二轮,在编号为“甲₂”的纸上画线,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迅速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结果长了、短了还是刚好(误差在正负2毫米以内都算正好),移动白纸,直到40条画好。
最后在编号为“甲₃”的纸上有被试画20条线段,无提示。
下面有被试乙进行实验,用乙₁、乙₂、乙₃三张白纸画线,画线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线的结果都不给予反馈。
3 结果本实验以3厘米为标准长度,被试甲的成绩第一组最好,第二组成绩最差,第三组居中,反馈信息作用不明显。
被试乙的成绩在第二组是较好,第一组最差,第三组成绩居中。
同被试乙的成绩相比,被试甲的成绩要好。
具体数据详见表一表一两被试所画线段长度的平均数(单位:厘米)被试甲被试乙第一组 2.92 2.28第二组 3.47 2.815第三组 3.325 2.725总平均数 3.24 2.614 讨论被试甲的总成绩由于乙被试的总成绩,这可能是由于反馈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的帮助。
实验一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绪论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一、实验背景心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地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例如,对时间的估计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或者说时间知觉与被估计时距的关系。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所谓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刺激条件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它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小),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电位等。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总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二、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学习和掌握如何对自变量、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并进行严格和有效地控制。
3.如何有效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以大学生为被试4人一组,其中2个被试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有反馈),2个被试不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无反馈)。
(二)实验材料1.一张10cm³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实验的基本变量类型
心三(甲):
第七章的阅读检查
讲解第七章的难点和重点; 布置第八章的阅读要求; 轮流介绍自己的模型及其设计思想。
心三(乙):
“记忆的扩容模型设计”:马光霆 人体自我保护功能的原理 四维空间存在的合理性 计算机芯片的存储原理 生物遗传基因的机制 功能:1。处理数据;2。逻辑运算;3。友好
P250、251、252页图5-5、图5-6、图5-7 分析。
第十、十一章 阅读进度安排及实地测验
第十六周检查。 课后思考题:如果你是一个教练员,如
何制定训练计划? 实地测验:心率恢复率 数据统计分析
第十二、十三章 阅读进度安排 第十七周检查。
第十四章 阅读进度安排 第十八周检查。
心三(甲):作业 “如果你是一个教练员,如何制定训练计
划?”
柳林, 马自霞 茄雪琴
工程设计观摩:(30分钟) 中央电视台12演播室
“磁悬浮列车与高速轮轨”工程设计的 技术与心理问题
请关注“高效,安全,健康,舒适”方面的讨论.
和敏度要求? –3)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是否严格?还有哪些
可能的额外变量没有得到控制?
(作业请发到zhouab2002@)
应用实验心理学专题 ——工程心理学
周爱保
课程性质:
工程心理学--应用实验心理学 的分枝之一,是应用心理学专业
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
一、教学目的与目标
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大纲依据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测量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应用成为心理研究的主流;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要求; 测量方法和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学时间的限制。
四、教学原则
科学性原则; 严密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标准化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1 引言
在实验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变量,它们之中有的是需要有意加以改变的,有的是必须尽量控制恒定的,有的是应该详加观察记录的。
在做心理实验之前,根据实验目的,可以确定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量得变化,本次中的自变量是是否给与被试反应有两个水平,即有反馈信息和无反馈信息。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本次实验的因变量是被试画线的准确性,用画出的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误差的平均值表示。
额外变量:实验中应控制的变量,被试的姿势、态度,被试原本的画线能力,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主试的态度等。
