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6)一. 教材分析《4.7 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生物适应环境的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通过探究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使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
同时,他们对生物和自然环境有较强的兴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可能对自然选择的概念和进化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进化的认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难点:学生对自然选择和进化理论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图片和视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如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谁选择了它们”,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如鸟、鱼、植物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生物,分析其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向全班汇报。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节教科版科学六上的课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熟悉的动植物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他们对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有一定的掌握,但在观察过程中,往往缺乏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以及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物和环境的特点,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阐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生物模型、图片等教具。
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4.小组讨论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生物与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阐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 展示相关实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极地动物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如观察种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发芽情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7 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通过探究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观察让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知道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2.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自然选择的原理、实例图片等。
2.实物模型:例如昆虫、植物等,用于观察和讨论。
3.分组讨论的表格和卡片:用于分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界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和实物模型,讲解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自然选择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分析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选择在现代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6)一. 教材分析《4.7 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选择的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选择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是,对于自然选择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理解自然选择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知道自然选择的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选择的概念和过程。
2.运用自然选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自然选择的过程。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自然选择的PPT,用于课堂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选择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自然选择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选择。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选择的知识解释现象。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自然选择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理解自然选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选择的概念和过程。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4.7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观察、实验等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身边的生物和环境充满好奇,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和原理。
2.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和环境,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4.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鸟的迁徙、鱼的洄游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和环境,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观察到的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原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2.教学难点:自然选择的过程,学生对于适者生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动物和植物会具有这样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案例中的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表格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教材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2.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的适应方式,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3.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准备相关的探究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准备进行观察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例如:“你们认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探究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例如:展示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下的生存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通过交流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设计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选择”的概念,以及在不同情境中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生活中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同个体或群体做出选择的原因和动机。
(2)掌握分析选择背后因素的方法。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选择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在面对选择时的理性思考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相关概念和案例,让学生对“选择”有初步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选择的看法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案例分析法展示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选择过程和影响因素,加深对选择的理解。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选择情境,体验选择的过程和压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场景图片,如购物时选择商品、选择出行方式等,引发学生对选择的思考,提问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选择?”2、知识讲解(15 分钟)(1)解释“选择”的定义:选择是在多个可能性中做出决定的过程。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选择,如个人选择、集体选择、长期选择和短期选择等。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回忆一次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做出的重要选择,分享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2)讨论在团队活动中,团队成员是如何共同做出选择的。
