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

合集下载

29657公关心理学大纲

29657公关心理学大纲

高纲号1233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657 公关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公关心理学”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应考者系统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况,掌握公共心理、公共关系心理和组织团体心理的基本理论,并能将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为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共有九章:第一章绪论,总体概述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原则;第二、三、四章论述公众心理,第五、六、七章论述公共关系过程中的心理;第八和第九章探讨组织团体心理。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原则等学科概况;2.理解并掌握公众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和心理定势;3.理解并掌握对公众心理的认知、与公众的心理沟通和对公众心理的影响;4.理解并掌握组织的形象和心理氛围。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是公共关系学科体系中的一门新学科,研究公共关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是在公共关系原理和普通心理学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关系学、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原则。

(二)学习要求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原则等,形成对该学科的初步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心理学视野中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2.掌握: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熟练掌握: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公众心理特征的含义和结构、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和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

公关心理学教学大纲

公关心理学教学大纲

《公关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公关心理学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必选课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27.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二、课程目标公关心理学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公共关系人才设置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公关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任务是:揭示公共关系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使公共关系人员掌握最必需的公关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公共关系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组织与其公众对象在公共关系活动过程中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讲成传统心理学,只注重于对人的内在心理动机进行直观的反省而忽视环境的重要,不能讲成传统社会学,忽视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对人的社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也不能讲成一般公共关系学。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公共关系的由来和发展,掌握公共关系的概念;重点掌握公共关系心理的基本特征及研究对象;掌握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定义,了解其内容和结构;了解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公共关系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一、公共关系心理学及其发展二、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公关心理学的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公关心理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二、关心理学与普通型心理学的关系三、公关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四、公关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第三节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公众心理特征的概念,了解公众的个体心理特征、角色心理特征及群体心理特征以及它们与公共关系的关系,明确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协调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个整体。

第一节公众的心理特征概述一、什么是公众心理特征二、公众心理特征的结构第二节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体在能力上的特征二、个体在气质上的特征三、个体在性格上的特征四、个性心理特征和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心理学相关知识

公共关系心理学相关知识
道歉并改正
如果负面报道是由于自身的错误引起的,应勇于承认错误,道歉 并采取措施来改正问题。
如何有效地影响他人?
1 2
研究受众
了解受众的需求、兴趣和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研究受众,可以更好地调整沟通策略, 使其更具影响力。
建立信任
信任是有效影响他人的基础。通过真诚、透明 和可靠的沟通,可以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3
使用合适的沟通方式
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如面对面交流、电话、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 等。
如何建立信任和长期的关系?
保持诚信
诚信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石。始终保持诚实、透 明和公正,不夸大事实或隐瞒信息。
建立共同利益
寻找与受众的共同利益,可以加强双方的关系, 并提高信任度。
持续沟通
持续的沟通是建立长期关系的关键。通过定期的 交流和互动,可以加强双方的了解和信任。
机遇。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对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心理反应的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的公关心理研究等。
02
公共关系中的心理学原理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总结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公共关系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影响公众对个人或组 织的看法和态度。
详细描述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指最近接触到 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在公共关系中,组织形象的形成受到首因效应和近因 效应的共同作用,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这两个因素。
03
公共关系心理策略与技巧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01
02
03
保持整洁、专业
着装得体,避免过于花哨 或随意的装扮。
自信但不自大
保持自信,但不要显得傲 慢或自负。
倾听并回应

《公关心理学》教学大纲

《公关心理学》教学大纲

《公关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3102802课程名称:公关心理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学开课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公关心理学是属于跨学科性质的应用型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在特定公关关系条件下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规律、结果与机制,逐步深化并最终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原理;二是以理论为指导,探索其理论提高公关活动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为实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公关心理学》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选修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为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对公关心理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需要掌握的公关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案例分析,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把相应的知识以及前期所学心理学知识进行应用,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辅导答疑、案例分析、课外作业、调查报告等。

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公关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公关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掌握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公关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了解公关心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公关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4.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关心理学概述一、公关心理学是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基础二、公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三、公关心理学的贡献学科第二节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关主体心理二、公关客体心理三、公关传播心理第三节公关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凝练公关活动的心理理论二、指导公关活动的具体实践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理论的进展第四节公关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测验法四、实验法第二章公众心理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公众及公众心理的概念;掌握公众个体心理需要的具体表现;理解群体对个体心理的不同影响。