一个试验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处处考虑到它们,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是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划线准确性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2 方法
2.1被试
本次实验的被试甲,女,年龄21,在校大学生,被试乙,女,21,在校大学生2.2材料
A4纸若干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为单因素两水平组间设计,自变量为练习中是否给被试反馈信息,具有两个水平,即有反馈信息(知道结果)和无反馈信息(不知道结果),甲乙两名被试被分配到这两个水平上,实验过程如下
1让被试甲坐在桌边,桌上放好划有黑色线段的白纸(令线段垂直与桌子边缘,长为4cm),和编号为“甲1”的白纸,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和画线的手。
给予被指示语:“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铅笔,眼
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竖线,要按照你看到的长短来画,只要你认为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和画好的线。
一共画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的手臂不要移动。
” 等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扶好挡板,帮助被试移动白纸,在被试完成20条竖线后结束。
2主试换用白纸甲2,给予指导语:“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但这次你
每画完一条线,我会把你画的结果告诉你,我只会告诉你画的线‘长了’ ‘短了’还是‘刚好’ (40mm 正负2mm 为准)。
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和我告诉你的结果对比,如果这次长了,下次就画短一点。
这样来画40条线,手臂还是不要移动,尽量把它们画准确。
” 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
快量好,并立刻告诉被试结果长了、短了还是刚好,移动白纸,直到40条线画好。
3.主试再换用白纸甲,给予指导语:“现在画最后20 条线,这次我不再告诉你画线的结果了,但请你还是尽量画的准确。
”
4.换被试乙进行实验,用乙1、乙2、乙3 三张白纸画线,画线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线的结果都不给予反馈,除此之外与给甲的指导语相同。
5.处理实验结果。
3 结果
从实验数据的平均数来看,被试甲的成绩要明显好于被试乙,二者的平均差在1.14~1.64范围内波动,且两组被试的平均划线长度都低于标准长度。
从标准差看,甲1和甲3的标准差高于乙1和乙3,具体结果详见表1:
表甲、乙两名被试划线成绩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单位:cm)
甲1 甲2 甲3 乙1 乙2 乙3
平均数
3.91 3.66 3.90 2.27 2.52 2.50 (cm)
标准差
0.54 0.46 0.40 0.28 0.54 0.21
:4 讨论
实验发现,被试甲划线的平均数高于被试乙,即便是在没有反馈信息的第一组,被试甲的成绩也明显高于被试乙,这可能是由于被试甲对距离的感知水平优于被试乙而造成的差异,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反观两组被试的标准差,被试甲的标准差总的来说大于被试乙,说明被试甲划线的稳定性不高,但在经过有反馈信息的练习之后,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
而被试乙在第二组实验的稳定性明显下降,与被试甲的有反馈信息相比,没有反馈的被试乙的心理压力有所增加,甚至是感到有些焦虑,影响到了稳定性。
被试甲的平均数分别为3.91、3.66、3.90,甲1的平均数更接近标准长度,可是稳定性明显较低,说明原始数据分布较离散,有极端值出现。
甲2,即是有反馈信息的一组成绩有所下降,但是稳定性有很大提高,显现出被试甲在有反馈的练习过程中比较谨慎,希望得到更好的评价,更多地受到反馈信息的影响,使得被试甲获得了更多的划线经验所致,准确性得以不断提高。
甲3的成绩明显较前两次有提高,3.90的平均数和0.40的标准差,不仅接近标准距离,且稳定性比甲1、甲2都高,这说明反馈信息可以提高划线的准确性。
从被试乙来说,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任何反馈,连续划80条的线段,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想早点结束实验的想法也是可能存在的;此外,重复的练习很可能让被试倾向于划一条固定在某一长度的线段,更容易形成定势,使得三组划线的长度差距不是很大,稳定性也很高。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尽管本实验得出反馈在划线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被试角度看,首先,在实验过程中,尤其是在没有反馈的实验情景下划线,很容易让被试2产生厌烦情绪,只追求划线速度而降低自身对划线准确性的要求,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其次,样张放在被试面前的这一段距离容易让被试产生视觉误差,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另外,实验分成两组进行,由于被试1需要及时反馈,所用的实验时间明显比被试2的长,在被试2完成所有任务时,很容易使被试1产生紧迫感和焦虑感, 因此也不能集中精神于当前任务上.。
从主试角度看:由于实验并不是由同一主试进行的, 因此实验条件并没有标准化,主试的指示语、给出反馈的语气,、被试的要求都会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结果。
所有以上问题都是本实验、影响实验结果的不良因素,在以后的实验中应尽量避免。
5 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有无反馈信息对划线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有反馈信息的练习可以提高划线准确性。
参考文献
[ 1 ]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 2 ]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