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引导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的孩子
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成因及干预”案例分享
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成因及干预”案例分享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成因及干预”案例三年级学生**,平时傲气十足,对同学不屑一顾,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些,与同学在一起,常常趾高气扬,喜欢指手划脚。
如果同学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大发脾气,甚至骂人,弄得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不想理他。
这导致**在班级里很孤立,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一,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表现出来的是人际交往不适应,小学生出现这种交往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自我中心的影响有的小学生自我中心比较严重,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这种自我中心的影响,认为其他人都应该围绕自己转,因此导致交往不良。
就**而言,他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学,认为别人都要听他的,影响了他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2.不良的情绪和自控力的影响不良情绪也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小学生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与他人产生人际交往冲突,周围的同学不能接受他们,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如上例中,**平时趾高气扬,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因此同学无法接受他。
3.交往技能的缺乏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刚由以游戏活动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由与父母交往为主,转为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为主。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交往技能指导,他们不懂得在新的交往群体中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他人,因而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冲突,影响交往的效能。
二,教育指导措施对于小学生人际交往适应问题,教师应予以重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主要指导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1.改变自我中心的交往观念改变小学生自我中心的、片面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这是改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首先,老师和家长在实施教育时,要让小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再次,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
孩子特别自我怎么办?
孩子特别自我怎么办?1、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加强孩子的思想教育,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从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了解孩子思想想法、行为表现等情况,从而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以及行为,为下一步抓好纠正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成人或家长应为孩子做出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榜样。
孩子非常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行为方式,于是家长也易成为日常生活中孩子潜移默化的榜样。
这就需要家长转变娇宠与专制的家教方式,与孩子平等相处。
只有家长、孩子尊重彼此的意见,才能让家长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使他知道无论是谁都有可以供别人尊重的观点。
3、家长要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
通过与同龄人接触,孩子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
当孩子与同龄人发生一些冲突时,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面对解决,而不是让孩子回避,或者是拖延,也不要让父母出面代为解决。
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出现的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表现。
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孩子体验到,与别人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4、当孩子出现“自我”状态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当下的选择,事后可以进行引导,如果孩子在确定好环境后,自己主动拿出东西分享,那说明孩子不需要调整,家长不需要过分干预。
如果需要引导的孩子,家长们可以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不要把孩子当作唯一的中心。
就是说,不要一切围着孩子转,家庭成员各自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大家是平等的,而不是什么都将就着孩子,这样,孩子就更能了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和感受,不能只满足自己、让自己高兴。
另一方面,在遇到事情时抓住机会给孩子情感教育。
比如说,如果孩子抢人玩具了,就算孩子还小,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的游戏等,让孩子体验玩具被抢时候的心情;如果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不妨帮孩子分析分析好朋友的立场和感受。
善解人意的孩子更有好人缘。
其实,“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同样重要,而怎么平衡“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也是我们的人生课题之一。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咱家里要是有小班的小朋友,那可真是有意思啦!你会发现他们呀,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呢。
这时候咱得有招儿来应对呀!你看,小家伙们玩玩具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觉得这个玩具就是我的,别人不能碰呀。
就好像那玩具是他的宝贝疙瘩,谁也别想抢走。
这时候咱可别硬来,别急着说“要分享呀”,得慢慢来。
比如说,咱可以和他一起玩,哎呀,宝宝,这个玩具这么好玩呀,那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呀,让他感受到一起玩更有意思呢。
还有啊,他们说话的时候也特别逗。
“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呢。
咱就得耐心点听他们说,别打断,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倒出来。
然后呢,再用他们能懂的方式引导一下,“宝宝呀,那如果别人也这么想呢,那该怎么办呀”。
出门的时候也是呢,他们可能就想走自己喜欢的路,可不管这条路对不对。
这时候咱就像个好玩的导游一样,“哎呀呀,宝宝,这边有更好玩的呀,我们去看看呗”,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就像那小花朵,得慢慢浇灌才能茁壮成长呀。
对小班的孩子,咱不能着急,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变得很懂事很会考虑别人。
咱得像那温暖的阳光一样,一点点地照进他们的小世界。
咱可以多和他们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呀,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不同的角色和感受。
比如说,当医生给病人看病,当爸爸妈妈照顾宝宝,这样他们就能慢慢理解别人的感受啦。
也别忘了鼓励他们哟!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很小很小的一点,咱都要大大地表扬,“哇,宝宝你真棒呀,都会考虑别人啦”。
这就像给他们加了满满的动力呢。
咱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引导他们呀。
找那些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和他们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
总之呢,面对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咱要有耐心,有方法,有爱心。
要像那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他们,让他们在爱的氛围里慢慢成长,慢慢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和别人相处。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们哟,他们的潜力可是大大的呢!只要咱用心去引导,他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懂事的啦!。
对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的建议
对于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行为的建议一、概述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生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也会在这个阶段显现出来。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团队意识。
二、了解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特点1. 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表现出自己优先、不愿意共享、不听从规则等特点。
2. 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可能导致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入,影响班级和谐氛围。
三、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1.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2. 鼓励幼儿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
3. 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同理心,让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1. 组织集体活动和小组游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共同完成任务。
2. 鼓励幼儿参与集体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尊重他人观点。
3. 在集体活动中表扬团队合作和共享的行为,树立正面榜样。