第一章 公关心理学概述 《公关心理学》PPT课件

第一章 公关心理学概述 《公关心理学》PPT课件

1.2 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2 公关心理学的特点
NO.1
综合性
NO.2
广泛性
NO.3
灵活性
NO.4
情感性
1.3 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02
公共关系的主 体——组织团
体心理
01
公共关系的客 体——公众心

03
公关活动过程 心理
1.3 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3.2 公关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公共关系为“旨在传递有关个人、公司、政 府机构或其他组织的信息,并改善公众对其态度的种种政策与行动”。
• 《韦伯斯特辞典》对公共关系下的定义是:“通过传播大量有说服力的材 料,发展邻里的相互交往和估价公众的反映,从而促进个人、公司或机构 同他人、各种公众以及社区之间的亲善友好关系。”
1.2 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1 公关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公关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服务于公关活动。
首先 公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心理学的基
本原理在公关实践中的运用,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其次 公关心理学又是公关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并服务于公关活动。
客观性原则 2
1 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
联系性原则 3
4 发展性原则
1.4 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4.2 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的心理变化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对人的心理的研究不能像研究物理、化
学等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借助望远镜、显微镜等工具。我们对公关心理学
的研究,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运用调查了解、分析比

公共关系心理学

公共关系心理学

公共关系心理学目录绪论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简史一、公共关系学、心理学与公共关系心理学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三、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四、公共关系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五、公共关系心理学在我国的研究简史第二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一、提高社会组织对组织形象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二、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提升公共关系工作的水平与效果四、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一、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原则二、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方法篇社会组织篇章组织成员关于组织形象的心理节组织成员关于组织的观念一、组织成员的主体观念概述二、角色观念三、形象观念四、质量观念五、责任观念六、服务观念七、团队观念第二节组织成员的公众观念一、组织成员的公众观念概述二、公众观念三、社会整体观念四、公众利益合理性观念五、差异观念第三节组织成员的组织与公众关系观念一、组织成员的组织与公众关系观念概述二、舆论观念三、双赢观念四、沟通观念五、组织与公众关系不断变化发展的观念第二章组织领导心理节组织领导的心理基础一、对领导与的界定二、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三、的个性与领导风格第二节组织领导的形象心理一、组织形象心理的价值二、的个体形象心理第三节组织领导的形象决策与管理心理一、组织领导的形象决策心理二、组织领导的形象管理心理第三章社会组织群体心理节组织群体概述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二、组织群体对组织形象的影响第二节群体成员心理与组织形象建设一、组织成员的群体效应与组织形象建设二、群体的沟通、交往、决策与组织形象建设第二篇公众篇第四章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和其他社会心理特征节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一、性别角色特征二、年龄角色心理特征三、职业角色心理特征四、其他因素导致的心理差异五、公众角色与公共关系第二节公众的其他社会心理特征一、社会认知二、社会感情三、社会态度四、利他行为五、侵犯行为第五章公众心理变化的基本动因节公众的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与分类二、需要的层次与变化三、对公众需要的满足第二节公众的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二、动机的作用三、对公众动机的了解与把握第三节公众的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与人的价值取向二、对公众价值观的尊重和引导第六章公众的心理效应节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一、心理效应概述二、首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经验效应五、移情效应第二节影响公众心理效应的因素一、公众的自我意识二、公众的刻板印象三、公众的地域文化心理四、公众的民族心理五、公众的时尚心理第七章对公众的认知节对公众的认知一、公众的分类二、对内部公众的认知三、对社区公众的认知四、对消费者公众的认知五、对公众的认知六、对媒介公众的认知第二节认知公众的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心理换位法四、参与实践法五、调查统计法第三篇传播沟通篇第八章传播心理的几种主要范式节人本主义传播论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人本主义传播论的基本观点三、人本主义传播论的公共关系价值第二节精神分析传播论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精神分析传播论的基本观点三、精神分析传播论的公共关系价值第三节认知理论传播论一、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二、认知心理学传播论的基本观点三、认知心理学传播论的公共关系价值第四节行为主义传播论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二、行为主义传播论的基本观点三、行为主义传播论的公共关系价值第九章传受关系与传播策略节传受者心理互动一、传受者的心理互动二、传播者的功能互动三、传受者间的人格互动第二节传播策略一、人际传播策略二、组织传播策略三、大众传播策略第十章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与沟通节影响公众心理的常用方法一、浸润法二、劝导法三、榜样法第二节与公众沟通的几种方式一、沟通公众关系的基本任务二、导引式沟通三、疏浚式沟通第十一章不同传播类型的心理基础节人际传播心理一、人际传播的特点二、人际传播中传受者问的心理关系三、组织形象的人际传播心理技巧第二节组织传播心理一、组织传播的含义及特点二、组织传播中传受者间的心理关系三、组织形象的组织传播心理技巧第三节大众传播心理一、大众传播的含义与特点二、大众传播中传受者间的心理关系三、组织形象的大众传播心理技巧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心理学培训