4、案例分析(20 分钟)展示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一个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时的战略选择。
引导学生分析企业做出选择的依据、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收益。
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5、角色扮演(20 分钟)设定一个情境,如班级要组织一次户外活动,有几个地点可供选择。
让学生分别扮演班级成员,进行讨论和决策,模拟选择的过程。
在角色扮演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会对其生活环境进行选择,同时,环境也会对生物进行选择。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具体实例和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一定的掌握,但在本节课中需要运用这些方法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
3.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概念。
2.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从而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或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生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环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几个具体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如北极熊的白色、鸟的彩色羽毛等。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这些实例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更多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会对其生活环境进行适应。
2. 环境影响生物: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3. 生物影响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的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和环境,提出问题:“你身边的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 生物适应环境: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如鸟类的迁徙、沙漠植物的生存策略等。
3. 环境影响生物:讲解环境影响生物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如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等。
4. 生物影响环境:讲解生物影响环境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身边的生物和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分享与总结:各组汇报观察和分析结果,总结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一个生物和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2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篇科普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文章通过介绍不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明白这些特征是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适应性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但他们对自然选择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感到困惑,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知道自然选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2.能够分析不同动物的特征,并解释这些特征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环境。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选择的概念。
2.分析动物特征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自己发现自然选择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和资料,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问题引导卡,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和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分发文章《谁选择了它们》,让学生阅读。
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提到的不同动物的特征,并思考这些特征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这种动物的特征,并解释这些特征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环境。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针对每组汇报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选择是否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唯一方式?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适应性?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选择的概念和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含教学反思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教学难点】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引入: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二、自主探究1、青蛙的去与留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3).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3、选择改变着生物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 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
2. 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动物标本或图片。
2. 教师准备相关环境的图片或视频。
3. 实验材料:如不同类型的纸板、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动物标本或图片,思考: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点?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动物的特点是为了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
二、探究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如沙漠、水域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环境有什么特点。
2. 学生讨论:在这些环境中,动物是如何适应的?它们有哪些特点?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
三、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15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完善实验方案。
四、实验探究(20分钟)1.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是通过遗传和进化形成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关爱动物,保护环境?3. 教师布置作业: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设计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选择”的概念,以及在不同情境中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能够从现象中找出选择的主体和原因。
3、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树立正确的选择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同选择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学会分析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准确找出选择的主体和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在面对选择时的理性思考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选择情况。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3、情景模拟法: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选择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场景图片,如购物时选择商品、选择出行方式等,引发学生对选择的思考,提问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是谁做出了选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2、知识讲解(约 15 分钟)(1)解释“选择”的定义,即从多个可能性中挑选出一个或几个的行为。