五、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1. 与幼儿一起制定班级规则,让他们参与其中,增强规则的约束力。
2. 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适当给予惩罚。
3. 对于团队合作和共享的行为,给予奖励和表扬,激励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六、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行为发展1. 家长和老师之间保持密切的通联,及时交流幼儿在学校和家中的行为表现。
2. 家长要在家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促使他们逐渐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3. 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给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结语大班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但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通过师生互动、家校合作等方式,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发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八、培养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1.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导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遇到问题时冷静思考。
如何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
如何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他们表现出自我中心行为的情况。
这是一个较为常见但又需要家长重视和正确引导的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呢?比如说,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在集体活动中总是想自己主导等。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自我中心行为呢?一方面,这可能与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有关。
在年幼时,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比较有限,他们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孩子就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呢?首先,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孩子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小伙伴,家长可以问孩子:“如果是你想玩小伙伴的玩具,但是他不给你,你会是什么感受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减少自我中心的行为。
其次,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
例如,当孩子有好吃的零食时,引导他分给家人一些。
同时,当孩子分享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孩子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再次,给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活动,如一起搭积木、做手工等。
在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明白自己不是唯一的主角,需要与他人协作才能达成目标。
另外,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也非常重要。
明确的规则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比如,规定孩子在玩玩具时要轮流,不能独占。
规则一旦制定,家长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妥协。
还有,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更多地是通过观察家长的行为来学习的。
如果家长在生活中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分享,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
当孩子出现自我中心行为时,家长不要过度批评指责,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潜能开发】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潜能开发】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一般自我意识强的孩子性格外向乐观,心态积极向上,自信心非常强。
但是,自我意识强的孩子也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才能够正确的发挥他的强处。
反之,会让孩子养成骄横无礼,自高自大等不良心理。
如何引导自觉的孩子1.保护孩子的进取心自我意识强的孩子喜欢尝试新事物,充满自信。
他们不怕挫折,敢于克服困难,渴望成功。
在这方面,家长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2.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成年人应该关注孩子创造力的萌发,创造发展的机会。
如果孩子们对电器感兴趣,成年人应该教他们正确的操作方法。
有条件的可以打开,打开,让孩子看看,或者给他一个废旧电器玩,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发展创造力。
3.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自我意识强的孩子热爱生活,开朗活泼。
成年人应该培养孩子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们更有信心克服困难,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4.让孩子受挫折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孩子有很强的领导力和智慧。
其他孩子只是听他的,大人服从他,这让他觉得无所不能,很容易在世界上形成一个独立、模范和霸道的性格。
适度地给这样的孩子制造一些困难,让他“尝”失败的滋味,让孩子理解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很多事情他做不到,有些想法无法实现,这样他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当然,你不能谴责孩子的失败,否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
5.让孩子吃点“亏”,学会正确生活的方法比如,让吃“独处”食物的孩子与他人分享食物,让以我为中心的孩子给他人好玩具,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带你的孩子出去,让他们知道有很多“不”和“不”的规则需要遵守,并学会调整自己。
6.疏导逆反心理因为孩子们受到叛逆心理的影响,他们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并故意反对父母。
事实上,叛逆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儿童成人自尊感的增强,以及他们希望自己的独立意图得到尊重。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用现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物,激发孩子学习心理的“位移”,想象他们处于别人的位置,思考问题,并把自己放在别人的考虑中,从而疏通逆反心理。
如何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
如何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青春期是一个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积极探索自我的时期。
然而,一部分青春期个体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可能导致对他人的忽视和缺乏合作精神。
为了克服这种倾向,个体需要经历成熟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帮助个体克服自我中心倾向的方法:1.提醒个体关注他人:青春期个体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态度,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个体关注他人的方法,例如鼓励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或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经历。
这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培养合作精神:自我中心倾向往往导致个体在合作中缺乏耐心和理解。
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合作项目,例如团队运动或校外活动。
这些项目将教导个体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妥协和支持他人。
3.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和共情他人感受的能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个体参与模拟活动、讲述故事或观看电影等方法来鼓励他们体验他人的感受。
这有助于个体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挑战,从而培养同理心。
4.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自我中心倾向往往使个体只关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忽视他人的声音。
为了改变这种态度,我们可以鼓励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多地倾听和重视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这有助于培养尊重他人的能力,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价值观。
5.提供角色模型:角色模型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帮助个体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积极的角色模型,例如家人、老师或社区领导者。
这些角色模型可以激励个体关注他人,将影响力用于推动社会进步。
6.教授自我反思的技巧:自我反思是一个重要的能力,有助于个体评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可以教授个体一些自我反思的技巧,例如记录自己的行为和反思自己的动机。
这有助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并激励他们更好地关注他人。
总之,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和指导的过程。
育儿观念:帮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年幼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孩子为了同一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
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
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虽然说自我中心化将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乃至消失,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所有,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