公共关系心理学培训

公共关系心理学培训
第18页
组织形象塑造
• 组织形象对当代社会中力争不停发展组 织而言是十分主要。很多组织都把塑造 良好组织形象,作为组织公关部门和组 织全体人员头等大事。
• 第一,组织识别系统CIS战略 • 第二,提升组织美誉度 • 第三,及时抓住社会重大事件 • 第四,努力满足公众需要
公共关系心理学培训

公共关系心理学培训
第2页
什么是组织形象?
• 所谓组织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 合评价后所形成总体印象。
• 第一、组织形象塑造主体是组织本身。 • 第二、组织形象感觉主体是社会公众 。 • 第三、组织形象是组织对公众传输过程
中形成。
公共关系心理学培训
第3页
公共关系心理学培训
第4页
公共关系心理学培训
公共关系心理学培训
第22页
• 二、赞助活动提升品牌著名度
• “太阳神”初进入上海,成功地举行了两次独家 赞助活动。一次是上海市首届少年儿童体育节 ,有100万少年儿童参加了这一活动,于是“太 阳神”名字一下子就闯进了少年儿童及其家长 心里,产生了潜在广告效应。另一次是赞助歌 唱家朱明瑛“艺术家之梦”演唱会,几天内,“太 阳神”伴随歌唱家歌声、伴随荧屏前频频亮相 ,不停见诸于各大传媒,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 井取得广泛宣传效果。
第19页
组织识别系统
• 组织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 特定组织进行良好组织形象策划、设计、传输和管 理一个战略、方案和伎俩。
• 1.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企业理念识别 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统一。 包含:企业经营信条、精神口号、座右铭、企业性 格、经营策略等基本内容。

公共心理学课程大纲或考试大纲

公共心理学课程大纲或考试大纲

公共心理学课程大纲或考试大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适应专业:师范类专业总学时:54,总学分:3课程简介: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

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任。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培养高素质的师范型人才。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有关知识都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本课程的教学将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着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理论讲授方面,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有关知识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在社会实践性体验方面,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实践,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心理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通过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心理实验、心理测量、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研究指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辅之以网络教学,力求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课程总学时:54学时授课教材:心理学(第2版),姚本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该教材是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材”。

内容前沿,体系更完整,结构更合理,形式更新颖,充分反映了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近年来表现出的新、宽、实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书目(书目名称、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2.叶奕乾.心理学(修订二版).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3.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4.格里格〃津巴多.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5.莫顿〃亨特.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2002年01月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7.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6月9.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10.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1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09月1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1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师大出版社, 2007年04月二、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能够比较深入了解心理学各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知识;二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具有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自己、他人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自考大纲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

自考大纲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

高纲300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公共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心理学科,主要研究公共关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

本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应考者系统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况,掌握公共心理、公共关系心理和组织团体心理的基本理论,并能将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为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本课程共有十一章:绪论,总体概述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价值和研究原则;第一、二、三章论述公共关系主体,第四、五、六、七、八章论述公共关系客体;第九和第十章探讨公共关系媒介。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和研究原则等学科概况;2.理解并掌握组织形象的观念、组织领导的形象心理与群体心理。

3.理解并掌握公众的心理特点、公众的角色及社会心理、公众的心理效应和心理变化以及公众心理的引导与沟通。

4.理解并掌握传播关系与传播范式、传播心理与传播策略。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公共关系心理学是在公共关系原理和普通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关系学、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并掌握公共关系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公共关系心理学的起源、学科性质与特征、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识记: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②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③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特征。

领会: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起源;②公共关系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领会:①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最新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

最新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

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作者:未知更新时间:2010-1-29 14:25:08 来源:苏州自学考试网【字号: 大中小】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26 次[导读]《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向应考者提供公众心理特征等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提高本专业应考者处理公共关系、人际交往和关系协调等能力。

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2006-12-04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6)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向应考者提供公众心理特征等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提高本专业应考者处理公共关系、人际交往和关系协调等能力。