(2)举例说明不同领域中的选择,如动物在觅食时选择食物、企业在发展中选择战略等,强调选择的主体和影响选择的因素,如个人需求、环境条件、目标设定等。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呈现几个具体的案例,如:一家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选择了创新产品研发而非扩大生产规模;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了创业而非稳定就业。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这些案例中,谁是选择的主体?(2)影响他们做出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这些选择带来了怎样的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选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情景模拟(约 20 分钟)创设一个情景:假设学校要组织一次户外活动,有爬山、露营、参观博物馆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让学生分别扮演决策者、参与者等角色,进行选择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在模拟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如何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设计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选择”的概念,以及在不同情境中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能够通过实例探讨选择的主体和原因。
3、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生活中的选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决策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选择”的含义和作用。
(2)分析不同情境中选择的主体和影响因素。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选择背后的原因和价值。
(2)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选择”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选择主体和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选择的看法和经验。
4、情境模拟法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选择,并阐述理由。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课程:“同学们,今天早上你们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来上学?”引发学生对选择的初步思考。
2、知识讲解(10 分钟)(1)解释“选择”的定义:在面对多个可能性时,决定采取其中一种的行为。
(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选择,如选择早餐吃什么、选择乘坐哪种交通工具等。
3、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一家公司在招聘时,从众多求职者中选择了某些人。
让学生思考:公司为什么选择了这些人?是因为他们的学历、经验、技能还是其他因素?然后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小组讨论(15 分钟)给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如选择参加哪个社团、选择购买哪一款手机等,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这个情境中,谁是做出选择的主体?(2)影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3)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5、情境模拟(15 分钟)设置一个模拟情境,如学校组织一次户外活动,有几个目的地可供选择。
让学生扮演决策者,选择一个目的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6、总结归纳(5 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设计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选择”的概念和意义,能够分析不同情境中选择的主体和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对于选择的看法。
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决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选择”的内涵和外延,区分不同类型的选择。
(2)掌握分析选择主体和影响因素的方法。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抽象的概念深入到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选择案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避免人云亦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选择”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为学生建立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选择主体和影响因素,加深对“选择”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激发思维碰撞。
4、角色扮演法设定特定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选择,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场景图片,如购物、选专业、选职业等,引发学生对“选择”这一话题的兴趣,提问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是谁在做选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2、知识讲解(10 分钟)(1)明确“选择”的定义:选择是在多个可能性中做出决定的行为。
(2)强调选择的重要性:选择会影响个人的发展、生活质量以及未来的走向。
3、案例分析(15 分钟)呈现几个具体的案例,如:一位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考研还是就业;一个家庭在购买房产时选择市区的小户型还是郊区的大户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这些案例中,选择的主体是谁?(2)影响他们做出选择的因素有哪些?(3)如果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小组讨论(15 分钟)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曾经面临的重要选择,在小组内分享:(1)当时的选择情境是怎样的?(2)自己是如何做出选择的?(3)现在回顾,对当初的选择有什么新的看法?5、角色扮演(15 分钟)设定一个情景,如学校要组织一次校外实践活动,有几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4.7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能不同,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可能不同。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或者图片。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生物标本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巩固对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可能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吗?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观察、实践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以生物的适应性为线索,引导学生从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去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适应性的理解和分析,他们可能还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一些实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和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一些实例。
2.教学难点: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观察和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鸟的翅膀、鱼的鳍等,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3.讲解和讨论: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成果。
4.实践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适应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5.总结和反思: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和分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同一物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不同,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2.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2.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异。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同一物种不同环境动物的探究表格。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谁选择了它们。
面对这样的探究主题,说说你想要知道什么。
(二)活动一:青蛙的去与留1.听故事:青蛙的故事。
2.思考:为什么一部分青蛙不见了?去哪了?为什么还有一部分留下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么样的青蛙更容易生存下来?3.回题:结合故事,说说你对探究主题“谁选择了它们”的理解,。