家长对孩子的爱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享受,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
随着高层单元建筑的日益增多,幼儿缺少同伴交往,使这种心理定势更加牢固。
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是从“利己”的观点出发的,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本学期,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的教育,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我们班的个别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某些错误观念,比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教育孩子做事要先想着自己,这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为了孩子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儿童自我中心心理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过度关注自己,以及难以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心理特征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为了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法:1.提供积极的示范行为儿童往往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行为和情感应对。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榜样,展示积极的行为和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关心他人的需要来展示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2.鼓励合作与分享合作和分享是培养儿童关心他人的重要途径。
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营造鼓励合作和分享的氛围,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与他人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孩子们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玩具和资源等,都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3.培养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通过教给儿童情绪表达的词汇和技巧,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儿童直接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此外,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或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情绪和他人的感受。
4.培养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儿童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基本的社交规则,如礼貌用语、分享交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等。
同时,为儿童提供参与团队活动、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交情境的机会,以加强他们的社交技能。
5.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
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通过关心、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立场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鼓励儿童观察和思考他人的情感,通过问问题和分享观察来激发他们的同理心。
6.提供正面反馈和奖励当儿童表现出关心他人和意识到他人需求的行为时,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通过赞扬和肯定,我们可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持续发展关心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1、让孩子与同龄人充分交往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想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感觉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才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
因此,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幼儿园、学校里,都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
让孩子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且体会到合作带给大家成功的快乐,以及矛盾和误会带给大家失败的痛楚。
2、父母应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转变家庭注意的焦点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现在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然会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爱与保护要有一个度,不能变成溺爱,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一切要求。
只有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这样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3、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
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作用。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形成的最初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逆转性,观察、模仿是幼儿阶段孩子们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来帮助幼儿逐渐摆脱与克服自我中心。
4、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在活动中交朋友,当她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和她进行交谈,给她提出一些交朋友的建议。
同时,也引导孩子去感受和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强化孩子对于朋友之间快乐情感的体验,弱化对物质的占有。
5、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消除负面的自私的环境,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怎样正确引导孩子自我观
怎样正确引导孩子自我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观。
一个良好的自我观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着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和幸福感。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呢?1.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爱和尊重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温馨与安全。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学习新技能、参加新活动还是结交新朋友,都可以帮助孩子开拓视野、增强自信心。
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敢于面对挑战,从失败中学习,并不断提升自我。
3.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是培养孩子自我观的重要一环。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育、提问引导等方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形成独立见解,不盲从他人,培养出理性、独立和有主见的个性。
4.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也是形成健康自我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同时,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失败,让他们明白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我。
5.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和成功的标志之一。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分担家务、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责任感。
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懂得承担责任并且勇于承担责任是形成健康自我观的重要一环。
结语正确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观是每个家长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自信心和责任感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完整的自我观,为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奠定坚实基础。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一、定义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于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述说,总爱喋喋不休的讲自己的感受,罗嗦,给人很烦的感觉。
说话做事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
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别人不配合就觉得别人不对,自己委屈,发脾气。
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
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
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
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二、表现1. 看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较主观,喜欢认为自己是这样别人也会是这样。
喜欢的表达方式:我认为,你们应该,你这样做没尊重我。
与他人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不替别人考虑,不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别人。
很少主动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由于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别人,有事则登三宝殿,而不求于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似乎人人都是为他服务。