本课程是在基础心理学课程之后的后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考者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公众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定势等个体和群体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掌握对公众心理认知、与公众心理沟通及影响公众心理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具备处理某一组织的公共关系事务的能力与技术。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考核知识点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二、考核要求(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1、识记:(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2、领会:(1)公共关系的特征(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领会:(1)公共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1、识记:(1)公共心理的概念2、领会:(1)公共心理的特征(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1、识记:(1)公共关系客体;(2)公共关系主体;(3)公共关系过程2、领会:(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习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领会:(1)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2)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二、考核要求(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1、识记:(1)公众;(2)心理特征2、领会:(1)公众心理特征的成分与结构(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1、识记:(1)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3)气质;(4)性格2、领会:(1)了解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1、识记:(1)公众在性别、年龄、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角色心理特征2、领会:(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1、识记:(1)群体;(2)群体领袖;2、领会:(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2)群体领袖的心理特征;(3)群体心理与群体领袖心理的关系;(4)了解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对于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3、应用:(1)运用群体心理的原理分析所在单位的群体心理特征第三章公众的心理倾向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的兴趣倾向(二)公众的需要倾向(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四)公众的自我倾向二、考核要求(一)公众的兴趣倾向1、识记:(1)什么是兴趣;(2)兴趣的个体差异2、领会:(1)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作用(二)公众的需要倾向1、识记:(1)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特点;(3)需要的类别;(4)需要的层次2、领会:(1)了解公众需要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1、识记:(1)价值;(2)价值观;(3)价值评价体系;(4)价值取向类型2、领会:(1)格雷夫斯的价值取向类型理论;(2)将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取向相联系划分价值取向类型(四)公众的自我倾向1、识记:(1)自我与自我意识;(2)自我的构成要素;(3)自我的境界:(4)自我倾向2、领会:(1)自我有哪几种境界;(2)什么是自我的分化与统一3、应用:(1)具有哪一种自我倾向的人更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为什么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一、考核知识点(一)心理定势概述(二)微观心理定势(三)宏观心理定势(四)流行心理定势二、考核要求(一)心理定势概述1、识记:(1)心理定势;(2)心理定势的特点;(3)心理定势的类别2、领会:(1)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区别与联系;(2)心理定势对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二)微观心理定势1、识记:(1)首次效应;(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2、领会:(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3 、应用:(1)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或避免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移情效应(三)宏观心理定势1、识记:(1)社会刻板印象;(2)地域文化心理;(3)民族文化心理2 、领会:(1)地域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2)地域文化心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社会刻板印象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启示(四)流行心理定势1、识记:(1)时尚;(2)流言;(3)骚乱2、领会:(1)为什么说时尚、流言、骚乱也是心理定势的表现;(2)时尚、流言、骚乱产生与消失的过程3、应用:(1)掌握时尚、流言、骚乱等心理规律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第五章对公众心理的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二、考核要求(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1、领会:(1)公众个体心理认知的主要媒介与方法(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1、识记:(1)组织内部公众;(2)社区公众;(3)媒介公众;(4)政府公众;(5)购买公众2、领会:(1)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对不同群体的公众心理的认知各有什么要求(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1、识记:(1)宏观环境;(2)微观环境;(3)舆论2、领会:(1)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因素;(2)舆论导向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1、识记:(1)压抑作用;(2)投射作用;(3)反向作用:(4)文饰作用;(5)转移作用2、领会:(1)影响对公众心理的认知的主要因素3、应用:(1)如何克服对公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障碍第六章和公众心理的沟通一、考核知识点(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二、考核要求(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1、识记:(1)信息;(2)信息沟通;(3)链形沟通;(4)星形沟通;(5)根形沟通;(6)轮形沟通2、领会:(1)为什么说任何沟通是心理沟通;(2)信息沟通的基本模式;(3)信息沟通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3、应用:(1)选择与公众沟通的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1、识记:(1)意见沟通;(2)公众意见的类别2、领会:(1)意见沟通的功能;(2)意见沟通的过程3、应用:(1)如何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1、识记:(1)情绪;(2)情感;(3)感情2、领会:(1)体察公众的心境及时进行沟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体察公众的激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3)公众有哪些基本的情感需要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1、识记:(1)身心异常者;(2)品质不良者;(3)挫折;(4)性骚扰2、领会:(1)与身心异常者沟通的原则;(2)与品质不良者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3、应用:(1)与“受挫者”的沟通可能遭遇哪些障碍;(2)与性骚扰者沟通的具体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第七章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一、考核知识点(一)劝导方法的运用(二)暗示方法的运用(三)感染方法的运用(四)诱导方法的运用二、考核要求(一)劝导方法的运用1、识记:(1)流泻式劝导;(2)冲击式劝导;(3)浸润式劝导;(4)逆行式劝导2、领会:(1)四种常用的劝导方法各自的特点;3、应用:(1)运用这四种劝导方法应掌握的要点(二)暗示方法的运用1、识记:(1)暗示;(2)暗示的类型2、领会:(1)暗示在影响公众方面的功效;(2)暗示发挥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3、应用:(1)如何提高暗示的技巧,有效暗示应遵循哪些感知规律(三)感染方法的运用1、识记:(1)感染;(2)感染的三个特征;(3)直接感染与间接感染2、领会:(1)感染的作用机制3、应用:(1)如何增强感染力四)诱引方法的运用1、识记:(1)诱引;(2)诱引的特点2、领会:(1)如何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使用兴趣方面的诱引;意的问题2)需要方面的诱引应注3、应用:(1)运用奖惩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组织的社会形象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形象概述(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二、考核要求(一)组织形象概述1、识记:(1)组织形象;(2)组织形象的特点;(3)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2、领会:(1)塑造组织形象的意义(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1、识记:(1)印象;(2)公众印象;(3)组织形象与公众印象的区别与联系2、领会:(1)印象形成的过程;(2)印象形成的途径3、应用:(1)如何巩固和加深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1、识记:(1)态度;(2)态度的特点;(3)态度的分类;(4)态度的功能2、领会:(1)组织的态度与组织形象的关系;(2)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态度强化、形成与转变的刺激、学习理论;(4)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平衡理论(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1、识记:(1)舆论;(2)公众舆论;(3)舆论的特性2、领会:(1)公众舆论的威力;(2)知晓公众舆论的途径3、应用:(1)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第九章组织的心理氛围、考核知识点(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二、考核要求(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1、识记:(1)集体;(2)集体意识;(3)集体的集体意识2、领会:(1)集体怎样影响个人;(2)集体意识的表现;(3)集体意识的形成3、应用:如何培养和巩固集体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1、识记:(1)主人意识;(2)西方的人性理论;(3)“经济人”假设;(4)“社会人” 假设;(5)“自动人”假设;(6)“复杂人”假设2、领会:(1)主人地位的的内涵;(2)主人意识与主人地位的关系;(2)自我意识与主人意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如何强化集体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1、识记:(1)公众意识;(2)公共关系行为2、领会:(1)公众意识有哪些表现;(2)如何通过公共关系行为来辨别公众意识3、应用:(1)如何在组织内部培养和普及公众意识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关于考核目标的几点说明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以便应考者在自学与应考时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和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帮助考生更有效地学习。