(三)活动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认识两个不同的环境冰天雪地与丛林原野的环境特征是什么?2.环境对狐狸的选择你来当一回可以选择动物生死的环境。
说说你们是根据什么标准选择的?3.探究更多不同环境中的同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同种动物,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下来,他们都会表现出哪些不同的身体特征呢?找一找狐狸,熊,兔子,狼的不同身体特征。
4.学生活动5.汇报交流6.归纳:生活在北极的这些动物,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的身体特征?7.师生小结,得出伯格曼法则。
了解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四)活动三:选择改变着生物1.过渡:环境很厉害,那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只能听“天”由命,默默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呢?在偌大的世界里,你能不能找到不是自然的选择,却也发生改变的生物呢?2.人工选择家猪的演化原鸡的演化杂交水稻的由来3.小结(1)人工选择谁选择了它们,促成了它们的演化?我们把这种选择叫做——人工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教案《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及反思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化》的第7课。
这一课以同一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
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内容:“青蛙的去与留”、“大自然选择了它们”和“选择改变着生物”。
“青蛙的去与留”描述的是青蛙的生活环境由田野变成沙漠的过程中青蛙身体特征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生物进化的过程,我们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
运用资料研究问题、形成认识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这里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观察同一物种不同地方生活的狐狸,将它们的身体特征与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会发现它们的身体特征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而且愈接近圆形,并
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大自然选择了它们”从观察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入手,引领学生观察、思考、推测,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进一步构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多样的生物的认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物因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造就着生物的多种多样。
“选择改变着它们”意在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不同,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2、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
3、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2、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异。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恐龙”和“鳄鱼”图片,问:谁更厉害。
让学生自由表达后,引向从生物存亡的角度上分析,谁更厉害。
2、再出示“百山祖冷杉”和“水杉”,简单介绍两种植物后,同样让学生从生物存亡的角度来辨别谁更厉害。
3、过渡:白鳍豚、朱鹮、华南虎、藏羚羊……这些动物都濒临灭绝——而和恐龙同时代的蟑螂(小强),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到处爬行!!!到底是什么决定着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命运?(随机出示相关动物的图片)
(二)活动一:青蛙的去与留
1、出示两只青蛙的图片,分别是绿青蛙和黄青蛙。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
2、设问:为什么不同环境中的青蛙体色不同呢?由此引出青蛙的故事:
故事概要(配图):草地上,两只青蛙相爱了。
生下不同体
色的小青蛙。
天敌来了,发现了……生活还要继续,幸存的青蛙继续吃饭睡觉,结婚生子。
一部分青蛙留在草地,也有些青蛙来到沙地、树林……草地上,绿青蛙更容易生存下来,沙地上,棕黄色青蛙更容易生存下来。
3、图片小游戏:神秘失踪的圆圈
4、思考:请结合“青蛙的故事”和“神秘失踪的圆圈”,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三)活动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出示三只狐狸的图片:北极狐、红狐、灰狐
2、出示世界地图,标出三种狐狸的分布区域。
灰狐:分布范围从北美南部到中美和南美北部。
红狐: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
北极狐:分布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等地。
3、出示北极狐、红狐、灰狐的其他资料,让学生对比了解。
4、比较:红狐和北极狐的体形特征。
在表格中选择填写“毛色是白色还是红色、体形是近圆形还是细长形、体形是肥胖还是健壮、耳朵是较大还是短小、嘴巴是较长还是较短、脚底的毛是长毛还是短毛”等内容。
5、概括差异原因:适应各自己生活的环境,以便更好地生存。
6、再出示“华南兔和北极兔”、“棕熊和北极熊”和“土狼和北极狼”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观看。
7、阅读:生物学家的发现
伯格曼法则: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外形越接近球形。
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就越慢,而相同体积中的球形的表面积最小,也最利于保暖。
艾伦法则: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与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或近缘异种相比,其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以减少体表面积,有利于保持体温。
(四)活动三:选择改变着生物
1、过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说明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另外,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也改变着生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化。
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2、出示家猪和野猪的对比图片。
说明:家猪和野猪是一个祖先的。
以前人类把野猪活捉后,
慢慢驯化野猪,使其逐渐变成家猪,经过千百年来的驯化和改良,就变成现在品种多样、肉质优良的家猪了。
3、先后出示稗bài子、水稻和杂交水稻的图片,再简单介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4、出示鲫鱼和金鱼的对比图片。
说明:金鱼是由野生鲫鱼在改变自然生活的条件下,经过人类长期的饲养、驯化、杂交和选育逐渐变异而成的。
中国是金鱼的故乡。
5、出示原鸡、长尾鸡、北京白鸡、芦花鸡、三黄鸡、乌骨鸡图片。
(五)拓展延伸
1、资料阅读: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1种的速度消失。
地球约36.3%的物种濒临灭绝。
全世界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
我国濒临灭绝生物达15589种,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生存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环境质量恶化和物种的入侵,是造成物种灭绝的“灾害四重奏”。
人类活动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主要原因。
2、出示人的进化图片,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课堂小结和练习检测。
教学反思:
和常见的科学探究课不同,本节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学生思维训练。
因此,我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精心制作课件,不论是“青蛙的去与留”、“狐狸的体形”还是“人工对动物的选择”,都安排了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和图片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应用已有知识对未知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打下基础。
自我感觉,以下几点设计比较出彩:
1、“青蛙的故事”设计独特。
学习“青蛙的去与留”这一知识时,我编了一个小故事,再辅之恰当的图片,以及“神秘失踪的圆圈”的小游戏,让学生明白青蛙身体的颜色是与它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学生学得非常开心。
2、用心钻研,还事实真相。
书上狐狸的图片不是特别合理,不仅特征就不明显,教材编写者还有意把北极狐图片拉大,
以便和伯格曼法则相匹配。
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朋友讨论后,认为北极狐的体型并不是最大的,它适用的是艾伦法则,也就是说鼻子、耳朵、腿等外露器官小。
3、标出区域分布,形象。
虽然学生知道北极狐一般生活中北极原野上,但对其他的两种狐狸学生并不了解,我采用了在地图上标注,学生一目了然,并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效果很好。
4、对比图片,学生有话可说。
从导入的“鳄鱼和恐龙”、“百山祖冷杉和水杉”,到后面“北极狐、红狐和灰狐”、“家猪和野猪”、“鲫鱼和金鱼”的对比,都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发现其中的区别。
不足之处:
1、由于各个环节要掌握的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侧重了教师的指导和解说,学生的发言时间略显短促。
2、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