实际上,人类的交往是互惠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
如果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一定的能力,常常锋芒毕露,爱表现,让别人成为配角,就会打击别人的自尊心。
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比较直接,没考虑别人的感受,容易得罪别人。
过分自信导致自负,瞧不起别人,别人自然远离他。
一旦其有需要,他就觉得别人就应该放下手中的人事去帮助他,而不考虑别人也许没空或许关系不够好,或许没能力等别人的苦处,显得很霸道。
2. 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别人都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态度,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要听自己的,把自己的意志观点强加于人,不然就难受,除非那个人特别强,不然不愿听从别人的。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1. 引言自我中心思想是幼儿园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孩子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
2. 理解自我中心思想在开始介绍方法和策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自我中心思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自我中心思想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其主要特点包括: -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缺乏合作意识;- 难以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想法;3. 提供合作机会和活动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想,我们可以积极提供一些合作机会和活动,例如:- 分组合作游戏: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团队游戏,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和重要性。
- 小组合作项目: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计划和完成一个项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具体方法包括: - 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情感教育:组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故事、绘本等形式,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5. 培养积极的沟通习惯良好的沟通是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关键,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积极沟通习惯: - 倾听和尊重:教师需要充分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促进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 表达和分享: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
6. 示例行为和正面激励教师的示范行为和正面激励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包括: - 示范行为:教师可以表现出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态度,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从教师身上学习关心他人的方式。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外界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认知成长的重要阶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认知和控制技能等原因,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自我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一、什么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指的是孩子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兴趣,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共情和社交技能,不能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往,经常表现为自以为是、自我中心、自私、孤立和无理取闹等行为。
二、自我中心思想的成因1.自我存在感缺失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需要通过攀比和自我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2.心理启蒙不足孩子的思维处于自发、片面、片段和表象性阶段,容易被片面的感性印象所左右,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容易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思想。
3.缺乏交往技能孩子缺乏交往技能和生活经验,不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理性表达,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冲突。
三、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措施1.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孩子们在情感上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故事、游戏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增强孩子的共情和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优化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针对自我中心思想的特点,适度地加入协作与竞争因素,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竞争,在协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
3.加强行为指导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孩子们不当的行为和言语,纠正和指导他们,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和师生家长互动,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以减缓自我中心思想的影响。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如今社会,家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全家人几乎都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
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孩子们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
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给自己买玩具是理所当然,外公外婆嘘寒问暖地照顾自己也是应该的,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也不需要感激…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该如何引导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让他远离自私、不良的行为。
琪琪在家里堪称一个“小霸王”,她在家里最喜欢看的就是动画片。
只要琪琪在家,电视就只能永远看儿童节目,全家人只能和她一起看。
有一天,外公想看新闻广播,琪琪不让。
爸爸妈妈只好打开电脑,让外公在电脑上看新闻。
琪琪一会儿又跑了过去,一把从爷爷手里夺过鼠标,大声喊道:“不许看了!我要玩游戏!”平时生活里,琪琪不仅霸占了电脑、电视机、ipad,还霸占了客厅的沙发,沙发上摆满了她的玩具、玩偶。
每当有人想碰她的东西时,她就大哭大闹,弄得家里人头疼得很。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等长大了就不会再这么自私了。
”但事实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在成人世界里不能简单地归类为“自私”。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上学和小伙伴交往时,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会使他失去很多朋友,变得孤立。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1. 假想观众效应自我意识发展所带来的“假想受众效应”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孩子们会坚持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应该是平等的,此外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应该也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高度一致,这就是假想的观众效应。
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就会特别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角色,并期待他人给予他们认可和积极的反应。
这导致孩子在服装搭配、发型选择或外貌修饰上都格外小心,为了在他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他人的积极关注。
一旦他们得不到别人的注意和表扬,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沮丧,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自卑或社交焦虑。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zjxt_list.asp?id=268“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三、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方法。
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正确引导孩子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
正确引导孩子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
1.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榜样。
他们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念。
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做一个积极向上、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好榜样。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身上学到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2. 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
让孩子学会做出选择、承担后果,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选择衣服等,逐渐增加他们的自主权,让他们学会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3.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是培养其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孩子面对新挑战时,父母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失败。