山东自考公关心理学复习大纲

山东自考公关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公共关系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二、公共关系心理学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是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第三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理论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的方法2.动态研究的方法3.比较研究的方法二、实证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测验法4.个案法5.实验法第四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对人们在公关活动中呈现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从而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理念;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以理论为指导,探索提高公共关系活动小路的方法和途径,为务实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三、推动公共关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以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推动公共关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组织的心理氛围第一节组织心理氛围概述一、组织心理氛围的含义指组织内部环境的心理气氛,是组织员工对组织整体状况以及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和前途感受的总和反映。

具有弥散性和相对稳定性。

核心是组织凝聚力和士气,以及有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生成的集体意识和主人意识。

二、组织心理氛围对公共关系的影响组织心理氛围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它既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状态的反应,也是组织的现实形象在员工心目中的体现。

组织心理氛围的优劣直接制约着组织外部公共关系的好坏。

第二节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内容一、组织的凝聚力和士气组织凝聚力也叫组织内聚力,它既包括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也包括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影响组织凝聚力的因素:1.组织的目标;2.组织的利益;3.组织领导人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4.组织成员心理满足程度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5.组织内部冲突的解决状况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影响组织士气的因素:1.对所在组织的满意程度;2.组织目标得到成员赞同的程度;3.领导者的素质及领导方式;4.对工作的满足感;5.经济报酬是否合理;6.成员关系是否和谐;7.奖励方式是否适当;8.员工的身体是否健康。

《公共关系心理学》第三讲 组织领导心理

《公共关系心理学》第三讲 组织领导心理
公共关系心理学 第三讲
第一章 组织成员 关于组织形象的心(二)
组织成员关于组织的观念
组织 成员 关于 组织 形象 的心 理
组织成员的公众观念
组织成员的 组织与公众关系观念
第三节 组织成员的组织与公共关系观念
(一)组织成员的组织与公共观念概述
所谓关于组织与公众关系的观念,是指组织把 握、处理自我与公众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思想,其中 包括舆论观念、双赢观念、沟通观念、组织与公众 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等等。
所谓组织与公众关系即公关主客体关系不断变 化发展的观念(a developing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n organization and its public)是指公关主体应当具备的主体与客体之间 的关系会随着时间条件或其他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 化发展,并适时采取相应措施的思想观念。

“舆论”一词,古已有之。
“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吸舆人之论。” ——《晋书》

舆论就是相对多数的公众的看法和意见。 舆论的特征


公开性
评价性影响力

监督组织团体的行为 组织形象的树立从公众方面说,靠的是舆论



公众舆论为组织塑造良好形象提供机会 公众舆论又是毁坏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的有利杀手
舆论的威力告诉我们:

要认识组织行为的社会性,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防微杜渐,尽量避免成为公众舆论的指责对象。 当组织成为公众舆论的指责对象时,既是灾难, 也是机遇。 要善于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


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方式和原则

方式

新闻发布会 记者招待会 展览会 演讲活动 赞助活动 庆典活动

江苏自考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考点全集

江苏自考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考点全集

按章节顺序、考试大纲整理。

文中的页码减10是实体书页码。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对象【领会】1.公共关系是一种特定利益支配下的人与人发生关系的过程。

【熟练掌握】2.公共关系心理是公共关系行为、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规律。

P14【熟练掌握】3.公共关系心理特点P14~1.可知,主动的行为和活动。

2.情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自利,双方维护自身利益。

4.广泛,外延广阔,兼有管理、传播、商业。

)【掌握】二、研究内容P161.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的心理。

2.公共关系客体——公众心理。

3.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

【掌握】三、研究任务P18`1.内部管理2.人员素质3.活动开展4.理论建设(1)改革开放方针(2)现代心理学理论(3)人们创造实践【领会】四、研究原则;1.立足公关实践。

2.影响公众态度。

3.围绕公众心理。

4.勇于开拓创新。

第234章论述公众心理(客体)。

*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一、概述【领会】(一)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掌握】(二)结构:能力、气质、性格。

【领会】二、个体:能力、气质、性格。

三、角色【掌握】(一)性别差异评价<1.就一般、总体而言,非每个女子和男子一定有这样的表现。

2.历史、发展的。

3.反映男女共性的特点,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熟练掌握】(二)不同职业者的心理特征1.军人:整肃性、奉献性、坚毅性。

~2.工人:群体性、娱乐性、外露性。

3.农民:眷恋土地家乡、渴望现代化生活、实用实惠。

4.服务员:善观察、反应灵、自尊自卑。

四、群体【熟练掌握】(一)一般特征@认同、归属、排外、整体。

【熟练掌握】(二)领袖特征1.自然领袖(非正式群体):(1)因个性心理特征产生。

(2)注重对群体中成员的了解、沟通和尊重,易得罪正式群体。

(3)一般没有不良作风,服从群众。

¥(4)无合法的地位、权利、职责,在群体中有事实的地位、影响力,推动地位权利合法化。

2.各级领导(正式群体):(1)因个性心理特征产生,受制于本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公共关系 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 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教学大纲公共关系教学大纲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是一门研究和实践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来建立、维护和改善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当今信息时代,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为了培养具备良好公共关系能力的专业人才,制定一份全面而科学的公共关系教学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目标公共关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公共关系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2. 熟悉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案例,了解公共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 掌握公共关系策划与执行的基本技能,能够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4. 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处理各类公共关系事件;5. 具备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为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关系建议。

二、课程内容1. 公共关系概论- 公共关系的定义和特点- 公共关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趋势2. 公共关系理论-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公共关系的传播理论和实践- 公共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基础3. 公共关系策划与执行- 公共关系策划的步骤和方法- 公共关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与应对策略4. 公共关系实践案例- 政府公共关系实践案例- 企业公共关系实践案例-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实践案例5. 公共关系研究方法- 公共关系调研和数据分析方法- 公共关系评估和效果监测方法- 公共关系研究的伦理和方法论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系统介绍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公共关系的核心内容。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公共关系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中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公共关系实践活动,如策划公共关系活动、撰写公共关系材料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