只有在不断尝试中,孩子才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4.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冷静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当孩子成功解决问题时,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5. 培养合作意识在团队合作中,孩子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想法、协调合作是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一环。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团队游戏等,在与他人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结语正确引导孩子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父母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只有通过正确引导,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善于解决问题、具备合作意识等素质,才能让他们走向成功、走向幸福。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从3—5岁幼儿入园现状来看: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
使孩子形成了大都源自后天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行为偏异,是影响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所在。
3~4岁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
而3~4岁孩子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发生的,但是这种交往往往是以负面形式出现。
比如说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
在班级里,一个孩子非常想玩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玩具,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借给他。
结果这个孩子还是坚持一定要借,说看一会就还给她。
但是另外那个孩子的态度也非常的坚决,就是不借.这样子相持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居然去拿小孩的书包,想要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批评了这个孩子,让他拿自己的玩具去玩,孩子也不同意,然后老师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互换,这个孩子也不同意.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孩子,让幼儿意识到要尊重别的孩子,玩具是可以分享的。
老师通常鼓励孩子之间交换玩具,可以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交换玩具的两个孩子来表演一下,并对所有交换玩具的孩子给予一定的鼓励.那么家长在家中同样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一般都只能玩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商量,如果别的小朋友同意的话,就可以交换玩具。
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意,那么就可以去找其他的小朋友。
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跟别的小朋友有机会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也可以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从而尊重别的小朋友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合理引导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的孩子
叛逆期案例
16岁的严峥读高中二年级,他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从没下过前5名。
严峥从小就很聪明,成绩一直都不错,为此深受老师和父母的宠爱。
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他从小就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令父母有些担忧。
严峥读初中时,成绩同样很好,但他自以为是的性格并没有改变,升入重点高中后,这种性格倾向更加明显。
可能是他认为自己成绩一直比较好,平时在家里从不主动学习,整个暑假既不看课本,也不做作业,天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
父母一劝说他,他总是会说:"我的事不用你们管,我给你们考个名牌还不行吗?"父母听到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似乎儿子考大学就是为了他们,而且儿子哪儿来的那么大的自信啊?
生活中也是这样,在学校里同学们也要以他为中心,听从他的安排,尽管他是学习委员,但有很多事情不属于他的管辖范围。
为此,他还和班长有冲突。
在宿舍里,大家谈起一个话题,他发表的议论最多,而且对别人的意见不屑一顾。
在家里,有些事情他也喜欢替父母做主,让父母依着他。
都这么大的孩子了,还这样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自以为是,父母真拿他没办法。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大多数孩子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需要合理引导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意识,也就是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容易发展成自以为是的心理习惯。
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种倾向和习惯最为明显。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处于第二次觉醒的阶段。
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不同于儿童期,与儿童期相比,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有了接近于成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父母插手,甚至会认为父母的想法和做法落后,于是形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而且常常自以为是。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以为是的心理,常常延伸到家庭之外。
比如在学校,比如在同伴之间。
因为在家中形成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家庭之外他们也很难改变。
再加上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这使得他们更加自以为是。
比如例子中的严峥,他本人的确比较聪明,成绩也不错,所以他有引以为豪的资本。
为此,他不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还很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说的、做的都是对的,别人都应该听从他的。
如果有人反对他(包括父母),他就会发脾气,或带有抵触情绪。
其实,这样的孩子未必什么都正确,只不过在我们看来,他们有些自以为是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只看到自身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罢了。
苏东坡有两句很有名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引申开来意思是说,人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自我"这个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困难得多。
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青春期的孩子自以为是正是这种心理效应使然。
对此,父母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客观认识自己。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让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
孩子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尤其是高估自己,是他自以为是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平常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很少看到自己的短处,有时候还高估自己,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自以为是。
所以,只有让孩子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才能有效地改变他自以为是的习惯。
刘飞是初三年级的学生,虽然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朋友不多,同学们也都不愿意和他在一块儿,连妈妈都觉得他整天就知道自吹自擂,自以为是。
刘飞经常吹嘘他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而他的竞争对手班里的×××肯定考不上;他还说自己将来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然后做个科学家或者工程师。
不仅如此,他还不喜欢和班里成绩中等的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更入不了他的"法眼"。
有一次,他又在家里数落同学的不是,妈妈越听越不顺耳这孩子怎么这么狂妄自大呢?似乎天底下的人都不如他似的。
妈妈决定趁机教导教导他:"儿子,你们班谁的体育最捧?"
"小睿。
"
"谁的歌唱得最好听?"
"小雪。
"
"谁的管理能力最强?"
"当然是我们班长呗怎么了老妈,你怎么想起问起这些事情了?莫名其妙。
"
"既然这些最好的都不是你,你又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就因为你成绩好吗?"
刘飞怔了怔,没再说话。
"儿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你不能总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你也有自己的不足,为什
么你就看不到呢?"妈妈接着说道。
刘飞想想妈妈说的有道理,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你只有客观地看待自己,公平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永不落后,否则你这样下去,重点中学可能都会与你无缘。
"
听到这此话,刘飞无言以对,此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以为是了。
当孩子的某方面特长受到众人的赞扬时,他难免会有一些自满情绪,而这种自满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被无限地放大,从而造成孩子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以至于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得非常自以为是。
尤其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更喜欢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孩子形成自以为是的习惯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