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

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关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一、心理学视角中的公共关系具有四个特征1、公共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或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2、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主体为自身的根本利益或特定利益而追求沟通、理解、支持的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过程;3、公共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双方互动的活动;4、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都有可能是个体的人,不能够完全排除个人之间的交往包括个人之间私底下的交往。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应用于公共关系领域的心理学2、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的公共关系学。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含义:指的是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特点:1、可知性:表现在公共关系是一种充满主动性的行为和活动,因此对公共关系心理的认知特别是对公众心理的认知同样带有主动性。

2、情感性:公共关系活动的情感性,决定了公共关系心理的情感性。

3、自利性:维护自身利益的心理贯穿于公共关系活动始终,渗透和作用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全过程,因而构成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的特点。

4、广泛性:公共关系心理学是以行为涉及的领域作为划分依据的,因此它和同类分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具有广泛性。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中处于客体地位的人和人群。

2、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 3、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的心理第二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实践的任务是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的任务。

一、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二、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四、创建和完善我国公共关系心理学第三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根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一、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二、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三、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四、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第一节概述一、含义:是公众心理特点的表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作者:未知更新时间:2010-1-29 14:25:08 来源:苏州自学考试网【字号: 大中小】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26次[导读]《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向应考者提供公众心理特征等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提高本专业应考者处理公共关系、人际交往和关系协调等能力。

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2006-12-04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6)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向应考者提供公众心理特征等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提高本专业应考者处理公共关系、人际交往和关系协调等能力。

本课程是在基础心理学课程之后的后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考者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公众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定势等个体和群体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掌握对公众心理认知、与公众心理沟通及影响公众心理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具备处理某一组织的公共关系事务的能力与技术。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考核知识点(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二、考核要求(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1、识记:(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2、领会:(1)公共关系的特征(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领会:(1)公共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1、识记:(1)公共心理的概念2、领会:(1)公共心理的特征(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1、识记:(1)公共关系客体;(2)公共关系主体;(3)公共关系过程2、领会:(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习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领会:(1)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2)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二、考核要求(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1、识记:(1)公众;(2)心理特征2、领会:(1)公众心理特征的成分与结构(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1、识记:(1)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3)气质;(4)性格2、领会:(1)了解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1、识记:(1)公众在性别、年龄、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角色心理特征2、领会:(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1、识记:(1)群体;(2)群体领袖;2、领会:(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2)群体领袖的心理特征;(3)群体心理与群体领袖心理的关系;(4)了解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对于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3、应用:(1)运用群体心理的原理分析所在单位的群体心理特征第三章公众的心理倾向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的兴趣倾向(二)公众的需要倾向(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四)公众的自我倾向二、考核要求(一)公众的兴趣倾向1、识记:(1)什么是兴趣;(2)兴趣的个体差异2、领会:(1)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作用(二)公众的需要倾向1、识记:(1)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特点;(3)需要的类别;(4)需要的层次2、领会:(1)了解公众需要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1、识记:(1)价值;(2)价值观;(3)价值评价体系;(4)价值取向类型2、领会:(1)格雷夫斯的价值取向类型理论;(2)将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取向相联系划分价值取向类型(四)公众的自我倾向1、识记:(1)自我与自我意识;(2)自我的构成要素;(3)自我的境界:(4)自我倾向2、领会:(1)自我有哪几种境界;(2)什么是自我的分化与统一3、应用:(1)具有哪一种自我倾向的人更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为什么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一、考核知识点(一)心理定势概述(二)微观心理定势(三)宏观心理定势(四)流行心理定势二、考核要求(一)心理定势概述1、识记:(1)心理定势;(2)心理定势的特点;(3)心理定势的类别2、领会:(1)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区别与联系;(2)心理定势对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二)微观心理定势1、识记:(1)首次效应;(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2、领会:(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3 、应用:(1)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或避免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移情效应(三)宏观心理定势1、识记:(1)社会刻板印象;(2)地域文化心理;(3)民族文化心理2 、领会:(1)地域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2)地域文化心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社会刻板印象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启示(四)流行心理定势1、识记:(1)时尚;(2)流言;(3)骚乱2、领会:(1)为什么说时尚、流言、骚乱也是心理定势的表现;(2)时尚、流言、骚乱产生与消失的过程3、应用:(1)掌握时尚、流言、骚乱等心理规律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第五章对公众心理的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二、考核要求(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1、领会:(1)公众个体心理认知的主要媒介与方法(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1、识记:(1)组织内部公众;(2)社区公众;(3)媒介公众;(4)政府公众;(5)购买公众2、领会:(1)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对不同群体的公众心理的认知各有什么要求(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1、识记:(1)宏观环境;(2)微观环境;(3)舆论2、领会:(1)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因素;(2)舆论导向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1、识记:(1)压抑作用;(2)投射作用;(3)反向作用:(4)文饰作用;(5)转移作用2、领会:(1)影响对公众心理的认知的主要因素3、应用:(1)如何克服对公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障碍第六章和公众心理的沟通一、考核知识点(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二、考核要求(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1、识记:(1)信息;(2)信息沟通;(3)链形沟通;(4)星形沟通;(5)根形沟通;(6)轮形沟通2、领会:(1)为什么说任何沟通是心理沟通;(2)信息沟通的基本模式;(3)信息沟通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3、应用:(1)选择与公众沟通的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1、识记:(1)意见沟通;(2)公众意见的类别2、领会:(1)意见沟通的功能;(2)意见沟通的过程3、应用:(1)如何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1、识记:(1)情绪;(2)情感;(3)感情2、领会:(1)体察公众的心境及时进行沟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体察公众的激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3)公众有哪些基本的情感需要(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1、识记:(1)身心异常者;(2)品质不良者;(3)挫折;(4)性骚扰2、领会:(1)与身心异常者沟通的原则;(2)与品质不良者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3、应用:(1)与“受挫者”的沟通可能遭遇哪些障碍;(2)与性骚扰者沟通的具体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第七章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一、考核知识点(一)劝导方法的运用(二)暗示方法的运用(三)感染方法的运用(四)诱导方法的运用二、考核要求(一)劝导方法的运用1、识记:(1)流泻式劝导;(2)冲击式劝导;(3)浸润式劝导;(4)逆行式劝导2、领会:(1)四种常用的劝导方法各自的特点;3、应用:(1)运用这四种劝导方法应掌握的要点(二)暗示方法的运用1、识记:(1)暗示;(2)暗示的类型2、领会:(1)暗示在影响公众方面的功效;(2)暗示发挥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3、应用:(1)如何提高暗示的技巧,有效暗示应遵循哪些感知规律(三)感染方法的运用1、识记:(1)感染;(2)感染的三个特征;(3)直接感染与间接感染2、领会:(1)感染的作用机制3、应用:(1)如何增强感染力(四)诱引方法的运用1、识记:(1)诱引;(2)诱引的特点2、领会:(1)如何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使用兴趣方面的诱引;(2)需要方面的诱引应注意的问题3、应用:(1)运用奖惩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组织的社会形象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形象概述(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二、考核要求(一)组织形象概述1、识记:(1)组织形象;(2)组织形象的特点;(3)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2、领会:(1)塑造组织形象的意义(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1、识记:(1)印象;(2)公众印象;(3)组织形象与公众印象的区别与联系2、领会:(1)印象形成的过程;(2)印象形成的途径3、应用:(1)如何巩固和加深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1、识记:(1)态度;(2)态度的特点;(3)态度的分类;(4)态度的功能2、领会:(1)组织的态度与组织形象的关系;(2)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态度强化、形成与转变的刺激、学习理论;(4)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平衡理论(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1、识记:(1)舆论;(2)公众舆论;(3)舆论的特性2、领会:(1)公众舆论的威力;(2)知晓公众舆论的途径3、应用:(1)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第九章组织的心理氛围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二、考核要求(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1、识记:(1)集体;(2)集体意识;(3)集体的集体意识2、领会:(1)集体怎样影响个人;(2)集体意识的表现;(3)集体意识的形成3、应用:如何培养和巩固集体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1、识记:(1)主人意识;(2)西方的人性理论;(3)“经济人”假设;(4)“社会人”假设;(5)“自动人”假设;(6)“复杂人”假设2、领会:(1)主人地位的的内涵;(2)主人意识与主人地位的关系;(2)自我意识与主人意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如何强化集体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1、识记:(1)公众意识;(2)公共关系行为2、领会:(1)公众意识有哪些表现;(2)如何通过公共关系行为来辨别公众意识3、应用:(1)如何在组织内部培养和普及公众意识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关于考核目标的几点说明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以便应考者在自学与应考时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和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帮助考生更有效地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